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_15 普列汉诺夫(俄)
系而影响于人,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快慢,则因一定地理环境的特点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气候”
决定论者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虽是提出这一理论来代替历史唯心主义,却又马上回到历史唯心主义上去了。
姑且假定,古希腊人的政治自由爱好确乎是气候对于产生在他们机体内的生理过程的影响的结果。既然承认了这一点,则古希腊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便是“见解”
,即由于“气候,影响而产生的政治观点和意图的直接结果了。这样,仍旧是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心主义取代了唯物主义。在极为倾向于历史唯心主义的启蒙思想家的眼光里,历史唯心主义的回潮,并无损于”气候“的历史作用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有着启蒙思想家也能看到的缺陷:它并未解释恰恰需要解释的东西:历。
史发展过程。。。。。。
伏尔泰在批评孟德斯鸠时说过,在地理环境未经任何重大改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制度却可能发生重大改变。当他从这里作出结论,认为这种改变不能用“气候”的影响来解释时,他是完全正确的。他在作出这一结论和拒绝“气候”决定论后,提出的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唯心主义理论,把“见解”
作为历史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
但在所著《风俗论》里,我们却看到他很有意义地指出某些技。
术发明的巨大历史意义。例如,按照他的说法,火药改变了。。。。。。。。
世界上的一切(。。。。。。a
tout
changé
dans
lemonde)。然而火药的作用不是“见解”的作用。这是属于另一现象范畴的原因的作用,我们称这一范畴为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类似的
-- 186
48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观点在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更为常见。爱尔维修作过极有意义的努力,想用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来解释社会心理的发展过程,而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又由社会的人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所使用的手段的改变来解释。总之,这一卓越的努力并未成功。根据当时的条件,也不可能别样。但同用“气候”的作用来解释各国人民的历史命运相比,它无论如何是具有无可比拟的更多科学内容的。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期所达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异常值得注意的萌芽。它的卓越还在于它对第三等级在西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正确理解。这一理解就其本身而论,是毫无足怪之处的,因为启蒙思想家就是这个等级的思想代表人物:我们知道在《百科全书》的出版通告里,曾用怎样的一些前所未闻的措辞谈论劳动群众。但在这里,对于我们重要的是上述理解的存在,曾帮助法国启蒙思想家认识开始欧化的俄国对西方先进国家的态度问题。
作为一例,我想指出雷纳尔。
他的风行一时的著作《Histoire
philosophique
et
politiquedes Etablisements et du Comerce desEuropéens
dans
les
deux
lndes》(《欧洲人在东西印度的殖民和商业的哲学政治史》)
,曾为先进俄国知识界所热烈传诵。
根据雷纳尔的意见,文化发展过程受商业发展过程的制约。他断言“向其他民族传播文明的民族,是商业民族”。可是从事商业的就是第三等级。
在第三等级不发达的国家里,没有技术,没有道德,也没有教育。在俄国没有第三等级。这是俄国不同于西欧先进国家的最主要区别。只要在这个国家
-- 18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81
还未出现第三等级,彼得的改革便只能收到很小的效果。雷纳尔说:“俄国宫廷虽然到处召请名人,但其启迪本国人民的努力,将是徒劳无益的。这些异国的植物将枯萎,就象外国花卉枯萎在我国的暖房里一样。在彼得堡建造学院和学校没有用处,派遣俄国青年向罗马和巴黎的最好行家学习也没有用处。这些青年在旅行回国后,适应他们在寻求生活手段时所处的不良条件,将不得不把他们的才能闲置起来(abandonAner)”
①。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从头开始。在这种场合下,只有在俄国发展生产力,才是这个头。而为了开这个头,必须逐渐消灭农奴制。
雷纳尔继续写道:“学会种田,学会制革,学会制造毛织品,在你们那里就会出现富有的家庭。在这些家庭里将出生一些子弟,他们不耐烦从事他们父辈的繁重职业,他们将进行思考,进行争论,创作诗歌(雷纳尔说:”音节的排列“)
,模仿自然,那时,你们将有诗人、哲学家、雄辩家、雕刻家和绘画家。他们的作品将成为手中有余财的人们的必需品。这些人将购买它们“
②。这样,俄国第三等级的产生将自然而然地带来艺术、科学和一般教育在俄国的发展。
前已说过,雷纳尔认为逐渐消灭农奴制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现在再说一点。他认为问题是要一般地消灭那种,用他的话说,压制着我国全体人民的压迫。雷纳尔描绘了俄国普遍受奴役的暗淡情景,大声疾呼,不预先改变我
①《一元论历史观问题》,第176页。
②同上书,第177页。
-- 188
68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国的政府形式(la
forme
du
gouvernement)
,就不可能使俄国人民获得幸福①。
在他的这种推论过程里,只有一件事情没有说明白:即在这样一个大家都被奴役、又没有第三等级的国家里,——而没有第三等级就不可能设想有教育,因而也不可能设想会出现致力于争取政治自由的人物,——谁能改变现存的政治制度呢?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俄国社会生活条件下,是不能获得认真的答案的。而且不仅是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我们在往后各卷里就可看到,19世纪的俄国自由思想家多么长期不懈地、惨淡痛苦地致力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是,启蒙思想家毫不费力地用向“开明君主”发出呼吁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们以为,在俄国和在任何其他君主独裁制的国家里,会出现这样的君主,开明到愿意利用他的君主独裁制权力来消灭君主独裁制制度。他们有时觉得叶卡捷琳娜二世愿意扮演这样君主的角色。尽人皆知,善良的狄德罗怎样劝导她扮演这样的角色。显然,雷纳尔也对她寄予巨大希望②。
此外,当他说不预先改变我国政府形式,就不可能使俄国人获得幸福时,他所指的与其说是政治制度,不如说是我。。。。
国的管理方式。他极力主张缓和这种方式,但总的说,他对。。。。。。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独裁制是满意的。他的这种向君主独裁制转而向掌握君主独裁制权力的女皇发出的呼吁,使他离开在宣传第三等级对启蒙事业发展的作用时所保持的立
①同上书,第168页。
②有一种报道说,在《雷纳尔文集》第3版里,有许多页是狄德罗写的。
-- 18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81
场,而转到18世纪作家所习见的纯粹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立场上去了。

在马克思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里,有一处值得一提,这对于评价我在前面所叙述的雷纳尔的观点,不无补益。
马克思写道:“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①。。。作为例证,马克思指出了欧文的学说,这个学说就其理论基础说,确乎是完全唯物主义的。但著名的英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唯物主义,正好是同唯心史观和平共处的。。。。
18世纪唯物主义。同极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欧文希望与他同代的文明国家的政府了解其真正利益,愿意从事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并教育其臣民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和活动。
他忽视了“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而他所呼吁的统治者自己,就是在断然不能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的朋友的社会条件下受教育的。
更早以前,他的导师们,即法国唯物主义者和一般启蒙
①请参阅我所翻译的恩格斯的著名小册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全集》,第8卷)。
(引文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中文版,第4页。)
-- 190
8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思想家,就犯过这一错误。我们现在看到,雷纳尔在论及西欧启蒙运动在彼得改革后的俄国的可能命运时,也犯了这个错误。这个错误从法国启蒙思想家那里直接传到先进的俄国知识界。方-维津说过,俄国可以选择任何“形式”
,也是重复这一错误。在我国,只有那些在论及我国的未来时避免了历史唯心主义的任何影响的唯物主义者,才避免了这一错误。
马克思的若干(不是全体)
“俄国学生”
,就是这样的唯物主。。。。
义者。
但远在他们之前,别林斯基在他的一封著名的信简里,也表现为这样的唯物主义者。他在信中断言,俄国只有在资产阶级得到发展时,才能在进步的道路上迈出真正的一步。
别林斯基从来没有想到要求尼古拉一世的政府自觉地服务于一种经济政策,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把俄国从政治停滞的死胡同里拖出来。然而雷纳尔却要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府作到这一点。这就是在他们两人之间的巨大差别。但如抛开这一差别,则应承认,无论是在雷纳尔的观点或别林斯基的观点里,以及在马克思的“俄国学生”的相应观点里,都有许多共同的东西。雷纳尔也好,别林斯基也好,马克思的“俄国学生”也好,他们都认为,俄国进步的未来命运同。。
俄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有着最密切的因果联系。而这就是说:。。。。
主观主义者和合法民粹派分子方-维津以为俄国可以不模仿西方而选择往后发展的“任何形式”
,他的见解是同在很大程度上为启蒙学者宇宙观所特有的唯心主义成分相一致。。。。。。
的。在这种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下,狄德罗——在前面引录的书简里——为俄国的落后感到高兴,而雷纳尔则将俄国进步的全部未来,寄托于女王的开明专制。与此相反,别林斯
-- 19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81
基和马克思的“俄国学者”断言,俄国的进步事业,只有当俄国资本主义获得发展时,才会取得巩固的基础。他们的见解是以启蒙思想家所特有的唯物主义成分相一致的。在这种。。。。。。
唯物主义成分的影响下,“百科全书派”
说人的感情和观点决定于他的周围的环境,而同一个雷纳尔则写道:在一个没有第三等级的国家里企图传播西欧的启蒙运动,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第三等级是近代西欧社会的最主要特点。
雷纳尔的多卷头的著作给18世纪最后四分之一年代的先进俄国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的作者,仔细地读过他的著作。拉季谢夫用下述语句所表达的情绪,当然也是受了雷纳尔的影响。
他说:“环顾四周,我的灵魂因人类的苦难而感到创痛。我审视自己的内心,认为人的灾难是来自人,而且往往只是由于人不正视他周围的事物”。
从这些话里已可看出,雷纳尔给予拉季谢夫的最强烈印象,不是他关于俄国启蒙运动前途的可能命运的唯物主义见解,而是他关于被压迫人类的灾难的一般性的,实在说,未免强词夺理的意见①。
总之,以第三等级的发展为观念和知识进步运动的必要先决条件的思想,并未能在18世纪的俄国先进著作中移植成功,风行起来。
不言而喻,这个思想并非为俄国读者所不了解。我们知道,叶卡捷琳娜自己便曾约许若弗莲夫人在俄国着手培养第三等级。她在《敕令》(第317条)里“剽窃”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话,宣称“在受到压抑的地方,商业便会离去;而在不
①雷纳尔自称这些主张是hors
d‘oeuvre’om(插曲)。
-- 192
09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受干扰的地方,它会建立起来“
①。可是,我们塞米拉米达②的立法活动却主要是以保护贵族等级的利益,而无论怎样也不是以保障自由在俄国的未来胜利为指导。
我国对自由抱有幻想的人们,当时在社会历史思想方面,都是唯心主义者,但在我国当时知识界的右翼——更确切说,。。。。
在他们的中派里,我们却看到一位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作。。
家。这便是波尔京(1735—1792)。他从法国作家那里因袭了关于“气候”
对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决定影响的唯物主义学说。

科亚洛维奇说,把波尔京称为斯拉夫派的先驱,不是没有某种根据的③。
这样的称呼,确乎有些根据。
在这位作者所写《列克勒尔克评注》一书里,我们看到一些在斯拉夫派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现在我把它们指出。
波尔京写道:“按照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来判断俄国,等于用矮个子的尺寸为高大汉子缝制衣衫。欧洲各国在许多特点上彼此相同;了解半个欧洲,便可按照这一半来判断另一半,一般说,错误不会多。但是对于俄国,不能用这种方式判断,因为它同它们毫不相象,特别是在谈到它的四境的地
①前章表明,这后一思想,商人等级的代表在立法委员会里,有时也不反对跟着她反复提到。
②传说中的亚述女王,许多次远征及建造“空中花园”
,都归功于她。——校者③《俄国自觉史》,第3版,第129页。
-- 19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91
理位置时。“

读者可以自己看到,这是斯拉夫派的最主要原理之一。
这一原理,在19世纪的俄国,曾反复为人们所称道,甚至西方派人士——如别林斯基,——也吸收了它。
值得注意的是,波尔京从这个一般理论原则里作出了某些实际结论,这些结论也为斯拉夫派所时常提出。
波尔京既然认定俄国丝毫不象西方各国,所以,对于彼得改革,自不会同情地看待。当然,他没有谴责它,因为他极为谨慎。此外,他很努力阅读《贝伊尔词典》,所以下不了这个决心。但在他关于这一改革的议论里,仍然可以听到不赞同的语调。举例如下:列克勒尔克在他的著作中说:莫斯科政府禁止外国学者来俄国,也禁止俄国学者去外国学习。对此,波尔京反驳说,对于外国学者来俄国,从来不曾禁止;至于俄国人出国,则加以禁止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要从国外旅行获得益处,必须“具有成熟的理智和对祖国法律及道德的坚定信念。对于思想不可靠,行为不检点的青年,不准出国,这是出于明智的预防,使他们不受有害的新事物的传染。”
波尔京断言,以后的经验完全证实了旧莫斯科国家的顾虑的正确。
“自从我们向外国派出自己的青年一代,并委托外国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来,我们的道德风尚完全改变了;由于臆想的
①波尔京少将著:《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圣彼得堡178年版,第2卷,第152—153页。
-- 194
29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所谓教育,在我们的心灵里灌输了种种为我们祖先所不知道的新成见、新嗜好、新弱点、新念头;我们对祖国的爱熄灭了,对祖国信仰、习惯等等的依恋消失了;就这样,我们把旧有的东西忘掉了,而新的东西并未接受过来,我们既不象自己,又未取得所企求的变化。“

波尔京认为俄国道德风尚所以在西方教育影响之下遭到破坏,是由于对改革事业操之过急,“想把需要若干世纪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若干年内完成,把我国启蒙运动的大厦建筑在沙滩上,而不建在事先建立起来的可靠的基础上”
②。
波尔京对于什么是我国启蒙事业的可靠基础,没有作出说明。他只是说:“必须从良好的教育开始,而以旅行结束”
;又说,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在采取最有效的手段以纠正危害”
③。这种对于庇护过他并为他所极力赞颂的叶卡捷琳娜的阿谀之词,表明这位身受百科全书派教育的特殊斯塔罗杜姆式人物的观点,是多么缺乏斯拉夫派的气息④。
所谓彼得式的改革,需要“若干世纪”才能完成的意见,使我们明确了解那种使他与我国19世纪斯拉夫派极相近似
①波尔京少将著:《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远代史注释》,第2卷,第252-253页。
②波尔京少将著:《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远代史注释》,第2卷,第252-253页。
③波尔京少将著《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252—253页。
④波尔京少将著《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2卷,第252—253页。
-- 19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91
的保守主义气质。还有一点使他与斯拉夫派近似的是,他不赞成彼得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波尔京写道,将彼得堡指定为俄国首都,是贵族等级和整个俄国人民所不乐意的。
照他的意见,这有其根本原因:“彼得堡距离国家的中心遥远,气候严寒,土壤贫瘠,地势低洼且多沼泽,粮食及食物昂贵而且必须从数千俄里之外运送,距离一般官宦家乡过远等等”
①。
任何人都会同意,这些理由有许多是正确的。
我国19世纪的西方派,时常在《彼得堡和莫斯科》问题上写文章,也。。。。。。。
深知迁都彼得堡的不便。但在西方派的眼光里,这些不便可由下述情况补偿而有余:这就是新首都,——这个开向欧洲之窗,——其精神气氛要比保守的莫斯科的精神气氛更有利于俄国的进一步欧化。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产生将政府迁回大俄罗斯首都问题。相反,斯拉夫派高喊:是回家的时候了(请回忆阿克萨科夫的话)!
就这点说,波尔京也是他们的先驱。
他认为在考虑到他所列举的所有这些情况的时候,“纵使不去预测未来,也会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想法,以为或迟或早终将放弃彼得堡而将首都迁回原处,或迁到比两者都更有利的另一地方。这个吞没全部国家财富的深渊,是任何时候都填不满的,这将在某一时候迫使人们设法停止白白浪费资财
①同上书,第1卷,第549页。
-- 196
49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和劳动。如果将这一切使用在莫斯科,它将会是多么好啊!“

将首都从彼得堡迁到莫斯科的思想,斯拉夫派预期在现时实现。波尔京则预定它将实现在更为比较遥远的未来。但这不是主要的差别。主要的差别在于他欣然同意往后将首都不迁到莫斯科,而迁到另一“比两者更为有利”的地方。波尔京虽然有时也维护我们的旧莫斯科生活,但是他对于这种生活没有19世纪所有一连串斯拉夫派所特具的那种特殊的原则性的癖好,由于这种癖好,莫斯科成为他们心目中与西方对抗的某种俄国“原则”的象征。正因为波尔京对于这种“原则”
没有原则性的癖好,所以称他为我国斯拉夫派的先驱,不能不有重大保留。
克柳切夫斯基感到这种保留的必要,所以称波尔京为“斯拉夫派的某种旁系先驱”。他还提到,为什么只能说波尔。。
京同斯拉夫派的接近是侧面的。
按照他的很恰当的说法,《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的作者在考虑俄国的历史命运时,是手持着他心爱的贝伊尔词典发言的②。。。。。。。。。
此外,还应该补充一点:波尔京在发表他的意见时,还念念不忘伏尔泰的《风俗论》。可以理解,对于他的爱好贝伊尔。伏尔泰和一般法国启蒙思想家著作,斯拉夫派是怎样也不会赞成的③。
①波尔京少将著:《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1卷,第549页。
②《随笔和演词》,莫斯科1913年版,第175页。重点是著者加的。
③甚至《百科全书》的译本他都勤奋地读过。
-- 19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91
他们的思想习惯,完全是另外一套。
他们不喜欢18世纪全部有识之士,特别是波尔京所特有的那种理性。尤其是波尔京总想将他对历史过程的解释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斯拉夫派则是一些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
最后,——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他完全不把斯拉夫人与其他欧洲民族对立起来,而斯拉夫派却是极为重视这一对立的。
他甚至说,当然,斯拉夫人也是我们的祖先之一,但他们已完全与俄罗斯人——他这样称呼吕里克大公的同部落人——融合了,因此在我们的血管里几乎没有了点滴纯粹的斯拉夫血液。
这样,按照他的意见,如果俄国同西方毫无相似之处,这也全然不是由于我们的部落特点。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看来,主要的事情在于气候,而不在于种族。。。。。。。。。。。
波尔京在《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里说,“某些爱走极端的人赋予气候以适当的能量,以为人和国家的一切变革都是由于气候;另一些人则相反,剥夺了气候的一切,以为它毫无力量和作用”
①。
他认为孟德斯鸠是前一种人,而属于第二种人的,他不完全有根据地举出了“爱尔维修”。
至于他自己,他自称是保持中间道路,就是说,“虽亦认为气候在人类的建立和形成中堪称首要的原因,但并不否认对此起着促进作用的其他原因”。
但是根据他的进一步的解释,他似乎更接近的是气候决定论的极端派,而不是“爱尔维修”。
他断言,气候对“我们的身体和道德风尚发生主要影响;其他原因,如教育、政治体制、榜样等等,则是次要的,附属
①《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1卷,第5页。
-- 198
69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的:它们只是促进或更恰当些,阻碍气候的作用“
①。
为了说服读者相信气候的重大作用,我们的作者举出了一些有时不很可信的例证。植物从一种气候移植于另一种气候,便发生种变。长毛羊从吉尔吉斯草原移到俄罗斯后,也取得另一种“特性”。阿拉伯人(应是黑人——著者)移居欧洲后,成为白人,而欧洲人移居非洲,“几代后变为黑色(!)
,并且整个面形也变得同当地居民一样“。
从这一切得出的结论是:气候的改变使植物和动物的机体发生极为重大改变。由于肉体和灵魂是“密切结合着的”
,所以一切建立、形成和改变肉体的东西,都对灵魂发生同样的作用②。
“同样的作用”
一语在这里显然不是说迁居非洲的欧洲人如果皮肤变黑,其灵魂亦将从白色变为黑色。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显然,波尔京自己也感到,他的话极不明确。
他力图用一些新的例证来阐明和加强他的意思;不过这一次,这些例证部分地是从古代作家那里抄袭得来的。他跟着维特鲁维说:在南方各国,“人们由于血量小,所以胆小,但是由于空气清洁,却思想活泼而敏捷;至于北方各国,住民思想迟钝,但作战却有能力,既坚强、勇敢,又无畏”
③。
尽管这种结论和见解的弱点,是很容易发现的;但我们估且假定,事情就是这样。在这里,理论的主要课题在于阐明:由“清洁的空气”造成的南方民族的更为活泼和敏捷的
①同上书,第6、11页。
②《列克勒尔克的俄国古代和近代史注释》,第6、7页。
③同上书,第7、8页。
-- 19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91
思维,怎样影响他们的社会发展过程?而北方民族的“思想迟钝”和勇敢同北方国家社会制度及历史的因果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但是这一任务是气候决定论者永远不能解决的。
原因很明白:因为对于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现象联系,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的。波尔京可能正因此才表示支持中间道路,因为他相信这个课题是无法解决的。然而他的“中间道路”也是走不通的。
第一、“孟德斯鸠”
本人从来没有用气候来解释人和国家的一切变化。
他完全不是象波尔京所说的那样极端;事实上,他更多地诉诸“次要的或附带的”原因,而不是更多地诉诸气候。
第二、波尔京总是认为气候对于身体和道德发挥主要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