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亲密关系的变革

_2 安东尼·吉登斯(英)
  厄伦雷契认为,医学和心理学无意中促进了男性叛逆;它们表明男人是如何不成比例地受到现代生活的紧张和压力的影响的。在19世纪,男人的寿命长于女人;随着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疾病取代了以前的主要疾病,如结核病或肺炎,随着婴儿死亡率越来越低,妇女的平均寿命开始长于男人。男人变成了弱性别,至少在某些医学圈子里,这个事实被认为是男人需要比女人更努力地工作造成的。尤其是冠心病,其患者大多是男人,因此被解作男人承受更大压力的表现。在此,戈德伯格的观点是与上述观点针锋相对的:“心脏病造成的长期恐惧将颠覆女人要分享丈夫工资的要求,而且,不仅如此,还会把养家?口的角色指控为给男人设下的‘致命陷阱’。”芭芭拉·厄伦雷契:《男人的心》,第86页,普鲁托出版社,伦敦,1983。
  其结果如何呢?在厄伦雷契看来,戈德伯格的观点可以使男人获得双丰收。他们可以担当养家?口的角色,同时不丢掉优越于妇女的经济地位。“男性的面具”可以剥去了,与此同时,男人也可以避免长期的家庭义务,而集中精力追求自己的快乐。一种社会氛围已经创造出来,滋生了“不负责任感、自我放纵和对其他人的要求报以孤立主义的淡漠”。芭芭拉·厄伦雷契:《男人的心》,第169页,普鲁托出版社,伦敦,1983。男人赢得了自由,而妇女仍然在等待。男人获得的经济独立仍然是妇女所得不到的,她们必须把男人甩掉的那些责任承担过来。妇女,尤其是趋于独立育儿的妇女,在穷人中占很高的比例。男人违背了在前一个时代里立下的养家糊口的契约。
  两性的分离(1)
  就这些分析之间的分歧来看,每一作者提出的实际解决办法都各不相同,这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厄伦雷契的方案基本属于经济性质。在缺少必要的男性资助的情况下,妇女应该有最小限度的足够收入供养家庭,这主要体现了劳动市场上的机会均等。没有固定收入的妇女同时也需要育儿必需品、职业教育和政府支持。厄伦雷契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即这样做可能意味着妇女会主动放弃男人;男人将短暂地进入女人的生活,使后者成为家庭的真正基石。两性之间的调和是可能的,这要基于“成年男女之间恢复的忠诚和信任”,但这决没有保证。芭芭拉·厄伦雷契:《男人的心》,第182页,普鲁托出版社,伦敦,1983。
  戈德伯格的建议几乎都是关于自我认同的。男人要重新界定男性,以便克服把他们与“内在经验”分离开来的那些影响。他们必须避免贴标签,这些标签是用来支持人们盲目地遵守行为原则的——担心被人看做一个胆小鬼、弱者、失败者、不成熟的人、阳痿之人或厌恶女人者。他们应该培养与其他男人的友谊,以便提供女人能够相互提供的那种支持。重要的是,每一个男人都要打破这样一种观念,即与他建立关系的那些女人都应该是被动的、可爱的;相反,他应该期待着与独立的个体女人建立关系。男人应该发展其“女性的一面”,“获得情感、从属性需要、被动性、流动性、嬉戏性、感性、脆弱性,并抵制永远承担责任”。赫伯·戈德伯格:《新男性》,第254页,西格奈出版社,纽约,1979。不要热烈地追求改变这个世界, 戈德伯格告诫男人说:首先要改造你自己。
  毫无疑问,新的情感对抗已在两性之间展开。男女的愤怒之源甚至比前述的现象更加深远。阳物不过是阴茎:对男女两性来说这是多么无情和令人窘迫的一个发现啊!男性对权力的要求取决于一块吊悬着的肉,它现在已经与繁殖没有什么独特的关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阉割;妇女现在至少能在认知的层面上认识男人,将其视作与那个男性器官一样无用的赘疣。
  如前所述,对男性来说,保持基本信任从婴儿时起就与主宰和控制相关,包括自我控制,这些主宰和控制源起于一种被压抑的对母?的情感依赖。缓和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或颠覆这些欲望的客体,这种需要与对爱的需要相抵牾。在这些情况下,男人可能大量远离女人,把承诺等同于陷阱,同时,男性对女性施加的暴力可能会远远超过眼下所看到的程度。
  然而,矛盾的依赖关系不仅仅限于男性。由耻辱引发的愤怒也是女性性心理发展的特点。阳物向阴茎的转型对妇女来说具有令人不安的含义,因为其作为自治性的能指的角色对其自身完善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女性羡慕男性意味着男性能够逃离母?的控制;妇女的共谋就衍生于可以用爱来驯服的那种特别的“坏”。许多妇女都恰恰渴望得到不给任何承诺的男人;事实上,出于已经解释过的理由,对承诺的厌恶往往增大了他的吸引力和他提出的挑战。
  所有这些都对异性恋关系发生了深刻影响。异性婚姻在表面上似乎保有其在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位置,使得前述的女同性恋关系充其量成为边缘现象。事实上,纯粹关系和可塑性性征的兴起极大地颠覆了这种表面现象。如果正统婚姻并未被广泛视作许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如它实际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样,那么,这部分是由于制度性滞后的结果,也部分由于吸引和厌恶的复杂混合,这是每一种性别相对于另一种性别的心理发展所造成的。纯粹关系越是成为个人生活的原型,这些自相矛盾的态度就越清晰地显现出来。纯粹关系产生各种依赖形式和相互依赖形式,但也产生上述的分裂后果。
  有些婚姻可能仍然是约定的,或只是为了生养孩子而维持着。而孩子的在场——在“第一家庭”或“继父母家庭”里——往往既造成一种关系的紧张,又能使其稳定,未接近纯粹关系的大多数异性婚姻(和许多同性关系),如果不进入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的话,都可能转化为两个取向。一个是同伴式的婚姻。配偶间的性交往程度很低,但在关系中却牢牢嵌入了平等和相互同情。这是一种晚期现代的婚姻类型,是以友谊模式建立起来的。另一种形式是把婚姻作为配偶双方的基地,他们相互间只有些微弱的情感投入。这有别于旧的“标准的”异性婚姻,其中,男性把婚姻作为开始运作的一个地方,而妻子则为他组织赖以维持稳定生存的手段。在此,配偶双方把婚姻视作相对稳定的环境,他们从这里出发面对更广阔的世界。关于另一种不同的分类,见谢尔·海特:《妇女与爱》,第521~523页,海盗出版社,伦敦,1988。
  而在个体的生活经验中和一般的社会生活中,这些类型中的每一种又都可能朝纯粹关系发展。两性间的携手并进或分道扬镳取决于纯粹关系的约定程度和能否永久实施。戈德伯格和厄伦雷契提供的视角各有其缺点。厄伦雷契在阐释男人愈加严重的不负责任感时把大量不同的资料汇集在一起。《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与垮掉的波西米亚、心脏病学、马斯洛的人类潜能心理学以及按戈德伯格提供的线索追溯男人运动的种种尝试统统混为一谈。所有这些都是针对男人“严重的不忠”的,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自由而牺牲了女人。但实际情况当然要比她的叙述复杂得多。各个自恋潮流标志着上述倾向的一些特点,但也提出了反驳男性统治论的一些男性观点。如戈德伯格等人所提出的,男性自由主义承认男女之间的平等,认为男性与经济工具性之间的纽带应该解除。厄伦雷契所说的男人的“逃避承诺”实际上与现代意义上的“承诺”的开始相偶合,即性关系向纯粹关系的转化。这对男人来说也是产生混合后果的一种现象,而非仅仅对女人——如果男人对女人的内心情感依赖被识别出来的话,则尤为如此。
  两性的分离(2)
  另一方面,戈德伯格低估了经济和社会束缚的力度,正是这些束缚阻止妇女在私下和公开场合获得平等地位——这主要相关于这样一个事实:妇女仍然从事生儿育女、主持家务的工作。父权制在社会和经济制度中根深蒂固。他还小看了影响到男女行为的心理抵制的力量,以及性心理形成的矛盾性。“一个好人何以不能是性感的?一个性感的人何以不能是好人?”——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吁,不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女性拒绝接受性别平等的完整内涵。这在男性偶发性性征的倾向中有其对等物,其原因我们已经论述过了。
  没有人知道纯粹关系的到来将在何种程度上比其产生的后果证明更具爆炸性而非整合性。?密关系的变革与可塑性性征一起提供了可以导致两性和解的条件。然而,所涉及的不仅只是更大的经济平等和心理重建,尽管实现这一目标极其困难。在结尾的几章中我试图说明这何以是极其困难的。
  《亲密关系的变革》第四部分
  性,压抑,文明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性是解开现代文明的钥匙吗?许多人,大多数是来自政治光谱上的进步人士,都予以肯定的回答。至少据通常的解释——尽管这些解释的确不充分——弗洛伊德将是一个例外,因为他把他的性观点与关于现代文明的保守观点联系起来了。然而,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们却往往把他的观点,或他的某些观点用于激进目的。现代文明是压抑的,这毫无疑问;但是,把性表达从其束缚中发放出来会产生一种影响深远的解放。如爱德华·卡彭特所说,性“是首要的,然后才是手眼口大脑;从腹部和臀部之间放射出对自我、宗教和永恒的认识”。爱德华·卡彭特:《选集》卷1:《性》,扉页,GMP出版公司,伦敦,1984。
  性与压抑:赖希(1)
  你们这些虚伪的名人把我嘲弄
  你们的政治由此发达
  只要你们统治着这个世界?
  用匕首刺戳和谋杀!
  威廉·赖希的《听着,小家伙!》就是以此开头的。该书的标题回响着贯穿全文本的一种偏执狂式的进攻性,但也为赖希终生追求的一种激进社会改革的幻想辩护。威廉·赖希:《听着,小家伙!》,纪念出版社,伦敦,1972。由于勇敢地向权威挑战,赖希受到各种团体的迫害,从正统的精神分析学派、各宗教组织和美国政府,到那些他描写为“红色法西斯分子”的人们。赖希是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激进分子,他的思想受到了所有这些团体的诋毁,更受到许多其他团体的诋毁。
  赖希是资产阶级婚姻的克星,在生殖器性征——其挫败或培养——中发现了解决现代性种种疾病的线索。赖希与之对话的“小家伙”实际上是男性的一员,但却不仅仅是普通的流浪汉;他代表着所有那些对传统奴颜婢膝的人,自以为健康的神经病人,包括掌权者。赖希直言不讳地说,这小家伙“龌龊卑鄙,肮脏无能,固执死板,空虚乏味”。他是自己的奴隶主,他受自己的焦虑所驱使,又试图阻止别人获得自由。
  赖希认为小家伙的神经病是性能量的抑制所致;但他决不是像他的敌人所谴责的那样在宣扬性放纵:
  “你是个龌龊的小家伙!”他公然说。
  你驾驶着汽车和火车开过伟大的伽利略发明的座座大桥。你知道吗,小家伙?伟大的伽利略有3个孩子,但却没有结婚证书。你不要对学龄儿童讲这些。难道你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折磨过伽利略吗?……
  你丝毫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是你的色情思想和不负责任的性态度使你落入婚姻法的囹圄之中的。……
  你没有女人,如果你有的话,你只是想“睡”她,以此证实你内心里的“男性”。你不懂爱……
  你知,我知,人人都知道你在永久的性饥渴状态下到处闲逛;你贪婪地盯着每一位异性;你用下流的玩笑和你的朋友们谈论爱……一天夜里,我听到你和你的朋友们在大街上散步,齐声喊着:“我们要女人!我们要女人!”威廉·赖希:《听着,小家伙!》,第43、61页,纪念出版社,伦敦,1972。
  “你乞求欢乐,但安全对你来说更为重要。”
  ——威廉·赖希《听着,小家伙!》,纪念出版社,伦敦,1972。
  赖希把性与权力对立起来,在“小家伙”的统治中看到了他极力反对的独裁主义的起源。性,如果得到适当的表现,乃是我们主要的幸福之源。凡是幸福之人都摆脱了对权力的渴望。“感到活生生的生活”的人从对自我潜力的哺育中获得一种自治性。以“充满爱意的拥抱”为指向的性提供了超越控制的方法——用赖希的话说,是摆脱失控的性欲望的束缚的一条途径。一旦摆脱了“被驱使的性欲”,即企图“在每一位女招待的屁股上都掐上一把”的性欲,人们就应该“公开洋溢在爱情的幸福之中了”。威廉·赖希:《听着,小家伙!》,第111~112页,纪念出版社,伦敦,1972。
  何以创造这样一个局面呢?赖希说,不能仅仅依靠政治改革,而要靠大众性格的改革。对赖希来说,性格是一种防御构造,用以抵御生活之沉浮的保护性“盔甲”。他把性格描写成自我的慢性畸形构造,表现为僵死刻板。一个人形成这种盔甲以保护他不受外部和内部的伤害,尽管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盔甲是由于里比多得不到释放而形成的。“自我的坚强”需要经历各种不同的过程。与某一令人沮丧的现实的认同,或更明确说,代表这个现实的个人给予这种防御以有意义的内容。焦虑产生于由令人沮丧的他者引发的攻击意识,这种焦虑反过来把苗头指向自我;一个人的能量就这样受到了阻碍,没有得到能动的表现,而成为顾虑。这些能量被收敛起来对性冲动构成了抑制,所以性冲动只能以强制的方式才能表现出来。
  赖希的疗法通过破坏个人的“神经官能平衡”来刺透性格盔甲。对许多人来说,自发性享乐的能力源起于性快感,由于施虐、贪婪和自私而变得扭曲了。性格是虚伪的标志,然而,虚伪却可以改变,以至于产生快感。通过把里比多从性前期的固定状态释放出来可以打破神经官能的平衡。在治疗期间,婴儿的生殖器焦虑被重新激活,但却是作为恢复性高潮潜力的一个手段,这种潜力是作为扭曲的性心理发育的结果而丧失的。威廉·赖希:《性格分析》,视野出版社,伦敦,1950。
  据赖希所说,弗洛伊德写作《文明及其不满》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赖希阐释现代性过程中呈现的“危险”。威廉·赖希:《性亢进的功能》,第165~168页,法拉、斯特劳斯和吉鲁克斯出版公司,纽约,1961。在赖希看来,弗洛伊德错误地把现代制度与一般文明等同起来。赖希预示了后来马尔库塞勾画的路线,指出现代文化具有特殊的压抑性;但他拒不接受死亡本能的观点,认为破坏性产生于被挫的里比多。弗洛伊德曾有意通过封锁他自己思想的激进含义试图颠覆性解放的可能性。威廉·赖希:《性革命》,第247页以下,法拉、斯特劳斯和吉鲁克斯出版公司,纽约,1962。
  这种看法有一些道理。福柯曾提出,弗洛伊德体现了现代人对性的关注,弗洛伊德在后来的著述中有意修正他以前对里比多的“夸张”强调。这一先例为后来的精神分析行业的大多数人所效仿,甚至拒斥死亡本能的概念。赖希自诩为真正信仰的辩护士。现代社会是父权制社会,它对一夫一妻制的强调有助于发展性格的独裁主义特点,因此,支持了一种剥削性的社会制度。在这一现象背后,是早期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即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在母系社会中,婴儿和青少年的性压抑还是未知的。
  性与压抑:赖希(2)
  赖希认为,没有性解放的社会政治改革是不可能的:自由和性健康是同一回事。他提倡妇女享有性表现的平等权利,但同时又特别注意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权利。儿童应该有权与他人进行性游戏,有权手淫;他们也应该受到保护而摆脱父母的管制。青少年应该拥有无拘无束地满足性需要的机会,这样,他们就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变化的动力。赖希认为同性恋是受挫的里比多的产物;他认为同性恋将随着进步的性解放而消失——如色情文学一样。
  许多人认为赖希的后期著作怪诞异常,这是在生命趋于终结之时自身失常的一个人的思想。然而,其发展方向却是重要的,事实上,在其前期与后期著述之间有许多明显的联系。赖希很久就对弗洛伊德的谈话疗法表示怀疑。据赖希所说,自由联想往往避开了而非有助于揭示病人的问题。他逐渐认识到,身体及体格有其自己的表现语言;为了真实地评价一个人,治疗专家不应该让病人长时间地谈话。“病人一停止说话,身体的情感表现就显而易见了。”“机能疗法”的基础就是通过生殖器亢进促进性表现。然而,其基本目的是要让个人通过身体来表现自己,从而“在极深远的程度上消除语言”。威廉·赖希:《性格分析》,第362页,视野出版社,伦敦,1950。赖希认为性能量被禁锢在个人的肌肉组织里,这一思想带有19世纪关于歇斯底里的观点的残余,但也预示了20世纪末把“紧张”视为一种身体病理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对身体的反射性控制被视为心理障碍的关键。这里用不着忏悔:赖希抛弃了谈话疗法而热衷于松弛、按摩和祛除身体紧张等方法。
  赫伯特·马尔库塞(1)
  马尔库塞也识别出趋向激进主义的“精神分析学的隐蔽倾向”。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第11页,爱伦·拉尼出版社,伦敦,1970。马尔库塞对埃里克·弗罗姆和其他“修正主义者”持批评态度,他像赖希一样试图揭示弗洛伊德著作中的解放潜力。里比多得到了拯救,但是,死亡本能却始终在提醒人们纯粹的快感是有限度的。一切文明都假定是对生死冲动的“基本压抑”,但在现代社会里,经济制度提出的各种要求引入了一种历史的、可有可无的压抑负担。在适应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的过程中,个人事实上是在响应一种剥削性统治形态的迫切需要。
  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的解释与拉康的解释有相似之处,尽管其结果相当不同。与拉康一样,马尔库塞批评自我心理学,十分强调无意识。然而,与拉康相反,马尔库塞认为,无意识的恢复为激进的社会批评提供了有力的中介;对马尔库塞来说,这是因为自我心理学接受现实的世界。通过转向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各种本能,我们可以揭示社会压抑的各种机制,也可以赋予现代性的解放前景以内容。
  马尔库塞对解放的可能性的判断是由几个重要的概念步骤组成的,如把压抑分成基本的和剩余的压抑,并给现实原则加上行为原则。换言之,有些压抑形式产生于现代制度的“内在禁欲”,一旦超越了这些制度,这些压抑就烟消云散了。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说,这些压抑“按要求是多余的”。行为原则是在面对特殊社会秩序的(非永久性)历史现实而非心理现实时暗示的一种原则。比如,马尔库塞描写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就是一种社会形态,那里存在着剩余的压抑。然而,他迄今一直注重劳动语境中的剩余压抑。
  对马尔库塞来说,解放与首要的快感相关,他把快感与享乐主义严格区别开来。现代工作纪律只有在身体被解除性欲时才是可能的。如果允许里比多从剩余压抑中逃脱出来,它就会威胁或完全破坏那个工作纪律。马尔库塞在一部早期著作中证明,享乐主义“体现了关于社会的一个正确判断”。对肉欲的追求恰好击中剩余压抑的核心,因此固有一种批判棱角。而享乐主义却是无政府的,只有与真理相关时才具解放性质。在这个意义上,真理与福柯所说的性的“真实”大相径庭:它是与幸福和审美欣赏准则相一致的快感。在幸福的问题上,马尔库塞与柏拉图是一致的,幸福是“服从真理标准”的快感。赫伯特·马尔库塞:“论享乐主义”,载《否定》,爱伦·拉尼出版社,伦敦,1968。
  马尔库塞指出,在《文明及其不满》的一段有趣的文字中,弗洛伊德把文明的压抑性,不是与各种本能本身的升华联系起来,而是与性关系的排外性联系起来。弗洛伊德说,“性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第三个人只能是多余的或令人不安的。”转引自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第48页,爱伦·拉尼出版社,伦敦,1970。一对儿恋人不会对任何其他人感兴趣;文明不能容忍这样,因为文明依赖于更大的团体间的关系。在此,弗洛伊德仿佛再造了传统上对性爱激情的抵制。然而,如马尔库塞所正确地看到的,性爱可在双重意义上具有解放力:当视对方为平等之人而尊重时,爱便打破了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的框架,但也在肯定的意义上与更广大的社会公民相容。“自由性爱”不仅与“永久的文明的社会关系”相一致,而且本身就是这种关系的条件。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第49页,爱伦·拉尼出版社,伦敦,1970。
  马尔库塞常常用弗洛伊德反驳弗洛伊德,以表明弗洛伊德对现代性的心理需要的阐释既是革命的又是保守的。于是我们看到,弗洛伊德认为原始自恋在现代文明中的残存不仅是神经官能症,而且是一种“可选择的现实”。尤其是,尽管不完全是在与性的关系上,自恋可以产生“与宇宙合一”的博大感觉。自恋主义通常被解作通过从更大的世界中隐退而对其进行的防御性适应(这里,我们还可以说,不仅弗洛伊德,而且像克里斯托佛·拉什和福柯等当代文化批评家都是这样解释自恋的,如福柯描写的“自我的加利福利亚海湾”),这揭示了一种超越潜能。自恋“可能成为客观世界新的里比多发泄的来源和储存库——把这个世界改造成一个新的存在模式”。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第138页。
  马尔库塞对生殖器性欲的性质的评价截然不同于赖希的评价。马尔库塞说,弗洛伊德提出,儿童的性兴奋采取普遍化了的身体性亢奋的形式,后来集中在生殖器上,这是性心理发育的正常过程。(实际上,如在第7章所指出的,弗洛伊德认为集中的生殖器性爱是男孩子的特点;女孩子则不得不以比较分散的性爱形式“应付一下”。)在马尔库塞看来,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向生殖器性爱的趋进是对现代社会秩序强加的各种快感可能性的一种限制。“生殖器暴戾”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身体需要参与工业劳动的部位都被剥夺了里比多。恢复身体的性功能,恢复与审美欣赏相关的性爱的原始意义,是未来革命变化的必要组成部分。马尔库塞并不完全赞成可塑性性征,而把“性变态”,包括同性恋,视为对生殖器性暴戾的行为批判。这些行为批判标志着对性行为破坏生育予以抵制的场所。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第164~166页,爱伦·拉尼出版社,伦敦,1970。
  赫伯特·马尔库塞(2)
  对马尔库塞如同对弗洛伊德一样,死亡本能并不完全是一股破坏力。人的创造性是生死本能结合的结果,而现代文明所面对的问题是,死亡本能已经脱离了其与里比多能量的必要的相互作用。死的愿望已经融入到现代纪律严格的机械的性质中来,而这种纪律不仅仅充斥于工作场所。对异化劳动的克服将释放剩余压抑,同时也把死亡本能与性快感的资源重新联系起来。摆脱繁重的劳动不仅使身体,而且使自然恢复了性爱,因为生殖器性爱的突出性关系到对自然环境采取的工具性观点。“非压抑性升华”将是恢复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基础。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爱伦·拉尼出版社,伦敦,1972。
  一种非压抑性文化——一种仅仅保持基本压抑的文化,马尔库塞认为,在某些方面将是心理的倒退。它将是文明的一次逆转,同时又是一次征服,是为了进步而后退。摆脱了“性”,爱欲便具有了文化建构的能力,而且远远超越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建构能力。只要有政治理论存在,我们就能从查尔斯·傅立叶那里比从马克思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基于狂热的迷恋、不是激情的爱而是爱欲在群体的爱和友谊中的绽开的愉快合作,将成为社交活动的主导媒介。用马尔库塞的话说,“随着性欲转化为爱欲,生命本能将发展其感性秩序,同时,理性变成感性,致使其为了保护和丰富生命本能而容纳和组织必然性。……压抑性理性让位于一种新的满足的合理性,在这种合理性中,理性与幸福融为一体。”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第179~180页,爱伦·拉尼出版社,伦敦,1970。
  性激进主义的各种可能性(1)
  对于像赖希和马尔库塞一样认为现代文明固有压抑性的任何人,一个主要的难点源自福柯所注意到的公众的性迷恋。现代制度的成熟与越来越多的限制无关,而与其几乎无处不有的越来越高的声望相关。马尔库塞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一种解答。性放纵与解放根本不是一回事。性的商品化是普遍的,但色情却多多少少被从视野中彻底清除了。马尔库塞认为,西方最初发展阶段对性欲所持的抵抗态度已经成为人们积极的选择,而以快乐的外表掩盖其压迫性的“性自由”则不然。以前为法律所不容的一种意识被保存了下来;我们现在看起来似乎更自由了,但事实上却生活在臣属之中。
  今天谁来为赖希和马尔库塞的思想辩护呢?几乎没有人。而问一问为什么则是有所教益的。福柯会说,赖希和马尔库塞与他们的宗师弗洛伊德一样,也为压抑假说所骗。他们每个人都相信,现代社会依赖于高层次的性压抑,这首先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中显示出来。他们的这种假说是错误的,因此,他们提出的其他观点也就值得怀疑了。然而,撇开压抑假说不谈,赖希与马尔库塞以及福柯之间观点的差别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迥然。压抑性的升华机能丧失并不是福柯所要用的术语,而且与他的思想是相异的,但对他来说,如对其他人一样,当代的性放纵是一种权力现象,并不是通往解放的道路。福柯沉思说,“也许有一天会有一种不同的身体和快感经济”。米歇尔·福柯:《性史》,卷1,《引论》,第159页,鹈鹕丛书,哈蒙兹沃斯,1981。马尔库塞和赖希会同意这种观点,尽管他们两人对其最终结果的看法都比福柯刻意阐述的还要全面。
  要理解这些“性激进派”观点的局限性(以及在我看来是这些观点的持续重要性),我们必须撇开福柯而诉诸于其他人。赖希和马尔库塞在著述中几乎没有谈及性别或现代社会秩序中影响爱情关系发展的那些变化。赖希大量论述爱和父系家庭。在这方面,他至少步弗洛伊德的后尘,认为美好生活是基于爱情、工作和知识“三大支柱”建立起来的。然而,在他的著作以及马尔库塞的著作中,我们都没有看到关于性别和爱情本身作为革命影响的系统理论。性通常被描写为仿佛是两性共栖的,这是认为里比多无性别特征造成的直接后果。马尔库塞似乎偏偏忽视了弗洛伊德对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途径的分析。虽然赖希和马尔库塞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者,但在著作中并未阐释妇女斗争在家庭环境和其他地方的影响。缺乏对爱情的关注是马尔库塞著作的一个难解的特征——尽管瞬间的反思将提醒读者这样一种缺乏是大多数社会理论的特点。马尔库塞强调的现代性的困境大多是男性主导领域里的困境。我们只能假定,爱又一次被置于幕后的某处,被当作实际已经成为的妇女的专业。在前台,只有工薪劳动的世界,这自然被当作男性的事业。那么,马尔库塞描写的现代性的负担与戈德伯格等人阐释的“被毁坏了的男性”就形成了强烈的共鸣,这还有什么令人吃惊的吗?
  马尔库塞没有解释他所痛斥的性放纵源于何处。在我看来,赖希以及以弗洛伊德关于文明和压抑理论为起点的任何人,实际上都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不管这种放纵得到多么激进的处理。激进地处理弗洛伊德的理论旨在表明,他视之为一般文明之特点的东西实际上是现代秩序所特有的。那个秩序被表现得比其实际要牢固得多,可以抵制任何变化。事实上,如果现代制度依赖于性压抑,这将增进而非减缓其进一步发展。说“性放纵”是一种扭曲的性形式就为增进自由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标签,但并未说明这个过程何以发生。此外,这些思想家们并未在这种自由化中看到进步的迹象;性放纵的增长并未威胁到把我们埋葬在包容一切的规训制度之中的无形大厦。
  福柯把西方对性的先入之见作为研究的起点,并对压抑观念提出质疑。对性的关注,包括“性”本身的发明,是把监督作为生成权力的手段而加以普及的结果。这样的权力起初集中在作为机器的身体上——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斯·韦伯、甚至马尔库塞的影子——后来又集中在影响繁殖、健康和长寿的生理过程上。现代社会并非像前现代社会那样基于剥夺生命的权力,而基于开发生命的权力之上,“反复地投资生命”。米歇尔·福柯:《性史》,卷1,《引论》,第139~142页,鹈鹕丛书,哈蒙兹沃斯,1981。我们可以说,前一种影响标志着福柯对苦行主义的接受,现代社会生活被认为浸透着这种苦行主义。如福柯所说,代表第二因素的“生活与历史之间的接触”再次成为别的什么了。人类几千年来生活在自然的招牌之下。自然环境支配着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大多受自然无常变化的控制。然而,大约从18世纪开始,这些过程便逐渐屈从于人类的控制了。
  据福柯言,性之所以成为如此重要的一种关怀,是因为它构成了关系到身体发育的两大影响之间的主要接合点。它是“接触身体生命和接触类生命的一个手段”。“个体生存之所以对性进行最细密的追求,其原因就在于此。人们在行为中、在梦中追求性;人们怀疑性是致成最微小的蠢事的基础,将其回溯到最早的童年。”米歇尔·福柯:《性史》,卷1,《引论》,第146页,鹈鹕丛书,哈蒙兹沃斯,1981。把性当作权力使性成为一个秘密,但在福柯看来,也把“性”构造成可向往的东西,我们必须在从事性活动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个性。在福柯看来,赖希对性压抑的批判正是这种批判试图解放的性的囚徒。自19世纪以来性行为方面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却没有伴随着赖希所预见的其他变化,这个事实表明,这种“反压抑”的斗争本身就是性领域的一部分,而非对性的颠覆。米歇尔·福柯:《性史》,卷1,《引论》,第130~131页。
  性激进主义的各种可能性(2)
  然而,我们在第二章中加以批评的福柯自己的观点并不多见。福柯所说的权力——按自己的意志秘密做事的那种“权力”——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是性别权力。被削弱了力量的、被排除在现代性的核心舞台之外的,是妇女,她们享受性快乐的能力被否定了——与此同时,她们开始建构基础革命。爱,以及劳伦斯·斯通所说的那种情感个人主义,正处于家庭组织变化的核心,在影响?密生活的其他变化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变化在较一般的意义上并非源起于国家或行政权力。如果接受而且必须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权力既是生成的又是分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变化并非产生于权力而是产生于权力的缺乏。
  福柯特别解释了生物权力的抑制形式何以由更能动的形式取代的原因。第一种是由创造共谋劳动力的要求所控制的;第二种与20世纪的一个晚期发展阶段相对应,在这个阶段,劳动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屈从于直接控制了。这样的过渡一经实现,性便被疏导入多样化的社会线路,并多多少少因此而无所不在。
  这个观点当然没有说服力,即便仅只涉及狭义上的性行为,更不用说影响较为普遍的个人关系的变化了。它意味着我们的性迷恋衍生于性欲作为话语现象的纯粹扩张,使其进入了它以前不在场的区域。我认为,生物权力并不像福柯所描述的那样能解释前几章中讨论的性态度和观点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少在某方面是斗争的结果,不可能否认其中所涉及的解放因素。恰如赖希和马尔库塞所预见的,也许不是解放,但也不仅仅是福柯所建议的挣脱缠结的蛛网的斗争。妇女已特别赢得了性自由,不管这种性自由仍然多么不全面,但与几十年前的情况相比已是非同寻常了。不管还有什么样的局限性和扭曲,但已出现远较开放的关于性的对话了,实际上整个人口都卷入了这种对话,这是前几代人所无法想像的。
  制度性压抑和性的问题
  我们因此来重新思考性与权力的关系,首先思考的是这样一个断言,即这种权力一事无成。权力的生成方面,与其分配特性一样,与社会组织的特殊属性、与固定团体和个人的活动、以及与制度反射性的不同语境和模式密切相关。性不是“权力”创造出来的,而至少就任何直接的意义上说,性的蔓延也不是它对这种“权力”的至关重要性造成的。
  在我看来,生物权力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福柯所构想的生成学的意义上是不存在的。相反,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区别出几条组织和个人变化的线索。现代制度的管理发展应该与自然和生殖等基本过程的社会化区别开来,并直接与性相关,但不能用福柯建议的方法加以分析。这些反过来应该与自我的反射性投射和与其相关的个人生活的革新区别开来。
  至于监督的作用,我们可以同意福柯的观点,与个人生活的大多数其他方面一样,性也彻底陷入了权力体系的扩张之中,并受到这种扩张的重建。现代组织,包括国家,在前现代文化所未知的诸方面渗透到局部活动之中。科学的话语——包括社会科学——都直接卷入了这些活动。然而,如前所述,管理权力的创造远远超过了福柯所承认的一种辩证现象。监督的扩展为调动和对抗性权力创造了空间。一个具有发达的制度反射性的社会是一个高度负荷的社会,使个人和集体参与的形式成为可能,这些形式从本质上改变了性领域。
  可以认为,颇具特性的现代性运动趋向于内在指涉系统的创造——即由本身固有的内在原则所决定的活动秩序。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5章,并散见于各处,政体出版社,剑桥,1991。在前现代文化中,社会生活的某些独特领域易于受到“外部”影响的支配(有时作为自然而然的现象而被传统稳定下来,但也包括生物和物理因素)。然而,随着现代制度的到来,这些越来越屈从于社会介入。于是,“偏离”的发明使一些杂乱的外部特征社会化了,其中包括贫穷、流浪和疯狂,所有这些曾几何时都被当作自然的生存界限,当作“上帝的意志所给定的”东西。偏离是社会构成的,同时,又通过隔离的过程与社会活动的主要领域相区别。同样,疾病与死亡,过去曾是生物对社会施加影响的“ 限定点”,现在也越来越社会化了,从视野中消失了。
  被隔离的自然与性在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繁殖的社会化连接起来。虽然现代避孕法是繁殖作为一种内部指涉系统的最明显的技术表现,但却不是其原初的动力。这主要源于繁殖与福柯提到的马尔萨斯式状况的分离。米歇尔·迪恩:《贫穷构成》,卢特莱支出版社,伦敦,1991。一旦家庭规模开始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从家庭内部发展的一种限制——繁殖就会基本上受生儿育女的欲望的支配,这种欲望把生儿育女当作一种自治的关怀。童年和母性的发明在这里找到了根源。只要性行为与繁殖、与传宗接代紧密相关,“性”就不会有独特的存在。性活动分化为以繁殖为取向的和以性爱为取向的两种——那种分化也把妇女分成纯洁的和不纯洁的两种。
  性一经成了个人的财产,寿命就越具有内部指涉性,自我认同就越被视为反射性的组织化努力。正如性可以被构成这样一个领域一样,性也隐退到幕后,在物理和社会的意义上从视野中消失。性现在是以?密为基础铸造与他人之关联的一种手段,已不再根植于世代承继的一种固定的?缘关系。激情被世俗化了,脱离了性爱激情,并重新组织成浪漫的爱之情结;激情被私有化了,并得到了重新定义。
  被说成是“经验的隔离”的东西米歇尔·迪恩:《贫穷构成》,卢特莱支出版社,伦敦,1991。是现代制度越来越激进地冲破传统的结果,是其控制系统越来越侵入社会行动先存的“外部系统”的结果。其结果是道德和伦理特征的消解,这些特征曾把社会活动与超验因素,与自然和繁殖关联起来。事实上,这些都是为了换取现代社会生活提供的惯例的稳定。一种本体安全感基本上源于惯例本身;无论何时,既定惯例一被打破,个人就在道德上和心理上变得脆弱不堪。仅就迄今所论而言,这种脆弱就性别来说显然不是中性的。
  隔离是一种压抑形式,一种“忘却”,但隔离并不假定一种愈加深重的内疚。相反,与反射性自我规划相关联的羞耻机制,尽管并不完全取代涉及内疚焦虑的那些机制但却与之交织在一起。倾向于羞耻感的一种上升趋势——感到自己无价值,生活空虚,身体又是一个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器——是现代性内部反射系统的普及造成的。反射性自我规划为自治和幸福带来了如此众多的可能性,必须放在大多缺乏伦理内容的惯例的语境下加以理解。性活动易于受到那种“空虚”的困扰,受到对难以表述的完善感的追求的困扰,这种追求影响到两种性别,尽管是以不同方式。对男人来说,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志在克服各种不充分的情感,这些不充分的情感深深刺痛了必须抛弃母?的小男孩的心。对女人来说,最突出的是“寻找”所欲望的但却得不到的父亲的“传奇”。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有对爱的渴望。
  偏执的现代性
  在此,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说现代文化中存有一种普遍的对性的先入之见究竟意味着什么。似乎以马尔库塞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解释会把商品化作为这种先入之见明显存在的主要领域。性产生快感;而快感,或至少是快感的许诺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品营销提供了杠杆。性意象在市场上几乎无处不有,成为一种巨大的销售手段;可以认为,性的商品化是转移大众视线、使其脱离真正需要的一种手段,不管这些需要是什么。因此,可以依据从取决于劳动、纪律和自我否定的资本主义秩序向以培养消费主义因而培养享乐主义为核心的秩序的运动来解释性的重要性。
  然而,这样一种观点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并不说明性何以具有它所具有的重要性;如果性是消费主义的一个有力辅助,那一定是因为对性的一种动力关怀已经存在了。此外,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性是焦虑的、不安的,充满了张力。快感被太多的对抗性倾向所包围,所以,性构成了享乐主义消费社会的核心这一提法听起来是有道理的。
  另一种观点可能也是取自福柯的。性将是我们的“真实”,是现代文明一种普遍化了的忏悔原则的核心。我已经提出一些理由证明这个观点在分析层面上是不可行的;将其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描写性特征也不是很令人信服的。弗洛伊德的思想即刻受到其他疗法的挑战,这些疗法都对他赋予性的绝对重要性提出质疑。“性作为真实”这一观点已经取得某些进展,但我们几乎不能说它已成为整个现代思想的能动原则。
  第三种解释可能指向性癖好现象。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性可见于今天性行为的强制性质。可以说,这在强制性色情文学、淫秽杂志、电影和其他媒体中是显而易见的,也显见于许多人对性体验的一味追求。这在描写上是很充分的,但我们还是要问这种情形源于何处,也要考虑这种事物状态何以在假定以性压抑为基础的社会里产生。
  我认为,这些难解之谜可以以下列方式解决。性作为这些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被隔离或私有化了,母性就是依据这些过程被发明出来的,成为女性领域的基本构成因素。性的隔离大多是社会而非心理压抑的结果,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对女性性反应的限制或否定,和对被认为毫无问题的男性性征的普遍接受。这些发展是两性之间的古老划分、尤其是纯洁与不纯洁妇女的划分的重写,但却是以新的制度模式重新塑造的。性越是脱离繁殖、融入一个正在出现的反射性自我规划之中,压抑的制度体系就承受越大的压力。
  事实上,妇女负有管理现代性已安排就绪的改造亲密关系的责任。制度性压抑的体系从一开始就由于把妇女从公共领域排除出去而承受着压力。男人继续进行的对女人本性的探讨不仅仅是传统性别他性的一种表现,而且也是对自我认同和?密关系等未得到承认的领域的探讨,这是男人几乎尚未进入的重组的社会生活领域。因此,性确确实实成了两性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关注的。对妇女来说,问题是把爱构成交往和自我发展的一种媒介——相关于男人以及孩子的一种媒介。女性性快感要求的提出构成了重构?密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与公共领域里的任何追求一样重要的一种解放。对男人来说,性活动成为强制性的,致使其仍然孤立于这些隐蔽的变化。
  性解放
  福柯的著作发表之后,出现了关于的种种提法,而且都与赖希和马尔库塞的观点大相径庭。其大部分是可塑性性征这一主题的变体。可以认为,对“正常”的异性恋所作的“生物证明”已经瓦解。过去所说的性变态不过是性爱得以合理表现、自我认同得以合理定义的方式。对多种性倾向的承认与对生活方式的多元性的接受相对应,这是一种政治姿态:
  言说的性变态者,在早期性学家的巨著中只在经过巧妙伪装的公共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已经名正言顺地高谈阔论了。他们不再需要用克拉夫特-埃宾格或哈夫洛克·埃利斯的拉丁文或散文打腹稿,或进行医生与病人之间复杂的移情与反移情。他们通过小册子、杂志和书籍,采用高度色情化了的背景的符号,用钥匙、色彩和服装等精密的语码,通过大众媒体和比较世俗的家庭生活细节,来发表自己的街头政治。杰弗利·韦克斯:《性以及对性的不满》,第213页,卢特莱支出版社,伦敦,1985。
  “激进多元主义”的方法是试图提出性选择纲领的解放尝试;但并不主张这些纲领代表一致的道德原则。多元主义的激进价值并非衍生于其惊奇效果——几乎没有什么能使我们惊奇了——而衍生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正常的性爱”只不过是许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选择。“主观感受、意向和意义是判断某项活动的优点的关键因素。而决定性因素是对作出选择的语境和环境的意识。”杰弗利·韦克斯:《性以及对性的不满》,第219页,卢特莱支出版社,伦敦,1985。性多元主义的倡导者们提出,性多元主义不是对性的屈服,而是提供恰似福柯所提出的一种可能性,即克服性施与我们生活的控制。
  然而,不言而喻,这样一个目标是模糊的,任何只强调选择因素的性解放都只能面对一连串的攻击。性解放的意义和潜力需要以不同方式加以理解,尽管接受可塑性性征的合理性无疑是这个问题的组成部分。对此,几点暂时的见解可能会有所助益。把性能量与现代社会秩序的规训特点相对立的任何观点都不可能有多大的价值。把比较怪异的或非传统的性形式视为先锋,并利用这个先锋打击正统观念的堡垒直至其屈服,这样的观点也不会有什么价值。最后,如果性多元主义将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它必须不仅只提供一种不经意的都市主义,尤其是在性本身固有的其他问题,包括性别差异和纯粹关系的伦理学等问题都未得到解答的情况下。
  我已经论证了性在今天对我们实际具有的重要性,不是因为性对于现代性的控制系统的意义,而是因为性是另两个过程之间的连接点:即经验的隔离和?密关系的变化。当传统的行为模式带着其全部的道德丰富性——以及不平衡的性别权力——被现代性的内部指涉秩序所取代时,性与繁殖的分离和繁殖的社会化便得到了发展。同时,当过去“自然的”东西愈加社会化并部分成为直接结果时,个人活动和相互作用的领域便开始得到根本的改变。性是说明这些变化的隐喻,也是它们表现的焦点,尤其是在反射性自我规划方面。
  经验的隔离把个人与一些主要的道德参照点分离开来,在前现代文化中,社会生活就是根据这些参照点来维护秩序的。在这些文化中,与自然和与传宗接代的关系都由传统的实践形式和具有宗教内涵的伦理符码来协调。内部指涉系统的引申把个人保护起来,使之不受人类生活的生存界限的干扰,但却对这些生存界限提出的问题未予解答。可以认为,性使我们接触那些已经失去了的经验领域,从而获得了强制的性质,以及兴奋和危险的氛围。其极乐或许下的极乐的诺言具有“伦理激情”的回响,这正是超验象征主义的灵感来源——当然,不同于生儿育女的性的那种培养起来的性欲,很久就与宗教性相关了。
  结论
  如我所说,现在几乎没有人读赖希或马尔库塞的著作了。然而,他们各自幻想的非压抑性秩序仍保有一些美的成分,而把这些美的幻想仅仅打入忘却的冷宫则根本不是明智之举。如性激进分子所声称的,性是进行根本政治斗争的领域,也是获得解放的媒介。赖希和马尔库塞都强调,一个非压抑性社会应该是性越来越脱离强制性的一个社会。因此,解放假定在可塑性性征普遍化的语境中行动的自治性,仅就解放创造一种个人生活的伦理学这一点而言,它与性放纵相区别;这种伦理学使幸福、爱和对他人的尊重三者的结合成为可能。
  性激进分子假定,甚至在我们开始思考这种事物状态之前,一个双重的革命秩序就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必然要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巨大的心理变化也将是必要的。然而,如我所说,如果性压抑首先是与性别权力相伴为伍的社会隔离问题的话,那就要换一个侧面来看待事物。我们没有必要坐等一场社会政治革命来推进解放事业,这样一场革命也不会有所助益。革命过程在个人生活的基础结构中已经在进行。?密关系的变化推动着心理的和社会的变化,而从潜在意义上说,这种“自下而上”的变化可以通过其他更公开的制度扩散开来。
  我认为,性解放可以成为对社会生活进行大规模情感重组的媒介。然而,在这个语境中,解放的具体意义并不像性激进分子们所说的那样,是一些实在的心理特性或行为模式。更有效的是从程序上来理解,将其解作对个人进行激进民主化的可能性。在我看来,谈论性解放者必定谈论性民主。这里,关键的不仅仅是性。个人生活的民主化作为一种可能性从根本上引申到友谊关系,而关键的则是引申到父母、孩子和其他亲属的关系上来。
  作为民主的亲密关系(1)
  私下领域的民主化在今天已不仅成为议事日程,而且已在纯粹关系的保护之下成为一切个人生活的隐含性质。民主在公共领域的培养大体上首先是男性的事——妇女最终主要通过自己的斗争也能设法参与进来。个人生活的民主化是一个不甚明显的过程,这恰恰部分由于这个过程不是发生在公共领域,但其含义却同样深刻。迄今为止妇女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骨干作用,即便如在公共领域中一样,其终极益处是面向每一个人的。
  民主的意义
  首先值得考虑的是正统的民主意味着什么,或可能意味着什么。关于民主再现等的特征问题存有很大争议,但在此我不想涉及这些问题。如果要对各种政治民主的方法加以比较的话,如戴维·赫尔德所表明的,那么,大多数方法之间都存有共同因素。本章第一部分我追述赫尔德的思想。见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政体出版社,剑桥,1986。这些共同因素都旨在稳定个人之间“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从而促进一些结果的产生:
  ①为人们发挥潜力、表现不同个性创造条件。这里的主要目标是,每个个人都应该尊重其他人的能力及其学习和加强自身禀赋的能力。
  ②保证不滥用政治权威和武力。这假定了在某种意义上决策是由受决策影响的人来协商的,即便这些决策是由代表大多数人的少数人制定的。
  ③个人参与决定相互联系的条件。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个人接受其他人判断的真实合理的性质。
  ④扩大经济机会,发展可利用资源——这包括这样一个前提,当摆脱了物质需要的负担时,个人能最有效地实现他们的目标。
  自治性的观点把这些不同愿望联结起来。自治性意味着个人自我反思和自我确定的能力:“思考、判断、选择和实施各种可能的行动进程。”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第270页,政体出版社,剑桥,1986。显然,当政治权利和义务与传统和固定的财产权紧密相关时,这种意义上的自治性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然而,当这些联系消解之时,向自治性的运动就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的了。个人如何最有效地确定和调节其联合的条件,对这一问题的压倒一切的关怀实际上是对现代民主的一切阐释的特点。促成自治性倾向的那些愿望可以概括为一个一般原则,即“自治性原则”:
  在决定自身生存条件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即是说,他们在确定创造和限制可得机会的框架时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因此负有平等的义务),只要他们不利用这个框架否定其他人的权利的话。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第271页,政体出版社,剑桥,1986。
  因此,民主所意味的不仅仅是自由和平等的自我发展的权利,而且还有(分配)权力的宪法限制。“强者的自由”必须受到限制,但这不是对所有权威的否定——不然的话就只能在无政府的情况下才能如此。权威是可以据其自治性原则证实其合理性的,换言之,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共谋何以强化自治性,对此可以给予可辩护的理由。宪法权威可以解作一种隐含的契约,这种契约所采取的形式就是同等地位的人之间相互公开协商的联合条件。
  提出自治性原则而不阐述实现这个原则的条件是没有益处的。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其中之一是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必须是平等的——在政治领域内这通常是“一人一票”规则所追求的结果。每个个人的公开选择必须具有同等地位,在某些情况下要符合必要的资格,这是由于被证明为合理的权威的存在所使然。此外,还必须有有效的参与;必须为个人提供说话的工具。
  公开争论的论坛是一定要提供的。民主意味着讨论,使“更有效的论证”有机会与其他决策手段相抗衡(而最重要的决定则是政策的决定)。民主秩序为中介、协商和必要的妥协提供制度安排。公开讨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民主教育的手段:参与与别人的争论可以导致更开化的公民的出现。在某方面,这样一种结果产生于个人认知视野的开阔。但也衍生于对合法的多样性——即多元主义——的承认和情感教育。在政治上受过教育的对话者能够以积极的方式疏导其情感:由信念而说理,而非通过论战或情绪化的抨击而执迷于不良思想。
  公众责任是民主政体的又一基本特点。在任何政体中,决定是代表他人做出的。公开争论在正常情况下只是就某些问题和在特定关头才是可能的。然而,所做出的决定,或已制定的政策,必须接受公众的审查,如果有这个必要的话。责任不可能是连续的,因此与信任携手并进。信任产生于责任和开放性,同时也保护责任和开放性,是贯穿整个民主政治秩序的一条线索。这是政治合法性的主要因素。
  把自治性原则制度化意味着明确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上的。权利具体规定随政体资格而来的特权,但也表明个人相互承担的和政治秩序本身所承担的职责。权利从本质上说是授权形式;是促成性机制。职责具体规定为所授予的权利付出的代价。在民主政体中,权利和职责是协商的,永远不能简单地假定——在这方面,它们迥然不同于中世纪的封建领主权或简单地根据个人的社会地位确定的其他权利。因此,权利和职责必须成为不断的反射性注意的焦点。
  作为民主的亲密关系(2)
  应该强调的是,民主并非像批评家们常常断言的那样必然促成同一性。民主不是多元主义的敌人。相反,如上所述,自治性原则鼓励差异性——尽管这个原则坚持不应妨碍差异。民主是特权的敌人,这里,特权被定义为拥有权利或财产,群体的所有成员不能公平地使用这些权利和财产。民主秩序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铲平”过程,而是为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过程。
  理想并非现实。具体的政治制度何以发展这样一种完美的框架,这是有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思想中有一些乌托邦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现代社会颇具特色的发展倾向是趋于这些乌托邦因素的实现。换言之,乌托邦主义的性质与清晰的现实主义因素达到了平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第154~158页,政体出版社,剑桥,1990。
  个人生活的民主化
  亲密关系的可能性意味着民主的许诺:这是我在前几章中提出的主题。这一许诺的结构来源是纯粹关系不仅在性的领域、而且在父子关系的领域的出现,以及亲缘和友谊等关系形式的出现。我们可以预见为个人的民主秩序制定的伦理框架的发展,在性关系和其他个人领域中与一种融会之爱的模式相一致。
  如在公共领域一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相当大的。如前几章所表明的,在异性恋关系中尤其存有深刻的张力根源。两性之间深刻的心理和经济差异起着阻碍作用。然而,在此,乌托邦主义可以再次随时被现实主义所抵消。有助于改造个人行为环境的那些变化已经发生,它们都趋向于民主性质的实现。
  自治性原则为这些过程提供指导线索和最重要的实质性因素。在个人生活领域,自治性意味着反射性自我规划的成功实现——这是与别人平等相处的条件。反射性自我规划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发展,即允许与过去相关的自治性,这反过来又促成了对未来的殖民化。如是观之,自我的自治性就允许固存于民主秩序之中的对对方能力的尊重。自治的个人能够如此对待对方,并认识到其各自潜力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威胁。自治性也有助于成功地控制关系所需要的个人界限。当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用作发挥旧的心理禀赋的工具时,或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建立起相互强制性的地方,这样的界限就被僭越了。
  上面提到的公共领域中民主的第二和第三个条件直接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民主化。暴力和虐待关系普遍存在于性领域和成年人与儿童之间。这种暴力大多产生于男人,而且是针对比自身软弱的人的。作为民主的一个解放理想,禁止暴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关系中的强制性影响显然不仅仅采取身体暴力的形式。比如,个人可能有滥用语言和情感的倾向;俗语说的好,婚姻代替不了尊重。避免情感滥用也许是平衡权力关系的最难的方面;但是,指导性原则显然是尊重对方的独立观点和个性。如一位?密关系向导所说,“没有尊重,耳朵会变聋,态度会变酸,最后,你琢磨不透你何以会与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如此无能、愚蠢、不可靠、迟钝、丑陋、恶臭、邋遢……你不知道你何以非要选择一个搭档不可。‘我一定是发了疯了。’”C爱德华·克罗塞:《亲密关系:成功关系的策略》,第45页,戴尔出版社,纽约,1988。
  “个人参与决定其联系的条件”——这一说法例示了纯粹关系的理想,表达了传统与当代婚姻之间的根本区别,切中改造?密关系的各种民主化可能性的要害。当然,这不仅适于一种关系的发起,而且适于关系的继续或解除中固有的反射性。不仅仅需要对对方的尊重,而且要对对方敞开胸怀,这样才能符合上述标准。向对方隐藏真实意图的个人不可能提供合作决定各种关系条件所需要的属性。以关系为主题的每一个治疗文本都将表明,向对方直抒胸臆——作为交往而非倾吐情感的手段——何以是民主有序的互动关系的约束性愿望。
  权利和义务:如我试图阐明的,在某方面,权利和义务限定实际的?密关系。?密关系不应解作一种相互描写,而应解作限定实际活动日程的一系列特权和责任。权利作为获得?密关系之工具的重要性在已婚妇女争取平等地位的斗争中显而易见。妇女首先提出离婚的权利就是一例,这似乎只是一种否定的赞成,但实际上却产生重要的平衡效果。其平衡效果不仅仅是授权逃离一种压迫性关系,尽管这很重要。这种效果限制了丈夫强行控制权的能力,因此,有助于把强制性权力转变成平等的交往。
  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政治民主的这一基本律令也适用于纯粹关系领域。只有在对对方承担责任、把特权与义务相平衡的情况下,权利才有助于消解武断的权力。在关系中如在别处一样,必须认为义务是可根据其内部协商加以修改的。
  那么,责任及其与权威的关系呢?责任和权威——在其存在的地方——在纯粹关系中都与信任密切相关。没有责任的信任完全可能是片面的,即是说,无意中变成依赖性;没有信任的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对对方的动机和行动进行连续不断的细察。信任需要有对方的可信度——不需要不断查账的有据“贷款”,但必要时可以进行定期审查。被对方认为是可信的是对个人诚实的认可,但在平等的背景下,这种诚实也意味着揭示行动的理由,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实际上,影响对方生活的任何行动都是有充分理由的。
  成年人之间纯粹关系的权威性是作为“专业化”存在的——一个人具有特殊发展的能力,而对方却没有。在此,不能把对对方的权威性混同于父子关系中的权威性,尤其是涉及少儿的关系时。父母与少儿的关系能是民主的吗?可以是民主的、也应该是民主的,恰如一个民主的政治秩序一样。爱利森·詹姆斯和阿兰·普鲁特:《建构和重建童年》,法尔默出版社,巴辛斯托克,1990。詹姆斯和普鲁特提出的研究童年的“新范式”与这里所提出的观点紧密相关。换言之,实验性地与成年人享有同等地位是儿童的权利。由于儿童太小而不能理解其后果因而不能与儿童直接协商的行动,应该得到反事实的证明。其假定是,如果儿童足以自治到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成年人协商,那么,协议便可达成,信任便得以维护。
  机制(1)
  在政治领域,民主涉及宪法的制定,正常情况下,也需要设置就政策问题进行公开争论的论坛。纯粹关系语境中都有哪些相应机制呢?仅就异性恋关系而言,婚姻契约曾经是权利法案,本质上把这一联结“分离但却不平等”的性质形式化了。把婚姻转变成忠诚的能指而非忠诚的决定因素,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形。近似于纯粹形式的一切关系都保持着一种隐含的“滚动契约”,当双方都感到不公平或压迫时,都可以诉诸这个契约。滚动契约是一种法律手段,是双方就关系性质进行公开讨论的基础,但由始至终都是可协商的。
  下面是一本“守则”,是以自助手稿拟定的,旨在帮助妇女发展较满意的异性关系。其作者指出,个人应该首先把在以前的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列成目录——主要是她认为是自身的问题和以前的情人的问题。她应该与对方共用这本守则,对方也应该提出与此相一致的一套规则。
  规则1:当我发现自己试图给我喜欢的一个男人留下印象,大谈特谈我自己而不向他提出任何问题时,我将停止行动,集中思考他对我是否合适。
  规则2:一旦发现消极感觉就立刻表达出来,而不要等到它们积少成多——即便这意味着给对方带来不安。
  规则3:我将设法弥补与前夫的关系,从自己身上寻找被伤害的原因,不把他说成恶棍,也不把自己说成受害者。
  规则4:当感情受到伤害时,我要对对方讲出我的感觉,而不是板着面孔,进行报复,假装不在乎,或耍小孩子脾气。
  规则5:当我发现自己是在填补空白(关系中的“死”区)时,我将停下来,自问对方近来是否给我很多回报。如果没有,我将向他索取我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改善处境。
  规则6:当我发现自己给对方并不需要的劝告,或把对方当小孩子看待时,我将停下来,深呼一口气,让他自己去琢磨,除非他请求帮助。芭芭拉·德·安吉里斯:《每个女人应该知道的男人的秘密》,第274页,索森斯出版社,伦敦,1990。
  这样一个目录初看起来让人脸红,不仅仅令人难堪地幼稚,而且完全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如维特根斯坦深刻教导我们的那样,把规则作为规则来陈述改变了规则的性质。可以认为清晰地阐明这些规定可能剥夺了它们产生正面效果的所有机会,因为只有它们在被认为当然的情况下,一种关系才能顺利地发展。然而,我认为,这样一种观点没有切中要害。社会生活中积淀的差异性权力可能不会改变,如果个人拒绝反思地检验自己的行为及其暗含的正当理由的话。这些规则不管看起来多么单纯,如果应用得当,都有助于把个人的行为从无意组织起来的权力游戏中挖掘出来。原则上,它们用来增进自治性,同时又要求对方的尊重。
  一种滚动契约并不涉及绝对的道德准则。这项契约衍生于一个特殊的“关系问题目录”,目录上所列的各项以前都是“消极因素”。所论的个人感到她过分关注给她所感兴趣的男人留下什么印象,恐怕吐露自己的恐惧和需要会使对方不安,并愿意母?般地对待对方,等等。当然,这样一种“宪法”只有在与上述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时才是民主的;它必定表明自治和平等的个人的汇合。
  自由和公开交往的迫切性是纯粹关系的必要条件;这种关系是其自身的讲坛。在这一点上我们又回归到原处。自我的自治性,对强制性的突破,是与对方进行公开对话的条件。这种对话反过来又是表达个别需要的媒介,以及反射性地组织关系的手段。
  民主是乏味的,性是刺激的——尽管也许很多人认为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民主准则何以影响性经验本身呢?这是性解放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说,这些准则把性与分配权力隔裂开来,最重要的是与生殖器权力割裂开来。?密关系变化中暗含的民主化包括但也超越了“激进的多元主义”。对性活动没有划定任何界限,而自治性原则的概括化和协商后的纯粹关系标准所引发的那些界限除外。性解放包括可塑性性征与反射性自我规划的统一。比如,只要自治性原则和其他相关的民主标准在各个方面都得以维持,就不必对变化无常的性欲施加什么限制。另一方面,在这种性欲被用作一种剥削性控制模式的地方,不管隐蔽与否,或在它表达一种强制性的地方,都不会实现解放的理想。
  政治民主意味着个人有足够的资源以自治的方式参与民主进程。这在纯粹关系领域同样适用,尽管如在政治秩序中一样,重要的是要避免经济还原主义。民主愿望不必意味着资源的平等,但显然有那方面的趋势。民主愿望的确涉及包括资源在内的经过反射性协商的权利契约,将其作为关系的限定性部分。在异性恋关系中这一律令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男人和女人在可用的经济资源、生儿育女和家务劳动方面所负的责任是不平衡的。民主模式以这些领域里的平等为前提;然而,其目的大可不必是完全的平等,就如同据自治性原则协商的公平安排一样。任务与报酬的某种平衡将得到协商,致使每一方都是可接受的。劳动分工可以确定,但不是简单地依既定标准继承的、或由带给这种关系的不平等经济资源所强加的那种分工。
  在更宽泛的社会中存有一些结构条件,这些条件渗透到纯粹关系的核心;相反,这些关系如何决定涉及更宽泛的社会秩序。公共领域的民主化,而不仅仅是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民主化,为个人关系的民主化提供了本质的条件。但其反面也适用。在纯粹关系的语境中,自我的自治性发展对于更大群体的民主实践涵义深远。
  机制(2)
  在最广延的层面上,个人生活的民主化与全球政治秩序中各种民主可能性之间存有一种对称。考虑一下今天全球策略和冲突分析中突出的位置交涉与原则协商之间的区别。在位置交涉中——可以等同于缺乏?密关系的个人关系——在谈判中每一方都采取极端的立场。通过相互威胁和磨擦,一方或另一方被制服了,于是便得出一个结果——如果谈判到此时还未完全破裂的话。以更加民主的方式管理的全球关系趋于原则性的谈判。这里,各方的相互作用以发现相互的基本关怀和利益开始,首先辨识出一定范围内的可行选择,然后进行筛选。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对方的敌意是区别开来的,因此既可能坚持谈判的实质内容,又可能对对方持支持和尊重的态度。总之,如在个人领域一样,差异可以成为交往的手段。
  性、解放、生活政治(1)
  没有人知道能否在全球层面上发展一个民主制度的框架,或从另外的角度看,世界政治能否滑入可能威胁整个行星的一种破坏性。没有人知道性关系能否成为非永久性联系的一片荒漠,既有情感厌恶又有爱,同时又有暴力的疤痕。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有充分理由持乐观主义态度,但在一种已经放弃了天意的文化中,我们必须依据公认为危机的背景来制定未来的蓝图。全球现代性规划的开放性质在日常社会实验的不确定性结果中有其真正的对应物,这也是本书的主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确切地说,民主并不足够。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内部指涉系统的一种政治;它的目的是控制分配性权力,而不能面对权力的生成方面。它抛开经验的隔离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性在现代文明中极具重要性,因为对于日常生活所必须提供的技术安全来说,性是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联结点。它与死亡的关联对我们来说已是怪异的和难以想像的,如同它对生命的参与是显而易见的一样。性已被禁锢在对自我认同的寻求之中,性活动本身只能于瞬间实现这种自我认同。“放下你那颗熟睡的头,我的爱人/我那不忠的胳臂上的人。”如此程度的性欲是失败了的爱,注定是无休止地在解剖学和身体反应的同一性中寻求差异。
  在激情的私有化与性在公共领域里的浸透之间存在着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以及在今天使男女分化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新的政治议事日程。尤其是在其与性别的关联中,性导致了个人政治的产生,如果仅只与解放相联系,这就是被误解了的一句话。我们所说的生活政治学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7章,政体出版社,剑桥,1991。是关于生活方式的一种政治学,在制度反射性的语境中运作。它关注的不是狭义上的“政治化”,即生活方式的种种决定,而是对这些决定加以重新道德化——更准确地说,是把日常生活中被经验的隔离搁置一边的那些道德和生存问题挖掘出来。这些是把抽象哲学、伦理思想和非常实际的关怀融合在一起的问题。
  生活政治学的领域涵盖一些存在着进行局部区别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同的问题。仅就这个问题聚焦于寿命、被视作一个内部指涉系统而言,反射性自我规划只能以控制为指向。它除真实性之外别无道德性,这是那句古老的名言“愿你的自我真实”的现代翻版。然而,今天,传统已经逝去,“我将是谁?”这个问题难解难分地与“我将如何生活?”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在此,许多问题自行呈现出来,但仅就性而言,性认同的问题则是最明显的。
  可以认为,两性之间达到的平等程度越大,男性性征和女性性征的先存形式就越是聚敛于某种两性同体模式之上。情况也许如此,也许不是如此,这要依差异在流行的性政治学中的复兴而定;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不努力确定两性同体的内容,它就会空洞乏义,而这是确定价值的问题。只要性认同是依据性差异建构起来的,如是提出的困境就被隐藏起来了。男性与女性的二元符码实际上不承认任何中介实例,把性别附属于性之上,仿佛二者是同一事物。于是,性别的属性便被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每一个人都必然是男性或女性,不存在“居中”者。
  ②个人的身体特征和行为特点据一主导性别模式而被解释为男性的和女性的。
  ③在可行的性别地位的行为模式限阈内,性别特点依据常规得以衡量和评价。
  ④如此构成和重构的性别差异被用来具体确定性认同,同时把“跨性别”因素过滤出去。
  ⑤行为者依据“自然给予”的性认同监控自己的表象和行为。霍利·丹佛尔:《性别倾向——面对双重性的局限》,第147~149页,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布鲁明顿,1989。
  这些影响仍然发生着作用;男性易装癖尽管在精神分析学文献中不再被视为性变态,但仍然受到普遍攻击,这个事实表明了这一点。妇女的情况由于更具含混性而显得更有趣,她们具有或培养男性的表征。现代社会中表象、行为和服装的流行标准使得女人在这些方面更相似于男人,相反的情况则通常是不能容忍的。然而,双重性还是易于得到推行:如果一个人不“真的”是男人,那么,她就必然是个女人。拒绝打扮成“女性”的妇女常常会受到骚扰:
  我不穿女式服装,我不化妆,或携带女士包和像女性一样做事。我的男朋友对我说这是我之所以被人纠缠的原因,而我知道这是事实,但我拒绝那样做。穿着女式服装很不舒服。不能像现在这样坐着。就好像你有固定的走路姿势一样。化妆就是这样一种残酷的细微差别。霍利·丹佛尔:《性别倾向——面对双重性的局限》,第128页,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布鲁明顿,1989。
  不平衡的性别权力与根深蒂固的心理禀赋的结合把双重的性分化牢牢地固定下来;但在原则上,对事物可以进行完全不同的组织。由于解剖学已不再是最终目的,性认同就越来越成为一个生活方式问题。至少在最近的将来,性差异将继续与类的繁殖机制联系起来;但这些差异已不再有充分理由在行为和态度上与明显的断裂达成一致。性认同可以通过与表象和行为举止相关的各种性格构造来形成。两性同体的问题将根据可证明为受欢迎的行为来解决——而别无他法。
  性、解放、生活政治(2)
  性认同的问题是需要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然而,似乎非常可能的是,这是约翰·斯托尔坦伯格称作“拒绝做人”的一个因素。约翰·斯托尔坦伯格:《拒绝做人》,方塔纳出版社,伦敦,1990。拒绝男性性征与接受女性性征并不是一回事。这又是一个伦理建构的问题,不仅把性认同,而且把更广义的自我认同与对对方的道德关怀关联起来。阴茎是存在的;男性的性仅只是生殖器,即男性性征的自我核心。有些信仰适于男人而不适于女人,反之亦然,这一想法随着生殖器逐渐萎缩成阴茎而可能消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的控制和男性领域通过“理性”而成为焦点。理性在有序调查的指导下脱离了传统和教条,同时也脱离了情感。如我所说,这与其说是巨大的心理压抑过程,毋宁说是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制度分化,一种严格遵循性别路线的分化。把妇女与非理性相等同,无论在严肃的气质上(疯狂),还是在看似不太重要的时尚上(妇女作为变化无常的生物),都把她们变成了现代性的低级情感劳动者。由此,情感以及情感所激发的社会关系形态——爱和恨——都被看做难以熔锻的伦理思考。理性砍掉了伦理学,因为很难找到经验论证来证实道德信念;然而,这也因为道德判断和情感被视作反伦理的。疯狂和变幻——无需任何努力就能看到这些与道德要求距离多么遥远。
  弗洛伊德通过阐释女性心理重新发现了情感,但是,在他的思想中,情感仍然与理性要求紧密相关,不管认识在多大程度上受无意识的隐蔽力量的支配。“没有什么能够……像思维那样搅动情感”:随着其因果力量的不断增长,情感仍然是理性的另一面。情感与伦理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许它们被推得更远,因为“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这一命题意味着理性领域可以得到实质性的扩展。如果伦理需要存在,那么,那就必须存在于公共领域;但事实证明这难以表明它们的合理性,它们易于受到权力的攻击。
  充满激情的爱原本是许多激情中的一种,对此的阐释易于受到宗教的影响。大多数情感倾向都可能是激情,但在现代社会中,激情被缩减为性领域,而一旦进入那个领域,其表达就越来越悄言无声了。今天,人们不情愿地或窘迫地承认有激情这种事,甚至在性行为本身这方面亦然,这部分因为它作为“强制力”的地位已被癖好所篡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激情在给我们提供安全的日常生活背景中没有任何位置。然而,如果我们视之为信仰的动力的话,谁能够没有激情地生活呢?情感和动机是内在相关的。今天,我们认为动机是“理性的”——如在企业家方面就是对利润的强力追求——但如果情感完全抵制理性评价和伦理判断,那么,动机除非作为目的的手段或作为动机的结果,否则就永远得不到评价。这是韦伯在解释早期工业家的动机时所看到的,他认为宗教信念给这些工业家以动力。然而,韦伯把现代性的特殊问题视为当然的事,甚至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这个特殊问题就是评价情感的不可能性。
  作为一种生活政治,情感问题并不是恢复激情的问题,而是要为评价和证实信念而发展伦理准则的问题。治疗专家说,“了解你的感情。”然而,在这方面,治疗与现代性共谋。其言外的规训是“评价你的感情”,而这样一种要求不能仅只是心理交往的问题。情感不是判断,而由情感反应所激发的倾向性行为则是判断:评价感情就等于要求建立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进行判断。
  随着现代性的晚近发展,情感在许多方面成了生活—政治问题。在性领域,情感作为交往手段,作为忠诚于别人和与别人合作的手段,则尤其重要。融汇之爱模式意味着一种伦理框架,用以在个体和群体生活的进程中培养非破坏性情感。它为复兴爱欲提供了可能性——不是作为不纯洁女人的专业技巧,而是作为性在社会关系中的生成性质的爱欲,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相互的而不是通过不平等的权力形成的。爱欲是感情的培养,这是在群体语境内通过身体感觉表达的感情,是给予和接受快感的一门艺术。剥夺其特有的权力,它就能复兴马尔库塞所说的那些审美特性。
  按此定义,爱欲就与性关系中所有情感的工具性相对立。爱欲是在广泛的情感目的内部重新整合的性欲,而这些目的中最重要的就是交往。从乌托邦现实主义的观点看,爱欲被从那种意志的征服中拯救出来,从德·萨德到巴塔依,这种意志的征服似乎突出了它的特性。如前所述,萨德的宇宙不是诊断而是批判,是一种揭示其对立可能性的反乌托邦。
  过去,性与繁殖相互构造。等到它彻底社会化了时,繁殖便作为生物现象外在于社会活动了。它组织?缘关系,同时也受这种关系的组织,并把个体生命与世代的接续联系起来。当直接与繁殖相关时,性便是一种超验媒介。性活动铸造了与个人限度的联系,同时又预示了其不相关性的前景,从与世代循环的一种关系来看,个人生活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象征秩序的组成部分。对我们来说,性仍带有超验的回声。然而,这是实际情形,因此必然环绕着怀旧和幻灭的光环。一种沉溺于性欲的文明是这样一种文明,在此,死亡已经剥去了意义,生活政治在这点上意味着革新的精神性,从这个观点看,性与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控制的文明并不相左,而恰恰是其失败的体现。
  译名对照表(1)
  abortion堕胎addictions瘾sexual性瘾addictive relationships上瘾的关系and intimacy和关密关系affective individualism情感个人主义AIDS艾滋病Alcoholics Anonymous嗜酒者匿名互诫协会alcoholism酗酒amour passion see love,passionate激情之爱anatamopolitics解剖政治学see also biopower也见生物权力anger愤怒aphrodisiacs激发性欲的Ariès,P.阿里亚斯autonomy自主of children儿童自主in pure relationships纯粹关系中的自主and women自主和妇女Barnes,J.巴恩斯Benjamin,J.本杰明bereavement丧?
  biopower生物权力bisexuality双性恋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bondage束缚Cancian,F.堪西安Carpenter,E.卡彭特Casanova de Seingalt,G.J.卡萨诺瓦Catholicism天主教教义character (in Reich)(赖希理论中)的性格children儿童childaduse虐待儿童childrearing抚养孩子and men抚养孩子和男人“child within” concept“孩子内心”观点invention of childhood童年的发明and parental authority儿童和父母权威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of儿童性心理发育see also families; fathers;mothers; parents也见家庭,父?,母?,父母Chodorow,N.肖多罗Christianity基督教Church, C.彻奇civilisation see society文明,见社会codependence相互依赖and addiction和瘾and childhood influence和童年影响commitment承诺and homosexuals和同性恋male flight from男人对承诺的逃避and pure relationship和纯粹关系complicity,female see under power女性共谋,见权力compulsion强迫and addiction和瘾conception,artificial人为观念confession concept忏悔观念female comradeship女性情谊contraception避孕counselling咨询Dawson, Lord洛德·道逊death死亡death instinct死本能see also bereavement也见丧?
  democracy民主personal个人民主mechanisms for民主机制political政治民主dependence see codependence依赖,见相互依赖deviance,sexual性反常socialisation of性反常的社会化see also pluralism也见多元主义diet节食discourse, sexual性话语see also novels也见小说divorce离婚domesticity see under women,work家庭生活,见妇女、工作economic factors经济因素see also work也见工作Ehrenreich,B.厄伦雷契Elias,N.埃里亚斯Ellis, Havelock哈夫洛克·埃利斯emancipation see sexual,revolution解放,见性革命emancipation, sexual性解放emotion, and reason情感和理智episodic sexuality变化无常的性征and intimacy变化无常的性征和?密关系lesbians and men compared女同性恋者和男人的比较and motherfigure变化无常的性征与母?形象and women变化无常的性征与妇女eroticism爱欲see also men; women也见男人;女人essentialism本质主义exclusivity排外性experience, sequestration of经验的隔离families家庭patriarchal nature of家庭的父权性质size of家庭规模fathers父?
  “absent father”缺席的父?
  and daughters父?和女儿patriarchy see families and sons父权制,见家庭和儿子fear恐惧feminism女性主义fetishism拜物教Finch,J.芬奇Formani,H.弗尔马尼Forward, S. quoted被引用的福华德Foucault, M.福柯The History of Sexuality《性史》Fourrier, C.傅立叶Frankfurt School法兰克福学派freedom,sexual see emancipation,sexual;sex sexual equality;sexual revolution性自由,见性解放、性平等、性革命
  译名对照表(2)
  Freud, S.弗洛伊德
  and female sexuality弗洛伊德和女性性征
  Civilis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文明及其不满》
  Three Essays《三篇论文》
  Frieden, Betty贝蒂·弗里丹
  friendship友谊
  female女性友谊
  male男性友谊
  Fromm, E.弗罗姆
  gender性别
  identification problems认同问题
  “Gerri”格丽的
  Goffman, E.戈夫曼
  Goldberg, H.戈德伯格
  guilt罪
  Gullo, S.格罗
  Hall, L.霍尔
  Hancock, E.汉柯克
  hedonism享乐主义
  Held, D.赫尔德
  Hendrick, G.亨德里克
  Hite, S.海特
  Hoffman, M.霍夫曼
  Hollibaugh, A.霍莉芭芙
  home家
  separation from workplace与工作地点分开的家
  women leaving妇女离开家庭
  homosexuality同性恋
  changes in同性恋的变化
  commitment in同性恋中的承诺
  and dominance同性恋和支配
  identity problem of 同性恋的身份问题
  and love同性恋和爱
  as model作为模式的同性恋
  plastic sexuality in同性恋的可塑性性征
  homosexuality(cont.)同性恋
  see also lesbianism也可见女同性恋
  hysteria歇斯底里
  idealisation理想化
  incest乱伦
  inequality不平等
  intimacy?密关系
  and addictive relationships?密关系和瘾关系
  and families?密关系和家庭
  female problems with女性?密关系问题
  and male friendships?密关系和男性友谊
  male problems with男人的?密关系问题
  and personal democracy?密关系和个人民主
  and romantic love?密关系和浪漫之爱
  rules for?密关系的规则
  and seduction?密关系和勾引
  transformation of?密关系的变革
  and marriage?密关系和婚姻
  and men?密关系和男人
  Irigaray,L.伊瑞格蕾
  Kasl, C.卡苏
  Kinsey Reports金赛报告
  New (1990)新版金赛报告
  kinship relations?属关系
  “working out”解决?属关系问题
  see also children; fathers;mothers; parents也见孩子、父?、母?、父母
  kissing接吻
  Krauss, K.克罗斯
  Lacan,J.拉康
  Lash,C.拉什
  Last Tango in Paris《巴黎的最后探戈》
  Leowald, H.列奥瓦尔德
  lesbianism女同性恋关系
  and male sexuality compared女同性恋关系和男性性征的比较
  and plastic sex女同性恋关系和可塑之性
  and pure relationship女同性恋关系和纯粹关系
  breaking up of女同性恋关系的破裂
  letting go放任
  libido里比多
  life politics生活政治
  loss, experience of缺失的经验
  love爱
  companionate和谐之爱
  confluent融会之爱
  and children爱和孩子
  and intimacy爱和?密关系
  see also pure relationship也见纯粹关系
  and family和家庭
  and intimacy和?密关系
  passionate激情之爱
  romantic浪漫之爱
  and confluent love和融汇之爱
  and intimacy和?密关系
  and marriage和婚姻
  and passionate love和激情之爱
  questromance追寻罗曼司
  women and女人和浪漫之爱
  motherhood母性
  and sex爱和性
  loveshock爱情撞击
  “Loving Detachment”爱情分离
  madness疯狂
  Malinowski, B.马林诺夫斯基
  Marcuse,H.马尔库塞
  marriage婚姻
  changes in婚姻变化
  companionate和谐婚姻
  conventional惯常婚姻
  as womens aim婚姻是女人的目的
  engagement婚约
  extramarital sex婚外性
  female女性婚外性
  male男性婚外性
  and love婚姻与爱
  mens flight from男人逃离婚姻
  and pure relationship婚姻和纯粹关系
  stresses in婚姻重点
  see also polygamy也见一夫多妻制
  Marx,K马克思
  Maslow,A.马斯罗
  masochism受虐狂
  masturbation手淫
  medicine药
  men男人
  dominant role of男人的主导角色
  economic role of男人的经济角色
  译名对照表(3)
  friendships男人友谊male liberation男性解放psychology of男人心理学compared to womens男人心理学和妇女心理学的比较conquest ethic男人征服伦理and intimacy男人和?密关系sexuality of男人性征and romantic love男人性征和浪漫之爱sexual addiction性瘾sexual development性演变see also bisexuality;homosexuality也见双性恋,同性恋and violence男人和暴力vulnerability of男人的脆弱性emotional lack情感缺乏flight from commitment逃离承诺Mental Deficiency Act (1913)智力缺陷法案mothers母?
  and children母?和孩子invention of motherhood母性的发明mourning感伤的My Secret Life《我的私生活》Nakken, C.内肯narcissism自恋“Nikki”妮奇novels, romantic罗曼司小说objectrelations approach客观—关系探索Oedipus complex俄狄蒲斯情结orgasm性高潮lesbian女同性恋性高潮parents父母toxic parents有毒父母see also children; families;fathers; mothers也见孩子、家庭、父?、母?
  passion see under love激情patriarchy see under families父权制penis envy阴茎嫉羡see also under power也见权力permissiveness 承诺personal boundaries个人界限perversions see deviance,sexual性倒错,见性反常phallic power see under power阳物权力plastic sexuality可塑性性征and marriage和婚姻and women和妇女lesbian和女同性恋pluralism, sexual性多元主义polygamy一夫多妻pornography色情作品post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power权力in homosexuality同性恋中的权力in society社会中的权力over children对儿童的控制phallic power阳物权力female complicity with女性和阳物权力的共谋in relationships关系中的权力see also biopower也见生物权力pregnancy怀孕prostitution卖淫psychiatry精神病专家psychology see Freud and under men; women心理学,见弗洛伊德以及男人、女人pure relationship纯粹关系and children和孩子and democracy和民主and marriage和婚姻see also autonomy见自主questromance追寻—罗曼司rape强奸reflexivity, institutional体制反射性and marriage和婚姻reverse reflexibility逆向反射性Reich, W.赖希relationships关系fixated稳固关系see also marriage; pure relationship也见婚姻,纯粹关系repression, institutional体制压抑in Marcuse马尔库塞的体制压抑in Reich赖希的体制压抑repressive hypothesis(Foucault)压抑假说(福柯)reproduction生殖separation from sex生殖和性的分离homosexual implications同性恋含义and status of men人的地位respect尊重romance罗曼司in lesbianism女同性恋关系中的罗曼司see also under love也见爱Rubin,L.卢宾Ryan,M.瑞安Sade, Marquis de德·萨德security安全seduction勾引selfesteem自尊selfidentity自我—认同and addiction和瘾and homosexuals和同性恋and men和男人and pure relationship和纯粹关系reflexive反射的self talk自我谈话and women和女人in marriage婚姻中的自我认同sex性aberrant性反常democratic性民主double standard性双重标准in Foucault福柯论性knowledge of性知识oral口交permissiveness性允诺premarital婚前性in romantic love浪漫之爱的性sexual equality性平等social changes in性的社会变化heterosexual异性恋的社会变化homosexual同性恋的社会变化
  译名对照表(4)
  social preoccupation with社会对性的关注
  derivation of性来源
  as truth作为真理的性
  see also episodic sexuality;men; plastic sexuality;pluralism; women也见变化无常的性征,男人,可塑性性征,多元主义,妇女
  Sex Addicts Anonymous嗜性匿名者互诫协会
  sexual identity see selfidentity性认同,见自我—认同
  sexual radicalism性激进主义
  “sexual revolution”性革命
  and deviance性革命和反常
  and homosexuals性革命和同性恋
  shame羞愧
  shellshock炮弹休克
  society,non repressive非压抑社会
  see also repression也见压抑
  sodomy口交
  Stoltenberg,JJ斯托尔坦伯格
  Stone,LL斯通
  Stopes,MM斯托普斯
  stress强调
  Sunday Express《周日快报》
  Thompson,S.汤普逊
  transvestism易装癖
  trust信任
  violence暴力
  female女性暴力
  male男人暴力
  virginity贞洁
  Wadsworth,B. quoted被引用的华兹华斯
  Weber,M.韦伯
  Weeks,J.韦克斯
  Wittgenstein,L.维特根斯坦
  Wolff,C.伍尔夫
  womanising see seduction玩弄女性,见勾引
  women女人
  autonomy of see under autonomy妇女自主,见自主
  codependent相互依赖的妇女
  complicity with male dominance妇女同男性支配共谋
  economic position妇女的经济地位
  and family妇女和家庭
  and marriage妇女和婚姻
  psychology of妇女心理学
  mens incomprehension of男人对妇女的误解
  needs of妇女的需要
  passivity of妇女的顺从
  and romantic love妇女和浪漫之爱
  vulnerability of妇女的脆弱性
  sexual activity妇女性行为
  sexuality of妇女性征
  conquest ethic妇女征服伦理
  diffuse eroticism妇女扩散的爱欲
  equality妇女性平等
  sexual activity妇女性行为
  sexual addiction妇女性瘾
  sexual pleasure妇女性快感
  womens movements妇女运动
  work工作
  domestic家务
  sharing of分享家务
  and sexual discipline工作与性规训
  and women see under women工作与妇女,见妇女
  see also lesbianism; love romantic;marriage
  可见女同性恋者,浪漫之爱,婚姻
  译后记
  本书是安东尼·吉登斯的一部重要著作。《政治研究》对它的评论是:它是“吉登斯教授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既是政治正确的,又是有趣的,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书”。确实,这本书对现代社会的性、性别、爱和身份认同的复杂关联作了有趣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吉登斯的立场在政治上是正确的(PC),他对妇女、孩子、同性恋者等等弱势群体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诉求进行了辩护,这种辩护建立在理论和经验的恰当融合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理论的模型是清晰的,经验则是社会分析式的。
  尽管吉登斯想写的是一部能够吸引大量读者的著作,为此,他尽可能地避免专业术语,但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仍时感困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超过了我们事先的想像。就我们来说,对付困难的惟一办法就是耐心,但耐心只是一种态度,我们知道,解决问题,除了态度外,还需要能力,如果本书的翻译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话,当然是我们能力欠缺的原因。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