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30岁前的每一天

_3 水湄物语(现代)
只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
我听过一个朋友讲她的一位同事,因为自小家里人烧菜不好吃,又出国多年,所以在食堂里吃到哪怕是一碗面,也会大呼“太好吃了!”我那个朋友说:“其实食堂的东西,你知道的,能好吃到什么地方去。”但不知为何,每次在她惊呼之后,她也觉得东西好吃了许多。
《步步惊心》里,若曦对十阿哥说,之所以怀念冰糖葫芦,那是因为很少吃,而芙蓉糕因为天天有的吃,则不觉得宝贵。如果坚持三个月不吃芙蓉糕,会发现,芙蓉糕远比冰糖葫芦好吃多了。因为这句话,十阿哥才了解到,十福晋才是他最值得珍惜的那个人。
我喜欢这种人生态度,其实只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
不妨跟自己玩玩这个游戏。假想自己是外星人,刚来到地球上;喜欢穿越的人,也可以假设你是古代人穿越到现代,看到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非常惊喜。
你的面前是一块巧克力,可是外星球和古代没有巧克力。这块巧克力虽然黑漆漆不起眼,但是香味扑鼻,放在口中,那种慢慢融化的感觉,那种滑如丝绸围绕在你口腔中的浓郁。当你用这种心情来感受每一件事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幸福”两个字。
我记得曾经两周多在野外,第一次住到有热水澡洗的宾馆里的那种愉悦,也记得连续熬夜加班一周,终于扑到床上的放松。我记得第一次吃哈根达斯时的甜蜜,也记得第一次玩滑翔伞时,看着老鹰在我身边飞翔时感受到的自由。
我会努力去追求我的梦想,但是我不会为我暂时没有得到的东西而烦恼困惑,相反,我会为我所有拥有的东西感谢上天。
曾经有条微博非常流行:
我闷闷不乐,因为我少了一双鞋,直到我在街上,见到有人缺了两条腿。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危险,你已经比五亿人幸福了;如果你能吃饱,已经比八亿人幸福了;如果你有存款,你已经比92%的人幸福了!快乐就是珍惜已拥有的一切!
相信我,只有得到的东西,才最值得珍惜。
开始你的“小确幸日记”
“小确幸”,最早是由专门翻译村上春树作品的林少华发明的一个词,它意味着生活中那些微小但是能让你非常快乐的小事件。
生活是一个长而又长的过程,不可能每天都充满各种巨大的惊喜。但是如果认真去挖掘,每天都会有让你开心的小事发生,把这些让你感动和开心的小事记录下来,你会感谢上天赐予你那么多幸福。
有一个博客叫作“1000个美妙时刻”(1000awesomethings.com),这个博客曾经当选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客。这位博主在开博客的时候,遭遇了人生很多不幸。他的妻子刚刚与他离婚,而他最好的朋友则陷入抑郁症,最后选择自杀。
可是他并没有沮丧,他决定开一个博客来激励自己,取名就叫“1000个美妙时刻”。他记录了生活中让他快乐的很多瞬间,例如“在雨中散步”,“超市突然开了一个新的付费通道,结果本来排在最后一名的人迅速排到了第一位”,等等。当他记录这些的时候,他发现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乐趣和快乐。
感受幸福,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坚持写“小确幸日记”,每天记下三件能让你觉得开心的事。我坚持这个习惯已经有半年多,刚开始时真的很难,尤其是天气不好、工作不称心、身体又有微恙的时候,简直要跟全世界都发火,哪里还有“小确幸”可以记录。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乐趣,以下是最近一个月写下的“小确幸”:
午睡后起来,皮肤好滑啊,真开心;
早晨,窗台上站了一只很肥的小鸟,盯着我看了半天,它的头上,有一簇红色的羽毛;
站在路边等暖手,夏天的晚风吹过来好舒服;
被携程通知我预定的航班取消了,要延误3个小时出发,结果在机场遇见了大学的同学;
跟暖手同学抢着踩枯叶,我踩到了比较大的枯叶,而且声音也比较好听;
出差的时候,酒店居然送了我一个好大的芒果,非常好吃;
暖手同学今天发明了仓鼠的表情,笑死人了;
坐轻轨的时候看到放烟火,很漂亮;
今天吃饭,餐厅听见是朋友生日,加送了一个菜;
早上,麦当劳咖啡单点要8元,但是点超值早餐,咖啡加汉堡只要6元,所以每天买6元超值早餐,咖啡自己喝,汉堡送来不及吃早饭的同事;
今天下了场大雨,省了洗车的费用啦;
预计4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居然2个小时就完成了,庆祝;
豆瓣电台放了一首我大学时最喜欢的歌;
今天被表扬猫头鹰耳环很好看,高兴;
下雨的时候,跟暖手一起踩水塘;
楼下的栀子花开了,每天早上经过,都觉得好香啊;
看到一个小孩摔倒在水塘里,居然就地坐着玩起水来,哈哈!
第三章 职业、学习、爱情的规划
职业、学习、爱情的规划
梦想是一个遥远的东西,可能我们面对的是更加现实的问题。梦想的遥远需要现在的努力去充实。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是东汉时代的一个故事,一个叫陈蕃的少年,一心只想着他伟大的理想。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屋子里一片狼狈的“屌丝”景象,于是问他,你为什么不把屋子弄干净啊?
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
相当于是说,我将来有600万年薪,还不用上班,我精通七门语言,朋友遍天下,没事就环游个世界神马的。我凭什么要收拾房间啊?!
于是他父亲的朋友就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相当于是说,你连自己的屋子都收拾不好,还年薪600万呢,做你的大头梦吧。
提升学习能力、对理想的职业早作准备,这些都是“扫一屋”的事情,只有做好这些内容,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做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师
如果你是在校学生,那么早点为自己所喜欢的职业作点准备是值得的。如果你已经在从事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工作,不用担心,跨行跳槽虽然有点困难,但只要你作好了足够的准备,也不是无法实现的事。
我自己的职业跨度是很大的,大学里学的是纺织品设计,毕业出来考上了公务员,于是在政府里待着。觉得公务员工作不符合自己性格,于是考上了全职的MBA。在读书的两年间,我去了一家外资银行和两家咨询公司实习,还第一次创业,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读完书觉得自己的公司视野太小,难以做大,因此卖掉公司进入了咨询行业,在工作期间还跟朋友一起开了两家专卖设计师作品的小店。因为咨询顾问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终于又转到了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全职工作。现在,我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利用业余的时间,跟暖手同学一起,进行我的第三次创业。
从公务员到全职学生,从跨国咨询公司到本土的NGO,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我的职业规划没有按照一条直线的路径;但正由于这样丰富的经历,所以我对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公司和组织,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先从我收到的一封豆邮说起:
亲爱的水湄物语姐姐:
读了您的很多文章,受益匪浅。我还把您关于理财的文章都推荐给了我的母亲,然后她也关注您了。我真希望若干年后,我也能像您一样智慧、能干,对工作和人生都充满信心。
如今我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面临大大小小的工作面试,对很多问题还是感到困惑。第一个就是关于职业规划的。我个人对做市场营销很感兴趣,我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也与此相关,但之前没有在公司类似的部门实习过,每每面对3年职业规划,5~10年职业规划这样的问题,总是感到有些茫然。看到网上有建议说“不要说几年后要做到一个具体的什么职位,重点谈你未来对公司的贡献”。但实际上,我有几次确实遇到HR(人力资源)要求我明确地给一个对未来几年具体职业的发展期望,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好。水湄姐姐,您有什么建议吗?
Claire
职业规划的问题,不仅仅是对应届毕业生,很多已经工作准备跳槽的人,也常常面对猎头或公司HR“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
国外院校都非常重视个人对职业规划的设计,我在读MBA的时候,也有专门的国外教授来讲授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国内的院校好像只讲究专业能力,导致学生在这方面都比较迷茫。
早一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计划,就可以早一点作准备,那等到真正面对找工作换工作的时候,用一句流行的话说,你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1.职业规划第一步,就是要知道“我能做什么”。
其实除非你还在初中高中阶段,否则你“能做什么”已经非常有局限性了(当然我也强烈建议在初中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课程),首先是跟你的专业相关的,已工作的就是跟你工作经验相关的,先不用太多想跨界跨专业的问题,先老老实实想“能做什么”。
从Claire的情况来说,她的方向很明确,市场营销方向。这样就进入了第二步。
2.职业规划的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这个职业的路径是什么”。
职业路径,顾名思义,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什么轨迹。例如咨询行业,入门级是Analyst(分析员),1~2年后升Associate(咨询顾问),2~3年后可以升Manager(经理),3~5年后到Senior manager(高级经理),再过3~5年可以做到partner(合伙人),最后可能是资深合伙人。投行也差不多是这样,不过行业不同,公司不同,头衔名称可能略有不同。
市场营销的话,一般是市场营销人员,然后是营销部经理,然后是营销总监,然后可能是CEO,也可能是集团营销总监。
知道这个路径,不仅仅是知道头衔名称,还要知道进入上升到不同头衔的大致时间、需要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行业中的不同路径。例如在快消品行业,营销部门势力一般都比较大,如果你在宝洁公司有过3~5年营销部门的经验,那去略小一点的公司,做个营销部门经理就绰绰有余了。而在高科技行业,可能就是研发部门势力比较大,另外他们的营销也主要是大客户营销,这跟快消行业所需要的营销技能是不同的。
那这些信息哪里去找呢?最简单的就是在网上找公司的JD(Job Description),也就是这个位置的岗位说明书,里面都比较明确和详细地说明了对于应聘该岗位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与业内人士交流,术语叫“专家访谈”。不过这个专家可以是早几年毕业的、在你目标行业内就职的师兄师姐。如果你在职的话,可以找比较资深的上司或朋友问问。当然,如果你能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相关职位的HR,了解他们在招聘的时候会看重那些因素,那就更好了。
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时候能够挖掘到更多的机会。例如我当年做一个项目的时候,需要几个实习生。当时正好有下两届的师弟来问我职业规划的事情,而且他也确实对咨询行业有兴趣,我就让他来做了那个项目,结果因为参与那个项目,他顺利地进入了咨询行业。
对Claire来说,如果她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与市场营销相关的行业,那其实很容易找到进入这个职业的师兄师姐们来咨询。学校里大多也有各种公司的宣讲会,也可以趁那个时候多问问从事该职业的要求。
Claire问到的问题其实到第二步就可以解决了,说我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具备营销部经理的能力,能独立规划和运营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不过不要具体讲是三年,要想万一面试你的人用了五年才坐上这个位置呢?也不要讲坐上营销总监的位置,要说“具备这种能力”。
3.职业规划第三步,“我还能再做些什么”。
如果第一第二步做得好的话,这时候其实你应该很明白如果应聘这个岗位,招聘的人会要求你些什么了,然后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跟你目标职位的差距。并且,通过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去弥补这方面的差距,缺什么补什么,那么到了应聘的时候,你就能够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了。
例如对于Claire来说,通常HR会问她:“你有什么与市场营销相关的经验吗?”这一点是很关键的,这个问题在JD里通常会被描述成“具备相关经验”,对于公司来说,招聘一名已经具备相关经验的人,当然会比全无经验的人更好。
对于Claire来说,HR并不一定真正要求你要有实习经历。不过有大公司实习经历确实非常有用,来得及的话快去找个吧。HR要求的实际上是你的市场营销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各种方面表现。当然,前提是你要了解这个职位的要求以及各种术语。
例如,Claire可以说,我组织过“校园十大歌手”,我分析十大歌手赛的目标人群都是比较活泼外向的学生,这就是市场营销基本的目标客户群分析。然后我再针对这些目标人群新增了一些宣传手段,包括校园BBS发帖、开心网传递、微博话题等,这就是市场营销的推广手段,网络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口碑营销是最热门话题。讲到这里,HR心里就会想,年轻人对这些新媒体的传播比较熟悉,以后公司在这块的工作她可以多参与一下。当HR这么想的时候,你离高高兴兴去他们公司上班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所以说,做好职业规划,首先要对自己了解,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然后是对有兴趣从事的职业的了解,明白“这个职业的上升路径是什么”;最后就是寻找两者的差距,并想办法进行弥补。
充分的准备工作
我认识很多人,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一无所知,就茫然填报了高考志愿;认识很多人,对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一无所知,就投递了简历。这不仅是对自己极大的不负责任,更无法提高成功的概率。
无论是大学毕业刚刚就职,还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思谋着换地方,在寻找一个新的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准备阶段,要大量了解新岗位的知识和内容,可以找业内人士来聊,总之要显得,至少装得你就像是这个行业、这个新公司的雇员一样。
我在读MBA的时候有一位师兄,为了去面试一个著名的咨询公司,准备了整整83页的面试问题。他的英文不够好,就把这些问题全部写成英文,找了外国同学帮忙纠正错误,然后自己全部背下来。在此之上,他还找了同学反复进行模拟面试。最后不用说,他顺利地进入了那家咨询公司。
83页的面试问题,大量的准备时间,其实面对职业规划,就是应该有这样的精神,而只要有这种精神,一切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在工作中,我也有很多机会去面试别人,有时候会遇见一些人,明显什么准备都没有作过,都进入第二轮面试了,对我们公司的情况还一无所知,这种人一般我都不会录取。但我从没遇见过一个人,手中准备了83页我们公司的资料,对我们公司的历史和现状如数家珍。我想遇见这种人,我根本不会管他是不是拥有这个行业的背景,90%以上概率会录取他的。
相信我,在这个信息时代,83页的公司资料并不难准备,难的是你是否真正热爱这份工作,以及愿意花力气去作准备。
实践经验非常宝贵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成功了60%,但如果要再增加一点成功的概率,还应该加上“实践经验”四个字。
MBA毕业后我进了咨询公司,最后阶段根本没花什么大力气,因为在前面,我已经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咨询公司的实习经验,同时我是我们那届咨询俱乐部的发起人和主要组织者。每次在论坛或者其他活动中遇见咨询公司的人,我都会假装以非常“内行”的语言来跟他们交流。
如果你觉得因为我是全职MBA,有充分的时间来实习,那我从咨询公司换到现在非营利性组织的工作,是因为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注这个行业,我业余时间参与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当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份新工作时,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程度和我以前有类似的经验,才是最终决定我拿到这份工作的重要原因。
我想如果真正要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一定要在前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真的想做会计,那至少去考一个资格证书,考的时候多结交跟会计工作有关的人,在会计的BBS里混,甚至为一个朋友的小公司做做兼职会计什么的;如果想转行做歌手,不妨先去找找有没有这方面的培训,然后参加一些歌手比赛,最好有兼职的表演经验。
总之,道理很简单,积累这个行业的经验,到面试的时候,你就不是一穷二白从零开始的新鲜人了。
这个有两方面的好处。一则当然,面试你的人会觉得你已经有一些经验,可以当“熟手”用了。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如果你为一份新工作可以作这么多充分准备的话,证明你非常热爱这份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将会特别勤奋和努力。这第二点,才是所有做老板的最看重的东西。
跨行跳槽为什么
作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第一步,不过有些人已经在工作了,却发现自己身处的并不是真正想做的行业,那该怎么办?
跨行跳槽通常被认为是不可取的,也是可能性不大的。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曾经跨越过几个不同的行业。虽然对于我自己的职业路径来说,缺乏了很多累积,可能使我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一个较高的职位;但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地工作着,这才是有价值的事。
很多人都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我想估计会超过50%,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跨行跳槽的。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那首先要分析你的不喜欢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薪水太低。
如果是这个原因,可以接受,但是劝你要再三考虑。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例如咨询投行固然薪水很高,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压力非常大,竞争也很激烈,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很多行业的风光,都是外行人眼里的,你要问问你的内心,看看愿不愿意为了高薪付出那些代价,而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薪水上。
2.工作没前途没发展。
这个理由比较难接受,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说没有前途,你觉得没发展99%是因为你对这个行业和这个职业不够了解,建议你再多花一些时间跟行业内的人士聊聊,找些资料。每一个行业和职位都会出现顶尖人才,拿到顶尖薪水,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未必没有前途。
3.工作跟我个人兴趣或性格不符合。
这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换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确定你想去的那个行业就真的是你喜欢的吗?想想,再想想,找找资料,再找找行业内的人聊聊,总之,不要轻易下决定,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
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选择跨行跳槽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我喜欢那份新工作,是真正喜欢,就算薪水少、工作没前途甚至我本人不适合,我也要去做。如果换了那份工作,我会每天跳着舞去上班。
当年从MBA毕业出来,我选择了咨询行业,薪水高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当时我还有一个汇丰银行的offer,薪水其实更高一些。我选择咨询行业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快速学习的工作感受,在短则一个月、长不超过半年的项目中,一个咨询顾问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迅速学习到行业的知识,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并且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这种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其他任何行业都是很难得到的。
三年后,当我认识到,我再也无法忍受咨询行业的加班和出差的时候,当我认识到我真正的兴趣还是在非营利性组织和自己创业上,我毫不犹豫地拿了只有原来一半不到的薪水,来到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一切从零开始地创业。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中国企业家的论坛,在那个会议上,很多企业界的大佬,包括瑞安集团的罗康瑞、万科的王石以及泰康人寿的陈东升都说,当年他们创业的时候,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一点不觉得辛苦,那是因为,他们真正热爱这份工作。
热爱这份工作,这才是你跨行跳槽的真正原因!
当你真正明确了跨行跳槽的原因,就可以按照之前所讲的职业规划的步骤:1.规划路径;2.作好准备;3.实践经验——一步一步走向跨行跳槽的道路。
学习的技巧
学习,是我们已经做了小半辈子,而且还要做以后大半辈子的事。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除了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学习也会有各种技巧,了解到这点,就能通过学习,让生活发生真正的变化。
怎么样读书才会有用
写完这个标题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功利主义了,太目标导向了。
但是这又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常有人跟我说,你看了那么多书啊,好有空啊!让我满腔得意,最后他再闲闲地说一句——看这么多书,有用吗?
暂且把读书是不是真的要有用放在一边,先让我们假定,读书就是为了答疑、解惑,大到解决我们对生命、对宇宙的疑惑,小到知道我们怎么烧水煮饭、怎么走路说话,假设看书真的能做到这些,那应该怎么样读书才能“有用”呢?
读书其实分为是指导“知”的还是指导“行”的这样两大类,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两类书。
指导“知”的,是比较理论性的书,开拓你的眼界,就像你久居大漠,突然跑到了海南,看到麦兜所说的“蓝天白云,椰林树影”,不免惊奇加惊叹,感受到生命的丰富。指导“行”的,则是实用技巧类的书籍,就像你第一次做蛋炒饭,看了烹饪书,就知道不能把生米放进锅里。
可是在读书人中,却总有这两派的对峙。重“知”的人,对每天阅读一本书的人说,有本事你每天读一本类似《纯粹理性批判》《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的书试试。这摆明了就是对实用主义的不屑。但重“行”的读书人,则会觉得另一方“空谈误国”。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更重“行”的,但只行而不知,如舍本逐末,一叶障目。就像现在这么多流行的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强调要高效利用时间。重“行”的人日夜研读技巧,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管理时间呢?单位时间做的事情真的越多越好吗?人生目标在哪里?如果方向错了,岂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跑步吗”?
而只“知”不“行”,真的是“空谈误国”。除非是专业学者,否则一个从来只能在沙漠生活的人,拼命看热带雨林树木种类的书有什么意义呢?为了炫耀还差不多,是否真能在生活上解决什么疑惑,就只有天晓得了。
解决了分类问题,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无论是指导“知”的书,还是指导“行”的书,我们怎么才能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书永远都是只看第一遍的,我想大概不在少数,尤其是从学校出来,扔掉教科书之后。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书是从来不做笔记的,我想大概也不在少数。
最后一点是,我不知道多少人看书看到什么特别有道理或“有用”的地方,是有过实践的。我想大概更不在少数。
拿我自己来说,除掉打发时间的休闲书,对于我认真要看的书,我都是做笔记的。就拿《如何阅读一本书》来说,大概看过五遍,做过三次笔记。做读书笔记不是书摘,而应该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把作者的知识和想法重新阐述出来,这样,这本书已经不再是作者的,而变成你知识的一部分。
我的笔记是在纸上做的,然后扫描进电脑存档,是用思维导图的结构,黑笔是摘抄,重点的用一支艳紫色的笔划出来。最重要的是,我会用大红色的笔,写一点结合我当时感受的点,或者是我以后会用的地方。
例如,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口渴之前先挖井》,是讲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我用黑色笔写的当中有一条“为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建档”,然后再用红笔写了我的行动计划:“建档啦!本周先初步建档,每年为朋友的礼物留预算。”根据这个行动计划,我现在有一个电子版的通讯录,记录了各位朋友的生日和他们的重要时刻。
这就是把书上得到的知识与自己实际经验结合的例子,对于这类指导“行”的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才算是有用的读书。
这本书的很多部分,都有指导行为的内容,如果能让你结合实际,改变生活,则是我写书最大的动力。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