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2
都是最明确,最合理的法律。“
①
出席法典委员会的代表们,对于他们的选民的福利远远不是这样有信心。他们羡慕西欧“幸福”居民的权利和优越。。
地位。可是他们的怨言达不到神甫夏普,也不能成为他反对《消毒剂》作者的武器啊!
《消毒剂》作者知道,外国人不了解俄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细节,因而他就可以信口雌黄了。
伶俐泼辣的叶卡捷琳娜没有放过转入进攻的机会。她很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政体的弱点,坚决断定西方的生活比俄国坏。可以说她比所有斯塔罗杜姆之流,更早地使用了克柳切夫斯基称之为历史比较法萌芽的论争方式。
她答复法国人夏普说:“你们对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攻击的,的确,你们不充军到西伯利亚,因为你们没有这样的地方;你们的加拿大被英国人夺去了,在红衣主教里舍尔时期,你们就丧失了它。但波尔多地区和奥隆沙漠难道不是你们的放逐处所?至于非常委员会,巴士底监狱,夏托—特罗姆佩特以及类似的地方,神甫先生,你都喜欢吗?据说,由于一种方便的发明,即用表格方式签署的letre
de
Cachet(密旨)
,这些地方总是填得满满的,这当然是对公民的充分保障啰;再小的阴谋,只要你有敌人,就可使整个家庭的幸福遭到浩劫“
②。这些语句,对于明理和公正的俄国读者,是会造成其作者所难以预料的印象的。即令读者相信,法国真是没有什么可以责备我们的,那他还是会问问自己:这又有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328—329页。
②同上书,第297页。
-- 228
62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什么可喜的呢?难道俄国“公民”由于当局的专横而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其处境要比那些在波尔多受苦受难的专制政权的牺牲者好些?难道那些关在俄国城堡牢狱中的人们,要比关在巴士底监狱里的犯人的日子好过些?但是要使《消毒剂》的读者在头脑中产生这些问题,他们必须具有公正的情操,然而这种情操却不是当时俄国知识界的代表所常有的。
社会生活给社会思想盖上了自己的烙印。农奴制在俄国国内关系中的统治,迫使那些利于维持这个制度的人们,从那些实际上毫无可供慰藉的见解里,找到慰藉。叶卡捷琳娜是深知人类的弱点的,当她采用那个多少有些冒险的历史比较法时,当然要有意识地寄希望于这一情况。
在《消毒剂》里最使人吃惊的,是它的作者的天真的、同时又是无边无际的自吹自擂。叶卡捷琳娜在驳斥夏普所说在俄国没有人敢于思想,专制制度在那里扼杀了聪明才智和一切感情时写道:“我国政府远远没有压制聪明才智和一切情感,而只是从事于鼓励和奖掖聪明才智,赞助一切忠诚和有益于社会的情感。当俄国人很快就要亲眼看到一部受到一切对人类作出贡献的情感的驱使,又为女皇所亲手签署的著作——我所指的是为制订新法典而颁布的《敕令》——问世时,他们怎能不有所思考呢?”
①
另一地方,在谈到《敕令》所依据的原则时,叶卡捷琳娜热情地颂扬了叶卡捷琳娜。她说:“这些原则引起欧洲、特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449页。
-- 22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2
别是有理智的人们的震惊,可惜,这样人的数目,在世界上不是很多。“
①
她可以补充说,这些引起欧洲震惊的原则,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从法国启蒙思想家那里“剽窃”得来的,而她自己则从来无意将其贯彻到俄国生活中去。当然,对这一点她没有补充。
由于对理论的疏忽大意和不拘泥于确定的历史观点,叶卡捷琳娜可以随心所欲地反复宣称:人在一切地方都是人。
她欣然重复了这一般论点。但是在欣然重复这一论点时,她又认为为俄国民族性唱颂歌是有好处的。
《学术侍从》觉得,彼得前的罗斯是迷信、愚笨、无知和。。。
停滞的黑暗王国。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除对彼得时代的最强烈理想化外,在我国著述界产生了一种趋向,想将彼得卵翼下的小学生对莫斯科旧事物的严峻判决,予以复查。我们在诺维科夫那里已经见过这种趋向。现在指出,这个趋向在《消毒剂》里获得了最强烈的表现,它的作者极为欣然地重复着:人在一切地方都是人。
她在这里同她的“老师”伏尔泰完全决裂,对于夏普所说俄国在彼得登极以前都是处于愚昧无知之中,坚决予以反驳。她写道:“我们以前说过,现在仍然要重复,在彼得朝代之前,我们同所有欧洲国家,也许除意大利外,都是并驾齐驱,步伐相同的。只是在这位皇帝死后的混乱时期,才推迟
①同上书,第239页。
-- 230
82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了我国的发展。“
①
旧罗斯——混乱时期以前的罗斯——在教育上不比西方。。。。。。
国家差,而在道德风尚上却把它们远远抛在后面。
《消毒剂》的作者在这里写了一首真正的田园诗。
“离婚几乎是未见的事。
子女对父母表现了极大的尊敬。“
最使叶卡捷琳娜宽慰的是,仿佛在所有契约的后面都注明:违背自己诺言的一方,是可耻的。
她兴高彩烈地说:“这样,羞耻当时是人们对自己的最大约束。我想,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为其道德风尚提出象这个公式那样有说服力的有利证据。这个公式只是在人们不再象以前那样生活,而道德风尚也不再是那么简单时,才被放弃。
显然,这个变化可能发生在混乱时期,混乱震荡了伊凡。瓦西利耶维奇皇帝以后的国家和家庭;在此以前,道德风尚都是很单纯的。“
在一个存在着严酷的刑事处分的国家里,却有这种非常优良的道德风尚,这会显得费解。但叶卡捷琳娜总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他要人相信,肉刑用的树枝和鞭笞是从罗马传到我国的!
总地说,“所有这些可怕的东西,很不幸,都是我们从其他民族那里因袭的。”
从这里完全自然地产生一种助长我国民族自尊心的结论,即不是俄国应该仿效西方民族,而是西方民族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424—425页。参阅第289页。——但这并不妨碍她同时承认:“彼得把自己的国家向外国人开放……。
他愿望他的臣民出国旅行……迫使他们自己花钱在欧洲所有国家学习“
,——简言之,愿望他们启迪俄国。
-- 23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2
应该仿效俄国。叶卡捷琳娜建议:“让这些西方民族,如果他们有理性的话,以我们为榜样,根据女皇叶卡捷琳娜制定的《敕令》第十章改造他们的刑事法院罢!这个《敕令》在巴黎和伊斯坦布尔是受到取缔的”
①。
这样,彼得向西方学习,而叶卡捷琳娜则教育西方。
在我国19世纪的著作界,对旧俄生活的理想化有时是由于先进作家想为其民主纲领提供历史根据。因此,——我顺便指出,——封地市民会议时代的罗斯,比莫斯科大公和沙皇时代的俄罗斯在当时更加受到理想化。不言自明,叶卡捷琳娜怎样也不会向往那美好的旧时代的“自由”
,她对它既无好感,也无恶意。她甚至认为吕里克大公是一个没有丧失某种“开明”倾向的专制君主。驱使她把旧的俄国道德风尚理想化的,并不是什么民主的热潮。她的理想化的用意是为了歌颂俄国生活的那些导致俄国君主无限权力的形成和巩固的方面。
叶卡捷琳娜写道:“在欧洲没有哪国人民能比俄国人民更喜爱自己的国王,更依恋自己的君主。”
②当然,整个文明世界都知道,俄国在18世纪过程中经历过多少次宫廷政变。
这些政变使外国人对俄国人如何依恋君主,发生怀疑。但叶卡捷琳娜对此却不感到难为情。她写道:“对此,我想说一件使许多人惊异的事情,即俄国除了在民族感到陷于衰败时,从未发生革命。我们的一些朝代是严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291页。我上面已经讲过,《敕令》是怎样在俄国也受到取缔的,叶卡捷琳娜事前不是不知道,也许就是由她发动的。
②同上书,第301页。
-- 232
03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酷的,但我们艰难渡过的只是那些衰败的朝代。
我们的政体,按其类型,是需要毅力的;如果没有毅力,则不满会普遍存在,因此,如果事情不好转,就会发生革命。“
①
这就是说,由于俄国人民对君主的喜爱为欧洲所仅见,只要给“我国政体”以更多的毅力,就可保证不发生革命意图。
叶卡捷琳娜是不缺少毅力的。她更善于为自己罗致有毅力的助手。因此,她只要对俄国人民的性格大加颂扬,并以从事这种性格的理想化为深谋远虑的国家事业,就万事大吉了。
总之,我们的“女皇政论家”在按保守的方向热心实行这一理。。。。。。。。。。。。
想化方面,是超过了所有与她同代的俄国作家的。。。。。
毋须说明,这种理想化,同叶卡捷琳娜驳斥丑化俄国制度的外国人的全部言论一样,对于俄国怎样能够和怎样应该对待西方的问题,是没有提出任何严肃、有效的答案的。
Ⅹ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从她的个人利益的观点来考虑俄国对。。
西方——因而也是对彼得改革的态度问题的。这就是说,当她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时,她不是以理论的指示,而是以实际利害的见解为指导的。按照她的意见,她所写的都是对巩固她的权力、扩大她的光荣一向有益的东西。波尔京的观点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是等级的观点。因此,他的眼界要广阔。。
得多。在这种眼界的范围内,局部地也有郑重考虑理论要求的地方。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在贵族等级的利己主义与这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299页。
-- 23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32
种要求相矛盾的地方,他就不顾这些要求了。当等级利己主义的需要与理论的要求相抵触时,波尔京便从学者一变而为“辩护士”。
这是无可避免的。过去和现在,这一现象都反复出现在屈从于等级(或阶级)利己主义影响的一切学者和政论家身上。俄国贵族的思想代表不是这一一般规律的例外。我们知道,M。
M。谢尔巴托夫公爵在法典委员会发言时,多么强烈地服从于贵族等级的利己主义需要。
18世纪下半期,谢尔巴托夫公爵堪称是俄国贵族等级的最优秀思想代表了。但是,他的贵族思想意识亦有其特殊的色调。波尔京在门阀与官吏的斗争中站在后者一面,而谢尔巴托夫在委员会里却热烈地保卫了门阀。。。
他在这一斗争中所采取的立场,决定了他对彼得改革的态度。
作为贵族的思想代表,他一般地不能同意改革对官宦等级不利的方面和不利的后果。这里他有时很接近波尔京。例如,在他的政治小说《瑞典贵族C先生在奥菲尔游记》里,他暗示彼得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是犯了错误。他用以支持他的这一意见的论点,几乎同我们在波尔京那里所看到的完全一样。象波尔京一样,他也希望这一错误将在往后得到改正。但这不过是一种次要的细节。下面才是具有首要意义的特点:谢尔巴托夫虽也承认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赞同彼得建立了“有秩序的管理制度,促进了科学及军事艺术的认识”
,但对改革的急进性,其难受却不亚于波尔京。这是可以从他对
-- 234
23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彼得反对笃信上帝的丑恶表现的斗争的出色评价中,看得出来的。
请注意,精通当时西方先进著作的谢尔巴托夫,按其宗教观点,是自然神论者,而全然不是东正教的基督徒。过分相信宗教,在他看来,是一种能够带来极端有害后果的现象。
例如,他把深入俄国王公心中的“过度笃信上帝的精神”
,看为造成鞑靼人征服俄国的条件之一。
他写道:“由于屈从这种精神,王公们便会陷入迷信(原文如此!)和信鬼神,不再关心所谓尘世的和不能永存的一切,而只顾企求永恒的生命”。
僧侣和一般宗教界人士用一切力量支持世俗当局的这种情绪而“钻进社会管理机关,他们到处排除了坚定慷慨的德行,而代之以僧侣精神”
①。
如果在18世纪,“信鬼神”能给俄国带来这样可怕的危害,那就可以假定,我们的开明公爵会把取缔它看为俄国政府的首要职责之一了。然而谢尔巴托夫却并不同意彼得在这方面的措施。的确,他欣赏彼得对于“没有必要搞出的奇迹”
,“斋戒期间不敢吃晕的迷信”
,“未经证明的形象”等等,并未赏识,但他觉得沙皇改革家过早地实行了反对迷信的斗。。。
争。
谢尔巴托夫在他的著名论文《论对俄国道德风尚的危害》中问道:“他是在什么时候搞这一斗争的呢?
是在人民尚未经受教化的时候搞的;这样,由于在未经教化的人民中取
①《俄国古代史——谢尔巴托夫公爵著》,第2卷,第574—575页。
-- 23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32
缔了迷信,他就取消了他们对神圣法律的信仰“
①。谢尔巴托夫将彼得的这种行为比作园丁不适时地剪去树枝。不适时地剪除树枝,是要削弱树的成长的。谢尔巴托夫继续说道:“这样,废除迷信,给信仰的最根本部分带来危害;对地狱的奴隶式畏惧是消失了,但对上帝和对神圣法律的爱也一同消失了;至于一时由信仰造成的道德风尚,由于缺乏其他教化,便因丧失了这一支柱而趋于沦落”。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斯塔罗杜姆思想的另一说法,按照这个思想,现时的智者由于铲除成见,也就从根本上离开了德行。我们已经知道,波尔京也是同意这一思想的。根据一切迹象,可以看出,这个思想在当时的贵族思想代表中是极为流行的。他们不能不认识,他们这个等级的越来越扩大和巩固的特权,同先进国家的“现代智者”所争取的目标,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因此,他们在阅读“现代智者”的著作,甚至部分地为这些著作所吸引时,也都反对其中的实际要求,宣布这些要求有害于德行。
在俄国贵族思想家的这种情绪之下,他们不能不害怕彼得的某些——并不是全部——改革方法所特具的急进性。
他们所欣赏的一句谚语是:欲速则不达(。。。。。fRhH,)
②。
H P H h L P N K L h H a T P H h L如果谢尔巴托尔赞赏这一谚语不亚于波尔京,如果他对
①《俄国旧闻》,1870年,第2卷,第3版,第25页。
②站在道德风尚和法律相互作用的观点上,他们都认为道德风尚比法律具有更大意义。然而他们的这一意向也与其说是由于理论的见解,不如说是由于实际的顾虑。
他们反复说:plus
bonimores
valent
quant
bonae
leges(害怕政府对于改善农民生活过于热心)。
-- 236
43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彼得改革的任务和过程的一般见解,是由与他同代的贵族的利益决定的,那么,作为这一等级的世袭门阀部分的思想代表,对于改革中一些未为反对门阀的贵族所注意,甚至为他们所赞同的方面,也都表示谴责。
他在法典委员会里就已证明,名门贵族是在良好的道德气氛中受教育的,只有这种气氛才能养成青年人的高贵自尊心和对祖国的无私服务。如果不美化旧贵族的道德风尚,是不可能抱有这种意见的。不仅如此。俄国的历史过程越来越使门阀给官僚让路。因此,门阀的思想代表自然要产生把过。。。。
去理想化的倾向。然而彼得改革是不怜惜过去的。所以,门。
阀的思想代表就会承认改革的历史必要性,也对它比官吏的。。。。。。。。
思想代表有更大的保留。
值得注意的是,谢尔巴托夫甚至把旧事物理想化时,也在我们面前表现为身受法国启蒙著作影响的作家。启蒙著作往往对原始民族的生活,极端美化。谢尔巴托夫也是这样看待原始民族的生活的。
他关于这些民族说:“他们的法律无论好坏,他们都是严格遵守的;他们的义务是神圣的,几乎没有听说有人背叛自己的妻室或亲属;他们无比坚定。他们以毫无畏惧,视死如归为光荣”。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农奴制的门阀辩护士,竟然认为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制度以及由于这一制度而决定的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是原始社会的优点之一。他继续说:“他们(即原始人民——著者)的慷慨是值得称颂的,因为社会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一切,都在社会里平均分配,我在任何地方也没有看到野蛮流浪的未开化的人民掠夺他们同胞的劳动果实,使自己的境况优于别人”。
-- 23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32
谢尔巴托夫既然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抱有这种观点,但他又主张向“彼得大帝朝代以前的俄国道德风尚情况”
过渡,这就使人感到有些奇怪了。对于彼得前的道德风尚无论谁是怎样想法,很显然的是,它们同原始的道德风尚是很少共同之处的。但谢尔巴托夫以为旧的莫斯科生活所以同原始民族的幸福生活相仿佛,是因为在这种生活里没有“追求享受”
的。。。。
行为,而他觉得追求享受是败坏俄国道德风尚的主要原因。
在旧莫斯科由于没有追求享受的行为,所以“几乎每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境况,没有匮乏地用自己的收入来生活,都能备有必需的一切,而不追求更高的欲望的东西,因为更好的东西,谁也不知道。”青年人受到畏惧上帝,顺从父母,尊敬本氏族老人等等教育。谢尔巴托夫愉快地描述青年人每逢假日早晨都来到长辈亲戚那里致敬,“象亲属和自己人那样照顾老年人”。他尤其津津有味地列举彼得前俄国达官显贵的“高贵自尊心的特征”。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最自专的君主也不得不尊重这种自尊心,不得不尊重旧习惯,“不仅对贵族的请求表示迁就,而且尊重高贵的门阀,超过别人”。
Ⅺ
彼得改革(谢尔巴托夫说它是必要的,但也许是多余的变革)
,破坏了俄国习俗,使“追求享受”
进入俄国人的心灵,导致旧世系的衰落,产生了对财富的普遍追求。为了供应无限度的开支,贵族开始巴结君主和显贵。
“粗野不文明的行为由于道德风尚的影响是减少了,但代之而来的是阿谀和自私;是谄媚逢迎,玩忽真理,诽谤君主和其他恶行,这种恶行现
-- 238
63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在(1788年——著者)遍及宫廷及达官显贵之家牢不可破“。
①
按照谢尔巴托夫的意见,这一切就是彼得所实行的虽属“必要,但也许是多余的”改革的后果。他认为这些后果都是不足取的。因此,有时人们也称他为斯拉夫派的先行者。但是他的观点并不比波尔京的观点更与斯拉夫派的观点相似。
使他和《列克勒尔克注释》一书作者同斯拉夫派相接近的,只是那种保守情绪,也许还有某些预期在未来才能实现的事情,如迁移首都,——斯拉夫派说:首都应从彼得堡迁到莫斯科。。。
就其思想方式——当然不是就其实际意图——而言,谢尔巴托夫又同波尔京一样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学生。但波尔京试图在分析历史发展过程时使用科学的观点,吸收了某些法国启蒙思想家宇宙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之一,而谢尔巴托。。。。。。
夫则保持了历史唯心主义。。。。。。。
在他看来,历史发展的最深刻原因在于人们的观点及其道德风尚的改变。他在谈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当这个社会引起他的注意时,——保持了这个观点,在评价彼得改革时也是站在这个观点上。
就这点说,他又同波尔京相接近。波尔京未能制订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结果只是停留在法律与道德风尚相互作用的概念上,并认为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道德风尚比法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最后,谢尔巴托夫与波尔京相似,还在于他想把旧的俄
①《俄国旧闻》,第2卷,第20页。
-- 23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32
国道德风尚理想化。就令不谈理想化的程度,谢尔巴托夫的。。
心理动机,也同波尔京并无二致。。。
谢尔巴托夫在描述俄国道德风尚遭受破坏时,深切惋惜世袭名门贵族丧失了他们旧日的高贵自尊心。波尔京虽亦极为珍视贵族的称号,却对此并未表示惋惜。波尔京是官级制。。
的拥护者和门阀的敌人,他对贵族的自尊心有不同的看法。
在。。
他关于这种自尊心的观念里,没有谢尔巴托夫显著强调的那种对政权保持独立性的因素。当然,谢尔巴托夫的这种独立感,也不是没有限度的①。
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的门阀思想。。
家毕竟在这方面与官级思想家大不相同。。。
说俄国道德风尚是在追求享受的影响之下遭到破坏的,这就等于说,它们是由于变坏了而遭到破坏。某一社会的“追求享受”
,是这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一个组成部分。谢尔巴托夫断言,“因果的科学是给理性带来最大满足的科学”
,他大概感到他在说明俄国道德风尚遭受破坏的过程时,过于含混地规定了这一过程的原因。象他的那些同时代人未能超越道德风尚和法律相互作用这一概念一样,他在未能利用“道德风尚”来解决问题之后,立即求助于政府的立法活动。他。。。。。。。
①这种独立感不曾妨碍这位公爵最尊敬地请求叶卡捷琳娜由国库清偿他的债务。他在向女皇提出这一申请的信里,把她称为“集伟大君主品质和伟大哲学家品质于一身的女皇”
(参阅B。
A。米亚科京(B。
A。
M)论文集第2Y \ E G R F版,第110页,《叶卡捷琳娜时代的贵族政论家》一文。)但在《论道德败坏》一文中,他却对同一女皇极端丑化。不错,论文是在178—1789年中写的,而信则是在173年写的。但谢尔巴托夫关于贵族等级丧失高贵自尊心的惋惜之词在立法委员会里就已经发表过了。
-- 240
83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从这种活动里找到了贵族道德败坏的两个原因。就中第一个原因,在彼得改革前的时代里,即已开始发生作用。
谢尔巴托夫说:“按门第决定官阶制度的破坏(其实这既有害于为国家服务,也不利于非任何权利所能代替的名门世系)
,在贵族中消灭了高贵自尊心,因为从此受到尊敬的不是门第,而是官级、服务和功绩。
而由于每人都在争官夺位,而不是任何人都能作出直接的功绩,所以因缺乏功绩而不择手段地阿谀逢迎国王和显贵的现象,比比皆是。“
①
贵族自尊心消失的另一原因,同彼得的改革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这就是他往往迫使贵族同他们的奴隶一道服兵役。
当过去的奴隶服务到担任官职时,他们时常成为自己的主人的长官,并对他们使用笞刑。此外,名门青年在参军进入士兵行列之后,长期脱离他们的亲属。谢尔巴托夫抱怨说:“贵族世系因服兵役而分散,这是他们这类人从未见过的事情。”
②
这一情况给高贵的贵族自尊心以致命的打击。我们的作者问道:“那些从幼年即已战栗于长官鞭笞之下,除服役外别无他途可以争得尊敬的人们,他们得不到他们同类人的支持,没有联合和保护,孤零零地陷于强者之手,又怎能保持德行呢?”
不能不承认,谢尔巴托夫所指出的这两个原因,使他所描述的道德败坏过程更易为人所理解。原来道德败坏是名门
①《俄国旧闻》,第2卷,第24页。在法典委员会里,谢尔巴托夫便谈到这个问题。
②《俄国旧闻》,第2卷,第24页。
-- 24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32
世系无权的结果!不过还有一点,——而且是最重要的一。。
点,——没有弄明白:那种使名门世系丧失其全部重要性的社会力量对比,是怎样在俄国形成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谢尔巴托夫必须摆脱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的限制,去发现那些既决定各种作用于法律的道德风尚,又决定各种影响于道德。。。。
风尚的法律的更深刻的原因。然而不仅是他,就是当时比他。。
深刻得多的作家,也都没有能作到这一点。他只限于将道德风尚与法律相互比较,作为两个平行的原因,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源。
我们在他那里读到:“我说过,追求享受和奢侈,能够在人们的心灵里发生这种作用;但是还有一些其他来自制度本身的原因,它们根除了坚定意志和良好道德风尚。”
我们不向谢尔巴托夫要求他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只是指出,何以他对根除了坚定意志和良好道德风尚的种种制度的回顾,在这里不曾追溯到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前。在另一地方,他认为贵族道德风尚的败坏发生在更久远的时代,即发生在伊凡雷帝时代。
这位沙皇对最显贵的大贵族的不信任,使他们不能为祖国服务,谢尔巴托夫说:“因为他不仅到处重视鞑靼王子超过自己的俄国公爵和大贵族(他们的祖先服役几百年)
,甚至对于那些很难称为人类的西伯利亚的爵爷们,也重视超过对于自己的公爵和大贵族。贵族的心情沮丧了;适当的高贵自尊心被消灭了,对祖国的爱熄灭了;代之而来的是卑贱,奴颜婢膝,唯私利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