①
①《俄国史》,第5卷,第3篇,第223页。
-- 242
04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既然这样,则我国道德风尚的败坏,是在彼得改革以前。。。。。。
很久就发生的了。
同样显然的是,在对名门世系的态度上,彼。。
得是忠于莫斯科国家的历史传统的;他的改革活动所以未能满足谢尔巴托夫,主要就是由于这一原因。门阀的思想代表。。
是不能有别的看法的。如果说他是斯拉夫派的先驱,那无论如何也不是19世纪莫斯科的斯拉夫派的先驱①。
总结本章到此所说,必须承认,对于俄国是否乐于欧化问题,法国启蒙思想家一致作了肯定的答复。
但卢梭不在内,因为他不是真正的启蒙思想家。
至于俄国能否完全吸收西欧文明,则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不是完全确定的。他们当中某些人看出了俄国社会制度同先进欧洲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巨大差别。他们虽是极为有理有据地认定第三等级是近代文化的主要代表,但又怀疑俄国启蒙事业的前途,因为俄国这一等级发展得很脆弱,或如他们所感到,完全缺乏这一等级。
对于这两个问题,当时的俄国作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答案。
他们当中某些人深信俄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可以选择任何《体制》。另外一些人由于考虑到俄国“道德风尚”的某些特。。
点,由于认为道德风尚是社会发展的最稳定因素,则对此表示怀疑。至于俄国应否吸收西欧文化问题,他们的答复虽然
①参阅叶舍夫斯基的论文:《论俄国道德风尚的败坏(已出版的谢尔巴托夫公爵论文集)
》《文哲学院》(《》)杂志i,1858年,第3期。
l G H F H ]古罗马最高学府,亚得里安皇帝(17—138年)朝所建立,教授i l G H F H ]哲学、修辞、文法和法律。——校者
-- 24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42
是肯定的,但也附有重大保留。十分清楚,他们作出这种保留是由于受了等级利己主义的驱使:他们正确地感到,完全吸收西欧文化,对于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等级的特权,是有危险的。
Ⅻ
任何特定的等级(阶级)
,其思想方式总是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是由于在这个等级的内部从来没有完全的利益一致。我们已经看到,我国门阀的思想家同官级的。。。。。。
思想家便有分歧。但在等级思想方式的范围内,甚至由于年。
龄也可以产生颇为重大的差异:《父与子》之间的意见分歧,。
就是一个颇为常见的历史现象。
缺乏经验的青年人几乎经常比饱经世故的老年人对抽象。。
观念表现了更大的爱好。这并不是说,属于最高等级的青年人不珍视他们的等级特权。极为常见的是,特定等级的青年成员珍视其等级特权,并不亚于老年。只是他们对于特权想得较少,因为他们一般是更多地抽象想象。这是从卡拉姆津(176—1820)的例子中看得再明显不过了。
他在《俄国旅行家书简》中说:“所有关于俄国性格改变,关于俄国道德面貌丧失的可怜哭诉,或者不过是戏言,或者。。
是由于缺乏深思。我们同留着大胡须的祖先不一样:这更好么!外表和内心的愚笨、无知、游手好闲、烦闷,这是他们应有的命运;而在我们面前,则展开着增进理智,取得高贵精神享受的一切途径。所有的民族特性在人类特性面前都化。。。。。。。。
为乌有。主要的事情是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斯拉夫人。对人。
-- 244
24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类良好的东西,对俄国人也不会坏。英国人或德国人为人类作出的有用、有益的发明,也都是我的,因为我是人!“
可能以为,这些话是对谢尔巴托夫关于俄国道德风尚在“需要、但也许是多余的”
彼得改革影响下遭受破坏的哭诉的答复。
23岁的卡拉姆津把这种哭诉称为可怜的哭诉,断然反对当时在俄国人关于彼得改革讨论中渗入的民族主义因素。
我国19世纪40年代的西方派可能极为赞赏这一尖刻的议论。他们当然会在“英国人或德国人对人类作出的有用有益的发明,也都是我的,因为我是人”等语句下签字。
只有别林斯基,作为他们当中最精通我国文学史的人,也许会对“人类”这个概念,抱有某种怀疑。他是对的。。。
我所引录的这些片段,是卡拉姆津1790年5月在巴黎为答复法国的俄国史学家列维克而写的。
按照列维克的意见,不能称彼得为天才,因为他虽然想启迪俄国,但只会模仿其他民族等等。就其本身而言,这个意见不算恰当。但是只要对它略加深思,便可看到,这位法国史学家对彼得改革的观点的深刻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俄国民族的态度的人道。。
精神,远远超过了俄国旅行家。。。列维克从责备彼得的模仿性开始,更进而责备彼得没有。。
充分模仿其他民族。
列维克说:“为了迫使俄国人模仿其他民。。
族,那就必须将他们摆在与其他民族相等的条件下。为此必须给他们以自由。当俄国人取得了自由的时候,他们便会在。。
工业方面与其他民族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他们。大权在握的彼得,是能够迫使贵族解放农民的“。但他没有作到这一点。
彼得更加重了对俄国人的奴役。彼得一方面要求“他们模仿
-- 24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42
自由的人们,而当他希望他们在发展科学和艺术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时,却束缚了他们“
①。这就是为什么他所愿望于俄国的成就,没有能够达到的原故。列维克出色地写道:“他的过于广阔的权力范围,妨碍他的愿望的实行,他可以利用奴隶的手来建造船舶,但不能使奴隶获得外国资本家的信任”。
为了证明这一点,列维克举出了俄国商人索洛维约夫的例子。
“这个商人被彼得派往荷兰经办商务,他在那里发了财,并且获得了荷兰商人的信任。但后来由于拒绝给彼得宫廷某些官员以贿赂,他们在皇帝面前诬陷他,遂被立即召回俄国。他的荷兰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受到重大损害,而俄国同荷兰刚刚开始的商务关系,亦告停歇。”
②
列维克关于彼得一方面想启迪俄国人,同时又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障碍,妨碍他们的自然才能的发展,——这个思想是完全为卡拉姆津所不能理解的。他断言“各国人民的教育和启蒙道路,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一个跟着另一个。。
走“
,而完全忽视了各国人民都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走上这一道路的。在他那里,整个问题就是衣服和胡须问题。他说:“彼得大帝要我们穿德国式服装,因为这方便些;又把我们的胡子剃掉,因为这样舒适些。长衣不灵便,妨碍走路……等等。
他似乎没有读过列维克的议论:即彼得从俄国人身上脱下长
①列维克全集:《俄国史,原始记事、真实地名和最优秀自然史家长编》,第9卷,巴黎,第531页及542页。
②列维克全集:《俄国史,原始记事、真实地名和最优秀自然史家长编》,第9卷,巴黎,第543页。
-- 246
4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袍后,给他们戴上了新的锁链。
列维克的另一条使我们的旅行家大为震惊的意见是:没有彼得,俄国人也会在启蒙的道路上迈出根据彼得指示所迈出的步伐。卡拉姆金讥讽地铨释这一意见说:“这就是说,即令彼得没有教诲我们,我们也能学会的!怎样学呢?自己学吗?
可是国王曾经耗费多少精力来克服我们的顽固愚昧哟!
可见,俄国人是不愿意,无决心接受教育的。“
如果列维克承认俄国人是不愿意,也无决心接受教育的,那他就自陷于可笑的矛盾,因为他断言俄国人就令没有彼得也能过得去。然而问题就在于他完全不是这样想的。他表示反对卢梭,因为卢梭说俄国无意吸收文明。他在指出彼得的改革创举立即得到有才能的俄国人士的活动的支持时,说过:历史学者和政论家虽然乐于歌颂这位国王,但似乎又以诽谤俄国人民为乐。列维克假定,俄国人就令没有彼得,也能在启蒙方面取得同样的成就。这个假定是以这样一种信念为根据的,即在彼得改革开始以前,俄国已有强烈的启蒙愿望。
当然,卡拉姆津可能认为这种信念是没有根据的。
但无论如何,他应该对它加以考虑,并在反驳列维克时,更仔细地考察一下彼得改革开始前的俄国内部情况和社会需要。他没有这样作,而只是空洞地断定“如果按照事物的自然的,从容不迫的过程,就是两个世纪也很难作出我们的国王在30年内所作出的成就”。
个人活动与事物自然发展过程的对立,我们在以后各卷。。。。
里还将不只一次看到。
这种对立在理论上是完全站不住的。
事物的自然过程不排除个人的作用,而是相反,以这种作用为
-- 24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42
前提,是经过它来完成的。对于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整个。。。
问题在于阐明哪些社会条件造成某一个人的活动,哪些条件。。
促进和妨碍这种活动。但这种对立,人们曾长期认为不仅在。。。。。
理论上是容许的,而且是寓意深刻的。然而当我们看到,争论的双方都承认这一对立为合情合理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当中哪一方更接近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呢?
由于把人们的自觉活动看为他们的自由的,即无规律的。。。。。。。
活动,所以很明显,那些求助于事物自然发展过程的人们是更接近于社会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
求助于事物自发过程,这本身就是对规律的模糊认识的表现。因此,不能不承认,卡拉姆津在反驳列维克时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比这位法国历史学者肤浅得多的思想家。
与方-维津,波尔京和谢尔巴托夫不同,年轻的卡拉姆津是无条件地拥护启蒙运动的。但他对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看法,是极端抽象的。他在国外旅行回国数年后慨然写道:“一定要脱离愚昧的阴影,经过疑难,期望和迷误的幽暗途径,达到灿烂的真理;我们将达到无限美好的境地,不顾一切阻碍,并在其芬芳的怀抱里,享受天堂的幸福”。但怎样达到呢?
卡拉姆津对此未加说明。
有一点是没有疑义的:我们不能通过对真理的敌人进行实际斗争而投入这仙境真理女神的怀抱。社会斗争仍旧是一种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现象。他在侨居日内瓦时写的一封信(1790年1月23日)中写道:“在这个小国里,发生了纷争。多么奇怪的人们!
他们生活得既安宁又富裕,却还另有希求!“迁居巴黎后,由于那里发生了不可比拟地更尖锐的政治斗争,他在同年4月的一封
-- 248
64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信中写道:“当人们确信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需要德行的时候,那时,黄金时代就会到来,人们在一切政治体制下,都会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
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这种极端表面认识下,卡拉姆津会完全忽视他的俄国同代人的具体生活条件。但我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所未看到的东西,并不都对我们毫无所谓。卡拉姆津极为珍视(尽管是不自觉地)那些他由于极端肤浅的历史发展观点而未能分析的社会制度。当法国革命使他感到政治风暴有时会彻头彻尾改变一定社会制度时,他开始以一个完全自觉的保守派的身份表态。这时他写道:“革命解释观点:我们看到,国家制度即令有些局部或偶然的缺点,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所有优秀有识之士都站在当局的旗帜之下,决心只是促进现行事物秩序的胜利,而不想标新立异。”
这些话的写作时代(1802年)超出本篇的范围。暂时我们所研究的只是叶卡捷琳娜时代的卡拉姆津。在这里只要指出,卡拉姆津在反驳列维克时虽是无条件地赞扬了彼得改革,但是由于经验的教训,他在《古代和近代俄国札记》里却对这一改革进行了辛辣的批评。这样,他便从无限美好的真理女神的膜拜者和西方启蒙运动的讴歌者一变而为斯塔罗杜姆,断然否定了他自己的旧信条:对人类良好的东西,对俄。。。。。。。。。。
国人不会坏。。。。。。
-- 24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42
第十章 专制政体问题——帕宁兄弟,谢尔巴托夫,克尼亚日宁,克列切托夫
Ⅰ
波尔京引述先进法国作家,力图证明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俄国的沙皇制度之间,没有任何差别。至于君主独裁制度,按照波尔京的说法,就在土耳其也不存在。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引述了当时法国最著名的作家——伏尔泰的一种表达很不恰当的意见。
现在很难确切说出,波尔京的这种论点,对18世纪大多数俄国读者造成怎样的印象。
但法国先进作家虽对叶卡捷琳娜说过许多恭维话,然而一有机会,他们都毫不掩饰地表示,法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纵然有缺点,毕竟比存在于君主独裁俄国的制度要优越得多。我们已经知道,雷纳尔怎样尖刻地谴责这一制度。狄德罗天真地赞赏过那些“毫无作为”的国家的幸运,但也认为“俄国女皇是一个君主独裁的女皇”
,盖属定论;他问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是否决心保持君主独裁制度,并将其传给她的继位者,或者,她愿意弃绝它?
他在向女皇提出这一微妙问题的短简里,坚决表示,俄国比法国治理得坏些,并解释这是因为俄国毫无个人自由,而
-- 250
84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君主的权力则过于巨大①。叶卡捷琳娜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堆废话,既无知,又无理,且不审慎。如果波尔京有机会读到狄德罗的这一短简,他也可能要嗤之以鼻。然而尖刻的评价,本身是无说服力的。实际上,就是彼得时代的官宦,去到西方国家,也都感到在那里生活,要比俄国自由得多。毫无疑问,俄国人从对西欧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从西欧政治著作的研究中所得印象,都促进了俄国政治思想的觉醒。这一事实已为安娜。伊凡诺夫娜即位时所发生的事件所有力地证明。但这些事件也证明在我国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不利于我国政治自由思想的发展的。第一,西方影响只能扩展到俄国人民中多少有些教养的部分,而我们在关于法典委员会的一章里看到,18世纪俄国所有各阶层中最有教养的贵族中,还有许多简直一字不识的人。
第二,俄国政治思想的成就,受到农民和官宦等级间的对抗的极为强大阻力。官宦等级为求巩固和扩大其对农民的权力,不能不取得中央政权的支持。
因此,他们不愿同后者进行斗争,限制其权力。后来,在亚历山大一世朝代,卡拉姆津在其给。。
巴赫京的长信中关于b农民生活问题说:“在君主制的国家,所有各个部门都应是君主制的。
同样的原则必须贯彻到这一伟大整体的各个分支部分,使它们保
①M。
Tourneux,《Diderot
et
CatherineⅡ》,(图尔努:《狄德罗与叶卡捷琳娜二世》)
,第564,567页。
另参阅谢梅夫斯基的论文:《论18世纪和19世纪最初25年俄国国家制度的改革》,见《往事》1906年第1卷,第9页。这篇论文是同一作者的《十二月党人的政治社会观点》一书的第1章。
圣彼得堡1909年版。
-- 25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42
持巩固的联系;因此,农村幸福之需要地主,正如一般臣民。。
之需要国王“
①。。。。。。
如果同样的原则必须贯彻到国家整个的各个部分,如果地主应该是所属农村的君主,则俄国实际上就应该是一个君主制的国家了。卡拉姆津是对此坚信不疑的。
18世纪的整个俄国贵族也是对此坚信不疑的。但君主的权力可以是无限制的,也可以是被限制于一定范围的。卡拉姆津在幼年就喜爱西方的先进思想,就是在成年时期,也不反对“用法律来限制农奴的义务,并将政治上的单一权力置于受理性和良心的驱使而制定的、不可违反的规约的保护之下”
②。但我国叶卡捷琳娜时代的贵族绝大多数,对此却另有想法。他们坚持一种信念,以为在农奴制的农村,地主的权力仍应不受限制,因而对于帝国的“单一权力,也就乐于妥协了。”俄国社会关系的客观逻辑对于俄国人的主观逻辑的影响是这样强大,以致在18世纪下半期,俄国贵族在政治方面比安娜。伊凡诺夫娜即位时变得更为保守。爱好揽权的叶卡捷琳娜深深懂得贵族的这种情绪,她一方面出卖农民,让贵族对他们任意处置,同时断然决定在自己的政治权力方面,不作任何让步。
这种让步的问题,在她刚想篡夺政权时,不得不考虑。
那时在接近宫廷的人士和彼得三世的近卫军中,由于彼得三世的野蛮古怪行为引起了暗中的不满,H。。
帕宁伯爵曾同她b谈到这一白痴皇帝被废黜的可能,主张在她的儿子保罗幼年
①《俄国旧闻》,1871年,第3卷,第338页。着重点是原书的。
②这一切都是他本人的说法。
-- 252
05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时期,立她为摄政王。
他同时希望限制年轻的国王的权力。
大概,E。
P。
什达科娃公爵也有这个意思。
B。
A。
比利巴索夫说,叶卡捷琳娜聚精会神地听取了帕宁的有利于保罗。彼得罗维奇的理由,但未承诺她自己将满足于充任摄政王。他的这个论断是以叶卡捷琳娜本人的谈话为根据的①。但她在这种情况下所说的话,是怎样也不能完全相信的。
应该假定,她欣然承诺了帕宁所希求的一切,同时预先打定主意,一有可能,便违背自己的诺言。当这种可能真正出现,也就是当愤然反对彼得三世的近卫军欢呼宣布叶卡捷琳娜为专制君主时,她在7月7日的“详细”诏书里还是“最庄严地”允诺“使一些国家规定成为法律。
按照这些规定,我们可爱祖国的政府,将使自己的权力有相当的界限,在子孙后代,每一国家职位亦将有其界限和法律“。
那时,她还不知道帕宁的政治观点,在6月28日政变的参加者中流传到什么程度。所以,就是已经把政权篡夺到手后,她还是认为必须表示同意这个政权不得超出“相当的界限”。
将权力纳入“相当的界限”
,这。。。。。。。
就意味着限制它。然而叶卡捷琳娜是力求成为一个权力不受。。。。。
限制的君主的。为了消除这一矛盾,在“诏书”里顺便确定。。
了彼得三世所错误地实行的独断专横政制和叶卡捷琳娜所约。。。。。。
许的君主制的差别,叶卡捷琳娜将按照这种君主制的精神统。。。
治。由于叶卡捷琳娜已经掌握了不受限制的权力,所以帕宁兄弟和他们的同道者也不得不满足于这种distinguo(杰出的)事了。但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更坚决地争取“诏书”所
①《叶卡捷琳娜二世传记》,第2卷,第3页,以及该书注释5。
-- 25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52
允诺的使国家制度合法化,因为这些制度虽仍旧使俄国成为君主制国家,但可使俄国摆脱独断专横。叶卡捷琳娜故作姿。。。。
态,表示她没有忘记她的诺言。同年(1762年)8月,她在关于恢复为她受过苦难的别斯图热夫-留明伯爵的爵位的“诏书”里写道:“任命他为皇帝的首席顾问和宫廷中新成立的皇帝顾问委员会的首席成员,以示奖励。”
受命起草新的皇帝顾问委员会草案的H。。
帕宁,没有b浪费时间。
他的草案在7月里即已完成并呈送叶卡捷琳娜。
可以看出‘帕宁是前述独裁改制和君主制的差别作为草案的基础的。
草案第4节规定:“所有按照国家规制和君主专制的实质,属于本人照管和决定的事务,概括地说,所有属于专制君主亲自照管的国家兴革事宜都列为皇帝顾问委员会范围”。
为使“仁慈的”君主在其伟大不懈的劳作中“少犯人类难免的错误”
,第4节所列各项事务分为4个部门,由专设的“国务秘书”领导。这些国务秘书,照草案的说法,应是“我们的活记录”
,他们向勤奋的君主提出有关国家事务进展的准确报告,每一秘书各在所属部门“分担我们所关怀的事务的一部分”。
顾问委员会除星期六以及星期天和其他假日外,应每天集会,在女皇出席的情况下,讨论工作。
除领导外交部、内政部、陆军部和海军部的4个国务秘书外,草案还任命了若干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顾问的总数不得少于6人或至多8人。
顾问委员会的最重要职责是:“在他们执行我们的命令时如果感到这些命令抵触国家法律或有损人民利益,他们有向我们提出报告的自由权。
这当然还不是限制君主的权利。
此外,在
-- 254
25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草案的第8节里断然写道,在委员会会议上,在各成员之间交换意见后,我们根据君主的命令通过最后的决议“。
尽管如此,叶卡捷琳娜对于帕宁兄弟及其同道的这些实质上非常谦逊的愿望,还是感到不满。
她怀疑按照草案起草人的主张,对独裁政制的限制将在事实上成为对君主制的限制。她的这种。。。。
怀疑,可从草案附录报告的某些措词中得到证实。
报告说到,整个国家的主要的、真正的关怀,的确都集中于君主一身。但H。。帕宁立即补充说:“君主除了在选b拔出来的少数辅佐人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之外,别无他法可使政权发生有益作用”。
叶卡捷琳娜完全不愿同任何人——甚至不愿同她的儿子,“分享”她刚刚获得的无限权力。所以,她虽然一般批准了帕宁的草案,甚至拟定了皇帝顾问委员会8名成员的名单,但她对草案正文提出了无数修正,极力对这件她不乐意的事情,进行拖延,——如比利巴索夫所说,对草案实行了“皇帝的拖延”。但是象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拖延总有了结。在1762年12月,叶卡捷琳娜所能想到的一切修正,都作好了,剩下的只是签署成立顾问委员会的“诏书”了。叶卡捷琳娜在12月28日确实签署了这个“诏书”
,但她没有把这份由她签署的“诏书”
公布,而是撕裂了它。
这样,H。。帕宁的一切努力,尽付东流。
bⅡ
由此可见,以叶卜捷琳娜二世为代表,俄国的君主政权在18世纪之内,又一次击退了一部分欧化官宦等级把它限制于一定范围的企图。
C。。斯瓦季科夫指出,帕宁兄弟的愿V
-- 25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52
望远不如1730年枢密院成员和贵族的要求①。这里所用的“远”字未必恰当。帕宁兄弟的草案是再谦逊不过了。但是应该指出,如果1730年枢密院成员的“发动”
,在当时留在莫斯科的贵族代表中引起某种立宪风潮,那么,帕宁兄弟的意图,却似乎没有在有势力的贵族阶层中获得任何支持。女皇的亲信,采取了一切办法劝告她不作让步。炮兵总监维尔博阿在研究H。。帕宁所拟草案时写道:b“我不知道这个长篇大论的草案是谁写的,但我觉得,似乎他是在保卫君主制的姿态下,用巧妙方式,表达其实行贵族政体的倾向。这一强制性的,依据国家法律成立的皇帝顾问委员会的有势力成员(特别如果他们是任性的,爱好功名利禄而又机灵的时候)
极易于成长为分夺政权的人物②。
叶卡捷琳娜正好有着同样的意见,所以在她确信帕宁兄弟一派的力量还很弱小时,决定不让步。这就是为什么建立皇帝顾问委员会的意图,在其仿佛很接近于实现时,却遭到了失败“。
经过这一失败,帕宁兄弟及其为数很少的同道们,不仅要对叶卡捷琳娜本人和她的无数宠臣的君主制,而且要对他。。。
们独断专横政权,俯首听命了。关于帕宁兄弟的小团体在保。。。。。。
罗成年时阴谋推翻叶卡捷琳娜而立她的儿子(似乎他应先制定宪法)的消息,应该说是不可靠的。
E。
C。
舒戈尔斯基发现的文件表明,这个消息所说的“宪法”不过是H。。
帕宁b给他的学生保罗的政治遗嘱。这个遗嘱一部分是口授的,一
①《170—1895年间的俄国社会运动》,顿河罗斯托夫1905年版,第23页。
②比利巴索夫,书见前,第2卷,第136—137页。
-- 256
45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