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万病皆可心药医

_3 中里巴人(现代)
许多老年人看完《求医不如求己》这本书之后对我说,原来没有信心,现在有了,用了书里的方法后感觉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所以说,信心对老年人来说真的很重要,有了信心,才有勇气,才有力量。
生活中,我们每个作子女的都要学会怎么跟老人说话。会说话并不是说要善意地欺骗老人,而是懂得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实际上,老年人并不需要我们不着边际的安慰,像“您小心点儿,别摔着,别碰着了”“您少弄点儿,好好活着吧”这一类的话,千万不要说。老年人也有自尊,甚至他们的自尊更需要发掘。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怎么让他感觉像个宝呢?不是安慰,而是尊重。尊重老人,首先就是提高他们的地位,帮他们找到信心,而不是告诉他们不行。
一般说来,孙儿绕膝等天伦之乐会让老人开心,但是老人还可以体会更多的东西,还可以自己学些东西。现在,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没什么具体的目标,既不画画,也不练书法,也没人告诉他还有什么事情可做,有的甚至会说:“学这些有什么用?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不学就没事干,就容易东想西想。
实际上,人本来就应该活到天年,这是老天给我们算好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活到这个寿数。如果把人生的终点定在120岁,那么一个人80岁的时候,他就可以这么想:“我还有40年好活。”这样,他就会主动去寻求任何让身体健康快乐的事,心里也充满自信,这样下去,他的生活肯定会很快旧貌换新颜。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晚年时间充裕了就应该多做点有关健康的事情,多学点与自己身心有关的东西,不要仅限于书法、画画、唱歌这些小乐,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如何让身心合一的这个层面上来。要知道,人生最高级的东西就是身心合一。实际上,老人只要找到了这种感觉,就会拥有一个快乐的老年。
“活在当下”,装聋作哑——105岁老太太的长寿秘方
15日15:41
一个人心里平和,就懂得自寻其乐,自然就能长寿。您看这位老太太活了105岁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是打通经络,但她身上的经络比很多人都通透着呢!
养生之道就是“装聋作哑”
有人问,心里如果平和的话,还用养生吗?我说,不用了,因为一个人心里总是平和的话,表明他百脉俱通。要知道,经络不是扎针灸扎通的,它本来就是通的,只是您身上失调的各种情绪所产生的浊气和淤血把它给堵住了,中医管这叫“气滞则血瘀”。所以如果一个人心里本就是平和的,那他的经络根本不用去打通,自己就会通了。
每个人都希望长寿天年。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心里唯一想的事儿就是多活几年。怎么能长寿呢?就是心里平和。怎么平和呢?
就是“装聋作哑”,这是达到心里平和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次,电视台两个80后记者采访一位105岁的老太太。老太太看起来腰挺直的,每天都能出门散步、溜达。记者问她:“老奶奶,我们能问问您吗?您怎么那么长寿?您有什么秘方吗?”
问完后,老奶奶好像没听见似的。一个记者便对另一个说:“可能老太太耳朵有点儿不好使唤了,那就只问一个问题吧。”于是,记者又问:“老奶奶,您是不是经常吃素呢?”
话音刚落,老太太急了,马上说:“那不成,我每天得吃两块肉。”说完就把家里的铁锅揭开,拿出一碗肉来了。记者一看,炖的还是五花肉,有不少油。老太太说:“我每天得吃两块肥的,不然心里闹腾。”其实,老太太耳朵根本不聋,还挺灵的。因为后面这个才是她感兴趣的问题,她这才回答了。
然后,记者又问:“您是不是不抽烟不喝酒?”
老太太说:“酒呢,我年轻的时候还喝点儿,现在没人给我打了,人家不让我喝,我就喝不着了。但是你看这个东西,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说着,她把一杆烟袋锅拿出来了。她说:“每天我还得抽几口烟,不用多,多了不抽,觉得挺过瘾的,晚上我就能睡踏实觉。”
记者再问:“您又抽烟,又吃肉,还有什么养生之道呢?”
这时,老太太说了一句话。她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四个字:装聋作哑。”
怎么装聋作哑呢?记者没理解。老太太接着说:“你看,我有儿子、孙子、重孙子,重重孙子都有了。有的挺喜欢我的,天天搂着我脖子,拽我的耳垂,我觉得挺高兴,有时候还拽拽我下巴的赘肉,我也挺高兴。但有的烦我,说这个老不死的,老占我们家房子。我听见好几次了,但我跟没听见一样。而且,我也不去找是谁说的,爱谁说谁说。这个事儿跟我没关系,我听到跟没听见一样。我只关心两件事:一是锅里的肥肉给我搁那了,然后烟让我抽足了,剩下我就不管了。然后,我愿意去串门就串门,爱遛遛弯就去遛遛弯,跟我没关系的事儿我一概不管。别人的事我也不说,别人的事儿我也不议论。”
这就是老太太的长寿秘诀。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不问是非,心平气和。
一个人心里平和,就懂得自寻其乐,自然就能长寿。您看这位老太太活了105岁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是打通经络,但她身上的经络比很多人都通透着呢!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15日15:41
做子女的要想真正地去尽孝,就要帮老人去掉这层心理障碍。怎么做呢?第一,给老人家找到自得其乐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送给他们补神的东西,也就是要把120岁的愿景和实现这一愿景的具体方法教给他们。
现在,做儿女的回家看望父母,都会买点儿什么补养品。其实,家里老人最需要的不是药补、食补,而是神补。因为,老年人在食物方面的需求并不强,但是,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和吸收能力甚至比年轻人更强。0000很多老人可能会这么想:“我这一生已经走过那么长的路了,剩下的路就是死路了,管他呢,反正都是自然规律,就这么走下去吧。”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老人家七八十岁的时候,让他看到一条正确的健康之路,从而不枉好好活剩下的几十年人生。
我们一定要让老人家有这种感觉,就是要让他感到:“活到现在,本来觉得我这辈子的路就这么走完了,可眼前突然有了一条新路,而在新路上这么走下去,我就可以活出一个新的人生。”
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能把老年人的寂寞和对生命的无奈遣散了,也把人生过去的遗憾全都给扫除了。只要老年人在晚年找到了一种新的活法,他的生活质量才有革命性的飞跃。
做子女的要知道,多给家里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对人到晚年的亲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给他们找到在身心上自得其乐的东西。也就是一定要让老人找到本乐。
记得我在天津电视台上的一个栏目《健康大学堂》上做的节目播出以后,天津一帮老人们就组织起来讨论了:我该怎么生活?如何去做?许多人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热火朝天的。这样就挺好的,有快乐的事可干了,而且这还是为自己身体健康而工作的乐事。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工作,这种事哪个老年人不乐意做呢?
现代社会有一种倾向特别不好,就是觉得老年人已经没什么用了,是弱势群体,特别需要同情。实际上,老人越被人同情就越容易萎缩,因为这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没有自信。说到底,做子女的要想真正地去尽孝,就要帮老人去掉这层心理障碍。怎么做呢?第一,给老人家找到自得其乐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送给他们补神的东西,也就是要把120岁的愿景和实现这一愿景的具体方法教给他们。
另外,老年人不要觉得人老了就成了儿女的负担。老年人需要做的是激发自己自尊、自信、自贵的能力,首先要消除的是精神上的悲观,其次才是身体上的病痛。所以,当衰老来临的时候,不要回避,要大大方方地面对:我是衰老了,但是我不怕。也许上半辈子我从没有正视过这个问题,但我现在开始面对了,也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了,照样不晚。
您喜欢吃的,就是对您身体最有帮助的
15日15:41
对人的健康来讲,饮食确实很重要。但是,您要清楚真正要注意的是什么。您吃下的东西只有被身体吸收并变成新鲜的血液储存起来,才是您获得的营养,否则吃得再好、再多、再贵,也都无济于事。所以说,好食物不如好胃口。
有一次,我到一家企业去做健康讲座。讲完课后大家去吃饭。当时,天气比较热,我就要了一瓶冰镇啤酒,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瓶。主办方的陪同人员在一旁看得瞠目结舌的,说:“怎么养生专家也喝酒,还喝冰镇的?这不是不利于健康吗?”
吃饭时,大家都让我来点菜,说我点的肯定有营养,说以后他们就照此饮食了。但是,我只点了两个自己喜欢吃的菜,一荤一素,平淡无奇。大家有点儿失望,我就说:“您喜欢吃的,就是对您最有营养的。”
当时席间有位大姐就说:“郑老师,这可不行呀!您一定要给我们制订个方案,我们以后好按此养生。您可不能一会儿一个样,刚才演讲时,您还提倡大家少喝冰镇的饮料。这会儿,您不但自己喝冰镇啤酒,还点了红烧肉,这让我们以后都不知怎么吃好了。”
我说:“没事,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没钱,好吃的东西也少,却是什么东西都好吃,什么都能消化。现在,条件好了,好吃的东西太多,很多人却不知该吃什么好了。如果我们连每天吃什么都要请教专家,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还有什么自由呢?其实,对于吃什么,完全因人而异。大家尽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美食。当然,有些专家善意的提醒,我们也要拿来参考。但是千万别把它当成生活的指南,变得墨守成规。”
还有一次,我看到有一篇报道说104岁的老红军黄志庸每天必须吃一斤肉,这样才会感觉到一天精神十足,不吃则浑身无力。从这件事情上看来,长寿也不见得非要吃素不可。记得兰州有个老太太,每天必喝四两酒,今年也是104岁了,百病不侵。可见,酒也并非所谓的“穿肠毒药”。
生活中如果禁忌太多,那才真是对身体巨大的伤害。
对人的健康来讲,饮食确实很重要。但是,您要清楚真正要注意的是什么。您吃下的东西只有被身体吸收并变成新鲜的血液储存起来,才是您获得的营养,否则吃得再好、再多、再贵,也都无济于事。所以说,好食物不如好胃口。
现代人可选择的食物众多,营养不缺,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消化系统却常常卡壳,运转不灵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胃动力不足了。其实,不关胃的事,而是心脏供给胃的血太少了。那么,心血都跑哪里去了?
我们的五脏六腑中,最辛苦的要算是心脏了,它昼夜不停地跳动,哪里需要血液,就把血液供应到哪里。思考的时候,血液就跑到头上,看电视时跑到眼睛,运动时就跑到四肢。假若此时我们正在生气,那么血液就入肝了;正在恐惧,血液就入肾了;正在悲伤,血液就入肺了。
如果您吃饭的时候还在思考问题,那么血液就会分散,进入肠胃用于消化的血液就少了,自然胃动力也就不够了。禅宗有句心法要诀叫:“该吃饭时吃饭。”所以,我们要想很好地消化、吸收食物,吃饭的时候就该心无旁鹜。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咱们老说“活在当下”,可是怎么才能“活在当下”呢?有一个人说得比较好。他说:“活在当下用两句最常用的话来说,就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活在当下了。”
有的人说:“这谁做不到?不就是吃饭、睡觉吗?”没错,听着很简单,可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吃饭的时候吃饭了。很多人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忘了饭是什么味儿,或者边吃边谈基金、股票的事儿,结果刚才吃的什么也不知道。反正是吃了,可吃的是什么?好不好吃?都忘了。这个就是没把吃饭当回事儿。同样,很多人睡觉的时候睡不着觉,老想着别的事儿,结果事情没想清楚,觉也没睡好。这不是养生之道。
古代有一个小故事挺好玩的,说是有一个做生意的人,走到一个山沟里,迎面碰见一只老虎,吓得撒腿就跑。他跑着跑着就跑到山里的悬崖壁下了,一看,还真不错,有一根树藤从壁上垂了下来。这可真是救命的稻草啊,那就赶紧爬吧!他顺着树藤往上爬,爬到一半的时候,就看见老虎在下面干着急,上不来了。他挺高兴,可是往上一看,坏了,上面有一只大老鼠在那咬树藤呢!他心想,老鼠马上就要咬断树藤了,这可怎么办呀?轰那只老鼠吧,它也不怕。再往下面一看,那只老虎还在那等着呢!
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一棵草莓,这个时候,他正好口干舌燥的,心里想:“算了,爱怎么地怎么地吧!我先吃个草莓再说。”于是,他把草莓摘了过来,觉得这个草莓真好吃,就接二连三地摘着吃,结果一吃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吃完以后,他觉得挺舒服的,忽然一想:“我干吗来了?”往上一望,耗子走了,往下一看,老虎也不见了!
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有时候你挺着急的,要为明天的生计忧虑,还要为昨天所做的事懊悔。就像上面有老鼠,下面有老虎。如果你老想这两件事儿,你就享受不了生活。其实,你要是踏踏实实地吃这个草莓,吃完草莓再一看,这些事儿也就过去了。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什么事儿。所以说,如果我们凡事顺其自然,活在当下,生活就基本没有什么烦恼了。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