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十四难
属性: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
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
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平人之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四至。闰以太息脉五至,加之为过曰至,不及为
减曰损。至脉从下而逆上,由肾而至肺也;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肾也。离经者,脉呼吸
六至,已离其经常之度也。一呼四至,一吸四至,则一息八九至,乃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
为热耗,耗则精竭,故曰夺精也。五至死之渐,六至其命绝矣。然数脉一息十至十二三至,迟脉
四呼始见一至,皆仅见之脉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
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也;五损损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此推究损脉病证也。一损损肺,肺主皮毛,肺损故皮聚而毛落也。二损损心,心主血脉,心
损则血虚,故不能荣养脏腑也。三损损脾,脾纳五味而主肌肉,脾损失其运化之权,故肌肉消瘦也。
四损损肝,肝主筋,肝损不克充其筋,故纵缓不能收持也。五损损肾,肾主骨,肾损故骨痿不能起
于床也。从上下者,从肺损至肾,五脏俱尽,故死,肺在上也。从下上者,从肾损至肺,亦复五脏
俱尽,故死、肾在下也。于收,滑氏云∶当作“脉之”二字,愚意尤不若丁氏之“反此者,至之脉病也”为是。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
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肺主气,肺损者,宜益其气。心主血脉,心损者,宜调其营卫,使血脉有所资也。脾受谷味
而主肌肉,脾损者,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俾健运不失其职。肝藏血而主怒,怒则伤肝,肝损者,
宜缓其中,即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义。肾藏精而主骨,肾损者,宜益其精。盖病在何脏,
则各随其所在而治之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
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
有呼吸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上文统言五脏受病之次序,此再举损至之脉以求其病形也。滑氏曰∶前之损至,以五脏自病,
得之于内者而言。此则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之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
一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
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
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
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
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
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有六七至,比之平人
较多两至,适得病而未甚,即上文离经之义也。前为寸,后谓尺,寸大尺小,病气在阳,为浊气上
逆之候,故头痛目眩也。寸小尺大,病气在阴,为清气下陷,脾肝不升,肺胃不降,故胸满短气也。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是一息之间有八九至,故病欲甚,即上文夺精之义也。脉洪大者,阳邪外越,
为胆上逆而火升,故苦烦满也。沉细者,阴邪内陷,为肝脾下陷而土贼,
故腹中痛也。滑乃血实,故为热,涩为伤湿,故曰中雾露,此又于病之微甚间分别言之,欲令学人取
所现脉象,以别其病,而推展其义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是一息之间,脉来十外至,则其人沉困,
近于死矣。夜为阴,昼为阳,沉细阴盛,故加于夜,浮大阳盛,故加于昼。大即浮大,小即沉细,若
不大不小,则昼夜不至有加,阴阳相等,故可治。若更参差不伦,则难治矣。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是一息之间,脉来二三至为损,以气血皆亏,虽能行步,久当不起于床也。若再呼一至,再吸一至,
迟之极矣,则其人魂气已离,生道已绝,如尸之行,故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
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上部寸口,下部尺中。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邪实于上,阳遏不降,吐则气逆于上,故脉亦从
而上,则下部之无脉,乃因吐而然,非真离其根也。若无吐证,为上无邪而下气竭,故曰当死。上部
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者,盖脉者根乎元气以营运者也,元气未伤,则脉自能渐生,其所以上
部之无脉者,特因气血之偶有滞耳,病去则自复,故曰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也。此越人又因上文
损至之义引申之,以见无脉之故,亦有两端,不可概定为死也。
按∶损脉者,迟脉也,至脉者,数脉也,曷不云乎迟数,而言损至者何也?盖迟数之脉,统
摄寒热表里虚实,所包者广,越人恐后学之误会,故以一息四至,终于十二三至为至,始于一息二至,终
于两息一至为损,明损脉从上而下,由肺气虚而及于肾阳竭,至脉从下而上,由肾阴虚而及于肺气尽。然
损脉之本原,病起于肺,若失冶必递及于心脾肝肾,其损脉必反而为至脉,因肾虚火燥,复由肾而递及肝
脾心肺而死。故曰∶反此者,至脉之病也。尝见虚寒之证,末传而现躁急之脉者,为不明治损之法,扶阳
不早,延及阴气亦竭也。夫扶阳者,扶持胃脘之阳,更察五脏之损以益之,非徒执姜桂乌附之谓也。更有
进者,近世医家,每以虚劳两字为怯病通称,不知虚损病自上而下。痨瘵病自下而上,以痨瘵法治虚损,
多转泄泻,以虚损法治痨瘵,必致喘促,于此泾渭不分,能免于南辕北辙之相左乎?此皆不明损至之义也。
越人既以损至之脉,明虚损痨瘵之治,恐急证无脉,后人不察,混入损脉,故又申明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之旨,而复归重于元气,以结此章之义。学人于此、尤宜三致意焉。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五难
属性: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
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
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
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
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经,谓《素问·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此参错其文而为篇也。四时之脉,谓脉之应乎四时,
即旺脉也。春脉弦者,肝为木而主筋,万物始生之初,其脉濡弱而长,是弦之正象,否则即为太过不及也。
夏脉钩者,心属火而主血脉,其脉来疾者,其来少急而劲,气之升而上也;去迟者,其去少缓而弱,气之降
而下也,此所谓下曲如钩也。秋脉毛者,肺属金而主皮毛,秋木凋零,其枝独在若毫毛,言其四面无所辅,
而体又甚轻也。冬脉石者,肾属水而主骨,冬气敛聚,故沉而濡滑,水之象也,此四时之脉。然脏腑之与五
行,各有所属,而春夏秋冬脉,皆以木为喻者,盖惟木能因时变迁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
及,病在内。脉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
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
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
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
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
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
石多胃气少曰
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如有变,谓逆四时而失其常度也。春脉当微弦,其来濡弱而长,反是者为病。实强为太过,阳气盛而发于表
也,故病在外,令人善忘,眩冒癫疾。虚微为不及,阴气不足,而怯于中也,故病在内,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
胁满。厌厌聂聂,如循榆叶,乃微弦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乃弦多胃少也,故曰
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乃但弦无胃气,即所谓真脏脉也,故曰死。夏脉当微钩,来疾而去迟,反是者为
病。实强者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虚微者为不及,病在内,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
泄。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乃微钩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乃钩多胃少也,故曰病。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乃但钩无胃气也,故曰死。秋脉当微毛,其来轻虚以浮,反是者为病。实强者为太过,
病在外,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虚微者为不及,病在内,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脉来
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者,以其轻软微毛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乃毛多胃少也,故曰
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乃但毛无胃气也,故曰死。冬脉当微石,其来沉濡而微坚,反是者为病。实强者为太
过,病在外,令人懈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虚微者为不及,病在内,令人心悬如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
小便变。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喙者,乃微石而有和缓胃气也,故曰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乃石多胃少也,故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乃但石无胃气也,故曰死。是四时之脉,
皆以胃气为本,故有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无胃气则死也。
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肝脉来, 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
落榆荚,曰肺平。此两句,形容肝之平脉,濡柔和缓微弦之义;肺之平脉、浮薄轻虚微毛之义,此却以肺平引
为肝平。又曰∶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今以脾病引为心病。
如乌之喙,脾之死脉,引为肾之平脉。若此多与经文有异。冯氏谓越人欲使脉之易晓,重立其义尔。然读是篇者,
当与《素问》参观。
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为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胃属土,位居中央,万物归之,故云水谷之海。旺于四时,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为四时变病之要会,
故云主禀四时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喙,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脾受谷味,在四脏之中,故不可见。盖脾寄旺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平和,则脾脉在中,衰乃始见。
雀喙,言其坚锐而无冲和之气也。水下漏,言其断续无常,散动而复止也。
此《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者土也。孤脏以灌溉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之
义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六难
属性: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
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脉有三部九候,见后十八难。阴阳详第四难。轻重详第五难。六十首见《素问·方盛衰论》,王注谓
奇恒六十首,今世不存。或谓即各旺六十日之义。一脉变为四时,即十五难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也。
然脉法不一,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其是非长短也,是其病有内外证。言凡病但以内外之证验之,
自得其真,不必拘于诸法也。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
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得肝脉,诊得弦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腑,故善洁。青者木之色,肝属木,故面青。肝在志为怒,
故善怒。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脐左为肝木左升之部,动气、真气不能藏而发现于外也。牢者,气结而坚;
痛者,气郁而滞也;满,闭塞也。筋急则四肢满胀,《左氏传》云∶风淫末疾者是也。厥阴脉循阴器,肝
病故溲便难。转筋者,肝主筋,故病筋。此内证之部属及所
主病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得心脉,诊得钩脉也。心在色为赤,故面赤。心气通于舌,火上炎,故口干。心在声为笑,故喜笑。此
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脐上心之部,动气,按之牢痛,心烦,乃心包络受邪,非真心病也。若心病,则旦占夕
死,夕占旦死矣。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行于掌心,故掌中热。 、干呕也,心病火盛,故 。此内证之部属、
及所主病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
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得脾脉,诊得缓脉也。脾属土,在色为黄,故面黄。噫,嗳气也。《灵枢·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
厥气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脾与胃合、故同病也。脾在志为思,故善思。
脾在窍为口,故善味。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脾位乎中,故动气当脐而牢痛也。脾主营运,运
行不健,故腹满食不消也。脾主肌肉,故体重。阳明主束骨而利机关,脾与胃合,故主节痛劳倦伤脾,
湿旺睥郁,皆主怠惰嗜卧也。脾主四肢,故四肢不收。此内证之部属及所主病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
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得肺脉,诊得毛脉也。肺在色为白,故面白。《灵枢·口问篇》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
故嚏。肺气通于鼻,故善嚏。肺在志为忧,故悲愁不乐。在声为哭,故欲哭。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
脐右为肺金右降之部,动气按之牢痛者,肺气结也。肺主气,气逆故病喘咳。肺主皮毛。故洒淅寒热。
此内证之部属及所主病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
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得肾脉,诊得石脉也。肾在色为黑,故面黑,肾在志为恐,故善恐。《灵枢·口问篇》曰∶阴气
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故数欠。是肾主欠。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肾居最下,脐
下肾之位,肾气结,故动气按之牢痛。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病逆气。少阴之脉循少腹,故小腹急痛
也。肾者胃之关,今气虚,故为下重泄,谓食毕即思圊也。《灵枢·经脉篇》曰∶足少阴肾之脉,循
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故病足胫寒而逆。此内证之部
属及所主病也。泄如下重‘如’字,滑氏易作‘而’字,极是。
<目录>卷一
<篇名>十七难
属性: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
此引《素问·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语错杂言之,非经之全文也。所问三者,答曰可尽知也,
而下文止答病之死证,余无所见,或有阙简欤?抑不治自愈,即十三难之相生脉。连年月不已,即五十五难之积
聚病欤?未可知也,故俟参考。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肝开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病也。然肝之病,脉当弦急而长,今以肝病而诊得浮短而涩之肺脉,乃金来
克木也,故主死。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开目而渴者,心主热,热甚则开目而渴也。心下牢者,心痛现证,是实邪也,当得紧实而数之脉,今见沉濡
而微之肾脉,乃水来克火,况阳病而得阴脉,不死何待。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失血,虚证也,其脉当沉细,而反见浮大牢实之脉,是阴病而得阳脉,病虚脉实,故主死。《灵枢·玉版篇》
曰∶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即此义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谵妄,热证也。身当有热,脉当洪大,今反见手足厥冷,脉来沉细而微,此病实脉虚也,故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大腹而泄者,脾湿下陷,脉当微细,而反见滑大之脉,是亦病虚脉实矣。《灵枢·玉版篇》曰∶腹鸣而满,
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即此义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八难
属性: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滑氏曰∶此篇立问之意,谓人有十二经脉,凡有三部,每部之中有四经,今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
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盖三部者,以寸关尺分上中下也。四经者,寸关尺两两
相比,则每部各有四经矣。手之太阴、阳明,足之太阳、少阴,为上下部者,肺居右寸,肾居左尺,
循环相资,肺高肾下,母子相望也。经云∶脏真高于肺,脏真下于肾是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
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
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属金,皆诊于右寸。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属水,皆诊于左尺。金生水,
水性流下,故在下部也。足厥阴肝、足少阳胆属木,皆诊于左关。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属火,皆
诊于左寸。木生火,火性炎上,故在上部也。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属相火,当候于右尺。足
太阴脾、足阳明胃属土,当候于右关。火生土,土位居中,故在中部也。土复生金,此五行子母循
环生养三部四经上下之义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
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
之者也。
三部之中,各有浮中沉,是为九候。浮为阳,沉为阴,中者胃气也,所谓自膈以上为上焦也,
自膈以下为中焦也,自脐以下至足为下焦也。谢氏曰∶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错简在此,
而剩出(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且(审而刺之),杨氏云为审病之所在而刺之,丁氏云、当
次第之次,纪氏则为刺候之义。各有至理,姑存备参。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
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此病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也。肺金右降、右胁,肺之部也。若右胁有积聚,则肺脉当结,结脉往
来缓,时一止复来,而无定数者是也。盖结为积聚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结而横,有积矣。
然积有微甚,是以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也。设肺脉虽不见结,而右手脉当见沉伏,沉伏亦积聚脉,
右手统三部言,则肺脉亦在其中。又右手气口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
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此承上文,复问外之痼疾,与内之积聚,法将同异也。痼疾者,凡肌肉筋骨间久留不去之病皆是,
以其不在脏腑,故曰外也。止无常数,结脉之象,若有常数,为代脉矣。盖结脉之所由生,以积聚在内,
脉道不通,故现脉如此也。伏脉轻手寻之不见,重按以指推筋着骨,乃得其脉形潜隐于骨间者是也。言
结伏则病在里,结浮则病在表,结在右,病亦在右,结在左,病亦在左。以此推之,则内外左右,积气
痼疾,其结脉虽同,而浮伏异也。故曰法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
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有是病必有是脉,内有积聚、脉宜伏结,外有痼疾,脉宜浮结。设见伏结、浮结之脉,而无伏
结、浮结之证,见伏结、浮结之证,而无伏结、浮结之脉,谓之脉不应病,病不应脉也。夫病脉不相应,
乃其气已离,血脉不相联属,故云死。然凡病与脉不相应者,皆为死候,不特积聚为然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九难
属性: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
恒,常也。反,谓上下相反也。此男女之脉,有一定恒常之法,得其脉为顺,不得其脉为逆,
若强弱相反,则为何病。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
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阴阳也。杨氏曰∶元气始于子,人之所生也。自子推之,男从左行三
十,而至于巳;女从右行二十,而至于巳,为夫妇怀妊也。古者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然后行嫁娶,
法本于此。十月而生,男从巳左行十月至寅,故男行年起于丙寅,女从巳右行十月至申,故女行年起
于壬申。所以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也。谢氏曰∶寅为阳木,木生火。火
生于寅,其性炎上,故男脉在关上,申为阴金,金生水,水生于申,其性流下,故女脉在关下。男子阳
气盛,故尺脉弱;女子阴气盛,故寸脉弱。此男女之常也。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
男得女脉,女得男脉,异乎恒常,谓之反。然反之为病如何?设此问以起下文之义。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
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男得女脉者,寸脉当盛反弱,尺脉当弱反盛,为阴气盛,阳陷于阴,故为不足。阴主内,故病在内。
阳气入阴,病见于阴位也。女得男脉者,寸脉当弱反盛,尺脉当盛反弱,为阳气盛,阴越于阳,故为有余。
四肢属乎阳,阴气从阳,则病见于阳位也。左右者,以脉之左右,以验病之左右耳。徐氏曰∶阳道全而
阴道半。故阳得阴脉为不足、阴得阳脉为有余也。
按∶丁锦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欲其盛而不可得也。若男得女脉指尺盛、岂可谓之不足乎?女得
男脉指尺弱,岂可谓之太过乎?盖男得女脉为不足者,寸脉弱,阳气不足于内,故病在内也。女得男脉为
太过者,寸脉盛,阳气有余于外,故病在四肢也。斯言也,似亦近理,而不可拘泥者也。夫尺为脉之根,宜
盛不宜弱是矣。然阴虚火动,两尺洪而有力者,岂非不足乎?火炎于上,两寸洪而有力者,岂非太过乎?
更有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者;两尺豁大无力,
宜升阳散火者;寸脉大于尺脉,而俱有力,为阴虚阳盛宜下者;尺脉大于寸脉,而俱有力,为阳虚阴
盛宜汗者。然脉之变,非一言能尽,岂可胶柱鼓瑟耶?越人示人以男女阴阳之体,内外不足太过之变,
要在一隅三反耳,学人审诸。
<目录>卷一
<篇名>二十难
属性: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
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
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此言阴阳相乘中又有伏匿之义也。经言无考。伏匿者,谓不见于本位,反藏于他部而见脉也。脉
之阴阳,非独言寸为阳,尺为阴也。若以前后言之,即寸为阳部,尺为阴部;若以上下言之,肌肉上
为阳部,肌肉下为阴部。阳乘阴者,尺中已浮滑而长,又时时沉涩而短,故曰阳中伏阴,言阳虽乘阴
而阴犹伏于阳内也。阴乘阳者,寸关已沉短而涩,又时时浮滑而长,故曰阴中伏阳,言阴虽乘阳而阳
犹伏于阴中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此又因阴阳之伏匿而极言之。重阳重阴,言不止伏匿,而阴皆变为阳,阳皆变为阴也。狂者阳
疾,癫者阴疾。重阳者狂,木火之阳旺也。重阴者癫,金水之阴旺也。心主喜,肝志怒,狂者木火
有余,故多喜怒。肾志恐,肺主悲,癫者金水有余,故多悲恐。脱阳者阴旺,鬼,阴类也,故见之。
脱阴者,肝窍于目,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发而生光明,上开双窍,则为两目,阴者阳
之宅也。阴脱宅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虽阴脱,而实脱阴中之阳气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二十一难
属性: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
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形病脉不病曰生者,人以脉为主,设其人形体羸瘦,精神困倦,不可谓之无病也。诊其脉,惟
息数不应脉数,虽营卫有伤,而不见至损死绝之脉,虽病必生,必其脏腑无恙也。脉病形不病曰死
者,设其人肌肉不减,饮食如常,不可谓之有病也。诊其脉,则代革频见,虽不病亦死,以其脏腑
已坏,不可救药也。经言无考。仲景辨脉篇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省人
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气,虽困无害。即此义欤!
<目录>卷一
<篇名>二十二难
属性: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
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脉谓十二经隧之脉,每脉中有二病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邪在气,气为是而动;邪在血,血为
所生病,是脉之动者气为之,而所生病者,血为之也。气病传血,故曰一脉变为二病也。 ,煦也。
气主 之者,谓气煦嘘往来,薰蒸于皮肤分肉也。濡,润也。血主濡之者,谓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
荣养脏腑也。然气留而不行,则血亦壅而不濡,气在外。血在内,外先受邪,则内亦从之而病,故曰
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上第一卷,一难至二十二难,论脉。
<目录>卷二
<篇名>二十三难
属性: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走头,长五尺,五六
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
脉,从足走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
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
长短之数也。
此言十二经脉及两跷督任之脉,析之合之,皆有度数可纪也。手有三阴,太阴肺、少阴心、
厥阴心包络;足有三阴,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手有三阳,太阳小肠、阳明大肠、少阳三焦;足有三阳,太阳
膀胱、阳明胃、少阳胆,为十二经也。经之流注,手三阳皆从手指末起而终于头,手三阴亦从手指末起而终至
胸中,足三阳从足指起而至头,足三阴从足趾足心起而至胸,此举经脉之度数,故皆以手足言也。跷脉属奇经,
有阴阳之分,左右足各有阳跷,即从足太阳申脉穴,由外上行至风池者是也。左右足各有阴跷,即从足少阴照海
穴,由内踝上行至咽喉者是也。但《灵枢·脉度篇》论跷脉起止。专指阴跷言,而不及阳跷,则其长短之数,
乃阴跷之数也。故帝问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以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盖阳跷与阴跷,虽有内
外表里之殊,其长短则大约相等也。督脉任脉,亦属奇经。督脉起于肾中。由尻贯脊,入脑交巅,终于人中,统一
身之阳。任脉起于少腹之内,出会阴,循脐腹,上喉咙,终于唇下之承浆,统一身之阴。此节引《灵枢·脉度篇》
原文,以明脉即营气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
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
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上言经脉尺度,此又言经脉行度,而推论络脉随经脉以营运也。经有十二,始从中焦者,盖谓饮食入胃,其
精微之化,注于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也。络
脉十五,皆随十二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朝会于寸口人迎,以处分百病,而决死生也。
古法以结喉两旁动脉为人迎,越人独取寸口,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
之。盖胃受谷气而养五脏,肺朝百脉而平权衡,胃为脉之根,肺为脉之干,胃脉大小强弱,未有不变见
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为肺之动脉,以根干相通故也。
经曰∶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
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经,《灵枢·终始篇》也。此节承上文决死生之义,而问脉之终始,以起下节脉绝之形也。终
始篇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是谓欲知终始,于阴阳为能定之,盖
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寸口也。朝,朝宗也。使,使道也。道即经隧之谓。
始如生物之始,终如生病之穷,欲明生死,脉以候之。阴阳之气,循环不已,人之生机,皆始
于此,故曰始也。三阴三阳之脉绝,人之生机,皆终于此,故曰终也。其三阴三阳脉绝之形状,具如下章。
<目录>卷二
<篇名>二十四难
属性: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
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则肉濡
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此承上文手足三阴三阳气绝必有其候,引《灵枢·经脉篇》错杂言之也。足少阴,肾脉也,肾主
冬,故云冬脉也。肾主内营骨髓,故云伏行而温于骨髓也。濡,软也。却,退缩也。肾气已绝,骨肉不
相亲,则齿龈之肉结缩,故齿渐长而枯燥也。肾主藏精而化血,发者血之余,肾之精气绝,故发不润泽
也。戊己,土也。肾,水也。土克水,故云戊日笃,己日死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
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太阴,脾脉也。脾主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脉不荣,则太阴之气绝,故肌肉不滑泽,
肉满唇反也。甲乙,木也。脾,土也。木克土,故云甲日笃,乙日死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
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则筋
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足厥阴,肝脉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脉不营则厥阴之气绝,故筋急
舌卷而卵缩也。庚辛,金也。肝,木也。金克木,故云庚日笃,辛日死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
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太阴,肺脉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脉不营,则皮毛焦。肺主气,气主薰肤泽毛,太阴气绝,
故津液去,则皮枯毛折而节伤也。丙丁,火也。肺,金也。火克金,故云丙日笃,丁日死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
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手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心气绝,则脉不通,血不流而色泽去矣。
面黑如黧,黧,黑黄色而无润泽也,言心血不能营于面,则黄黑而无光华也。壬癸,水也。心,
火也。水克火,故云壬日笃,癸日死也。
按∶手三阴,今释太阴,少阴,而独遗手厥阴者,何也?盖包络与心同候,言心气绝,则包络
之气亦绝,其诊既同,不必别解。故《灵枢·经脉篇》亦无手厥阴之候也。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三阴者,手足三阴脉,此五脏之脉也。五脏者,人之根本也。目眩者,眩乱而见之不真也。转者,目
或反背,或朝上,或左右侧也。目瞑者,盲而无所见也。此三阴气绝,精神俱去之候。失志者,人之五志,
各属一脏,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今三阴已绝,五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忧思恐,
五志俱亡,故曰失志即死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阳者,手足三阳也。阴与阳相离者,阴阳隔绝不相附也。夫阳气卫外,则腠理密;阳气绝,
则腠理不固,阴不可独留,故毛孔皆开,阴气亦从腠理而泄矣。甚则绝汗出,大如贯珠者,言身体汗出着
肉,如缀珠而不流散。故曰贯珠也。气属于阳,阳绝,故气先死也。
按∶《灵枢·经脉篇》无三阳分候之法,止有总论六阳气绝一节,若终始篇及《素问·诊要经终论》,
俱载三阳绝候法。今既以三阴三阳为问,当引经文以证明之,补其未备。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
螈,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HT 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
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而不仁,则终矣。此三阳脉绝之状
也。夫太阳之气主皮毛。气绝于皮,故色白,而
绝汗出也。少阳主骨,百节尽纵,则少阳之气绝,少阳属肾,肾藏志,目系绝者,志先死矣。阳明之脉,
挟口承目,故口目动作,乃其经气欲绝也。善惊妄言,阳明之神气外出也,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
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肌肤不仁,则营卫之气绝矣。
<目录>卷二
<篇名>二十五难
属性: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