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_12 朱学勤(现代)
-- 153
82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相对他的社会思想,一如《社会契约论》相对他的政治思想,是分析卢梭社会思想的最好材料。
以下六点内容,构成民粹主义思想在18世纪的一个早期表达式。
前四点直接译自卢梭《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后两点归纳《爱弥儿》等著作中类似主张。
第一,乡镇自有“会社”
⑦联谊,以维系礼俗风化:“会社”
(circles)
是日内瓦祖传的民间邻里联谊组织,通常以十二至十五户家庭为一单位,男女分别聚会活动。
它的社会功能有如俄国村社。卢梭对此情有独钟,再三辩护:“让我们保留会社,即使附带它的弊端。不会有某种设想的社会生活形式,不比它产生更为有害的结果。此外,也不要让我们追求某种空想的前景,除非是更有可能适合人的天性和社会的结构。
“会社的参加者谁都不希望也不可能遮掩自己,他们都是公开的、合法的,他们的活动循规蹈矩。
“自然可以想像,妇女们在会社活动里飞短流长,背后议论不在场者,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漂亮而获得青睐的妇女。
但是,这种令人不快的情况可能好处多于坏处。
对这些苛刻的女监视人的恐惧,防止了多少社会的丑事?在我们城市里,她们几乎起到了监查官的功能。
正是在罗马的辉煌时期,市民们才一个盯着一个,出于正义的热情,相互间公开指控;然而,当罗马变质腐败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美德了,除了隐瞒那些丑恶的人和事“。

第二,乡镇生活公开透明,有无数双监督者的眼睛:“在大城市里,道德和名誉荡然无存。因为每一个人都很
-- 154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921
容易隐藏他的行为,瞒过公众的眼睛,只通过他们的名望来表现自己,只因为他们的财富而获得尊重。在大城市里,警察再多,也比不上各种娱乐数目的增长,娱乐之多,以及使用娱乐的方法之多,使人不能从各种追求冒险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但是在小城市里,由于居民少,D E每一个人等生活在公众的眼皮底下,生来就是其他人的。。。。。。。。。。。。。。。。。。。。。。。
监视者。那里,警察能够监督每一个人,制约人的规范必须遵。。。
守。如果有了工业、艺术、制造业,人们必然小心翼翼地防范。。。。。。。。。。。
着,以免产生各种耽于享乐的行为。“
⑨(文中着重号是我加的)。
第三,乡镇里的手工业者未受分工限制,自给自足,不仰他人:“在这个国家,别想有木匠、锁匠、玻璃匠以及车工能进来。
每个人自己就是木匠、玻璃匠、车工,每一种工种都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
……说来也真不可思议,每一个人都要把钟表生产中所包括的各种技艺集于一身,甚至自己为自己制作所需要的工具。
“绝大多数在巴黎发亮的文学明星,绝大多数有用的发明都来自那些受人鄙视的外省。
你在一个小城市生活一段时间,你马上就会相信,你发现的全是原生事物。
那里的人比你那些都市的猴子还要灵巧。那里有一些聪明人,他们的才能、作品令人惊讶不已、油然起敬。
真正的天才都是朴素的。
他不会功于算计,更不会锱铢必较,也不知道通向荣誉和财富的道路。
他从不梦想这些,他无从比较,他所有的元气、活力都凝聚于
-- 155
03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他内部。“
D E第四,乡镇里的小农,是道德职业,天下第一职业:“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最有益于人,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
在所有一切技术中,第一个最值得尊敬的是农业,我把炼铁放在第二位,木工放在第三位,以下类推。
应当使他(指爱弥儿——本书作者)
具备的头一个观念,不是自由的观念,而是财产的观念;为了使他获得这一观念,就必须让他有几样私有的东西,(那么第一个私有的观念是怎样产生的呢?)
是从拥有一块土地,是从田间农业劳动开始的。
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没有趣味的职业,是因为其中的工。
人没有兢兢业业的上进心,而且差不多都是像机器似的,一双。
手只会干他的那种活儿……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等于是使用另外一架机器的机器。“
D F。。。。。(着重号为本书作者所加)
第五,民间道德监督,足以取代法理型科层制规则:在卢梭的道德理想国,法理型科层制的规则、程序都是不必要的累赘,是人对人统治的物化手段,他认为,不能依靠这些手段来监督官员是否贪污渎职,统治者应该认识到,“只有道德是唯一有效的监督,因此,应该放弃所有的帐簿和文件,把财政金融置于真正可靠的人手里,那才是唯一可靠的运转方法”
D G .第六,乡土礼俗文化是都市文明的解毒剂,底层草根民众是未受文明腐蚀的美德承载者:《论科学与艺术》:只有从劳动者那里才能发现力量和善良DH.
-- 156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13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理性使人敛翼自保,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把撕打着的人劝开,阻止上流人互相伤害的正是群氓,正是市井妇女;人民才是真正道德上的裁判者。人民或许可以欺骗他,却绝不能腐蚀他DI.《爱弥儿》:至于我,我可没有培养什么绅士的荣幸,所以,我在这方面决不学洛克的样子;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的茅屋去住吧,住在茅屋里比住在这里的皇宫还舒服得多!
D J上述民粹主义社会观,当卢梭在18世纪初次表述时,显然还是十分粗糙的。
但是,这一粗糙的思想毛坯,到了19世纪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手中,已打磨平滑,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理论纲领。
D K 到了20世纪,在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中,卢梭上述社会思想的某些部分还获得了新的发展。如果不考虑这一理论的后来发展,只挖掘它当时的社会经济根源,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其归类于中世纪破落农民的哀鸣,不屑多顾。
如果考虑这一理论后来的发展,尤其是考虑到它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土壤后,在现代社会又获得了独立的理论生命,后人的评价就不那么简便、不那么决断了。
在社会史、经济史课堂里,人们评价卢梭式的民粹主义社会观时,确实还在沿袭前一种思路。
因为那里一个再平庸不过的学生,也会读出卢梭思想的社会性来源:这是中世纪礼俗社会在解体过程中所产生的小农、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情绪和落伍者的哀鸣,是对抗法理社会进步趋势的心理毒素,可视为“奴隶们对埃及肉锅的留恋”
D L ,视为恩格斯所言“反动的哀歌,只能是因感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必然的事物侵入而发生的悲歌”
D M ……
-- 157
23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但在哲学史课堂里,同样的思想则可获得击节称赞。
人们认为卢梭上述思想是反异化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延伸,是20世纪工业文明恶性膨胀的一个预警信号。尤其是他对“专业人”
、“工人是使用机器的机器”
的忧虑,更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忧患。在古希腊词语中,“专业”
、“职业”
是贬义词,是“庸俗人”
、“畸形人‘的代名词。
柏拉图和犹太先知留下的文献中,充满这种忧患。
D N 卢梭的贡献就在于,他又一次把人类的古老遗产援接到近代,向“专业化”
、“都市化‘的近代社会提前敲响了警钟。
这两种价值判断,几乎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且有理由继续对峙下去。
具有不同价值偏好的读者,可以在这两种判断中任择其一。但是,在上述判断的对峙,至少使人们看到了这一现象:先进的时代预言往往是与滞后的落后姿态叠合在一起,超前的哲学理论往往是与落后的经济学立场叠合在一起。思想史的复杂错综,使得任何机械的、僵硬的两分法在这里都显得捉襟见肘,不免尴尬。
指出这两点,并不妨碍我们接下来分析卢梭思想如何从理论变为实践。只是应注意:1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表面上是激进的,具有颠覆近代B市民社会,进行全盘道德改建的激进外观,但骨子里却是保守的,向后看的,反映出他与中世纪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特征后来表现为雅各宾专政的社会政策,也是在激进的、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外观面目下,潜伏着恢复中世纪传统的保守内含。
法国大革命这种激进与保守相反相成的奇怪面貌,曾经迷惑了很多人。最受迷惑者,当属那个站在保守主义立场上,对
-- 158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331
法国革命大发雷霆的英国思想家柏克;2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为19世纪社会主义思潮要求B消灭城乡差别,预留了一块思想酵母;也为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批判都市单面人,留下一份先知启示录;但在他生活的18世纪具体历史环境,一旦走入政治实践,则难免意味着反近代化的逆动要求。他所要求的,是前近代化的“和谐”
,是一种原始全面同一,与后现代化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
——在分工充分发展之后,否定之否定基础上螺旋的向上一环,有着二百年的巨大时差,不可同日而语;3卢梭民粹主义社会观与他道德至善的政治哲学有内B在通道。他所要求的风纪监察、舆论划一、道德监督、所谓“透明社会”
,只能是无数双监视者的眼睛所构成的“透明社会”
,只能导致道德警察的泛滥、社会生活的全面管制。
这样透明的“礼俗社会”
,与他政治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控制,内在地扣合在一起。
三、民粹主义的妇女观
卢梭民粹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的妇女观。
这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决定的。
18世纪在法国,是妇女生活开始活跃,妇女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世纪,以致有人称法国的18世纪,是妇女的世纪。
1783年马恩—夏朗科学院悬赏征文,题目即为:“什么是促进妇女教育的最好方法?”
整个启蒙运动浸淫在浓郁的妇女氛围中。启蒙文化是沙龙文化,而沙龙文化的主持者多为上层贵妇。
正是这些沙龙贵
-- 159
43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妇,给了启蒙哲士以讲坛、听众、读者,刺激他们的灵感和激情,甚至在特殊时刻给予他们保护和避难场所。狄德罗入狱,卢梭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国王宠妃蓬巴杜夫人求援;卢梭昂然不受路易十五的丰厚年金,却无法拒绝一个王妃50金路易的赏赐。这种关系甚至超越国界:伏尔泰在法国有难,德国公主—叶卡特林娜二世远在俄国也要解囊相助。伏尔泰晚年与狄德罗在俄国女皇跟前争宠,那种酸溜溜的口气使人忍俊不禁。
狄德罗的名作《哲学思想录》、《论盲人书简》,今天成了哲学史参考书目的首选读物,在当时却都是为应付情妇索取,信笔挥成的急就文章;还有,更难以想像的是,传世之作《拉摩的侄儿》竟会以这样的语调开篇:“我的思想就像我追逐荡妇一样”
……。
启蒙哲士与法国上层妇女千姿百态的联系,构成了那个世纪巴黎生活特有的社会风俗画卷。
如果说,沙龙妇女在法国思想生活中的活跃身影,前期表现为启蒙运动的“保姆”
,那么后期则表现为大革命中的“女祸”
——无套裤汉的汹汹怒气,很大部分是由宫庭生活中的阴盛阳衰所激起;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部分原因也是咎由“后”
取,与“风流艳后”
安东奈特在外交决策中过分介入有关。
卢梭一生在女人是非中旋转,不可避免地要对妇女问题发言。
他对妇女问题所持的奇特观点,构成了他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两个方向进入他的妇女观,而这两个方向在现象上又存在着巨大反差。
据《忏悔录》自述:大约在他8岁时,就已经“经常用一双贪婪的眼睛注视着漂亮女人”。
同一年他在一个少妇的温柔体罚中初次敏感到被异性责打的快感,从此染上被虐症,终生未
-- 160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531
得摆脱。造成卢梭心理变态的关键时期是他与华伦夫人的生活史。那是1728至1742年,卢梭16岁至30岁,他与华伦夫人同居渡过了14年。
后者比他年长12岁,卢梭真心诚意地称呼她为“妈妈”。
与此同时,他又不断地与另一位仆役在肉体上分享这位“妈妈”。
群居兼乱伦,造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血亲相奸幻象,正好满足弗洛伊德关于恋母情结的那个著名公式。
16岁正是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断奶期,他却掉头去迷恋上一位“妈妈”
,而且一迷就是14年。
他内心不安,却不能自拔,从此再不能摆脱罪恶感的纠缠:“我只是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它的魅力。我觉得好像犯下了一桩乱伦罪。”
O E 本书第一章第二节所述卢梭罪感意识的由来,很大程度起源于此。
这种罪感意识迫使他把批判的矛头折向内心,进入准宗教状态的内心生活,既掘深了他的内心土壤,使得以后落进来的任何一颗种子都能疯长;同时,也掘开了他与同时代人的裂沟。
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后,带着一颗负罪之心进入巴黎。
罪眼看世界,满世界全是罪恶。从中年到老年,他再也没有睁开另一双眼睛看过这个世界,青年时代那段“恋母”
经历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包袱,也铸成他奇特的成功道路。卢梭心是女人心,那颗心在恋母情结中泡胀,充满罪恶忏悔意识,盈耀欲滴,特别能吸引女人的怜惜。这种变态心理决定了他的读者群更多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也决定了他最受欢迎的著作在当时尚不是呼风唤雨的《社会契约论》,而是哀艳婉伤的《新爱洛琦丝》。
据调查过大革命前私人藏书目录的莫尔内统计,在50
-- 161
63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家藏书中,178家藏有伏尔泰的著作,126家藏有《新爱洛琦丝》,7家藏有《百科全书》,67家藏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只有一家藏有《社会契约论》O F .人们常惊叹卢梭竟以流浪汉的身份征服了巴黎,但忘了补上一句,他是通过妇女才征服了巴黎。
他首先征服了那个世界的感情部分,然后再试图征服那个世界的理性部分。他的阴柔之美与女性读者特有的浪漫气息款款相通,交相渲染,在法国乃致欧洲文学思潮中散发出并不强烈然而却是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方式恰与阴性世界的存在方式符合。
卢梭之所以成为男人的弃子,女人的宠儿,当然不应仅仅看成是性别互补的心理现象。
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是男性文化,性别歧视渗透到最细小的一层文化细胞。
女性如有价值,也只有美感价值,而且是生理性的美感价值,不具文化意识上的审美价值。卢梭相反,他与整个社会文化对抗,是这个社会的自我放逐者。
他走到了这个社会的边缘——女性世界,却找到了足够的温情。他一生与许多女人交接,女人们,尤其是法国沙龙的主妇们,以那个世纪特有的感情方式哺育了他一生。
从华伦夫人的沙文麦特到埃皮奈夫人的蒙特莫朗,那颗不安的灵魂,只有在女性的温情哄劝下才能安定下来。
女性不仅仅是他的感情源泉,也是他的文化源泉。
他确实也欣赏女性在生理上的美感价值,但他更看重女性在文化上的独到价值,甚至试图引女性文化来改造补救男性文化(见《爱弥儿》下卷大段记述)
,这就在社会价值观上与男性文化发生了冲突。反过来,对妇女而言也是如此。仅仅为了满足虚荣与好奇,还不足以使她们打破阶层偏见,向这位流浪汉外乡人打开沙龙之
-- 162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731
门。在男性意识坚决排斥的地方,女性起而欢迎,这本身就是一场文化的自然选择。
它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本质性冲突。
卢梭受苦于恋母情结,亦得益于恋母情结。
现代心理学成果之一,是发现文明无论进化到哪一阶段,人类类体那部古老的心理发育史,都要在每一个个体心头重新经历一遍。
母系社会血亲相奸的发展阶段在现代人心理历程上的对应阶段,就是每个人在幼年时期或多或少有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恋母(恋父)
阶段。少数心理障碍者把这种情感带入成年阶段,即形成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原始内容与文明社会已形成的种种禁忌水火不容,将把它的载体带到反理性、反社会、反文明的阴极一端,酿成个体发育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的悲剧。
如果这些患者恰好是文化名人,那末恋母情结则有可能弥散渗入这些人的社会观、文化观,使之出现复古主义的奇特面貌。本书第一章所述卢梭的复古倾向,从个人心理角度探入,亦可从这里得一注脚。
对此,伏尔泰等人当时即有困惑。
伏尔泰的不满,前文已述。
狄德罗的不满则更尖锐,说卢梭的每一思想都干扰了他的著作,活像他自己躯体内有个该死的鬼魂,说他们这群人与卢梭的分裂,是“天堂与地狱的分裂”
O G .但是,伏尔泰等人并没有意识到,在个体与类体的碰撞中,受苦的固然是个体,然而个人的逆反思维被社会重锤击打后,放射出惨痛进溢的光芒,却有可能照亮理性主义力不能及的深层意识。
反过来补正或纠正理性主义的偏差。
卢梭在精神上迟迟不能断奶,确实像个长不大结不熟的大小孩,老小孩。然而平心而论,也正因为卢梭性格中的这一病态特点、他与18世纪法国妇女种种不太正常的关系,后人才得到了《忏悔录》、《爱弥儿》、《新爱洛
-- 163
83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琦丝》一类极可珍贵的精神遗产。
后世凡对理性主义的偏颇心怀不满者,大多是从这里经受了第一次洗礼,并从这里出发、扩张,逐渐汇成了20世纪今天不可轻视的一股非理性主义洪流。
上述所有这些,都是阐释者为了逻辑叙述的方便,人为梳理出的一个完整的侧面。然而在这一侧面的每一点上都可以找到对位而立的相反一点。这些相反点如果勾联成又一个侧面,将会与前一个侧面在形式上形成一个强烈的反照。
卢梭之复杂,卢梭之怪诞,甚至卢梭之可爱、可恶,都在于此。
且看卢梭妇女观的另一侧面:
你想了解男人吗?研究一下妇女。然而如果我附加说明,脱离隐居和家庭生活,妇女即无美德可言;如果我说,安宁地关心家庭是她们的天职,妇女的尊严在于端庄,知耻与贞洁是妇女尊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妇女一旦表现她自身就等于羞辱她自己,我立即就会遭到今日哲学家的打击,他们是些出生于城市一角又老死于同一角落的人。他们希望掩盖自然的哭泣和人类集体的罪行。
一般来说,古人极为尊重妇女,他们表达这种尊重是禁止把妇女暴露于公众评论,通过缄口不言她们的美德,来尊重她们的端庄贤淑。
他们认为,最好的妇女见被人议论得最少的妇女。
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当斯巴达人听到一个外国人咏赞他们一位夫人时,勃然喝斥:‘如此中伤一个贤淑的妇人,你不该闭嘴吗!

-- 164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931
我们的情况则与此相反。最受尊重的妇女就是最引人注目、最引人议论的妇女。在古人戏剧中,表演恋爱中的妇女或已婚妇女的角色,都是由奴隶或妓女来担任。
他们认为在舞台上表演那些体面的妇女,就是对她们失去尊重。众所周知,有这样一种死刑,专门用来惩治那些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展示自己的妇女。看看当代绝大多数戏剧,总有一个妇女无所不晓(给男人训喻一切,一块面包如果未经主妇切开,她的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吃下这块面包)。主妇们在台上,台下的观众则全是她的孩子。究竟是谁更为崇尚妇女,赋予她们的性别以真正的尊重,是古人,还是我们?
O H相比同一时代稍晚一些时候的傅立叶,卢梭似乎是大大落伍了。
傅立叶曾说:“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尺度。”
与妇女有着深度交往的卢梭,怎么会推出这样守旧的妇女理论?
当过精神病医生的日内瓦大学教授斯特罗宾斯基,撰文谈卢梭的病,认为卢梭与他妻子泰勒斯中断夫妇生活既有生理上的因素,又有心理上的因素:感性主义的禁欲观念OI.由此,卢梭是从自我禁欲,进而封闭外界所有的妇女。这样的观点,恐怕难以说服中国读者。
卢梭恋母情结和幽闭妇女的理论主张,在形式上的对立,可能统一于他的民粹主义的内在逻辑。
让他自己来回答,他连形式上的对立都不会承认。
他会说幽闭妇女的理论主张,恰恰是恋母、护母的道德屏障:
-- 165
04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女性是管理我们的人,如果我们不败坏他们,他们会。。。。。。。。。
增加我们的光荣。
妇女是我们男子的良好行为的天然评判者。。。。。。。。。。。。。。。。。。。
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她们的积极性,我们将完成多么大的伟大事业啊。
可惜在现今这个时代,妇女们有力的影响已经丧失,她们的话男人已不再听从,这是多么可怕的时代!
在大城市中,因周围有许多德性败坏的男人,所以一。。。。
个女人很容易受到引诱,她能否保持她的美德,往往要看她所处的环境。
在这个哲学的世纪,她必须具备一种经得。。。。。。。。
住考验的美德OJ.(着重号是作者所加的)
在他的民粹主义视野中,上层文化、城市文化、男性主流文化已经腐烂。下层文化、乡村文化、女性潜流文化尚未受到污染。
以女性为中心的亚文化地带是民粹中的民粹,不能向腐败者开放,再受污染。
他的道德理论,是感性至上、内心天赋良知理论。但是感性主义与感官主义有明确界线。
卢梭早期的巴黎生涯,一度沉溺于狄德罗式的感官主义。
撤离巴黎以后,才摆脱了感官主义的诱惑。在那样的生活中,妇女确实解放,但大多“解放为”
感官主义都市文明的泄欲对象。只有重返幽闭状态——卢梭极而言之:“已婚妇女应重返修道院,未婚少女则可嬉戏于公开场合”
——,妇女特有的感性资源才能得到保护,而妇女特有的感性资源恰恰是道德良知的来源之一,是感官主义、理性主
-- 166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141
义的解毒剂。
幽闭妇女恰是为了保护妇女,保护社会的道德资源;幽闭妇女,恰如封山育林,保护自然之母,是人类保护社会之母、道德之母的心理自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个相反的卢梭才能统一,才会热诚呼喊——
还是回到我们的茅屋去住吧,住在茅屋里比住在这里的皇宫还舒服得多!
O K四、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拒绝剧场
我们在第一章中曾不惜篇幅,译出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日内瓦”
条目中建议日内瓦设立剧场的全文。在第二章中,曾提及卢梭反对英国代议制的理论背景:对剧场异化症的厌恶。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正面分析卢梭致达朗贝尔长信中反对在日内瓦设立剧场的主要根据。这些理论根据正是他民粹主义文化观的集中表述。
在长信写作中,卢梭一反常态,先从两笔经济盈亏帐目入手,提出他反对设立剧院的理由:一是日内瓦有多少人口,能否供养一个剧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