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的确,是相反②。
下面几行最能说明波尔京对于当时俄国农奴制的态度。
“不能说,有些人不应对那些不幸遭受残酷地主迫害的奴隶表示不满;但总的说,特别是就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说,却没有这种达官贵人的诡辩、高傲和残酷。经过经验检证的真实表明,俄国农民并不认为他们的境况是不幸的,是可称为奴隶的;特别是那些生活富裕、满足和安宁的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对于更好的境况是连想都不想的。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是不会去希求的:人类的幸福,是由想象决定的”
③。
俄国人民对于他们在北方气候影响下应该珍视的自由,“连想都不想”。
“次要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竟然这么巨大!可是,如果俄国农民竟然对于自由产生了某种想法,那又怎样呢?那是很坏的!波尔京痛心地说:“自从那种所谓教育的微弱光照,从教养很坏的老爷那里反射出来,稍微触及那些为他们服务的人们,奴隶们对他们的老爷的忠诚和热情,便显著地减少了。”
使他十分得到宽慰
①《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1卷,第235页。
②那些多少不用成见的眼光看待农奴制的俄国人,却对于俄国农民的境况。。
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波列诺夫写道:“我没有看到象我国农民这样极端贫苦的人。
他们毫无法律保障,他们不仅在言论上,而且连生命也遭受一切可能的迫害,他们受凌辱,忍受无休止的横暴行为、折磨、强暴;因此必然要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我们现在实际上就看到他们属于这种境况。“(《俄国农民的奴隶境况札记》,参阅《俄国档案》,1865年版,第298页。)
③《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383页,参阅第451页。
-- 21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12
的一种境况是,“这种教育尚未达到农村住民,也未将其有害影响推广到所有他们那里”
①。看来,良好的教育在于同奴隶状态妥协!
我在前面一章里已提请读者注意,在当时俄国讽刺作家对法国狂的抨击里,时常听到保守的语调。波尔京猛烈谴责对外国风习的爱好,在他那里,这样的语调更为明显。应该记住,列克勒尔克所以激怒了他,不仅是由于前者关于俄国的轻率见解。他对列克勒尔克的厌恶还因为列克勒尔克爱好法制的新计划。他在批驳列克勒尔克时说:“在反对舞弊行为及摒弃罪恶时,必须注意不要减少德行的力量;矫枉过正,是许多朝代衰败的原因。改正风俗和道德,必须非常慎重。”
②
在这里,他的语气甚至比斯塔罗杜姆与索菲娅谈话中③的语气,还要坚决得多。但在这里,他的议论的精神,同斯塔罗杜姆并无二致。以下的意见,我们甚至从斯塔罗杜姆那里也未听到:“许多人都注意到,自从我们革除祖先的习惯而按照外国习惯生活以来,我们是变得更弱了,更易于生病了,这样的人是很少活到老年的。根据我的陋见,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废弃了走去洗澡的习惯和采用法国式厨房。”
④
①同上书,第2卷,第241页。
②《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355页。
③《纨绔子弟》,第4幕,第2场。
④《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369—370页。
-- 214
21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对于这位贝伊尔和伏尔泰著作热情读者的这种唠叨,康捷米尔时代的斯塔罗杜姆之流一定会热烈赞同。这些斯塔罗杜姆之流可能也同意这位饱学深思的少将的经济观点。
波尔京反对在我国建造商船。他希望俄国永远不要同航运事业有关的“盈利”
,而“将用在船舶上的人们转用于适合我国国情、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工艺和行业”
①。哪些工艺和行业呢?
他答道:“所有奢侈品都从外国供应,本国人从事生活所必需的行业:农民和军人都应是本国人”。
也许是为了给这种经济政策以诱惑力罢,他特别指出,在斯巴达,“所有自由人都是军人,所有的奴隶都是农民”
②。
这种对于完全建立在农奴被奴役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的极为同情的回忆,会使现时的读者感到惊讶。
但是应该看到,就是在托尔斯泰伯爵所写的反拿破仑战争的天才长篇史诗里,出场的人物不也主要是博尔孔斯基公爵或罗斯托夫伯爵一类的俄国“自由人和怡然自得的卡拉塔耶夫一类的《农奴》吗?”
非常有趣的是,波尔京由于极端保守,极不欢喜辩论。
他说:“争论无助于改正恶习,消除误解,毫不能使对真理的认识有所成就,却更多地是将真理掩盖。争论易于转化为荒谬的巧辩,爱好争论的人是自作自受。
……争论的结果怎样呢?
它增加了意见分歧,而保卫谎言的技巧就象保卫真理那样得心应手。“
③
①同上书,第2卷,第27页。
②《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336,37页。
③同上书,第2卷,第354—365页。
-- 21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12
由于在叶卡捷琳娜时代的比较有教养的俄国社会里,有不少象波尔京那样的斯塔罗杜姆,所以完全可以理解,远在《万有》杂志(1769年)时期,就有类似他那样的反对争论的人物——用笔名“阿里斯塔赫。阿里斯塔霍维奇。普里米里切列夫”——劝导作家“在相互之间保持不破裂的友谊和永恒的和协”。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当开明的女皇封闭杂志,禁止书籍出版,同对她过度忠心耿耿的责难者这一俄国实际“和解”时,在这个社会里,能够对她实行谴责的人物,就寥寥无几了。
Ⅷ
农奴制“辩护者”波尔京,在俄国国家制度问题上,也。。。。。。。。。
表现为“辩护者”。在这里,他的辩护努力也象在那里一样,很少成效。
他在绝对君主制优越性问题上的抽象议论,对于西方作。。。。。
家是不可能有说服力的,因为他们几乎经常在说,俄国的国家制度不象西欧各国的君主制,而象东方的大君主独裁制。。。。。。。。。。。。。。。。。。。。
波尔京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从心坎里欢喜《风俗论》第4卷里的一些章节,因为伏尔泰在那里力图证明,土耳其政府远远不象欧洲人所想象的那样专横。波尔京在引录了伏尔泰的有关论点之后,胜利地总结说:“这样,如果土耳其和其他一些伏尔泰没有明确点名,而要由我们去领会的国家(这里所暗示的是法国——著者)
,其政体不是专横的,那
-- 216
41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么,怎能说俄国的政体是专横的呢?“
①事实上,如果国家制度的一切形式都相互类似,那就很明显,俄国的国家制度同西欧各国的制度并无差别。整个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在科学上使用这样的分析方法,离开所分析的现象的所有特征而进行抽象议论。伏尔泰著作中讨论土耳其政府特点的那一章(总计为ⅩCⅢ章)
,应该说是写得最糟的一章。
《风俗论》一书的机智而开明的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得很肤浅。
他的结论,就其科学价值说,远远不及波丹的相应结论②。在其他条件下,可能波尔京也会看出伏尔泰论点的不能令人满意。但他在这里所追求的不是科学的目的,而是纯粹辩护性的目的;因此,他不但没有改正伏尔泰,却把伏尔泰的已经过于简单化。。
的思想,更进一步简单化了。
依靠伏尔泰,波尔京同时毫不迟疑地从俄国实际生活中提出他的论点。
他写道:“俄国贵族不比欧洲国家的贵族享受更少的自由、利益和优越;商人和农民的负担也比在欧洲国家小得不可比拟,怎能说俄国的政体是专横的呢?”
③
我们的史学家属于俄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不但对于叶卡捷琳娜赐予他们这个等级的自由十分满意,而且——这一过失是隐瞒不了的——对于女皇奴役农民的政策,也是十分满意的。这就是为什么当这位无论如何不失为聪明博学的人
①《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466页。
②同时,伏尔泰提出的有利于土耳其制度的论点,包含着对法国实际生活的痛苦的暗示,这一点是波尔京所不曾忽视的。
③《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466页。
-- 21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12
物考虑俄国对西方的态度时,他的思考只能达到我们在方-维津的书简里业已看到的那套保守性的箴言,以为在西方,无论过去或现在,人们一点也不比俄国生活得好些。这一在实。
际意义上不能给人以慰藉的结论,在理论的意义上也是完全。。。。。。。。
没有内容的。
列克勒尔克写道,我国的法典给丈夫以压迫妻子的残暴权力。
波尔京说这个意见是无耻的、卑鄙的,因为在我国,夫妻关系不是由法典,而是由宗教法规决定的。可是,法国作家的错误并未减轻俄国妇女对丈夫的服从。
从波尔京那里,关于这种服从,我们听到些什么呢?我们听到他说:“古时,法国丈夫对妻子的权力并不小:根据波马诺阿罗夫的证明,习。
惯给丈夫以在空闲时殴打自己妻子的完全自由,但必须提防。。。。。。。。。。。。
把妻子打死或致死“
①。
列克勒尔克在谈到贵族杜马这一最高审判机关时,引述了伏尔泰的一个评语,说不是知识,而是官阶和出身使俄国人成为这一审判机关的成员。
对于这点,波尔京也予以反驳。
他质问:“哪里有这种只靠知识而取得席位的审判机关?”他断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官阶,出身,财富和权势都重于知识、天才和能力”。对于这一论断,——其公式是“在任何地方,过去如此,将来亦然”
,——他用了一个聊以解嘲的猜测来补充,说“也许,在贵族的法庭里,偶尔亦有只因知识而入选的人,但毫无疑问,更多的人是由于财富、门第而取得了属于有知识者的席位”。
为了使读者不致认为在这个
①着重点是波尔京加的。
-- 218
61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问题上,我国的情况比西欧坏些,波尔京急忙补充说,“据说英国也有类似情况:即在议会选举时,有时对财产比对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视”
①。
再举一个很有意义的例子。波尔京在将法国同俄国比较时写道:“路易十四并不总是限于企求他有权要求的东西,他的要求和愿望往往比这多得多。……他的愿望并不经常都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为依据,而是更多地建立在他的虚荣和古怪性格上。虽然如此,法国人并不称他为暴君。法国人梦寐以求的自由权利多少次遭到破坏和消灭,基本法律遭到践踏和贬抑,议会的全体议员被剥夺了席位和被放逐,然而法国人并不把他们的政体称为君主独裁的暴政。”
我们所熟知的辩护性的结论,是很明显的:尽管我国的政体可能有缺点,但不能把它称为暴政。波尔京劝列克勒尔克和他的“姑息者”去了解一下我国的法律,规章和国家不同等级的优越地位。他断言那时“他们自己就会证明,俄国的政体完全不是象他们——部分地由于偏颇、部分地由于不了解——所想象的那样”
②。为了加强说服力,波尔京再次引证麦尔西埃的反对派情绪,不用说,麦尔西埃对于法国的国家管理制度(任意拘捕等等)
,是强烈反对的。他激动地——对于这种激动的真实性是难以相信的——慨叹道:“这就是对于法国现状和法国政制的真实公正的描写。我们可千万不要
①《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1卷,第469—470页。
②《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523页。
-- 21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12
出现这种情况啊!“
①
如果象已故克柳切夫斯基所说,这样地将俄国同西方进行比较,也是历史比较法的萌芽,那么,一些毫无头脑的人。。。。。
们在争吵中所惯用的争论方式,——对手之一由于被骂为笨蛋或贼而立即敏捷地反击说,“骂人的才是笨蛋或贼”
,——便应认为是心理比较法的萌芽了。
具备波尔京那样素养的人,应能说些更为严肃的东西。
俄国对西方的态度问题,那时在我国已成为我国前进的可能方向和可能希望问题。这是在俄国知识界面前从未出现过的最重要、最头痛的问题。但在波尔京的笔下,这个问题转变为我国的民族自尊心问题,这种自尊心受到在文明发展道路上超越了我们的外国人的优越姿态的侮辱,他们过去用——现在仍然继续用这种姿态来评论俄国。当然,民族自尊。。。。。。。。。。。
心并不是不正当的。一个对外国人的蔑视态度安然妥协的民族,是不可能存在、也是完全不想要存在的。诺维科夫和其他讽刺作家反对法国狂的言论,部分地就是由于受到外国人。。。
侮辱的俄国民族的完全合法尊严感的启发。丧失了这种尊严的民族是不足取的!但是,这种情感在寻找出路时,经常同其他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且按其性质的不同,采取这样或那。。。。
样的形式,取得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心理意义。如果在我国讽制作品里,对模仿外国的抨击,有时表现出保守的——如果。。
不说是反动的——格调,那么,在波尔京那里,这种攻击却。。。。。
是有意识地、明目张胆地保守。。。。。。。。。。
①同上书,第2卷,第525页。
-- 220
81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过于偏爱波尔京的克柳切夫斯基①,在波尔京那里除了找到历史比较法的萌芽,还找到了某种世界主义思想的特殊发展,似乎这种思想是上世纪俄国爱国主义辩证法的“颇为意外、颇为灵活的结果”
②。这个结果说明,“个别民族,——俄国民族和其他民族——生活中出现的污点”
,是由于人类本性的一般不完善,而功业和英勇则是俄国民族性的特质③。
可是,不难看出,这一“辩证”结果,首先同波尔京的一般历史观点不符合。
列克勒尔克认为,我国政府各部门都证明我国的野蛮和愚昧,等等。对此,波尔京反驳说:“不应将人类所共有的弊病和苦难加于一个民族。
请翻阅所有王朝,所有共和国的原始年代的历史罢,那时就可看到,他们在一切习惯、行为和活动上,都是相仿佛的。可以列举数以千计的例子来证明,在一切地方,人类无论过去和现在,除了构成他们性格特点的某些轻微特征之外,都是彼此类同的。“
④
接着,他举出了一些足以证实这一一般原理的历史事例。
但后来又说,古代罗斯人的行为,完全不是象古代法国人这
①毋庸怀疑,克柳切夫斯基从波尔京那里抄袭了某些个别历史思想——例如,所谓俄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不同,在于它较少戏剧性情节,等等。可是,这里不是谈论这个问题的地方。
②《随笔和演词》,第186,187页。
③同上书,第187页。
④《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1卷,第1页。
-- 22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12
样野蛮和灭绝人性①。应该想到,俄国行为的这种相对平和,便是我国民族特性的“微弱特征”了。试问这种特征是在什么影响之下形成的呢?是在气候影响还是在什么其他“次要原因”影响之下形成的吗?波尔京对于这种问题的科学合法性,甚至没有料到。
不仅这样。按照他的意见,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主要是由气候决定的。但气候各有不同。因此,各民族的特性怎样也不能千篇一律。这一点早为古代作家所熟知,现代欧洲的某些作家,便是从他们那里抄袭了所谓气候影响决定论的。
他们急切地指出,希腊人在他们的气候的影响下,爱好自由;而东方民族则对自由漠不关心。波尔京自己在引录维特鲁威的著作时,也力图向我们解释,各种不同的气候影响怎样造成各种不同民族在“精神力量”上的最重要差别。这样,人类又怎能在一切方面“彼此类同”呢?这里存在着一个没有解决的矛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作者只顾追求其辩护性目的,而忘记了他自己提出的原理:气候特点对于各个民族的特性和历史命运具有决定作用。
Ⅸ
不过,还应说明一点:就令不保持确定的历史观点,也可以追求辩护性目的。如果不背起沉重的理论包袱,甚至可
①同上书,第6页。
-- 222
02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以更方便地参加文艺征讨。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法国神甫夏普①的争论最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
克柳切夫斯基说,虽然对于她的聪明,谁也不曾否认——除了她的丈夫,因为他在这方面是无判断能力的——但她的聪明无论从深度或从亮度说,都无惊人之处②。
才学高深的史学家完全可以说得更尖刻些:叶卡捷琳娜的思想虽很活跃,但却异常肤浅。每当她不小心接触到理论问题时,她总是无可奈何地陷进概念的混乱,其实运用这些概念,并不怎样困难。
试一回忆她的那个臭名远扬的《敕令》(《根本法》)第6章罢:我们从她这个《敕令》知道,主宰着人类的有许多“东西”
:信仰、气候、由政府创制的规章、法律、往事的先例、道德、习惯等等都是。但如我们想了解:在这些“东西”之间有无因果联系,例如气候对道德、习惯有无决定性影响(波尔京是坚信这点的)
等等,那我们就会听到一些真正奇谈怪论。
叶卡捷琳娜说:“自然和气候几乎是统治着所有野蛮民族;习惯统治着中国人;法律折磨着日本;道德风尚一度安排古希腊自由人的生活;当局创制的规章和古代道德风尚曾经统治罗马”。
在这一团稀泥里,看不到对历史发展过程提出
①《对于神甫夏普先生所著〈1761年奉王命前往西伯利亚旅行记〉这部印刷精致的坏书的消毒剂或批判》。该书记述俄国人的风俗习惯和这个大国的现状。
(王家科学院,巴黎1763年版)。叶卡捷琳娜的这一著作的前两部分于170年出版,已故巴尔捷涅夫在《十八世纪》第4卷中加以重印(莫斯科,1890年)。
②《随笔和演词》,第324页。
-- 22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2
任何严谨观点的企图。本来,叶卡捷琳娜并不感到需要这种观点。她极端任性地对待所有这些“东西”
,将它们混作毫无秩序的一团。
有时,她似乎对气候决定论发出嘲笑。
例如,对于神甫夏普所说俄国人的神经汁粗糙以及这一生理现象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等等拙劣议论,她曾用完全恰当的幽默语调作出结论说,“看来,俄国人的缺乏天才,乃是土壤和气候的结果啊”
①。但在《敕令》的第一章里,在关于俄国是否“欧洲大国”这个重要问题上,她却又求助于气候论了。叶卡捷琳娜断言,俄国是“欧洲大国”
,并用下述方式证明她的意见:“彼得大帝实行的变革所以易于取得成就,是因为当时的道德风尚同气候完全不相适合,这些道德风尚是由于各种不同民族的混合,由于对外国地区的征服而被带进我国的。彼得大帝在引进欧洲民族的欧洲习惯和道德风尚时,发现了他自己也不曾料到的便利。”
这里的结论是:彼得改革的成就是由于气候的作用。不要以为,叶卡捷琳娜真正愿意考虑地理环境对于各族人民历史发展的影响。她满足于当时的一些流行观点,认为这种发展,主要地——如果不说唯一地——是由于女皇的活动。在。。。。。
她所写的《关于俄国史的札记》里,有些段落在这方面非常值得注意。她在那里写道:“大家知道,民族和民族语言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才智和勤奋而增进和扩充的。
君主通情达理,致力于争得本国人民和语言的光荣,这个民族的语言便会繁荣。由于相反的原因,许多民族语言业已湮没无闻“。这就是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445页。
-- 224
2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说,甚至语言的历史也要用君主的活动来解释。很难说,叶卡捷琳娜是否真正相信立法权力是这样万能。她对农奴制的极端慎重态度,以及她坚决不愿制订不利于贵族的法律,都证明在实践上,她从来没有忘记她的权力的实际界限。但在。。。
理论上,由于她对理论思维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很少这样。。。
的爱好,所以易于忘记这种界限。当然,她要使用一切力量来说服俄国人,要他们相信他们的“福祉”完全掌握在女皇的手中。为求达到这一目的,她不惜用一切方法来强奸一切理论。
她在给莫尔德维诺夫的一封信中写道:“经我同意和批准编写的历史或历史札记,除了歌颂国家,充作后代竞取的目标和借镜外,别无其他目的。任何其他不大辉煌的方向,都会是有害的”
①。
这封信是在《消毒剂》一书问世以后20年写的。但是,当叶卡捷琳娜对神甫夏普进行文学征讨时,这种对“辉煌的方向”的最强烈的追求,无论在历史或政论方面,就已经是她的特点了。在那时和在其后,由她看来,“歌颂国家”是和。。。。
歌颂女皇相一致的。神甫的主要错误,在于他对女皇叶卡捷。。。。
琳娜所统治的国家,未加赞许。神甫的这个错误应由《消毒剂》一书来改正。
叶卡捷琳娜甚至过分热心地抓了这件事。
神甫夏普在描写下戈罗德时说,这个城市也象俄国的所有城市一样,是用木材建筑的。叶卡捷琳娜认为必须用下列
①1790年10月4日信。
-- 22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2
报导对这一描写进行批评:“这一城市于1767年被烧毁,后来按照正确的计划,用砖石改建。
所有在女皇叶卡捷琳娜朝代遭受这种灾难的城市,都是这样。例如,特维尔已用30万卢布建成。“
①
这一报导的不真实是很难逃过俄国读者的注意的。但是忿怒的“伏尔泰女弟子”太不谨慎了。她认为应该和可以感到奇怪的是“有些献媚的人竟然建议彼得三世宣布贵族是自由的,仿佛贵族并不总是自由的一样”。
如果相信这位历史中光彩方向的光彩女代表,则我国贵族以前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军职的,只不过彼得一世在纳尔瓦战役之后才看出不能不限制——显然只是暂时地——贵族的这一自由②。完全可能,叶卡捷琳娜那时已充分了解莫斯科国家内部生活的历史,从而知道她的大胆的论断是多么不符实际。但是……
“任何其他不大辉煌的方向,都会是有害的”哟!
叶卡捷琳娜很了解俄国农民的极端艰难情况。她不只一次让她的近臣知道这一点。然而如果她在很了解这一情况之后,竟然颁发了一些加重这一情况的指令,则不言自明,她在需要反驳傲慢不恭的外国人时,是不能尊重真理的要求的。
她写道:“普通俄国人的状况不仅不比许多外国为坏,而且在大多数情形下,甚至还要好些。
人民应付的小额捐税较少,而且大都知道要付些什么:在义务上没有自由,但只要付清了,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241页。
②同上书,第315页。
-- 226
422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便可完全自由行动了。“
①
由于波尔京很可能看过《消毒剂》一书,所以这位有学识的少将关于俄国农民的愉快认识来自何处,便很显然了。
完全可能,方-维津也浏览过叶卡捷琳娜的论争著作。如果事实上确是如此,则他对俄国劳动人民比西方各国工人阶级生活得好些的欢快信念,也是从这里来的。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叶卡捷琳娜文学生涯的“辉煌方向”对于我国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许多贵族的思想代表,都欢喜这个方向。
叶卡捷琳娜不了解为什么夏普在谈到俄国时,“嘴里经常发出奴隶一词”。她以为唯一的解释是他的恶意,“总想用些最能贬低事物的词句”
②。如果恶意不使法国神甫陷入迷途,那么,他就应该理解,不仅俄国农民,而且一般地,任何俄国小市民,也都在事实上比西欧国家的人民享有更多的自由。
《消毒剂》的作者对此是坚信不疑的。
他相信“假如我们将每一个人的情况同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同样情况相比,那就不难证明,在俄国,公民(原文如此!)所受压迫最小,所付小额压榨最少;所负担的义务都很明确,而且他们所做的是近乎愿意(!)的事;政府只是对违法行为实行惩处;这些法律尽管为数很多,而且在某些场合里相互矛盾,但远远未到其他国家那种法令如毛的程度。
……
不难证明,我国法律,不管怎样,也是欧洲最简单,而且大
①《十八世纪》,第4卷,第328页。
②同上书,第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