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szjt214评论说:如果说哥哥的死因是悟透人生之后对世事的倦怠的话,那梅艳芳的死便好似一种梅花极尽荣耀之后,终究敌不过老天的妒意,悄悄零落沉泥,唯有暗香留了!
“风雨飘摇人不留,如歌往事梦相随,袅袅芳影无觅处,淡笑人间梅花艳。”
人已逝,可知带走多少人的眼泪?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夜有点凉 让晚星将这漆黑天际再燃亮
微弱声浪 逝去的歌风里回荡
扑进我的心窗 没有隐藏
为我的恋爱不止一趟有期望
然后失望 我却始终一个模样
实在谁伴我地老天荒
我在寻找 可依偎的胸膛
爱在何方 我笑我绐终希罕
仍然愿意 准许当天飘进梦乡
为纪念曾经遇上(为纪念曾经巧遇上)
夜那么长 或间中向往孤身一个去流浪
无论怎样 到了天边海角还是会有我的方向
似戏一场 骤眼的相见相识相爱更时尚
还是感谢 有过一刻将我燃亮
但是谁伴我地老天荒
(《情归何处》曲/编:伦永亮词:张美贤)
谁伴她到地老天荒?
绚烂中落幕,烟花散尽,只余寂暗天空……
4、曲终魂断梦犹伤
梅艳芳给刘培基的最后一封信
“……人生在世只是梦一场,一切皆有天意,我只希望我能和我的好朋友欢度可能是短暂但多姿彩及丰富的时光。当我向你说了这件事(罹癌),我好后悔,令你这样为我费神,心情低落,真对不起,可否答应我不管将来会如何,都请不要难过和伤心,只要我感觉不到痛就已好,更有可能我完全好呢……”
来不及说再见,一切已经走远。
2003年,好多东西都没了.就像是遗失在风中的烟花,当我们还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已经消逝不见。梅艳芳、张国荣他们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正是人生壮年时候,却挡不住死神的脚步。也许这便是人生之无常的最好诠释。他们的一生都是光辉的一生,尽管都如此短暂。
生命的价值以它的质量来计算而不是以它的长短。
梅艳芳和张国荣、陈百强、谭咏麟曾经在香港的流行歌史上并称为“谭张梅陈”,他们是香港歌坛辉煌时代的象征,但到2003年终,4个已经去了3个,他们的离去标志着一个辉煌的时代已经结束。
4人中谭咏麟成名最早,陈百强中学毕业后还随兄长在谭咏麟组织的早期乐队里担任过乐手。就在谭咏麟如日中天的时候,陈百强和张国荣渐渐异军突起,瓜分香港歌坛各大奖项,动摇其霸主地位。很快,好事的传媒开始拿张国荣和谭咏麟做比较,引发双方歌迷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张和谭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最终以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奖,张国荣干脆退出歌坛这样两败俱伤的结局告一段落。陈百强和张国荣是一同在艺坛打拼的好友,曾合作过电影《喝彩》、《失业生》,尽管后来不再合作,但在陈百强昏迷期间,张国荣也曾低调赴医院探望。梅艳芳是4大巨星中的小妹妹,4人中阿梅与张国荣关系最亲密、最融洽,年轻时在海外演出,阿梅被闯进房间的黑人惊扰,是张国荣挺身而出英雄救美。
3位英年早逝的巨星性格、命运中似乎都有点难以摆脱的悲剧色彩——陈百强被林燕妮称为自毁式的悲剧人物,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有着与生俱来的、永远抹不去的忧郁,用药物自我摧残;张国荣是抑郁敏感与积极勇敢并存的人,他可以原谅伤害自己的人,但会记住伤害本身,种种伤害积郁成疾,他却甘愿独自面对,只以最美一面示人;梅艳芳是娱乐圈豪侠仗义的大姐大,性格太过刚烈要强,反而让很多人忽略了她是需要呵护照顾的女人,如果她不是那么要强,也许……
但人生哪有也许?过去的一切都无法重来、无法后悔。最后一场演唱会上她何尝不想再有机会以其他方式和歌迷见面,但她坐在沙发的姿势使太多人明白,大家都是来送她最后一程的,虽然也是存着侥幸,希望以后还可以在舞台上重见。
每个来看这场演唱会的人,有几个不是抱着来看看她究竟还能否坚持下去的初衷来的,几人在认真地听她的歌,听者的心里关心的不是歌者唱的好与不好,而是她能不能唱下来。朋友几乎全到了,济济一堂,整个舞台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病房。都是来观赏一个身患绝症的女人的最后表演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清楚,或许这就是最后一次了,最终就变成了最后的告别。
当她穿上婚纱,嫁给舞台的瞬间,许多女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份庆幸吧,毕竟她风光无限却丧失了普通女人嫁人的机会,唏嘘不已的时候便会叹息生活是这般残缺不全。但生命从来没有完美。虽然我们会为阿梅这样的巨星陨落感到惋惜,但想到她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已经把最美好的部分贡献给了别人,就不要再说遗憾,梦里的忧伤都慢慢地抹去,在爱她的日子里珍惜生命,珍惜眼前人。
迷乱的时刻,癫狂的时刻,沉沦的时刻,沮丧的时刻,绝望的时刻,出逃的时刻,轻浮的时刻,华丽妖艳的时刻,在她的生命中不断上演,直到最终,终于把一切看穿,坦然地说一声“现在一个人挺好。”真的就这样带着那么多人的思念走了,风驻了,身形已经无影踪,一代传奇以戛然而止的方式谢幕。
内地追思会上,主持人李霞说:“2003年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好的朋友,梅艳芳作为演艺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她的杰出贡献和人格魅力令我们永远记住了她。”
同是过路,同做过梦,本应是一对。
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三餐一宿,也共一双,到底会是谁?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台下你望,台上我做,你想做的戏。
前世故人,忘忧的你,可曾记得起?
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
俗尘渺渺,天意茫茫,将你共我分开。
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
何日再追,何地再醉,说今夜真美!
无份有缘,回忆不断,生命却苦短。
一种相思,两段苦恋,半生说没完。
在年月深渊,望明月远远,想像你忧怨。
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
离别以前,未知相对当日那么好。
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得有还无。
十年后双双,万年后对对,只恨看不到
(《似是故人来》曲:罗大佑词:罗大佑唱:梅艳芳)
“十年后双双,万年后对对,只恨看不到。”一曲终了,一魂已逝,梦里的忧伤却还在纠缠。
第七章:梅艳芳精神
1. 面对死亡的勇气
吴倩莲:拍半生缘的时候她饰演我姐姐,我们常常在一块儿,就觉得她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坚强,身子很弱,让你很想保护她的感觉。那个时候才知道梅姐的坚强是心里面的坚强。
阿梅:“我不是一个弱者。我是一个专业的艺人,面对住你们的时候,每一次我走出来,你们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精神奕奕的梅艳芳,我会仍然做一个专业的歌手。”
“大家都知道,女人心,最要紧是得到支持,我会希望我很快再站起来,做好多事,你们不用再担心,你们看着,我慢慢怎样打胜这场仗。”
2003年9月5日,梅艳芳在好友的陪同下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勇敢承认自己患上了癌症,整个记者会阿梅没流下半滴泪,还不时展露自己的微笑,并且说罢约十分钟的心声后就站在中央,举起的右手握起拳头,示意自己有力量打胜仗,现场所有人以拍掌两分钟作鼓励,接着阿梅还与每位到场支持的朋友以拥抱表感激。
当朋友们获知她的病情后,都急希望做些什么可以对她的身体有好处,好多人为她煲汤,为她煮饭,四处寻找疗法,令阿梅深受感动,她自豪和自信地说:“是他们的力量令我站在这里,我从来未害怕过,这一场仗我一定会打赢,我不会辜负你们支持。我的Fans,希望你不用担心,我是一个病人,但我不是一个弱者。”
就是在知道自己去日无多的时候,她依然没有放弃对于演艺事业的追求,她向所有亲友和她的歌迷保证: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她的信心,并感激工作伙伴的支持,矢言继续做专业艺人,每次出现的,都会是精神奕奕的梅艳芳。
阿梅透露得到张耀荣的支持,会在十一月开演唱会,并举行巡回演唱会,更加签约当瘦身代言人。最后她希望传媒如实报道还她一个公道,她说:“我很快就会站起来,你们慢慢看我怎样打赢这场仗吧。”离开会场时,记者问她是否讲了出来松一口气?她说:“整个人都轻松了!”
几乎所有在她走前想要完成的心愿都完成了,尽管完成得十分艰难,超出一个正常人所需付出的精力,但她真的以神采奕奕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没有辜负众人对她的期望,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把自己嫁给了舞台,把生命交给了歌迷们。
所以,她的精神是永恒的,她的光辉永远照耀我们每一个或平淡或张扬的日子。
“在情歌里,她总是婉约宿命,在舞台上,百变创新,在生活中,她勇敢韧性。”他的契弟谢霆锋的一番评价大概可以代表许多人对梅艳芳的观感。想要十分透彻地了解她目前还做不到,在媒体的各种报道面前需要认真地审视,才可以发现那些是涉及本质的东西。其实一切还要从她最初的经历说起,追溯她一生的经历是了解她为什么选择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置疾病于不顾,在明知去日无多的时候选择绚烂地燃烧,释放尽所有的生命激情。
梅艳芳出身贫寒,四岁半就登台演唱,少年艰苦奋斗的经历,磨练了她不屈不挠、勇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为她的歌声注入了坚毅、热忱和挚爱生命的内涵。所以当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经历过最初的情绪波动之后,便开始了与癌症抗争的历史,她不甘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尽力向公众展示刚强硬朗、最美最靓的形象,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予那些选择轻易放弃生命之者更多的启示。
她勇敢战胜病魔的精神,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奋斗不息的精神是需要追忆尊重的。
遗愿:
死后要把器官捐出,
遗爱人间。
遗言:
大家不要叫我的名字,
大家不要哭……
遗照:
将《胭脂扣》中
“如花”的剧照当作遗照。
香港著名词人林夕先生在《梅艳芳纪念册》序言中写道:“(梅艳芳)由1967年的荔园飞跃到1985年红馆的大舞台,不单展示了一个坚强女子的奋斗之路,同时也体现了香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见证了香港起飞的流金岁月。梅艳芳是香港成功的典范。”
香港文汇报2003年12月31日刊出评论文章《催人奋进的生命乐章》,称赞梅艳芳不仅留下了许多经典名曲和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还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用顽强的意志,迸发出生命的无限光辉,激励人们勇于面对挫折,热爱生命。
2. 花不再香但美丽心中一再想(1)
夜已轻轻跨进窗疲劳的小星倚在云上
风中叶儿纷飞飘满窗
换上当天的晚装涂唇膏仿佛当晚模样
深宵独行盼遇路途上
像地上遗下纸张给风吹进这心窗
愿尽力忘掉却再想未淡忘热浪留在我心上
他的眼光似梦样不禁令我想
他的臂弯散魅力不禁又再想
当天夜静月亮望着我俩跌进梦乡
蔓珠莎华旧日艳丽已尽放
蔓珠莎华枯干发上
花不再香但美丽心中一再想
——《蔓珠莎华》
阿梅已经永远离开了她所深爱的这个世界和她所喜欢的朋友们,花香已逝,但美丽的灵魂永远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出现,她陪伴着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或者不凡的日子,也让每一个爱着或者等爱的人更加珍惜生命。
她用自己的人品书写了大写的人生,所以在她离世之后才会受到无论是娱乐界还是普通人的无比怀念和追思。
2004年1月10日,香格里拉饭店的大宴会厅里飘扬着一首阿梅的红歌《女人花》,梅艳芳内地好友聚集在这里,共同追思这位好朋友——香港演艺界的杰出艺人。到场嘉宾一律着黑衣,每人手中还拿着白色玫瑰花,追思会现场显得格外肃穆和凝重。
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著名导演冯小刚第一个走到台前。他身穿黑色中式套服,双目低垂,许久才说出一句话:“今天我们聚在这里,阿梅肯定可以听到我们的声音,她也会看到我们。”由于冯小刚心情十分悲伤,话音未落,他站在台上已经泣不成声,而夫人徐帆在台下也不断擦拭着眼泪。冯小刚的发言不长,但他给梅艳芳的评价极高,阿梅的敬业,包括她在身患绝症的日子里表现出的坚强,她在最后的日子里还连开八场演唱会来履行对歌迷的承诺都体现了阿梅的人品,而她的敬业精神更成为内地和香港演艺界的榜样。曾和梅艳芳合作《半生缘》的葛优,则是默默无语地将手中的白玫瑰放在梅艳芳照片前,并深深地向这位好朋友鞠了一躬。
此外,在梅艳芳去世之后,她的好友冯小刚导演更是从她身上汲取了很多可贵的精神财富,他的2004年度作品《天下无贼》将于年底贺岁档期公映,但其首映式和以往有了极大的不同,将以耳目一新的慈善首映式揭开序幕。此举可算是大陆演艺圈慈善活动的一次具有代表性的行动。
1991年,国内南宁发生意外大水灾,梅艳芳和谭咏麟这一对好友联袂北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赈灾义演。看过这次义演实况的人,无不受到一次巨大的情感震动。不少人事后感叹:在我们内地,那些艺员赚了那么多钱,可是,传出来的如果不是偷税的消息,就是利用自己的名声骗取金钱的消息,可香港的巨星,却会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心,难道他们的心,和内地艺员的心不同?
冯小刚导演受梅艳芳慈善精神影响有多大?从他的这次动作上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来,曾有大陆学者感叹香港演艺界与大陆演艺圈的极大不同,称大陆演艺圈没有核心没有灵魂,总给人一盘散沙的感受,而香港演艺界之所以以“界”命名,就因为他们有一个称作香港演艺人协会的组织。
这是一个非赢利性质的组织,1993年8月选出临时筹备委员,由成龙出任临时召集人,许冠文、周润发为副会长。1993年8月25日举行第一次临时筹委会,经过商议及投票,正式命名为香港演艺人协会(HongKongPerformingArtistesGuild)。1993年12月12日,该协会举办第一届会员大会,宣告该协会正式成立,第一届理事会经投票诞生。
2001年12月27日,香港演艺人协会宣布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梅艳芳荣登新一任会长之席,成为该协会成立5年来的首位女会长。被提名为本届新任会长候选人的,都是香港演艺圈一些著名人物,他们分别有曾志伟,刘天兰、黄锦、何锦华等人。最终,梅艳芳以高票当选,其他几人分别荣任副会长之职。梁家辉、叶童、张艾嘉、张达明及邵音音等人,被选为理事。
在成立之后的若干年内,这个组织举行了多次保障艺人权利的活动,并多次举办慈善活动。
1998年香港演艺人协会与业界属会发表联合声明,驳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指香港演艺界为黑社会组织所操纵的不实报道。
1999年加入“打击盗版大联盟”。
2002年就会员陈宝莲的遗体为不良传媒偷拍刊登一事作公开声明,并与新闻界专业团体跟进,为逝者保存尊严。
2002年就《东周刊》刊登刘嘉玲裸照事件推动及筹组一连串谴责行动。
多次以协会名义捐赠衣物给华东水灾及云南灾民。
1996年成立红十字会PAG义工队,长期参与红十字会各种慈善活动。
1999年发起“香港演艺界921传心传意大行动”,筹款赈济台湾大地震灾民,共筹得港币1600多万元。
梅艳芳生前致力推动的两大慈善基金为“四海一心”及“茁壮行动”。“茁壮行动”于SARS期间成功筹得逾2000万善款,帮助受SARS影响的家庭。在《1:99音乐会》上,梅艳芳说:“虽然没有东西是完美的,可是我们有一颗完美的心。”
除了冯小刚导演对梅艳芳的一生做了高度评价,内地演艺圈人士也对梅艳芳的逝世发表了感言。歌手解晓东是这样评价阿梅的:“我是听着她的歌成长的。一直到今天,她始终都是我的偶像。虽然没有机会和她接触、合作,但一直都知道她对事业很执着,即使患了癌症也依然不断地追求。她的突然离世,使我有机会看到她大量的节目表演和各种介绍。一瞬间,我才发现我并没有完全真正了解她。艺术上的成熟魅力和性格上的坚毅,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和投入,包括对朋友的关爱和支持,我对她更是肃然起敬。她不仅是难得的优秀艺人,更是娱乐圈全体同仁的楷模。我们在悼念她的同时,也会将她的这种精神发扬,对于她曾指出的内地艺人不够敬业一事,我们对她最好的致敬方法,莫过于把这种意见变成对我们的一种鞭策。新近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表演者权益保障中心将为内地艺人创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和良好氛围。”
2. 花不再香但美丽心中一再想(2)
一些年轻的香港艺人更是把自己对于这位大姐的尊敬表白无疑。杨芊华说“很多时候她都会出来帮我们讨公道,她给我们非常好的一个启发,就是我们好应该像她那样,更加努力地生活,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梁咏琪:入行以后,看到她本人之后,我觉得她很照顾我们后辈,虽然我不是和她同一个公司,也不是她的徒弟,或者是什么人,但是她看到我之后,会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
容祖儿:我觉得她很好,对每一个人都很好,对后辈也好,所以我觉得,因为我自己有一个非常深的感触就是,我们工作其实已经很忙,我自己连身边的家人或者是朋友也没太多时间去照顾,自己都照顾不了,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她真的好厉害,可以帮很多人。
一个经历了太多生离的女人,死别对她而言已经不再是什么无法忍受的痛苦了,反而相信在她告别人世的时候,的确是面含微笑的,因为生离永远比死别来得惨痛,她走得完美而从容。
花已不再香,但花开的美丽瞬间已成永恒。
3. 寒梅极乐吐芳蕊(1)
在梅艳芳的生前,香港媒体对她友好的时候向来不多,但在她过世之后,才终于明白他们失去了怎样一笔宝贵的财富,失去了怎样一个可亲可爱的“女儿”,所有的媒体几乎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美的声音。有学者认为梅艳芳的奋斗史,对香港当代文化影响深远,失学的她凭努力而成功,燃起当时草根阶层的斗志;其百变形象大受欢迎,亦标志港人思想的成熟,从传统只爱玉女的框框,发展成为接受不同的文化。
而且,梅艳芳虽被称为东方的麦当娜,其本身又与麦当娜有极大的不同,麦当娜为了搏出位而越来越以性为号召,而梅艳芳则牢牢守住做人的底线。她固然懂得在舞台上娱乐观众乃是艺人天职,但这种娱乐功能是有边界的,它不能以牺牲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为代价。
专门研究香港本地文化的次文化出版社社长彭志铭表示,崛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梅艳芳,对本港当代文化的最大影响,要算是她背负草根的背景,凭着努力一跃成为乐坛天后的奋斗历程。
彭志铭解释说,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一股新浪潮,以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作主导,乐坛上的知名人物如许冠杰、林子祥、张国荣等,均是大学生及“番书仔”,草根阶层成为天王巨星是遥不可及的梦。惟出身小歌女的梅艳芳,尽管没有机会受高深教育,仍不断奋斗达至成功,对当时的低下阶层而言,有不可磨灭的振奋作用,积极深远的影响。
其实,梅艳芳之所以和成龙大哥、刘德华等成为贴心贴意的一生好友,很大程度上还与他们三人皆文化程度不高,都是经过非常努力地打拚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相似经历有关。
梅艳芳童年的不幸生活不但没有使之堕落沉沦,相反倒是使她更加珍惜生活,更注意如何维护好一个艺人的形象,除了她有偶尔酗酒的行为之外,在人品、人格上几乎无可挑剔,而她每次醉酒也都格外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除偶尔被媒体偷拍或有一点出格行为外,几乎都是喝完即立刻回到家中,等到宿酒醒过之后再出席公众活动。
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首席讲师史文鸿亦指出,梅艳芳与当代一般艺人歌手不同处,并非以传统漂亮、玉女的形象如萧芳芳及陈宝珠,来吸引市民;相反以百变的形象,鲜明的性格,配上沧桑的味道,受到广大歌迷的喜爱。
史文鸿说,梅艳芳的成功,正好反映出八十年代开始,香港文化成熟了,特别是梅艳芳在电影《胭脂扣》饰演“如花”的角色,那女中带男、男中带女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已发展成可以接受复杂性格的人物。同时,梅亦冲破了歌坛由男歌手垄断的局面,标志女性的抬头。
当初梅艳芳接拍《胭脂扣》这出戏的时候,的确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是当时作为该片监制人的成龙大哥力排众议启用了她,加上关锦鹏导演的精心调教,她的演戏才能才被真正发掘出来,无疑,成龙及关锦鹏都是有先见之明的,尽管该片在票房上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它已经成为文艺片中的经典,其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至今令香港后辈导演望尘莫及。
当时,成龙之所以选中梅艳芳担纲这出戏的女主角看中的正是她的百变,她的诡异,她的不漂亮,甚至她的声音还带有一些男人的味道。正是成龙敢于启用新人的这份勇气成就了一代天后,她所塑造的女鬼“如花”也成为梅艳芳一生经典形象中的突出代表。
文化评论员胡恩威则指,无论梅艳芳或张国荣均属有内涵及实力的艺人,他们的死亡标志货真价实的艺人渐渐失传,只剩时下流行只靠包装、没有自我的艺人、歌手。
梅艳芳的恩师黄霑同样表达对梅艳芳这一代歌手纷纷告别人世之后的娱乐界的担忧。他认为香港现在的歌手、艺人大都不如上一代具有敬业精神,上一代艺人是真正把唱歌当成生命来完成的。
他觉得现在香港的艺人虽然风光无限,但真正有内涵的,真正做出中国精神的并不多,也许周杰伦可以流行不短的一段时期,却不会如梅艳芳、张国荣他们那样长青不老,因为如今的年轻艺人做的都是外国的东西。
究竟香港还是大陆的流行歌曲是怎样一个走向?梅艳芳这一代离去后是否标志着一个巨星时代的彻底结束,还有待时间的淘洗。大浪淘沙,也许还会有真正发光的金子被埋藏在某个角落,或许,对于流行歌坛也只能寄予这份殷切的期望了。
自从梅艳芳患病消息公布以后,人们眼中所见的梅姐一直以坚强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来面对自己的疾病,她在人生最后一个行程中带病坚持唱完了她最后一场轰动华人乃至世界娱乐圈的个人演唱会,或许这便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她告别舞台、告别人生的最为圆满的方式,还或许这便是梅艳芳为自己人生早已设好的结局。《胭脂扣》的作者、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在梅艳芳出殡之后,专门撰文书写梅艳芳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散文《花开有时,梦醒有时》,较为详细地披露了梅艳芳弥留岁月的一些内幕。
李碧华和阿梅、“哥哥”张国荣皆是密友,在《花开有时,梦醒有时》中,李碧华提到:“自知她得病后,也常通电话谈心事。但自12月起已联络不上了。我只好传真祝福和支持,希望看得到。后来我才得悉,她看信时已不能起床、进食,甚至活动。医生用最平和的语气告诉她,癌细胞扩散至脑部,以后再也不能唱歌、演戏了。她气若游丝:‘既是这样,我便走了。’之后昏迷,一直无言。”
3. 寒梅极乐吐芳蕊(2)
生命大限已来临,当走之时,无人可留,那就在走前留下最光辉的形象,以生命中的光彩照亮自己的不归之路。她,走得很无奈,但也很平静。
一代红颜终是薄命,但她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却给人们留下了不灭的记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
生命虽短暂,
但活的光芒四射!
真切地爱过、恨过,
忘我地工作过,
尽情地享受过,
无私地奉献过。
此生应无撼。
梅艳芳的去世给她众多的歌迷和圈中好友带来了深深的伤痛,梅姐盖世无双的艺术才华和她做人的真诚品格令所有的人交口称赞,同时她的离去也让人感慨忧伤——伍佰曾经说过“香港艺人都像卫生纸,而梅艳芳是艺术家”。此不过一家之言,但也可以看出有不少艺人发自内心地崇拜这位像女神一般屹立在香港演艺界的百变歌后。她在演艺界摸爬滚打一生,见证并经历了香港演艺界二三十年来的整个过程,从起步到辉煌再到所谓E时代,阿梅都屹立不到,她不仅演艺成绩斐然,在做人上,更是堪称香港演艺界的楷模。
在香港,如果说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是巨星,相信是无人会反对的。且不说他们推出过多少张销售成绩傲人的唱片、曾有过一连举行多少场演唱会的辉煌,就拿他们在娱乐圈中的号召力、在歌迷及影迷心目中的地位来说,恐怕也是一般明星和歌手无法企及的。而对于曾经听他们的歌成长的歌迷而言,张国荣和梅艳芳的相继离去恐怕远不止死亡那么简单,他们标志着一段青春回忆的终结、一个美好时代的句点。在歌迷和圈中人的心中,谭、张、梅三人始终是“高高在上”的,这个“高”绝不是指他们在气焰上的嚣张,而是地位崇高、一呼百应。
她走时,正是寒冬,所有的梅花都绽开了容颜,一如她留下的渐行渐远的倩影,“寒梅极乐吐芳蕊”,她曾经那样灿烂开放过,留下的是余香满怀。
当你见到星河灿烂
求你在心中
记住我
张离世后,梅艳芳哀恸如绝,固然是情深意重,又何尝不是自伤身世。张说:“我一生不曾害人,为何这样?”对悲苦的命运仍有不平,梅艳芳虽在人前强自坚强,未尝不曾问过“为何这样?”其实也不必追问,这样的人物,本身就有缥缈的非人间气息,我们尘世是留不住的,平庸的幸福注定与他们暌违,他们是要给人间留下惊异和叹惋的,像是一段美得令人心碎的音乐,锦瑟在声入云霄时,突然无端端地断了。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记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梨园先贤有言,做戏如做人。梅艳芳的身份曾经是被人称为下九流的“戏子”,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娱乐界的人也并非个个只传绯闻,有些人,一生都在努力地做人,比如梅艳芳。
人已逝,风骨却长存人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