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_14 朱学勤(现代)
我们先分析卢梭的性格悲剧。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激起启蒙哲士激烈反对。伏尔泰写有三封长信驳难卢梭,狄德罗则说:“卢梭在说教反对破除道德禁令,与此同时他自己就写了一部破除禁令的小说”。但是。公众的反应却是出奇热烈。太子妃读它,称为绝妙作品;王妃读它,一口气到凌晨四时,卸下已套好的马车,不赴舞会。
人们感谢卢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标准,以取代正在衰竭的神性道德。一个叫作查理斯。庞考克的读者干脆写道:“只有神,甚至是一个强有力的神,才能把人从悬崖边拖拽回来,而您,先生,就是这个创造奇迹的神。”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关于卢梭神化的最早纪录。然而早在此之前,卢梭本人已经自我神化,以先知、超人、半人半神自许生平。
《忏悔录》记载,他7岁时已熟读普鲁塔克《名人传》,“我10岁时对事物的看法比恺撒在30岁时还要高明”
;“我不断
-- 182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751
想着罗马与雅典,可以说我是同罗马和希腊的伟人一起生活了“
,“我竟自以为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了,每逢读到一位英雄的传记,我就变成传记中的那个人物。”

1741年卢梭进入巴黎:“有一点我毫不怀疑:我总有一天会超过他们所有人,不管我痴心妄想迷上哪一行,我总是抱着同样的逻辑。”

1747年首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惊世骇俗,一鸣惊人,其核心是这一页:“神呵,您将说,罗马的唯一光辉业绩就是征服全世界,然后使世界服从道德的统治……”
,在这里卢梭以先知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思想,他以法布利希乌斯自况,成了一个Rouseau—Fabilicius。
正如扬。斯特罗宾斯基所言:“现代控诉思想从范塞纳堡(按:狄德罗监禁地,卢梭是在赴该地探监的路途上萌发这篇论文的灵感)
的幻觉中找到了语言“。

卢梭一生反对戏剧化,但他自己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格的人。
卢梭在《致达朗贝尔论戏剧》中曾痛斥巴黎阴盛阳衰。
可是,恰恰因为巴黎精神氛围的这一特征,卢梭才容易打进巴黎。卢梭在巴黎这个大剧场里,以夸张的自我神话语言,扮演了一个首先能赚得包厢妇女——上层妇女眼泪的悲剧角色,这才能够一鸣惊人,一夜成名。
《致达朗贝尔——论观赏》是在写作《新爱洛绮丝》的间隙里写完的,令人诧异的是,卢梭竟毫不觉察这两部作品之间的重大裂缝:他在前一部作品中攻击戏剧是人格分裂,演员是生活在幻想中的别处,创作后一部作品时本人则完全沉浸在戏剧化的幻想状态中:
我又把别的许多类似的回忆都勾引起来了。不久我
-- 183
85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就看到,凡是在我青年时代曾使我感到飘飘然的对象,都集拢在我的周围。
……我不能求得实在的人物,便把自己投进了虚幻之乡,我既看不出一点现存的东西值得作寄托狂热的对象,我就跑到一个理想世界里去培养我的狂热……我就喜欢这样翱翔于九霄之上,置身于旁边的那许多可爱的对象之中,在那种境界里流连忘返,不计时月。

可见卢梭的创作状态本身就是戏剧化状态。他的头脑中有一个剧院,有一个舞台,他在幻想中调度舞台演员,甚至还有一个他自己扮演的角色参与其间。
他攻击演员生活在别处,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出色的幻觉演员,彻彻底底地生活于别处。
揭示卢梭性格的这一戏剧化特征并不是无关紧要,它对卢梭后来如何从论坛走向神坛具有重要作用。
与戏剧性格相连的,则是他的自恋癖、内视症。戏剧性格内在地需要自恋与内视,内在地设定自己是演员,幻视自己已进入某一角色。戏剧性格没有自恋癖、内视症从内里补足,将如一出汉姆莱特却没有丹麦王子,连一天都支撑不了。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时又能豁然明白:卢梭的自恋式戏剧性格如何与他攻击剧场生活的观点互相统一?
原来他的公共节日,是他本人节日的放大。
日内瓦人在广场上既是观赏者又是表演者,而自恋症患者也是在自我幻视、自我欣赏的统一中获得美感、快感。
在卢梭青年时代,大约25岁以前,他的自戕习惯是如此
-- 184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951
强烈,以致引起华伦夫人的惊恐,为分散他的性幻想,而把他召唤到她的内室。卢梭回忆起这一变化,说在他们的关系中“有一种难以置信的忧伤毒害了它的魅力”
⑧。西方卢梭研究者大多对此发生兴趣,抓住问题发问:在这段时期里,究竟是自戕,还是与一个女人真正发生关系对他更为合适?其实,对一个严肃的研究者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史实: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生平第一部歌剧——“那喀索斯”。
那喀索斯,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顾影自怜,忧伤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现代心理学以此概括一切自恋症病家,称“那喀索斯情结”
(Complexofnarcisus)
“或自恋主义”
(narcisus有法国史学家据此推断卢梭有同性恋倾向。
然而,卢梭的性爱对象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忏悔录》中说:“我们命中注定,很少能理解同性恋,我们更多的是理解那喀索斯的自恋。”
⑨《让。雅克审判卢梭》中说:“我唯一的罪过是手淫自恋,不损害任何人,只损害我自己。”
D E理解卢梭的心理病症,对予理解他的理论构造有重要作用。他不仅是生理自淫,更重要的是心理自淫,理论自淫。与其把他看成生理手淫,不如把他看成大脑自淫,自我淫浸在幻视的舞台上,任意驰骋。只有这样,才能把卢梭的心理病从生理病历中拉回到思想史的视野,成为思想史的处理对象。
这一点,还是卡西勒的眼光看得准足:
在卢梭的著作中,有一些很熟悉的内容,几乎只能用他个人的情况来代入,只能用他个人的纷扰、不和、以及他内在的冲突来描述。观念的历史在这里逐渐隐入个人
-- 185
06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的传记,然后,再以一种纯粹的个人病历重新出现。
D F卢梭为何对异化敏感,对外部世界恐惧、不适?就在于他的自恋视野,只看内心世界,不屑外部世界。
这种内视癖,并不仅仅是卢梭的个人病态,而是沉浸在教赎氛围中的中世纪知识分子,与奔走于外部功利行为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心理状态上的普遍区别。
知识、知识分子的法语表达式:intelectuel,来源于这样两个拉丁词——由inter(向内、在内)
和lego(阅读、理解)
两词组合而成,原意即为toreadinside(向内阅读)
之意。在卢梭或卢梭式的内视视野中,只看到单质的“我”
的投射、放大(Samenes)
,中无隔阂,一片透明澄静;中间介质—othernes,是一定要被过滤、被穿透的。用卢梭自己的话来说:“在我整个一生中,我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
这样的道德理想主义,是无他主义,是拒绝或不承认othRer-ness的单我独断论,是Sameness的同义反复。
据此,斯特罗宾斯基称卢梭为“不及物的写手”
——“Writer”
D G ,可谓入木三分。
然而,他没有进一步说明,思想上的不及物内视逻辑,一旦投射为政治上的外视及物实践,有可能预示着某种不容异物的排它性语言。
戏剧性格、内视神化、以及自恋癖好所寻找的语言,必然与众不同。
卢梭是个创造名词的好手,更是一个频频使用返身动词的老手。
他那独白式的喃喃自语,当时曾颠倒巴黎无数淑女之芳魂,却给身后历史学家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
最典型的概括如汉肖尔所言:
-- 186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161
他是一个无系统的思想家,没有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他是一个无所不读的读者,却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他是个容易动感情的热心人,说话却不考虑影响;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作家,天生具有口出警句的才华DH.
对比,卢梭生前似乎就有预见。
1756年3月,在致埃皮奈夫人信中,卢梭写道:“我的词语几乎没有通常含义,我的语言是别人没有用过的语言”
D I .这是一种什么语言呢?综合卢梭一生的理论倾向和孤立处境,这是一种原告站在法庭上的内心独自语言。
然而,却极富有攻击性,是一种控诉式的语言。
他开创了这种语言,也就成为近代社会的第一控诉者。
卢梭的控诉,是救赎者的控诉。他承担的使命是由人而神、代神立言的使命,而他的语言,他完成这一使命的手段又完全是世俗性的。他窃夺了教会的神职,又抽空了启蒙的基础,这就必然激起天怨人怒、神人共忿,激起教会和哲学家双方阵营的同时声讨。
教会方面的反应正如罗那德。格里姆斯里所总结,“他们完全有理由把卢梭的宗教视若佩拉基安主义,D J 因为他不承认原罪,以及通过教会获救的可能,坚信人的善良、自由天性将使人获得拯救。”
D K哲学家方面则将卢梭视为“入侵者”
:“我们已经不可能征服这个敌人。对我们而言,他入侵这块土地是这样深远,已经不可能把他驱逐出去。我们的任务已被迫降为针对他而展开的一场遭遇战。”
D L卢梭被迫起而应战。
-- 187
26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他要为自己的两种“疏离”
(distance)
辩护:1他站在神的立场上,向人类已然状态发难,这是神与B人之间的空间疏离;2他站在古典立场上,向近代世俗化潮流发难,这是人B与人之间的时间疏离。
从此,原告变成了被告,控诉者开始了被控诉的漫长过程。由此,所有卢梭的重要著作可以这样排列:一类是原告诉词,如《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一类是被告自辨:如《忏悔录》、《让。雅审判卢梭》、《新爱洛琦丝》、《爱弥儿》、《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致达朗贝尔论观赏》。后一类内容越来越多于前一类内容,这个人的一生逐渐消耗在无休止的控诉与被控诉之中。这样的人不孤立、不妄想、不出现谵语迷幻,还有谁能出现这类心理病症呢?
罪眼看世界,满世界都是罪恶,唯独豁免他自己。正如扬。斯特拉宾斯基分析卢梭晚年的心理状态所说:“确信个人无辜,天真无邪,洁白如玉,总是与这样一个不可动摇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他人在犯罪!”
D M这样的心理状态只能向下列两个方向奔突渲泄:第一、向内压抑,自我解脱,脱离与外接触,这是一种被动的、受虐的出路,如卢梭晚年:“我的思想从大地的表面移向上帝,我的思想消失于巨大的无限之中……”
D N第二、向外扩张,以正义者、无辜者的名义与整个世界作战,这是一种攻击型、外向型的出路,如罗伯斯庇尔当年。
他拥有政治实践的机会,可以走向这一方向。他确实这么说,也确
-- 188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361
实这么做了。
罗伯斯庇尔最后一个月在国民公会上的演说,与卢梭晚年的悲壮演说有惊人相似之处。只不过罗伯斯庇尔手里,多提了一把达摩克利斯长剑而已。
这两种方向都会使控诉者在被控诉时,自我赋予一种特权角色:他们置身于光明之中,身心透明无碍,与此同时,周围世界则沉沦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内心独白,既是语言风格,也是心理状态。内心独白与外界黑暗冲撞,所有的色谱收缩为黑、白两色,两者的紧张将出现不断激化的倾向。革命一旦来临,将给这种内心独白的特权提供一个大范围社会化的机遇。
卢梭晚年哀叹,他的敌人缓慢地杀害他,以致他的痛苦越来越漫长,“他们在他的周围筑起了一堵阴影之墙,蒙上了他的眼睛,他们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活埋了他。”
O E178年7月2日,让。雅克。卢梭死于穷困潦倒,死于孤苦无告,死于医生诊断的迫害型心理分裂症。
这个发现神与人空间距离、人与人时间疏离的思想巨子,最终被他自己内心的时空分裂杀死了。
二、卢梭复活——大革命前的精神氛围
冥冥之中似有命运之手在蓄意播弄,竟安排伏尔泰与卢梭在178年同一年去世,似乎在催促法国社会在这两个冤家巨人中及时作出褒贬选择。
葬礼哀荣显然对伏尔泰有利。
塞纳河边万人空巷,迎接这位一直笑到死的哲人遗骨。
他的心脏装在一个盒子里,永久存
-- 189
46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放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刻着他生前的一句名言: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O F与此同时,卢梭在街上被马车撞倒,继而被路边的狗扑伤。报纸有意将标题写成“卢梭被狗践踏”
,咒他快死。卢梭5月听说伏尔泰已去,哀叹:“我与他的存在相互连在一起,他如今已死,我也将不久于人世!”
两个月后跟踵而去,临去前只留有一句:“全能的主啊!天气如此晴朗,没有一片云,上帝在等着我了。”
O G卢梭还会回来吗?
178年,或这一年前后,是法国社会的多事之秋,有几件事可记:1法国正式出兵,支援北美独立战争,并且获胜,一洗七B年战争之耻。
路易十四以后的法国王室国际声誉,似乎已臻顶峰;2米拉波于同一年在文森监狱中写作《密札制和国家现B状》,揭露顶峰内里的专制暴政;3杜尔哥财政改革失败,瑞士银行家内克以客卿身份接B管宫廷财政,以俭制奢,激起王室与贵族一片嘲骂。
王室破产、国家破产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在民间广泛流传;4国舅约瑟夫二世从奥地利来访,走遍法国。最后在国B境边界离境前,交给王后一篇长达32页的训词。国舅告诫妹妹安东奈特:“我现在对你的幸福生活能否维系,真是忧心如
-- 190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561
焚,因为你长此下去是不行的。你如不早作准备,革命将非常。。。。。。。。。。。。
残酷。“
O H。。革命从远处走近,还需再走11年。路易十六的日记里异常平静:
买一百粒做果酱的杏十二路易;赌钱输一万二千八百七十四路易十二苏;赐王后一万两千金路易;无事可记;鹿跑到波尔卢瓦亚尔修道院去了;整整一个月无事可记OI;
与此同时,他的财政大臣在王宫的另一侧也在算帐:需6亿5千零50万锂才能填补宫庭挥霍造成的亏空,20亿支援北美战事的赤字尚无着落。
财政大臣走马灯一般更换。法王不断改革,改革不断失败。
改革时颁布自由主义倾向的法令,显然受到启蒙哲学之浸染;失败时则动用纯封建性质的专制措施,又激起民众向自由主义进一步靠拢。
斯特拉斯堡造币厂铸了一批金路易,在国王像上面,加上了一个表示凌辱的尖角,以刺王后不贞。人们开始试探改朝换代,在酒馆里换钱,把金路易往桌上一扔,公然说:“把这醉汉给我换了!”
O J旧制度在一步步挑逗民众,本身却在一步步脱序,削弱自己能够约束或吸收民众参预的制度整合能力。
贵族自投石党事件惨败,政治上已发不出独立音响。
王室迁显贵400家于凡尔赛宫,腐蚀其政治雄心,任其在凡尔赛
-- 191
6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销金窟中花天酒地,民间盛传贵族行为放荡荒淫无耻的种种丑闻;乡间贵族“在自己的城堡里闭门不出,不为君主所知,与四周的居民格格不入”
;社会每天都在运动,而法兰西贵族却纹丝不动。
他们折磨人民,使人民贫困,却没有统治人民,他们只招人憎恶,而毫不使人畏惧。这样,贵族阶级在丧失权力制衡的政治功能之后,又丧失整合民间行为规范的社会功能;教会急剧衰败。
上层主教聚敛财物,私生活充满丑闻。
巴黎罗昂宫曾有4位红衣主教居住,并私授衣钵,却没有一个小教堂、祈祷室。
每有弥撒,则在红衣主教的“猴厅”
举行,周围装饰着众多猴子图画。下层牧师愤懑怨恨,饱读启蒙作品。
“在过去,他们劝他们所牧的羊群忍受,现在他们却把自己所充满的愤怒与辛酸灌输到农民脑子里去。”
O K 修道院关闭,修道士流失。
176年一年关闭550所修道院,170至1789年,修道士人数从26,74人减至16,35人。
O L 这个至关重要的社会阶层,也在流失它传统的道德整合功能;高等法院与王室貌合神离,两者明争暗斗的记录贯穿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朝代。它在王室、贵族、平民这三个世俗政治势力中僭越教会之职,始终以抑强扶弱的道德面貌出现。
正如米涅所说,它在路易十四时代于国王有利,打击贵族,在路易十五时代于国王利弊参半,在路易十六时代则帮助平民反对王室OM.路易十六曾解散法院,试图“把王冠从法院档案室里取出来”
,但是被解散的法官与被解散的显贵会议的代表却在大街上受到民众欢迎,被举过人头,接受人们的夹道欢呼。
这场旷日持久的“院府之争”
,大大削弱了王府、王权、王冠等一切与国王有关事物的尊严,削弱了王朝的合法资源。
-- 192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761
教会、贵族、王权,绞股在一起,才能组成一根巨链,拉紧法兰西这艘大船,使之安然泊碇于波旁王朝的港湾。山雨欲来,飓风鼓帆,锚链嘎嘎作响。
谁在水面下摸索,悄悄解开大船下的锚链?
应该说,解缆者人人有份,不能全部归咎或归功于卢梭一人。
马迪厄评王后安东奈特不知深浅,强使抨击贵族特权的《费加罗婚礼》上演于法兰西大剧院,留有一番意味深长之评论:“革命在其见诸事实以前,早已深入人心;在造成革命的人物之中,无论如何该把这批最先为革命所牺牲的人也算在里面。”
O N启蒙哲学对革命的推波助澜作用,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形式下出现的。
第一,关于理性。理性如酒,是水与火的奇怪结合。理性在英国,已渡过如火如荼狂飙激进的阶段,沉淀为经验哲学,以冰镇乌托邦狂想。伏尔泰、狄德罗援引英国哲学进法国,初衷只要理性如水,不要理性如火,援引其逻辑结论,避免其历史过程。但是理性一旦引进,并发展为理性法庭,以此判决宗教权威,适逢法国社会人心激荡、危机四起的动乱年代,这样的理性矛头怎么可能不越过始作俑者的解释范围,直指人间政治权威?理性在英国可能为水,在法国就可能为火,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法国式的如火如荼的历史过程,点燃按理性设计,大规模营建乌托邦的烈焰。
革命前,狄德罗《百科全书》17卷和布封《自然史》36卷畅销巴黎,成了名流淑女必备的闺房陈设;“自然、科学、理性”

-- 193
86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三个词全是以大写形式在印刷品中出现;人们既能发现宇宙法则,为什么不能发现社会法则——法律,并按照这一法则有计划地改建社会?牛顿在上,伏尔泰在下,理性反倒成了法国人浪漫精神的护身符!早在卢梭发现的那一深层世界颠覆此岸秩序以前,牛顿的世界在法国已经为他扫清了道路。
这两个世界在理论上打架,在实践中却可能合力并流。
这两个世界后来在实践中发生了争执,那不过是历史老人狡计百端,在以后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在此之前,无论是伏尔泰还是狄德罗,怎么能够设想在大革命前的混沌之中,他们的经验理性之手会和卢梭先验理性之手被历史老人捉在一起,一起摸向法兰西。。。。。。。。。
大船摇摇晃晃的下部,摸向那根民族安危系之一绳的巨锚?
然而,逻辑的历史一旦被历史本身捉住,展现为历史的逻辑,就是如此矛盾,如此吊诡。
革命来临,雷吉娜。佩尔努称之为“哲学世纪”
的来临,米什莱称之为“法律”
的来临,都同样正确。
米什莱把“民族、国王、法律”
总结为革命第一座右铭,确也精当。
它们是“自然、科学、理性”
在实践中的大写,只是在它们扫清道路并与卢梭思想短期合作以后,方被卢梭式的革命座右铭迅速取代为:“良知、公意、起义”!
第二、关于进步与乐观。
伏尔泰晚年确曾说有一句,年轻人真幸运,有可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革命景观。但是相比他一生所指挥的乐观主义大合唱的宏大声浪,这样的声音微乎其微。
法国已有77年没有侵略、掠夺、破坏、内战、烧杀,人们有什么理由不活得轻松、自信?丰特内尔说:“不关心所看不到的,只相信所看得到的,将是十分愉快的。问题就在于精打细
-- 194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961
算,智慧的手中应该总是有钱“
,P E 这是革命前知识界,文化界的普遍写照。
当时的启蒙哲士,几乎人人手中有钱、有土地、有债券。
伏尔泰被尊称为“欧洲教长”
,但是他的人间事务所经营得也同样出色:“我的住所就是人间天堂”
,“我想以最保密的形式,在某个既能保守秘密,又绝对忠诚的公证人那里存放一笔钱,他可以在一段时间里用这笔钱从事有利的投资活动,而我在需要时也能马上收回。”
伏尔泰最初年薪不过600锂,但死后留下的遗产却达16万锂。
P F 据索布尔统计:“至少有12位《百科全书》编者都曾在某一个时期得到某个财政机构的资助,不管他们的思想是多么进步,他们都无可争辩地多少保持着接近于旧制度社会中渊源最大的产物——特权。”
P G 在特权保护下的乐观主义思潮,表面上能起到粉饰危机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却麻痹上层统治者对危机的警惕,反而加深了危机。
尤其是他们宣传的这一种思想,更是促进了危机的激化:富人的奢华造就了穷人的生计;因此,每个人都应以最完美的形式适得其所——即达朗贝尔所言:“哲学家满足于揭示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引导人到达这一位置。”
如果说,路易十五的名言是:“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那么毫不刻薄地说,哲学家的名言则为“我死后,怎么可能洪水滔天?”
这样喜气洋洋的乐观主义大合唱,麻痹了上层,刺激了下层。要不了多久,人们自然会想起卢梭的声音: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用奢侈来医治灾难,结果它所带来的灾难比它所要医治的灾难,还要深重;都市越引起那些愚蠢的人的羡慕,便越令人看到农村的被
-- 195
07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抛弃、田园的荒芜、大路上充满着论为乞丐或盗贼的不幸的公民;国家一方面富庶起来,一方面衰微下去……。
P H《爱弥儿》:巴黎在各个方面都是由外省供给的,它花掉了几个省的收入。
本世纪的理财家竟没有一个看出:要是把巴黎这个城市毁掉的话,法国要比它现在这个样子强盛得多……。
《爱弥儿》:你想依赖现时的社会秩序,而不知道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
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
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平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到。
P I第三、关于宗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