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_13 朱学勤(现代)
日内瓦人口仅是2,400人。里昂人口五倍或六倍于此,只供养了一座剧场。巴黎人口60万,每天闲散人员可作观众者仅1,00至1,200人,只供养了三座剧场。以此类推,日内瓦每天“产出”
观众不过58人,如何供养一座剧场?
二是建立剧场后的经济后果。首先是工作荒废:观剧费
-- 167
24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时,剧后还要回想、谈论;然后费用增加:观剧者不可能着工作服装入场,必添置新衣;再则减少贸易:费用增加必寻找补偿,补偿即在于提高产品价格,价高则驱使商人放弃日内瓦,远走它乡;复则增加税收:为保障剧场四季常演,市政当局必然加税增赋,铲雪修路;最后导致奢糜:女人进剧场,竞相争美,大大增加时装消费。
卢梭岂是经济中人?
他细述上述经济负担、经济后果只不过是他担心社会负担、道德后果的先导。
他担心剧场设立会造成居民两极分化,破坏社会平衡:“演剧成功将损害我们的制度,不仅以一种直接方式损害我们的道德行为,而且还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摧毁平衡,这种平衡理应分布于国家的一系列组成部分,以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
为供养剧院而增加的税赋是邪恶的税额,不仅因为它不能流回到主权者手里,更因为它的分配不合比例。
它加重了穷人的负担,超过其承担能力;它使得富人得到更为奢侈的娱乐……一旦少数人以财富炫耀于多数人,国家就会败坏,或者改变它的形式“。
O L他尤为担心设立剧场会败坏民风,葬送日内瓦的古风古道:
普鲁塔克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雅典人在剧场中找不到座位,却受到满场雅典青年的怪声嘲笑。斯巴达使者注意到这一情景,立即起身让座,把老人迎上贵宾席。老人以一种痛苦的声调说过:“雅典人只知道什么是礼仪,但是拉西的莫尼亚人(Lacedaemonians,斯巴达
-- 168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341
古称)
却实践了礼仪。“
这就是当代哲学与古代道德的区别。……古代雅典给我们提供了尖锐的教训。放逐许多伟人,处死苏格拉底,都是在剧场中准备的。雅典之所以衰落,正是被剧场暴力剥夺的。
O M这里明显流露出柏拉图思想的痕迹。
卢梭写作此信前,唯一的准备工作,就是意译了柏拉图《理想国》中有关限制雅典式剧场生活的章节内容。
“剧场暴力”
这一提法,既来自柏拉图对雅典生活的惨痛回忆,也掺杂有卢梭本人在巴黎后期与启蒙学派决裂造成的心理创伤。这是卢梭杰出的命名能力所创造的无数新词中的一个。
“剧场暴力”
,不仅表现了都市文明对古风古德的侵剥,而且再好不过地表现了人类已然状态对应然状态的粗暴中断。
遗憾的是,在本书后一部分陈述的法国革命史实中,“剧场暴力”
这一现象,又通过政治动员、大众参与的中介,被抛回命名者本身的理论,反证了卢梭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果。
卢梭笔锋回转,正面攻击剧场生活的七大要素:编剧、演剧、演员、舞台、观众、尤其是女观众和剧场本身。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自有戏剧生活以来所遭遇的唯一一次毁灭性攻击,我们将会看到,只有卢梭那只对异化具有特殊嗅觉的鼻子,才会在这个吸引无数善男信女流连忘返的美妙场所,嗅出那么多有害气体:
1编剧:B
-- 169
4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他一拿起笔,首先想到的是公众的口味,……莫里哀的喜剧只不过使人习惯于对美德的嘲讽。
O N2演剧:B这是一种交易。在这种交易里,他为了金钱而演出,使自己屈从于羞辱和当众侮辱。
在当众侮辱里,别人买得了获取他的权力,给他的人格标上了价码。
P E3演员:B这是一种伪造术,一种把他人性格置于自己性格之上的艺术,一种表现与已不同的艺术,一种以冷血演激情的艺术,一种说他从未思考过、却又好像他确实想过的语言的艺术,最后,这是一种遗忘自己置身何处又代之于他人身份的艺术PF.
4舞台:B在那里上演的一切,并不是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近,而是制造出一个更大的间隔PG.
5观众:B在剧场里,人们以为他们聚到了一起,实际上正是在剧场里聚会者被孤立。它把人们中的一小部分关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使他们在静寂、不动中保持恐惧和僵硬,给他们看到的只是各种监禁、长矛、士兵、苦役和不平等的种种折磨人的画面,“除了自我禁锢,自设监狱外,一无所有”。
P H
-- 170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541
6女观众:B太太和小姐们在包厢里尽可能展示她们的风姿,就好像在商店的橱窗里等待买主;如果说在舞台上有过一些道德教诲,那么这些课程一到更衣室,也就被迅速遗忘了;哪里会有深思熟虑的母亲敢带她的女儿去这所危险的学校?
P I7剧场:B它将大大强化那些正控制着我们的情欲。在剧场里所感到的那种不间断的冲动,刺激着我们,削弱着我们,填食着我们,这种没有生育能力的道德效果,仅仅满足我们的虚荣,而不能促进我们的实践。
P J卢梭对剧场生活的攻击,在当时的文明生活中是骇人听闻的。
然而,在这些攻击中,确实有一些极其珍贵的先知卓见。
葛里哀当时在巴黎声誉鹊起,成为巴黎舞台艺术的象征,在这里,却成了卢梭阐述他文明批判理论的活靶子。
卢梭批评莫里哀轰动一时的剧本《厌世者》是失败之作,失败于那种老想引起观众笑声的编剧职业病:媚俗。编剧赢得了喜剧效果,他本人却陷入了悲剧效果:他被观众剥夺了,在笑声中剥夺了他自己。至于那些笑声中的观众,他们也好不了多少:舞台上的故事,实际上是观众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生活被转移到舞台上演,观众从现实参预变为被动观赏,演员从被动观赏变为模拟参预,观众与演员交换了生活中的位置,这不是异化,又是什么?
舞台是插进生活与生活者之间的楔子,是制造间隔的一个最物化的“它者”。
异化最严重的是观众中的女性,而她们
-- 171
64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却往往是观众中最迷恋观剧生活的那一部分。
女人进剧场,首先在服装上争奇斗妍。
与其说她们是去看戏,不如说让别人看她们的戏:服装戏、虚荣戏。观众变成了演员,演员变成了观众,包厢是剧场里的剧场,舞台上的舞台,它吸引多少淫秽的目光,就败坏多少妇女的尊严。至于说到戏剧里的道德说教,卢梭提醒观众:剧场教会人们的不是道德,而是道德游戏。剧场集中生活中严肃的道德内容,然后把它稀释为哭声、笑声、唏嘘声,用这些道德代用品来廉价取代道德主体的亲履实践。
剧场里的道德气氛是虚假的。它越浓厚,就越虚假,剧场外的道德生活就越稀薄。
道德成为剧场中的游戏,道德遭到了最大的亵渎!
卢梭不能容忍以伏尔泰的建议改造他的故土,不能容忍启蒙学派把巴黎的文明瘟役散播到日内瓦。
如果说,卢梭以前对巴黎的都市社会发动过主动进攻,那么这一次则是背水一战。他撤离了巴黎,退至故土边境,不得不对伏尔泰的挑战作出回应,进行一场中世纪田园风光、礼俗社会的保卫战。卢梭的激动可以想像。他在达朗贝尔条目的字里行间总是见到那个潜伏在日内瓦边境阴笑不已的暗影。
他提笔应战,纸面上的论敌是达朗贝尔,心目中的对手却是那个启蒙之父——伏尔泰。
因此,卢梭上述对剧场生活七大要素的攻击,决不仅限于对戏剧本身的攻击。
他必然要扩大上述攻击的适用范围,他是用剧场效应症,概括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文明生活状况。
那种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曾经是巴黎引以为荣的生活方式,现在突然成了一种可耻的堕落方
-- 172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741
式:巴黎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市民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toujourshorsdelui。剧场里的道德游戏毒害了巴黎,剧场效应症也毒害了整个文明社会。剧场是个“黑暗的洞穴”
、“危险的学校”
,是个“黑色的括弧”
,它把人的自然状态,人的实践机会,人的道德责任统统刮进了那个黑洞之中。
自有戏剧以来,自有巴黎以来,自巴黎在路易十四时代成为欧洲文明之都——一颦一笑,天下从风,有过这样被凶悍攻击的纪录吗?没有,除卢梭敢为,再无人敢冒如此之天下大不韪。卢梭不无偏颇,卢梭不乏辩证思维之天才,卢梭的文化批判令二百年后的后现代文化批判如闻裂帛,如饮甘泉……
五、民粹主义的盛大节日——广场狂欢
由上述批判,卢梭自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阳光代替黑暗,以实践代替观赏,以广场代替剧场。卢梭思想的高潮——广场狂欢,从洞穴批判的深渊中油然升起!
卢梭自问自答:
什么?在一个共和国里,没有任何娱乐?恰恰相反,理应存在大量的娱乐。那末还观赏什么,展示什么呢?
让观赏者自我观赏;让表演者展示自己。
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公共节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公共节日吧。
在蓝天下,在敞开的气氛中,在广场的中央,树立起一个鲜花环绕的长矛,把人们集合在那儿,你们就拥
-- 173
84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有了一个节日,至善不过如此!
P K此时的卢梭,眼前必定出现日内瓦街头舞蹈的那一幕动人情景:“人们不可能长久挤在窗台上,于是纷纷走下来,出现了拥抱、欢笑、畅饮祝福和相互抚爱……所有人的脸上都充满了醉意,比美酒还要甜蜜,广场上持续了长时间的欢声笑语……它如此令我感动,我已看不见其他事物了……。”
卢梭继续自问自答:
把人民都集合在一起,这是多么妄想?
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
让我们根据已经做过的事情,来考察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吧。
我们不难想像,(罗马)
这个首都及其周围数量庞大的人民要时常集会,该是多么困难!
然而罗马人民很少有一连几个星期不集会的,而且甚至还要集会多少次。
罗马人民不仅行使主权的权利,而且还行使一部分政府的权利。全体罗马人民在公共会场上几乎往往同时既是行政官而又是公民。
P L卢梭援引古例说,罗马城最后一次户口统计数字,有武装的公民40万人,如果加上妇孺,人口不亚于巴黎60万人。古罗马能做到的事,今天巴黎为何反而做不到呢?
因此卢梭得出结论:
下贱的奴隶们,往往带着嘲讽的神情在嘲笑着自由
-- 174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941
这个词。
P M可是卢梭不明白,这种自由,是康斯坦特所述那种典型的古代自由,而且是斯巴达式的古代自由。这种自由,也是近代直接民主制和行政、代议合一制那种乌托邦理论的历史渊源,尽管这一理论的诸多思想家矢口否认他们与这一历史渊源的联系。人们不久就会看到,那个“广场中央树立的鲜花环绕的长矛”
,一旦置于法国革命的流血实践,将意味着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应该满怀同情地列出卢梭设计的这幅广场狂欢图,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动机,确实是阳光下的灿烂:1广场是自然状态,光明、透明、公开、无隐;B剧场是文明伪饰,阴暗、混浊、隐蔽、龌龊。
2广场上的集体舞蹭是社会教化,没有演员,也没有观B众,舞蹈者自我表演,自我观赏,身体与心灵同样健康,表演与观赏合而为一。
剧场里的戏剧演出是异化。
演员表演他人的愿望,观众让渡自己的实践是道德游戏,是道德主体的分裂。
3广场上的政治集会是直接民主制的体现,主权与主权B者相会于广场,没有代表,不需代表,行政与代议合一,政治公开,不存在台前政客,台后交易,议院异化症就此灭绝;剧场里的代议制是主权与主权者的分裂,代表制横插其间,台上是表演,台下是观赏,是剧场效应症的政治表现。
4广场上的集体舞蹈具有和同合一的功能,能磨灭人与B人的差异、距离、纠纷,把人民直接联系在一个精神血缘的大家庭里;
-- 175
05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剧场里的表演使个人突出、情志分离、家庭破裂、社会解体、人民涣散。
但是,阳光下的灿烂遮不住阳光下的阴影。一个“伟大立法者秘密致力内心统治法”
的男低音在广场深处响起:
正是正义和慈善的上帝,他要求人们保持忙碌,同时又希望人民有所娱乐;P N舆论,世界的皇后;Q E谁主宰了一个民族的舆论,谁就主宰了这个民族的行动;Q F赌博、戏剧、喜剧、歌剧必须禁止,因为它们使人娇气,代之而起的是户外公共观赏。在那种活动里,各个等级都有细心的区别,但是所有人都得参加。
人民应该在公共场合经常看得到他的领导人,永远保持上、下隶属关系,这样,人民就决不会与领导者混合一体;Q G我希望,广场上的集体舞会被赋予公共权威,所有私人纠纷被它周期性集会所融化;我希望执政官能予出席。。。。。。。
并主持这类聚会;我希望父母们也来,接受孩子们的欢呼。。。
致敬;我希望所有已婚妇女也来通过自我舞蹈接受人们的评判;我希望把最尊贵的的位置给那些老年夫妇,我希望所有人进出都要向他们行礼致敬;我希望每年最后一次舞会,都有一个最得老人欢心的姑娘从执政官手里得。。。。。。。。。。。。。。。。
到一顶舞会皇后的凤冠,全年顶戴,我还希望她被护送回。。。。。。。
家,她的父母将接受人的祝贺;最后,我希望她就在这一年内择偶而嫁,执政官赠她礼品,授她勋号,这样,如此殊。。。。。。。。。。。
-- 176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151
荣将具有严肃性质,将不会流变为嬉笑对象。
Q H(着重号为本书作者所加)
上帝一个希望,卢梭九个希望。九九归一,归于那一执政官关键性的三次出场:主持、加冕、授勋。
舆论皇后不还是要服从权杖的节制?于是,阳光下的灿烂转出阳光下的阴影:1广场文化是排它性文化,剧场应该关闭,戏剧必须禁B止;2广场心理是从众心理,个人情志、个人利益、个人隐密B必须扑灭;3广场狂欢是意识形态的操演,它听从奇理斯玛的话语B催眠暗示,在集体舞蹈中进入集体睡眠;4广场政治是民众冲动的海洋,风起无常,浪击恒常,一B切规则、惯例、制度安排皆成浪底沉舟;5广场本身走向悖论,广场成为扩大的剧场,成为每一B个人对每一个人的表演。
广场上确实没有一个座席,没有一个观众,却只有一个巨大的舞台,观众参与爆炸,众人卷上舞台,一齐进入革命狂欢!
广场上的狂欢收缩为阳光下的阴影,让。雅克、卢梭乐极生悲,也快走完他波澜壮阔的思想历程。后面的道路,应该留给政治家去走了。
注释:
-- 177
25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①卢梭《爱弥儿》P525、P42。
B②亨利。特罗亚:《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P327。
B③参见A。曼弗列德:《18至20世纪法国史简论》,1961年莫斯科版,P59—107。
B④转引自罗曼。罗兰:《卢梭传》,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P24。
B⑤同①,P26。
B⑥费孝通:《乡土中国》,1948年上海版,P5。
B⑦“会社”
,王子野先生在《论戏剧》汉译本中,据俄译本译为“小组”
,似有不妥。
此处暂译为“会社”
,亦不敢肯定。
暂此存疑,以待高明。
⑧卢梭:《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P110、P105—106。
B⑨同上,P58—59。
B同上,P61、P60。
D E B同①,P263、P251、P103—104、P271。
D F B B B B《卢梭全集》,第3卷,P23。
D G B卢梭:《论科学与艺术》,P9。
D H 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P102、18。
D I B同①,P526、P581。
D J B B可参见《俄国民粹派文选》,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D K版社1983年版。其中的《历史信札》(拉甫罗夫)
、《富豪制及其基础》(叶利谢也夫)
、《致俄罗斯人民》、《致知识分子》(多尔古申)
等篇,尤能看出与卢梭思想的同构呼应。
《圣经》记载:犹太人出埃及时,其中部分人由于道路艰难和饥D L饿,回头留恋他们在埃及时的奴隶生活,那时他们至少还可以吃饱肚子。
-- 178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351
《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卷,P618。
D M B参见汤恩比:《历史研究》中文版,第2卷,P78。上海人民出版D N B社1962年版。
卢梭:《忏悔录》,P15、P243。
O E B转引自沃尔金:《18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P24。
O F BG。H。萨宾:《西方政治思想史》,纽约1938年版,P575。
O G B同⑧,P82、P48—49。
O H B B扬。斯特罗宾斯基:《卢梭:透明与暧昧》书后附录:“论卢梭的O I病”
,芝加哥大学1988年版同⑧,P114—115。
O J B同①,P581。
O K B同⑧,P114—115。
O L B同⑧,P32、P121。
O M B B同⑧,P41。
O N B同⑧,P79。
P E B同⑧,P79。
P F B同⑧,P25。
P G B同⑧,P125—126。
P H B同⑧,P91、P97。
P I B同⑧,P57。
P J B同⑧,P125—126。
P K B这一自问自答出自《社会契约论》,P118—119。
P L B同上P M同⑧,P126。
P N B同⑧,P73。
Q E B卢梭:“科西嘉宪法草案”
,《卢梭全集》,第3卷,P261。
Q F B
-- 179
45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致波兰人的立法建议”
,《卢梭全集》,第3卷。
P964。
Q G B同⑧,P127—130。
Q H B
-- 180
第五章 卢梭复活:从论坛到神坛
啊,朋友!我们来得太迟。
神祇生命犹存,这是真的。
可他们在天上;在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忙碌永生,那末专心致志,对我们的生存似乎漠然置之。
生活就是神祇的梦,只有疯狂能有所裨益,像沉睡一样,填满黑夜和渴欲。
待到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成长,勇敢的心灵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祇.①
——荷尔德林
《新约全书。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在荒野孤苦无告,40天后暗暗上了高山,单独与上帝倾听去了。帕斯卡读经至此,砰然心动,为此写下一段极为感人的文字:
耶稣将会忧伤,一直到世界的终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绝不可睡着。
-- 181
65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正是在这里耶稣基督获得了一个新生命,而不是在十字架上。
“耶稣基督教诲我们,活着、死去、埋葬、复活。
这就是受难和救赎的最后神秘②。
且将耶稣换卢梭,帕斯卡上述沉痛话语即可用作卢梭悼亡之语。
一、卢梭之死——控诉者被控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