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
使用提问法,我顺利地做成了另一桩买卖。客户是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很有前途,正在搞几个重要项目。我通过朋友给他发了一封信。
建筑师说话很优雅,但语气坚定。看完信,他说:"你的保险业务我没有兴趣。而且很不巧,一个月前我就买了很多保险。"
那就是他的固执,但我还是想了解他,于是提出第一个问题:"艾伦先生,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筑业的?"
谁知道,他竟滔滔不绝说了3小时。我当然有足够的耐心听,因为那是突破口。他的秘书拿了几张支票请他签字,离开时她拿蓝色的眼睛打量我。她一定很奇怪吧:什么人能让她的年轻有为、惜时如金的老板滔滔不绝3小时?而我什么都没做,只是平心静气地听。
告辞时,我基本了解了他的理想、奋斗和事业。后来的一次会谈中,艾伦先生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你讲那么多。你看,我身边的人,甚至包括我妻子,也没有你知道的多。"我很自豪,一句简单的提问,完全改变了我的角色和形象。
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
两周后,我拟出一份保险计划书和两份相关文件。圣诞节前一天下午4点,我从艾伦先生那里拿到了10万美元的保险合同,同时还带走了副总裁和行政总监的保险合同,一个10万美元,一个25万美元。
简单一问,使我多了一位挚友,多了好些财富。10年间,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了75万美元的生意。
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
在听从霍尔先生的建议之前,我习惯于给顾客一种自己无所不知的印象。而对艾伦和他的同事,我努力让他们对问题给予更多的答案。我没觉得自己是在"卖",但他们总是在"买"。
经过25年的摸索,我终于明白:让对方回答你的问题,比试图让他们遵照你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更有效。我终于深刻理解了霍尔先生的方法。其实,早在150年前,费城的一个大人物就有同样的见解,他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
在读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时我发现,他年轻时很孤立,树敌过多,因为他总与别人争论,总想支配他人,最后失去了支持者。后来他研究了苏格拉底的提问法,把它发扬光大,并终身践行,终于在引导人方面轻松自如。他不再与人争执,而是从对方的角度不断提问,总使对方心悦诚服。
这种方法并不特别难学,我将它用于推销,效果好得出奇。如果你打算采用提问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让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且你所想的跟他有关。
--提问时态度要恭敬。
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讲过,学校教育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提问的态度,表达意见的方式,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我没上过大学,但也在实际工作中懂得了这一点:促使人们思考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提一些切合实际的、跟他有关的、聪明的问题。现实生活中,这是惟一能让人思考的办法。你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
提问时要注意下面六点:
--避免争执;
--不要唠叨;
--帮助对方认清他的需要,并帮助他得到它;
--帮助对方理清思路,让你的想法变成他的;
--找到推销中的突破口;
--让对方感到受重视,并站在他的立场考虑问题。
这里,有必要再强调一次,走向社会以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提问的态度,表达意见的方式,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
经验之谈
◆知道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你所知道的。◆让对方自己给出答案,比试图让他们按照你的方式去思考,效果要好得多。◆很多人都还不懂得提问这种绝妙方法。
第二章 成功的秘诀与其多说,不如多听
与其多说,不如多听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西塞罗
几年前,我与戴尔·卡耐基先生横跨美国,巡回演讲,每周有5个晚上对着几百名听众发表演说。听众来自各行各业,有速记员、教师、经理、家庭主妇、律师和推销员。他们求知若渴,希望找到与人相处的最好方法。
此前,我从没有做过巡回演讲,所以是在冒险。活动一结束,我就急急奔回家里,赶做两件事:一是继续推销人寿保险,二是向人们讲述我的感受。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第一个电话打给了费城牛奶公司的总裁,我以前跟他做过一笔小生意,他倒是很愿意见我。在他面前坐下后,他递过来一支烟,说:"乔,说说你的巡回演讲吧!"
"好啊,不过我更想知道你的近况。你现在忙什么呢,家人都好吧,生意照样红火?"
他就聊起了他的生意和家庭。后来就说到前一天晚上和朋友们玩"红狗"的事。那是纸牌的一种新玩法,我没听说过的。本来,我是很想跟他聊巡回演讲的,但看他谈"红狗"谈得手舞足蹈,神采飞扬,我也就乐了,不忍心打断他。其实想一想,纸牌确实能给人们很多乐趣。
我要告辞了,他叫住我说:"乔,我们公司打算给管理人员投险,你看,28000美元够不够?"
啊,太棒了!如果还年轻,我一定会跑过去亲他一口。意外的收获!巡回演讲一点都还没说呢,却得到一份大订单,当时我真是感谢上帝眷顾。也许别的推销员正等在门口想揍我呢。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这给我上了一课,那就是当一名好听众有多么重要。你要表现出你对他所说的真正感兴趣,你得做出急切的渴望倾听的样子,那么,你的推销艺术就到家了。
这不是虚伪。如果你是发自真心的爱他们,你一定会喜欢听的。要做一名真正伟大的推销员,你必须是真心地爱他们。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新奇。早在2000年前,西塞罗就说过:"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但是,许多人忘记了"听"的艺术。这世界上好的听众少之又少。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一个大机构告诫它的推销员说:你们看电影时,要特别注意男主角是怎么倾听他人说话的。一名好的演员,也必须是一个精明的听众。这就跟演讲一样,听众的脸是一面镜子,演讲者的效果就写在听众脸上。一位著名导演说过,许多演员没能成为明星,就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听"。
听的艺术只适用于演讲者和推销员吗?你可曾注意到,有时你跟别人说了半天,他却毫无印象?我就多次碰到这种情况,对方确实在"听",却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结果我是白说了。后来我就反复告诫自己:"与人谈话时,如果他毫不在意,就趁早住口。"我也真这么做了。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我发现,很多人只把"专心"听当作一种礼节,实际上他并不想听,而是想说。我们一定要把握这种状况。如果他想着自己的,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听。因此,要想让对方专心听,你就得让他们先说。
有一次,一位推销员领我去见弗朗西斯·奥尼尔先生--纸张行业的头面人物。他话不多,但很精干。他从推销纸张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奋斗,成了纸张批发商,又开办了造纸厂,在业内备受尊重。
寒暄几句,我们就进入正题。我向他讲解他拥有的地产和生意与税收之间的关系。他低着头,根本不看我,所以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不能判断他是否在听。我讲了三分钟便停下来,靠在椅背上等着。接下来是一阵沉默,夹着一些尴尬。
同来的推销员忍不住了,开始说话。他是好心,怕我在那位大人物面前失败,帮我打破僵局。我恨不得在桌子下面踢他两脚,连忙向他摇头。幸好他看见了,就打住了。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尴尬。沉默。又一分钟过去了,那位总裁抬起头来。我没理他,只是悠然地靠在椅背上等他发话。
我们对视,都希望对方开口。事后,同去的伙伴说,那种场面真是平生未见,他简直不能理解。是奥尼尔先生打破了僵局。我发现,只要你等的时间足够长,总是对方先打破僵局。奥尼尔先生并不善谈,那次却说了足足半个小时。他说的时候,我尽量不插嘴,尽量让他说。
他说完,我开口:"奥尼尔先生,您的讲话对我很有帮助。您告诉了我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它表明您比大多数人更具思想性。我来此最初的目的,是想帮您这样一位成功人士解决问题。但通过与您交谈我才知道,为解决这个问题,您已花了两年时间了。因此,我很乐意花时间协助您进一步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下次来时,一定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那次见面,开局较糟,结尾却令人满意。道理很简单,我只让他尽量说,并认真听,弄明白他真正需要什么,再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自然,我又揽到一笔大生意。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上帝面前这样祈祷:"主啊,请您帮我闭上这喋喋不休的嘴!直到我明白该说什么时再开口......阿门。"
有很多次,在与别人交谈时,一旦发现他对我说的不感兴趣,我就立刻打住,即使那话很重要。
许多人都有许多事想要对别人说,如果不让他说,我们就不能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经验告诉我,谈话刚开始时要自由,这很不错。但谈到实质性的问题时,一定注意对方是否是一个在用心听的人。
耍小聪明,卤莽地打断别人,这总是让人生厌。这种人不等你说完,就自个儿喋喋不休地说开了,只听你半截话,意思都还没有搞清楚,就批评你,指正你,妄发议论,品头论足。这很令人恼火,甚至可揍他一顿。
这样的人,即使他说的对,你也不愿承认。假如他是个推销员,你肯定要编个理由把他支走,而宁愿多花钱买别家的。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绝顶聪明的。早先,他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总喜欢教导别人,指出别人的错误。因此,大家尊重他,又远离他。幸好一位朋友给他指明了这一点。过了半个世纪,他79岁了,在那本著名的自传里,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总而言之,在言谈中,用耳朵比用嘴巴强,我坚信沉默是一种美德。"
你是怎么做的呢?是在全神贯注地听,还是在充耳不闻地想?或者是总说着自己的,全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我的感受是,我如果不认真听,就容易搞错,造成损失。
是的,只要你全神贯注听,他们就会把真心话说出来,你就能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有一次我和一位富翁谈生意。上午11点开始,持续了6小时,我们才出来放松一下,到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我的大脑真有点麻木了,那富翁却说:"时间好快,好像只谈了5分钟。"
第二天继续,午餐以后开始,2点到6点。要不是富翁的司机来提醒,我们可能要谈到夜里。
再后来的一次,谈我们的计划只花了半小时,听他的发迹史却花了9个小时。他讲自己如何赤手空拳打天下,从一无所有到创造一切,又怎样在50岁上失去一切,又怎样东山再起。他把想对人讲的事都跟我说了,80岁的老人,到最后竟动了感情。
显然,很多人只记得嘴巴而忘了耳朵。那次我只是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结果怎样?他给50岁的女儿投了保,还给生意保了10万美元。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记得一位牧师说过:"推销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倾听,牧师也一样,认真倾听人们的心声。"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女士坐在我面前,快速地讲着她感兴趣的东西,而我说的她几乎听不见。说实话,她讲的真不好听。好不容易讲完了,她说:'您给我的帮助太大了,您太好了,充满了同情心。'虽然我说的话她没有听懂多少,但是,我感到我还是帮助了她,帮她分担了孤独和不幸。当她离开时,作为回报,她给了我最甜美的微笑。"
著名作家桃勒斯·狄克曾经说过:"成功的捷径是把耳朵借给别人,而不是把嘴巴借给别人。对别人说他不感兴趣的话毫无意义,你应该说'能不能多告诉我一点儿'。"
能否成为聪明的谈判人对我而言意义不大,最重要的是做个好的听者,这样才能无往不胜,到哪里都受欢迎。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经验之谈
◆通往成功的捷径是,把耳朵借给别人,而不是把嘴巴借给别人。
◆与其多说,不如多听。◆你对别人说的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说的感兴趣。
第三章 如何赢得信任赢得信任的第一个原则
与其多说,不如多听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西塞罗
几年前,我与戴尔·卡耐基先生横跨美国,巡回演讲,每周有5个晚上对着几百名听众发表演说。听众来自各行各业,有速记员、教师、经理、家庭主妇、律师和推销员。他们求知若渴,希望找到与人相处的最好方法。
此前,我从没有做过巡回演讲,所以是在冒险。活动一结束,我就急急奔回家里,赶做两件事:一是继续推销人寿保险,二是向人们讲述我的感受。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第一个电话打给了费城牛奶公司的总裁,我以前跟他做过一笔小生意,他倒是很愿意见我。在他面前坐下后,他递过来一支烟,说:"乔,说说你的巡回演讲吧!"
"好啊,不过我更想知道你的近况。你现在忙什么呢,家人都好吧,生意照样红火?"
他就聊起了他的生意和家庭。后来就说到前一天晚上和朋友们玩"红狗"的事。那是纸牌的一种新玩法,我没听说过的。本来,我是很想跟他聊巡回演讲的,但看他谈"红狗"谈得手舞足蹈,神采飞扬,我也就乐了,不忍心打断他。其实想一想,纸牌确实能给人们很多乐趣。
我要告辞了,他叫住我说:"乔,我们公司打算给管理人员投险,你看,28000美元够不够?"
啊,太棒了!如果还年轻,我一定会跑过去亲他一口。意外的收获!巡回演讲一点都还没说呢,却得到一份大订单,当时我真是感谢上帝眷顾。也许别的推销员正等在门口想揍我呢。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这给我上了一课,那就是当一名好听众有多么重要。你要表现出你对他所说的真正感兴趣,你得做出急切的渴望倾听的样子,那么,你的推销艺术就到家了。
这不是虚伪。如果你是发自真心的爱他们,你一定会喜欢听的。要做一名真正伟大的推销员,你必须是真心地爱他们。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新奇。早在2000年前,西塞罗就说过:"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但是,许多人忘记了"听"的艺术。这世界上好的听众少之又少。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一个大机构告诫它的推销员说:你们看电影时,要特别注意男主角是怎么倾听他人说话的。一名好的演员,也必须是一个精明的听众。这就跟演讲一样,听众的脸是一面镜子,演讲者的效果就写在听众脸上。一位著名导演说过,许多演员没能成为明星,就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听"。
听的艺术只适用于演讲者和推销员吗?你可曾注意到,有时你跟别人说了半天,他却毫无印象?我就多次碰到这种情况,对方确实在"听",却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结果我是白说了。后来我就反复告诫自己:"与人谈话时,如果他毫不在意,就趁早住口。"我也真这么做了。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我发现,很多人只把"专心"听当作一种礼节,实际上他并不想听,而是想说。我们一定要把握这种状况。如果他想着自己的,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听。因此,要想让对方专心听,你就得让他们先说。
有一次,一位推销员领我去见弗朗西斯·奥尼尔先生--纸张行业的头面人物。他话不多,但很精干。他从推销纸张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奋斗,成了纸张批发商,又开办了造纸厂,在业内备受尊重。
寒暄几句,我们就进入正题。我向他讲解他拥有的地产和生意与税收之间的关系。他低着头,根本不看我,所以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不能判断他是否在听。我讲了三分钟便停下来,靠在椅背上等着。接下来是一阵沉默,夹着一些尴尬。
同来的推销员忍不住了,开始说话。他是好心,怕我在那位大人物面前失败,帮我打破僵局。我恨不得在桌子下面踢他两脚,连忙向他摇头。幸好他看见了,就打住了。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尴尬。沉默。又一分钟过去了,那位总裁抬起头来。我没理他,只是悠然地靠在椅背上等他发话。
我们对视,都希望对方开口。事后,同去的伙伴说,那种场面真是平生未见,他简直不能理解。是奥尼尔先生打破了僵局。我发现,只要你等的时间足够长,总是对方先打破僵局。奥尼尔先生并不善谈,那次却说了足足半个小时。他说的时候,我尽量不插嘴,尽量让他说。
他说完,我开口:"奥尼尔先生,您的讲话对我很有帮助。您告诉了我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它表明您比大多数人更具思想性。我来此最初的目的,是想帮您这样一位成功人士解决问题。但通过与您交谈我才知道,为解决这个问题,您已花了两年时间了。因此,我很乐意花时间协助您进一步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下次来时,一定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那次见面,开局较糟,结尾却令人满意。道理很简单,我只让他尽量说,并认真听,弄明白他真正需要什么,再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自然,我又揽到一笔大生意。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上帝面前这样祈祷:"主啊,请您帮我闭上这喋喋不休的嘴!直到我明白该说什么时再开口......阿门。"
有很多次,在与别人交谈时,一旦发现他对我说的不感兴趣,我就立刻打住,即使那话很重要。
许多人都有许多事想要对别人说,如果不让他说,我们就不能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经验告诉我,谈话刚开始时要自由,这很不错。但谈到实质性的问题时,一定注意对方是否是一个在用心听的人。
耍小聪明,卤莽地打断别人,这总是让人生厌。这种人不等你说完,就自个儿喋喋不休地说开了,只听你半截话,意思都还没有搞清楚,就批评你,指正你,妄发议论,品头论足。这很令人恼火,甚至可揍他一顿。
这样的人,即使他说的对,你也不愿承认。假如他是个推销员,你肯定要编个理由把他支走,而宁愿多花钱买别家的。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绝顶聪明的。早先,他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总喜欢教导别人,指出别人的错误。因此,大家尊重他,又远离他。幸好一位朋友给他指明了这一点。过了半个世纪,他79岁了,在那本著名的自传里,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总而言之,在言谈中,用耳朵比用嘴巴强,我坚信沉默是一种美德。"
你是怎么做的呢?是在全神贯注地听,还是在充耳不闻地想?或者是总说着自己的,全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我的感受是,我如果不认真听,就容易搞错,造成损失。
是的,只要你全神贯注听,他们就会把真心话说出来,你就能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有一次我和一位富翁谈生意。上午11点开始,持续了6小时,我们才出来放松一下,到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我的大脑真有点麻木了,那富翁却说:"时间好快,好像只谈了5分钟。"
第二天继续,午餐以后开始,2点到6点。要不是富翁的司机来提醒,我们可能要谈到夜里。
再后来的一次,谈我们的计划只花了半小时,听他的发迹史却花了9个小时。他讲自己如何赤手空拳打天下,从一无所有到创造一切,又怎样在50岁上失去一切,又怎样东山再起。他把想对人讲的事都跟我说了,80岁的老人,到最后竟动了感情。
显然,很多人只记得嘴巴而忘了耳朵。那次我只是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结果怎样?他给50岁的女儿投了保,还给生意保了10万美元。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记得一位牧师说过:"推销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倾听,牧师也一样,认真倾听人们的心声。"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女士坐在我面前,快速地讲着她感兴趣的东西,而我说的她几乎听不见。说实话,她讲的真不好听。好不容易讲完了,她说:'您给我的帮助太大了,您太好了,充满了同情心。'虽然我说的话她没有听懂多少,但是,我感到我还是帮助了她,帮她分担了孤独和不幸。当她离开时,作为回报,她给了我最甜美的微笑。"
著名作家桃勒斯·狄克曾经说过:"成功的捷径是把耳朵借给别人,而不是把嘴巴借给别人。对别人说他不感兴趣的话毫无意义,你应该说'能不能多告诉我一点儿'。"
能否成为聪明的谈判人对我而言意义不大,最重要的是做个好的听者,这样才能无往不胜,到哪里都受欢迎。
雄辩之中有艺术,沉默之中也有。
经验之谈
◆通往成功的捷径是,把耳朵借给别人,而不是把嘴巴借给别人。
◆与其多说,不如多听。◆你对别人说的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说的感兴趣。
第三章 如何赢得信任赢得信任的第二个原则
空谈斗牛事与身处斗牛场是两码子事。
--西班牙谚语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因公去达拉斯。不巧嗓子发炎,话都说不了,而日程安排是,下周连续5个晚上都得做演讲。不得已,请了大夫来,诊断,开药,忙乎了半天,病情反而加重。看样子演讲是做不成了。
所幸,后来找到了马茨曼大夫。他一边给我治疗,一边问我家住哪里。听说来自费城,他眼睛一亮:"好地方啊,那儿可是全世界的医学中心。每年夏天,我都会跑去费城,花上一个半月,听讲,出诊。"
听了这话,我很吃惊。他已经66岁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自己的专业,难怪能够成为达拉斯最好的耳鼻喉科专家。
赢得信任的第二个原则是,精通自己的专业。
从事采购工作的弗兰克·泰勒说:"有活力,干脆利落,能够确切说出商品性能和哪些是我需要的,这样的人,我喜欢,愿意跟他交往。能提供好点子,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这样的人,我喜欢,也愿意与他交往。他们会使我的工作得心应手。那些坦然地介绍自己产品的推销员,我对他们从不怀疑。"
刚干保险时,我们办公室共有6人。其中两位干了70%的业务。有很多推销员向他们请教,我也被他们的工作热情感染。
我问他们如何得到那么多的推销信息,他们说:"你得多参加公共活动,多看书报杂志,多动脑子,这样就能获取大量信息。"
我又问:"你们从哪儿弄来时间读书报杂志并琢磨它呢?"
他们回答:"要学会利用时间。"
我感到很惭愧。他们的时间价值是我的10倍,他们可以利用时间,我为什么不可以?于是,我也开始积极地参加公共服务之类的活动,果然大有效果。当然,从事公共服务也得全身心地投入。我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另一位同事,他的业绩跟我差不多,也不太理想。可他不参加,说挤不出时间。
第二天,过马路时,一辆豪华轿车差点撞倒我。抬头看时,开车的正是那位自称挤不出时间的老兄。没过多久,他就再也养不起那辆豪华轿车了。
赢得信任的第二个原则是,精通自己的专业。
我走遍了美国,参加各种推销会议,做各种各样的演讲宣传。我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都是非常熟悉自己专业的人。
有人说:"这是一个专家的年代。魅力与教养能使你每周获得30美元的收入,而超出的部分,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就是那些熟知自己专业的人。"
学习,学习,再学习。什么时候才停下来呢?马茨曼先生已经66岁了,却从没想过停下来。有人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心灵永远年轻。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青春永驻。一旦停止,即便是20岁,也是未老先衰了。"
今天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个人,组织,企业,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
所以,赢得信任的第二个原则是,精通自己的专业。
经验之谈
◆如果你精通专业,又态度恰当,他们就会信任你。◆活到老,学到老,一点没错。◆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第三章 如何赢得信任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
正直的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发现。
--《旧约·诗篇·第112章》
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是,称赞你的竞争对手。
有一次,我去新泽西州会见一家大型肥料公司的财务主管--康纳德·琼斯先生。以前并未谋面,但一谈话我就知道了,他对保险一无所知。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琼斯先生,您买了哪家公司的保险?"
"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大部令保险公司。"
"您的选择没错,都是最好的保险公司。"
"你也这样说?!"他得意非凡。
"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
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是,称赞你的竞争对手。
接着,我介绍了那几家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保条件。我说,大部令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业绩很好,有些社区所有的人都在它那里投保。
他对我所说的很感兴趣,听得专心入神。事实上,他对大部令公司所知甚少。我也能看出,经我一夸,他为选择了正确的保险公司而特别高兴。
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是,称赞你的竞争对手。
称赞竞争对手,是否对我不利?请往下看。
我话锋一转,说:"琼斯先生,费城还有几家保险公司,比如菲德列特、缪托尔等,也是全世界很有名的。"
我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称赞令他叹服。在我比较了自己公司和他所投保的公司以后,他接受了我提供的险种,一对比,他就明白我的条件更划算更合适。
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是,称赞你的竞争对手。
接下来的几个月,琼斯先生的其他4名高级职员从我手里买了大笔保险。当他的总裁问我菲德列特公司的状况时,琼斯先生插了一嘴:"费城三家最好的保险公司之一。"跟我对他说的一字不差。
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是,称赞你的竞争对手。
不称赞竞争对手,我就拿不下这笔生意。这跟打棒球一样,称赞对方就像安全上垒,保证四垒都有人后,我就可以回到本垒得分。
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是,称赞你的竞争对手。
我用称赞竞争对手的方法做生意,25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其实,生活中,工作中,生意上,你无时无刻不需要别人的信任。赢得信任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称赞。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我决不贬损任何人,我要尽量说出那个人的美德。"
所以,赢得信任的第三个原则是,夸赞你的竞争对手。
经验之谈
◆说出他们的所有美德,朋友和对手都一样。◆称赞他人可以显示你的自信。◆丢掉马屁,学会称赞。
第三章 如何赢得信任赢得信任的第四个原则
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
--《新约·路加福音》
赢得信任的第四个原则是,诚实。
亚瑟·埃姆林是费城一家著名公司的总裁,他的保单是一桩大生意,竞争异常激烈。他非常有礼貌地为我安排了最后一次会谈。当时见面的还有他的助手。
我一落座,就预感到事情有变。正是那种预感帮我扭转局面,赢得最后胜利。
下面是谈话记录。
埃姆林:库尔曼先生,十分抱歉,我已经决定把这笔保险业务给别人了。这是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的,我不想改动。
我:您能告诉我原因吗?
埃姆林:××的计划与你的计划一样好,而价格却低很多。
我:可否让我看一下数字?
埃姆林:这对他似乎不公平。
我:他也看了我的计划书。
埃姆林:嗯......我只不过想让他给个具体数据。
我:您为什么不给我这样的优待呢?
埃姆林:(看了看身边的助手)你们怎么想?
助手:我们做得不对吗?
埃姆林把××的计划书递过来。我一瞧就发现疑问,它把投保人的收益夸大了,纯粹是种误导。
我:可以用一下您的电话吗?
埃姆林:(略微吃惊)随你吧。
我:埃姆林先生,您最好在另一部分机上也听听。
埃姆林:行。
很快我就接通了那家公司的电话。
我:您好,我叫乔·库尔曼,想麻烦您帮我核实一些数据。您有《客户收益手册》吗?
经理:有。
我:请查一查新修改的寿险收益,投保人46岁。
经理说了收益数据。46岁正好是埃姆林的年龄。
我:第一阶段的收益是多少?
经理把查到的准确数据告诉我。
我:第一个20年的收益是多少?
经理:我们公司还没有确定这一段的收益数据,所以还不能提供。
我:为什么?
经理:这是一个新险种,而我们还不知道投保人以前的情况。
我:能不能核算一下?
经理: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情况,法律也不允许对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测。
而埃姆林的计划书上却明明写着未来20年的收益数字。
我:谢谢,希望能很快与您合作。
埃姆林先生听完了,挂上电话,一言不发,看看我,又看他的助手。我只平静地坐着。
过一会儿,他说:"好啊,这就是事实。"
自然,我得到了那笔生意。如果我的对手不弄虚做假,而只是简单地说明事实,那笔买卖肯定归他了。他不只丢了生意,也丢了与那些客户再次合作的机会;既丢了自己的尊严,也损了公司的口碑。
赢得信任的第四个原则是,诚实。
那也常见,几年前我就犯了同样的错误。那是我跟一位朋友竞争。如果我讲明事实,或许能做成那笔生意。但是,我夸大其词,误导了那位顾客,一家公司的总裁。结果,有人查明了事实。随之,我失去了生意,也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还在朋友面前丢失了尊严。
那一次痛苦很深,我沉默了好久,才慢慢恢复过来。痛苦是智慧之源。我因错误而更深地体会到卡尔·科伦斯哲学的好处。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决不再做那些我自己都不相信的事。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点没错。
所以,赢得他人信任的第四个原则是,诚实。
经验之谈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还是真诚地对待所有人比较好。◆诡计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今无有。◆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第三章 如何赢得信任赢得信任的第五个原则
对雨点来说,汇入江河原本是赏心乐事。
--提·加利勃
赢得信任的第五个原则是,恰当地使用"证人"。
据说,辩护律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唤证人到庭,借以说服法官。一般来说,陪审团对律师的言辞有点信不过,总要打折扣。所以,找到好的证人,会增强辩护词的可信度,对法庭产生巨大影响。
其实,借助证人也能促进推销。
赢得信任的第五个原则是,恰当地使用"证人"。
多年来,我经手了很多保险合同,投保人都会在保险单上签字。我都复印一份,放在文件夹里。我相信,那些材料对新客户一定有很强的说服力。
与客户的会谈末尾,我会补充说:"先生,我很希望您能买这份保险。也许我的话有失偏颇,您可以与一位和我的推销完全无关的人谈一谈。能借用电话吗?"
然后,我会接通一位"证人"的电话,让客户与"证人"交谈。"证人"是我从复印材料里挑出来的,可能是客户的朋友或邻居。有时两人相隔很远,就要打长途电话,但效果更好(当然,我会自己付电话费)。
赢得信任的第五个原则是,恰当地使用"证人"。
初次尝试,我生怕客户会拒绝,但从没发生。相反,
他们非常乐于同"证人"交谈。有时候,"证人"是客户的朋友,聊起来,就偏离了正题。
这种方法,我完全是在偶然中发现的,但效果很好。介绍的推销方法很多,我也有很多经验,但比较而言,我认为"证人"法更加有效。
"证人"愿意配合吗?只要你足够诚实,他们是乐意帮助的。每做成一笔生意,我都会向证人表示感谢,他们就更高兴。助人是快乐之本啊。
有一个朋友讲了他的一次经历。他去买燃油锅炉,产品介绍像雪花一样飞来,他该选谁?
有一份因文字特别而吸引了他:"这里有一份我们的客户名单,你的邻居就用我们的锅炉取暖,你可以打电话问问,他们非常喜欢我们的锅炉。"
朋友就打了电话,邻居都说好。自然,他买了那家公司的锅炉。18年后的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家公司的产品介绍。
赢得信任的第五个原则是,恰当地使用"证人"。
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一次演讲中,我引用了上述例子。之后,就有一位听众用类似的方法卖出了产品,并写信告诉了我,见下面。
"哈里斯先生,俄克拉荷马州有一家店跟你的店一样大。他们上个月增加了40倍的顾客,是因为他们正在销售我们的产品。如果不打扰您的话,让他们跟您说说好吗?"
"当然可以。"
"能借用一下您的电话吗?"
"请便。"
"我拨通电话,递给他,让他跟俄克拉荷马那边随便交谈。结果不用说,他同意采购我们的产品。"
赢得信任的第五个原则是,恰当地使用"证人"。
还有一个例子是戴尔·卡耐基告诉我的。
"有一次我想去加拿大旅游,希望那儿能有一个新的宿营地,能够吃得好,睡得香,还可以钓鱼,打猎。我给那些旅行公司写信,收到40封回信。每封信都说自己的营地是最好的,我不晓得选哪一个了。有一封信与众不同,说:'您为何不给纽约的这些人打电话呢,他们都去过我们的营地,在我们这儿玩得非常开心。'"
"刚好我认识名单中的一位,便打电话给他。他对那个营地连声称赞,我认识他,也相信他,他把我想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我,我还得到一些隐藏的信息。'证人'不是捏造出来的。其他营地也有'证人',只是他们不愿意使用,最终没有赢得我的信任。"
坦诚做人的好处就在这里得到回报。如果顾客受到欺骗,哪怕伤害很小,他们也不愿意帮你。诚实将帮你编织一张越来越大的关系网,你的活动空间就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正相关关系。
赢得信任的第五个原则是,恰当地使用"证人"。
经验之谈
◆如果你足够诚实,"证人"是乐意帮你的。◆"证人"帮助了你,一定记得及时感谢,一个电话就够了。◆不要捏造事实和"证人"。
第三章 如何赢得信任赢得信任的第六个原则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虽然黑,却是秀美。
--《旧约·雅歌·第1章》
有一种信念,我树立了30年,也坚持了30年。公司最成功的一位人士对我说:"我想我真该早点告诉你,你的穿戴打扮稀奇古怪,让人看着发笑。"他是老油条,话很不顺耳,但我知道他是一片好心,所以非常感谢他,并听从了他的建议。
后来,他便开始一招一式地教我。
"你看你,头发那么长,哪里像个推销员。理发去,每周一次,看上去才精神。不要忘了,你是推销员,不是什么艺术家!""领带也不会系,真该找个人好好学学。衣服搭配多好笑,难看死了。不管怎么说吧,得找个行家好好教你一番。"
"但你知道,我哪有钱去打扮!"我辩解。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他反问,"我是在帮你省钱。你不会多花一分钱的。我跟你讲,你去找一个专营男装的老板,如果你一个也不认识,干脆找我的朋友司各特,就说是我介绍的。你跟他说,你想穿得体面些,但没钱。如果他愿意帮你,你就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他店里。这样一来,他会告诉你如何打扮,包你满意。这么做又省时又省钱。衣着得体,人家才会相信你嘛,赚钱也就容易了。"
听起来真新鲜,也头头是道,我闻所未闻,但知道那是对的。
我去了一家高级美发厅,理了个生意人的发型,还告诉他们每周都去。钱是贵了些,但很值,因为这种投资马上就赚回来了。
我又去了那家男装店,老板司各特先生认真教我打领带,又帮我挑西服,以及与之相配的衬衫,袜子,领带。每挑一件,他就评论一番,解释为什么挑选那种颜色那种式样,还送了一本教人着装的书。不光如此,他还教我一年中什么时候买什么衣服,买哪种最划算,真帮我省了不少钱。
以前我的衣服总要穿得皱巴巴的才换。司各特先生告诉我:"没有人会一套衣服穿好几天。即使你只有两套衣服,也得勤洗勤换。衣服一定要常换,脱下来挂好,裤腿拉直,西服送到干洗店前就要经常烫熨。"
过了不久,我就有足够的钱来买衣服了。懂得了司各特讲的省钱窍门,我就有好几套衣服了,可以轮换着穿了。
赢得信任的第六个原则是,衣着得体。
一位鞋店的朋友告诉我鞋也要常换,跟穿衣一样。勤换可以延长鞋子的寿命,还能长久地保持外形。
有人说:"身为推销工作者,衣着不得体是万万不行的。"这话是真理。我的体会是,穿着得体还能增加你的自信心。
所以,赢得他人信任的第六个原则是,衣着得体。
经验之谈
◆衣着得体能增加你的自信心。◆衣着方面,可以请个行家帮你。◆要有个生意人的样子。
第四章 怎样使人们愿意跟你做生意怎样使人们愿意跟你做生意
20"您是如何开始您的事业的"
帮助他人成功,我必成功;帮助他人发达,我必发达。
--中国谚语(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鼓励他人去成功,你也会成功;乐善好施者,必得神之助。
有一次,我向一位律师推销保险。他很年轻,对保险没有兴趣。但我离开时的一句话却引起了他的兴趣。
我说:"巴纳斯先生,如果允许的话,我愿继续与您保持联络,我深信您前程远大。"
"前程远大,何以见得?"听口气,好像是在怀疑我讨好他。
"几周前,我听了您在州长会议上的演讲,那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演讲。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很多人都这么说。您该在演讲结束后听听人们的评价。"
听了这番话,他竟有点喜形于色了。我问他如何学会当众演讲的,他的话匣子打开了,说得眉飞色舞。临别时,他说:"欢迎您随时来访,库尔曼先生。"
鼓励他成功,你也会成功;乐善好施者,必得神之助。
不过几年功夫,他就成为当地非常成功的一位律师。我一直和他保持联系,保险生意自然也越来越多,最后成了好朋友。
后来,他成为宾州制糖公司等大公司的法律顾问,还进了那些大公司的决策层。再后来,他退出律师行业,做了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我还是不断告诉他我对他的信心。他也常常私下里跟我说起他的成功,与我分享。我曾告诉他:"我一开始就相信你会成为大律师的。"我忘记了他对我的话有什么表示,但我能感觉他受到鼓励,不然怎么会成为好朋友呢。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你真心去帮助他人成功,努力去帮助他人站起来,你也会成功的,你也会站起来的。同时他们还非常感谢你,感谢你一辈子。所以,要想让他们喜欢跟你做生意,一个好的办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