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把个德意志打了个稀巴烂,1800个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一股脑挤在地图上,把曾经显得伟大光荣的神圣罗马帝国变成了马蜂窝。
神圣罗马帝国的这千年历史说明了一个道理:搞分裂是没有前途的,只有统一,德意志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你看看人家邻居法国,还有英国,地盘其实也不算大,人口其实也不算多,但是统一起来之后就是厉害,早早就当上了世界列强,满世界占领殖民地,趾高气昂得很咧!
可是,要把这1800多个小国捏到一块儿去,还要排除周围列强们的乱掺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是德意志各邦国的土皇帝们自然不答应——常言道宁为鸡头,不为牛后。领地虽小,当老大总比听别人使唤舒服吧?
然后德意志的各个邻国,主要是列强级别的几个大国——尤其是法国——不答应。谁也不希望身边冒出来一个强大的邻国。没错,一个统一、富裕、强大的德国可能会给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但一个统一、富裕、强大的,呆在自己身边的德国那可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要想战胜这些土皇帝和强大的邻居们,实现国家的统一,当然离不开老百姓们的努力,可单靠小老百姓是做不到德意志统一的,这件事只有某个强大的邦国才能做到。
——这份历史重担究竟会落在谁身上呢?
当时德意志的1800多个小邦和自由市,不用说绝大多数都是在历史的漫漫长路两边打酱油的,真正强大的也就那么四五个,而强大到有实力统一德意志的,就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奥地利。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奥地利都跟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地利人也属于日耳曼种族;官方语言也是德语,跟德国巴伐利亚一带的口音很相像;两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都是德国的坚定盟友。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突飞猛进的今天,穿越两国边境一不用查护照二不用换现金。不深入了解的话,简直就觉得她们好像是同一个国家。
在历史上,奥地利和德国的统一也仅仅是失之交臂。
(36)
早在公元962年德意志第一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奥地利地区就从属于这个帝国了。前面说过,1156年,奥地利沾了红胡子腓特烈的光,升格成为公国,迁都维也纳。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扩张,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第一帝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到了1276年前后,从今天的瑞士境内起家的哈布斯堡家族通过武力夺取了奥地利。打这起,这个家族统治奥地利长达600多年。在此期间,奥地利持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德意志各路诸侯当中实力最大,而且还不断向东向南发展,夺取了斯拉夫人聚居的很多土地。
也正是因为奥地利向东、向南发展得太顺利,一来二去它就对统一德意志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不太感冒了,转而全心全意经营自己名下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统一的千秋伟业就此跟奥地利擦肩而过。
这样一来,这个历史使命就此落到了德意志的二号种子选手——普鲁士王国的身上。
普鲁士本来是个地名,指的是今天波兰的东北部地区。这地方距离今天的德国不近,可是离波罗的海那几个小国倒不远,所以,古代生活在这里的普鲁士土著不属于日耳曼种族,讲的语言也类似于后来的拉脱维亚或者立陶宛语,跟德语相比差远了去了。
从古代的普鲁士变成后来的德意志的普鲁士王国,主要有两个历史渊源:
先说一个宗教方面的渊源:
烟雨在前面提起过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打劫团伙“十字军”。从1095年开始,欧洲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组织了十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这前后十次东征,得手的时候不多,但得手后就得派兵驻守新打下的地盘。人家欧洲各国的封建主本来就是抢东西来的,抢完了之后自然要回去打理自己的领地,新征服的地盘就交给了那些在欧洲没家没业的职业军人。这些人成立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宗教军事组织,通称骑士团。
1198年3月5日,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以后,被红胡子腓特烈给带出来而又抛下的,来自德意志地区的职业军人们在巴勒斯坦的阿卡地区成立了自己的骑士团——“条顿骑士团”。
1226年,条顿骑士团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许可,获得了对普鲁士地区的统治权。受到条顿军人们的影响,普鲁士人改信了基督教,日常语言也逐渐变成了德语。
号称“欧洲三大骑士团之一”的条顿骑士团没少打仗,可是打仗的能耐好像也不高明,两次生死攸关的大仗都打败了:
蒙古人崛起之后向四面八方扩张,在第二次西征的时候进攻东欧。1241年4月9日,德意志和波兰联军在格列尼卡战役中被拔都率领的蒙古骑兵击溃。作为联军主力的条顿骑士团损失惨重,几乎全部重骑兵都被消灭,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
1410年7月15日,条顿骑士团又在坦南堡战役中被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的联军击败,包括总团长在内的全部指挥官阵亡。这仗惨败之后,条顿骑士团就只剩下了苟延残喘的份儿。
条顿骑士团日薄西山,普鲁士的第二个渊源就此登场了。
(37)
1138年,罗马帝国(当时还没有“神圣”那个定语)的皇帝洛泰尔二世为了向易北河以东扩展势力,抵御斯拉夫人西侵,就建立了一个叫勃兰登堡的藩侯国,隶属于萨克森公国。几十年后,勃兰登堡藩侯国脱离萨克森公国,直属帝国皇帝,到了1356年,勃兰登堡侯爵成为了德意志七大选帝侯之一,勃兰登堡地区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1415年,勃兰登堡的侯爵家绝了嗣,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蒙斯就把这片土地改封给了手下的一员武将,霍亨佐仑家族的腓特烈。
从此以后,这个霍亨佐仑家族的兴衰就和德意志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直到1918年。
这位开创了霍亨佐仑王朝的腓特烈.冯,霍亨佐仑,是整个家族的第一个选帝侯,所以后来就被称为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或者叫“大选侯腓特烈”。
第18节
到了1512年,霍亨佐仑家族的支系,阿尔布雷希特侯爵当选条顿骑士团的第37任总团长,就此把条顿骑士团管辖的普鲁士地区并入了自己的领地;1525年,阿尔布雷希特宣布改信基督教路德宗,解散了条顿骑士团,同一年他又被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册封为公爵,普鲁士侯国也就此晋升成普鲁士公国,臣服于波兰王国。
到了这个时候,普鲁士的两个历史渊源:条顿骑士团领地和霍亨佐仑家族领地就此合二为一。也正是因为普鲁士有着条顿骑士团的血统,所以从公国建立之始,普鲁士就强调军事优先和专制主义,尽管由于土地贫瘠,论经济什么的,要比巴伐利亚、萨克森什么的穷一点,可是在人民的组织性、纪律性方面,就比其它的德意志诸侯们高出了一大截。
1701年,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由于长期近亲结婚,导致人种退化,最终绝嗣。欧洲各国的封建主一个个虎视眈眈,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借此获得西班牙的领土。狼多肉少,各国就为这个打起来了,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经历过三十年战争的神圣罗马帝国,本来已经是四分五裂,土埋半截了,可是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还想趁火打个劫,于是也宣布参战。
参战归参战,可皇帝陛下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还得央求德意志境内的诸侯们有钱的帮个钱场,有人的帮个人场。
普鲁士的机会就来了。
当时普鲁士的公爵是霍亨佐仑家族当上地主之后的第12任族长,叫腓特烈三世。偌大一个德意志,他第一个响应皇帝陛下的号召,借了八千个兵给皇帝。
当然,兵不是白借的,腓特烈三世公爵要求皇帝封自己当国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皇帝封腓特烈当国王,腓特烈也就把自己治理的勃兰登堡侯国和普鲁士公国合并到一起,成立了普鲁士王国,定都柏林。
腓特烈就此当上了国王,可皇帝陛下也挺抠门的,临到最后还打了个折。
(38)
由于普鲁士王国占据的不是普鲁士地区的全境——西普鲁士还在当时强大得不行的波兰王国手里,所以皇帝封给腓特烈的国王称号叫KnigimPreuen,也就是“普鲁士境内的国王”,跟不打折的“KnigvonPreuen(普鲁士国王)”还不是一回事。
不管怎么说吧,政治上不断进步的霍亨佐仑他们家又升了一级,终于当上了国王。
下面烟雨就介绍介绍普鲁士的前几任国王:
普鲁士的第一任国王,叫腓特烈.威廉.冯.霍亨佐仑,生于1657年7月11日。他在成为国王前叫腓特烈三世公爵,当上国王之后通称腓特烈一世国王,简称腓特烈一世。
这位腓特烈一世的命很不错。1685年10月15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巩固天主教在法国的地位,剥夺了新教徒的权利。当时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一世他老爹,就在时隔三周之后颁布了《波茨坦敕令》,热烈欢迎新教徒们来普鲁士定居。就这样,信新教的法国手艺人、有钱人和聪明人陆陆续续迁入普鲁士,这个小国由此迈出了走向强大的第一步。
腓特烈一世能够借八千兵给皇帝,随后在1701年1月18日登基称王,靠的也是他老爹那时候攒下来的家底。
称王之后的腓特烈一世积极投身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当中去,充分发挥了趁火打劫的国际主义精神。他带兵打下了什么莫尔斯啊,还有林根啊等好几个小镇子,还买到了奎德琳堡等好几个小村子,为普鲁士的领土扩张立了功。
腓特烈一世对科学和艺术也挺重视的,在他的任期内,普鲁士首都柏林的文教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了:1694年建立了哈雷大学,2年后建立了柏林艺术学校,1701年又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基金会。
要说这个腓特烈一世,也算得上个比较有作为的国王了。当然,人无完人,何况腓特烈一世这样累世贵族的纨绔子弟,身上的缺点比瓢虫身上的点点还多。
腓特烈一世最大的缺点是奢侈浪费。他光是称王时的登基仪式就搞了整整半年,花钱如流水。平日的生活更是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属于买碗豆腐脑也得喝一碗泼一碗的那种人。为了省钱这档子事,他二儿子没少跟他吵架。
1713年2月25日,腓特烈一世去世,终年56岁,他二儿子继位,立刻就把奢侈浪费的风气给扭转了过来。
腓特烈一世的大儿子死得早,所以才轮到他二儿子继位。他全名跟他爹的一模一样,简称腓特烈.威廉一世,生于1668年8月14日,继位的时候已经45岁了。
(说实话,烟雨查这个资料的时候直犯晕:腓特烈一世生于1657年,他二儿子生于1668年,也就是说,这位普鲁士王国的开国君主11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俩儿子了,这也太早熟了点吧?)
对于腓特烈.威廉一世来说,他爹早熟不早熟并不重要,他爹乱花钱才重要。早在当太子的时候他就没少反对他爹奢侈浪费,等到自己继位以后,普鲁士新国王抠门的名声很快就冲出了国门,走向了欧洲。
(39)
除非万不得已,腓特烈.威廉一世决不请客吃饭,就算是去参加大臣们的宴会,也舍不得吃好的喝好的——给大臣省钱,归根结底也是给自己省钱不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烟瘾大,可是他抽最便宜的烟,有时候王后殿下陪同他接见外国使节,都被她老公的烂烟叶熏得够呛;这位国王一辈子总共给柏林图书馆捐过两次款,合计9塔勒。(塔勒是当时普鲁士的货币,1塔勒大约相当于25-30克纯银不等,折合现在贵得不像话的时价也就是大约100到120元人民币。)
由于腓特烈.威廉一世抠门的水平已经超凡入圣,臻于化境,所以当时的欧洲人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乞丐国王”。
其实,这位乞丐国王并不是个守财奴。平时一毛不拔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只肯在一件事上花钱,而且是花大钱,这就是招兵:
腓特烈.威廉一世使劲儿加税,把普鲁士这个小国每年的财政收入提高到700万塔勒,再把其中的600万塔勒拿出来招兵。靠着这种支出比例超过85%的军事财政,他把普鲁士的军队从3.8万人增加到8.3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4%。这样一来,普鲁士这个领土居欧洲第10位,人口居欧洲第13位的小国,就拥有了一支规模排在欧洲第4的军队。
军队相当于全国人口的4%,这么庞大的数字不是任何一个正常国家承受得起的。(算算吧,这个比例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弄出了5400万人民解放军。)因此,腓特烈.威廉一世的这8万多军队是由两部分人构成的:首先是本国的农民兵——1733年,他改变欧洲传统的雇佣兵惯例,下令实施分区征兵制,要求农民服义务兵役,这提供了半数的兵源;另一半则是外国的雇佣兵。
腓特烈.威廉一世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巨人装甲掷弹兵团”,成员都是身高2米以上的大高个。当时欧洲人的营养没有今天这么好——就是营养这么好的今天,欧洲也不是满大街2米高的大高个——为了组建这个兵团,腓特烈.威廉一世先是雇,花大价钱雇,据说最高时为了雇一个巨人花了3700英镑。老天,18世纪的3700英镑,那差不多就是3700磅纯银啊!烟雨粗算了一下,不按购买力,就算按银价折算,也差不多合现在600多万人民币。
第19节
雇不来的话,腓特烈.威廉一世就骗,派人花言巧语到全欧洲去骗人来普鲁士当兵;骗不来的话,堂堂国王就居然派兵出国绑票去。不光绑男巨人,连女巨人也绑,据说为的是和男巨人们配对,生下一代小巨人。
弄来军人之后,腓特烈.威廉一世就搞军训,往死里练。由于雇佣兵太多,培养不起民族自豪感,他就靠棍棒加强凝聚力,他自己还经常下操场去揍人;不仅军队要往死里练,而且老百姓也要参加军训;不仅老百姓要参加军训,连贵族子弟也要练。
普鲁士的贵族地主们有个专有称呼:容克。本来容克们都是些在地方上说一不二的土皇帝,而腓特烈.威廉一世搞分区征兵制,就是要打破容克对乡村的严密控制。与此同时,容克的年轻子弟也被征召入伍,成为听命于国王陛下,而不听命于贵族老爹的军官。
腓特烈.威廉一世这么个搞法,就被别人扣了一顶帽子:军国主义。
(40)
“军国主义”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军队比国家还重要,比政府还有权。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有古希腊的斯巴达,还有二战结束前的日本等等,而大名鼎鼎的“普鲁士军国主义”,就是从腓特烈.威廉一世这个时候搞起来的。
同样是搞军国主义,可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搞法确有点怪——他砸锅卖铁地养兵,可除了在俄国反对瑞典的北方大战里象征性地打了几仗以外,基本上就没怎么动过手。
看到他砸锅卖铁搞的居然是批样子货,别国的君主们就没少嘲笑他,尤其是维也纳的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就经常拿这家伙当笑料,觉得这厮纯粹就是叶公好龙。
其实,腓特烈.威廉一世既不傻,也不笨,更不是叶公好龙。他深知,普鲁士只是一个小国,而且地处欧洲中央,周围强敌环伺,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和十足的把握,就不能横挑强邻。所以在他这辈子,他能做的就只能是慢慢地积蓄力量,把对外扩张的任务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位乞丐国王所认识到的,其实就是德意志生存的最大真理。在后世的德国,至少有两个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就引领国家走向了繁荣富强;至少有两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最终导致了德国的两次灭亡。
至于腓特烈.威廉一世这辈子为普鲁士积蓄的力量,那可不光是一支军队,更重要的是把从条顿骑士团那里继承下来的尚武传统和服从精神发扬光大。后来德国人纪律严明,打仗一根筋不怕死的光荣传统,很大程度上就是腓特烈.威廉一世开创的。
这位腓特烈.威廉一世对军队真是喜欢,打心眼里喜欢。他老人家不仅经常组织军训,还经常吃住在军营,一年四季更是成天穿着都一身军装。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穿军装的君主,因此,他又被欧洲君主们称为“士兵国王”。
1740年5月31日,时年52岁,抽了一辈子劣质烟,吃了一辈子煮土豆的乞丐国王兼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奄奄一息了。
弥留之际,他听到牧师说“人赤条条地来,也赤条条地去”的时候,居然挣扎着从病床上挺起身子说“怎么能赤条条地走?我要穿上我的军装。”
不管怎么说吧,这位抠门、重税又穷兵黩武的国王,毕竟为普鲁士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腓特烈.威廉一世死后,由于他的头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继位的是他的三儿子。新国王的全名和他爷爷他爸爸都一样,烟雨就不啰嗦了;简称则是“腓特烈二世”,生于1712年1月24日,是普鲁士的第三任国王,也是本章的主角。
本章开头说过,这位腓特烈二世有个更著名的称呼,德语叫derGroe,翻译成英语就是thegreat,中文一般把它译成“大帝”。
严格来说,这个词应该被译成“大王”,因为腓特烈二世不是皇帝,只是国王,但是“腓特烈大王”这个称呼,听上去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游记》,所以咱们还是称他“大帝”吧!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其实如果腓特烈大帝的两个哥哥能起码活下来一个的话,甭说丰功伟绩了,这位日后名满天下的腓特烈大帝能不能活到成年都是个问题。
(41)
腓特烈二世生性温和,甚至有些柔弱。可是前面说过,他爸爸是个军国主义狂人,恨不得把全国都变成一个大兵营。这么一个狂人,怎么可能放过自己的儿子呢?
所以腓特烈.威廉一世从小就想把自己这个事实上的长子培养成像他一样的军事狂。他给小腓特烈的宫廷教师列的全部授课内容,就是德意志历史、政治经济学、军事策略、数学、德语,外加一门法语。
可是腓特烈二世小时候根本不喜欢这些。史书记载这位日后横扫欧陆,而且差不多每次打仗都要御驾亲征的马上君主,小时候喜欢的却是什么文学啊,音乐啊,绘画啊,舞蹈啊什么的。总而言之一句话,他爹支持的他就反对,他爹反对的他就支持。
于是,父子俩冲突不断。小到老爹追打偷偷给儿子上音乐课的宫廷教师,大到普鲁士的前后两代统治者斗嘴赌气不说话,再到后来,真的搞大了。
1730年,老爹腓特烈.威廉一世张罗着给18岁的儿子娶媳妇。只要熟悉一丁点欧洲历史就知道,当年的欧洲王室成员,尤其是王储们,可没有“婚姻自由”那一说,大家都是搞政治联姻,而且联来联去都联成近亲结婚了。
腓特烈.威廉一世为了儿子的婚事煞费苦心。选来选去,最终选定儿子的一个表妹,奥地利布伦施威克-贝尔芬家族的女公爵伊丽莎白。这位女公爵不仅跟小腓特烈门当户对,而且据说还貌美如花,端庄大方,欧洲列强也没一个反对的,总之全欧洲找不出比她更合适当普鲁士王储妃的了。
可是老爹没想到,小腓特烈不喜欢这个表妹——他喜欢的是另一个表妹,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女儿阿梅利亚。两个小青年曾经见过几面,据说小腓特烈对这个表妹的印象是大大地好。所以小腓特烈想说服他爹,给自己找这个表妹当媳妇。
其实,腓特烈.威廉一世倒也不是个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的老顽固,让哪个外甥女当自己的儿媳妇差别都不大。但是作为国王,他必须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由于奥地利和法国都不愿意看到普鲁士和英国因为这次可能的联姻而搞到一起去,所以他明确告诉自己的儿子,阿梅利亚你就甭想了,婚姻自由这档子事跟你小子没啥关系。
小腓特烈也是个倔脾气,居然联络了几个小伙伴,准备一起偷渡到英国去。
小哥们儿几个好不容易逃出了柏林,可最后还是在普鲁士的国境线上被抓住了。老国王怒不可遏,为了杀鸡骇猴,就当着儿子的面,把跟小腓特烈一起出逃的一个贵族小青年,叫汉斯.赫尔曼.冯.凯特的脑袋给砍了下来。
要是小腓特烈的俩哥哥当中能有一个活下来当王储的,说不定这次小腓特烈自己就成了骇猴用的鸡了。
老国王余怒未消,又把小腓特烈关了禁闭,而且一关就是18个月,在此期间还把他的王储资格给暂停了。
小腓特烈吓坏了,他后来走上伟人之路,说不定跟这次的事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42)
第20节
18个月的禁闭期满之后,小腓特烈向他老爹表示屈服,答应娶伊丽莎白表妹,还答应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军事和政治上。
毕竟是父子连心,腓特烈.威廉一世也对自己的儿子做出让步,允许他用业余时间发展吹笛子、跳舞一类在自己看来很不靠谱的那些业余爱好。
于是,小腓特烈这就结婚了。不过,他的婚姻状况很不对头,尽管他这个门当户对的老婆长得也挺漂亮的,可是腓特烈一辈子始终不跟她亲热,更别说留下一男半女的了。
不仅如此,腓特烈大帝一生除了这么个名义上的老婆之外,连一个情人都没有。所以后来有人怀疑,腓特烈大帝要么性功能有缺陷,要么性取向跟正常人不一样。不过当时的医学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没留下什么临床证据,因此这些猜测至今都没有定论。
顺便提醒一句,今后哪位要跟德国人侃大山,卖弄自己的德国历史知识的话,千万别跟人卖弄这个。在德国人看来,你跟他聊这个,就好像要跟个中国人讨论汉武帝或者唐太宗是不是个二倚子一样,估计挨打都算轻的。
婚礼结束,小腓特烈就被他爹派到军营里面锻炼去了。事实证明,小腓特烈的军事天赋很高,把老爹分配给自己的那个军团带得有模有样,搞得他那个士兵国王老爹很是得意。
到了1733年,22岁不到的小腓特烈开始作为他爹的特使,在全国各地巡查,1735年又被委任为莱茵斯堡一带的地方官,开始锻炼执政能力。
小腓特烈的这几次实习,效果都不错,所以,1740年他那个抽了一辈子劣质烟的老爹腓特烈.威廉一世临死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死而无憾”——这个操劳了一辈子的辛苦人,走得很欣慰。
士兵国王兼乞丐国王去世以后,28岁的腓特烈继位。尽管当时的普鲁士仍然只是个领土排在欧洲十名开外的小国,但是靠着他爷爷和他爸爸打下的基础,腓特烈手里有8万多人的军队,还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库,所以,年轻的新国王准备对外扩张。
更重要的是,就在他继位的当年,普鲁士对外扩张的机会就出现了。
174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去世,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女儿玛利亚.特蕾莎继位。
这位特蕾莎尽管是前皇帝卡尔六世的亲闺女,可是她毕竟是女的,而按照惯例,神圣罗马帝国只能有皇帝,不能有女皇,所以,她的继位不合法。这就给欧洲列强干涉奥地利提供了借口。
年轻的腓特烈准备就此干一票,可还没等他有所动作,特蕾莎她堂姐夫,卡尔六世的哥哥约瑟夫的女儿玛利亚.阿玛利亚的老公,巴伐利亚的选帝侯查理.阿尔伯特就跳出来了——名字好长,喘口气再说。
查理.阿尔伯特跳出来是要为他老婆讨个说法:如果女人可以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那就应该是自己的女人继位——论年龄,他老婆阿玛利亚要比特蕾莎大。
当然,继承遗产这种事情,如果是放在烟雨这样的小民身上,就算跳出来讨说法,也就是打打嘴架,实在不行就递个起诉状,请求人民法庭给俺做主而已。但是人家选帝侯就不一样了。
<
(43)
选帝侯讨说法的手段比烟雨厉害得多,直接出兵开战。
看到又有仗打了,欧洲各国王室就跟着起哄,纷纷动员军队,都想趁火打劫,给自己捞点好处。
事已至此,腓特烈就出手了。
腓特烈派使臣去给特蕾莎传话,说想当年俺爹给俺挑媳妇的时候,还想过你呐!(这个真不是开玩笑,当时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确动过这个心眼。)现在你看碰上这档子事儿吧,指望别人你也指望不上,谁让俺是你表哥呐,这样吧,俺们普鲁士派兵帮你保住皇位吧!
当然了,兵是不能白派的,条件还是要讲的,西里西亚那地方就交给你表哥俺管管呗!
西里西亚这块地方,现在大部分属于波兰,小部分属于捷克和德国。由于盛产煤铁,而且纺织业发达,在当时那可是全德意志最富裕的地方。这一个省的税收,就相当于当时普鲁士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以上。
腓特烈提出这么个条件,其实摆明了就是想趁火打劫。
神圣罗马帝国女皇兼奥地利女王特蕾莎虽然年轻,但也不是好欺负的,当即严辞拒绝。于是,腓特烈立刻打出“特蕾莎身为女性,无权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旗号,在12月16日出兵西里西亚,发动了第一次西里西亚之战。
这就是腓特烈平生发动的第一场战争。
腓特烈一下子出兵8万人——也就是说把他老爹的老本都掏出来了,南下进攻西里西亚,把驻守在这里的奥地利军队给打了个措手不及,西里西亚地区的首府布雷斯劳迅速落到了腓特烈的手中。
可人家奥地利军队也不是吃干饭的——起码那年头还不是,稳住阵脚之后退守到一个叫尼斯堡的小城,据城坚守,普鲁士军队攻打了好几个月都没打下来。
趁着普鲁士军队被拖在尼斯堡的时机,奥地利紧急动员。到了1741年4月,普鲁士还没能攻拿下尼斯堡,2万奥地利军队在奈伯格元帅的率领下赶来增援了。
普鲁士军队围攻尼斯堡好几个月,粮食不够了,所以这时候的普军主力正分散在西里西亚各地筹措粮食。奈伯格元帅进兵神速,没等普鲁士军队收拢回防就赶到了尼斯堡,解了围。腓特烈赶忙集结了2.16万军队,兵分5路进攻尼斯堡城下的差不多2万奥地利军队,4月10日这一天双方正式交火,史称莫尔维兹会战。
会战开始时,普鲁士军队在东,奥地利军队在西,双方阵线呈南北展开。中午一点半,奥军左翼首先发起进攻,很快击败了普军的右翼;接下来,奥地利骑兵又猛攻普军左翼,占得上风。
一时间,战场上血肉横飞,而且普鲁士军队暂时失利,28岁初次统兵的腓特烈被吓坏了。下午4点,他把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副手,老元帅施维林,自己退出战场休息去了。
要是较真的话,腓特烈这个行为就是身为主帅,临阵脱逃,放在中国就是砍了脑袋也不为过,不过他本人毕竟是国王陛下,砍了谁的脑袋也不能砍了他的。老元帅施维林就只好指挥全军,拼命和奥军对抗。
(44)
好在施维林老元帅雄风犹在,而腓特烈他爸爸,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训练出来的军队极其勇猛顽强,堪称虎狼之师,死战不退。经过一下午的激战,奥地利军队实在支撑不住了,被迫承认失败,退出了战场。
从战术角度来看,普鲁士逼迫对方撤出战场,算是打赢了这一仗;但从损失来看,奥地利损失4550人,普鲁士损失4850人,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
莫尔维兹会战之后,战争全面展开。欧洲列强纷纷赶来趁火打劫,法国、巴伐利亚,还有萨克森加入普鲁士这一方;为了对抗当时正在全球跟自己争夺殖民地的法国,英国出兵支持奥地利。普奥之间的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升级成欧洲列强全体出动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第21节
眼看形势越来越乱,腓特烈却很开心:谁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关他的事,他的目的就是夺取西里西亚,现在既然这个目标已经达成,而奥地利又多了这么多新对手,普鲁士正好趁机收兵,置身事外。
至于奥地利呢,当然也希望对手能少一个就少一个,所以就跟腓特烈达成了秘密协议。普鲁士就此暂时退出大战。
到了1742年,奥地利从法国、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组成的联军手中夺回了波西米亚,开始在战争中处于有利态势。腓特烈担心奥地利打赢这场仗之后,就会要回西里西亚,于是普鲁士再次向奥地利发起进攻。
这次进攻刚一打响,腓特烈就亲率大军从西里西亚出发,首先向东南入侵摩拉维亚,然后再转向西,进攻波西米亚。奥地利女王特蕾莎的小叔子,洛林的亲王查理率3万奥军也赶到了摩拉维亚,然后向西前进,想抄腓特烈的后路。1742年5月17日,查理的军队撵上了普鲁士军队,查图西茨会战就此爆发。
前一天晚上,腓特烈以为对手人数没多少,就分兵布阵,可是到了17日凌晨5点前后,普鲁士的侦察兵才发现对手足足有3万人之多。腓特烈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领兵向自己的副手,普鲁士除了施维林之外的另一个老元帅利奥波德的长子,小利奥波德的军队靠拢。到了7点半的时候,普鲁士的这两支军队赶在奥地利军队发起进攻之前合拢。随后,腓特烈派普军左右两翼的骑兵首先发起进攻,自己则率领着23个营的步兵,埋伏在一群小山丘后面。
跟上次的莫尔维兹会战一样,普鲁士骑兵的进攻很不顺利,不出3个小时,就被奥地利的骑兵给打退了。占了上风的奥地利军队集中主力,向前突击,试图一举冲垮普军的防线。
(45)
到了上午10点半,腓特烈看到奥军主力不断紧逼,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命令他那23个营的伏兵突然向奥军主力发起进攻。普鲁士的步兵们冒着奥军的猛烈炮火,步行前进到对方战线的正前方,用火枪实施齐射。奥地利的军队没想到腓特烈有埋伏,一下子阵脚大乱,30分钟之后,损失惨重的奥地利军队退出战场。查图西茨会战就以普鲁士的胜利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中,普鲁士以4800人的代价,消灭奥军6600人,腓特烈终于取得了自己亲自指挥的平生第一场大战役的胜利。
此战结束之后,特蕾莎再次与腓特烈签订协议,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作为回报,普鲁士单独退出战争。
对于普鲁士来说,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这么结束了,可奥地利的王位继承战争还在继续,英国、法国、奥地利、巴伐利亚还有萨克森继续打成一锅粥。
腓特烈就此获得了将近两年的休战时间,可以好好经营西里西亚了。
西里西亚的本地居民当中,本来就是新教徒占多数,腓特烈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容许天主教徒自由举行宗教活动,于是,西里西亚很快就顺从了普鲁士的统治。
与此同时,腓特烈着手强化相对弱小的普鲁士骑兵,加紧练兵,以备不测。
那个时代的奥地利的确挺强大的。到了1743年,奥地利和英国的联军赢得了迪廷根大捷,整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在望。跟一年前一样,腓特烈还是担心奥地利得胜以后会讨回西里西亚,于是在8月17日再次出兵参战,兵分三路进攻奥地利,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开始。
这次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奥地利的主力争在西线和法国死掐,普鲁士就钻了个大空子,从北向南一路进攻,到了1744年9月16日,更是攻占了布拉格,然后普鲁士的三路大军会师,总计6.2万人准备直接进攻维也纳。
特蕾莎发现大势不妙,赶紧命令跟腓特烈交过手的那个洛林亲王查理,调集奥地利和萨克森的联军总计10万人回军救援。腓特烈知道自己的人手不如对方多,就缓缓地撤军。
可撤军的时候,腓特烈舍不得新打下的那些地盘,就分兵驻守。可是,花钱弄来的外国雇佣兵们办事不厚道,一旦普军的主力撤走,这帮外国雇佣兵找个机会就投敌,然后到对面继续领工资去。由于普军里面的雇佣兵投敌投得太厉害,一个月不到就跑走了3000多人,腓特烈不得不把缓慢撤军变成大撤退,11月下旬干脆从捷克全部撤退到了西里西亚。
对于腓特烈这个占便宜没够的主儿来说,一仗没打就白白放弃这么多地方,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将计就计,装作往西里西亚的首府布雷斯劳回撤,引诱奥地利的洛林亲王查理追击。到1745年6月3日,腓特烈突然命令大军掉头,杀一个回马枪,在第二天凌晨4点,突然向驻守在霍亨弗里德堡的奥军发起进攻。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的第一场大战,也是腓特烈平生的第三场大战——霍亨弗里德堡战役就此展开。
(46)
跟前两场战役一样的是,这次普鲁士的步兵依然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中路的小利奥波德亲王率领21个步兵营冒着对方的炮火奋勇前进,一直走到步枪的射程之内才密集开火,第一排齐射就射倒了正面敌人的一半;跟前两场战役不一样的是,这次普鲁士的骑兵也发挥了威力,左翼的骑兵先锋突进,20分钟内仅凭94人的伤亡,就夺下奥军大炮9门,军旗64面,俘虏敌军2500人。
上午9点钟大战宣告结束,普鲁士军队以阵亡905人,总伤亡失踪4751人的代价,歼敌13800人。
至于奥地利方面呢,尽管遭遇了上万人的损失,但是凭着比普鲁士大10倍的国土和多数倍的人口,很快又重整军备。9月29日深夜,洛林亲王查理领兵4万,在索尔突然包围了腓特烈的2.2万普军。
腓特烈也没想到奥地利的恢复能力有这么强,一整夜都不知道被敌军包围了。第二天早晨8点,依靠人数优势把普军团团围住的奥军发起了进攻。
面对对方的包围,平时就训练有素,这时又由腓特烈亲自指挥的普军居然阵脚不乱,在国王的直接指挥下展开了反冲锋。
按照腓特烈的计划,普军本来应该是由右翼首先发动进攻,同时中路和左翼退守,这样才能集中优势力量,避免和数量上压倒自己的奥军全面接触。
可战斗一开始,普军右翼的步兵率先出击,冒着炮火深入敌阵,一举攻占了奥地利的炮兵阵地,进展得惊人地顺利;受到右翼战绩的鼓舞,普军的中路和左翼也放弃退守的计划,奋勇前进,结果,人数占优、又包围了敌人的奥地利军队反而被普军的反冲锋打得七零八落,不得不全线退却。
这一仗,普军损失3911人,奥军损失7444人,腓特烈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大获全胜。
这一仗在军事学上也有很深刻的意义:
从古代到近代,由于地方小、人口少,再加上智力不够发达,欧洲人打仗没有咱们老祖先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类的花花肠子。他们打仗时最强调的就是阵型,比如步兵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弓箭兵应该在什么位置上,骑兵应该在什么位置上,打起仗来先射箭,然后骑兵冲锋,最后步兵再上什么的。像烟雨在前面介绍腓特烈打的这四场仗,动不动就是“左翼”、“右翼”、“中路”什么的,说的也都是阵型。
第22节
在腓特烈以前,欧洲人上千年打仗基本上都是两翼齐飞,然后再来个下底传中,中路突破什么的。而腓特烈呢,尽管索尔这一仗最终也是打成了两翼齐飞,但按他战前的构想,应该是右路突破,左中路固守,也就是说,把进攻的阵线从两翼连成的一条直线变成斜线。在后面的战役中,腓特烈进一步发挥斜线战术的威力。到了腓特烈晚年,“斜线战术”简直就成了这位大帝的金字招牌,全欧洲的军事迷谁要不是不懂这个,都不好意思跟别人侃大山。
(47)
1745年底,在前后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连续吃了腓特烈四次大亏的特蕾莎还不死心,集中奥军主力实施中路突破,撇开东边的西里西亚和西边的萨克森一概不管,直接进攻勃兰登堡本土,想要来个中心开花。可是这次更惨,奥地利军队还没坚持到当时正在西里西亚的腓特烈这个男一号出场,就被留守柏林的普鲁士老元帅,老利奥波德亲王给击败了:1745年12月,老利奥波德亲王率领的本土留守普军2.5万,在凯撒斯多夫会战大败奥地利大军3.1万人。
神圣罗马帝国只好再次向普鲁士求和,表示永久割让西里西亚,特蕾莎本人也不当那个惹祸的帝国女皇了,退而求其次,只当奥地利女王,而请求普鲁士承认自己的丈夫弗朗茨.史蒂芬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反正腓特烈的眼里只有西里西亚,不在乎谁当那个挂名皇帝,于是到了12月15日,双方在德累斯顿签署停战协定,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到此结束。
西里西亚战争结束了,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还没完事呢!德累斯顿协定签署以后,奥地利不得不和其余列强继续打了3年的仗,可普鲁士却从此赢得了长达11年的和平发展的机会。
当腓特烈率军凯旋柏林的时候,老百姓在欢呼中第一次称他为腓特烈“大帝”,要知道,从红胡子腓特烈死后,整个德意志在五百年间,从来没有任何统治者得到过这个称呼。
可两战两胜的腓特烈大帝的光辉岁月才刚刚开始。
进入和平时期,腓特烈大帝的文治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施展空间:
他先后推行了农业改革(种植高产的马铃薯以解决粮食问题、在自己的国王领地上取消农奴制等等)、军事改革(在训练中深入推行以侧翼进攻为主的“斜线式战法”,取消强迫农民当兵的政策,将军费的主要来源由国家财政负担改为由王室的领地收入负担,以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等等)、教育改革(建立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学校,深化了从1717年他爹统治的时代就开始实施的小学义务教育等等)、司法改革(废除刑讯逼供,强调人人平等,允许任何人向他本人提出司法申诉等等)、建立了有监督的公务员制度,强调天主教和新教的和谐共存,允许出版自由,乃至于允许柏林的报纸上出现讽刺自己的漫画,甚至对同性恋都采取了宽容的政策,等等等等。
腓特烈大帝的文治,被当时法国的人文主义哲学泰斗伏尔泰称做“开明君主专制”的代表,两人还保持了长期的通信关系和友谊。
11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过得飞快,可是,动荡的欧洲局势注定了腓特烈大帝还有重上战场,乃至于创造“普鲁士永远的军事神话”的机会。
(48)
到了1756年前后,欧洲的外交形势又逐步恶化了——普鲁士和雄心勃勃向西扩张的俄国之间,关系日渐紧张;由于和英国合好,普鲁士又得罪了跟英国在全世界掐架争夺殖民地的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为争夺德意志控制权,也是冲突频发,被普鲁士赶下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奥地利女王特雷莎甚至声称,“为了奥地利的强大,我不惜卖掉自己的最后一条裙子”。
为了制伏就算光屁股也要打仗的奥地利,1756年8月29日,腓特烈大帝先发制人进攻萨克森。从这算起,这一仗打了整整七年,所以史称“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里,普鲁士的开局不错,出兵才一个月就打下了萨克森的首府德累斯顿,然后顺利进入波西米亚。
1756年10月1日,腓特烈大帝率领的2.85万普军和布劳恩元帅率领的3.4万奥军在易北河西面的罗布西茨交火。结果双方损失相当——都损失了大约2500到3000人不等,但奥军敌不过普军的攻势,首先退出了战场。从战术角度来说,还是腓特烈大帝获胜。
可是到了1757年,法国和俄国也加入战争,对普鲁士作战。这样一来,腓特烈的处境就不妙了:普鲁士北面靠海,东面南面和西面分别是三个强敌:俄国、奥地利和法国。按《孙子兵法》的说法,普鲁士已经陷入了“死地”。
孙子兵法里又说,“陷之死地则后生”,也就说,混到这个份儿上,就剩下拼死作战这一条路了。
腓特烈大帝也是这么想的。
腓特烈大帝明白,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就不能被动挨打——反正守也守不住,而是要主动出击,争取早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于是,他集中大军11万,兵分四路南下进攻波西米亚,然后四路再合成两路,沿着易北河继续南下,准备进攻布劳恩元帅统领的同样人数的奥地利军队。
5月6日,普奥两军的先头部队在布拉格附近相遇,展开了布拉格战役。由于奥地利军队居高临下,在战役开始的时候就占据了优势。奥军右翼一举击溃普军左翼的进攻,连普鲁士的老元帅施维林都中弹身亡。关键时刻,对战局的嗅觉极其敏锐,堪称天才的腓特烈大帝却迅速抓住了奥军右翼得胜之后恃勇轻进,脱离中央部队的空档,用自己中央的22个步兵营包围了奥军右翼;与此同时,齐腾中将率领的普鲁士骑兵也从战场外围迂回到奥军中路背后,发起奇袭;等战局形势稍微逆转,普军中路就在曼施泰因少将的率领下,也发起了正面进攻。
在普鲁士三路军队的左右夹击之下,奥军大败,从下午4点起全线撤退。
布拉格之战是七年战争中腓特烈的第二场大战。尽管最后迫使奥军撤退,从战术上讲是胜利了,但普鲁士的伤亡跟对手一样,都是差不多1.4万人,普鲁士还损失了1名元帅,1名中将和2名少将,不说元气大伤吧,损失也够惊人的了。
由于布劳恩元帅两战两败,奥地利不得不临阵换将,派了个叫道恩的元帅接任普军统帅,此人就此成为了腓特烈大帝一生在战场上最大的对手。
(49)
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领普军3.5万人,进攻道恩元帅的5.3万奥军,打响了七年战争中的第三场大仗:科林战役。
科林战役开始时,腓特烈本来想让左翼的齐腾率领骑兵迂回到奥军右翼顶点进攻,然后再搞中路跟进的,没想到齐腾的进展太顺利,以至于腓特烈改变了主意,让中路不再向左跟进,而是直接进攻,准备夹击奥军。
可下一个没想到的是,奥军在道恩元帅的统领之下,变得顽强起来。齐腾没能冲跨奥军的右翼,道恩又及时投入了预备队,等到晚上,腓特烈的军队被击退,损失1.3万人,连普鲁士对布拉格的威胁都被解除了。
科林战役是腓特烈领兵以来打的第七场战役,也是第一次失利。科林失利以后,奥地利、俄国和法国的包围圈逐渐合拢,普鲁士速胜的机会已经丧失,
第23节
到了1910年代,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史里芬元帅伯爵曾经指出,七年战争初期普鲁士唯一的获胜机会就是全力以赴南下,一举击溃奥地利,打破包围,但是腓特烈大帝却高估了西面法军的作战决心,留了3、4万兵在西线防御,结果丧失了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