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理论的这一方向,从此酿成一种健康的批判运动。
二是社会重建、政治实践的方向,这就是后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所做的工作。
法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卢梭理论一旦成为政治蓝图,进入操作层面,将成为一种危险的政治乌托邦;道德理想一旦与行政权力结合,将出现对市民社会的大规模入侵,出现美德与恐怖相结合的道德专政。
后一种方向是危险的方向,灾难的方向。
六、异化的外在层面——文化之异化
前文已述,卢梭对中世纪神正论救赎遗产不是简单拒绝,而是进行世俗还原的改造。
卢梭的宗教改造工程中,最大的一个改造动作,是接过原罪、赎罪概念,改换承罪载体。
他创造了一个新的“承罪者”
——社会,而不是个人。他抓住了社会,释放了个人。
S G在这里,卢梭把他的原罪替代,处理为异化的两个层面。
人与外界自然的背离,即外在层面的异化;人与内在本性的疏离,即内在层面的异化。这两层异化,都是社会发展造成的疏离。因此,卢梭反异化的理论也必然分布在这两个层面上。
所谓外在层面的异化,指人类社会活动在地球表面自然堆积层之上又堆积起来的文化沉积层。
有史以来,人们控诉不平等、不正义,一般总是与文化层中的某一侧面相连,例如财产制、分配制、文化资源的不公正配置等。
无论是批判的武器、
-- 66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14
武器的批判,从来没有触动过这一文化层的根本合法性。
只有卢梭迈出了这一步。卢梭不是把不平等与财产制、分配制相连,而是把不平等与产生财产制、分配制的文化堆积层之“地基”
——即伏尔泰所言人类理性的进步、培根和洛克所言人类知识的增长—相连,发动一场釜底抽薪的批判:——1749年,卢梭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第二部分劈头就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埃及流传到希腊,说是科学的创造神是一个与人类安宁为敌的神。
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谄媚和谎言;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因此科学与艺术的诞生乃是出于我们的罪恶……“
S H——1755年,卢梭继续探索这个“罪恶”
的发展:“我到森林中去探索,把‘人所形成的人’和自然人加以比较,从所谓‘人的完善化’中,指出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
S I——1757年,卢梭撰写《爱弥儿》,开篇即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们手里,就全变坏了……”
S J——1759年,卢梭撰写《社会契约论》,也是在卷首处发出惊人之语:“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S K在18世纪中叶的巴黎,议论社会不平等并不新鲜。法兰西科学院1754年能够以此命题,悬赏征文,可见当时的精神氛围。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日内瓦的流浪哲人可以利用这一精神氛围反身攻击这一精神氛围得以产生的前提——文明的进步。狄德罗愤怒地说:“他在欧洲三个主要首都一天中犯
-- 67
24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下和可能犯下的罪恶,比他在地球上一切野蛮部落里一个世纪中所犯罪恶还多,难道,原始状态要比文明状态更可取吗?
我否认这一点。“
S L狄德罗否定的不仅仅是这一点。他和他的同人否定的是卢梭所指示的整个精神方向:历史数轴的指针在卢梭理论的刺激下,急剧地向着另一端摆动,向着负值体验摆动。他们能够攻击社会的不平等,甚至攻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但是不能容忍卢梭跨出的这一步,将不平等与文化的“进步”
相连,把文化“进步”
作为异化现象来控诉。
“进步”
是启蒙的旗帜,是启蒙的禁脔。
卢梭跨出这一步,不仅意味着与启蒙运动的公开分裂,而且意味着他与数千年文明积累的决裂。他成了文明社会的自我放逐者,他即此奠定了一生颠沛流离不得其所的悲惨命运。
然而,卢梭不跨出这一步,就不成其为卢梭。卢梭之所以成为卢梭,并不在他的政治思想。
在那个领域里,18世纪有洛克、有孟德斯鸠,尽管卢梭的影响不亚于他们,但他绝不是这个领域的第一提琴手。如果说他在那一领域里的影响大于那些第一流的思想家,那末也是因为他的文明批判思想的实践后果,从文化领域回扑到政治领域,激发起政治理论的结构性震荡。
卢梭的灵魂在哪里?
是什么使得他在“欧洲三个主要首都”
中寻觅不到一块容身之地?
又是什么使得他身后那些不分国籍、不分性别、不同肤色、不分年龄的广泛读者,在读到他那些滚烫的词句时会同时产生莫名的骚动,激荡不已?
那就是他对人类文化的控诉,对文化戕害的控诉。
是卢梭打响了文化批判的第一枪,在此之后,人们才读到尼采,读到萨特,读到弗洛
-- 68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34
伊德,读到法兰克福学派……。
卢梭之手,捏着文明生命的痛处。他不仅否定了伦理、政治、宗教、哲学、文学一切文化积淀得以铸成的模式,而且如卡西勒所见,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世界重新沉沦至它文明前的原始状态,沉回它的“浑沌”
,沉回它的“自然”
,经过道德理想的洗礼后,再冒出水面,露出新的轮廓。
对于这样的理论,仅有一场政治革命,显然是不解渴的。政治革命只是它的扫路机,只能扫清一些障碍。用这一理论的实践者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世界上的革命已经搞了一半,另一半也应该完成。”
S M 这另一半革命则来自人最预料不到的角落——文明规范、文明程序、文明社会的解构与重建。
七、异化的内在层面——感性之遮蔽
如果说,卢梭批判前一层面的异化,反对的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进步”
,那么在这一层面,卢梭指控的则是启蒙运动的基石——“理性”。
卢梭著作中,反理性、重感性的愤激之辞,俯拾皆是。
去除那些偏颇的感情成份,我们大致可过滤出三个核心观点:1自然状态中或离自然状态不远的感性冲动,本来是深B厚的价值资源,这一资源被近代社会理性化形成的工具理性所阉割。
这一观点在前述第四节的大段引文中,足可体悟。
本章第一节所引卢梭对日内瓦生活诗情画意的眷念,以及《忏悔录》中他哀叹进入巴黎再也见不到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都说明了这一点。
卢梭的这一价值立场,后来汇入欧洲浪漫主义思
-- 69
4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潮,拥有持久影响。
2自然状态中或离自然状态不远的感性冲动,也是道德B生命的资源,这一资源正被理性化所造成的功利主义冰水所淹没。
卢梭一再强调,“人之所以不伤害同类,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性的生物,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感觉的生物”。
S N“当街头发生争吵时,贱民们蜂拥而至,谨慎的人则匆匆走避;把撕打着的人劝开,阻止上流人互相伤害的正是群氓,正是市井妇女”
T E .由此,卢梭否定了启蒙哲学的功利性道德立论,试图把新道德基础建立于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定义后文专叙)。
3自然状态的天赋差别本来不具有社会性后果,然而理B性化的教育趋势却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种差别,使之产生一种恶性的社会不平等后果。
针对启蒙理性强调教育、强调知识的特性,卢梭指出:“教育不仅能在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之间造成差别,而且还随着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增大存在于前者之间的差别。因为一个巨人和一个矮子在同一条道路上行走,二人每走一步,彼此之间的距离却更为增长。”
T F 他的这一教育观点,后来被扩展为一种有意抑低强者以补偿弱者的反向歧视原则(reversediscrimination)
,并被泛化为一种社会性主张,形成大陆政治思潮要求平等优先而不是自由优先的性格品位,与英美政治思潮坚持自由优先而不是平等优先的性格品位,双峰并崎,二水长流。
无庸赘言,上述卢梭观点的某些因素进入政治实践之后。。。。。。。。
将会出现严重的消极后果。
揭示这类消极后果,讨论卢梭观点的边际界限,将是后文更多篇幅所承担的任务。
但在进入政治实践以前,我们还是应该公正肯定卢梭上述观点,在思想史上
-- 70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54
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尤其在与启蒙理性的偏颇之处作对比时,则更是如此。
启蒙时代是与感性决裂的时代,是理性高扬的时代,也是理性片面发展的时代。
代表这一片面趋向的一个典型事件,就是伏尔泰营垒中人拉美特里所推出的《人是机器》一书。当着理性刚刚抬头时,它确实给人提供了一个解放的新起点。但是,当着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理性的工具属性转成终极目的时,人又面临着一个被物化、或被处理为物化的危险。法国启蒙运动唯物主义粗鄙化的弊端,后来受到有力批判。问题在于,卢梭出现以前,能够与这种片面理性相对抗的思想体系只能来自宗教生活中的价值理性因素,来自宗教思维的感性主义特征,而这一感性主义又与蒙昧主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在卢梭出现以前,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对抗,始终处于尴尬地位、软弱地位。工具理性面对来自宗教的诘难,永远可以高视阔步,片面发展。
卢梭的出现,结束了价值理性的尴尬和软弱。
卢梭理论在维护价值追求的功能上,与中世纪神正论血脉相通。
但在理论面貌上,卢梭完全是以世俗形式出现的。卢梭的挑战,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当着理性只能在与宗教对抗中展现自己时,它张开美丽的彩屏,永远有理由拒绝回答来自感性世界的诘难,永远不会暴露彩屏后面丑陋的一面。
当理性遭遇卢梭挑战时,它就得低下高仰的头颅,正视对面的敌手了。
它没有理由拒绝由卢梭带来的——来自理性数轴另一端的负值体验。在这种时候,卢梭理论的世俗性完全抵消了工具理性的世俗性优越感。
它必须低头打量它面前的对手,这一对手与它拥有同样世俗
-- 71
64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的合法性;它必须低头打量它本身发展的悖论:理性从解放人开始,却通过对感性的遮蔽,给人性重新戴上了枷锁,它自己也随之走向了理性的非理性存在。
卢梭掰开的是一只死手,他救活的是中世纪积蓄千年的价值理想,人文资源。面对这份遗产,启蒙学者只是简单地拒绝。
卢梭却有复杂的不忍之情。
他接受这一资源,并把它小心翼翼地引渡到此岸,把两岸之间的对抗,化为此岸之间世俗性的对抗。
他结束了感性体验为宗教生活所垄断的历史,结束了感性与理性的对抗只能在宗教与理性之间、蒙昧与科学之间、迷信与进步之间对抗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的出现是对价值资源、人文理想的一次拯救。
他拨转了感性世界的发展方向,开始了属人的理性价值与同样属人的感性价值的两元发展史。而这一两元对抗,如果归结到政治学领域,则又可视为英美派政治思潮与大陆派政治思潮的对抗。
卢梭提出的问题,是18世纪思想生活的中心问题,也是19世纪哲学探索由此出发的理论前提。
19世纪诞生的两个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都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理论前项。
后一个马克思说:“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文明社会的症结所在”
;前一个马克思说:“一切属人的感性世界的彻底解放,是社会解放的真正起点”。
八、复古与颠覆的背反
以上各节,我们追溯了卢梭的思想资源、方法论来源,并且叙述了卢梭对人类已然状态的层层诘难。
从表面看,对已然状态的否定,往往意味着杏定者具有浓厚的复古倾向。
这一复
-- 72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74
古倾向与启蒙时代的历史进步观构成了鲜明的反差,西方有学者列表如下:
当今时代古典时代雅典斯巴达帝国罗马共和罗马都市社会初民社会刺激消费禁奢法令安逸健康奢侈简朴女人气、文弱阳刚气、尚武私人利益爱国贡献科学与艺术道德古风TG
右边是卢梭,左边是伏尔泰。当伏尔泰看到右边这幅图景,无异于看到一条蛇爬进了他的启蒙伊甸园。
这条蛇教唆的是理性世界的阴极——负极人,偷吃那被封存的又一禁果——感性世界的禁果。达朗贝尔坐立不安,称卢梭是“一个入侵者”
,伏尔泰大呼小叫,称卢梭是一个“教唆人倒着走路的复古派”。
然而,有两种复古主义者。
第一种复古主义者批判了此岸,也就放弃了此岸。
他们对此岸现实的批判,导致对此岸现实的绝望和拒绝,不构成对此岸现实的颠覆,如释迦,如耶稣,如穆罕穆德;第二种复古主义者以前者的终点为起点,变消极拒绝为
-- 73
84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积极改造。
他们只向前多走了一小步,这一步却引起了石破天惊的后果。他们对此岸已然的批判,是对此岸应然重建的开始。
他们之复古,意在托古改制,意在确立一个逻辑起点,这一逻辑起点有时称作“自然状态”
,有时称作“第一原理”
,总之,是以先验应然之逻辑将此岸经验之已然抽象净尽,以便在一张空白的图纸上彩绘一幅新的图画。他们的所有复古命题都应该颠倒过来,才能破译其真正含义——历史学上的悲观立场,颠倒过来就是人类学上的乐观立场;文化学上的保守取向,颠倒过来就是政治学上的进取倾向;伦理学上的恋古情结,颠倒过来就是社会学上的大胆颠覆。
对于这样的复古倒退者,马克思描绘1848年法国革命事件的一段文字最为适用:它们在自己无限宏伟的目标面前,再三往后退却,一直退到形成无路可退的情况时为止,那时生活本身就会大声喊道:这里就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T H让。雅克。卢梭的复古主义,显然属于后者,不属于前者。
如前所述,他是以一种前倾兼后顾的复古姿态在他的罗陀斯岛上起舞。这样的复古主义,是柏拉图的彼岸理念、斯多噶的道德优先、基督使徒的救赎热情、帕斯卡的道德焦虑,最后,再加上一点笛卡儿的宿食呕吐剂,才形成的合成烈酒。
只是卢梭点化了它,他只做了一个动作——把原罪载体从个人移向社会,把彼岸道德天国拉向此岸政治重建,这杯古典鸡尾酒就
-- 74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94
泼向历史老屋的根基,突然燃烧了起来。
《忏悔录》中,有一段人们引用过多,以致熟视无睹的言论,恰恰就是卢梭的历史复古倾向转为政治颠覆倾向的枢纽:
通过对伦理学历史的研究,我发现,一切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联系;不管你怎样做,任何一国的人民都只能是他们政府的性质将他们造成的那样;因此,什么是可能的最好的政府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只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造成最有道德、最开明、最聪慧,总之是最好的人民?”
T I这就是卢梭的“倒退姿态”
抽空历史已然状态之后,豁然显现的空白起点。这是他的罗陀斯,他的玫瑰花。
马克思称赞这一发现。他说:“卢梭等人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
,T J 很显然,卢梭在这里意味着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用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待宗教的道德理想,以此岸的政治重建来实现彼岸的道德天国。这样的复古主义怎么可能在批判了此岸现实之后,就如前一类复古主义者那样来一个大撒开、大拒绝?不,罗陀斯刚刚显现,玫瑰花刚刚开放,他必得在此起舞!
这样的复古主义者,与其说复古,又何如说是颠覆?他们是比布朗基更为颠狂的革命者,是现实秩序最危险的颠覆者。
他们和现实秩序的所有关系,只抽剩下两个最后的单词:要么“全部”
,要么“全不”。
-- 75
05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注释:①、转引自卡西勒:《卢梭的问题》P70。
D N B②转引自布罗姆:《卢梭和道德共和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P78。
B③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1976年版下卷,P23。
B④、狄德罗:《法国百科全书》第7卷第578页以下。
本节根据英O G译本转译。
英译原文见:A。布罗姆编《政治和艺术:卢梭致达朗贝尔论戏剧》书后附录,P139—148,格林考尔出版社1960年版。
B⑤A。布罗姆编:《政治和艺术:卢梭致达朗贝尔论戏剧》,格林考尔出版社1960年版,P135—136。
B⑥H。布鲁姆编:《让。雅克。卢梭现代评论集》,耶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P176。
B⑦卢梭:《忏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P26—27。
B⑧这种愿望一直保持终生。
1757年卢梭45岁写作《爱弥儿。信仰自白》时他还说:“我很久以来就抱有掌管一个教区的志愿,而现在我还是抱有这种意愿,不过我没有得到这种职位的希望罢了。我的朋友,我再也寻不到比做教区牧师更美的事情了”。
《爱弥儿》下卷,P45。
B⑨同⑦P303。
B同⑦P302。
D E B同⑦P484—486。
D F B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下卷P45—456。报D G B塞桥:相当于基督教的末日审判,伊斯兰教认为,全人类都要通过一座踏越永恒火焰的“报塞桥”
,在这座桥上,善人与恶人才能分开。
罗舍:《卢梭:斯多噶与浪漫主义》,伦敦1974年版导言,P10。
D H B1749年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D I助于敦风化俗》,其逻辑前提就出自《使徒书》。
-- 76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15
同P1。
D J D H B同P19。
D K D H B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D LM。乔治:“卢梭教育理论中的塞涅卡影响”
,见《日内瓦卢梭学D M会年鉴》日内瓦出版,1953—1955年卷,P59—63。
B埃米尔。法盖:《思想家卢梭》,巴黎1900年版,P381。
D N B卡尔。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伦敦1945年版,第2O E卷P50。
B请回忆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日内瓦》条目中论日内瓦人宗O F教观念的这些说法:“他们相信,即使在另一种生活中有惩罚,那也只是时间问题〔不是空间问题〕”
;“这是一个解决人类冲突史的全新视角”
等等。
同P381。
O G D G B卢梭:《论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P。
O H72—73。
《伏尔泰全集》,巴黎187—185年版,P1379—1381,转引自O I B莫瑞斯。克兰斯顿:《哲学家与鼓动家——启蒙时代的政治观念》,1986年牛津版,P80。
B同P146。
O J O H B同P64。
O K O H B同P64。
O L O J B同P381。
O M D G B同P150—151。
O N O H B同P182。
P E O H B同P71。
P F O H B同P131。
P G O H B同P381—383。
P H D G B
-- 77
25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同P67。
P I O H B罗素很早就注意到西方近代思想史上的这种分野,在哲学上从P J笛卡儿、洛克开始,在政治实践上从法国,英国开始。如他在《西方哲学史》下卷中的这些论述:“欧洲大陆的唯心论和英国的经验论双方都存在这两种倾向,前者以此自鸣得意,后者为此感到遗憾。最近几年来,称作工具主义的那派哲学,一直打算摆脱这种主观主义”。
P87。
B“洛克可以看作是经验主义的始祖。因此,《人类理智论》第一卷就是要反柏拉图、笛卡儿及经院哲学家,论述没有天生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
P140。
B“初期的自由主义是英国和荷兰的产物……。有一个新的运动逐渐发展成了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它由卢梭开端,又从浪漫主义运动和国家主义获得力量”。
P124—130。
B“在先进的国家(按,指英国)
,实践启发理论;在落后的国家(按,指法国)
,理论鼓起实践“。
P129—130。
B罗素提出了这一问题,只是尚未从政治思想史、大革命史的专门角度集中梳理这一问题,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