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云人物汉武帝

_6 张正忠 (西汉)
自从博望侯张骞死后,匈奴人听说汉朝和乌孙有了往来,心中十分恼火。匈奴人决定给乌孙这个不忠的属国一点教训。乌孙这才恐慌起来,三方暂时取得了一致,联合汉朝,以共谋生存。
乌孙王派来使者到汉朝,表示愿意和汉朝和亲,结为兄弟之邦。汉武帝问群臣对此有何意见。臣下们却说:“必须先纳聘礼,然后汉朝才可以嫁送公主。”汉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让乌孙使者回去转告昆莫。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乌孙选送了一千匹上等的好马作为与汉朝结亲的聘礼。这些马比上一次乌孙送来的几十匹马确实更好一些。过路的汉人看了都啧啧赞叹不已,有人就先称之为天马。
汉武帝收了聘礼,允下和乌孙王的婚姻,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远嫁乌孙。
细君公主在众多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去异国的征程。想到这一去与家人天各一方,不禁潸然泪下。
细君公主的嫁妆之丰富令西域各国垂涎欲滴。乌孙王昆莫看到如花似玉的细君公主早就兴高采烈了,看到又有这么丰富的陪嫁礼物,不由得心花怒放。他马上封细君公主为他的右夫人。
匈奴单于得知这个消息,又急又气,他看到汉朝和乌孙联合起来,也不敢轻易对乌孙国动武,就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和汉朝对抗。匈奴王挑选了一个较有姿色的女儿,打扮整齐,也要嫁给乌孙王,企图以此抵消汉朝在乌孙的影响。乌孙王昆莫不敢得罪匈奴,把匈奴王女封为他的左夫人。
细君公主去乌孙国时,带去了大量的钱财和几百位侍从服务人员。她安定下来之后,即开始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她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扩大汉朝的影响。她在自己的毡帐中设宴招待乌孙国的上层人物,并广送金钱布帛给乌孙王左右的贵人。乌孙贵族得了细君公主的好处,感于汉朝公主的慷慨,都纷纷赞颂汉与乌孙之间的友谊。
可是到底是年龄相差悬殊,细君公主看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形如朽木的老头,言语不通,风俗习惯又不同……细君公主想到这些不禁垂泪伤神,自叹命苦。
细君公主心中难过,有时就做些诗来宣泄一下自己苦闷的心情,她看到有一只黄鸟欢快地啼叫着向东飞去,她的心也随着那只黄鸟回到了遥远的故乡。回到房中,做了一首歌,流着泪,自己吟唱着: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返故乡!
歌末因有黄鹄一词,因此相传此歌名叫《黄鹄歌》。歌词流传到来往使者们的耳朵里,很快传到了长安。
汉武帝听了这首催人泪下的哀歌,心中也黯然神伤,他垂怜他的这个孙女辈的刘家骨肉,就经常派人去看望细君公主。并且每隔一年,汉武帝都要令使者把中原地区最流行的罗帐、绸缎和锦绣等东西选出一大堆,给细君公主送去,让她使用。
乌孙王昆莫年老气衰,也知精力不继,死在眼前。他面对金枝玉叶般的细君公主也自惭形秽,就老实地对细君公主说:“我已老了。”他要求细君公主转嫁给他的孙子岑陬。
岑陬正值年轻之时,巴不得与细君公主为婚。而受到中原传统伦理道德熏陶的细君公主却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事情。从祖母一下子到孙媳妇,在中原看来,简直是一项骇人的乱伦丑闻。
细君公主拒绝了乌孙王昆莫的要求,她写信向汉武帝求助,请求汉武帝将她召回自己的故乡。
西征楼兰姑师(2)
汉武帝一心要联络乌孙共同攻打匈奴,就不理细君公主的请求。汉武帝回信给细君公主,告诉她:“你既到乌孙,就应该遵从乌孙的风俗习惯。为了与乌孙结盟,共同对抗匈奴,只好先委屈你了。”
细君公主一看归国无望,也没有别的办法。再说岑陬年龄和自己相当,只好违心地嫁给了岑陬。
不久,乌孙王昆莫撒手离开人间,他的孙子岑陬做了乌孙王。细君公主成了王后。可惜好景不长,细君公主只生了一个女儿后便去世了。
因为细君公主只为乌孙王生了一个女儿,而女儿在乌孙国是没有继位的资格的。汉武帝一心想笼络住乌孙,就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岑陬。
又过了不长时间,岑陬也死了。解忧公主又按照乌孙国的风俗,改嫁给做王的翁归靡。解忧公主同翁归靡结婚之后,一共生了三个男孩、两个女孩。这些男孩和女孩,有的做王,有的成了将军,有的为王妻,有的为侯妻,在乌孙国的政治舞台上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细君公主和亲开始,汉朝和乌孙王国一直和睦友好。到了解忧公主时,汉武帝的和亲政策的成效更大地显示出来了。
由于汉朝和乌孙和亲通好,汉朝的使者得以顺利地向西越过葱岭,到达安息王国(今伊朗)。安息王国派人带着鸵鸟蛋进献给汉武帝。黎轩(今罗马帝国)的魔术大师们也到汉朝宫廷中表演,获得了丰富的赏赐,发了一笔大财。其他的小国,如欢潜国、大益国、东师国(今新疆吐鲁番县)托弥国(今新疆于阗县东)、苏谢国等,都派人随同中国使节到达长安城朝觐汉武帝。
汉武帝亲自看到国家威力在他手中无远不届,万国来朝,不禁大为兴奋。
汉武帝在张骞的第二次出使报告中就听说大宛有一种宝马,跑起来流出的汗都是红色的,张骞之后派到大宛的使者对汗血马也赞不绝口,说要比乌孙送来的宝马更好。认为汗血马是天马的后代。汉武帝听说有比乌孙马还好的汗血马,急不可耐地要弄到手,所以汉武帝就不再称乌孙马为天马,而改成西极马,他把天马这个尊号加到了大宛国汗血马的头上。
汉武帝喜欢大宛的汗血马,一心要一睹天马的风采,他派出一批批使者,带着丰富的礼物前往大宛国求马,使者队伍在通往西域的路上前后彼此相望。
自从博望侯张骞打开去西域的通道而获得尊贵的地位以来,跟随过他的官吏和士兵都竞相给汉武帝上书,大谈外国的奇珍怪异,以及通使的好处,要求汉武帝同意他们出使。
汉武帝一心想招徕西方,而且认为那些西域国家都与汉朝相距遥远,而且道路荒凉坎坷,是一般人不乐意去的。他正担心张骞之后没有谁能领头通使西域,现在一看到有这么多人上书求使,马上就同意了这些人的请求,授予他们旌旗和出使的节杖。
汉武帝还为这些人准备了一大批随行人员,广泛招募官吏和百姓中愿意去西域的人,根本不问其出身履历,这样做,主要是想扩大使者的来源。
汉武帝任用使节不是看谁有本领,应征者中,夸夸其谈的被优先录用。因而导致了许多官吏和士卒一再极力赞美外国的富有,使得汉武帝为之怦然心动。那些把西域夸得没边的能手被汉武帝任命为汉朝的正使,其他人就暂时充当副使。所以一些游民无赖都纷起而效仿他们。
正是这些低层次的使者败坏了汉朝的名誉。这些使者都是能说大话的亡命之徒,看到汉武帝赠送给西域的丰厚礼物,无不动心,所以总发生私自挪用礼物占为已有的现象。而且他们每次出使,都低价强买胡货,转手倒卖,以从中谋取私利。
西域各国也讨厌汉使们荒诞不实之词,讨厌他们仗势欺人。他们估计汉朝因相距遥远,不能轻易发兵西域,就开始改变了对汉朝使者恭敬的态度,时常断绝汉使的食物供应,汉使们又饥又渴狼狈不堪。
汉使们一向骄横惯了,由于西域的抵制,生活穷乏,钱粮断绝,因而心中咒骂西域各国,与这些国家结成冤家,不断拨弄是非,向朝廷报告西域各国的无理行为,这样双方的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了。
在通往西域的要道上,有两个小国楼兰和姑师,分别处在南北道的开端,每当汉使经过时,它们都要承担服务的义务,派人挑着清水和食物迎来送往。汉使前后相连,接踵而至,一年之内有十多支汉朝使团经过,因此这两个小国家不胜其烦。国内粮食也是勉强维持,又要解决这么多的汉朝使团的粮食,这两个小国感到实在难以坚持下去了。
细君公主嫁到乌孙去之后,汉朝的使者更加频繁,麻烦也随之增多,压得这两个小国喘不上气来。
当时匈奴人距西域较近,所以在西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有时匈奴的使者拿着单于的一封信,就可以到西域各国中吃住不愁。
匈奴人也看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不满,就派出使者前去挑唆,说要替他们撑腰。楼兰和姑师人也实在是忍无可忍,反正汉朝离西域这么远,就是把这些无赖的使者教训一顿,也不见得会吃亏。他们开始对汉使不客气起来,不供应汉使饮食,而且多次派兵阻拦汉使前进的道路,杀害敢于反抗的汉使,抢劫汉朝使者的财物。
匈奴人也趁火打劫。楼兰和姑师都得到了匈奴的贿赂,当了匈奴人的眼线,汉朝使者的行踪在匈奴人的掌握之中,汉朝的使者遇到了匈奴人的骑兵,往往人财两空。
西征楼兰姑师(3)
由于姑师、楼兰的抵制和匈奴人的侵扰,汉朝使者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因而大宛的汗血马踪影皆无,汉武帝心中甚是恼怒。
受过攻击和抢劫之苦的汉使王恢两手空空,狼狈不堪地返回长安求见汉武帝。汉武帝大动肝火,责问王恢有什么办法。
王恢向汉武帝反映了情况,并说:“西域各国虽然设有军事防卫用的城镇,但各国家兵力弱小,很容易被击破。”其他的汉使们也争相议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危害。
汉武帝权衡利害,认为通西域的道路对于汉朝来说很重要,如果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断绝,那么,与乌孙的和亲关系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汉武帝下定决心,维护通往西域的道路,以武力解决西域道路上的障碍。
汉武帝第一个拟定好的打击对象就是在西域道路上兴风作浪的匈奴人。匈奴人仗着他们行动迅速,而且比汉朝更靠近西域的优势,有恃无恐地在西域胡作非为,鼓励那些小国共同对付汉朝的使团,杀掠商人队伍。
为了保证通往西域道路的畅通无阻和远扬军威,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十二月派赵破奴和王恢率兵出征。
从骠侯赵破奴率领居国骑兵和各郡征调的军队一共几万人,开赴匈河水,目标是寻找在西域骚扰的匈奴人。匈奴人听说汉朝几万大军前来寻战,心中无不震恐,他们还没能从前几次大失败的灰色情绪中恢复过来。匈奴人害怕汉朝的军队,早早就把兵撤走了。
从骠侯赵破奴领着手下沿着商路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了西域附近,匈奴人早早就撤走了,赵破奴扑了个空,心中很是不甘心,他想只要自己一撤兵,匈奴人又会卷土重来。赵破奴就在西域附近活动了一年多时间,想借机会解决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小国。
王恢原先是汉朝的使者,他被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小国劫掠过,心中怨恨这两个小国不识时务。这一次汉武帝令他随赵破奴出征,他自告奋勇地做了西征军的向导和先锋。
由于匈奴人避免和汉军交战,赵破奴也担心这一次会劳而无功。王恢就给他献了一计,赵破奴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赵破奴假装下令要班师回朝,汉军做出了要东归的迹象。正在为此事紧张得发抖的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国的国王这才放下心,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
汉军磨磨蹭蹭向东走了一段,天色暗下来,就地安营扎寨。赵破奴和整齐装束好的七百名精壮轻骑兵却悄悄地又向西急驰,消失在黑夜之中,随之,汉军营地也偃旗息鼓,向西方进发。
楼兰王听了探马报告说汉朝人马真的往东开拔回国去了,心中大喜,以为这下可没事了。为了防备汉军的进攻,他加固了楼兰国的城防;汉军如果真来强攻的话,也不会得到太大便宜,但楼兰王心里对于汉兵还是心怀恐惧,与匈奴人约定好,趁汉军攻击楼兰疲惫不堪之时,发大兵包围汉军,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汉朝的西征军。这时,他得知汉朝军队打道回国,还以为汉军粮草不继不敢久留,心中自然高兴,他吩咐手下设宴欢庆。
王恢是西域的常客,曾被汉武帝多次派往西域,对西域各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尤其他多次遭到楼兰和姑师两国的劫掠,就特意地侦察了这两个小国的城防和地形。在王恢的带领下,赵破奴和七百壮士驱马疾驰,走了一条捷径,清晨时分赶到了楼兰国的王城外面。
城中的士兵放松了警惕,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汉军能从天而降,赵破奴率领手下一顿砍杀,冲进城内,一路畅通无阻。王恢领着汉军一路向楼兰王的宫殿攻击。
楼兰王从睡梦中惊醒,他匆忙起身召集人马抵抗,但无奈仓促上阵,怎能抵挡得住如狼似虎的汉军。
楼兰王见手下被杀得七零八落,正想溜之大吉,谁知四周道路都有汉军把守,无路可走,被赵破奴生擒活捉。
汉朝的大军也连夜赶来接应,两军合在一处控制了楼兰国的局势。汉军在楼兰国休整补充粮食和马匹,下一个目标就是北道上的姑师国了。
姑师国王听说汉军中途返回攻破楼兰国,生擒了楼兰王,心中不由得惊恐万状,他马上派人去匈奴求救兵。但匈奴人也害怕与汉军直接冲突,没有答应姑师国的请求。
赵破奴和王恢一商量,对姑师国再采取奇兵突袭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了,因为姑师国一定是有了准备。但姑师国一贯与汉使作对,不给予它一个教训,不足以警诫其他的西域小国。他们决定这个仗一定要打,
汉军经过休整,军容整齐,粮草充足,而且上次楼兰国一战,只有七百人参予了战斗,并没有动用汉军的大部人马。这些大部人马一直在养精蓄锐,具有较强的攻击力,王恢和赵破奴决定采用大军合围攻击的办法对付姑师国,以求速战速决,免得陷入被匈奴人和姑师人内外夹击的境地,况且长途远征,粮草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只有速战速决,才能避免无谓的损失。
姑师是个小国,汉朝几万大军将姑师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次次发动攻击,姑师城的守兵顽强抵抗,但他们看到汉军发动连续不断的攻击,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汉军的士兵终于攻破了姑师国的城防,姑师王一看大势不好,不甘与楼兰王国为汉军囚虏,马上召集心腹卫士杀开一条血路,向北落荒而逃。汉朝大军又攻破了姑师国,取得了西征的第二次胜利。
西征楼兰姑师(4)
汉武帝得到西域传来的捷报,心中很是满意。他对北方连年用兵,打得匈奴人再也不敢放肆地入侵汉边郡。现在他第一次派兵西征西域,又取得了胜利,他心中怎能不高兴呢?
汉军西征,攻破两个不友好的小国楼兰和姑师,生擒楼兰王,不仅直接打击了与汉朝作对的势力,而且给西域各国中一些动摇不定的势力以一个警告,远扬了汉朝的军威。就连大宛、乌孙一类的大国,也被汉军的威力所慑服,从此不敢轻视汉朝。
汉武帝等到西征军班师回来,就封赵破奴为浞野侯。王恢屡次出使,吃尽了楼兰的苦头,他能把情况汇报给汉武帝,并说服汉武帝采取军事行动,先就有了一份功劳。而且在西征过程中,王恢辅助赵破奴只用七百人击破楼兰,再立奇功,汉武帝封王恢为浩侯。
汉武帝用武力教训了两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之后,觉得总不能经常派兵维持通西域的交通,还要想一些别的办法。
最初,汉武帝接纳了匈奴来降的浑邪王,浑邪王和休屠王所居的故地河西走廊成了一片真空地带,汉匈双方都想插手。后来汉武帝联络乌孙,想让乌孙搬到河西走廊来居住,也好作为汉朝的盟友和屏障,共同抵抗匈奴。但乌孙王并没有东迁,只是和汉朝结成和亲关系。汉武帝又不想让匈奴再次占领河西走廊,阻隔西域交通,就在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故地设立了武威和酒泉两郡,从此汉朝防线又向北推进一些,解除了一些边郡的压力。同时,武威和酒泉两郡的设立,也是张骞两次成功地凿通西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这两郡的设立,使得汉朝前往西域的使者生命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
第一次用兵西域取得胜利之后,为了加强汉朝东西交通要道的控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秋天,汉武帝又从武威和酒泉两郡之中分出一些地方,增设了张掖和敦煌两郡,又把防线向西推进了不少。
河西四郡的设立,使得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完全在汉朝的控制之下,加强了汉朝西部的边防。
汉武帝看到了西北地区的重要性,便在河西一带增开田地和水渠,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对于西北边郡的粮食负担。汉武帝还在河西地区修建了不少的烽燧,这是一些军用小据点,可以预先报警,加强了汉朝边疆的警戒系统。
汉武帝在河西一带修建烽燧,先从令居城(护羌校尉置所,今甘肃平番县西北),一直到玉门关,亭障前后相望,后来亭障继续向西发展,一直伸展到今罗布泊湖畔。
这是汉武帝在西北地区实行的重要的军事措施之一。
汉武帝在河西开垦农田大修亭障的时候,匈奴新遭重创,元气没有恢复,所以对于汉武帝派人迫近他们的边境修建亭障一事无力加以干涉。
贰师将军李广利(1)
汉武帝整肃了河西,教训了姑师和楼兰两个小国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更加畅通无阻了,汉朝使者们又成群结队地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从西域来的使者也络绎不绝。只有大宛以西的那些小国,都自以为远离汉朝,还有些骄傲放纵,若无其事,没把汉朝放在眼里。汉朝也没有来得及凭借外交手段加以牵制,让他们听从驱使。从乌孙以西到安息的那些国家,因为紧邻着匈奴,所以对匈奴人唯命是从。匈奴的使者只要拿着单于的一封信,这些国家就要轮流供应食物,没有一个国家敢为难匈奴的使者。
但是汉朝使者们到达这些国家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汉使们如果不拿出财物就别想吃上饭,不出钱购买牲口,就没有骑用的工具。汉使在这些国家受尽白眼,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离汉朝很远,不惧怕汉朝的使节。二是这些小国贪心不足,知道汉朝财物丰庶,一心从中揩些油水,所以汉使一定要自费购买,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尽管这样,由于有利可图,还是有不少汉朝使者愿意去西域。这些人只顾自己赚钱,并没有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他们回国之后,怕在汉武帝面前不好交差,就一齐编好了借口,准备推卸责任。
使者们见到汉武帝之后,用一些虚构的言辞来搪塞,他们对汉武帝说:“大宛国有好马产在贰师城,臣等奉旨前去求购,无奈大宛人认为汗血马是他们的国宝,他们把马藏起来不肯给我们看,反而骗我们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汗血马。”
汉武帝盼望着使者们带回来汗血马,他一听这些人的报告,心中不但不对大宛生恼,反而更加觉得大宛汗血马才是真正至宝。汉武帝想得到汗血马的欲望更加强烈地膨胀起来。
汉武帝派出壮士车令为首的使节团,带着黄金千斤和一个用黄金铸成的马匹塑像,出使大宛国,专门为了购买大宛国的汗血马。汉武帝心想,这回大宛王该满意了吧。
汉使团一路吃尽千辛万苦,半年多后抵达大宛国中,车令求见大宛王毋寡,他说:“汉天子令臣等专程以黄金千斤,金马一匹请求交换贵国的汗血马。”大宛王毋寡一时没了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一个大臣说:“我们现在也得到了汉朝不少的货物,对于这一点东西不希罕。”另一个大臣也附和说:“汉朝离我们相距遥遥,途中还隔着盐泽(罗布泊),以及无数流沙,这条路上草木不生,附近的水源又咸又苦,根本不能供人马饮用,就连后备物资充足的使节们,也屡屡死在道上。如果汉朝人想绕道走沙漠之北,有匈奴汗国的军队对他们造成威胁。如果他们走沙漠之南,既无水,又无草,千里没有人烟,只能靠死人的白骨,以及牛马的骨头和粪便作为道路的标志,经常迷失道路,葬身荒漠。汉使团每次都死亡累累,有的甚至超过半数。而汉朝要是派大兵团想平安通过,无疑更加困难。所以臣以为,我们拒绝汉朝的要求,他们对我们也毫无办法。”
还有一个大臣直截了当地说:“贰师城里的马都是大宛的国宝,怎么能这样轻易地送给别人呢?”
大宛王毋寡听了群臣的话,一口拒绝了车令的请求。
车令还以为这次出使一定能马到成功,不想吃尽千辛万苦到了大宛国兜头被泼了一瓢凉水。车令恼羞成怒,他毫无理性地把大宛王毋寡破口大骂了一顿,当着大宛群臣的面,把带去的金马砸得稀烂,一挥手领着随从扬长而去,留下大宛君臣在那里愣愣地发呆。
大宛的内廷高贵官吏们半天才回过神来,他们也被激怒了,对毋寡说:“汉使也太轻视我国了,我们绝对不能就这样让这个狂妄的汉使回汉朝去。”
大宛王毋寡马上写了封信给东边的守将郁成王,让他们出兵拦截汉朝的使者。郁成王接信之后,决定半路行劫,他带着人马等在汉朝使者回去的路上。汉朝使者车令和随从士兵被郁成王团团围住。车令毕竟人少势弱,被郁成王杀了个干净,车令带去的黄金和一些礼物也全部被郁成王夺去了。
大汉朝使节团全被屠杀,一人不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汉武帝接到报告大发雷霆,他为栽到大宛这个小国手里而感到耻辱,因而决心报复。
汉武帝按住心中的怒火,召来群臣商议报复计划。曾经出使过大宛的姚定汉说:“大宛的兵力并不强,皇上只要派出三千人马,多带些弓箭,就一定能把大宛打下来。”
汉武帝一想,上次派赵破奴进攻楼兰,他仅仅用了七百名骑兵,就把楼兰王生擒活捉了。这次三千骑兵一定能对付得了大宛的。
在这次西征将领的人选上,汉武帝有自己的一套主意。这时候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已经死了。这次出师必捷的大功一定要派给一个自己宠爱的人去才行。汉武帝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一个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汉武帝拜李广利为将军,并指定他一定要把贰师城里的良马给抢回来。为此,汉武帝又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汉武帝为了能让李广利稳立大功,就给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六千精兵,另外还有几万步兵。王恢对于西域了如指掌,汉武帝派他协助贰师将军立功,在前面为西征军带路。汉武帝另外派赵始成为军正,李哆为校尉,作为军队的实际责任的负责者。
贰师将军李广利(2)
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装备妥当,挥师西进。这一年,汉朝闹起了蝗灾,蝗虫飞舞,像是天上的乌云一样遮天蔽日。蝗虫吃完了关东的庄稼,有的也往西飞到了敦煌。
贰师将军率领汉军把蝗虫抛在了后面,他们出了玉门关,艰难跋涉在盐泽和沙漠地带,人马越来越疲乏,有的倒在了半路上。
沿路的小国都害怕得罪匈奴,他们便联合起来抵制汉军,不给他们供应粮草。他们据城堡固守,汉军能攻下来的就有饭吃,不能攻下来的,只好休整几天绕道离开。qi书-奇书-齐书汉兵沿途受冻挨饿,又没有足够的饮水,不断有人倒在行进的路上,再也不能起来。
等到贰师将军领着疲惫不堪的汉军到达郁成的时候,李广利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只剩下几千人了。而且剩下的人也是饥饿疲乏,毫无斗志。
郁成王上次杀了汉使车令,早就作好了防备汉军的准备,他以逸待劳,没费吹灰之力把贰师将军打得一败涂地,汉军又损失了一半人马。
好不容易才稳住阵脚,贰师将军和李哆、赵始成等人商议说:“我们就连郁成都攻不下来,怎么又能攻到大宛的王城呢?”他们也觉得不宜再战,贰师将军李广利无计可施,只好带着人马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贰师将军从出玉门关,到退回汉境看见敦煌的亭障,这一去一回,整整用去了他们两年的时间。到了敦煌郡,贰师将军发现手下士兵活着回来的不到十分之一,自己也觉得异常的凄惨。
贰师将军李广利派遣使者给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说:“臣这次出征因路途遥远,十分缺乏粮食。士兵们都不怕打仗,但就怕挨饿。现在人员损失严重,不能够进攻大宛国,还是暂时退步,等以后多派人马再去征讨。”
汉武帝看完奏章,拍案大怒,他倒不是为损失这么多士兵生气,是觉得攻不下大宛国,自己脸上实在无光。大汉帝国连一个大宛国都制服不了,又怎样对付北边的强邻匈奴人呢?这不是让这些小国耻笑吗?
汉武帝马上派出使者赶到玉门关,拦阻李广利进关。使者传下汉武帝的命令:“有军人胆敢入关的,立斩之。”贰师将军知道诏令难违,心中恐惧,只好在敦煌暂时留驻下来。
祸不单行,浞野侯赵破奴领着两万士兵被匈奴人包围,一半被杀,一半投降,这事激起了汉朝高级官员们的愤怒情绪,他们都希望停罢攻打大宛的军队,专力对付匈奴。
汉武帝却认准了讨伐大宛这条路,一定走到底。他认为既然已经出动大军,触发战火。如果攻不下大宛,那大夏之类的国家会瞧不起汉朝。大宛的良马就断然不会到来,而且乌孙、轮台这样的国家也一定会随便地难为汉朝的使者,到时候汉帝国将成为万邦的笑柄……
想到这些,汉武帝更加坚定了信念。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对于主张中止大宛战争的邓光等官员给予了无情的打击,把他们一律当作罪犯处分,认为他们议论不当。这样,群臣再也没人敢反对西征大宛了。
汉武帝一边把无辜的大臣抓进监狱,另一边却把监狱中的囚犯释放出来,另外又征调各郡国中的品行恶劣的地痞流氓和边塞里的骑兵部队,让他们统统西进增援贰师将军李广利。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前往敦煌贰师将军那儿报到的,一共有六万多人。其中自带粮食,自愿从军的,还没有包括在内。这支队伍共带有牛十万头,马三万余匹,驴、骆驼数以万计。这些人带着充足的粮食,配有齐备精良的兵器和弓箭。
大汉全国当时全部陷入了西征风暴之中,骚动不安的西进者络绎不绝。汉武帝为西征军配备了五十位校尉,负责具体的战斗指挥。
据去过大宛国王都贵山城的人讲,贵山城内没有水井,城中军民的吃水问题主要靠城外河川解决。汉武帝得知这一情报,马上加派治水的工匠随军西进,准备把贵山城外的河川改道,使得贵山城成为墓穴。
汉武帝为了避免匈奴人对西征军构成威胁,加强了对匈奴人防御的兵力。他下诏再次征调汉朝正规的边郡戍卒,进驻酒泉、张掖以北。另外汉武帝还令人在居延和休屠两个县卫护酒泉,防备匈奴汗国的突袭。
为了解决西征军的粮草问题,汉武帝征集全国犯罪的小吏,逃亡的罪犯、赘婿以及有商人户籍的人,一律强迫他们入营,并自己携带粮食,全部押解到敦煌,编入李广利的西征兵团,负责粮食供应。
汉武帝发起战争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想得到汗血马,他布置这次西征军安排时,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宗旨。他专门任命了两位相马和驯马的能手分别担任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随同西征军出发,准备在攻破大宛国之后,接收最优良的汗血马。
一切布置停当,贰师将军李广利也壮起了胆子。他在得到了庞大的增援之后,信心十足地率领人马向西推进。
浩荡的汉朝西征兵团使得西域各沿途小国闻风丧胆。他们不敢再有什么抵制行动,一律大开城门,表示出由衷的欢迎,供应汉朝大军的饮食。
大军走到轮台国时,轮台王不顾死活地和汉军作对,闭门抗拒。李广利命令前锋部队攻击,由于轮台士兵的顽强固守,好几天也没能拿下来。
李广利接到前方部队的报告,心中很是生气,他命后继部队急速攻击。轮台国本来兵力就弱,只是依靠城垣固守。汉军攻陷城池后,轮台国的抵抗就成为无效的行动了。
贰师将军李广利(3)
像轮台这个蕞尔小国,竟敢不把汉朝大军放在眼里,公然挡路,惹恼了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了给以后的小国一点警告,李广利命令将轮台国中无论老少,一律杀死。一声令下,轮台国浸在一片血泊之中。
汉军血洗轮台的消息早早地跑在了汉军的前头向西传去。沿路的各国无不震慑。从轮台往西,汉军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大军一路猛进,到达了大宛国的边界。
汉军的前锋部队三万骑兵攻入大宛境内,大宛王毋寡派兵迎战,汉军一阵箭雨将大宛军队击退,大宛军据守在郁成城中,闭门不出,任凭汉军怎样辱骂也不出来对阵。
贰师将军李广利准备先行攻击郁成城,后来又转念一想,把大队人马停留下来攻击坚固的城池,如果一时不能攻陷,大宛国就有时间考虑用其他谋略应战。为了不给大宛国有喘息的机会,贰师将军李广利决定派一部分士兵监视郁成城中大宛军队,余下的部队直扑大宛王城贵山城。
汉朝的大军将贵山城团团围住,大宛王毋寡仍旧采用据城防守的办法,闭门不出,贰师将军召来随军的水利工匠,配给他们一些士兵,马上动手破坏贵山城水源。水工们从河岸上另外开了一条支渠,把河水引向别处。贵山城内没有水井,外面的水又被截断,储水日渐减少,城内一片恐慌。
贰师将军李广利派人去破坏贵山城水源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大宛王城的军事压力,四十余日连续不停的攻击,使得贵山城中的士兵无法支持下去了。
汉军最终又爬上了贵山城外城的城墙,大宛守兵无心恋战,就连负责贵山城具体防务事宜的大宛勇将煎靡,也被汉军生擒活捉。汉军摧毁了贵山的外城,大宛人大为震惊,一窝蜂地逃入中城,紧闭城门。
汉军一鼓作气,又把贵山中城团团围住,连日攻城不止。汉军的迅猛攻势使得大宛的一部分王族和高官发生了动摇,他们互相商量说:“汉朝人之所以来攻打我们,都是大王毋寡把汗血马隐藏起来不算,而且杀了汉朝的使者。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献出毋寡的人头,交出汗血马,汉军之围还有可能解脱。如果汉军还不能解围的话,那时候我们再继续奋战到死,也为时不晚。”大宛的高级官员们都认为可以一试。这样,政变爆发,大宛的高级官员们共同杀死了大宛王毋寡。
大宛的使者提着大宛王毋寡的人头去求见贰师将军。他对贰师将军说:“如果将军下令汉军停止进攻,我们将献出所有的汗血马,任凭你们挑选,并且供给你们粮食。如果将军拒绝停止进攻,我们就把所有的汗血马全部杀光,继续和你们死战到底。而且我们已经派人去康居国求救兵去了。到时候,我们大宛兵在城内,康居的救兵在城外,内外夹击汉军。届时你们将陷于两面夹攻的窘境,请将军仔细考虑和抉择。”
其实这时候,康居国侦探窥伺汉兵,觉得汉朝兵多将广,攻击性强,所以不敢出兵。但贰师将军李广利觉得大宛使者提出的条件已经可以了,就找来赵始成和李哆到营中商量应对的策略。
贰师将军李广利说:“听说贵山城内最近俘虏了一些汉朝人,其中有些会穿井汲水,而且大宛人在贵山城中准备了大量的粮食,所以我觉得应该速战速决。”
李广利又给手下谈了大宛人提出的条件,他随后补充说:“我们这一次出兵,主要就是诛灭罪魁祸首大宛王毋寡。现在毋寡的人头已在我们手里,如果还不允许解开兵围,对方必然拼命死守。一旦汉军久攻疲惫,康居国的援军必然出动,到时候汉军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赵始成和李哆等人都同意贰师将军的想法,他们决定下来,答应了大宛的要求,停止了对贵山中城的围攻。
大宛人松了一口气,马上给汉军提供粮草补充。并放出他们隐藏起来的好马,让汉军自行挑选。李广利令随军的两位相马专家负责这项工作,他们挑出了上等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公马、母马一共三千多匹。
贰师将军还指定一位当初对汉朝使节较为亲善,名叫昧蔡的贵族,继任为大宛国国王。汉宛两国订立盟约之后,贰师将军下令撤兵。汉军信守诺言没有进入贵山中城,就结束这场战争班师回国了。
当初,贰师将军从敦煌西进时,认为人马众多,堆在一起,沿路各国无法供给粮食。他就把部下分成几支部队,从南北两路分头并进。
校尉王申生率领千余人监视郁成城,他的部队离贰师将军的大部队约有两百里,所以王申生依仗大军轻视对方,责令郁成王把粮食交出来。
郁成王窥视到王申生的队伍弱小,就在一个清晨,派三千人猛冲出城,把汉军从美梦中惊醒,大宛人血洗了汉军营寨,斩杀了王申生等人,只有几个人侥幸脱逃,飞奔到贰师将军那里报告。
贰师将军李广利闻讯大怒,他马上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领上人马去攻打郁成城。大兵压境,郁成王抵挡不住,逃到康居国避难。
上官桀没有轻易罢休,他领兵尾追到康居国。康居国看到大宛国惨败的下场,不愿与汉军作对,就把郁成王交出来,送到上官桀营中。郁成王大骂康居王出卖朋友不仁不义。
上官桀命令四位骑兵把郁成王押送到主将李广利营中去。这四位骑兵领命上路。途中,四人互相议论说:“郁成王是汉朝所痛恨的家伙,如果这样活着押送的话,恐怕要是有什么意外,我们的性命也完了。”这四人害怕途中有人劫囚,就想杀了郁成王,可是没有人敢先动手。上邦籍的骑士赵弟年纪最小,他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敢作敢为,拔出剑来,白光一闪,郁成王人头落地。赵弟装了郁成王的人头,四人一起护送到贰师将军李广利营中。
贰师将军李广利(4)
当初,贰师将军第二次西征时,汉武帝特地派遣使者通告乌孙国,要求它出兵与汉军配合进攻大宛。乌孙派出了两千名骑兵前往,但一直徘徊观望,并不敢上前。等到汉朝大军回程时各国听说比他们强大的大宛国被击败投降,大为震惊。各小国国王纷纷打发自己的子弟随从汉军去向汉武帝纳献贡物,谒见汉武帝,并且让他们自动留下来充当人质。
西征军进入玉门关之后,李广利清点了一下人数,只剩下一万多人和一千多匹军马。贰师将军这后一次进军,军队并非缺乏食用,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斗,牺牲的也不能算多。而将军们贪心不足,对士兵们毫不体恤,像对待牲畜一样任意驱使,克扣军饷,侵夺暴虐,因此死在将领们手中的士兵很多。汉武帝却认为打了胜仗就行,行军万里之外,这些小的过失就不追究了。万千士兵的生命,成了西域路上的幽魂。
汉武帝打败了大宛,夺来了汗血马,又有万国来朝,心中大喜过望。他又例行大封有功之臣。
汉武帝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又封亲手斩杀郁成王的骑兵赵弟为新峙侯。军正赵始成为光禄大夫,上官桀为少府,李哆为上党太守。军官中被封列九卿的有三人,诸侯相、郡守、两千石级的官吏更有一百多人,一千石级官吏以下的有一千多人。自愿参加者赏封的官爵超过了他们本人的愿望,因犯罪受惩罚而去从军的人免去罪名,但不计功劳。每名士兵所得的赏赐约值四万钱。汉武帝攻伐大宛一共两次,总共历时四年才告结束。
匈奴汗国最初也曾想攻击李广利的西征汉军,但看到西征汉军阵容强大,而且汉武帝早就派游击将军韩说和长平侯卫伉驻守今陕北晋北,所以没有敢对李广利的军队动手,但他们趁着汉朝上下都注意西域战争时,突然从北面侵入汉边,东起云中、西至酒泉烽火连天。匈奴人杀害了汉朝的两个都尉和几千军民,毁掉了先禄卿徐自为率领兵士新建的城墙亭障。汉武帝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对此采取了克制态度。
李广利大军回国时,匈奴单于派人前往楼兰国,要求他们一起拦截在汉朝大军之后的汉朝使节团。这时守在玉门关作为殿后的军正任文得到情报,马上报告了情况,汉武帝令军正任文坚决反击。
任文领人攻入楼兰国,把楼兰王捉住,送往长安。
汉武帝责问楼兰王为什么要和汉朝作对。楼兰王叹口气说:“唉,我们是一个弱小国家,处在两个强大的邻国之间,不两边听命,就没有一天平安。请求准许我们所有人都迁移到汉朝居住。”
汉武帝觉得楼兰王说得直爽,又了解他说的都是实情,就又把他送回国,替汉朝了解匈奴人的动静。匈奴国自此对于楼兰王也不再十分信任。
自从大宛国被击败以后,西域各国对汉朝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恐惧。汉朝使节在西域越发行动自如。
为了便利和保护汉朝的使节以及应时而生的商旅,汉武帝下令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和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县)等地设置屯田,用几百名士兵进行屯垦。他们开渠种田,积储粮食以供应往来的使者,给使者们一个驻足之处。
汉武帝还在敦煌设置酒泉郡都尉,派出士兵驻守在那里,随时以武力应付通往西域道路上的不测事件。
一年多以后,大宛国中又发生了政变。大宛国的王族们认为汉军立的大宛王昧蔡善于逢迎阿谀,使大宛遭到屠杀,他们就一起约定杀了昧蔡,改立原大宛王毋寡的兄弟蝉封为大宛王。大宛的王族们也害怕汉朝人前来兴师问罪,马上把蝉封的儿子送到汉朝去作为人质,以示大宛不敢对汉朝有二心。
汉武帝也不想为此而兴师动众,他派遣使者赏赐给大宛一些财物以安抚他们。大宛王蝉封这才放心地坐在大宛王的位置上,为了感激汉武帝的成全,蝉封承诺每年给汉武帝入贡两匹汗血马。
这以后,东西方往来的使者就更加多起来,应时而生的还有不少做买卖的商贾,荒凉的戈壁滩又充满了生气……
开疆拓土
南越内属(1)
汉武帝有使天下臣服、无远不届的欲望,他要把自己的恩德实施在疆域内外,他要把他的皇威扩大到每个人的头上,广徕四夷,教通四海,是汉武帝即位以来确立的既定方针和目标。为了他的方针和目标,汉武帝统治下的汉帝国频繁地进行军事、外交、政治及文化活动。汉武帝多年对外用兵,结果是戡定边患,开拓疆域,建立了大一统的多民族的汉帝国。汉武帝外事四夷之功,在中国史册上赫赫有名。
早在汉武帝刚即位的建元年间,他就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对外计划。汉武帝最先收服和平定的是闽越王国。越族地区还有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南越成为汉武帝下一个扩张目标。
南越在汉初是百越中文化最先进的、与汉文化融合最好的一个外臣国。地域在东南各小国中最大、东西数千里,后扩大到万余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南越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并徙民与越人杂处,两族人民逐渐融合。
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危,他见二世昏庸、中原大乱,本想统领百越,独霸一方。后来病魔缠身,他也知道将不久于人世,就招来了手下心腹龙川(今广东惠州)县令赵佗。
任嚣拉着赵佗的手对他说:“秦二世暴虐无道、天下痛恨。听说陈胜、吴广起兵之后,又有项羽和刘邦的争夺,中原一片纷乱,不知何时才得太平。番禺有山有水,地势险要,南海郡东西有几千里,而且有许多中国人相辅助,我们不必参与中原的争斗,就在南海足足可以建立一个国家。我已病入膏肓,一切都靠你了。”任嚣伪造一道诏书,诈称秦二世封赵佗接替他的南海尉一职。
赵佗是中原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南)。任嚣一死,赵佗正式继任,并立即移送檄文到横浦(今广东北江东源浈水)、阳山(今广东阳山)、湟谿关(今广东英德南)这几处的秦朝守吏说:“反叛的盗匪们很快就要攻打过来了,马上断绝与中原的道路,在关卡聚兵自守。”赵佗的这道命令使南越和中原地区因此断绝了联系。
赵佗又逐步地采用各种手段诛杀秦朝在南海郡设置的长吏,全部换上自己的亲党心腹,把握住了南海郡的军事、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大权。
秦朝灭亡之后,赵佗更加有恃无恐,他用手下的兵力在南方发起了兼并战争,桂林和象郡也成了他的势力范围。赵佗统一了南方,割据固守,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为了专心统一中原,无法抽身去攻打南越,他只好先采取容忍的态度,派遣使臣陆贾带着诏书、南越王印和丰厚的礼物去招抚赵佗。让他团结百越,不为南边患害。
赵佗当时称霸一方,心满意足,就连打扮也换成了越族人的服饰。他左袒梳髻,傲慢地让陆贾进来相见。
陆贾是初至南越,见赵佗态度傲慢,就晓以大义,谕以利害。陆贾对赵佗说:“大王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如今竟然背叛父母之邦,忘记骨肉之情,放弃了中原的服饰,想对抗大汉天子而成为父母之邦的敌人,这样必将大祸临头。汉朝听说你在南越自立为王,本来要发兵征伐,因为不愿连累百姓,所以特意让我送来南越王印,正式立你为南越王。大王就应用臣下的礼节来迎接皇上的诏书。如果大王抗拒皇上,不服从朝廷,那么皇上一定先掘了你的祖坟,灭你的宗族;到时候只要派一个副将率十万人马来问罪,踏平南越只是翻翻手那样容易。”
赵佗听了陆贾的一席话,感到很紧张,就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这个蛮夷之地住了很长时间了,一时间忽略了中原的礼节。”赵佗恭敬地接过南越王印,做了汉朝的臣下,奉守汉朝约法。
赵佗殷勤地款待陆贾。陆贾一住就是几个月。一天陆贾要回去述职,赵佗感叹地说道:“先生一走,越地没有可以谈心的人,先生来了之后,我听到了许多新鲜的事。”他送给汉高祖九颗硕大的珍珠,又专门送给陆贾价值千金的礼物。从这以后,赵佗做了汉朝的南越王,虽然与中原的来往很少,但南方边境也还算安宁。
高祖七年(公元前181年)九月,这时候汉朝的大权掌握在吕后的手里。她认为虽然南越王是汉高祖封的,但那只是一个外臣国,不受朝廷的直接统治,因此一向不作为中原的诸侯看待。在吕后临朝的第四年(公元前197年),有司奏请吕后禁止中原和南越的铁器贸易。吕后也想治服南越,就在长沙国通往南越国的地界上设立了关卡,严格检查禁运的货物。吕后下令:“禁止把铜和铁以及农具卖给南越。就是卖给他们马牛羊的时候,也只能卖给他们公的,不许卖牝畜。”
南越人不但买不到中原的铁器,后来就连他们所需要的日用品也采购不到,生活挺不方便,就报告到赵佗那里。
赵佗有求于人,只好三次打发人专程去向汉朝上奏章,承认过错,请求通好。汉朝扣留了南越的三个使者:内史藩、中尉高和御史千。
赵佗再也忍不住了,他火冒三丈,对左右说:“高帝立我为王,互通财物,使者来往不绝。现在吕后听了奸臣的话,把我们南越当做野蛮人看待,断绝了来往,禁运货物。这准是长沙王的诡计,他想依靠汉朝的势力,兼并南越,我们不能束手待毙。”
赵佗和汉朝翻脸,去掉汉朝的封号,自立为南越武帝。公元前190年,他发兵反汉,首先攻击汉朝在南越北部设置的缓冲国——长沙国。
南越内属(2)
南越兵攻势凶猛,攻入长沙国边界,夺去了几座县城。长沙王吴回看到情况不妙,马上派人飞马报告吕后,请求汉朝发兵支援。
吕后心狠手辣,她下令掘了赵佗在中原的祖坟,并在第二年派出隆虑侯周灶为将军的汉军前去攻打南越。
汉军跋山涉水,急速南行,由于路途崎岖,走了几个月才到了南方。正遇上这一年天气酷热又闷湿,中原派来的士兵水土不服,又染上疫病,汉军还没到达南岭时就损失过半,余下的人马也是勉强支撑,连南岭都没能越过。汉军在道上转来转去费了一年多工夫,也没能越过阳山岭(今广东省连县东南)。第二年七月,吕后死,汉朝这才退了兵。
赵佗抵挡住了汉军,因此得以用兵力扬威,他用财物赂遗给闽越、西瓯等越族小国,势力扩张达东西万余里。他享用天子的仪式,乘坐黄车左纛,临朝称制,与汉朝对峙。
汉文帝即位之后,又对南越采取了安抚的政策。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六月,汉文帝下令修缮赵佗在真定的祖坟,并在坟边设置采邑,按季节祭祀。同时汉文帝下令征召赵佗的宗族兄弟,给予他们高官和丰厚的赏赐。
汉文帝还想派陆贾前去南越安抚,就召陆贾为太中大夫,专使南越。陆贾到了南越之后,责备赵佗不报告朝廷而自立为帝。陆贾呈上了汉文帝写给赵佗的一封信,信中对赵佗恩威并加。
赵佗看了汉文帝的信之后,说:“皇上真是个忠厚的长者,他这么虚心而又诚恳地待我,我不会再和汉朝对抗的。”
赵佗主要是惊恐汉朝再次发兵,他顿首谢罪,表示愿长为藩臣,遵奉贡职,赵佗通令全国说:“俗话说,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汉皇帝是个贤能的天子,从今以后南越去除帝号和天子之仪。”他又托陆贾带回一封给汉文帝的信,信中也是用词谦卑,汉文帝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直到景帝即位,南越坚持向汉朝称臣,遣使朝请,如同汉朝设立的诸侯国一样。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死,他的孙子赵胡继立。这时候邻国闽越王骆郢赶走了东瓯王,准备吞并南越。赵胡一面吩咐士兵只守不战,一面打发使者报告汉朝,说:“两越同时属国,不应互相攻打。现在闽越无故侵犯南越,臣不敢自做主张开战,请皇上给予定夺。”
这时候汉朝是汉武帝在位,他听到报告后派王恢和韩安国平定了闽越的叛乱。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下诏罢两将军伐闽越的军队之后,又派严助前往南越,晓谕汉武帝嘉美赵胡能谨奉藩臣职责的意思。赵胡得到汉武帝的嘉许,顿首谢恩说:“天子是为臣兴兵讨伐闽越,臣虽死无以报德!”
赵胡为了显示对汉武帝的忠心,特地派遣太子赵婴齐随同严助一起去长安作为人质。汉武帝让赵婴齐到朝廷中担当宿卫。
赵婴齐本有妻室儿子,但并未一同带入长安城中,入京侍卫,一住就是几年,他也忍耐不了寂寞,一心想另娶一个。
刚好,在京城长安有个邯郸女人氏,留寓都中,水性杨花,常与灞陵人安国少季和相往来。
赵婴齐偶然机会见到氏,一见钟情,也不管她品性贞淫,马上就求人去说合。好容易娶来氏,真是心满意足、快慰非常。不久,氏给赵婴齐生下一个男孩,赵婴齐给他取名叫赵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