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447-难经正义

_4 叶霖 (清)
肾有两枚,左右各一,一主水,一主火,应乎升降之机也。命门者,以其为三焦之根,十二
经元气之海,藏精施化之具,系胞受孕之处,为人生命之原,故曰命门也。《灵枢·根结篇》、
《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谓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指太阳经终于睛明,
睛明所夹之处为脑心,乃至命之穴,故曰命门,与此义不同。然实指右肾为命门,恐未尽是,
以气脉论之,水升于左,火降于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升降之枢机,越人诊脉独取寸口,
以左尺候水,右尺候火,故左名肾,右名命门,其义或取乎此。
按∶西医言肾形如豆,色紫质坚,颇类猪羊之肾,左右两枚,长约三寸,阔约寸半,浓约七
八分,其重约三两至四两。人高肾大,人矮肾小,位在脊骨十二节间,周遭三焦脂膜包裹,肾
中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为肾系,下通网膜,又有气管由肺而下,附脊循行,下入肾系,
而透入网膜,达于丹田下焦之原。夫两肾属水,中间肾系属火,即命门也。《素问·刺禁论》云∶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者,即指命门言也。人与天地参,命门与太极相似,太极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自命门生两肾,两肾生六脏六腑,六脏六腑生四肢百骸
之类。故人之交媾,未有精聚,先有火会,是火为先天之本始,水为天一之真元,肾中之火,
名曰相火,即坎中龙雷之火也。是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乃成乎离,而位乎坎,即两肾有命门之
义也。命门乃三焦之根,为相火之宅,相火布于三焦,即由命门始也。陈无择谓有脂状如手大,
正与膀胱相对,有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者,亦指三焦肾系而言也。越人独取寸口诊候,
此相火生脾土,命门寄夫右尺,故作左为肾,右为命门以解之,亦水升于左,火降于右之义也。
<目录>卷三
<篇名>三十七难
属性:三十七难曰∶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然∶五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
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此节乃《灵枢·脉度篇》文,稍有增易,大意谓五脏和则七窍通,不和则七窍不通。经言上
阅七窍,此言九窍,当是简误。若洁古认真九窍,添“三焦之气通于喉,喉和则声鸣矣”二句,
未免蛇足。谢氏曰∶本篇问五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答文止言五脏通九窍之义,而不
及五脏之起发,恐有缺文。
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五脏神气之所舍,不和则气不得上达,故七窍不通。若六腑不和,则血气留滞于皮腠,有形
之物,积聚而为痈矣。此结上起下之辞也。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
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相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阳邪中于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壅而邪实,邪实则不和之脉转而盛矣。阴邪中
于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滞而邪实,邪实则不和之脉转而盛矣。阴阳之脉俱盛,则
成关格之证死矣。此亦《灵枢·脉度篇》文,惟“关格”二字,与经文相反,当是错简。若夫覆
溢关格之脉证,可与三难参观。
按∶《灵枢·脉度篇》曰∶阴气太盛,阳气不能荣,故曰关。阳气太盛,阴气不能荣,故曰
格。终始篇曰∶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
阴,溢阴为内关。《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仲景
《伤寒论》云∶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斯皆以阴气盛为关,阳
气盛为格,故知此节“关格”二字倒置,为错简也。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不荣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气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阴
脉荣于五脏,阳脉荣于六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不覆溢,人气内温于脏腑,
外濡于腠理。
滑氏曰∶此因上章“营”字之意,而推及之也。亦《灵枢》十七篇文,大同小异。所谓气行
于五脏,不营六腑者,非不营行六腑,谓在阴经,则营于五脏,在阳经,则营于六腑。脉气周流,
如环无端,则无关格覆溢之患,而人气内得以温于脏腑,外得以濡于腠理矣。
<目录>卷三
<篇名>三十八难
属性:三十八难曰∶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然∶所谓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
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焦有形,于二十五难注中已详细言之。此论三焦为原气别使,根于命门,导引诸气,潜行
默运于一身之中,无或间断也。外腑,谓在诸脏腑之外也,三焦之形质可考,三焦之气化难见,
故曰有名而无形也。
<目录>卷三
<篇名>三十九难
属性: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
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
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经言腑五脏有六,无考,不知所出。又以三焦不附于脏,故不名为腑,虽有六腑,只五腑也。
脏亦有六者,以右肾命门,指为一脏也,然肾虽有两,而左右之气相通,实皆肾而已,恐不得
分为两脏。命门辨说,已详言三十六难注中,可参合而观之。
按∶五脏五腑,以合五行,肺合大肠,金也;肝合胆,木也;肾合膀胱,水也;心合小肠,
火也;脾合胃,土也。手厥阴,包络,即心外之衣,为心主之宫城,手少阳三焦,乃腔内脂膜,
为脏腑之郛郭,同司相火而相合,是六脏六腑,以应夫十二经脉也。若以肾分为两脏,则为七
脏矣。《灵枢·本输篇》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
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经言肾将两脏者,以肾兼主水火二气也。
少阳三焦之脉,散于胸中,而肾脉亦上连于肺,肺为天而主气,三焦之下俞,属于膀胱,而膀
胱为津液之腑,乃肾之合,三焦主相火,生于肾而游行于上下,膀胱主水,亦生于肾,盖以水
脏而领水腑也。然膀胱之气,化津化液化汗,皆三焦相火蒸腾所致。夫天一之水,地二之火,
皆肾所生,合而论之是太极,分而论之犹两仪。故本藏篇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
理毫毛其应,即此义也。且肾虽兼将两脏,实阴阳相贯,水火互交,并主藏精,而为生气之原,
不得谓三焦无形,分肾为两脏明矣。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难
属性: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
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
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
主声,故令耳闻声。
此五主,《素》《灵》无考,是摭古医经者。陈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窍,心之脉上肺,
故令鼻能知香臭也。耳者肾之窍,声者肺所主,肾之脉上肺,故令耳能闻声也。或谓此以五行长生
之法推之,木长生于亥,火长生于寅,金长生于巳,水长生于申。心主臭,火也,肺开窍于鼻而有
己火,故能知臭。肺主声,金也,肾水开窍于耳,而内有申金,故能闻声。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一难
属性: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然∶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之始生,其尚幼
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亦应木叶也。
肝有两叶,应东方之木,木者春也,万物始生之初,草木甲坼,皆两叶,乃木之本体,故肝
与之相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心为阳中之太阳,肾为阴中之太阴,肾水为肝之母,心火为
肝之子,肝为阴中之阳,居肾之上,心之下,故云尚近不远也。无亲,谓不专属。犹有两心,言或
从乎阳,或从乎阴也。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二难
属性: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
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
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
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
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此论肠胃长短容受之数,以围三径一之法约之,多有不合,或者简误。然长短容受之数,亦只
言略例耳,未可深泥。
按∶西医言胃形纡曲如袋,容水三升许,横居膈下,上连食管,下属小肠,其体三层,外层
上下有血管四支分布,小支密缠于内,因胃接血比他脏尤多,中层之肉,经纬两纹斜交,故能
舒缩拥动,以匀转食物,内层周遭有小穴,以生津液,胃体内外有脑气筋,及白节筋散布,故
与百体相关应。胃之左为脾,右为肝,胰附于胃后,胃之本热,与他脏同,但消化食物时其热
较盛。胃津味酸,色如口沫,盖主消化食物者也。小肠长约二丈,上口通胃,下口接大肠,外
皮光滑,内皮折叠,其纹甚密,上有尖粒,即吸液管之口,液管者,乃吸 食物之精液管也。
食物由胃至小肠头,即与胆汁胰汁会合,渐落渐榨,榨出精液,其吸液管百派千支,散布肠后
夹膜之间,众吸液管聚于附近脊骨处,合而为一,名曰精液总管,从腰骨间附脊骨而上至颈,
即屈转而下达心以化血。大肠约长五尺,分上中下三回,回长尺余,上回与小肠相接处,名曰
阑门。中回在肝下,横过胃底。下回自脾下,从左软胁间斜落至肛门,乃直肠也。食物至上中
两回,犹有吸液管吸其余液,至下回则精液已竭,惟存渣滓矣。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
西医言肝居右胁下,五叶,色紫赤,重约三四十两左右,两叶中界长峡,右大于左,右下有
小方叶,胆囊附焉。右叶后之下,亦有一叶,不甚大,名后叶,叶尾尤小。由后叶底起,至右
叶止,上覆下盂,左枕胃,下与贲门为界,上为三焦膜包裹。左右叶各出胆管一支,相合一寸
许,复分为二,一透小肠头,一透胆囊,是通胆汁至小肠,以融化食物者。肝内又有回血等管,
以养肝而接胆汁,肝不偏居于左,而肝为风木,应乎巽,旧说居左者,应风木之气左升,非以
部位言也。肝为热壅,则胀大数倍,若各管凝滞不通,血水溢渗夹膜之裹,渐积渐深,而腹即
渐大,故蛊胀一证,多属之肝云。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西医言心色赤而鲜,重约十两,上阔下尖,周遭夹膜包裹,即心包络也。上有肺罩之,空悬
胸中,下有膈膜遮蔽,心之外体圆滑,内空如囊,剖视四壁嶙峋,或凹或凸,中有直肉隔之,
故有左房右房之称。左右半截间,又有横肉间之,故有上房下房之号。四房大小相若,中有门
户,筋丝数条牵连,自能开阖。右上房有回血管二支,一向上,一向下。右下房有大血管一支,
长约寸许,即分为左右而入肺。左上房有回血管,亦与肺通。左下房有血脉总管一支,为运赤
血,循督脉,下血海,以散行经脉。另有脑气筋白节筋,密缠于内,以行其用。是心乃运血之
脏,而主百脉,故为君主之官也。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西医言脾居胃旁,形长方而扁软,重约六七两,血盛则深紫。其大小变态不一,食过饱则胀
大,饥时则小,若患疟或热病,有胀大十余倍者。位在左胁下,与胃脂膜相连,内有回血管,
由胃后入肝,人病则血脉不行于外,即蓄聚于脾,所以脾即胀大耳。脾内回血管壅滞,即有血
水渗泄于下,故肿胀之病,亦多发于脾也。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
头大向右,尾尖在左,右之大头,与小肠头为界,左之小尾,与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条,由左
横右,穿过胰之体,斜入小肠上口之旁,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
甜,或名之甜肉云。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西医言肺居膈上,状若悬磬,系以气喉,色白如缟映红,顶尖而圆,左两叶,右三叶,披离
下垂,右大于左,因心尖向左,微占其位,左长于右,缘肝经处右,稍高于脾也。后附脊骨,前
连胸膛,肺中有管窍,上通咽喉,以呼出悍气,吸入生气,而换紫血,入心化赤,下引心气,
而达胞室。肺质轻松,外有膜沫濡润,以助呼吸者也。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西医言肾居十二脊骨间,形如猪腰子,重约三四两,周遭有三焦脂膜包裹,左右相对,左上
有脾胃及大肠下回盖之,右上有肝及大肠上回盖之。肾中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是为肾系,
下连三焦之根。又有气管,由肾系附脊骨而上通心肺。两肾属水,中间肾系属火,即命门也。命门
者,乃三焦发源之所,故三焦主相火,与心包络表里,三焦之气,游行于上中下,即相火之游行也。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西医言胆囊式如梨,附于肝右之小方叶中,贮青汁,乃回血入肝,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
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内,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
不分,粪色白结而不黄,胆汁过多,上呕苦涎,或下泄青泻,胆管闭塞,其汁入血,即病瘅黄矣。
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
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
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
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
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
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
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此即《灵枢·肠胃篇》及平人绝谷篇之义。而增入五脏轻重,所盛所藏,虽觉前后重复,不
害其为叮咛也。脏腑之学,西士言之较详,故注中多采其说。然人有长短婴壮不同,况古今之权量
各异,其丈尺容受,不可拘泥,识其略例可也。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三难
属性: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
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
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此《灵枢·平人绝谷篇》文,言人之脏腑形骸,精神气血,皆借水谷以资养生,水谷绝则形
与气俱绝矣。平常无病之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日夜消化,止留三斗五升。人一日食
五升,考《后汉书·南蛮传》曰∶人禀五升。注∶古升小,故曰五升也。若七日不饮食,其所留
之水谷尽,则精气津液皆尽,故死。然病患不饮食,七日不死者,以水谷留积故也,盖留积则为
病矣。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四难
属性: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
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冲者,通要之地。门者,户也。此承上文食饮之入,稽其通行之门径也。唇为飞门者,飞,古与
扉通,扉,户扇也。盖齿为户门,唇为之扇,故曰扉门。《灵枢·忧恚无言篇》曰∶唇者,音声之
扇也,此即其义。会厌为吸门者,会厌为物之所会聚,又能掩闭,勿使误入也。吸者,吸纳处也,
言为五脏声音之出入,呼吸之门户也。胃为贲门者,胃能聚物如仓廪,故曰太仓。贲,犹奔也,贲门
在胃上口,言物入于胃,疾奔而下太仓也。胃之下口接小肠处曰幽门,言深隐之地,与上下出入处
至远也。大肠小肠会为阑门者,会,合也。小肠之下,大肠之上,相接处分阑精血糟粕,各有所归
也。下极为魄门者,魄门即肛门也。魄,古与粕通。《庄子·天道篇》曰∶古人之糟魄已夫?言食
饮至此,精华已去,止存形质之槽粕,故曰魄门也。此七者,皆食饮出入,冲要之道路也。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五难
属性: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
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
穴也。
人身脏腑筋骨髓血脉气,此八者,皆有会合之穴,若热病在于内,则于外取其所会之穴,以去
疾也。太仓属任脉,即中脘穴也,在脐上同身寸之四寸,六腑取禀于胃,故为腑会。季胁属足厥阴,
即章门穴也,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阳陵泉属足少阳,足少
阳之筋,结于膝外廉,即此穴也,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外廉陷中,又胆与肝表里,肝者筋之合,故
为筋会。绝骨即枕骨,名玉枕穴,在络却后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属足太阳膀胱,
与肾合,肾主骨,脑为髓海,乃肾精所生,故为髓会,绝字疑是简误。或云∶绝骨属足少阳,一名
阳辅,在外踝上同身寸之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诸髓皆属于骨,少阳主骨,凡物极则反,
骨绝于此,而少阳生之,故髓会于绝骨也,于义亦通。膈俞属足太阳,在项后第七椎去脊两旁各同
身寸之一寸五分,在中焦之分,心俞下,肝俞上,心统血,肝藏血,能化精微而为血之地,故为血
会。大杼属足太阳,在项后第一椎下,去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为冲脉之俞。《灵枢·动输
篇》曰∶冲脉与肾之大络,起于肾下,盖肾主骨,膀胱与肾合,故为骨会。太渊属手太阴,在掌后
陷中,即寸口也,肺朝百脉,故为脉会。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
过,即膻中穴也,在玉堂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灵枢·海论篇》曰∶膻中为气之海,故为气会。
此八会,《内经》无考,然其义甚精,
必古医经之语也。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六难
属性: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
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
不能精,夜不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卫外之血气,日行于阳络二十五度,夜行于阴络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则卧起而目
张,气至阴则休止而目瞑。夫血气者,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气。肌肉者,在外皮肤之肌肉,
在内募原之肌肉。气道者,肌肉之纹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血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老人血气衰,
肌肉干枯,血气之道涩滞,故昼不精明,夜多不寐也。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利,血气之道流
通,而不失其出入之常度,故昼精明,夜多寐也。是老人之寤而不寐,少壮之寐而不寤,系乎荣卫
血气之有余不足也。
<目录>卷三
<篇名>四十七难
属性: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
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人面独能耐寒者,以六阳经之脉,皆上至头,六阴经之脉,皆不上头故也。《灵枢·邪气脏腑
病形篇》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
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
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其气之津液,皆上薰于面,其皮浓,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此即其义。而又引逆
顺肥瘐篇,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之义以证之。
言头面为诸阳之会,是以三阳之脉,上循于头。然厥阴之脉,上额交巅,下循颊里,而经不云
者,乃略言之耳。盖阴阳寒热之气,皆从下而上升,故岐伯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
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
上第三卷,三十难至四十七难,论脏腑。
<目录>卷四
<篇名>四十八难
属性: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
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
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
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虚者,空虚,正气不足也。实者,强实,邪气有余也。以脉言之,濡者软细,故为虚也。紧
牢者,紧弦劲,牢沉劲,故为实也。然脉之虚实,不仅乎此,举此可类推也。以病言之,出者为虚,
是五脏自病,由内而之外,所谓内伤是也。入者为实,是五邪所中,由外而之内,所谓外感是也。
然出者间亦有实,入者间亦有虚,此言其大概耳。言者为虚,以病气内乏,神气自
清,故惺惺而不妨于言也。不言者为实,以邪气外攻,入郁于内,故神志昏乱而不言也。缓者为虚,
以缓病来迟,正气夺而邪气微,则病渐深也。急者为实,以急病来骤,正气漓而邪气盛,则病疾速也。
诊者,按也,候也。按其外而知之,非诊脉之诊也。以诊候言之,痒者为虚,血气少而肌肉不充则
痒。痛者为实,邪气聚而营卫不和则痛。又凡虚者喜按,实者拒按,故按之而痛者为实,按之而快
者为虚也。濡者为虚,牢者为实,《脉经》引用此条,无此二句,或因上文而重出也。杨氏谓按之
皮肉柔濡者为虚,牢强者为实,似亦可解,姑存备参。
<目录>卷四
<篇名>四十九难
属性: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
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正经,本经也。五邪,五脏之邪也。心主思虑,若忧劳过用,则伤其心。肺主皮毛,形寒者,
皮毛外受风寒也;饮冷者,内饮冷水也,其藏本寒,过则伤肺也。肝主怒恚,怒则木气郁而伤肝也。
脾主四肢,劳倦太过则伤脾,脾运五谷,饮食不洁,则亦伤也。肾主骨,用力作强,坐湿入水则
伤肾,盖肾属水,同气相感也。然忧思恚怒,饮食动作,人之不能无者,惟不可太过,过则伤人必矣。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肝为风木,故风先入肝。心为君火,暑火之邪,故心受之。饮食劳倦,一味太过,则脾伤致
病矣。寒侵皮毛则伤肺。雨雾蒸湿之气则伤肾。此五者邪由外至,所谓外伤者也。
按∶《素问·本病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与此大同小异。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乃内伤七情,本脏自病之证也。宣明五气篇曰∶
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六淫之邪,外感之证也。皆似同而异。或谓越人既
言本经自病,是从内而生,如形寒饮冷则伤肺,形寒是寒感于皮毛,此从外来也;饮冷,是冷入胸
腹,亦从外来也。饮食等亦然。况五邪亦有饮食劳倦,岂非自相矛盾乎?然其意谓正经虚,则不任
寒冷之侵伐,侵伐则每易致病。正经虚,又伤于饮食者,为内伤,若伤饮食而致病者,则外感也。
《素问》言肾恶燥者,言其水脏而恶燥气之耗竭也。此云水湿伤肾者,湿伤于下、故湿先归肾,肾
属水脏,同气相求也。是古圣先贤之义,虽有异同,而辨内伤外感之理则一。读书贵乎融贯,不可
执泥,先儒所谓以意逆志,是谓得之,信夫。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
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假令心病者,举心脏为例也。此言心病,肝邪入而得中风之病,盖风气通于肝也。肝开窍于目,
故主色,风邪自入肝经,则色青,肝在色为苍也。入心则色赤,心在色为赤也。入脾则色黄,脾在
色为黄也。入肺则色白,肺在色为白也。入肾则色黑,肾在色为黑也。故肝之风邪入
心,其色当赤也。其病身热者,外感之邪,先伤营卫,故身热,而又心属火,热为火邪之象也。
胁下满痛者,胁下,肝之位也。其脉浮大而弦者,浮大心脉本象,肝邪犯之,故现弦脉也。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
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假令心病而伤暑,暑之伤人,心先得之,盖心主暑也。此正经自病,不涉他经,然心属火,暑
热之邪伤之,火邪化物,五臭出焉,暑邪自入本经,其臭焦,火之气也。入脾其臭香,土之气也。
入肝其臭臊,木之气也。入肾其臭腐,水之气也。入肺其臭腥,金之气也。故心受暑邪,发恶臭也。
其病身热而烦者,火郁则瞀乱也。心痛者,邪在心则痛也。其脉浮大而散者,浮大心之本脉,散则
浮大而空虚无神,心之病脉也。本脏自病,心主臭,故专以臭推也。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
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
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假令心病而伤饮食劳倦者,心主热,脾主劳倦,今心病以饮食劳倦得之,故知脾邪入心也。喜
苦味者,脾主味,心属火,火味苦,从其性也。虚则脾气不能化谷,实则能化谷,故有能食
不能食之分也。若肝受饮食劳倦之病,其味酸;心受病,其味苦,肺受病,其味辛;肾受病,其味
咸;脾自受病,其味甘。其病身热者,心也。体重,脾也。其脉浮大者,心之本脉也;缓,脾之脉
象也。此节饮食劳倦,独有虚实之分者,盖即明正经虚,又伤于饮食而为病,较伤饮食而致病者有间
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
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
涩。
假令心病而伤寒者,乃肺邪入心也。肺主声,故谵言妄语也。若寒邪入肝则呼,肝在声为呼也。
入心则多言,言为心声,又在声为笑也。入脾则歌,脾在声为歌也。入肾则呻。肾在声为呻也,自
入肺之本脏则哭,肺在声为哭也。其病身热恶寒者,心,火脏,故身热,肺本寒脏,故恶寒也。甚
则喘咳者,肺主咳,肺气上逆,则喘咳也。其脉浮大,心脉也,涩,肺之脉象也。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
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
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假令心病而中湿者,心主暑,肾主湿,今心病以伤湿得之,故知肾邪入心也。肾化五液,肾
为心邪,故汗出不可止也。湿邪入肝为泣,肝主泣也。入心为汗,心主汗也。入脾为涎,脾主
涎也。入肺为涕,肺主涕也。自入肾之本脏,则为唾,肾主唾也。其病身热者,心也。小腹痛
者,肾之位也。;足胫寒而逆者,足胫肾经所过之处,故畏寒而逆冷,湿性亦近寒也。其脉沉濡
而大者,沉,肾脉之象,濡,湿气之候,大则心脉之象也。心脉浮大,独不言浮者,沉则不能
浮也。夫法者,举一为例之法也。五邪者,五脏得五行之邪也。欲知五邪之证,必审肝病见于
色,心病见于臭,脾病见于味,肺病见于声,肾病见于液。其脉以本脏之脉为主,而兼受邪之
脉也。此以心一经为主病,而以各证验其所从来,其义与十难诊脉法同。明乎此,不特五脏互
受五邪,凿然可晓。即百病见证,莫不皆可类测,而为诊脉辨证之法程也。
<目录>卷四
<篇名>五十难
属性: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此承上文五脏五邪之病,而辨其生克之义也。病有虚邪者,如心脏属火,其病邪从肝木传来,
木生火,则木位居火之后,是生我者,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故曰从后来者虚邪也。病
有实邪者,如心属火,其病邪从脾土传来,火生土,则土位居火之前,是受我之气者,其力方
旺,还而相克,其势必盛,故从前来者实邪也。病有贼邪者,如心属火,其病邪从肾水传来,
水克火,心受克而不能胜,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曰从所不胜来者,
贼邪也。病有微邪者,如心属火,其邪从肺金传来,火克金,金受克而火能胜,脏气既受
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曰从所胜来者,微邪也。正邪者,如心脏止有自感之邪,而无
他脏干克之邪者是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
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举心为例,以发明上文之义也。中风,肝木之邪也。得之,言因中风而心得病也。肝邪乘心,
是从后来者,故曰虚邪。伤暑得之,为心脏自病,故曰正邪。饮食劳倦得之,脾邪乘心,是前
来者,故曰实邪。伤寒得之,肺乘心,从所胜来者,故曰微邪。中湿得之,肾邪乘心,从所不
胜来者,故曰贼邪。余脏可类推,此病传五脏之生克也。
<目录>卷四
<篇名>五十一难
属性: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
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得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
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
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腑者,阳也,脏者,阴也。腑为阳,阳病则热胜,故饮食衣服居
处,皆欲就寒而远热也。阳主动而散,以应乎外,故欲得见人也。脏为阴,阴病则寒胜,故饮
食衣服居处,皆欲就温而远寒也,阴主静而藏,以应乎内,故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也。此统论
脏腑阴阳大义,故与阳明脉解篇阳明病恶人与火,指一经热甚而烦惋者,有间也。
<目录>卷四
<篇名>五十二难
属性: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
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
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脏为阴,阴主静,故止而不移也。腑为阳,阳主动,故上下流行也。仿佛,无形质也。贲响,
动而有声也。居无常处者,忽上忽下,即流行之谓也。脏病腑病,其根本不同者如此。
<目录>卷四
<篇名>五十三难
属性: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
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
七传者,根据序传其所胜所克之脏也。如心病传肺,是火克金也。肺又传肝,是金克木也。肝
又传脾,是木克土也。脾又传肾,是土克水也。肾复传心,是水克火也。心又欲传肺,是七传
矣。一脏不能再受邪伤,则死矣。吕广以(七)当作(次)字之误,与下间字方相合,其说亦
通。盖心病六传,由肾至心,心脏不能复传至肺也。其一脏不再伤者,是指心之不任再伤于第
七传而死也。此即《素问·标本病传论》诸病以次相传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之义。
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传,竟
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故曰生也。
间脏者,间一脏传其所生也。如心欲传肺,而脾者肺之母,心之子,中间间此一脏,不传所
克也。假令心病传脾,是间肺所胜之脏,为火生土也。脾病传肺,是间肾所胜之脏,为土生金
也。肺病传肾,是间肝所胜之脏,为金生水也。肾病传肝,是间心所胜之脏,为水生木也。肝
病传心,是间脾所胜之脏,为木生火也。心病又复传脾,则病自已,此子母相传而生也。
<目录>卷四
<篇名>五十四难
属性:五十四难曰∶脏病难冶,腑病易治,何谓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