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云人物汉武帝

_4 张正忠 (西汉)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汉朝和匈奴力量对比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下,汉朝实行的一种妥协政策。汉朝因为刚刚建国,国力空虚,所以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求得北方暂时的平静,目的是维护其新生的政权。
汉初一直到文景时期,共有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时的汉帝国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力虽逐步强大,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又推迟了匈奴问题的解决。匈奴得到汉王朝大量的财物后,仍不满足,总是弯弓勒马威胁着南方的富邻——汉帝国。
由于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时期,汉朝的国力得到恢复,为大规模战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汉武帝在对匈奴关系上,逐步摆脱了前几位皇帝时的被动局面,在两者关系往何处去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主动权。他根据匈奴上层集团多次政策变动,相应地做出了反应。汉武帝逐步地从汉初的和亲政策转向了大规模的自卫反击和军事惩罚相结合的战争政策。
汉武帝刚刚即位为皇帝的几年里,对匈奴的背信弃义、违约犯边的作法投去了关注的目光。当时匈奴单于是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他继承了其父老上单于和其祖冒顿单于贪婪的本性,加重了对汉朝北部的侵扰。
汉武帝并没有因此做出强硬的反应,主要是以武力抗争的条件并不成熟。当时汉景帝刚刚驾崩,国内尚待稳定,汉武帝需要有个过程来熟悉军政大事,而且黄老无为的思想还占据着大多数统治者的脑子。他们不愿因为战争而使国家穷敝,因此主和的呼声在大臣们中间响成一片,没有人支持汉武帝反击匈奴。汉武帝虽有心以武力来换取北部的和平,但是他刚即位不久,权力并没有真正高度集中到他的手里,他受到了来自宫中和朝廷上不同程度的制约和束缚。
汉武帝还清楚地看到,尽管有匈奴侵扰中原,但匈奴贵族贪心汉王朝的财物,还维持汉匈和亲,经常来往长城下,进行边境贸易。鉴于这种形势,汉武帝暂时没有、也没有办法改变传统的和亲政策,而是顺应时代大潮,重新申明原定的约法,发展两国间的关市贸易,增加往匈奴方面供应财物,以求得边境的暂时安宁。
公元前134年,军臣单于派使者到长安求见汉武帝,要求和亲。
和不和亲,让汉武帝头痛了好几天,匈奴使者等得都有些不耐烦了。汉武帝决定召集群臣廷议此事。未央宫中,群臣面红耳赤,为各自的见解竭力辩护。汉武帝听了半天,这才分辨出大臣们分为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主战的以大行王恢为代表,主和的是御史大夫韩安国领队。
汉武帝让朝臣们静下来,他让大行王恢和御史大夫韩安国就各自的主张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大行王恢抢先发言,他说:“臣以为,汉同匈奴和亲,一般看来,保持友好的时间不过几年,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臣以为不如不允许和亲,而且最好是能够派兵以武力反击匈奴。”
韩安国打断了王恢的话,他反驳说:“在千里沙漠中作战,是匈奴人的拿手好戏,对汉军来说,却不容易取得胜利。现在匈奴的统治者依恃他们骑兵的威力,怀着不易满足的贪婪心理,四处侵掠。他们的骑兵移动集结速度迅速,不是能用武力轻易解决的。如果派大军反击,必须先驰驱数千里的路程,就是不打仗,人马也会很疲惫。匈奴人估计他们能打赢的话,就会调动全部的力量来攻击我们疲惫不堪的远征军。如果他们估计难以取胜,就会逃得无影无踪,大军也是往返徒劳。所以依臣之见,还是同匈奴和亲为上策,免得大军远征无功,劳民伤财。”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年轻时研读过韩非的《杂说》,学以致用,很有心得。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作为梁国的将军,协助梁王刘武抵抗住了叛军的猖狂进攻。这以后,他又做过梁国的使者和内使,是梁国实际上的治理者。梁王刘武争储不成,暗杀表盎等十多位大臣,多亏韩安国给他出了主意杀掉两个手下主谋,这才保住了梁王刘武的性命。韩安国以使者的身份,往返于长安和梁国之间,使得两者之间的裂缝逐渐弥合。
心腹大患与和战之争(2)
汉武帝即位后,田蚡得宠,韩安国就用五百金贿赂田蚡。田蚡请求他姐姐王太后帮忙。王太后就向汉武帝推荐韩安国。汉武帝也是久闻韩安国贤能,马上召用为北地都尉,后来又升迁为大司农。他还和大行王恢一起率兵南下,解决闽越和东越之间的战争,还没到越地,东越王骆余善被杀,东越请降,汉朝罢兵。就在这一年,韩安国被汉武帝提升为御史大夫。
韩安国做过北地的都尉,调查了匈奴的情况,对边防战争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出征闽越任将军期间,又积累了不少战争经验,而且韩安国久负贤能之名,说出话来具有很大的分量,因此韩安国的意见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赞同。
汉武帝是有心反击匈奴的,但他心里也没有把握,只好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与匈奴和亲,把一个民间的女子装扮成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让两国继续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第一次和战辩论以主和派的胜利而告终,但同时,主战派也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对于传统和亲政策也是一个动摇。
转眼又过了一年,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来给朝中的主战派代表王恢献上一计。王恢听完那人的叙说,高兴得直拍大腿。他马上就向汉武帝作了汇报。汉武帝一听说此计,心里很是满意。汉武帝又把群臣召到宫中,进行和亲政策和反击问题的第二次辩论。
汉武帝知道朝内主和派居多,为了鼓励主战派的大臣,汉武帝一开始就给这个会议定下了反击的调子。他首先发言说:“朕同匈奴单于和亲,嫁给他公主不算,还赠送给他大量的钱币、丝帛、锦绣,可是,单于更加地傲慢无礼,对汉朝侵略不已,使得北部边郡多年来一直受到骚扰。朕非常怜悯北方边郡的老百姓,现在朕打算出兵反击,大家觉得怎么样?”
大行王恢一听汉武帝话中有话,心中陡增一股勇气,他又率先出列回答说:“陛下虽然没有指名让臣说话,但臣却很想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汉武帝对他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王恢见得到汉武帝的同意,马上把准备好几天的想法说了出来:“臣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战国时代的代国在没有被分割之前,东北有强大的东胡族虎视眈眈,西南面有中原国家的攻击,处在前后夹击中的小国代国,能够养老抚幼,及时耕种不误农时,而且百姓勤劳,仓库充实,使得外敌不敢轻易侵犯。现在以陛下的神威,四海统一,天下归心,国力与代国不可同日而语。陛下又遣子弟率兵防守边城和要塞,粮食运输的车队不绝于道,防御的能力也不是代国所能比拟的,但匈奴的侵略却是无休无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汉朝不为匈奴所害怕的缘故。所以,臣以为反击匈奴,给它一个沉痛的教训为好。”
汉武帝听得特别入耳,不想主和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又跳出来坚决反对。
韩安国对汉武帝说:“大行王恢讲的话不对。臣听说高皇帝在平城白登山被围的那个时候,匈奴在好几处把马鞍子堆得和城垛一样高,高皇帝七天都没饭吃。高皇帝解围回京之后,都没有愤怒的心情。这是因为圣人以整个天下衡量事情,而不是因为个人的愤怒而伤害天下的百姓。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高皇帝派使臣刘敬,花黄金百斤,同匈奴结成和亲,到现在已有五代人受益,这是不可辩驳的事情。孝文帝曾经也调动天下的精兵,聚集在广武常溪(今山西雁门境内)的山谷里,想一举歼灭入侵的匈奴,结果重兵北调,内部空虚,出现了济北王刘兴居发兵袭击荥阳,企图夺取中原政权的事情。孝文皇帝只得匆忙收兵,结果是无功而返。孝文皇帝觉悟到对外用兵不能持久的道理,所以又同匈奴结成和亲。两位圣上的事还足以效法。所以臣以为还是不要反击为好。”
汉武帝听韩安国的话也是有理有据,一时间沉吟不语,他心中充满了矛盾。以前高皇帝和孝文皇帝对匈奴的两次用兵都以失败而告终,汉武帝不由得对自己是否应该用兵产生了怀疑,他在苦思冥想之时,又听见王恢站出来反驳。
王恢怕汉武帝改变主意,马上反驳说:“御史大夫说的不对。我听说五帝不同礼,三王不同乐,不是有意不同,而是时代不同了。高皇帝从事战争几十年,戎马倥偬,之所以忍辱负重,不报复平城之围的屈辱,不是力量不够,而是要休养生息,顺应天下的愿望,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现在国家强大了,边境仍受到威胁,兵士伤亡惨重,运送在道路上的棺材前后相连,这是令所有大汉臣民痛心的事。所以臣以为还是出击匈奴,避免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
韩安国反驳道:“臣听说没有十倍的好处不能轻易改变旧业,没有百倍的功利不能随便地改变常规。因此,古代的君王考虑国家大事之前,要先祭问祖庙,改变大政要先占算龟筮,以表示慎重。夏商周三代盛世,不要求夷狄归顺中国,不是说他们的威力不能制服夷狄,而是因为夷狄的地方太偏远,民智太落后,没有这个必要。况且匈奴的军队非常轻快凶悍,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畜牧射猎,居住无常,难以制服他们。现在要发动战争,使得边郡人民长期不能耕种纺织,而去支援打仗,这很难办到。所以臣下坚持认为一定不要轻易与匈奴刀枪相见。”
心腹大患与和战之争(3)
王恢是不甘心就此罢休的,他也提高声音反驳说:“臣听说凤鸟乘风,圣人乘时,都是善于借助时机。从前秦穆公在雍地时(今甘肃东南部),只有三百里方圆的一块小地方。他借助时势的变化,攻占了西戎的土地,得地千里,吞并了十四个小国,即现在的陇西和北地两郡。后来蒙恬做了秦将,侵占了东胡,开辟土地几千里,又以黄河为界,累石为长城,种树为险塞,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这都是以武力换来的。所以臣以为匈奴只可威服,不可以仁畜。现在以中国的强盛,万倍于古的物资,只要用百分之一的力量去攻击匈奴,就像用强劲的弓箭去射击将要溃破的疽疮一样,必然能获得成功。假若再在西北边发动匈奴的另一个仇敌月氏国,共同地夹击匈奴,是完全可以击败匈奴的。所以臣还是坚持应该以武力还击,这样才能慑服匈奴,保证北部边郡的安宁。”
汉武帝听到这里,又增强了抗击匈奴的决心。他早在公元前138年,即他十九岁那年,就募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抗击匈奴的西域盟友大月氏,但一直没有音讯。听到王恢现在又提到这事,汉武帝不禁心中又有些暗自得意,自负比其他人技高一筹。
韩安国也是不依不饶,他明知道汉武帝有心抗击匈奴,但他还是想把汉武帝劝说过来。他说:“臣听说用兵的人能够以饱待饥,以治待乱,以逸待劳,这样才能够每战必胜,伐国破城,坐而制敌。这是圣者用兵的原则。臣又听说,衰止的大风吹不起羽毛,力量用尽的强箭穿不透薄薄的鲁缟。有盛必然有衰,有朝必然有暮。现在要动员所有的军队轻易进攻,长驱深入,很难立功的。这是因为所有的军队一起前进,就会互相妨碍,分开前进又会前后脱节。前进得太快,粮草又跟不上,前进得太慢,就会丧失战机。这么多的人马,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走不到一千里,人马便会没有吃的。像这种情况,正好像兵法书上所讲的‘遗人获’,就是把好机会都给敌人送去了。是否还有别的妙计,可以擒住敌人,这就是我所不知道的了。不然的话,臣看不出深入敌境会有什么利益。所以臣认为要在出击匈奴的问题上慎重考虑。”
韩安国这时的口气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硬了。他也知道汉武帝已经早有反击匈奴的计划了,所以极谏之后,见事不济就很快做出了让步。
王恢进行了一番补充,他对汉武帝说道:“经霜的草木很怕风吹,如镜的渭水可以照出形影,有头脑的人不会受到言语的扰乱。现在臣所说的进击匈奴不是深入敌境,而是把单于引诱到边境上来,我们选择精锐的骑兵和强健的士兵,设置埋伏,做好准备,利用险要地形,加强警戒。我们的阵势一旦确定下来,左右前后都有兵力,包管可以擒住匈奴的单于。”
这是一场激烈的针锋相对的辩论,主战派和主和派都充分地列举了自己的理由,辩论进行得比较深入,汉武帝从这次和战辩论中找到出兵反击匈奴的理论依据。他一开始就给这次辩论定下了主战的调子,王恢又强调了反击的好处和诱敌的必胜结果,所以汉武帝理所当然地拍板决定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以武力反击匈奴,而且不准备长途跋涉,要设计让匈奴人自投罗网。那么,大行王恢到底有什么样的好计策呢?
设伏马邑与断绝和亲(1)
大行王恢向汉武帝汇报的伏击计划是雁门马邑的一个土豪叫聂壹的给出的主意。
公元前134年,即第一次和战辩论之后,主战派没能如愿以偿,但也得到了一部分下层人民的支持。雁门马邑(今山西北部的雁门一带)的土豪聂壹也是反击匈奴的积极支持者。他听说主战派在第一次辩论中受挫,就自己谋划了个主意,到京城里找到主战派的代表大行王恢。
聂壹对王恢献计说:“匈奴虽累犯北郡,但一直还是和大汉和亲。他们不会怀疑我们有突然反击的军事计划。我们只要把他们的主力引诱进来,用精壮的伏兵袭击,一定能打它个措手不及。”王恢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这才向汉武帝汇报,因此有了第二次和战辩论,大行王恢取得了汉武帝的支持。下面就是王恢和聂壹的具体行动了。
王恢先派聂壹带着货物到长城外与匈奴交易。聂壹拜见了军臣单于,说他愿意献出马邑这个地方。军臣单于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是个商人,怎么能让我得到马邑城呢?”聂壹马上说:“我有一计,可以使大王不费吹灰之力尽得马邑的财物。”军臣单于一听有利可图,马上来了精神,他急忙问:“请详细谈一谈。”聂壹回答:“我收买了一些人,现在混在马邑城里,只要杀掉汉朝的几个官吏,就可以拿下马邑,大王只要派兵火速接应,事情一定能成功。到时候,只要大王赏赐一些财物给我们这些人就行。”军臣单于利欲熏心,他马上就答应与聂壹合作。他怕其中有诈,就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到马邑去,但等聂壹动手,就发兵接应。
聂壹回到马邑,暗地里让汉朝在马邑的官员杀死几个囚犯,把人头挂在城门上,哄骗匈奴的使者说:“我已经取了汉朝官吏的人头。你等速去请单于进城。”匈奴使者飞也似的向军臣单于报信去了。
军臣单于一听使者的汇报,便兴冲冲地带领着十万匈奴骑兵前来接收马邑城。
汉武帝按计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埋伏了三十多万大军,将军分别是李广、公孙贺、韩安国、王恢和李息五人。韩安国称护军将军,执行统一指挥的任务,王恢和李息则负责战斗打响后袭击敌后运输辎重的任务,汉武帝设围马邑,单等单于领兵自投罗网。
军臣单于心喜脚快,不知不觉进入汉朝边界到了武州(今山西左云县南)地区,军臣单于见前面就是山岭地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他向四周看了看,在草地上有许多牛马在安闲地吃草,但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影。原来聂壹为了让单于上当,除在马邑城高挂几颗头颅外,还在城外百余里的地方散放畜群,以制造太平假象。不想聂壹弄巧成拙,却忘了派人看管这些牛马,这反而让军臣单于生了疑心,他喝令自己的十万骑兵全部都停下来。
军臣单于疑心重重地望着前面的山岭地带,他决定抓个汉朝人问问情况,他猛然带兵扑向不远处的一个亭堡。亭堡是瞭望敌情、联络消息用的。每一百里有一个亭堡,由亭尉和一些士兵把守。那亭尉已经接到军令,要引诱匈奴进入马邑的伏击圈。
军臣单于没费力气就攻下了亭堡,抓住亭尉,他拿出刀架在亭尉钓脖子上,吓唬他说:“你把实际情况老老实实地告诉我,我会重重赏你;要是你敢撒半句谎言,我便砍掉你的脑袋。”
那个亭尉贪生怕死,还以为军臣单于已经知道了伏击计划,马上就把汉朝军队的计划和布置全盘供了出来。军臣单于一听,吓出一身冷汗,慌忙蹦了起来,他嚎叫说:“我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没想到这里竟有这么大个阴谋。”他立刻下令全军火速撤退。匈奴的十万大军狂奔逃到自己的边界上。军臣单于这才缓了口气,他心中暗自庆幸,对臣下说道:“我得到亭尉,真是天意。上天叫亭尉说了实话,我不能不赏他。”军臣单于马上封那个亭尉为“天王”。
这时王恢已经把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自己带两三万人抄出代郡,从北边迂回想去截断匈奴的退路。忽然听到匈奴进到武州就退回去了,王恢气得半死。他领了两三万人马怎敢和军臣单于十万骑兵对抗呢?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不敢追击匈奴,没有看见匈奴就退回来了。
韩安国带领着三十万人马在马邑周围埋伏死等,到了下午也没见个匈奴兵的影子,朝安国就派士兵前去打探,这才知道匈奴已经逃回去了。韩安国只好临时改变计划,率领大军追了上去。他们追到边界上,也没见到匈奴兵的影子。韩安国也怕这样回去不好交差,就派使者去约军臣单于在马邑城较量一下,军臣单于说死也不上当,他一口回绝了韩安国的要求。韩安国无可奈何,只好垂头丧气地带领大军空手而还。
这是汉武帝下决心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动兵,结果是劳而无功,汉武帝很是生气,就要追究这件事的责任。
汉武帝首先责问王恢:“你为什么违反军令,不仅不狙击敌人,而且也不出击匈奴的运输部队?”
王恢有苦说不出,他解释说:“臣不敢有违军令。但只有等单于的大军进入马邑与汉军交战上了,我用两三万人马才可以攻击他的运输部队。现在单于识破了我们的计划,十万人马一起回兵,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他们的运输部队在前面,后面跟着攻击性强的士兵,我这两三万人怎么能敌得过他的十万精兵呢?如果要打,准保全军覆没。我知道我回来是要被斩首的,但我完整地向陛下交还了这两三万士兵。”
设伏马邑与断绝和亲(2)
汉武帝并没有受王恢一席话的感动,他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杀了王恢给自己挽回一点面子。他下令把王恢押入大牢,等待时机把他处决。
韩安国和其他将领虽劳而无功,但也没有什么过错,况且韩安国曾反对过这次用兵,所以汉武帝也就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王恢入狱之后,听廷尉说要把他办成死罪,心里也很焦急。他急忙让家里人准备一千斤黄金,准备用这些钱来求田蚡帮忙。王恢也知道汉武帝现在羽翼渐渐丰满,除了王太后的话他有时听两句外,别的人已经对汉武帝没有什么约束力了。王太后又结交不上,王恢就在王太后的弟弟丞相田蚡的身上打起了主意。王恢把一千斤黄金送给田蚡,请求他在王太后那美言几句,救他性命。
田蚡虽说是汉武帝的舅舅,又是汉朝的丞相,但他也怕这个敢做敢说的外甥,前面挨了外甥皇帝的两次奚落,现在田蚡也不敢再去讨没趣,他不敢直接见汉武帝,就找他姐姐王太后帮忙。
田蚡对王太后说:“马邑设围本来是对江山社稷的一件好事。王恢主张这么做也是为了汉家江山永固,现在把他杀掉了,就等于替匈奴报了仇,军臣单于知道王恢被杀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王太后就把这话又对汉武帝讲了一遍,希望她儿子给她一点面子,饶过王恢一死。不巧汉武帝正在为另外一件事而对这个王太后心怀不满。
原来汉武帝宠爱一位弄臣,即他小时候的同学韩嫣,不但一起玩乐,有时还一块过夜。
有一次,江都王把有大队人马簇拥的韩嫣的车队,当成了汉武帝的御驾,糊里糊涂地在地上跪了半天,江都王得知是韩嫣这样地耀武扬威,心里十分生气,他便哭着向王太后告了韩嫣一状。韩嫣仗着汉武帝的宠幸,在宫中胡作非为,因为和宫女乱搞,被王太后抓住了把柄。王太后就把韩嫣的两大罪名合并办理,勒令韩嫣自杀。
汉武帝舍不得这个宠臣,他苦苦地替韩嫣求情。王太后不仅不放过韩嫣,还把汉武帝训斥了一顿,说他不知体统。汉武帝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韩嫣服毒自杀。
汉武帝为这件事,直怪王太后不留情。这次王太后来请求汉武帝看在她和田蚡的面上饶了王恢,汉武帝就趁此机会故意给王太后一个难堪。
汉武帝对王太后说:“首先主张在马邑设围,攻击匈奴的是王恢吧,我发兵三十万人,派了几位将军依照他的话行事。事情虽然有所不济,这我也不会强求他的责任。但纵然单于逃跑了,王恢恰好在后面包抄,他如果带领军队出击也许会有一点收获吧?这样也可以用来安慰士大夫和国人的心。而王恢却眼睁睁地放单于逃回去了。所以不杀掉王恢,难以答谢天下。”
王太后也知道汉武帝为了自己的面子是不吝惜臣下性命的,她把汉武帝的话转告给了田蚡。田蚡为了王恢的事得到一千金,他是想拿钱办事,可是汉武帝实在不给面子,田蚡也没有办法,他只好十分抱歉地回绝了王恢的这个请求。
王恢在狱中知道这件事后,心里直骂汉武帝不顾情面,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生路了,被迫无奈地在狱中自杀了。
马邑之围虽然没有能取得成功,但这是汉武帝抗击匈奴的一个前奏,从此之后,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汉匈双方正式撕开了温情的面纱,宣告双方关系的正式破裂。
和亲断绝之后,匈奴攻击汉朝边疆的军事设施,侵掠汉朝边境不可胜数。但是匈奴在经济上对汉朝仍有依赖性,他们贪图边关上的公开交易市场,喜爱汉朝的产品。而汉政府也没有封闭边关市场,因此双方依然保持着贸易关系。
汉武帝为了争取较多的备战时间,他没有中断和匈奴的边市贸易,而且利用这个条件,从匈奴购进一部分马匹,充实了军需之用。汉武帝想通过时间完全把人们的思想由守家向卫国的方向倾斜。
在边境上,汉武帝征调了一万多劳动力,垒石为墙,栽树为栅,依山势险阻在雁门一带修建了大批的防御工事。匈奴骑兵的活动力明显地受到限制,同时这些防御工事也成为日后北伐匈奴的军事据点。
为了筹备军费,汉武帝又从商贾身上打主意,他按商人拥有运输工具的多少收税,这样,从商人身上挤出了一部分军事经费,再加上汉朝府库里积聚的大量钱财和粮食,完成了北伐匈奴的必要的军事准备。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解决北进时大量军队的军粮问题,汉武帝又征调大量劳力,开凿漕渠。漕渠从长安到黄河,长约三百余里,主要是供运输粮草之用,兼有灌溉农田等多方面的用处。汉武帝积极储备军粮,他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通过水路运入关中地区,以关中地区作为出击匈奴的军事基地。
汉武帝除了储备粮食,征收军费,扩建军事设施之外,还加紧了对汉军的军事训练。进行了针对匈奴骑兵的一系列军事演习,同时从各地招募和提拔了一大批有能力的青年,作为军队的将领。
汉武帝做完了这些准备之后,汉匈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
马邑之围破产以后,汉武帝暂时不敢贸然远击匈奴。而军臣单于在受了惊吓之下,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不断派兵南下侵夺汉朝的边境城邑,践踏庄稼,掠夺财物和人口,至此汉朝边境一直没有安定之日。汉武帝对匈奴的骚扰忧心忡忡,他知道匈奴行动迅捷,不太容易用武力制服,就一直在积蓄力量,训练军队和士卒,准备有朝一日大举反击匈奴,以取得胜利。
设伏马邑与断绝和亲(3)
汉武帝在马邑之围后的第二年里,没有腾出手来北伐。这一年的春天,大量的降水使黄河成为一条不安分的黄龙,在顿丘地方改道。夏季到来时,暴雨使得河水猛涨,把濮阳瓠子变成一片泽国,汉武帝只好从士卒中抽调十万人紧急救险,天灾又伴着人祸,这一年又开了西汉的党争,朝臣们各自怀着私心参加了窦婴和田蚡的廷辩,最后是有王太后支持的田蚡取得了胜利,窦婴和灌夫都遭到了残酷的灭顶之灾。
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朝廷中又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丞相田蚡病死,由御史大夫韩安国行使丞相的权力,还不到一个月,韩安国又因病被免职,薛泽继为丞相。同年九月,任命老臣张欧为御史大夫。这样一来,反击的事又搁下了。
第二年,宫中又出了事。陈皇后利用巫蛊邀宠,被汉武帝发现。陈皇后被废,张汤审理这件案子,有三百多人受牵连。而且西南夷的局势也不稳,汉武帝忙把蜀地人司马相如又打发回家乡,让他好言谕抚西南夷各族。汉武帝被这两件事搞得焦头烂额,反击匈奴的事又耽搁下来了。
但汉武帝一直没有放弃以武力反击贪得无厌的匈奴的决心,他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时候的汉武帝已经完成了皇权专制统治的基本程序,集中了专制的权力,汉帝国的国家机构在他的控制之下又开始了正常的运转。这时候,朝廷中主和派代表韩安国又复出,但这一次他的态度已经向主战转变。汉武帝还把张汤升为太中大夫,使得主战派又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汉武帝起用了卫青、霍去病等一批新的将领,筹集了大量的军饷,大规模的反击战争已经准备就绪。汉朝同匈奴的边境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大爆炸的危险。
北击匈奴冲突再起(1)
战争终于爆发了。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正面冲突,一方是抗击匈奴的汉朝军队;另一方则是侵略成性的匈奴武装。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天,匈奴统治者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中原战争。匈奴兵一路烧杀抢掠,长驱直入。匈奴骑兵的先头部队都攻到了上谷(今山西省北部地区)地区。
边关报急的警报雪片般地向长安城中飞过来。中原北部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汉武帝此时已经二十八岁,考虑事情也比较成熟了。他一直为没有机会北伐而懊丧。这次接到边关的警报,马上做出了强硬的反应。他召集高级将领开会,下令立即予以反击。如果说马邑之围是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用兵,那么这次反击则是五年之后,汉武帝发起的第二次对匈奴军队的用兵。
汉武帝在派兵前作了周密的部署。他用人不疑,派出的四名将领中,李广是个老资格的将军,而卫青则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字辈。汉武帝把四万汉军分成四路,每路大约一万人马左右。汉武帝派卫青从上谷出发,封为车骑将军,正面攻击匈奴。公孙贺被封为轻车将军,带领一路人马从云中(今山西西北长城南、河套东北)出发;公孙敖为骠骑将军,带领一路人马从代郡出发;李广被封为骁骑将军,带领一路人马从雁门出发,后三路人马作为卫青的策应。
汉武帝怕这次用兵吃亏,所以只允许这四路人马在关市(汉朝和匈奴交易的场所)附近寻找机会歼敌立功。汉武帝采取这种兵分四路的办法,战略是分进突袭,力求在不深入敌境的情况下,在边境附近给予入侵者以有力的打击。分进突袭,目的是想使匈奴人左右难顾,而且又提高了部队的推进速度。但军臣单于采用了各个击破的力法,从而打破了汉武帝的美梦。
军臣单于探听到汉武帝派出了四个将军分兵四路北上,就根据汉军的推进线路重新布置了人马。匈奴人最怕的是李广。四个汉军将领中,李广是资格最老,本领最大而能征善战的将军。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前辈是秦朝的名将李信。李广家里都是行伍出身,射箭的技艺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而李广却是其中箭术最高超的。
汉文帝在位时,李广曾随军北击匈奴。因为箭法高超,射杀匈奴骑兵数十人,被封为郎官并侍从在文帝左右。他又时常随汉文帝一同外出打猎,多次格杀猛兽。汉文帝曾对他说:“可惜你生不逢时,要是你生活在高皇帝打江山的时候,封你做个万户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以光宗耀祖了。”
在汉景帝朝中,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战功,但因为梁王私下里给了李广将军印,所以汉景帝就没有重赏他。汉景帝认为李广是员勇将,就派他到上谷地区当太守。他仗着一身武艺,多次与匈奴人交战。汉景帝怕他太鲁莽,白白地丧命,就调他到上郡做太守。后来他又当过雁门太守、代郡太守和云中太守。李广一直在北方边郡担任太守,骁勇善战,在匈奴那边也出了名。
这时汉武帝吩咐李广带领一万兵马从雁门出发北逐匈奴。军臣单于就相应地做了安排。他知道四个将军中最难对付的就是李广了。他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到雁门这一带的阻击上。并在雁门北部用重兵设置了一个大伏击圈,准备用来活捉李广,好收降他。
李广从雁门北上,每战必胜,一时杀得性起,领着手下人向北急速推进。他哪里知道这是军臣单于的诈败之计,目的是引诱他进入包围圈。李广只顾向前猛冲,不想在雁门北遭到了匈奴的伏击。李广脱围不成,又被匈奴兵射伤。团团围上来的匈奴兵生擒活捉了失去抵抗能力的李广。
匈奴兵见捉了李广,很是高兴,他们看见李广受了伤,就用绳子结成一个网,吊在两匹马中间,让李广躺在上面,他们准备去向军臣单于献功、请赏。
这些匈奴兵打了胜仗,心中高兴,一路谈笑风生。李广在吊网上纹丝不动,假装昏死过去。匈奴兵走着走着,警惕性也就很快地全放松了。
李广在吊网上估算着这些人已经走了有几十里地,就偷偷地睁开眼,看见刺眼的阳光勾勒出一匹骏马的头影,李广知道这是一匹善跑的好马。他使劲从吊网上跳起来,飞身骑上那匹骏马,抱住了马上的匈奴兵。别的骑兵都惊呆了。李广夺过他怀抱中那个匈奴骑兵的弓和箭,把他推下马去,调转马头,拼命往回跑。其他匈奴兵半晌才反应过来,他们也一齐勒转马头,在后面猛追不舍,疾驰的马蹄在荒原上扬起滚滚的烟尘。
李广回头看匈奴兵快要追上来了,他一面使劲打马疾驰,一面弯弓搭箭,匈奴的追兵跑在最前面的几个都应弦落马。匈奴骑兵只好放慢速度,眼睁睁地看着李广越跑越远。
公孙敖领一万人马从代郡出发,也遇上了匈奴一支主力骑兵。公孙敖的部下被匈奴兵大杀一阵,死伤七千多人,几乎全军覆没,幸好他逃得快,领着残兵败将总算逃回来了。公孙贺从云中出发,一路上连个匈奴兵的影子也未见到,他还想在附近找到匈奴兵决战。后来得到消息说雁门和代郡的两路兵马吃了败仗,公孙贺心中发慌,害怕匈奴兵再回兵来围攻自己,所以不敢总在原处等候,只好下令班师回朝。只有上谷的那一路卫青的军队,一直攻击到笼城。匈奴兵大部分调往雁门攻击李广去了,所以后防空虚,在笼城守卫的仅有几千人。卫青领一万人马,以多攻少,占了便宜,他打了胜仗,所杀和俘获七百多人。一看别的将军撤退的撤退,战败的战败,不敢孤军留在敌后,马上也领兵撤回。
北击匈奴冲突再起(2)
这次出击,李广和公孙敖两路大败亏损,公孙贺白跑了一趟,只有卫青这一路取得了小胜,从整个战局来看,汉朝是失败了,匈奴军队取得了胜利。
第二次反击又遭失败,汉武帝大发雷霆,他下令把公孙敖和李广及违反军令的中下级指挥官、军吏送交司法部门,又把溃败逃跑的士兵抓起来,把他们投入到牢狱之中,听候处理。
接着,汉武帝按这次出兵的功和罪进行赏罚。因为只有卫子夫的兄弟卫青打了胜仗,所以汉武帝格外地赏赐他,封卫青为关内侯。公孙贺总算没有损失人马,被封为南窍侯。公孙敖和李广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本当斩首,准许他们赎为庶人。公孙敖和李广交了钱从狱中放出又做起了平民。对其他不服从指挥、弃军逃回的校尉和违反规定的军吏,则依军法严肃处理,
汉武帝的第二次反击,虽说从战局全盘看失败了,但损失不大。汉武帝从中发现汉军校尉和将领之间配合不好,而且中下层军吏中有许多人有违反军令的现象。汉武帝就想通过赏罚来调动士气,并对军风军纪进行了整顿。这次反击为汉武帝提供了许多治军的经验。
卫青虽是奴仆出身,然而精于骑马射箭,勇敢超过常人,指挥有方。卫青对于上下的官员都十分谦恭,对手下的士卒也格外地恩遇。众人都乐于为他效命,称赞他有大将的气度和才能。汉武帝把卫青从奴仆一层层地提拔上来,天下人也因此佩服汉武帝慧眼识才,能够破格用人。
收复河南地(1)
过了不长时间,第二次反击失败的阴云被一件喜事冲得无影无踪。原来卫子夫给汉武帝生了个儿子,
汉武帝虽后妃成群,但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儿子。今年汉武帝已经二十九岁了,对于早婚早育的古代来说,这个年龄得子,已算太晚。汉武帝因而为此事狂喜,把失败的事抛到九霄云外,成天去看他的宝贝儿子,心里高兴有了接班人。母因子贵,卫子夫在生了三个丫头之后,终于为汉武帝生了第一个儿子,自己也暗自得意。果然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三月十三日,汉武帝册封卫子夫为皇后,赦免天下的罪犯。卫子夫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可是汉武帝没能高兴几天,边关告急文书又奏到案前。因为已经到了秋天,匈奴人肥马壮,就想报复一箭之仇,南下侵犯汉朝边境。军臣单于派两万多人马打进汉境,攻杀辽西太守,掳走两千多人。转过马头,又围攻渔阳,渔阳太守被匈奴兵击败,匈奴兵在渔阳把将军韩安国团团围住。韩安国打了败仗,逃到右北平,守在那儿。过了几个月,他病死了。匈奴军队连连告捷,又举兵入侵雁门,杀掠汉朝一千多人口。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再也捺不住性子了,他决定坚决反击。
汉武帝为了找人代替韩安国的位置,就想到了闲居在家的李广。李广自从被赎为平民之后,回到家中,打猎喝酒,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但他的心里一直挂念北方的战局。汉武帝召用他的诏书一到,李广马上收拾行装,到右北平担任太守一职,接管韩安国曾经带领的部队。
李广到了右北平,每天领兵巡逻边境,匈奴不敢进犯。匈奴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好,就送他一个十分好听的外号,叫“飞将军”。从此“飞将军”李广的美名留传后世。
李广在右北平太守任上,除了严密防守匈奴的入侵以外,也时常出去打猎散散心。右北平一带有老虎出没,时常出来伤害百姓。李广就把老虎当做狩猎的主要对象。只要老虎遇到他,没有一只能逃脱被射杀的命运。李广艺高人胆大,一定要等老虎走到近前时才会拉弓放箭,一般一箭就能结果老虎的性命。
有一天,李广晚上巡逻,天色昏暗无光,只有几点星光点缀在黑色的天幕上,此时正是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李广一行人走到山脚,忽然看见草丛中伏着一只老虎。李广急忙抽弓搭箭,手下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李广已经把箭使劲地射了出去。他的箭法能百步穿杨,所以很轻松地射中了目标。他手下人看老虎中箭之后一动也不动,就跑过去捉这只大猎物。他们走近前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李广射中的是一块虎形的大石头。箭射入石头中很深,这些手下人谁也拔不出来。大家对于李广的神力感叹不已。
李广感到很奇怪,他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又射了一箭。那枝箭与石头相撞,进出了耀眼的火星,掉在旁边,仅在那块大石头上多凿了一个小洞。李广又连射了两箭,箭头都折了,都没再能射入到石头里去。其实不必再射,有那一箭就够了,大家已经亲眼看到李广的箭竟能射穿硬石头。这个消息传到匈奴那边,他们摸摸自己的胸口,心想,李广的箭连石头都能射穿,何况我们的血肉之躯呢?他们越想越害怕,以后匈奴人就不敢再去骚扰李广所管辖的那个右北平郡了。
汉武帝除了派李广代替韩安国镇守右北平之外,还把卫青派到北方。
卫青率领三万人的大军从雁门出发,将军李息也带领一支骑兵由代郡北上,与卫青的部队互相呼应。汉武帝吸取了原来分兵太多,各部兵力不足,易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加强了这两路的兵力。由于这两路军队的力量比较集中,因而具有较强的突破能力。这两支军队迅猛地向北推进,每战告捷,共歼灭匈奴数千人。卫青又立战功,更加得到汉武帝的宠信。
卫青和李息得胜还朝没几天,汉武帝又让他们再登征途。这已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春天了,匈奴兵再次攻入上谷和渔阳地区,杀掠吏民一千多人,骚扰不断。汉武帝马上让卫青和李息重整战袍,发动了第四次反击。
这一次汉武帝改变了策略。以前几次都直奔向匈奴骚扰的地区,赶走入侵者。往往汉军占有优势时,匈奴军队就会迅速撤走,因而总是没有多大的战果。甚至有时汉军小股力量落入匈奴大集团武装的包围之中,反而被匈奴人利用优势兵力杀得大败。汉武帝吸取了前几次出兵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声东击西的策略。
这次入侵的匈奴集中攻击汉朝东北部的边郡渔阳和上谷。匈奴人集中优势兵力想给救援的汉军以迎头痛击。卫青就作出伪装,让部队向东北方向推进。到了北部时,兵锋却突然西指,挥兵长驱直入攻击匈奴西部没有防御准备的高阙(今内蒙古阴山西长城口)和陇西,匈奴在东部,遇到了汉朝渔阳郡和上谷郡两地军吏的顽强抵抗,主力都集中攻击这两个地区,而匈奴人决没有料到汉朝会不解渔阳和上谷之围,反而扑向他们西部防御空虚地带,一时惊得天旋地转。
卫青和李息领兵直捣高阙,以优势的兵力打得匈奴人大败而逃。汉兵又沿黄河南下陇西(今甘肃临洮南),由北向南迂回地攻击寄牧于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的匈奴。匈奴人没有想到汉军会从北面杀过来,大败溃散。卫青和李息挥兵一顿砍杀,匈奴兵死伤五千余人。
收复河南地(2)
在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慌慌张张带着少数心腹士兵弃地而逃,匈奴人畜养的百万多头牛羊全部落到了汉军手里。
河南地原先在秦朝时,由蒙恬将兵三十万从匈奴手中血战夺得。后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秦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且抗击匈奴的名将蒙恬也被胡亥和赵高设计害死。匈奴人趁着中原地区乱成一团的时候,派兵轻取河南地,赶跑了秦朝的戍卒。这之后,匈奴经营河南地已有八十多年,直到汉武帝才又从匈奴手中夺回这个地方。
河南地是中原和匈奴两大对手必争的一块战略要地。河南地距汉朝都城长安不过数百里的路程。匈奴骑兵只用一两天的时间便可以从河南地赶到长安城下。所以匈奴把河南地作为向中原进攻的桥头堡。而对汉朝来说,匈奴占有河南地就等于在汉朝头上悬挂了一把利刃,汉廷随时有刀临脖颈的危险。河南地的收复,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扭转了汉朝对匈奴战争中的被动的军事态势。汉朝占有了河南地,等于往匈奴的胸膛中插进一把钢刀,河南地成了汉朝军队进攻匈奴的一个最好的军事基地。因此,汉朝收复河南地,是一次有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的胜利。这次胜利大大振奋了汉朝的士气和君臣抗击外侵的信心。
汉武帝这次出击获得了很大胜利,除杀死不少匈奴兵之外,还夺回了军事要地河南地,汉武帝按功行赏,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卫青部下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为岸头侯。士兵们也得到犒劳和赏赐,军心大振。
这时候,郎中主父偃又给汉武帝献上一条计策,他对汉武帝说:“河南地一带土地肥沃,有黄河作为天然的水渠,是块膏腴之地。况且黄河天险阻止了匈奴的进攻,八五八书房秦朝的时候,蒙恬就曾在那里修造城墙,抵御匈奴。现在臣以为应该在这些地方重建新城,设立郡县。这是从根本上抗击匈奴、保卫边疆的重要措施。”
汉武帝也认为河南地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防御匈奴,但在那么大一片地方兴建城池也是国家大事,这需要花费许多人力和物力。汉武帝决定召开廷议,讨论固边筑城之事。不想大臣们多数持反对意见,他们反问道:“这件事与秦始皇筑长城又有什么两样呢?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在那么偏远的地方筑城,又有谁愿意搬到那边去住呢?”
汉武帝并不讨厌秦始皇,他所做的事有些是秦始皇做过的。汉武帝为了抵抗匈奴,是不在乎人力和物力的。他赞成主父偃的意见,大臣们也没有谁敢再提反对意见了。
汉武帝派将军苏建征调十多万人民去建筑朔方城(今内蒙古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又征发关东地区的民夫,把黄河以南蒙恬时修建的所有要塞都加固修理一下。这次筑城固边,花去的金钱以亿计,汉朝的府库也空了。崤山以东的百姓每十万人一批轮流去服劳役,一座座城堡在边境上夯实筑成,河南地的防守能力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汉武帝在北方防御问题上系统考虑了一段时间,他除了在河南地筑城防守之外,把东部上谷郡里伸到匈奴界中去的一块土地放弃给了匈奴。因为上谷郡斗辟县造阳以北的地方九百里凸到匈奴境内,无险可守,派出防守的士兵经常遭到匈奴的突然袭击,而汉朝又不能及时派出援军救助。为了这小块地方,汉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汉武帝把这小块地方放弃给匈奴也是为了防守的方便。这说明汉武帝对北方边防已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安排。
北方经过这次整顿,的确加强了防御匈奴攻击的能力。但这里除了戍卒之外,少有人烟,而且军粮得全部从内部调运。为了以民养兵,解决国家负担,汉武帝下令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活动。汉武帝移民十万人充实到朔方郡。这大量的移民不但加强了边防,而且也部分地解决了没有土地的农民的生活。
大规模的移民使荒凉的河南地又充满了生气。土地被开垦出来,原先的牧场又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河套地区有黄河灌溉的便利条件,土地肥沃,经过汉朝军民的共同开发,成为塞北的一颗明珠。汉武帝为了便于管理河南地,就在原来秦朝九原郡的基础上,改名为五原郡,治所在九原(今包头市西北)。河南地又正式地回到中央政权的怀抱之中,又重新得到了开发。
匈奴境内追亡逐北(1)
看到汉武帝热心地经营河南地,军臣单于又气又急。在公元前127年的冬天,一病不起,溘然长逝。匈奴境内群王无首,为夺取单于的位置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
军臣单于生前立下太子於单,应该是匈奴王国的正式继承人。但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觊觎单于位置多年,早早就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一看军臣单于死去了,马上就自立为单于,他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不怕太子於单的反抗。
太子於单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单于的位置,他领着自己所属的人马和伊稚斜展开了决斗,於单势单力薄,被伊稚斜打得大败,於单无路可走,只好逃到汉王朝境内请求投降。汉武帝对于於单采取了友好的姿态,他为了鼓励匈奴人不与汉朝作对,就把於单封为陈安侯,以显示汉朝博大胸怀。可是於单不太适应中原的生活,没过几个月就死了。而匈奴内部伊稚斜打跑了於单,就以军臣单于弟弟的身份高登单于宝座。
这时,汉朝宫廷内也正在大办丧事,原来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去世了。王太后的去世,汉武帝很是悲伤,他克尽孝礼,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为了安息死者的亡灵,汉武帝在这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直没有动用兵符,汉朝和匈奴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暂时停了下来,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
匈奴新立的伊稚斜单于却是个好战之徒。他一上台就企图夺回河南地,报仇雪恨。他看到汉武帝为王太后服孝而暂时放弃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打击,就变本加厉地攻击汉朝边郡,掳掠边民。
从公元前126年冬到公元前124年春这两年的时间里,汉朝军队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伊稚斜单于气焰很嚣张,接连不断地攻击汉朝北疆,他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春天刚刚夺取单于位置不久,就领数万人攻击代郡,汉朝代郡太守共友竭力反击,被匈奴兵杀死。匈奴兵掠汉朝一千多人口退回去了。等到秋雁南归的时候,匈奴骑兵又踏着枯草偷偷地侵到雁门郡内,杀掠雁门郡内百姓一千多人。这两次南侵使伊稚科单于尝到了甜头。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伊稚斜单于又举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南侵,他知道汉武帝因为丧母不会派大军反击,所以就派出了九万大军,分成三路南侵,企图能得到比上次更大的收获。匈奴骑兵分三路,每路三万人分别攻击代郡、定襄和上郡三个目标,汉朝北方边郡烽火连天,又不能互相救助,只能困守待援。但是,伊稚斜单于也不敢在汉朝境内滞留时间太长,因此他在纵兵杀掠一番之后,俘走了几千汉人就退回去了。
匈奴右贤王也乘机向南进犯,因为河南地被汉朝占有并筑朔方城加固防守之后,就等于断了他的财路,他也想报仇雪恨,就多次派兵侵犯河南地,有时攻击到朔方城下,汉朝军吏共同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汉武帝忍无可忍,不得不下决心追歼匈奴,从根本上打击匈奴。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的春天,汉武帝下令第五次对匈奴用兵。汉军踏上刚刚吐绿的草地,再次开始了新的征程。
这次用兵,规模很大,并且开始由国内的防御转变为在匈奴境内追击匈奴。汉武帝下令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河南地北边的高阙出发,作为这次出兵的统帅。卫尉苏建被拜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地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各领一部人马,他们一齐从朔方城出发。另外东部一路由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从右北平一带一起北上。
车骑将军卫青统帅六个将军和十多万人马大举进入匈奴境内。他们东西线同时出击,但重点是在西线,东线只是起牵制和策应的作用。
匈奴右贤王刚从河南地大掠一番返回,正在帐中饮酒作乐,回味这次入侵的收获。他手下报告说汉武帝已经派卫青又率大队人马要找他报复,心中一惊。但他又想此地距汉境一千多里,估计卫青集结好军队再走这么远的路,得需要几天的时间,右贤王就决定就地休息,明天再往北转移也不迟。
可是右贤王打错了算盘,卫青集结军队速度很快,而且又是从凸出到匈奴境中的河南地起兵,实际距右贤王居住地仅有六七百里。卫青挥兵北进,在日落前把右贤王的居住地团团围住。
手下人的报告把右贤王的酒吓醒了,他听说汉军忽然包围上来,不由得惊恐万状。他慌慌张张地备鞍上马,带着一个心爱的小老婆和几百名心腹骑兵乘着夜色突围逃跑。卫青听到报告,马上派轻骑校尉郭成等人猛追不舍。由于右贤王熟悉地形,所以在郭成等人追了几百里地时,终于被右贤王甩掉了。郭成只好空手而回。而汉军在包围圈内却收获不小。汉军镇压了匈奴兵的顽强抵抗,活捉右贤王手下的副王十多人。同时被俘获的还有一万五千多人和近百万头牲畜。
卫青下令班师回朝,胜利的消息早就由人飞快地报告到汉武帝那里去了。汉武帝见又取得了一个大胜利,欣喜若狂。他马上叫过一个使者吩咐了几句。
卫青的军队喜气洋洋地返回边塞。在塞上站满了欢迎的军民。卫青刚到塞下就看到汉武帝派出的使者恭立在城门前,使者手捧着一封大印,对卫青说:“皇上令臣持大将军印,即在军中拜为大将军。”卫青拜谢接过大将军印。将士们一片欢呼。属将们将军队交归大将军管辖,汉军吹得胜号返朝。
匈奴境内追亡逐北(2)
汉武帝再次奖励这次出击的有功人员。他对臣下说:“大将军卫青亲自率领士卒,出师大捷,擒获匈奴副王十余人,立下汗马功劳,朕决定再加封卫青八千七百户。”汉武帝觉得卫青屡立战功,就别出心裁要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他下令封卫青的大儿子卫伉为宜春侯,另两个儿子卫不疑和卫登分别被封为阴安侯和发干侯。汉代时从汉高祖那传下来的规矩;非功臣不得封侯。而汉武帝却把卫青的三个儿子一齐封侯,尚属史无前例,可见汉武帝对卫青的战绩太满意了。
大将军卫青见到汉武帝时再三谦让说:“臣有幸得在汉家军队里,依靠陛下的神威才使军队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将士们共同力战取得的功劳。陛下已经给了臣很高的封赏和荣誉,又增封臣的三个儿子为侯。可是犬子小的尚在襁褓之中,没能为陛下立下一点功劳,陛下却裂地分封他们为侯,这不是臣在军队里勉励将士们奋力拼杀的本意。犬子卫伉等三人又怎敢受封呢?”
汉武帝坚持原议,他对卫青说:“朕并不是忘了将士们的功劳,现在正在安排他们的封赏呢。”把卫青劝了回去。
汉武帝除了重赏大将军卫青之外,又下诏给御史,对其他有功人员进行封赏,他说:“护军都尉公孙敖三次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总护诸军,擒获匈奴副王,战斗有功,因此封公孙敖为合骑侯:都尉韩沉跟从大将军北出置浑关塞,包围匈奴右贤王的王庭,指挥部下擒获匈奴副王,故封韩沉为龙额侯。骑将军公孙贺和轻车将军李蔡都因擒获匈奴副王有功,分别封为南印侯和乐安侯。”
汉武帝除了重赏高级将领之外,对于领军的中级军官也给予赏赐,封校尉李朔为陟轵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以及校尉豆如意、中郎将绾等都因功赐爵关内侯,李沮、李息和豆如意分别赐给食邑三百户。御史大夫奉旨逐一封赏有功劳的将领,连士兵也不例外。
正当汉朝君臣为获得大胜而弹冠相庆时,匈奴统治者却是火冒三丈。他们不仅没有从汉朝掠到什么太丰厚的财富,反而被汉军一次反击打得落花流水,就连牛羊也被汉军顺手夺过去了。匈奴人恼羞成怒,又向汉朝发动了猖狂的进攻。
这年秋天,意图报复的匈奴人又入侵汉朝边界,在代郡杀死都尉朱央,俘虏汉人一千多人。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天,汉武帝决心再给匈奴人一次教训。他命令大将军卫青又一次从定襄出发,作为总指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全部归大将军卫青指挥。
汉军大队北上,匈奴急速退兵,汉军随后追击,歼灭匈奴数千人。卫青见匈奴人退兵避战,只好率领大军后退到边境,在边郡一带进行休整。
暂时的宁静预示着更大风暴的到来。过了不到两个月,一直安静地守在汉朝边郡上的汉朝大军突然又向北疾进。大将军卫青统率着六位将军,十余万骑兵,似狂飙猛起,从定襄北进数百里。措手不及的匈奴人进行了顽强抵抗。大将军卫青挥军猛击,又推进一百多里,安营扎寨。
前将军赵信原来是匈奴的小王,投降了汉朝,被封为翕侯。他是这次大军的开路先锋,因为他比别人更熟悉匈奴地区的道路和地形,就和右将军苏建率领三千多骑兵在大军前面开路。
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在卫青帐下。他这一年才十八岁,但身体健壮,喜欢骑马射箭,这倒很像他的舅舅卫青。大将军卫青很喜欢他,就带他一起随军北击匈奴。汉武帝下诏告诉卫青,让霍去病参战立功。卫青按汉武帝意愿,给霍去病八百名壮土,都是汉军中身手矫健,武艺高超的年轻士兵。并且任命霍去病为票姚校尉,相当于一支现代的特种部队的头头。
卫青除派出前将军赵信和右将军苏建前面探路之外,又命令另外四个将军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沮每人各带一队人马分头去找匈奴,确定匈奴的位置,以便大军的合击。霍去病领着手下八百将士也不甘落后,自告奋勇率军独自寻找匈奴。卫青做好这一切安排后,就坐镇大营,等候消息。
到了日暮时分,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和李沮各自领着自己的人马转回营地,他们没有碰到匈奴的大部队,只是消灭了碰上的小股匈奴骑兵。他们向大将军卫青报告了各自的情况,就各自回营休息。
天色黑下来了,可是赵信、苏建和霍去病他们三路人马都没有露面。卫青看着夜色笼罩下的茫茫草原,心里担心他们会出事,就连忙派人召回公孙贺他们几位将军,让他们带人前去接应一下。
又过了一天一夜,还是不见赵信他们,大将军卫青心神不宁,坐卧不安。正当卫青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营外卫兵报告说:“苏建将军回来了。”
将军苏建浑身血迹,由两个士兵搀扶来到大将军营中,他半死不活地趴在卫青面前痛哭流涕。
大将军卫青急忙扶起他问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将军怎么如此狼狈?”苏建哭着说:“昨天,我和前将军赵信把士兵合在一起,仗着他熟悉线路一直向前推进,不想迎面碰到了匈奴的大军,我们还来不及撤退便被他们包围了。我和赵信向外突围,与匈奴兵混战一整天也没能摆脱困境,而我们手下的人马已经损失一大半。想不到这时候赵信又变了心,他投降了匈奴。我只好带着几百人拼着性命冲出来。匈奴兵不肯放过,在后面穷追不舍,又大杀一阵,我和手下人都离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逃回来向大将军请罪。”苏建说完这些话已泣不成声。
匈奴境内追亡逐北(3)
苏建和赵信全军覆没,大将军卫青心中一紧,以前一直打胜仗,卫青一时不知如何处理这件事。他当时召来军正闳、长史安和议郎周霸等负责军纪的官员,询问他们说:“你们看应该怎样处理苏建才好呢?”议郎周霸说:“苏建是大将军派出的部下,未能斩敌立功,现在又全军覆没,只有自己一个人逃回,应当斩首才对,以申明大将军的声威。”
军正和长史都站出来替苏建辩护,他们说:“苏将军以三千人对付匈奴数万大军,兵力相差太悬殊,所以吃了败仗。但他不肯跟着赵信投降敌人,一直抵抗到全军覆没,他才拼死逃回来,已经尽到了一个将军的职责。如果把他杀了,以后将士们万一打了败仗,谁还敢回营呢?这不是如同逼迫他们去投降敌人吗?请大将军三思。”
卫青也觉得不应该就这样简单地追究苏建的责任,他对部下说:“我幸得以皇亲国戚的身份率师北伐,并不担心没有威名,而周霸让我杀苏建来提高自己的威名,这很不合我的心意。虽然我有处斩大将的职权,但也不能专擅生杀大权。就是苏建有罪,也应当奏明圣上,让圣上亲自来裁决,我不能自作主张把苏建杀死。”
将士们听了卫青一番话,非常佩服大将军的人格,都齐声叫好。于是卫青便将苏建暂时囚禁在军中,只等班师回朝之后,交给汉武帝处理。
卫青派出接应赵信的将士们已得知了苏建和赵信的败信,知道他们全军覆没,只好接收了一些败兵残将陆续返回大营。
最后又回来一批人马,士兵们迎上去仔细一看,原来是霍去病和手下人回来了。他们一个个血迹斑斑,但行步稳健,直奔大将军营中报到。
霍去病手提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后面的壮士还押着两个匈奴俘虏,卫青见到外甥霍去病能够平安地回营,心中大喜过望。见了人头和俘虏,卫青忙问霍去病这路的情况。
霍去病扔下人头,指手画脚地说了大概:“我领着手下这八百人离开大营,北进数百里寻击匈奴,一路北进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昨天晚上,我们接近了一座小山,见山谷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上百座帐篷。我一看就肯定这是匈奴的一座较大的军营。我们偷偷地从山脚下绕过匈奴的哨兵,转到了匈奴兵营的北面。此时夜色昏黑,我们趁匈奴人没有防备,集中兵力猛攻其中一座最大的帐篷。帐篷中三个匈奴的军官正在饮酒,我们冲进去时,其中一个要拔刀反抗,被我一剑斩杀。其他人把另外两个匈奴头子生擒活捉。匈奴兵做梦也没想到汉兵会钻到这来,他们全无准备,加上夜色昏暗,匈奴士兵被惊叫声惊醒,以为遭到汉朝大部队的攻击,急急忙忙寻马找鞍,拿着细软仓惶逃命。我和手下人乘乱一顿追杀,大约斩杀了两千多名匈奴士兵,剩下的逃得无影无踪。我怕匈奴人去纠集救兵,到时候人少力寡要吃亏,所以领着人往回急奔,正好半路上碰到接应的将士们,这才放下心来,一同回营,向大将军缴令。”
卫青听说霍去病大获全胜,心中格外地高兴,他看了看霍去病扔在地上的人头和后面押着的俘虏就问道:“那么这三个人又是怎么回事呢?”
霍去病回答说:“这是匈奴的三个头子,一个被我杀掉的,另两个被我们活捉押回来。我在路上审问了这两个人,他们供认说,一个是匈奴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另一个是匈奴的相国,他们又说我杀死的是匈奴单于爷爷一辈的大王藉若侯产。”大将军卫青喜上眉梢,他心中想,赵信和苏建三千人全军覆没,幸亏霍去病打了胜仗,这次出来总算没有吃亏。大将军卫青仔细盘算一阵,决定到明天一早就收兵返朝。
这次出兵,连续采取了两次军事行动,共消灭匈奴兵一万九千多人,而在后一次战争中,尽管杀敌一万多人,但汉朝也失去了赵信和苏建两位将军统率的三千多骑兵。汉武帝认为这次出兵,虽然功劳不小,又带来单于爷爷的人头,活捉了单于的相国和叔父,可是两路兵马全军覆灭,翕侯赵信又投降了匈奴。总的看,功过相当。所以汉武帝决定不加封卫青,只是给卫青一千金予以奖励。
而这其中有两个人却不得不赏。一个是票姚校尉霍去病,他率八百壮士直捣匈奴大营,斩获三名匈奴高级官员,并斩获匈奴兵两千二十八名,超过他所带领人数的两倍之多。汉武帝以其勇敢,封霍去病为冠军侯,赏给食邑两千五百户,霍去病至此开始在抗击匈奴的战场崭露头角,
另一个封侯的是大将军手下的校尉张骞。张骞曾经作为汉武帝招募的使者,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不想半路上被匈奴人抓住,扣留了十多年。后来张骞找个机会又从匈奴逃了回来。他在这次出击战中,在大将军卫青手下担任校尉职务,由于他在匈奴生活了十多年,所以熟悉匈奴的地形,知道哪里能有水,哪里有草。这次出兵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全靠他起了一个好的向导作用。由于他的指点,汉军人马才免于受渴挨饿。大将军卫青向汉武帝奏明了他的功劳,又加上他以前出使的勇敢,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将军苏建率三千人苦战匈奴数万人,不敌而败,并没有像赵信一样投降匈奴,最后全军尽没,只有自己一人逃了回来。按汉律,亡师丧土要处以斩刑,但汉武帝念苏建一片忠心,又是兵力相差悬殊,所以就让苏建自赎死罪为平民。
匈奴境内追亡逐北(4)
此外汉武帝还赏赐了上谷太守郝贤。郝贤四次跟从卫青,参加了抗击匈奴的战争,一共捕获匈奴人一千三百多名,累计立有战功,所以汉武帝就封郝贤为终利侯。
骑士孟已随霍去病斩虏匈奴的高级官员有功,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两百户。
正当汉武帝赏赐有功之臣的时候,匈奴人也在庆功,尽管他们损失惨重,但总算得到了一个熟知汉朝内情的赵信。千军易得,一将难寻,更何况赵信又是一员熟知汉情的大将呢?伊稚斜对于赵信格外加恩,把赵信封为自次王,权力之大,仅次于伊稚斜单于一人,伊稚斜单于为了拉拢赵信,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赵信。赵信一时名利双收,人财两得,更加死心塌地跟从伊稚斜单于。他熟知汉朝军队的训练和进攻方法,所以相应地就比伊稚斜单于更有办法对付汉军。
赵信针对汉军不能大规模长驱直入的缺点,让伊稚斜单于将兵力全部转移到大荒漠以北的地方,这样汉武帝急于同匈奴主力决战,必然要派兵长途跋涉荒凉贫瘠的大荒漠地区和一些沼泽地带。而匈奴士兵则可以在荒漠以北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这样就可以将远程而来,粮草不济,士兵疲惫不堪的汉军打得措手不及,大败而回。
伊稚斜单于听了赵信的计策,心中暗自赞叹,自己为收罗到这么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而自鸣得意。他二话没说,马上同意按赵信的计策去做。
赵信的计策切中了汉军的弱点,汉武帝不敢派兵长途跋涉去攻击大漠以北的匈奴主力。在漠南,派出大军进攻往往还是劳而无功。匈奴人远离汉朝边塞的办法,使得汉军对匈奴人无可奈何,只好一心积聚力量,只等粮草备齐,时机成熟之后,再征漠北攻击隐藏在北部的匈奴武装。
赵信见汉军因他的计策而无所收益时,就灵活地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他派出数万人的小股军队,有时从漠北出发,趁着汉朝大军向回撤退,北方边郡空虚的时候,突然攻击汉朝北部边郡。等到汉军反击时,又急速撤回到大漠以北,让汉军疲于奔命。
但由于伊稚斜单于看到连吃几次大败仗,损失了不少人马和牲畜,也想先休息一下,加上赵信的计策,所以汉匈边境也出现了一年无战争的和平景象。尽管有小队匈奴人马的骚扰,但汉匈边境上已经不再见到大军猛进时扬起的滚滚烟尘了。
但双方的统治者还在暗自盘算,伊稚斜单于就是想在大漠后面养精蓄锐,而汉武帝则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战场——陇西。
从此漠南无王庭
浑邪王降汉(1)
由于汉武帝集中解决国内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的叛乱,所以暂时没有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
匈奴人在遭到汉朝军队的数次重创之后,在中部地区的军队元气大伤,已经没有能力对汉朝的边郡施加太大的压力。伊稚斜单于采纳了从汉朝投降过去的赵信的计策,把重兵放在大荒漠以北,养精蓄锐。因此匈奴势力减少了南侵的次数。但一直还在觊觎着富庶的南邻汉帝国。
汉朝经过数次十多万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一是赏赐功臣,二是战争所需要的大量费用,又加上收复河南失地后的大肆经营,汉朝的府库出现了赤字。汉武帝不得不暂时中断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入休整时期。
经过一年时间的休整,汉匈双方都恢复了一些元气,又开始了在边境上发生小规模的冲突,这短短的一年平静期孕育了以后你死我活的决战。这以后的几次战斗,汉朝军队占有了一定的优势,匈奴势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汉武帝正为处理国内淮南王谋反事件大开杀戒的时候,匈奴人的屠刀也伸到了汉朝上谷郡内,又使数百名汉人惨死在入侵者的屠刀之下。汉武帝却无心北顾,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
等到国内整肃完毕后,汉武帝又开始了对匈奴的报复性打击,由于中部地区的匈奴人龟缩在大漠以北,所以汉军对此无可奈何。汉武帝只好决定暂时不再把匈奴单于统辖的中部地区作为打击对象,而把战略目标转向了河西地区。
河西地区即今甘肃省境内的大部分地方,因在黄河南北河道的西部而得名。汉武帝时期,河西地区由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分别领辖。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三次下令对匈奴用兵,进行远距离的追歼和迎降,用兵的重点仍在西部。
这一年,霍去病被汉武帝擢升为骠骑将军。他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奉汉武帝的命令,带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塞。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