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_11 朱学勤(现代)
3在上述背景下,自然发生一场语言大转换:卢梭政治B语汇的道德磁化现象,S N 几乎所有的政治概念都经过道德磁化处理:以道德词语讨论政治命题,以价值判断取代事实判断,以伦理审美代替操作设计。
如第五节一开头引述卢梭的那段道德理想国的“进路”
:共和国、共同体、政治体、主权者、国家、人民、公民、臣民,八个政治学最基本的概念,皆受道德磁化处理,转换为道德语言来讨论,成为语言转换的一份高密度标本。这样,卢梭政治哲学表面上呈道德——政治的宽泛貌,内里却陷于道德词语的无边界讨论。
无边界讨论表面热烈、严密,翻过来一看,很可能是政治学的一个巨大“空洞”
:几乎无一处有严格意义的政治学讨论。
这种政治学的“无”
,我们暂称为:政治学的失位。。。。。。。
4政治学的“无”
,又有一个“有”
的表现形式:以政治哲B学的错位掩盖政治学的失位。
如前所述,卢梭政治学是卢梭政治哲学的越界筑路。越界筑路在语言转换中的表现,就是“鹊
-- 143
8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巢鸠占“
,侵占政治学的应有地位。
如此一来,政治学讨论似乎处处存在,实际上却是处处被占;政治哲学处处到位,然而一到位,就错位,处处到位,处处错位。这种现象,我们可暂称为政治哲学的错位。。。。。。。。
“错位”
与“失位”
互为表里。
“失位”
为“无”
,“错位”
为“有”。
对政治学而言,虚假的“有”
比“单纯的”无“
更为有害。
因为还有一个“有”
,卢梭可以用错误的话语持续一种错误的讨论,不易察觉“有”
之下那个“空洞”
的无。
这个若有实无的政治哲学的“错位”
与政治学的“失位”
,是卢梭失去边界意识,任意进行语言大转换的必然恶果。这是卢梭政治思想发生逻辑错谬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
它既是卢梭从道德救赎走向“世间上帝”
、“世俗寺院”
的语言桥梁,也是一代天才越界筑路时露出马脚的基本原因。
这场语言大转换,是价值判断对事实判断的大换算,是政治哲学能指对政治学所指的大换算。
大换算引起大逃亡:政治学所指的制度性操作符号纷纷逃亡,逃离道德理想的疯狂追捕。
就在政治学逃亡所剩的空白地上,卢梭开始营建他的道德理想国——此岸的彼岸天国,在俗的离俗寺院,一个没有上帝却有神性的世俗寺院。
历史终将证明:政治哲学对政治学在学理上的大规模入侵,在政治实践中,必然“换算”
为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大规模入侵;起于反异化理论的道德理想本身发生异化,从神人同敬的理想试验国,异化为神人同泣的道德嗜血国!
-- 144
第三章 道德理想国的发生逻辑:自由之沉没 91
注释:①卢梭:《社会契约论》,P24。
B②转引自禹工:“启蒙的历程——哲学家笔下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书林》月刊1989年第7期。
③JG梅基奥:《卢梭和韦伯:两种合法性理论的研究》,P32。
B④同①P41。
B⑤同①P54。
B⑥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理由见前一章第4节及本章第6节。
关键在于这一点:卢梭要“改变人性”
,改变的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前后期的思想并无脱节现象,而是逻辑内洽,前后贯通。
⑦卢梭原文另一手稿《纽沙代尔手稿》:“什么是公共人格?
我回答说,它就是人们所称之为主权者的、由社会公约赋之以生命而其全部的意志就叫作法律的那个道德人格“。
⑧同①P24—25。
B⑨卢梭最初写作:“公意也就是众意,这是极其罕见的事”。
卢梭原注:“全体的利益一致是由于与每个人的利益相对立而D E形成的”。
同①P39。
D F B同①P192。
D G B同①P192。
D H B“卢梭致波兰人的立法建议”
,《卢梭全集》,巴黎1964年版,第D I3卷P254。
B同①P41—42。
D J B同①P42。
D K B《卢梭全集》,第3卷P15,译文可参见何兆武译本《论科学与D L B艺术》,P13。
B
-- 145
02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同P254。
D M D L B同①P29。
D N B此处中文版译文似不确。法文原文为:Comunication,似应译O E为“互通声息”
、“联合”
、“联络”
,比“勾结”
语义中性,涉指范围更为宽泛,因而,也更易引出对此内含专制成分的质疑。
同①P39—40。
O F B本杰明。康斯坦特:《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转引自约翰。格O G雷:《自由主义》,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1年版,P32—33。
B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2年版,P240。
O H B同P83。
O I D L B《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卷P90—91。
O J B卢梭:《爱弥儿》P709。
O K B路易。阿尔图塞:《政治和历史: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英译O L本1982年版,其中评论卢梭部分亦可参阅《让。雅克。卢梭现代评论集》,P83—117。
B奇理斯玛是韦伯政治学的一个借喻性概念。原文charisma,半O M神半人,天纵英明之意。韦伯用此概括政治、宗教运动中的英雄、先知、救世主,以及围绕这些人物形成的统治形态。
同①,P39、P52、P53。
O N B同①,P55、P53。
P E B B卢梭:“科西嘉宪法草案”
,同P260。
P F D L B同,P245。
P G D L B同①,P245。
P H B同,P948。
P I D L B卢梭:《致达朗贝尔论观赏》英译本,P67。
P J B同上,P,251。
P K同上。
P L
-- 146
第三章 道德理想国的发生逻辑:自由之沉没 121
泰纳:《当代法国的起源》第1卷P319,巴黎1896年版,转引P M B自卡西勒:《让。雅克。卢梭的问题》导言,P8。
B同①,P57。
P N B省参见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Q E章。
同上,P149。
Q F B同①,P57、P53。
Q G B同①,P58。
Q H B同①,P57—58。
Q I B同①,P185。
Q J B同①,P186。
Q K B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转引自雷蒙。阿隆:《社会Q L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P380。
B《卢梭全集》第2卷,P962。
Q M B同上,P96。
Q N B同上,P91。
S E B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本P13。
S F B《卢梭全集》第3卷,P257。
S G B卢梭:《忏悔录》,P809S H B转引自亨利。勒费弗尔:《狄德罗的思想和著作》商务印书馆S I1985年版,P201。
B转引自卢梭:《爱弥儿》,P45。
S J B柏拉图:《理想国》注47,497d。
S K能指与所指:解构主义语言哲学专用术语。能指即谓语系统表S L达者,所指即宾语、表语系统被表达者。
德。包曼的分析见《现代卢梭评论集》1988年纽约版,P195S M B以下。
-- 147
2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语言磁化”
是语言哲学界用语,西方已有学者引用此语,分析S N卢梭语言的道德化倾向,如布罗姆著《卢梭和道德共和国》一书第二章即题为“美德的磁化”。
-- 148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再见吧,巴黎,我们离开你越远越好;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
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必须使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往是乡村①。
——卢梭
作为利益分殊的载体,市民社会是不存在的;作为道德理想的聚合,市民社会必须经过民粹道德观的重建,而重建市民社会的模式,就是日内瓦式的乡镇礼俗社会。
飞流直下的思想瀑布,到了这里,化为小溪曲径,幽幽前行。它远离巴黎的喧嚣,向着原野山林延伸,伸入未被都市文明搅动过的处女地:民粹主义的褐色土壤。
一、民粹主义的始祖
1756年4月9日,卢梭离开巴黎,进入埃皮奈夫人为他
-- 149
42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准备的“退隐庐”。从此,他进入三个方面的“撤离”
状态:从巴黎社交界撤离,从启蒙学者的沙龙撤离,直至从与泰勒丝的夫妻生活中撤离。
这是一次因为文化纷争而引起的个人事件。
但是,历史学家后来发现,它的“撤离”
形式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它预示了卢梭之后,一种集体性的撤离文明、撤离城市运动将会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颠痫性发作,周期性震荡。它的初次自觉实践,就是雅各宾专政下的文化肃清运动。
这一派人自称山岳党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无意中聚坐在国民公会的最高几排座位,还因为这一名称具有卢梭式的含义,——“山野居民是道德纯粹的居民”。撤离文明社会的反叛,经19世纪至20世纪,还是余响未息。
当代最近的一次“撤离”
,当属1968年法国大学生的“五月风暴”。与此同时,中国文化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纵容大、中学生在校园造反,然后再以种种手段诱使或迫使他们“撤离”
出腐败的城市,分赴穷乡僻壤。
法国革命的最后一浪——拿破仑帝国远征,是被俄罗斯帝国击败的。但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却流向扑灭这场革命的俄罗斯帝国。
而且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从法国盗得革命火种的第一批人,就是进剿巴黎的第一批俄罗斯军官。
随沙皇亚历山大远征巴黎的青年军官,下马与街头民众接触,如受电击:被他们击败的法国革命,原来有如此高尚的道德理想?
于是成群结队,纷纷去卢梭隐居地——爱维尔弗农山庄,在那里自愿接受法国革命的精神洗礼。
回国不久,即有十二月党人之变。
事变军官的贵族出身,与事变纲领中的平民要求形成强烈反差,
-- 150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521
以致俄国人这样评价:“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未见过当今老爷们造反,却为的是——要做鞋匠!”

在这批要做鞋匠的老爷们造反以后,19世纪40年代才有第二代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民粹要求出现:别林斯基、杜勃洛留勃夫等等。他们已改变12月党人来自法国的思想面貌,融会大量本土思想资源,如东正教之遗绪。但是,他们又恰恰到过巴黎,都领受过卢梭思想、罗伯斯庇尔实践之余泽。
1841至1842年的冬天,别林斯基和他的朋友纷纷阅读法国革命史,并争论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是非。
别林斯基成了坚定的俄国山岳党人,赫尔岑等人“在睡觉以前不是祈祷,而是阅读马拉和罗伯斯庇尔的演说。”
③正是在40年代这场平民知识分子传播法国思潮的浪头后,俄国革命党人以俄语复述当年卢梭以法语呼喊过的一切,让。雅克的平民社会观才获得了一个举世承认的学名—HapogHucmto—“民粹主义”。
U差不多与上述事件发展的同时,在法国的另一端,另一种思想脉络也逐渐发育成熟。柏克肇始的精英主义,流经大、小约翰。密尔父子两代,英国风格的社会观念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859年,小密尔《论自由》一书出版。
他反复思考法国革命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倒错教训,终于得出这一审慎结论:法国式的自由是平等为先的自由,是个人自由被大众平等扼杀的自由,必须受严格限制;个人自由与大众平等可以并立,但是一旦冲突,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应毫不犹豫占据平等之先。
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一个君王的暴虐,在此之后,人们才总结出法国革命中已出现有一种‘多数人的暴虐“
——平民暴虐,而“多数人的暴虐”
并不亚于“一个人的暴虐”
,必须以个人
-- 151
621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自由、精英价值加以配平、限制。
这就是近代思想史上“民粹主义”
与“精英主义”
的对抗。
民粹主义起于法国,却得名于俄语:HopogHucmto、英语:UPoPulism,原来并无贬义,似可译为“人民主义”
、“平民主义”。
“精英主义”
却源出法语名词:elite,后变形为英语elitism,原先有“杰出人物统治论”
之嫌,反而易起贬义,后译为“精英主义”
,色彩逐渐平淡。
可以肯定的是,民粹主义的始作佣者是卢梭,不是俄国那批“要做鞋匠”
的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
法国人说,谁也没有像卢梭那样,给穷人辩护得那样出色。康德作为那个世纪“唯一读懂卢梭的德国读者”
说:“有一时期,我骄倨地想着,以为知识构成人性的尊贵,我蔑视愚昧无知的人群。
卢梭却使我双目重光,这虚妄的优越性消失了,我已知道尊视人类。“
④即使如“要做鞋匠”
这样的准确提法,卢梭也比俄国人早说了一百年:
我绝不愿意他(指爱弥儿——本文作者)
去做洛克所说的那种文雅的人,我也不愿意他去当音乐家或戏剧演员或著作家,我宁可喜欢他去做鞋匠而不去做诗人。

二、民粹主义的社会观
德国现代社会学者研究启蒙时期社会思潮,创立了这一对学理概念:礼俗社会(Gemeinshaft)
和法理社会(GeselR
-- 152
第四章 至善论的社会思想:民粹主义 721
shaft)。以此分法可以准确抓住卢梭与同时代人的分裂,概括两派人不同的社会辩护立场。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型态时写道: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一种并不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很显然,上述礼俗社会正是卢梭为之辩护的前现代化社会,卢梭的平民民主观也正是扎根于这一礼俗社会的草根民主观(democracyfromgrasrots)。
1758年,卢梭逃出法国,准备返回故土。伏尔泰先他一脚,己蛰居于日内瓦边境,并获得了日内瓦居住权,“伏尔泰从不放过任何机会来说些鄙视穷人的话,特别使我(即卢梭——本书作者)
生气“。
伏尔泰此时不耐日内瓦的礼俗禁欲生活,又怂恿达朗贝尔利用《百科全书》“日内瓦”
条目的撰写机会,向日内瓦人建议,设立一座巴黎那样的剧院。卢梭闻讯,怒不可遏,三周内写完十万言《致达朗贝尔信——论观赏》,为日内瓦礼俗社会免受巴黎文明污染,作出激情澎湃之辩护。
这一文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