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人人相轻,只要想轻视别人,总有相轻的理由。比如北京人轻视外地人,上海人轻视外地人,城里人轻视农村人,南方人轻视北方人,有钱人轻视穷人,开车的轻视走路的,走路的轻视扫路的,吃饭的轻视做饭的……就是不会相互尊重。
在企业里面,就表现为硕士轻视本科,本科轻视大专,大专轻视中专,名校轻视非名校,干部轻视职员,职员轻视工人。更搞笑的是学理科的轻视学文科的,学文科的轻视学理科的,市场部的轻视技术部的,技术部的轻视市场部的。这不是随口乱掰,常听到"他们技术部的水平不行,解决不了什么质量问题"、"他们市场部的人员素质太低了,基本的产品知识都不具备"……这样的废话加屁话。都是一个公司的,别人不行要伸手帮忙,站在那里说风凉话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就连读书的也不例外,每次大考,统计总分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然后依分数排名,根据排名自己挑座位,于是坐前面的就轻视坐后面的,老师还要说"你们坐前面的不要到后面去玩啊!"估计中国人爱轻视别人的坏毛病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他其实就是一个人人相轻的典型。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就连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也被阿Q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真是不可救药了!
《三国志·周群传》中说刘备"少须眉"。在古代胡子、眉毛稀少,被认为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下巴光秃秃的,可能跟太监长得差不多。
刘备刚到西蜀时,嘲笑刘璋手下官员张裕胡须茂盛,他说:"我从前住在涿县,那里许多人都姓毛,而且四面八方散落居住,涿县县令就说-诸毛绕涿居-"。
涿和啄谐音,指嘴的颜色,诸和猪同音,刘备的话的意思是"猪毛绕嘴居",这是在嘲笑张裕的嘴像多毛的猪嘴。
张裕马上反唇相讥,说:"从前有个人做上党郡潞县的县令,后来升任涿县令,离职后有人想写信给他。称呼他的官爵,写潞县就漏了涿县,写涿县就漏了潞县,干脆就称呼他为"潞涿君"。
"潞涿"和"露啄"同音,这是嘲笑刘备嘴上无毛,下巴光光。刘备没有占到便宜,很生气,但又不好发作,他把这口气忍在心里。后来他赶跑了刘璋,张裕成为了自己的下属。有一天刘备找了一个借口,把张裕杀了,诸葛亮求情也没用。
推究起来,张裕的死还不是因为说话尖酸刻薄吗?虽然和刘备斗嘴取巧,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后来刘备发达了,而且成为张裕的上司,加上刘备心眼又小,事情不大,就触了他的"逆鳞",张裕才有这一劫。有的人天生尖酸刻薄,这样的人也许因为抑郁不得志,以挖苦人,使人难受为乐事,以求得内心一点安慰;也许是身居高位,生活优裕,瞧不起别人,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份。
尖酸刻薄成性的人,不管是什么事,什么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总是夹枪带棒的,带着毒刺,让别人听了心里难受。他的目的达到了,然而这种快乐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唉,这又是何苦呢?
第一部分 第23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1)
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
不要低估服装语言?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可见,服装对人的印象、特别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社会中,服装更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内在修养及气质的集中体现。
居里夫人这位法国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女院士,是一位把奖章当玩具给孩子玩的女科学家,同时她也是一位日常不修边幅的女性,她认为搞她们这一行的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成果。?
有一天居里夫人应邀参加一场新闻发布会,是关于她们的研究在最近取得重大突破的事。?
她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验里,把参加发布会的事给忘了,后来还是发布会组委会的电话使她想起了这件事。?
她赶紧去参加发布会,根本没有顾及自身形象。可在她赶到了新闻发布会的大门口时,被保安拦住了。对方把她当成是流浪者,不管她怎么说都不让她进去。?
居里夫人焦急万分,她不顾一切地大喊起来。?
这才把里面的组织者引了出来。?
居里夫人连忙做了自我介绍,说她是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博士。?
居里夫人冲了进去,这时新闻发布会已经开始了。?
她不顾一切地拿起麦克风大声介绍起她们那个课题的研究情况来。?
听众见到一个蓬头散发、穿着邋遢的女人竟然如此放肆,以为有好戏看了。顿时上上下下一片混乱。?
大会主席看到主角来了,忙做了介绍,台下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居里夫人也不多说,继续讲她们的工作进展,可她发现下面的每一个人都用一种似是而非的眼光看着她,她并没在意。?
说着说着,不知谁在下面咕哝了一句,顿时引起一阵哄笑。居里夫人还以为自己哪里说错了,停了一下,又接着往下说,不知谁又说了一句什么,台下笑得更欢了。
居里夫人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用一种有趣的眼光看着她,有点像在动物园里欣赏大猩猩。?
居里夫人这才明白事情出现在自己身上。低头看了看自己,一下子脸羞得通红,不好意思地把头转了过去,她终于明白了。?
头发没有整理,乱得像个鸟窝,白衣服又脏又破。?
发布会一结束居里夫人就急急赶车回实验室了,甚至连晚宴都没参加。?
虽然居里夫人发誓要把个人的形象塑造好,可是她留给观众的印象是很难纠正的。?
无独有偶,北京一家大报的一名女记者下乡采访,为了减少当地政府的麻烦,她先坐公交车然后步行到目的地,没有人陪同。谁料雨后道路泥泞,等走到目的地时已是狼狈不堪。乡村干部目睹这位女记者裤筒儿泥点斑斑,鞋底半寸厚泥的"惨相",任凭她拿出记者证怎样说明自己的身份也不肯相信,弄得这位记者哭笑不得,最后记者当着他们的面给报社打了个电话,证实了自己的身份,才扭转了尴尬的局面。?
服装发展到了现在,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交际语言,它能告诉人们你的品味如何,身份如何及性格怎样等。所以在打造完美第一印象的规划中,要把服装高度重视起来。
着装恰当是关键?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最美的服装,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服务。
不恰当的衣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师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郎"的打扮走上讲台,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即使课讲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难以改变这一状况。另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观得体的衣着,往往首先给人以悦目的感受,让人产生与他继续交往的愿望。"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一古语虽说从道德上讲有所欠缺,但它毕竟是一个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的社会观念。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对方要了解你的"内在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体现一个人的个性的衣着却让人一目了然,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部分 第24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2)
恰当的着装,并不是说一定要穿上华贵的衣服,事实正好相反。一味追求华贵,反而给人以庸俗的印象,关键是要整洁大方,能体现人的内在素质。美国有许多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着装都有"规定",而它并不是说要穿得怎么好看或衣料质地的好坏,关键是要符合审美的要求。?
服饰要做到两和谐。一是服饰与人的身体、相貌、年龄、性格等因素和谐,另一是服饰与时间、气候、场合、职业等的和谐。?
1、服饰要适合年龄和身份。?
人的衣着服饰同一个人的地位、身份和修养连在一起。为获得良好的初次印象,穿着上一定要注意与身份、年龄相符。不同的年龄应有不同的穿着打扮。老者穿一身深色中山装,透着沉着、稳重、端庄、成熟,而年轻人要也是这身打扮,就显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年轻女性在社交场合穿粉红色、浅绿色洋装,让人感到朝气蓬勃、甜美可爱,但穿在老年女士身上就不大适宜。不同的身份也应该有不同的着装。一个电影明星打扮得妖艳一点,
人们会觉得比较正常,但一个中学生涂脂抹粉、穿着妖艳就是不合身份的打扮了。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尽力为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加分。?
2、服饰要适合形体。?
人有高矮之分,体形有胖瘦之别,肤色有黑白之差。因此,穿着打扮,就得因人而异,并注意扬长避短。"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人更往两边裂,显得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鲁迅先生这段精辟之论,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3、服饰要适合时间气候。?
到什么季节换什么衣服。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更需注意这点。也许你新买的是三重保暖衬衣,在寒冬季节穿上它,一点寒意也感觉不到。即使这样,你在严肃的场合,也得穿上西服。否则,别人会觉得你有毛病。反之,在初冬,你再感觉冷,也别穿着羽绒服、棉大衣去与人见面,你宁可在西服里多穿一件毛衣。?
遵守不同时段着装的规则。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出席各类活动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够了,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一天时间的变化而变换。出席白天活动时,女士一般可着职业正装,而出席晚5点到7点的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出席晚7点以后的正式晚宴等,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晚礼服。?
4、服饰要适合场合。?
服饰应该与环境协调,穿衣打扮要适合场合,你不能穿牛仔,衬衫去参加宴会,无论穿戴多么亮丽,如果不考虑场合,也会被人耻笑。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欠妥当。在正式的场合以及参加公私仪式时,要顾及传统和习惯,顺应各国一般的风俗。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而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当地习俗着正装。国际上穿衣讲究TPO,T是时间——Time,P是地点——Place,O是内容——Object。就是说穿衣打扮要注意场合,分清地点。从时间上说,白天服装应素雅,晚上服装则可艳丽。从地点上说,工作场所服装要规范,非工作场所服装可以随便一些。从内容上说,喜庆活动服装要欢乐一些,哀悼活动服装要肃穆一些,深入基层服装要轻便一些,隆重仪式服装要正规一些。?
与人初次交往,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不恰当的着装。?
1、过分的时髦。?
热爱流行的时装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你不去刻意追求流行。流行也会左右着你。但千万不要几近盲目的去追求时髦。有个女孩去一家公司应聘秘书,在指甲上同时涂了几种鲜艳的指甲油,当她打字或与人交谈时,都给人一种压迫感,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对于流行的选择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力,同时要切记:在办公室里,主要表现工作能力而非赶时髦的能力。
第二部分 第25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3)
?2、过分暴露型。?
夏天的时候,女性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身份,不能因为天气太热,而穿起颇为性感的服装去求职面试或是与人第一次约会,亦或是出现在办公室,这样你的才能和智慧便会被埋没,可能使人留下"花瓶"的印象,甚至还会被看成轻浮。因此,再热的天气,也应注意自己仪表的整洁、大方。?
3、过分正式型。?
太过正式的服装往往给人以死板严肃的感觉,很容易让别人对你有误解,产生不良印象。
4、过分可爱型。?
在服装市场上有许多可爱俏丽的款式,但一定要分清场合和环境来穿着。如果第一天上班这样穿会给人轻浮、不稳重、担当不起大任的感觉。??恰当的着装才能展现尊贵与时尚,才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何打招呼
招呼用语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如果遇到熟人不打招呼或者别人给你打招呼你装作没听见,都是不礼貌行为。打个招呼发生在瞬间,但却影响久远。下面分析几种招呼用语。
"吃饭了没有?"
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长比较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求的就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对方的一种关心。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然而,"吃饭了没有"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成为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问声"吃饭了没有?"也单单是一种招呼,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于对方真的吃饭没吃饭,都无关紧要。所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吃饭了没有?"的问话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代替。
"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一下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至于对方干什么都无关紧要,只是表示一种问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自己干什么"是属于私人的事情,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了国人的一种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代替。
"你在哪儿发财?"
这是中国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问话。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君子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利"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使全国人民奔富裕,并以"发财"相互祝福。所以,这句招呼语如实反映了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温饱后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你好?"
这句招呼语简洁明了,通用性强,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一种祝福,因此,这句话常出现在经济发达、不同社会群体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又比较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以前那种交谈型的招呼语已经不适用了,彼此见面时一声节奏明快的"你好",同时伴以微笑、点头等动作便是礼貌之极。所以,这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的招呼语。
此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离得比较远不适于讲话,或者是关系比较一般的人之间,只要相互微笑,或者点一下头,也算是一种招呼语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貌用语就属于良言之列。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妆也是一种礼节
有人会问:"在办公室必须化妆吗?"或有人说:"除了重要的事情外,我一向不化妆。"对于化妆问题,可说是议论纷纭。不过,每天早上化了妆再上班,其实也是工作的礼节之一。
因为上班时,即使你是坐在办公桌前,也经常要跟别人接触,当和别人接触时,如果有人看到你那张秃秃的脸,虽然你极注意说话的态度不使别人感到不愉快,却还不能算是一位完整的社会人。
第二部分 第26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4)
也许人人认为化妆是一种人工美,不够自然,其实化妆原本的目的就是强调脸部的优点掩饰其缺点。这就如有客人来到家中拜访时,你会把家里打扫干净,同样的,到公司上班,必须以和悦的脸来接待客人,又怎能不稍加修饰呢?
办公室的化妆应以合于自然为原则,但千万不要误会"自然"的化妆就是简单的化妆。
自然妆的重点在于如何打底,使粉底能显得匀称。因为粉底极具掩饰的功效,若是不分角度、光线、部位而涂以相同厚度的粉底在脸上,不但不能达到化妆的功能,反而会使脸部看起来扁平,造成不自然的结果。因此,为使你脸部表情生动自然,在涂完化妆水之后,应在鼻子等较高位置涂上较为明亮的粉底。由于生活紧张忙碌,为方便起见,你可以只在脸上较高的位置打底,其余部分涂淡或者不涂皆可。目前流行的散粉是淡妆打底的不错的选择。
通常在办公室里,眼部的化妆是不受欢迎的,尤其使对中年以上的男性而言,即使是稍加修饰,也会令他们产生反感。但是如果只用眼线笔轻微勾勒眼线的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非但生动,且不易被人发觉,令你即刻成为明眸动人的美人。注意,眼线应划在睫毛的毛根与毛根之间,如此才能使睫毛看起来十分浓密,且使眼睛更加灵活有神。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深灰或褐色的眼线,如果有把握,其它比较前卫如粉蓝、荧光绿等颜色的眼线也很好;可以选用颜色较轻的膏状眼影,由于膏状眼影帖服力强,可以起到很好的提亮的效果,又不至于产生粉质厚重的感觉。
化妆的均衡感很重要。你可以借助腮红作适当的调整,使自己拥有健康红润的脸色,以免显得眼部或口红过于突出造成不自然的感觉。腮红的涂抹以薄、匀为宜,职业妆或淡妆中的腮红应涂在脸部自然发红的地方,涂抹的方向以肌肉移动的顺序为准则。
一张妆容精致的脸和一身整齐利落的衣服一样,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穿出你的个性
服饰美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要使衣物成为自己个性、风度、修养的一部分,一句话,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当然,服饰的个性化并不排斥服饰的流行化——时髦。
对待服饰流行化的态度大约有三种:
赶时髦。即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流行,一概接受,结果是美没有获得,钱却入不敷出。这可以称为"时髦症"。
反时髦。即凡是流行的一概反对、拒绝。这当然也较难得到美。这种态度的一个变种就是"不知时髦"。这种反时髦反映出另一个极端,即反对进步,反映出内心的灰色和生活的空白,这只是对流行的一种消极抵抗。
超时髦。即立足自身,以"我"为主,但并不一概拒绝时髦。"时髦"的服饰适合我则采纳,不适合则让它自己时髦去。这种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时髦的做法反倒更容易领导一种服装新潮。
培养自己优雅的服饰气质,就需要这后一种以自我为主的"超时髦"心理,否则就会在追赶时髦中成为一个流俗者,时时也追不上时髦。穿出个性化的服饰,要求着装者遵循下面三个规律:
合己
就是要以自我为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择服饰。
要合身。服装如果与人的体态不合,再美的服装穿到人身上也只会愈显其丑。试想一下,瘦人穿了宽松杉,胖人绷着紧身裤,该是什么光景?
要合乎个人性情。古人云:"以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服饰就要顺其自然,合乎性情,为什么有的人穿上牛仔服看上去总觉得不舒服,而有些人穿上正经的西装则惹人发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服装与着装者的性格、气质不符合。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利用服装来调节个人风格,追求变化,但是反差一定不能太大,否则会带来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的可能。
要合乎身份。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那么人所穿着的服饰也就离不开社会生活。装扮的场所是社会戏剧的演出场所,是服饰的表演场所。有人甚至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服饰对人综合做出10个方面的判断:
第二部分 第27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5)
1经济水平;
2受教育程度;
3可依赖性;
4社会地位;
5社会阅历;
6经济背景;
7社会背景;
8家庭背景;
9成功程度;
10道德观念。
这样说可能多少带有些夸张的意味,但从一定程度上讲却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每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止一个,因此,随着身份的转换,服饰也应相应地转换,医生工作时当然要穿白大衣,但若下班回家这样,那就很奇怪了。
合时
即穿衣服一定要考虑时间条件,可从两个方面提起注意:
要合乎季节。服装要随季节的转换而转换,而不能春行夏令。如果冬天来了还是短裤T恤,则不但不会有美感,而且还会显得寒酸起来。同样,初夏时节若还套着毛衣,别人一定以为你出了什么毛病。所以,穿衣有较强的季节性,随令而行,才有美可言。从颜色上讲,春宜暖色,夏宜冷色,秋宜浅色,冬宜深色。
要入时。就是要跟上时代步伐。如果有人现在穿着长袍马褂上街,那不是吓跑一群人就是引来一群好奇的人。服饰美是有时间性的,这也就是流行。再"时髦"的服饰一不流行,就只能束之高阁。不过,要注意流行往往会不时地重复,这时候翻出老古董稍加改造,甚至原封不动,也会令你大大"时髦"一番。
要合乎环境。衣服的款式种类多种多样,用于人们在不同的场合穿戴。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从你的衣装上判断出你正处于什么环境下。而颠三倒四、不顾环境的穿衣法,不仅不能显出你的个性与气质,反倒会惹来一些笑话。
还有人把穿衣的要求简化为TPO原则,即在一定的时间(TIME)、一定的地点(PLACE)、一定的场合(OC、CASSTON)穿合适的衣服。这样的原则值得我们遵循,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体态、个性穿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衣服来。穿衣的"气质"来自个性化,风格化,而个性化也即意味着完全适合于自己。
服饰美是人的美,但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美,它具有社会性,因此,服饰的流行性是我们追求服饰美时必然要面对的事实。
谈笑自如
培养自己的优良气质,说话技巧、内容是一般人引以为忧的事情。即使你音若银铃,可一说话常常嗯嗯啊啊,或言不及义,或言语粗俗,或一说话四面树敌,那对于塑造形象就没有任何意义。说话是情感交流的利器,是沟通人际关系、展示自我魅力的绝好手段,那么,如何掌握言谈技巧,并且能一语中的呢?
对一些个性较为内向的人,他们甚至连与熟人寒暄打招呼都搞不好,更不用说与人谈笑自如了,倘若不能以言谈积极进行实际关系的培养,借言谈技巧搭筑人与人之间的心桥,势必会影响自己树立良好的气质。有机构曾对一般人对于自我言谈技巧的认识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
"不善辞令"者61.5%
"一般"者29.3%
"尚可"者9.2%
由此可见,大多数人都认定自己是拙于言词的。那么你呢,你能谈笑自如吗?对于自己言谈能力的认识是最重要的,有的人,本来谈起话来还可以,但常常以为自己不行,这种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只能影响他言谈技巧的发挥。所以,必须要对自己言谈能力的真正水平有所了解,才能有所提高或改进。那么,让我们先从反方向来检验一下,下面这些现象你有吗?
听人说话时,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无所事事、闻若未闻的样子;
他人言谈间,贸然从中打岔;
喋喋不休,使他人无说话机会;
一言不发,不知从何说起;
一张嘴心就剧跳,说起来结结巴巴,原来准备好的话全不翼而飞;
卖弄学识,净说他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
出言讥讽嘲弄他人;
打探他人隐私或丑事;
道人之短;
满嘴都是口头禅;
……
这些现象,你若具有其中之一,就说明你不是个好的言谈者,因为你说话的方式是不受人欢迎的,就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下列类型的言谈者,也是你应当避免的:
第二部分 第28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6)
自吹自擂者
意气用事者
独占话题者
出口伤人者
道人是非者
出言不逊者
满口秽语者
语意模糊者
这些都是最惹人厌恶、让人不悦的言谈失败者的典型。这些人建立不起自己良好的形象,别把自己的形象在别人面前搞得一团糟就是大幸了。
你是以上类型之一吗?如果不是,就太好了,因为你即使现在还不能言谈自如,但至少你不会在言谈中太损坏自己的形象。而要训练自己能言谈自如,还需要一些努力和技巧。
倘若不能以言谈积极进行实际关系的培养,借言谈技巧搭筑人与人之间的心桥,势必会影响自己树立良好的气质。
话以稀为贵
如果你想有说服力,说话简短一些。我们一向使用过多的字眼,不仅说得过分也说得过长。有说服力的人通常在说话的时候,很快就能切到重点。
我们都曾在社交场合中遇到过某些人,他们在你耳边唠叨不停,就是不肯放手。她会谈她的孩子、狗、她的外科手术,以及任何其他事情。你作为听众,只能两眼空洞无神,因为你丝毫不知道她的重点在哪里。
或者是在一次商业会议中,一名行政主管发言冗长,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高达四次之多,在他的报告上添枝加叶地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终于,他听到一位同仁忍无可忍的咆哮:"你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另一位则会附合道:"他要能讲到重点倒好了!"
重点,就是我们言谈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滔滔不绝,但不能言不及义,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这个时间越来越珍贵的世界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有责任让自己说话的内容精简扼要。
我们常在生活中用"马列主义老太太"等等形容一些说话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人。这样的词带有明显的贬义和我们不喜欢甚至厌烦的色彩。即使一个在其他方面很好的人,只要他有言不及义的毛病,他就不会幸免于这个词。由此可见,简洁的谈话对于现代人有多么重要。言简意赅地表达我们的意思,会给人留下精干、头脑清楚、尊重别人、办事不拖沓的良好印象,是人格魅力的绝好展示。1994年7月17日,记者们聚集在法国政府大厦门前,等待新总理的就职演说,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出现在众人面前,胸有成竹地说:"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人们还等着他往下讲时,他已经结束了演讲,转身回办公室去了。这位新总理没有沿袭以往总理就职演说长而全的惯例而以短取胜,给人们留下了不同凡响的印象。后来证明,这届法国政府确实作风雷厉风行,颇受欢迎。
交谈语言若要简短精当,应从训练思维入手,反复地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能使你尽快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废话连篇,一张嘴就跑题。其次,还应养成斟字酌句的习惯,对一些字句反复推敲,审慎使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会言谈简洁了。还有就是你要学会以"重点标题"的模式进行思考,即把要说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各有一个标题,这样谈起来就会井井有条,而且不会扯远了。
大多数的沟通问题及形象被语言破坏掉,就在于你已经说完了你的重点了,可是却仍继续喋喋不休地说,说,说,似乎永远也说不到你的点子上。
那么,学会精当地说话,对于急于塑造良好气质的你来说就是必须的了。废话连篇的人,即使他在其他方面都无可挑剔,他也只能在良好气质的大门外张望。因为这样的人并不受欢迎。需
要精当语言的人们应当记住中国人的几句虽古老质朴却不失道理的话:"胶多为粘,话多不甜","事以简为上,言以短为当。"或者是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努力塑造成功形象
第一,恪守信用,立身之本。
所谓"守信用原则",就是说到一定要做到。这听起来既简单又合理,但是绝大部分人就是做不到。假如一个人兑现了他曾经许过的所有诺言,他一定会成为一位鹤立鸡群般的杰出人物。
第二部分 第29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7)
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不幸,也为这样的"食言"而痛心疾首。行失于言是一种极糟糕的形象,你一定要像避瘟疫一样避免。
假如你想要创立一项长久而富效益的事业,你就必须准备长期与别人合作。你的产品,加上你执行守信用原则的能力,将决定着你能否在长期的经营中取得成功。如果你想要事业长盛不衰,你就必须塑造这样的成功形象。
第二,出色的工作增添你成功形象。
自然,塑造一个成功的形象的最好方法是,工作成绩突出。你的杰出表现及其带来的声誉,将使人们知道你是多么了不起。人们从你昔日成功的记录,或仅仅通过目睹你工作时的风采,就可认定这一点。如同你看见一个网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挥洒自如的身影,就认定他是个职业选手一样,当人们看见你在所从事的领域里的非凡表现时,他们也不会怀疑你的职业水平。
如果你的事业刚刚起步,或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你可运用"成功孕育新的成功"原则,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总要表现得忙忙碌碌,决不要让你的顾客们知道,你的业务少得可怜;相反,要给他们留下你总是"日程全满"的印象。
运用"成功孕育新的成功"原则,来塑成功形象的技巧是:有一副看上去很成功的外表。如果你的衬衣领已经磨破了,皮鞋脏兮兮,西服的翻领款式过时,领带也不干净,那么很显然,你要么不成功,买不起服装;要么干脆是个饭桶!有了这两种形象中的任何一种,你无疑是个失败者。
"成功孕育新的成功"原则,要求用那些可以提高你的形象的象征物来装饰你办公室的墙壁。学位、学术证书以及类似的东西都能很准确地告诉顾客,你是多么出色。你获得的奖章、奖状也有同样的效果。
第三,娶一位好妻子,给你的形象加高分。
在树立自己的成功的形象时,不要低估你的伴侣对你形象的影响,在很多生意或社交场合,你的妻子都扮演着对你的事业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留给别人的印象如何,肯定影响着人们对你的看法。
如果你是个商业专业人员,带妻子出席一些跟业务有关的社交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因为你的客户们在场,而且你的潜在的顾客也在场。这些未来的顾客及其夫人们对阁下和尊夫人的印象如何,可能决定着你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他们接受你们的服务。如果他发现尊夫人魅力十足,他们将作出积极的反应。假如尊夫人使他们大失所望,那么阁下同他们做生意的希望就会化为泡影。
大多数情况下,你可采取很多措施改进你妻子的形象。例如,你知道她酒量很小,就要注意不要让她太放纵自己。如果她由于对有关业务的知识知之甚少而出丑,你就应负责多教给她这方面的东西。假如她智力尚可,她很快就会获得一些你业务方面的知识,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未涉及专业性太强的问题时,她谈起生意来还是很在行的。事实上,纯专业性的问题一般也不会在这样的场合讨论。
建议你的夫人在与业务有关的社交场合,避免谈论有争议的问题是非常明智的,谈论有争议的问题有时会使她陷入极大的困境。
自然啦,任何时候尊夫人都应表现得像个贵妇人才对。常言说得好:"只要她还是个贵妇人,你就拥有一笔财富,而不是一个负担。"当然,她的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别人对她的印象如何。而且毫无疑问,她的衣着风格同你的一样重要。因为女人总比男人更需要打扮。所以支付得起的话,不妨给她买几套高档衣服,这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尊夫人身着高档服装,配以珠宝玉器,不但树立起了她的成功形象,也使你看起来充满了成功的希望。你那些客户的夫人们通常对她们的丈夫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她们将向丈夫评说你夫人的打扮是否得体。
任何时候,你妻子试图打扮成当地最性感的女人都不合适。通常她应比较谨慎地穿上时装,这样,即使给男人们也能留下好印象。
第二部分 第30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8)
第四,幽默的形象,让你"亮"起来。
具有适当的幽默感,不仅能给你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好处,而且会使你的工作更有乐趣。幽默可以消除紧张情绪,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气氛,从而使你的事业更为成功。它同样也是塑造成功形象的一个因素。每当面临选择时,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与那些有幽默感的人打交道。
在提到幽默感的同时,必须强调,它只能像任何其他事情一样,运用得当。通常情况下幽默确实可以帮助你打开僵局,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也许会适得其反。掌握"火候"非常重要。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例如,这样向一位很有身份的潜在的顾客进行推销就十分荒唐:从后面拍一下他的肩膀,问道:"嗨,伙计!听说过那个女旅行推销员的笑话吗?"再比如当你的生意正经历着困难而走下坡路时,你不会欣赏你的律师跟你开什么破产的玩笑。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许多人灰心丧气,精神萎靡。因为压力和紧张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普遍,所以恰当的幽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经常是缓和尴尬局面的最好办法。如果你天生就有幽默感,那一定要发扬它,因为这无疑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人们会因此而乐于与你共事。
第五,与杰出的成功者交往合作。
同什么样的人合作对你的形象产生着巨大影响。并不是要你把对自己形象不利的朋友们都甩了,但是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确实跟你的形象有关。俗话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狗居,必惹蚤",并非无稽之谈。这两句谚语都非常正确,特别是从别人将作何反应的角度讲。例如,如果你有一些地位显赫而且功成名就的朋友,人们就会想,"他一定颇有本事,否则,怎么能跟那些人在一起。"如果你的朋友全是些失败者,那么,即使这不会严重损害你的形象,那它也不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有,如果你在公司里整天同那些声名狼藉的人打得火热,你的形象也会受损。要强调的是,为了塑造更好的形象,要换换朋友们,而且要搞清楚同你合作的人中,哪些人有助于你的形象塑造,哪些人则有损于你的形象。
如果你的朋友是出类拔萃的人,别人就会认为你大概也是这样的人,或认为你迟早会成为这样的人。正因为如此,名牌大学才受到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青睐。他们知道,名牌大学的气氛足以熏陶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对子女的事业成功将大有好处。
打造个人品牌是处世的基础
成功者处世,所能达到的理想功效就是"不见其人,单闻其名"就有"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效果,如果你拥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你就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在非洲的某个部落,有这样一个习俗,当一个人触犯了部落的规矩之后,他或她的名字就会被取消,这个人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黑人"。
如果说在上述自然经济的社会中,名字更多体现的是社会道德含义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之下,名字则更多地表现出经济层面的含义。这是因为,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后,人也已经从自然人变成了经济人。就如同一个企业一样,人的名字本身就是"经济人"这个独立企业的品牌,同样具有无形资产的所有经济学含义,自然也具备货币价值。
古人曾云"惜名如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中,名声更是重要的社会资本。
通俗地讲,"克林顿"这个名字就是克林顿这个"企业"的品牌,克林顿通过出版自传、发表演讲、参加商业活动等等经济行为来经营自己的时候,同时也在利用和打造"克林顿"这个品牌。他的LOGO就是他那灰白的头发和具有明星气质的红润脸庞。当然,他也可以进行委托生产,比如把"克林顿"这个品牌交给某个萨克斯生产商或者雪茄厂。
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即使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单凭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就可以在银行中拿到300亿美元的贷款。人的名字也是如此,比如《哈里·波特》的作者罗琳女士凭借其名字即可在《哈里·波特》第4集尚未动笔之时就得到预付稿酬1000多万美元。
第二部分 第31节:第三章:学会包装自己(9)
个人品牌所表示出的经济形式就是名字的经济价值及其社会体现。在这里,一个人的名字就不仅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代号,而是包含了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的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在经济活动甚至在非商业的人际交往中,每做出一个动作、每说出一句话都是在经营着自己。
俗话说,要像鸟儿爱惜自己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但是,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是鸟儿确实已经有美丽的羽毛,它怕它的羽毛被毁坏,被玷污,而如果一个鸟儿居然没有什么羽毛,那它也就没有什么爱惜的可能。
在目前那些以炒作、说谎、欺骗来博得名声的人,之所以做出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荒唐事情来制造虚名,除了虚名的诱惑和回报太大之外,他们实在也没有什么值得爱惜的"羽毛"。
林肯说过:"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欺骗是不能持久的。我们必须知道好名声的积累,与财富的积累一样,同样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正当的手段。
当然,拥有个人产权的人在收获自己名声所带来的利润的时候,也要为经营自己所产生的风险负责。正如现代企业的另一个特征:盈亏自负。这一点,相信在名声浪头起伏跌宕的史玉柱、胡志标等人有更加深入骨髓的切身感受。
也许,对于我们这些"无名之辈",要想扬名立腕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无论怎样,名字、名声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时刻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在我们有限的圈子里珍惜自己的声誉,并且逐步扩大"知名度",当你的美誉愈传愈广的时候,你自身的价值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升。
注重内在形象的修炼
个人魅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魅力的依赖已经成为了一种生存状态。《你的形象价值百万》的作者,著名形象设计师英格丽·张认为,个人魅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穿衣、外表、长相、发型、化妆的组合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素质,一个外表与内在结合的,在流动中留下的印象。可见个人魅力并不是简单的漂亮的脸蛋儿、窈窕的身材、迷人的微笑或潇洒的举止,而是包括在自我思想、追求抱负、个人价值和人生观等方面,与社会进行沟通并为之接受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