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头”查理查理曼大帝三孙【法】CharlesleChauve
阿基坦地名,今属法国【法】Aquitanie
阿兰人古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拉丁】Alans
阿瓦尔人匈牙利古部族之一【德】Avar
矮子丕平法兰克王国宫相之一,又称丕平三世【英】PepintheShort
奥多亚克哥特人领袖之一【拉丁】Odoacer
奥利维传说中罗兰骑士的扈从【英】Olivier
查德里克三世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英】ChildericIII
查理曼大帝法兰克王国国王之一【德】KarlderGroe,【英/法】Charlemagne,【拉丁】CarolusMagnus
大迁徙时代公元3-5世纪的欧亚民族迁徙【德】Vlkerwanderung
德西德流斯伦巴第国王【拉丁】Desiderius
杜兰达尔传说中的天使之剑【英/法】Durandal
法兰克人古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拉丁】Francs
法兰克王国中世纪哥特王国之一【德】Frankenreich
法斯特拉达查理曼妻子之一【拉丁】Fastrada
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的条约,签订于843年【德】VertragvonVerdun
戈特夫里德古北欧国王之一【英】GotischGotofrid
哥特人古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德】Goth
宫相法兰克王国的宫廷总管【法】mairedupalais
哈德良一世罗马教皇之一【英】HadrianI
赫罗特鲁德查理曼妻子之一【德】Himiltrude
加洛林(王朝)法兰克王国王朝之一【德】Karolinger,【英】Carolingian
杰帕达查理曼妻子之一【拉丁】Gerperga
界墙古罗马用于防御北方蛮族的防御工事【英】limes
卡尔.马特法兰克王国宫相之一,查理曼大帝之祖父【德】KarlMartell,【法】CharlesMartel
卡洛曼法兰克王国统治者之一,查理曼的兄长【德】Carloman
康拉德德意志王国的首任国王【德】Konrad
克洛维法兰克王国首任君主【德】Chlodwig
利奥三世罗马教皇,加冕查理曼为罗马皇帝【英】LeoIII
列日地名,今属比利时【法】Liège
柳特加尔德查理曼妻子之一【拉丁】Liutgard
伦巴第意大利古王国之一【拉丁】Lombard
罗兰之歌法兰西最早的英雄史诗【法】ChansondeRoland
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第一帝国皇帝的正式称号,源自查理曼大帝【德】RmischerKaiser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拉丁】RomulusAugustus
罗退尔查理曼大帝长孙【德】Lothar
米歇尔一世拜占庭帝国皇帝,811-813年在位【英】MichaelI
墨尔森地名,今属荷兰,《墨尔森条约》870年于此签订【德】Meerssen
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王朝之一【德】Merovingians
帕维亚地名,今属意大利【拉丁】Pavia
丕平法兰克王国宫相世家【德】Pippin
圣骑士原指查理曼大帝的扈从骑士【英】Paladin
士瓦本中世纪日耳曼部族之一【德】Suabia
斯蒂芬二世罗马教皇之一【拉丁】StephenII
塔西洛巴伐利亚公爵之一【拉丁】Tassilo
条顿人德意志人古称【德】Teutone
瓦伦斯罗马皇帝,战死于与日耳曼人的作战中【拉丁】Valens
汪达尔人古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拉丁】Vandals
亚琛地名,今属德国【德】Aachen
亚提里克哥特人领袖之一【德】Alarich
第三章的名字对照表
阿克古要塞名,在阿拉伯半岛【英】Acre
阿诺德中世纪一罗马教士,曾率众起义【英】ArnoldofBrescia
奥托一世萨克森王朝开国君主,史称“奥托大帝”【德】OttoI
巴本堡巴伐利亚及奥地利的统治家族之一【德】Bamburg
巴巴罗萨“红胡子”的意思,专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意】Babarossa
勃艮第地名,今属法国【英】Burgundy
达西四世教宗之一,1153到1154年在位【拉丁】PapaAnastasiusIV
腓力一世法兰西王【法】PhilipAugustus
腓特烈又译“弗雷德里希”,德语常见人名【德】Friedrich
哈布斯堡欧洲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担任过多个国家的君主【英/德】Habsburg
哈德良四世教宗之一,1154到1159年在位【拉丁】PapaHadrianusIV
皇帝党专指霍亨施陶芬家族【意】Ghibelilines
霍亨施陶芬王朝德意志第一帝国王朝名【德】Staufer
教皇党专指维尔夫家族【意】Guelfs
绝罚令又名“破门令”,为天主教处罚之一【德】Exkommunikation
凯夫豪森德国地名,在图林根州【德】Kyffhuser
理查一世英格兰王,绰号“狮心理查”【英】RichardtheLionheart
伦加利亚赦令红胡子腓特烈颁布的一套法令【意】RoncagliaDecree
萨克森王朝德意志第一帝国王朝名,又叫奥托王朝【德】Sachen
萨勒芬河流名,在小亚细亚(今属土耳其)【英】Saleph
施瓦本德意志封建领地名【英】Swabia
狮子亨利萨克森公爵之一【英】HenrytheLion
图林根德国地名【德】Thüringen
第13节
维笃四世对立教宗之一,【拉丁】OttaviodiMontecelio
维尔夫王朝德意志第一帝国王朝名【德】Welfen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德意志第一帝国王朝名【德】Wittelsbacher
翁特峰山峰名,今属奥地利【德】Untersberg
亚历山大三世教宗之一,1159到1181年在位,原名RolandoBandinelli【拉丁】AlexanderIII
(26)
这个“赎罪券”可是罗马教廷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据说它最早是被首倡十字军运动的那个教宗乌尔班二世发明的,当时的发放对象是参加十字军东征的战士们。据说只要揣着这种教廷颁发、手续齐全的小纸片,基督徒们就不光能赎去自己被偷上帝苹果吃的老祖宗,亚当和夏娃老两口子遗传来的“原罪”,还能赎去自己每天犯的,从偷看邻居女孩洗澡到睡觉打呼噜流口水等等各种各样的罪。这样一来,大家就不用担心死后要下地狱接受永罚,或者是在炼狱里被大火烧来烤去地去赎罪,而是可以一步到位,直达天堂。
到了大约公元1300年的时候,免费发放赎罪券的这种好事就不多了,教廷开始把派送改为出售。到了利奥十世当教宗的时候,以修复被火烧了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教廷通过增派促销员(神甫)、加大广告宣传(说“花钱买赎罪券,既是给自己赎罪,又是给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出力。一份投入,双份回报”)等方式,开始大大增加“教廷牌”赎罪券的销售力度。
至于赎罪券的作用机理,据说是这样的:
因为人家罗马教廷就是耶稣基督在人世间的代表嘛,所以耶稣基督他老人家当年留在咱们地球上的无限“恩功”,和历代圣徒积攒下来的有限“善功”,就都储存在教廷的“功德库”里面。教廷的功德有富裕,就拿出来发给信徒,用来帮助信徒们赎去各自的罪恶。
当然咯,这些功德可不是白送的,您得捐点钱。不过话又说回来,捐点小钱就能得到无价的功德,您能告诉我天底下还有哪个买卖比它更划算的吗?
“赎罪券”这种东东究竟是对是错,烟雨不好评价;至于好使不好使,烟雨更没有见过。不过即使是在当时,关于赎罪券的不同说法、甚至是笑话就有不少:
比如有个神甫在推销赎罪券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赎罪券很有效——不仅能赎你本人的罪,就是你亲人的罪也能赎;不仅活人的罪能赎,就是死人的罪也能赎。当你的银币投到钱箱里发出响声的时候,你的亲人就从炼狱的火焰里飞出来啦!”
又比如有个神甫在一个顾客买赎罪券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你投下银钱吧!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了炼狱的火焰,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可是那个顾客比较不配合:“不必了,俺爹当年活着的时候就没右腿……”
(郑重声明,关于赎罪券的这些说法和笑话都是烟雨在网上抄的,来源已经忘了,也不代表烟雨本人观点。)
烟雨对赎罪券没观点,但是人家路德有观点。随着对基督教教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路德越来越觉得赎罪券这种东西不靠谱——那么厚的两大本圣经(《旧约全书》加《新约全书》),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字提到过这么个东东呀!
除了赎罪券以外,还有些人告诉路德,当时的罗马教廷出售圣职,一个红衣主教的职位开价多少钱多少钱,一个主教开价多少钱多少钱,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还有人告诉路德,有些高级神职人员的生活作风很成问题,(这个烟雨就不细说了,免得帖子被扫黄),这些事让路德逐渐相信,罗马教廷搞得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27)
1517年10月31日,当时已经当上了神学教授的路德,就写了一张拉丁文的大字报,全文95句话,通称《九十五条论纲》(拉丁文的原名是“关于赎罪券的意义及效果的见解”),贴到了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旧教补充说,路德贴这张大字报是因为在神学辩论时输给了真正有学问的人,恼羞成怒就搞出了这么个东西。)
其实,路德贴出大字报时,也没想到事情后来会发展得不可收拾——从形式上说,当时既没有杂志社更没有互联网,大家搞辩论都是贴大字报;从内容上说,这95句话既没有反对教宗,也没有反对教廷,甚至连教廷想方设法敛钱这件事都没反对,只不过对赎罪券的使用效果提出了点质疑,有什么大不了的嘛!
可是,路德提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当时的罗马教廷搞赎罪券已经搞了200多年了,尽管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也相当高,可实际效果没一个人亲眼看见过,所以不少人心存质疑。路德的这张大字报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立刻就在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
由于早在1440年的时候,德意志美因茨一带的约翰.古腾堡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烟雨可不认为这东西是我宋朝的毕昇发明的——不然怎么到了明朝清朝,文人们一说某本小说畅销,还动不动就是“刻板数十”、“刻板数百”呢?)路德的大字报就很快被翻印成小字报,在德意志乃至于全西欧到处散播。
路德再接再厉,在1518年又把这个最初用拉丁文写的论纲改写成通俗的德语,这下子它在德意志地区传播得就更加深入,罗马教廷的商户信誉和营业收入开始遭遇严重威胁。
罗马教廷迅速做出反应。
1518年6月,教廷指控路德为“异端”,命令路德到罗马去接受审判,没过多久又把“异端”升级为“极端异端”。路德不想去——废话,去了就会被烧死,脑子进水的人才想去——就托辞说自己身体不行,不能跑那么远。
教宗利奥十世为了讨好德意志的诸侯,(按照旧教的说法,则是教宗他老人家非常非常地温良俭恭让),就把审判改在德意志境内进行。从10月12日到14日,打罗马来的一个叫迦耶坦的红衣主教主持了为期三天的审判。
审判的过程呢,跟前面很多事情一样,新旧教的说法也不一样:新教说路德坚持真理,绝不接受任何不能用圣经来证明的指控;旧教则说路德不但拒绝了红衣主教迦耶坦的善意规劝,而且以一个小神甫的身份,居然要求召开基督教最高规格的大公会议来讨论,并且路德还口出狂言,说就是大公会议也会犯错——其实烟雨倒觉得在这次,新旧教的说法没有明显的区别,倒好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不管过程怎么样,红衣主教迦耶坦最后裁定路德有罪,他必须到罗马去认罪。
(28)
人家路德就是牛,接了判决书还是不去。
接下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死了,罗马教廷因为要插手皇帝选举的事情,就暂时没理会路德。
第14节
路德趁此机会加油干,不仅抓紧时间写了一大堆东西,而且还在1519年的7月4日到15日,在莱比锡和一个叫埃克的神学家搞了场大辩论。路德说,所谓教宗本来就是个合法历史才400年的破职位,有啥权威性?埃克则说路德这么说,就证明他是个异端,应该直接死啦死啦地干活。俩人吵了十多天,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谁也说服不了谁,吵到俩人的荷尔蒙都挥发完了就草草收场了。
1519年6月26日,西班牙的国王卡洛斯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按新教的说法,这厮是通过行贿当上的),改称卡尔五世(这是德语的叫法,英语和法语都叫他查理五世)。随后教廷就开始着手恢复对路德的审判。1520年6月15日,教宗发表文书,再次对路德的反动言论进行驳斥和裁决,要求他在六十天内改过自新。
按新教的说法,路德把这年10月写成的小册子《基督徒的自由》呈献给教宗,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谅解,但教宗不理他。可旧教补充说,路德根本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对教廷的裁决满不在乎。早在教廷的裁决发出之前,他就在给朋友的信里大放厥词:“我已经痛下决心,无论罗马当局如何处理,我都满不在乎了。”
12月10日这一天,教宗的裁决令发到了路德手上。人家路德呢,在威登堡大学当众把教廷的裁决令、相关的法令,再加上教廷出版的书籍一把火统统烧了个精光,公开和罗马教廷表示决裂。据说当时在现场围观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多达数百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1521年1月3日,罗马教廷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烟雨不说,各位也应该能猜到——开出了对路德的绝罚令。4月17日,路德被送到沃尔姆斯,接受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审判。路德当着皇帝老儿的面表态:“除非用圣经或者其它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不能,也不愿意收回任何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于是到了5月8日,皇帝卡尔五世进一步下令,神圣罗马帝国的全体人民群众都不能读路德的书,听路德的话,对路德这个被魔鬼迷住了灵魂的家伙,人人得而诛之。
不过,人家马丁.路德同志继续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境内活得好好的。
这一年的年尾,路德在帝国境内一个叫瓦特堡的地方,悠哉悠哉地把圣经的新约翻译成了通俗德语,1522年又写出了《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的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再论基督徒的自由》等等好几篇文章。在这些文章里,路德不仅再次驳斥了教廷对自己的控诉,而且公开指出:教宗就是一个宗教领袖,根本无权干预世俗政权。
路德还说,如果教会自己不能进行改革,世俗政权就应该介入。他把罗马教廷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的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路德还说,教宗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基督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自己成为自己的祭司,并不需要神甫作中介。
路德说的这么多话,字字句句都是冲着罗马教廷的教义、仪轨和统治去的,直戳教宗陛下的肺管子。
(29)
上面说过,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写了很多文章。可路德最大的成就还是翻译圣经,1521年他把圣经新约翻译成德语之后,1534年又翻译完了旧约。
其实在路德之前就有很多人把圣经翻译成了德语。但是由于别人都是从拉丁文版本翻译的,用的德语也比较古老拗口,所以都流传不广,而路德的新约译本是从圣经的希腊文原文翻译过来的,比从拉丁文转译过来的更加翔实可靠,译文用的又是通俗德语,而且很多地方没有直译,而是采用意译,易读好懂,因此,路德版圣经迅速地传播开来,连德语的标准拼写方式都是从此奠定的。(按照旧教的说法,路德所谓的翻译,尤其是他的意译,实际上是在篡改。比如在耶稣号召大家放弃亲人来跟随自己的一段话里面,路德把“妻子”从耶稣列举的各种亲人中给删除了——他的目的就是为他自己还俗娶老婆铺路。)
1525年6月13日,路德当真跟一个从修道院里跑出来的,叫凯瑟琳.博拉的修女结了婚,两口子前前后后生了六个娃,后来养大了其中的三个。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已经觉得很奇怪了——前面说过,罗马教廷对德意志地区的控制力曾经强大无比,尤其是开出绝罚令之后,连当年的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都得肉袒负荆、迈开两腿千里迢迢地走到意大利,站在雪地里请求宽恕。他马丁.路德不过一个小神甫而已,怎么就这么牛,一次又一次把教廷的判决不放在眼里,甚至连绝罚令都敢烧掉,然后搞翻译搞创作,结婚生娃带孩子,一辈子该干的事情一件都没落下呢?
原因在于:马丁.路德,他不是一个人。
到了16世纪,德意志地区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不愿意教廷插手地方事务。路德反对罗马教廷的行为,就得到了萨克森选帝侯,绰号“英明的”腓特烈三世的全力支持。(选帝侯,是1356年被德意志国王卡尔四世以诏书形式确定的,七个有资格互选德意志国王的贵族和主教们的统称。)
举个例子,1521年沃尔姆斯审判之后,皇帝卡尔五世曾经当场逮捕了路德,可这位“英明的”腓特烈三世派兵把路德给绑票了(其实就是劫狱),然后把路德护送到了瓦特堡,好吃好喝好招待,还派兵护卫。有这么厉害的一个土皇帝给自己撑腰,路德根本就不必把啥罗马教廷和帝国皇帝什么的放在眼里。
——也就是说,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从表面看来,是一个小神甫对抗强大的罗马教廷,,实质却是实力日渐强大的德意志诸侯们,和罗马教廷、以及忠于教廷的帝国皇帝之间的政治斗争。
说了路德这么多的所作所为,好像路德就是一个屹立在时代潮头,彻头彻尾的改革弄潮儿似的。其实不然,路德在很多方面很保守,而且越到晚年就越保守,他至少在三个方面的言论行为,就是让那些全力替他说话的新教徒们也不得不对他提出批评。
第一个方面是反犹。
现在一提到反犹,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纳粹集中营。其实,纳粹法西斯们只能算是反犹的小字辈,人家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反犹传统。自从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占据统治地位之后,欧洲的犹太人们就没过过几天顺心日子。
(30)
基督徒反犹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冲突。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而犹太教在自己的圣经,也就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里预言,未来会有个救世主下凡,拯救全人类。后来的基督教认为,耶稣就是预言的那个救世主,用那时最时髦的希腊语来念,就叫“基督”;可犹太人认为耶稣不是救世主,更不相信基督徒们说的“耶稣是童贞女受胎所生”一类的话。在犹太人看来,货真价实的救世主(按希伯来语的叫法是“弥撒亚”)还没降生呢。于是,在欧洲占据压倒多数的基督徒们,就因为犹太人拒绝相信耶稣而迫害他们。
第15节
早年的路德还不怎么反犹。比如1516年,他写到:“很多人骄傲地称犹太人是狗,是作恶者;但他们是何等愚蠢,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和犹太人一样,在神的眼中是何等邪恶和污秽。”1523年,路德还在他的《耶稣生来是一个犹太人》中呼吁,大家要善待犹太人,要将犹太人带到耶稣基督面前,让他们相信耶稣基督——也就是说,那时的路德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想要团结犹太人。
可犹太人没怎么搭理路德的这些话,路德就越来越失望。到了1538年他写《写给一个朋友反对犹太人的信》的时候,特别是1543年写《犹太人和他们的谎言》的时候,上了年纪的路德就变得恶狠狠的了:
“这些犹太人是如此的绝望、邪恶、毒意和被魔鬼所占据,他们一千四百年以来一直是我们的疟疾、鼠疫和所有的不幸。他们是真的魔鬼。
“假如我能够的话,我希望将他们(指犹太人——烟雨注)打倒在地上,在我的愤怒中用剑将他刺穿。
“是的,他们将我们(指基督徒——烟雨注)束缚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中,他们让我们劳汗耕作来赚得金钱和财产,而他们自己则坐在火炉后面偷懒、睡觉、烤洋梨、吃、喝、享受,用我们劳作来的财产,用他们的高利贷将我们和我们的财产束缚在他们的链子上,然后还嘲笑我们,对我们吐痰,让我们劳作,而他们却成了懒惰的地主……他们成了我们的主人,我们成了他们的仆人。”
——犹太人自古就善于经商,从中世纪开始主要以放贷为生,所以欧洲人后来的反犹也就越来越从宗教原因转到了经济原因。
在这些文章里,路德还列出了对待犹太人的七步计划:
第一,点燃他们的犹太教堂和学校,所有无法烧的东西都埋到地里,这样从此无人可以再看到它的一砖一瓦。我们应该这样做,奉献给我们的主和整个基督社会,让神看到我们是基督徒;
第二,同样破坏和摧毁他们的住房,因为他们在他们的住房里做与在他们的学校里同样的事。然后像对待吉普赛人一样将他们圈在一个大厅或畜栏里,好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的国土内他们不是主人;
第三,没收他们所有的书和经书,因为在这些书里他们传播偶像崇拜、谎言、诅咒和对神的诽谤;
第四,禁止他们的拉比(就是犹太教的祭司——烟雨注)教书;
第五,不向犹太人提供保护,不许他们使用街道;
第六,禁止他们放高利贷,没收他们的钱币和金银;
第七,给年轻和健壮的犹太人镰刀、斧头、铲子、纺织机,让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赚他们的面包。”
怎么样?听起来够狠的吧?
当然,作为一介书生,路德放出这些狠话来也就是痛快痛快嘴,其实当时没人听他的。真正把路德的话付诸实践的,还是400年后的那批德国人。
(31)
400年后纳粹在德国上台的时候,纳粹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就经常引用路德的话,为迫害犹太人,包括设立集中营找理由。不管后来路德的支持者们怎么解释,也没法抵赖路德当年留下的这些白纸黑字。
路德第二件备受批评的事情,是支持当时广泛存在的“迫害巫婆”的现象。
大家都听说过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吧?横行欧洲数百年,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看谁不顺眼就把谁架到火上活活烧死。宗教裁判所处罚的主要对象,一是各种跟教廷不一致的“异端”,二就是所谓的“巫婆”。
所谓“巫婆”,据说是跟魔鬼达成协议,崇拜魔鬼,从事邪恶勾当,搞“黑魔法”的女人。(至于什么是“黑魔法”,可以去参考《哈里.波特》系列或者是《暗黑破坏神》。)其实想想就知道,谁能有什么“法力”啊!这些所谓的“巫婆”,大多不过是像湘西被诬陷“放蛊”的女人们一样,被周围人排斥的可怜人。
可是宗教裁判所不管那些,揭发、审判和处死巫婆的事儿搞了几百年,造成的冤假错案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路德本人也深信“巫婆”的存在。1526年5月6日,他在一次针对“巫婆”们的布道中引用了圣经旧约里“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这句话,然后说,“处死女巫是正义的法律,因为她们会造成许多破坏,至今人们忽视了这些破坏。她们从其他人家里偷牛奶、奶油和所有的……她们将儿童变成别的东西……她们在人的膝盖中造成神秘的病,使得人身摧残……她们造成身心摧残,她们酿造魔剂和召唤魔鬼,散布仇恨、炙爱、坏天气和对房屋和田地的破坏,她们从一里以外或更远处就可以射魔箭,而别人察觉不到……,女巫必须被处死,因为她们是小偷、奸妇、强盗、杀人犯……她们破坏巨大。因此必须被处死,不只因为她们造成破坏,而且因为她们与魔鬼接触”。路德明确地赞成对施“黑魔法”的人处以死刑,尤其是施“黑魔法”的女人,光是在这一次布道里,他就说了五次“她们必须被杀”。
虽说路德自己并没有亲手杀死过任何一个“巫婆”,但他凭借着他作为宗教改革领袖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究竟有多少“巫婆”是间接地死在他手里,那就永远是一笔糊涂账了。
路德第三个备受争议的地方,是他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
烟雨在本章开头说过,路德那个时代,农民生活水平很差,再加上连年战乱,贵族们为了筹措军费,不断提高农民的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越来越多的农民就被迫沦为农奴。一来二去农民们活不下去了,就纷纷造反。
1524年,农民起义首先在当时还属于德意志地区的瑞士爆发,随后迅速蔓延到施瓦本和巴登两个地区,然后又继续蔓延到德意志的其它很多地区,包括很多城镇居民在内的老百姓都参加了起义。
起义者们的理论依据是圣经,既反贵族又反教廷。于是,没啥文化的泥腿子们就认为,反教廷的宗教改革领袖路德同志应该和他们站在一边。
可是他们搞错了。
(32)
1524年,路德写了一篇文章,叫《反对杀人的农民恶棍》。他在里面说“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地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指起义的农民——烟雨注)戳碎、扼死、刺杀,就像疯狗必须被打死一样!”不用多说,看完他的文章,那些支持他的贵族们就都纷纷投身到镇压农民起义的历史洪流里面去了。
1525年,农民起义波及到图林根和萨克森地区。路德过去的学生,宗教改革家托马斯.闵采尔出头成为了农民起义的代言人。
闵采尔试图说服萨克森侯爵,就是那个“英明的”腓特烈三世支持农民起义,可是路德建议侯爵反对起义,于是结果就是,侯爵听了路德的话,把闵采尔给赶跑了。
被萨克森侯爵轰出来的闵采尔,只好带着起义者们东奔西跑,很快就被贵族武装给包围了。闵采尔是个书生,写写文章布布道什么的还可以,说起打仗可是一窍不通;起义者们呢,全是一辈子只种过地,没砍过人的泥腿子,一个会打仗的都没有,结果很快就全军覆没,五千起义者差不多全部被屠杀,几天之后闵采尔自己也壮烈就义了。
第16节
路德把这次大屠杀称为正义对魔鬼的惩罚。照他的说法,起义者们就是些魔鬼,他们试图反抗神的规则,把“地上世界”(就是老百姓吃苦受罪的世界——烟雨注)和“天上世界”(就是基督徒死后永享富贵的世界——烟雨注)混淆在一起,不失败才真是没有天理。
闵采尔一死,德意志各地的起义也陆陆续续地被镇压了。根据历史学家们后来的统计,起义期间,大约13万农民因此丧生。起义者当年提出的各种主张,从撤销农奴制,到恢复他们采伐森林、在湖里捕鱼的权力,从减轻地租到获得一些民主权利什么的,没有一个得到实现的。
因此必须要说,尽管路德不是镇压闵采尔起义的刽子手,但他在这次起义中的的确确是站在了劳苦大众的对立面。
尽管日渐保守,晚年的路德在德意志的贵族和老百姓心里仍然享有巨大的威望。1546年2月18日,路德在帝国境内的艾来斯本安详去世,享年63岁。
自从路德对教廷发难开始,德意志地区就逐渐拜托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派别——基督教路德宗。随后,日内瓦和英格兰等地区也陆陆续续建立了有各自特色的,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基督教派别。包括路德宗在内,这些派别被统称为“新教”(中文通称“基督教”),以区别与罗马教廷掌控的“旧教”(中文通称“天主教”,又叫“罗马公教”)。这一系列的变化,通称“宗教改革”。
新教和旧教之间的区别蛮大的,尽管这个帖子不是宗教普及贴,可是烟雨觉得还是有必要稍微说一下两者的主要区别,不然就说不清楚为什么在章节标题里,烟雨把路德称为“切开欧洲的人”,也说不清楚后来的欧洲人为什么因为这档子事打了那么多的仗。
(33)
简单来说,旧教是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宗教,特别强调教宗和教廷的统治权,特别强调各种仪式和程序,尤其是特别强调圣母玛利亚的特殊地位——因为按旧教的说法,背着一身“原罪”,又成天无时无刻不在犯罪的芸芸众生,指望得到上帝老爷子的宽恕和信任实在是把握不大。为了取信于他老人家,最好找一个“保人”,替自己向上帝说情,而给上帝怀过耶稣基督的玛利亚就是最好的保人,等等等等。
新教则是否认罗马教廷权威性的宗教,特别强调个人对耶稣的信仰。新教认为人靠着对耶稣的信仰,用不着那么多形式主义的繁琐礼仪也能得救,所以人人可以自由读经,神职人员(不叫“神甫”,而是“牧师”)也不用独身,照样可以娶老婆生孩子,等等等等。
(当然事实上基督教还有一个大分支,就是俄罗斯还有希腊那边的“东方正教”,不过跟本帖无关,烟雨就不说了。)
和对宗教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哪座庙的菩萨灵就去哪儿烧香的咱们中国人不一样,欧洲人对宗教信仰这档子事看得特认真。宗教改革之后,德意志诸侯分裂成新旧教两派,彼此水火不容。欧洲列强也分别按各自的宗教信仰站队,顺便找机会干涉德意志内政。于是双方冲突不断,到后来,居然演发成全欧洲的大混战。
早在宗教改革开始不久的时候,德意志地区就开始爆发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不过,真正的大混战还是出现在宗教改革开始大约一百年以后:
1618年5月23日,波西米亚的布拉格,一些新教徒冲进王宫,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特使从窗口扔了出去,(俩人掉到窗外的垃圾堆上去了,没出啥大事,史称“掷出窗外事件”)随后发动起义,反对信奉旧教的神圣罗马帝国,漫长的战争就此开始。
这场仗打了足足三十年,所以史称“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的过程太复杂了,要说清楚的话,那得写整整一本书,烟雨就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吧:
第一阶段(“捷克阶段”),从1618年到1624年。对战双方主要是是旧教的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对新教的波西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1620年11月8日,双方爆发了决定性的白山战役,结果新教联军失败,到1624年,旧教的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击败新教的波西米亚和普法尔茨。也就是说,这场仗的第一节,旧教代表队得分领先。
第二阶段(“丹麦阶段”),从1625年到1629年。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在同样信奉新教的英国、荷兰,和虽然信奉旧教,但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而和神圣罗马帝国为敌的法国的支持下,向神圣罗马帝国发动进攻。神圣罗马帝国节节败退,直到1628年,启用了波西米亚贵族,牛人华伦斯坦掌军,这才一转颓势,反败为胜,在1629年5月迫使丹麦签订了《吕贝克条约》,战争的第二阶段同样以神圣罗马帝国的胜利而告终——在第二节的比赛中,旧教队进一步拉大了分差。
(34)
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从1630年到1635年。1630年7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为了防止神圣罗马帝国在波罗的海取得优势,出兵参加大战。1632年,这位被称为“瑞典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在吕岑会战中被华伦斯坦射杀。群龙无首的瑞典军队又勉强支撑了3年,到了1635年,实在撑不住了的瑞典军队全面退回国内,战争的阶段性胜利再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第三节结束时,旧教队的得分依然遥遥领先。
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从1636年到1648年。1636年,本来一直躲在新教队替补席上的旧教国家法国,看到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接连失败,为了不让神圣罗马帝国一家独大,干脆脱掉马甲,作为新教队的队员直接上场比赛了。随后,西班牙和怕瑞典强大起来的新教国家丹麦加入旧教阵营参战,荷兰和瑞典则作为新教国家参战,差不多全欧洲都打成了一锅粥。双方这一打就是整整12年,由于遇上了法国这么个生力军,旧教阵营接二连三地失败,把前三节积攒下来的比分优势一举输了个精光,最后不得不屈膝求和。
1648年,被旷日持久的战争折腾得精疲力竭的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比赛总算结束了。
三十年战争改变了欧洲的一切,也奠定了欧洲近代的格局: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新霸主;荷兰完全独立,很快成为了海洋霸主;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批土地,成了北欧一带的区域性霸主;西班牙丧失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开始沦为二流角色;至于神圣罗马帝国呢,算是倒霉到了家:原来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意大利北部地区纷纷独立,建立了很多小国,而德意志地区诸侯们的实力进一步增长,越来越不把帝国皇帝放在眼里。曾经是一个整体的神圣罗马帝国,基本上算是名存实亡了。
当然,跟古往今来的所有战争一样,三十年战争中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作为欧洲的地理中心,德意志地区是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受到的摧残可想而知——对比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了不到六年,全欧基本上就沦为了一片废墟;这场三十年战争的长度超过二战的四倍还多,德意志就简直变成了人间地狱:
第17节
经过这场战争,德意志原来的1300万人口减少了1/3以上,偌大一个柏林才剩下7500人,柏林以北的很多村子更是整片整片地被夷为平地。德意志一半的孩子活不到10岁就夭折了,成人的平均寿命也才45岁。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变成了一个空壳子,德意志地区分裂成390个小邦国和1400多个骑士领地,弄得小国们搞军事演习时都不敢开炮——怕炮弹落到邻国的领土上引起外交纠纷。
说起来,这场仗也该算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副产品。德意志的千年历史就此跌到了最低点,而且距离反弹还要等很久很久。
第五章:腓特烈大帝——德意志的千古一帝
(35)
1806年秋天,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带着一票军官和随从,来到了刚被法军占领的柏林近郊。他指着一座墓碑上的人名说,“如果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了。”
这个被牛人拿破仑评价得这么高的超级牛人,就是烟雨本章的主角:普鲁士王国第三任国王,通称“腓特烈二世”的腓特烈.冯.普鲁士.霍亨佐仑。他老人家有个更显赫的称呼:“腓特烈大帝”。
跟往常一样,在介绍本章主角之前,请先允许烟雨把上一章结束后的事情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