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书写道,在这个乡里,“已开垦的”土地不足,而由
①同上。
②同上书,第123卷,序,第15页。
-- 162
06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于“上帝保佑”
,人口增多,所以勤劳的业主要在森林里开拓新地,并在原有耕地上施上廐肥;而“其他地区的寄生虫”
则不关心自己的经济,因而“陷于贫困,无力偿付租税”。
于是,这些所谓“陷于贫困”的农民,如圣诞墓地农民委托书所说,便请求将已由勤劳业主开垦和施肥的土地,按人口实行分配。委托书最坚决地谴责了这一请求:“如果准许这些浪费者和懒汉按人口分得那些经过巨大劳动和亏损开垦出来的施过粪肥的土地,则每一男丁所得将略多于10俄亩,既不足以维持生活,而且往后也再不会有人愿意这样辛勤努力地增加粮食生产和扩充耕地。这种损失实无意义,因为勤奋者努力耕耘,而懒汉则坐享其成,以后还会将土地荒废。”
①
卡尔戈波尔的农民也发表同样的意见。
他们在委托书里报告委员会,“在农民中间有许多人无力占有自己的土地,因而也无力偿付人头税”。
他们的贫穷可能造成赋税的停收,也可能增加富有业主的负担。因此,卡尔戈波尔的农民,“表示渴望按照成规准许在他们之间出卖和互换农村土地。”
②
“按照成规”!这就是在委员会里享有代表权的那部分农。。。。
民的意图。他们毫不想到在远景上他们可能陷于一个耕畜的境地:有相当温饱的饲料,成为国家的财产,成为国家的能说话的工具(instrumentumvocale)。
①《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123卷,第123—124页。
②引自8月20日会议日记,同上书,第4卷,第72页。
-- 16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61
商人力争为自己的作坊和工厂取得购买奴隶的权利,对于政府将一个又一个等级特权给予贵族的政策,深为不满。
我们知道,他们也希望恢复旧事物,使事情“按照成规”发展。。。。
下去。
甚至讽刺作家也习于将“成规”理想化,——将彼得一世时代理想化。
这就是18世纪的情形。
我们在17和16世纪也看到同样情况:试一回忆库尔布斯基和一般大贵族反对派罢;回忆分裂运动罢。
当一个国家的心怀不满的人民不把眼光朝前看,而朝后看,不看未来,而看过去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在现在,足。。。。。。
以成为前进的反对派运动基础的客观实际还没有形成。。。
事实上,18世纪俄罗斯的经济落后,在所有送到叶卡捷琳娜委员会的委托书里,都显得惊心触目。如果将这些委托书同1789年法国选民的“Cashiers”加以比较,这种落后就尤为突出了。
Ⅸ
当时在俄国唯一不向后看,而向前看的阶层,是贵族。
然。。。。。。
而贵族向前看到的,除了给他们以特权,对商人阶层加以某。。。。。。。
些抑制和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奴隶依附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
布里克涅尔在评价谢尔巴托夫公爵这位法典委员会委员的发言时,写道:尽管这位雅罗斯拉夫尔贵族的代表,在委员会里没有起到象米拉波在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上所发挥的那种作用,“但是他在那里表现为自由主义原则的拥护者,
-- 164
26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人道主义的辩护人,高尚的思想家、慈善家“
①。
我们完全不知道谢尔巴托夫的慈善家活动。我们也没有权利怀疑他的高尚品质和人道主义。
不仅如此。我们有根据说他是一个能够高尚地理解他对祖国的义务的人②。
然而布里克涅尔将他比拟为米拉波,却是极度幼稚的,著名的法国雄辩家,代表了第三等级结束法国。。。。。。。。
贵族特权的趋向;而谢尔巴托夫却最强烈地支持了巩固和大。。。。。。。
俄国贵族特权的意图。。。。。。。。。。
他在为这种特权辩解时,有时确实表达了一些人道主义观点。例如,现代的读者,在读到他的关于商人的工厂中工人情况的演说时,也不能不为之心情激动。他认为这种情况“无论在生活方面或道德方面,都是极为恶劣的”。但是,不无奇怪的是,他严厉揭发了商人阶层企业家的冷酷无情,却仅仅顺便一提商营企业工人的极为恶劣的生活,而长篇大论地专谈这些工人的酗酒和道德堕落。按照他的说法,这一切危害大众,造成乡村的秩序混乱。然而在他开始描绘贵族工厂的奴隶工人的情况时,一切暗淡的色彩立即从他的笔下消失了,留下的是一片光明。
他说:“贵族开办的工厂使农民不懈地热爱劳动。
他们从主人那里获得充分的工资,他们从主人的利润里得到自己的
①见他的论文:《1767年大委员会委员——谢尔巴托夫》,(《历史通报》,181年10月,第245页。)
②他在同波尔京内伊争论时问道:“为什么我从幼年时代便不断地写着,认为每一公民都应尽其力所能及为祖国谋利益呢?”
(《俄罗斯史学家谢尔巴托夫公爵致友人书》。莫斯科,1789年版,第140页。
-- 16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61
福利。人们可能要反驳我,以为许多主人是不给自己农民足够的报酬的。但我不认为有这样心肠冷酷的人,对于在他们统治下为他们创造利润的人们,剥夺其应得的报酬。“
①
当对于被剥削者的同情采取这种片面性质的时候,无论表达这一同情的个人有多么真诚,这种同情仍是值得怀疑的。
阶层的偏见和私心,能使最高贵的情感受到歪曲。如果谢尔巴托夫公爵证明,必须将所有依附于工厂的人们重新登记,禁止工厂主继续购买工人而满足于已有的人数及其后代;如果,照他的意见,必须开导工厂主,尽力把工厂所属工人“逐渐解放为自由人”
,那么,他对于任何人想向贵族工厂推行这些。。
办法,便应首先加以猛烈抨击了。他反对商人购买奴隶的斗争不过是为了想使这一权利成为贵族阶层独享的特权而已。
在热烈维护这一特权时,他提出了一个微妙的问题:“平等的人占有平等的人为奴,这合适吗?”
他的答复是:不合适。
他甚至以充满愤慨的心情,回顾了古代。那时,人“象牲畜般被买卖”。但在这里,他默默暗示,在“本质”上同农民平等的只是商人,而不是贵族。因此,只有商人才不适宜于将。。。。。。
农民变为奴隶。毋须补充,米拉波是很难承认这种完全建立在可笑的贵族成见与口味基础上,向“人类”发出呼吁的使人信服的论据的。
我在前面说过,商人高度赞扬彼得一世的活动,而贵族则对此颇为慎重。这一情况是这样显著,以致谢尔巴托夫也认为必须予以阐释。
①《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8卷,第58页。
-- 166
46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他在9月12日会议上声明,他虽然也愿意撤销某些彼得的法律,但这完全不是因为他对伟大改革家的“德政”缺乏充分的敬重。
“时间的情况以及各种场合迫使他为了我国的福社制订了一些法律,而这些法律现在在我们的最仁慈女皇的幸福大国里,由于道德风尚的变化,不仅无益,而且可能有害”
①。
在彼得适应变动的时间条件而颁布的法律中,准许工厂主为工厂和作坊购买奴隶的法律,便是其中的一种。我们知道,谢尔巴托夫是反对这一法律的。但是按照这位雄辩的公爵和他的同道者的意见,在这类法律中,准许任何人经过服役取得军官官衔,成为贵族的法律,最为重要。他说,根据当时的条件,通过服役取得军官衔的人们的这一优越性,确为迫使贵族参加军役所必需;但在现在,当我们看到,俄国贵族爱祖国,爱光荣,对国王竭智尽忠,业已充分爱好服役,爱好科学时,这种权利,使这一等级比任何其他由于某种情况不能取得军官衔的等级处于优越地位,似应予以废除②。
象任何时候一样,谢尔巴托夫在谋求废除这一法律时,没有忽略用道德方面的理由作为根据。在这里,他的出发点是从孟德斯鸠那里抄袭的贵族光荣论。
他说:“最自然的理性教导我们,……光荣和荣誉在贵族等级中影响最大”。因此,贵族世系愈老,光荣和荣誉对它的成员的影响愈大,也愈强。
……他们当中的每一人自从出生之后,便听到他们祖先的高
①《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4卷,第149—150页。
②《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4卷,第150页。
-- 16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61
贵事业,看到他们的形象,追忆并赞扬他们的名望。这预决了他们自己争取光荣功业的志愿。相反,由于服役年久而取得官衔的人们的子弟,在自己的周围看不到任何足以发展他们的荣誉感的东西,“他们祖先的名字,早已湮没无闻”。
因此,老贵族世系由于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关系,岂不是高于新贵族吗?是的!谢尔巴托夫认为必须请委员会注意那些不利于道德发展的条件,而人们则是在这种条件之下追求官衔的。出身下贱的人们唯官衔是求。他们知道,“这取决于指挥官的权力。
于是,不惜百般阿谀逢迎,使用卑鄙手段,以求取得他的青睐。这当然要加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上级的道德品质。“
他们在获得军官官衔,并连带获得贵族称号之后,便再没有高尚的动机,而只是想到发财致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贵族也是不择手段的。
“只要能更快地达到所愿望的结果,便不顾一切;所有贪污贿赂、掠夺以及任何类似的恶行,由此产生。”
巴尔纳乌尔市的代表卡雷科夫说:英国和荷兰的光荣应归功于商业。谢尔巴托夫却有其贵族的文化史观。他向委员。。
会保证:“哪里有贵族,那里就有贵族的臣民;哪里有贵族的臣民,那里就有农业、制造业,因而也就有财富;而哪里有财富,那里就会产生科学和艺术”。
姑且假定,事情确是这样。但是,当亚当耕田,夏娃织布的时候,并未听到有什么贵族。
请问贵族是从哪里来的呢?
按照谢尔巴托夫的理论,贵族的产生是由于“在人民中出现了一些特别英勇的人”。
由于这些英勇的人们的后裔也是特别英勇的,所以人民和国王便决定给他们以世袭贵族的称
-- 168
6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号,以示崇敬。
这一理论虽然毫无疑问极为符合老贵族世系的自尊心,却有一个弱点,即新贵族也可以它为凭借。何谓英勇?英勇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难道现在除贵族外,更无他人能有这种贡献?西伯利亚的军职人员——通过叶尼塞斯克的代表萨莫伊洛夫之口——请求使他们的权利与俄罗斯贵族的权利平等。他们所说的正是这种贡献。是的,谢尔巴托夫是不承认他们的贡献的。皮毛牲畜实物税的征收,以及其他与此相似的服役,都“不够重要”。至于祖先的伟大业绩,即征服西伯利亚,公爵认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英勇。尽人皆知,俄罗斯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任何士兵都应该是英勇的。而胜利的获得则是由军事长官的才智。
谢尔巴托夫从这里得出结论,认为“征服西伯利亚的勇敢战士,不是由于他们自己,而是在指挥官的指挥下,才取得这一胜利的,而这些指挥官在当时便已受到国王的赏赐;还有那些追随指挥官的人们,也都各有报酬,如获得土地,安静的住所,以及薪给等”
①。
雅罗斯拉夫尔代表的论点,在这里也不是无可非难的。
为老贵族世系建立基础的人们,由于他们的英勇,也曾受到薪给、安静的住所、土地等等报酬。为什么还要给他们的后裔什么优待呢?如果城市的代表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如果他们不是反动派,而是革新派,那他们便会立即给谢尔巴托夫的议论以反驳。但他们却宁愿满足于恢复他们等级在往。
①《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4卷,第160页。
-- 16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61
古时期的利益①。。
至于代表,由于他们的选民是新贵族或刚刚申请贵族称号的人们,所以他们的要求,就其性质说,不能够从原则上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他们只能摆出谢尔巴托夫。。。
也都承认的情况,认为就是最高贵的家族,也有过并不高贵的时候。我们所熟悉的德聂伯长枪团代表科泽尔斯基同若干其他代表一道,竭力强调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俄罗斯贵族的祖先是通过对其忠诚和德行、功绩的赏赐,而不是通过世系的高贵,取得了自己的爵位,那么,他们的后裔便不应蔑视和鄙薄军官的职称。
②“这一反驳,尽管很谦逊,却触到了谢尔巴托夫公爵的痛处;于是,他对科泽尔斯基进行了极强烈的反击。他高声说道:”德聂伯长枪团代表的意见认为,所有俄罗斯古代贵族家庭都来源于低级世系;又认为现在这些古代贵族,由于傲慢,不愿让应该取得这种称号的人们取得这种称号。
我很奇怪,这位代表先生用卑下的出身来责备古代俄罗斯家族。然而不仅仅一个俄国,而且整个世界都是相反的情况的见证。为了驳倒他的言论,我只要指出一些历史的事件就够了。俄罗斯贵族的一部分以吕里克大公为始祖,后来,按世系沿袭,又以弗拉基米尔大公为始祖,其他外迁的贵胄则起源于受冕的首领。许多家族,其世系虽非来自领主人物,但都出身于贵胄人物,这种人物投奔到俄罗斯大公那里服军役,历时数百年,
①的确,在10月2日的会议上,鲁兹市代表。
斯米尔诺夫建议完全取消b世袭贵族制,而只保留本身贵族制。但只有一个普吉弗尔的代表同意他的意见。
②《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4卷,第187页。
-- 170
86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以对祖国的重大贡献而声名显赫。以我们这些代表为代表而集会起来的俄罗斯,怎能对这些历时数世纪不断作出贡献的人物提出责难呢?“
①
通过自己代表而集合起来的俄罗斯,有权向这位俄国史作者指出:他对俄国贵胄等级历史的引述,就令可能适用于大贵族世系,而对于委员会里讨论的一般贵族则是完全不适。。。。。。。
用的。
此外,为了回答高贵公爵对旧贵族世系出身“卑下”之说的愤愤不满,通过这些代表而集合起来的俄罗斯,可以给他提供一位代表——加佳茨克、米尔戈罗德和波尔塔瓦等团队的代表——莫托尼斯的言论:“我毫不感到卑下!
农民,市民,贵族,他们当中的任何人,都因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善良的教养和高尚的品德而光荣和高贵。
只有那些品质恶劣,违法乱禁的人,才是卑下的……“。
卑下一词在当时已不再是低级一词的同义语,而具有侮。。。。
辱的意义。
我们看到,它最少使委员会的某些成员发生反感。
如果谢尔巴托夫在特别需要避免使用它时没有避免,那只是表明他的大贵族的傲慢而已。
他提出了如下纲领:(1)除非根据唯一的女皇权力,任何平民知识界都不能取得官衔和贵族权利。
(2)贵族,只要有了这个名称,便比任何其他职称有服务祖国的优先权利,而且他们应按照他们的服务和服务的优
①同上书,第192—193页。
-- 17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61
先权利,取得与他们这个历来热爱祖国的等级相当的恩典。
(3)
贵族未被剥夺贵族称号前,不得由刽子手进行惩罚。
(4)我在前面一再提及,由于贵族出身高贵,举止高尚,对他们的下流漫骂应为法律所禁止。
(5)
领有乡村的权利,责成贵族使用它来为祖国服务,这是他在祖国将他派在任何地方使用时维持生活的首要方式。
此外,我认为应对这一个等级给予使用和出卖其家庭产品及其他产品的权利。关于这些产品,毋须在这里一一指出①。
第一条说明门阀想排斥官吏。不言而喻,官吏不会同意。。。。
这一条。但其余四条都完全符合他们的利益:既然官吏能够获得贵族的特权,他们自当乐于保持和扩大这种特权。
因此,在法典委员会里,门阀和官吏之间的斗争只是围绕着第一条进行。
谢尔巴托夫的贵族意图,受到很多贵族代表的同情支持。
他的学识和气魄扩大了他的影响范围。谢尔巴托夫为答复科泽尔斯基而发表的演说,造成了特别强烈的印象。按照会议日记的说法,他的演说,“始终精神异常激动,讲完之后,余音绕缭”
②。
然而雄辩的演说家未能用“精神激动”来改变早已形成的不利于门阀的力量对比。。。。。。
在委员会里,大多数都站在官吏方面。叶卡捷琳娜自己。。
不愿在门阀面前贬低官吏,后来用特权证书满足了贵族的许
①《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4卷,第152—153页。
②《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4卷,第193页。
-- 172
07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多愿望。这样,谢尔巴托夫和他的支持者并未取得实际的成功①。
Ⅹ
我国史学家屡次提出叶卡捷琳娜委员会的失败原因问题。不能不承认,在某种意义上,委员会的召集没有导致任何显著的成果。
根据普拉托诺夫教授的意见,“委员会不仅不曾完成它的全部事业,不仅不曾制订出任何一部分法典,甚至在历时一年半的两百次会议中,连代表们的委托书都未念完”。
天真的史学家认为它的失败是由于缺乏准备工作,由于表面上的事务组织的不踏实和不确切,由于领导者的无能。
然而他也承认,委员会虽未造成法制的一般改革,而对于叶卡捷琳娜往后的立法活动,还是发挥了重大影响②。
叶卡捷琳娜说:委员会使她对于整个帝国有了认识和了解。
这是实话。
叶卡捷琳娜在研究代表们的意见时,看出了哪些要求可以不予满足,哪些意见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满足。她完全轻视委员会里为数无多的农民代表的要求;但她在1785年发给贵族和。。。。
城市的特权状,却是对贵族和城市代表请求的直接正面答复。。。。。。。
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承认委员会的召集,导致了(虽然不是
①商人们力争,任何从事商工业活动的人都必须列为商人等级。旧贵族希。。
望,贵族等级的大门只是在特殊的情形下才为官宦打开。从这里可以看出,商人的意图,虽如一些学者所指出,也浸透了等级的精神,但在这种意图里,没有贵。。。。。
族意图所特具的那种排他性。
②《俄国史讲义》,第6版,第595—597页。
-- 17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71
迅速地)颇为重大的实际结果。
出于不可抑制的无限虚荣,叶卡捷琳娜二世关于她的这个委员会,曾向全世界(urbi
et
orbi)大事宣扬。在她的这种大事宣扬的影响下,有些人以为法典委员会可起到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未起过的象立宪会议那样的空前作用,它将在开明女皇的赞许下把法国解放哲学的原则体现到俄国生活中去。在专制政权的青睐下活动的立宪会议,这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空想。而如果想到当时俄国的社会关系,这种空想就变得更为可笑了。姑且假定我国的城市代表曾在委员会里伤心地抱怨警察,但在莫斯科国家的缙绅会议上,“受宠爱的”俄国人,也同样伤心地抱怨过不可忍受的莫斯科国家的官僚主义的因循。
然而这种抱怨同根本社会改革的距离,却不啻天壤。又假定我国“中等人”在追述彼得改革时,羡慕西方的“幸福的”
商人,提请政府注意商业多么需要自由。
但。。。。
是他们却不仅不设法铲除我国国民经济的奴隶制基础,却竭尽所能去巩固这个基础,想按照往昔的范围去恢复它。强大的法国革命思想运动,还没有触动他们。他们在委员会里的代表只是艰难地想到一些以一般原则为基础的意见。他们在理论方面既无提高习惯,也没有这种愿望。他们的思想仍旧局限于狭隘的实际。
齐赫文市的代表C。
索洛多夫尼科夫在对谢尔巴托夫公爵的一次发言进行答辩时指出,公爵“很少采用过去的法令为根据,他的这些意见是用他特别得自神授的智慧的推理来加强的”。
在齐赫文市代表的嘴里,这就算是责备!这种责备,明显地说明了商人思想的保守特性。然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来自城市的代表,竟然“表示同意”
索
-- 174
271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洛多夫尼科夫的意见!
①
贵族代表对于理论思维的习惯,在委员会里显得略胜一筹。但是我们看到,贵族的实际意图,是同先进法国哲学的结论直接对立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当时阶段上,这些结论只能为极少数人所理解。
不言自明,这对于这极少数人,只能是更坏……。
①《俄国皇家历史学会文集》,第8卷,第152—155页。
-- 17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71
第九章18世纪下半期俄国对西方的态度问题
Ⅰ
如果某一位古代作家——比方说,西塞罗——在文艺复兴时代复活了,在他的头脑里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一个问题:欧洲的新兴民族吸收古代文化的努力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当法国和其他先进国家的思想家看到自彼得一世以来人们力图将西欧启蒙运动的成果移植到俄国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不言而喻,西方的思想家是按照他们对于文化发展动力的观点的一般特点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认为,某一民族所特有的思想形式——即他们所说的“Opinion”
(见解)
——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比所有其他原因更为深刻的原因。这一唯。
心主义的历史观在伏尔泰的著名论文《。。。Esai
sur
les
moeurs
et
l‘esprit
des
na-tions》(民族风俗与精神论)里表现得最为完整和明显①。
由于认为“见解”是进步的主要动力,伏尔泰以为伟大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具有政治权力的人物——是最有影响
①议论文最后定稿于1769年刊行。
--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