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乔布斯传

_3 王咏刚 周虹(现代)
那时,乔布斯面前的Apple II还是一块裸露的主板。该如何将这个即将震惊世界的家伙包装起来,让用户在看到它时就眼前一亮呢?
“机箱!Apple II要有一个漂亮的机箱!”乔布斯对自己说,“当用户打开电脑的包装箱,面前应该是一台漂亮的计算机,而不是裸露的电路板。”
乔布斯突然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既然电脑终将为每个普通人所拥有,无论多么酷的技术,都终将成为普通人手里最方便的工具,那么,对普通人来说,电脑就应该像家用电器一样美观、方便、易用。
“对,家用电器!”乔布斯一下子获得了灵感,“Apple II应该像最时髦的家用电器那样,有一个塑料的机箱!”
当时,没有哪台电脑使用塑料机箱。因为此前的电脑都是给科学家、教授、学生、极客准备的,在那些人眼里,塑料只是玩具和不专业的代名词。可Apple II的使命是改变世界。一台即将改变世界的电脑怎么能像那些老态龙钟的前辈一样,使用金属或木质机箱呢?
乔布斯为这个想法而疯狂。他冲进每一家百货商店考察各种家用电器的外观设计。在梅西百货(Macy’s)的厨具区,乔布斯被Cuisinart牌食品料理机的塑料外壳所吸引。
“没错,这就是Apple II需要的,一个造型优雅、结实牢固、颜色柔和、表面有细微纹理以保证出色手感的塑料外壳。”
乔布斯找来了工业设计师杰里·曼诺克(Jerry Manock),请他为Apple II设计机箱。杰里最终拿出的设计稿几近完美。Apple II的机箱不仅外观优雅、出众,还拥有非常容易打开的顶盖,不用拆卸任何螺丝,直接就可以把顶盖取下来以便插拔扩展卡。
1977年4月,Apple II在西海岸计算机展销会(West Coast Computer Fair)上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尽管苹果公司在当时还没有什么响亮的名头,Apple II还是在那次展会上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走过苹果展台的人们不相信个人电脑还可以装进塑料机箱里,也不相信一台功能强劲的电脑在主板设计上竟如此简洁、大胆。展会之后几个星期里,Apple II就收到了300多份订单,这比Apple I在过去一年里的总销量还要多。
乔布斯为Apple II设定的市场定位是普及型的个人电脑。这不仅体现在机箱设计上。从一开始,乔布斯的头脑就非常清楚,对普通人来说,电脑在两个领域最有吸引力:游戏和办公。
游戏方面的需求,乔布斯在雅达利公司就已经非常熟悉了。现在,Apple II不仅拥有了全彩色的高分辨率图像,还有内置的BASIC语言解释器,在当时所有通用个人电脑中,Apple II已经具有了无可匹敌的游戏能力。
当然,光有游戏能力,并不足以说服美国和全世界家庭购买Apple II。毕竟,超过1000美元的售价不是一个小数目。
Apple II传奇(3)
在当时以及随后的许多年间,文字办公是大多数美国家庭和办公室购买个人电脑的第一需求。早在Apple II发布前好几年,各式各样的所谓文字处理机就充斥了市场。但那些机器只是英文打字机的替代品,功能单一,不像真正的个人电脑可以运行不同的应用程序。
Apple II问世前,大多数美国人还在用英文打字机处理文书信函,用惠普或其他公司生产的计算器来完成个人理财或商业报表的计算。只有让Apple II拥有强大的办公能力,这台1000多美元的机器才能真正进入普通人的家庭。
1977年4月刚刚亮相时,Apple II的办公能力还相当有限。当时的Apple II只支持缓慢、易出错的磁带机作为外置存储设备。软件方面,除了内置的BASIC语言解释器外,当时市场上也没有多少成熟的办公软件可供Apple II用户选用。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Apple II都需要继续改进。
在整个1977年里,Apple II用户对软驱的呼声越来越高。乔布斯和1976年下半年加入苹果的股东兼职业经理人迈克·马库拉都认为,尽早支持软驱,将是Apple II真正变成大众消费品,并在销售上取得突破的关键。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1978年1月即将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但直到1977年底,沃兹和其他Apple II工程师都还在忙着别的事情,无暇给Apple II添加软驱支持。
马库拉找到了沃兹。他对沃兹说:“我们必须支持软驱,而且,要在两周后的CES上演示。只有这样,Apple II才能真正在办公应用上施展手脚。”
“可我们只有两周的时间。”沃兹回答说。
“用户需要软驱,我们不能继续让用户忍受慢得像蜗牛一样的磁带机了。”乔布斯补充道。
“那么……”古灵精怪的沃兹想了想,终于说道,“如果能在两周内完成软驱功能的开发,我可以去拉斯维加斯参加展会吗?”
“当然。”马库拉从沃兹调皮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
好吧,上帝沃兹再一次出手。虽然这次只有两周时间,可对他这样的技术天才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乔布斯也很热心地提供帮助。帮沃兹找来了舒加特(Shugart)公司生产的5英寸软驱及其技术资料。舒加特公司的创始人阿兰·舒加特(Alan Shugart)是软驱的发明人。对新技术极为敏感的乔布斯很早就在注意这家公司的动向,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
沃兹没日没夜地调试Apple II新增的软驱接口芯片和底层控制程序。苹果的第6号员工兰迪·威金顿(Randy Wigginton)则帮忙编写了高层应用接口程序。直到大家即将飞赴赌城的那一刻,软驱还没有正常工作。不过,沃兹和兰迪心里清楚,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到了拉斯维加斯,再有几个小时的调试时间,就可以大功告成。
那天晚上,沃兹和兰迪第一次看到了赌城拉斯维加斯如梦如幻的城市灯光,两个来自硅谷的“IT民工”一下子就被流金溢彩的都市生活震撼了。不过,震撼之余,他们还得赶到展会现场,连夜把软驱功能调试好。因为第二天,苹果需要他们的Apple II来震撼世界。
谁知道,这一晚几乎成了沃兹的灾难夜。他和兰迪完成所有调试工作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两个人都困得睁不开眼。沃兹专门为第二天准备了一张演示用的软盘,里面有预先准备好的程序和数据。临近收工,一向谨慎的沃兹决定,将这张软盘做一个备份,以防明天演示时出现故障。当时,他手中只有两张一模一样的5英寸软盘,一张已经存好了演示程序和数据,另一张还是空白。沃兹一边和蒙眬的睡眼做斗争,一边依次将两张软盘插入驱动器,指挥Apple II完成备份操作。
备份完毕,沃兹松了口气,睡意更浓了。但就在这时,沃兹心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不祥的预感,自己会不会在睡眼蒙眬的情况下,把空白软盘中的垃圾数据“备份”到了好的软盘上?快速的检查证明,沃兹的直觉无比正确,辛辛苦苦准备的演示软盘被刚才的“备份”操作清除了。
Apple II传奇(4)
沃兹和兰迪觉得,明天是无论如何不能正常演示了。他们沮丧地回到汽车旅馆。第二天一早,清醒过来的沃兹又恢复了上帝般的自信。他赶到展会现场,开始了疯狂而有效率的重建工作,硬是赶在展会开始之前,重新调好了所有演示程序。
拉斯维加斯的展会上,带有软盘驱动器的Apple II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果说1977年4月问世只是Apple II小试牛刀,那么,1978年1月在拉斯维加斯的表演则真正让Apple II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Apple II的销量从1978年开始直线上升。
作为当时最好的电脑,Apple II很快吸引到了无数软件开发者。成千上万的编程高手加入到了为Apple II编写应用程序的队伍中来。在所有应用软件中,对Apple II的销售最有帮助的还是要数办公类软件。而在所有办公类软件里,VisiCalc电子表格软件最为出彩。
今天熟悉微软Office办公套件的人们对电子表格一定不会陌生。但在VisiCalc诞生之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电子表格软件,也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在电脑上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编制报表或完成统计计算。
波士顿有两个编程高手,一个叫丹·布里克林(Dan Bricklin),另一个叫鲍勃·弗兰克斯顿(Bob Frankston)。布里克林在大学期间就有了创建所见即所得的财务报表软件的想法。让用户看着屏幕上直观的格子,在里面填数字和公式以完成计算任务,这该是怎样一种革命性的用户体验啊。
1978年初,布里克林写出了程序原型,这是计算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电子表格程序。原型程序运行速度缓慢,于是,布里克林找来弗兰克斯顿帮忙改进程序,并合伙注册了一家名为软件艺术(Software Arts)的公司,专门从事电子表格软件的开发。1979年,历史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正式发售,这个版本是专为Apple II上设计的。
VisiCalc成为了人们选择Apple II的一个重要理由。马库拉曾跟布里克林及弗兰克斯顿接触过,试图由苹果买断VisiCalc软件的版权。但因为价格过高而没有谈拢。
有了软驱功能,有了VisiCalc等出色的办公软件,Apple II一下成了可以大幅提高办公效率的工具。从1978年到1979年,Apple II每月的销售量快速攀升,从每月销售几百台,到每月一千台,再到每月一万台。1983年,Apple II成为了计算机历史上第一部销量超过100万台的电脑。毫不夸张地说,Apple II、软驱和VisiCalc共同铸造了这一销售传奇。
Apple II先进的设计、可靠的质量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赢得用户青睐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与Apple II系列电脑并行开发的Apple III,则是一个在市场定位上模糊不清,在设计制造上麻烦不断的反例。
1978年,乔布斯和马库拉决定针对高端商用市场开发Apple III电脑。项目由温戴尔·桑德(Wendell Sander)负责,内部代号是萨拉(Sara),这是桑德的女儿的名字。
当沃兹等技术高手忙于Apple II的开发时,Apple III在苹果内部呈现了另一种大不相同的开发模式。乔布斯和市场部门不断为Apple III团队提出各种需求,对Apple III的设计施加影响。在Apple III项目组里,工程师并没有多少发言权。
Apple III的设计定位是高端商业用户,为此,Apple III内置了软驱,配备了比Apple II多得多的内存和更好的显示器。但Apple III的售价在4340到7800美元之间,昂贵的价格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
更要命的是,Apple III的开发团队并不像Apple II团队那样拥有浓厚的工程师文化。来自乔布斯和市场部门的设计需求朝令夕改,却很少有人关心产品的质量问题。
Apple II传奇(5)
例如,乔布斯坚持Apple III要安静运行,不能有风扇的声音。工程师不得不为Apple III设计了笨重的金属散热片。即便如此,Apple III在发售后还是屡屡因为过热而死机。有的用户发现,芯片因为太热而直接从主板上脱离。有的用户抱怨说,机器过热时,屏幕上就满是垃圾字符。甚至有用户发现,把软盘从驱动器中取出时,软盘已经被烤焦了。
终其一生,Apple III只卖了6万多台,这和Apple II数百万台的销量相比,真是一场灾难。1984年,Apple III正式停产。
相比之下,Apple II的质量要优异得多。即便在很多年以后,沃兹还骄傲地说:“没有什么电脑比Apple II更可靠了,它几乎从不出错。今天,你可以很容易从eBay网上买一台二手Apple II,它仍然可以工作。”
真正解决用户问题、操作简单、质量可靠的电脑,就一定会畅销。这一点在Apple II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让我们看一看Apple II的辉煌历史吧:
1977年,Apple II开始发售。
1979年,增强型的Apple II+问世。
1983年,Apple II系列中最为著名也最畅销的Apple IIe隆重登场。就在这一年,Apple II系列成为了历史上第一部销量超过100万台的个人电脑。同样是在这一年,《时代》周刊评选出1982年年度人物,其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当选者是“电脑(Computer)”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
1984年,Apple IIc发布。
1986年,Apple IIGS发布。
1988年,Apple IIc+发布。
1990年,为了在Macintosh上运行Apple II软件,苹果专门发布了用于Macintosh机的Apple IIe模拟卡。
1993年12月,Apple IIe停产,同时也正式宣告了Apple II家族的谢幕。
还有哪一种电脑像Apple II系列这样经久不衰?从1977年问世到1993年谢幕,即便在苹果内部,一个又一个新项目在Apple II身边诞生和发展,又迅速地销声匿迹。无论是Apple III还是Lisa,它们都因为各自的设计、质量或定位原因,上市不久就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相比之下,长盛不衰的Apple II家族成了苹果公司在很多年里最大的利润来源。
Apple II改变了世界,这正是乔布斯一生追求的理想。但这仅仅是乔布斯个人生命传奇的开端。在Apple II之后,还有着一个又一个改变世界的奇迹,等着乔布斯和他的伙伴们去创造。
关于沃兹(1)
关于沃兹,再多说上几句。
乔布斯乔帮主的一生是个传奇,在乔布斯的生命剧情中扮演过重要戏份的人,往往也是传奇。
正如讲乔峰就不能不讲他和段誉、虚竹等俊杰侠士的交情,讲乔布斯也不能绕开沃兹这样不世出的天才工程师。
其实,沃兹自己的传奇程度丝毫不亚于乔布斯。
乔布斯和沃兹因为蓝盒子被警察盘查的那天,两个史蒂夫被朋友带回乔布斯家里时已经是深夜了,沃兹仍坚持单独开车回伯克利。路上,身心疲惫的沃兹竟然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汽车已经失控冲向了路边。沃兹拼命打方向盘,失控的汽车在路面上疯狂打转,安全带把沃兹死死固定在座位上。那一刹那,沃兹觉得自己就像在梦境里一样。万幸的是,车祸只毁掉了车子,沃兹本人毫发无损。而且,如果不是这次车祸毁了车子,沃兹就不会在上完大三后为了挣钱而退学工作,估计也就不会在1976年和乔布斯一起创建苹果公司了。
祸不单行。1981年初,沃兹被乔布斯从Apple II团队调到Macintosh团队。那时,他刚和第二任妻子订婚不久,也刚刚拿到自己的飞行驾照。沃兹兴奋地开着私人飞机带未婚妻兜风。2月的一天,沃兹驾机带着未婚妻从斯科特谷(Scotts Valley)机场起飞时,不知道什么原因,飞机离地时没有达到规定的起飞速度,而是跌跌撞撞地坠毁在跑道尽头。沃兹和未婚妻都受了重伤,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星期。恢复后,沃兹因为头部受损,得了阶段性记忆缺失症,经常会忘记重要的事情,甚至因为记不得星期几而弄错了上班和休息的时间。
两次大难不死让沃兹对人生有了不同的认识,他决定用更快乐的方式对待稍纵即逝的生命时光。飞机事故后不久,沃兹就决定暂时离开苹果一段时间,重回伯克利用化名读完大学四年级的课程,同时也决定在当年夏天和未婚妻完婚。
在沃兹心里,如果两个人寿命相同,其中一个毕生为经营、管理、掌控一家公司而操劳,另一个则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在空闲时跟周围人开开玩笑,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那么,用笑声享受生活的人即便没有赚到很多钱,相比之下也要更幸福一些。
显然,沃兹不会勉强自己像乔布斯那样终生打拼。他对金钱和名利看得也很淡。苹果上市前,沃兹甚至为5名很早加入苹果却没有获得任何股份的优秀员工打抱不平,无偿把自己手中的苹果股份赠送给他们。那5名员工每个人从沃兹手中接受的“奖励”在苹果上市时差不多值100万美元!
1985年2月,沃兹决定离开苹果。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苹果,而是他重新有了创业和设计新产品的冲动,他想开办一家制造通用遥控器的公司。那时,乔布斯和CEO及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正日益恶化。离开苹果时,沃兹甚至没有提前通知乔布斯。和所有员工一样,乔布斯在最后时刻才知道沃兹离职的消息。这一年,沃兹和乔布斯一起作为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获得了美国总统里根颁发的国家技术奖(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离开苹果后的沃兹一边经营自己的企业,一边以股东兼顾问的身份,从苹果领取一份最低的薪水。1990年前后,沃兹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里。沃兹天性喜欢孩子。他亲自在洛斯加托斯(Los Gatos)学区教老师和孩子们使用电脑。沃兹当时住在洛斯加托斯的一所大宅子里,房屋和院子里到处是供孩子们娱乐和科学探秘的地方。他甚至还在房子后面建造了一个“沃兹山洞(Woz’s Cave)”,那是一个石灰岩结构的仿史前洞穴,洞穴里满是恐龙脚印、化石、史前壁画之类供孩子们探索、学习的东西。“整座房子都是为孩子们,当然也是为大人建造的,”沃兹说,“孩子们最喜欢山洞之类的神秘地方了。”
关于沃兹(2)
喜欢技术也喜欢孩子的沃兹在充满童趣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最快乐也最享受的生活方式。虽然没有像乔布斯那样成为引领技术与时尚潮流的风云人物,但谁又能说,沃兹所选择的人生路不够精彩、不够幸福呢?
无论如何,乔布斯和沃兹是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一个心思活跃、眼光敏锐、心机算尽,另一个潜心技术、享受生活、大智若愚。这样两个人,如果不是都拥有用技术改变世界的共同梦想,是很难走到一起的。正如沃兹自己所说:
“乔布斯和我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最好的朋友。我们在一段时间里有完全相同的奋斗目标,正是这相同的目标带来了苹果的诞生。但是,我们两个一直以来都是完全不同的人,从最初开始,就完全不同。”
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1)
1982年11月,纽约。辛劳一天的人们正行色匆匆地离开摩天大楼里的办公室,涌入大大小小的超市、便利店,为即将到来的感恩节做准备。43岁的职业经理人约翰·斯卡利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眺望着楼下花园里的雕塑,初冬季节,纽约寒冷的空气里似乎有一丝萧瑟和凝重。
“该下班休息休息了,又一个温馨的感恩节。”斯卡利对自己说。
斯卡利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满意。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几乎已经得到了普通人梦寐以求的一切。31岁成为百事集团旗下百事可乐公司最年轻的市场营销副总裁,亲自组织策划了著名的可乐口味盲测活动,通过一系列凌厉的市场攻势,从可口可乐手中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34岁就成为《商业周刊》封面人物。凭借出色的营销业绩,斯卡利更是在38岁那一年成为百事可乐最年轻的总裁。
此外,斯卡利还与百事集团的联合创始人,CEO兼董事会主席唐纳德·肯德尔(Donald Kendall)关系匪浅。加入百事可乐前,斯卡利曾与肯德尔的继女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作为斯卡利的前岳父,肯德尔并没有因为斯卡利与自己女儿离婚而疏远斯卡利,反而推荐他到百事可乐任职,并在事业上竭力支持。斯卡利被提名为百事总裁的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迟早会成为肯德尔的接班人,执掌百事的最高权力。
斯卡利的办公室有9米多长,6米多宽,面积比得上美国总统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地上铺着漂亮的波斯地毯,四壁随处是古董和名画。对身边的一切,斯卡利没有什么不知足的。就在他伸着懒腰,打算离开办公室去享受感恩节假期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这是一个猎头打来的电话。
作为百事王国事实上的继承人,斯卡利已经被大多数猎头归入了“无法触动”的一类。是谁,是哪家公司,居然会在这个时候来挖斯卡利的墙角?
打电话的猎头叫杰里·罗奇(Gerry Roche),纽约最著名的猎头之一,也是斯卡利的老朋友。斯卡利一听到罗奇的声音,就预感到今天的电话非同一般。以罗奇的资历和见识,没有极具诱惑力的职位,他是不会亲自给斯卡利打电话的。
“约翰,怎么样,想动动不?”罗奇试探着问斯卡利。
“杰里,你还不了解我吗?”斯卡利笑着说,“百事就是我的生命,我对其他任何机会都不感兴趣。”
“约翰,你我认识这么久了,我当然了解你。我知道,谁也别想挖动你,你对外面的机会根本没兴趣。”罗奇说着,话锋一转,“当然,你肯定也知道,如果没有绝好的、不容错过的机会,我是不会给你打电话的。今天,我必须告诉你,有一个机会你无论如何都会动心。”
“哦?天下还有这样的机会?”斯卡利倒想听听,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机会是他必须关注不可的。
“你知道吗?在西海岸,在硅谷,有一群才华横溢的小伙子。他们创建的公司叫苹果,他们发明的电脑叫Apple II。我记得,你的办公桌上就有一台Apple II。他们为了找一个新CEO,已经忙了好几个月了。约翰,如果所有传统公司在你面前都已经失去了诱惑力,你不觉得,苹果这样一家代表未来的公司,是你无论如何都会心动的吗?你难道不想到加州和这些来自未来的小伙子们聊一聊吗?”
“苹果?”
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2)
斯卡利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样一个在百事卖了许多年软饮料的职业经理人,竟会和一家年轻人开创的高科技公司扯上关系。当晚,斯卡利认真阅读着罗奇寄来的苹果公司资料,他渐渐被乔布斯、沃兹等人的传奇故事吸引了。这一群个性十足、活力无限的小伙子,正在西海岸用神奇的电脑科技,做着从未有人尝试过的事情。斯卡利又想起了办公室里的那台Apple II,他喜欢Apple II的灵巧、方便。现在,他有机会和发明Apple II的年轻人接触,对方竟然还为他提供了一个CEO的职位!
斯卡利从没想过要离开百事。苹果是一家与百事截然不同的企业,有着他所不了解的员工和文化。最重要的是,斯卡利在百事的事业蒸蒸日上,苹果再诱人,也不值得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呀。斯卡利谨慎地告诉罗奇,他同意与苹果的年轻人见见面,聊一聊,但绝不是为了换工作。
就这样,斯卡利登上了飞赴西海岸的班机。12月20日,斯卡利来到苹果公司位于库比蒂诺的总部。在这里,斯卡利第一次见到了乔布斯。
当时任苹果CEO的迈克·马库拉接待了斯卡利。简单的会谈后,马库拉带着斯卡利来到乔布斯的办公室。
据斯卡利回忆,乔布斯的办公室就像一个活动中心。一群人站在屋外等着进去。屋里电话铃响个不停。最神奇的是,办公室里居然没有电脑。相反,电子配件和包装箱散落得到处都是。墙上胡乱贴着各式各样的海报。乔布斯桌子上则摆着他刚从日本带回来的新款电器,不过已经被他拆得七零八落。
斯卡利还记得,乔布斯当时穿着蓝色牛仔裤,大方格子衬衫,挽着袖子,坐在办公室隔壁一间3米见方的小会议室里,和四五个人一起指指点点地讨论问题。
马库拉和斯卡利在办公室外等了几分钟,乔布斯才结束了会议,走到斯卡利面前。
“嗨,”乔布斯说,“我是史蒂夫·乔布斯。你能来这儿,真是太棒了。见到你真高兴。”
“我必须让你知道,”斯卡利说,“我来这儿,真的不是为了应聘一份工作。”
“我们知道。”马库拉说,“能见到你,听你分享市场营销经验,我们已经非常开心了。”
三个人到公司附近的餐馆共进午餐。乔布斯点的是素食主菜和沙拉。在前半个小时里,斯卡利主要在和马库拉交谈,乔布斯只是在一旁倾听,偶尔插一两句话。斯卡利注意到,乔布斯虽然很闷,但即便在听你说话时,目光也十分犀利。
直到斯卡利问起该如何用自己的Apple II与百事可乐的灌装厂沟通,乔布斯才打开了话匣子。他滔滔不绝地向斯卡利介绍自己关于改进Apple II的各种想法。最后,乔布斯说:
“苹果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脑公司,远远比IBM重要得多。”
三个星期后,在纽约曼哈顿区的卡里尔酒店(Carlyle Hotel),斯卡利又一次见到了乔布斯。酒店21层套房的客厅里,聚集了一群来自苹果的年轻人。乔布斯向斯卡利介绍说,这个小团队是来纽约向媒体介绍即将发布的Lisa电脑的。
“嗨,老兄,”乔布斯用老熟人的口吻对斯卡利说,“Lisa棒极了,每个见过Lisa的记者都喜欢上了它。真是难以置信。我们现在就可以演示给你看。”
在酒店房间里,斯卡利作为苹果公司以外为数不多的几十个人之一,在Lisa发布前,亲眼目睹了计算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斯卡利甚至在Lisa部门总经理约翰·柯奇(John Couch)的帮助下,勇敢地拿起普通人闻所未闻的鼠标,尝试着在Lisa电脑上画出了一个简单的图形。
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3)
“我们会让IBM找不着北。”乔布斯骄傲地说,“Lisa推出时,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绝尘而去,他们什么都做不了。这真是场革命,真的难以置信!”
乔布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用Lisa电脑打动了斯卡利。斯卡利相信,没有哪家公司比苹果更有激情,更有创造力了。虽然斯卡利仍坚信,他并不值得为此牺牲在百事已经拥有的一切,但与三周前相比,斯卡利内心已经愿意承认,如果自己不是在百事诸事顺遂,苹果CEO还真是个有吸引力的好机会。
当晚,斯卡利和乔布斯、柯齐等人聊了许久。他们一起吃晚饭,一起聊市场营销,聊电脑的未来。
第二天,罗奇打电话告诉斯卡利,乔布斯对昨晚的会面非常满意,乔布斯甚至认为那是他人生中最完美的晚上。斯卡利则一如既往地告诉罗奇,他现在不想换工作。
这次会面之后,让斯卡利想不到的是,乔布斯竟然每隔两三天就打电话过来。而且,每次电话里,乔布斯也不提正事,只是随便寒暄道:“嗨,约翰,你好吗?最近怎么样?”
斯卡利起初对乔布斯连续不断的电话“骚扰”并不在意。但几周下来,斯卡利意识到,事情正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他打电话对罗奇说:
“杰里,这个事情有点儿过了。我告诉过你我不想换工作。可现在,我每天都在‘骚扰’电话里过日子。”
乔布斯那边却依然不依不饶。打电话“骚扰”了一段时间之后,乔布斯居然又飞到纽约,专程到斯卡利位于纽约郊外的格林威治(Greenwich)家中拜访。
那是个星期天的午后。乔布斯穿着皮夹克、蓝色牛仔裤和灰色跑鞋。斯卡利把乔布斯让进书房。乔布斯对书架上的藏书很感兴趣,他特意翻看了其中几本有关佛教、哲学和艺术的书。
“史蒂夫,”斯卡利开门见山地说,“为什么你们来找我?为什么你们不去找IBM或惠普的人?你们怎么会想到要从软饮料业中寻找电脑公司的CEO?我可一点儿都不懂计算机呀。”
“我们所做的是别人从未做过的事,”乔布斯说,“我们想建立的是完全不同的公司,我们真的需要你这样杰出的人才。我的梦想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苹果电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必须成为一家擅长市场营销的公司。而你,恰恰是最懂市场营销的。”
从家里出来,斯卡利驾车带着乔布斯参观了百事公司的办公室,又顺便带着乔布斯看了IBM的总部大楼。在IBM那幢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办公楼前,乔布斯惊呆了。在硅谷,所有人都以为IBM是一个庞大的科技帝国。可出现在眼前的,却是这样一幢毫无特色的办公楼。乔布斯兴奋地说:
“我要包一架波音747飞机,让整个Macintosh部门的员工都飞到这里,看一看现实中的IBM是什么样。”
在斯卡利的引领下,乔布斯高兴得像个孩子。可斯卡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的内心一直在反复斗争。他对乔布斯说:
“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我觉得,从一家软饮料企业请人去管理一家电脑公司,这事儿太不靠谱。”
乔布斯只是淡淡地说:“好吧。但我希望你再多想想。”
送走了乔布斯,斯卡利陷入了纠结。他的内心告诉他,他已经喜欢上了苹果。但从理智上,他又实在无法说服自己放弃已经得到的一切,去一个跟自己全无关系的地方重新打拼。
为了让自己不再纠结,斯卡利决定,再去硅谷会一会乔布斯。
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4)
第二次来到库比蒂诺,斯卡利在苹果总部见到了传说中的Macintosh样机。那台电脑就像一台精致的小电视一样,不但有和Lisa相似的、革命性的图形界面,还有比Lisa简洁得多的主板和外观设计。乔布斯为斯卡利介绍了Macintosh团队里的天才工程师,并把这些工程师称为艺术家。斯卡利觉得,自己就像来到了未来世界一样,所有技术都是那样奇幻,所有人都是那样个性鲜明。
回到纽约,斯卡利还是没能下定决心。这个选择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但在大陆的另一边,乔布斯可没有那么瞻前顾后,他已经认准了斯卡利就是苹果CEO的不二人选。3月20日,乔布斯再次飞赴纽约。与斯卡利共进晚餐后,两个人一起到中央公园散步。
“你的感觉到底如何?”乔布斯问。
“看到你们所做的一切,我真的非常兴奋。”斯卡利说,“你们真的真的是在改变世界。”
“那么,我想你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我想你过来和我一起工作,我可以从你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两个人从电脑设计,聊到企业管理,从百事和苹果的异同,聊到市场营销的经验、技巧。他们走出中央公园,沿着百老汇大街走到了中央公园西路和75大街交界处的圣·雷莫(San Remo)公寓前——乔布斯一年前刚在这幢楼里买下一套公寓,而离此不远的达科塔(Dakota)公寓就是乔布斯的偶像约翰·列侬(John Lennon)遇刺身亡的地方。
他们登上公寓楼的露台,向西眺望哈德逊河。
斯卡利对乔布斯说:“史蒂夫,我真的很愿意成为你的顾问,为你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因为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人。但我不想去苹果工作,无论薪水多高,我都不想去。”
乔布斯低下头看着地面,咬着嘴唇一言不发。这片刻的宁静让斯卡利感到浑身的不舒服。突然,乔布斯抬起头,用犀利的眼神看着斯卡利,说出了一句让斯卡利终身难忘的话:
“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斯卡利觉得,这句话像钟磬一样敲在心头铮铮作响。面对乔布斯的诚意,在一次可能改变世界的机会面前,他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不”。
创始人与CEO(1)
为什么乔布斯一定要外聘斯卡利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来做CEO呢?
IT公司的创始人外聘CEO,这在硅谷并不罕见。年轻的创始人有激情、能创新,但缺乏管理、经营经验,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销售、人事、财务之类千头万绪,创始人未必能驾驭自如。另一方面,很多醉心技术创新的创始人并不一定真的有兴趣做管理,他们宁愿天天和电脑交流,而不愿和芜杂的会议、审批、流程打交道。这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外聘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当CEO。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话放到IT领域,可不见得总是正确。有的创始人和外聘CEO合作得珠联璧合,企业也因此生机勃勃。有些企业外聘的CEO就未必真能让自己融入企业,水土不服的毛病轻则让CEO下课,重则让企业遭殃。
好的榜样近在眼前。2011年4月,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从埃里克·施密特手中,接过CEO令旗,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宣告施密特、佩奇和布林三驾马车共掌谷歌大权的时代正式落幕。10年前,为弥补自己在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从Novell公司请来施密特出任CEO。施密特负责公司日常运营,佩奇和布林则偏重产品和技术,但公司重大决策总是由三人共同讨论决定。起初,不少人怀疑,这种三人共管的方式会不会效率低下。但很快,谷歌的迅猛发展就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其实,施密特既是两位年轻创始人的好朋友,也是他们在运营方面的导师。这种师生兼挚友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创始人自己的管理和领导能力。10年后,当创始人胸有成竹的时候,由佩奇接替施密特出任CEO,独掌公司运营大权,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回头再看苹果。乔布斯和沃兹创立苹果时,只是想做几单生意,卖些电脑,虽然两个人都梦想着改变世界,但那时谁也没想过,苹果会迅速成长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平台。沃兹在头几个月里,连惠普的工作都没辞,只是把苹果当成了自己业余时间玩票的地方。
但乔布斯还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即便只经营一家微型公司,也远不是两个攒电脑的毛头小伙子可以胜任的。正是基于这个考虑,他才在早期请来熟悉商务、法律的韦恩帮忙。几个月后,Apple I竟然卖得不错,苹果也逐渐有了个公司的模样。乔布斯再一次提前预见到,自己和沃兹初出茅庐,有天分没经验,如果没人帮助提携,估计很多东西都玩不转。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Apple II的研发、制造需要资金。两个在圈子里没有任何知名度的年轻人,除了找熟人借点儿钱外,该去哪里募集资金呢?
还是熟人管用。乔布斯找到了自己在雅达利的老板诺兰·布什内尔,向他求教融资渠道。布什内尔在第一时间塞给了乔布斯一张名片,名片上的人叫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这个瓦伦丁可不简单,那时在硅谷,说起瓦伦丁的名头,可谓如雷贯耳,就像水浒里的绿林好汉说起及时雨宋江。他在1972年创办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是硅谷最富盛名的风投公司,投资过甲骨文、思科、雅虎、谷歌等一大批顶尖企业,也是雅达利公司的投资者。人送瓦伦丁一个强悍的绰号——硅谷风投教父。
红杉资本的办公室位于硅谷著名的风投聚集地,斯坦福大学校园西侧的沙山路(Sand Hill Road)。1976年8月,乔布斯到沙山路3000号找到瓦伦丁时,瓦伦丁被这个穿T恤、凉鞋,一副嬉皮士派头的小伙子震惊了。他对乔布斯造电脑、卖电脑的商业计划并不太感冒,但他以前确实没见过像乔布斯这样另类、叛逆,但又有激情、梦想的小伙子。
“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瓦伦丁问过无数登门拜访的创业者。
“我想改变世界。”乔布斯毫不犹豫地回答。
创始人与CEO(2)
乔布斯脸上若无其事的表情就像在说,改变世界不过是件应该做也可以做的事,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瓦伦丁觉得,眼前这个小伙子要么是个自大狂,要么是个不世出的鬼才。他后来对人说,乔布斯当时看上去简直就是个“人类的叛逆”。在瓦伦丁眼里,苹果的创业计划幼稚得就像小孩子过家家。可瓦伦丁又隐约觉得,帮助这小伙子是一件方向正确的事。
乔布斯后来总结说:“那个时候的风投,对公司的帮助非常多。他们就像你的导师一样。这是因为,早期的风投者,像瓦伦丁,都曾是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或高管。瓦伦丁就曾是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公司的市场副总裁。这种背景,让投资者在投入金钱之外,也像导师一样分享他们的才能和经验。”
导师一样的瓦伦丁为乔布斯推荐了另一位乐于当导师的人,迈克·马库拉。马库拉是个生意人,市场营销和管理经验丰富。他在飞兆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和英特尔公司任市场经理期间,通过股票期权成了百万富翁,然后就四处寻求投资创业公司的机会。乔布斯没费多少力气,就用激情打动了马库拉。马库拉决定以天使投资的方式,注资并加盟苹果。股权分配方案是,马库拉和两个史蒂夫各占30%股份,剩下的10%归工程师罗德·霍尔特(Rod Holt)所有。
1976年底,加盟苹果的马库拉帮乔布斯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公司战略和经营计划。马库拉在商务和市场方面的特长让乔布斯看到了专业和业余的差距。乔布斯虽然有营销天赋,但那时至多算是个业余高手,和马库拉比,还差得很远。凭着清晰的商业计划,马库拉还说服沃兹彻底辞去了惠普的工作,专心在苹果创业。然后,马库拉又和乔布斯以及市场公关公司麦金纳(McKenna)一起,制定了更完善也更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1977年1月3日,苹果完成了正式的公司注册手续。但马库拉从来也没有打算亲自管理公司。他坦白地向乔布斯和沃兹指出,年轻创业者缺乏经验,不适合管理公司,必须聘请有经验的人。2月,马库拉利用自己的人脉,从国家半导体公司挖来了工程师出身的职业经理人迈克·斯科特(Mike Scott),这是苹果公司历史上第一位CEO。
外聘CEO无疑是好事,但前提是,创始人要和CEO合作顺利。谁也没想到的是,苹果外聘CEO的历程,竟如此磕磕绊绊,一波三折。几乎每位外聘CEO都带着懊丧、遗憾甚或是愤怒离开,甚至连创始人自己也因为和CEO不和而被排挤出公司。不得不说,苹果外聘CEO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部苹果公司早期的动荡史。
拿第一任CEO斯科特来说,虽然乔布斯和斯科特都是工程师出身,但他们两个人骨子里,几乎没有多少共同点。
乔布斯是典型的梦想狂,他无时无刻不期盼着实现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为了达到目的,他追求并享受最高权力,也放纵自己在管理上的控制欲,但同时也极度缺乏管理经验。斯科特后来说:“乔布斯没有管理能力。他不会管人。你好容易按计划开始做一件事,他总要时不时插一手,让事情按他的意思变来变去。”
斯科特也像乔布斯那样追求权力和地位,但他最大的愿望并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作为CEO,展示并证明自己的管理才能,带领一家公司发展壮大。和乔布斯相比,斯科特是个纯粹的职业经理人,他对管理方法、管理技巧以及权力范围的关心常常胜过他对技术方向和公司远景的关注。
斯科特到来之前,乔布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斯科特到来后,乔布斯发现,权力重心在向斯科特倾斜。马库拉通常也会站在斯科特一边。向来不服输的乔布斯几乎从一开始就和斯科特在各种问题上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各项工作在吵吵闹闹中开展起来。
为了编员工号,斯科特提出的方案是,既然苹果电脑是沃兹发明的,沃兹当然是1号员工,然后是乔布斯的2号,马库拉的3号,费尔南德斯的4号,霍尔特的5号等等。大家都对这个编号没有意见,只有乔布斯例外。
创始人与CEO(3)
“我是1号?”乔布斯问。
“不,沃兹是1号,你是2号。”斯科特说。
“不。我必须是1号。”乔布斯有点儿生气。
“可沃兹已经是1号了。”
“如果我不能是1号,那我可以是0号吗?”乔布斯玩起了数字游戏。
斯科特没有办法,只得让乔布斯成为了与众不同的0号。乔布斯在乎这样的名分,他觉得,惟其如此,才能显示他在公司的特殊性。
Apple II成功推出之后,销量直线上升。等到1979年完成第一轮大规模融资后,苹果开始有了些大公司的迹象。新员工不断到来,公司的内部流程也变得复杂和拖沓起来。当公司只有十几个人时,经常出现的情形是,乔布斯飞快地跑到沃兹或哪个工程师身边,对他说,我需要这个功能。工程师就接连几天几夜奋战,把乔布斯要的功能做出来。现在,随着公司和项目规模的扩大,管理费用高了,人浮于事的情况多了。乔布斯不得不面对工程师们花很长时间打造一个项目却迟迟无法交工的烦恼。斯科特希望用正规的、制度化的方法来解决类似问题,但乔布斯总想用自己的头脑加上干劲儿寻求突破。
1980年12月12日,苹果成功上市。苹果的公开上市,是福特汽车1956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IPO(首次公开发行)。乔布斯因此一夜之间成了身家2.56亿美元的富翁。但就在苹果上市前几天,12月8日,乔布斯的偶像,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被歌迷枪杀。这件事在乔布斯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似乎也暗示着苹果上市后的坎坷。
危机很快出现。上市才两个多月,斯科特就开始对公司内编制冗余、人浮于事的情形大为不满。很多新来的员工在工作中并没有展示出应有的能力。斯科特觉得,必须用裁员的方式,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斯科特打算裁掉40名左右的员工,马库拉和乔布斯没有多想就同意了。1981年2月25日,星期三,斯科特开始了苹果历史上第一次成规模的裁员。各部门经理分别向斯科特提交建议名单,再由斯科特做最后的定夺。可过程本身有些混乱,最终被解雇的人并不都是业绩差的人,有些人在几周前还得到了业绩良好的评语。而且,被解雇的人里居然包括公司最赚钱的Apple II团队的不少员工。
当天下午,斯科特对留下来的员工说:“我常说,当我觉得做苹果CEO不再快乐的时候,我就会离开。但现在,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当这项工作不再快乐的时候,我会解雇你们中的一些人,直到这工作重新快乐起来为止。”
在留下的员工听来,斯科特的话阴森恐怖,让人不寒而栗。没人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在公司刚刚上市,情况一片大好的时候,尚且有这么多人被解雇,那又何谈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呢?员工对斯科特的粗暴做法极为不满,他们把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三”。
对这样的结局,马库拉和乔布斯也十分沮丧。有员工当面问乔布斯:“怎么会这样?公司是这么开的吗?”
乔布斯面无表情地反问他:“那你说,公司应该怎么开?”
“黑色星期三”让斯科特在员工心里丧失了威信,也让乔布斯和马库拉对斯科特的看法产生了根本转变。马库拉觉得,斯科特的管理作风越来越简陋、笨拙,这和斯科特刚来时的谨慎、细致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许,斯科特只适合在小公司当CEO。好在,与斯科特签订的4年合同即将到期。在找到合适的CEO之前,马库拉决定自己出山,先带领苹果走过一段过渡期。
7月,自掘坟墓的斯科特黯然离职。马库拉临时出任苹果CEO,同时开始物色新的CEO人选。
创始人与CEO(4)
马库拉决定不再留任斯科特的时候,乔布斯就向他提出,自己想当CEO,想管理整个公司。在马库拉和其他董事会成员眼里,乔布斯还是个大孩子,如果有经验的斯科特都玩不转,一向在管理中简单、粗暴的乔布斯,还不把公司搞成幼儿园?马库拉没给乔布斯任何机会,就自己揽过了CEO大权,但同时也让乔布斯兼任董事会主席,算是给乔布斯的一个补偿。
尽管没得到CEO的职位,乔布斯还是有自己的盘算。如果董事会不让他出任CEO,那么,他希望寻找一位能跟他默契配合,受他影响的CEO。他希望自己关于产品和公司未来的想法,能毫无障碍地贯彻到公司日常运营中。反复比较后,乔布斯相中了斯卡利。因为几次接触下来,乔布斯感觉到,斯卡利不但和自己优势互补,而且可以成为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老师,将自己培养成真正有资格管理苹果的人。
显然,乔布斯和斯卡利那时都高估了两人之间的互补和默契程度。从根本上说,斯卡利和斯科特一样,都是注重流程、尊重制度的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水平上,斯卡利当然要远远高过斯科特,但斯卡利同样不可能真正懂得乔布斯关于技术与未来的宏伟理想,乔布斯也不可能真正学会斯卡利严谨、务实的思维方式。
1983年4月,与苹果谈妥一切待遇条件的斯卡利来到库比蒂诺,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苹果CEO生涯。为了乔布斯一句“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的话,踌躇满志的斯卡利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到来,竟是苹果创始人与CEO之间最大矛盾冲突的开始。
从Lisa到Macintosh(1)
斯卡利来到苹果的时候,苹果内部按产品分为4个主要的团队:Apple II团队、Apple III团队、Lisa团队和Macintosh团队。
除了Apple II面向家庭、教育市场,是苹果当时主要利润来源外,其他三个产品居然都是面向商务市场的。此前说过,Apple III在市场上一败涂地。那么,Lisa和Macintosh又是怎么回事呢?斯卡利来到苹果时,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产品格局呢?这一切,还要从1979年乔布斯拜访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说起。
1979年夏天,马库拉和乔布斯开始为快速发展的苹果募集外部投资,这也是苹果上市前第一轮对外融资。通过马库拉和瓦伦丁的关系,总共有16家美国知名的风投公司以每股10.5美元购买了苹果的股份。这个名单上,有一个股东尤为特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施乐公司。
为了洽谈投资,乔布斯专程到施乐公司的风险投资部门XDC拜访。对于风险投资,施乐的想法和其他风投公司不大一样。施乐希望,XDC不仅能帮助创业公司成长并获取投资回报,同时也可以成为施乐对外的一个“窗口”,帮助母公司更好地了解产业环境、市场需求、技术应用等等。而且,施乐更加看重这个“窗口”作用。
乔布斯来到施乐的那一天,有一位名叫李宗南的华裔中年人刚加入施乐XDC,那也是李宗南第一天到施乐上班。李宗南是硅谷最早跻身风投行业的华人,可称得上华人里的“创投教父”。本书作者采访李宗南时,他愉快地回忆起见到乔布斯当天的情景。
那天,乔布斯穿着T恤、仔裤和球鞋,头发梳理得整齐、光亮,浑身上下透着帅气。
谈到苹果的融资计划,李宗南问乔布斯:“你想做什么?”
乔布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改变世界。”
与会的施乐投资经理们非常惊讶,他们将信将疑地问乔布斯:“那么,你打算如何改变世界呢?”
乔布斯说:“你们知道吗,我在印度,在亚洲,看到那么多穷人还在使用几个世纪前的原始工具辛勤劳作。那时,我告诉自己说,人们需要高效的工具。”乔布斯一边说一边转向李宗南,“你来自亚洲,你肯定理解我当时的感受。工具革新是改变人们生活的最重要手段。在美国,无论是家庭还是办公室,人人都需要计算机。但以前的计算机要么太大太贵,要么太难用。苹果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个梦想,让人人拥有一台好用的电脑。”
乔布斯的话给李宗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乔布斯一行离开后,李宗南便强烈建议施乐投资苹果。最终,施乐购买了苹果10万股股份,总价约合100万美元。这次融资给了施乐入股苹果的机会,也给了施乐将苹果当作“窗口”,观察个人电脑产业发展的机会。作为交换条件,施乐允许苹果技术人员参观施乐公司里最神秘也最奇幻的地方——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简直就是一个技术圣地。中心里研究人员的水平甚至要超过AT&T公司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研究中心拥有的专利难以计数。许多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比如激光打印机、以太网、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等等,都诞生在这里。但说来有趣,拥有顶级研究中心的施乐,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些顶尖的专利技术变成可以卖钱的产品。
1979年底,乔布斯和苹果的技术人员一起,走进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里,乔布斯像个孩子一样东看西看,打量着各种新奇的技术,欣喜若狂。
从Lisa到Macintosh(2)
最吸引乔布斯的是一套名为Alto的个人电脑。与Apple II相比,这台电脑简直就是一个全新的梦境。Alto使用了施乐发明、外界无人知晓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技术。电脑的屏幕上显示的是窗口、菜单和按钮,用户操作电脑时,除了键盘外,还要使用一个拖着根长尾巴,像老鼠的小玩意儿——现场负责演示的施乐工程师拉里·特斯勒(Larry Tesler)告诉乔布斯,这个小玩意儿叫做“鼠标”。
乔布斯一下子惊呆了,这电脑完全是外星科技!电脑居然可以这样操作!而且,这台电脑居然在1973年就已经问世,比Apple I还早了3年。乔布斯和沃兹在人机界面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与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伙比起来,就像武林中称雄多年的高手突然在少林寺遇到扫地神僧,在一招内就被制服一样。
特斯勒回忆说:“乔布斯当时非常兴奋。当他看我在屏幕上操作时,大约只看了一分钟,就在屋子里跳着嚷道:‘你们为什么不拿这么酷的技术做点儿什么?这是最棒的东西,这是革命呀!’”
也难怪,这么好的技术和思想,居然就生生躲在实验室里,施乐竟然不知道如何把它变成可以卖钱的产品!
在Alto电脑身上,乔布斯看到的不仅仅是惊艳的人机交互技术,他看到的,是一种永远追求用户友好的设计理念。从那时起,这种理念就深深印在乔布斯脑海深处。回到苹果,乔布斯认定,下一代个人电脑一定是以图形用户界面为基础的,Apple II所代表的字符操作界面终有一天会落伍。
当时,苹果公司内部除了Apple III以外,已经启动了另一个面向高端商务用户的Lisa电脑项目。Lisa最开始是乔布斯的主意。乔布斯甚至用自己当时拒绝承认的非婚生女儿丽莎(Lisa)的名字来命名这款电脑。
一方面,乔布斯竭力推动在Lisa电脑中使用施乐发明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另一方面,乔布斯也一心想把整个Lisa部门控制在自己手中,亲自指挥工程师们打造一款惊世骇俗的电脑。但马库拉和斯科特觉得,乔布斯还不适合管理大的开发团队。他们小心地控制乔布斯的权力,不让他过多干预Lisa事务。Lisa项目最早由肯·罗斯穆勒(Ken Rothmuller)负责,很快就交给约翰·柯奇掌管。
心有不甘的乔布斯时不时对Lisa项目指手画脚,并经常越过柯奇,直接向工程师提出要求。没过多长时间,忍无可忍的约翰·柯奇就明白地对乔布斯说,他不想让乔布斯再插手Lisa了。马库拉和斯科特坚定地站在柯奇一边,他们一起把乔布斯“赶”出了Lisa团队。
赶走了乔布斯的Lisa虽然使用了图形用户界面,却悲剧地成为了继Apple III之后的第二款失败的产品。1983年1月19日,Lisa正式发布,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的商业产品。但Lisa太贵了,要卖到1万美元上下!这样的价格和当时的IBM PC机相比没有任何竞争力。而且,Lisa上可用的软件非常有限,只有可怜的几款办公软件。Lisa与Apple II以及后来的Macintosh也互不兼容。更要命的是,Lisa把自己定位于纯粹的办公电脑,除了提供自己开发的几款办公软件外,完全无视第三方开发者的要求。最终,Lisa在市场上彻底失败了。1984年2月,业绩持续低迷的Lisa团队被部分裁员后并入Macintosh团队。1989年9月,苹果销毁了库存中最后积压的大约2700台Lisa电脑,这标志着Lisa项目的最后终结。
被赶出Lisa团队的乔布斯愤恨不已,他想尽快找一个项目,证明自己的领导能力。没用几天,到处闲逛的乔布斯发现,计算机科学家杰夫·拉斯金(Jeff Raskin)正在秘密研发一款新的电脑。这是一款拥有和Lisa类似的图形用户界面,但便宜得多,价格足以打动普通人的电脑。拉斯金找了几名工程师,在1979年圣诞节前就设计出了电脑原型。拉斯金根据自己喜欢吃的一种苹果的名字,把这台电脑命名为Macintosh,简称Mac。
流行的说法是,拉斯金当时把这个单词拼错了,苹果的名字本应是McIntosh,却错写成了Macintosh。但拉斯金自己说,他是故意把名字拼成这样的,以免和当时一家制造音响设备的公司McIntosh实验室重名。即便如此,苹果1982年注册Macintosh商标时,还是因为和那家音响设备公司的名字发音相像,引出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一直拖到1983年才获得批准。
从Lisa到Macintosh(3)
拉斯金的Macintosh只是个小项目。1981年初,乔布斯很容易就把项目从拉斯金手里抢了过来,自己当上了Macintosh团队的总经理。乔布斯迅速从其他团队,包括Apple II团队抽调人手,组建了一支空前强大的队伍。
一开始,拉斯金还如履薄冰地与乔布斯合作,但他内心里并不认可乔布斯抢走Macintosh项目的行为。两人之间经常争夺Macintosh项目的控制权。有一次,乔布斯居然竭力破坏拉斯金已经准备好的内部讲座,告诉参会者讲座已经取消了。拉斯金则跑到斯科特那里告乔布斯的状,列举了十几条乔布斯不适合管理Macintosh部门的理由。马库拉试图调解,但未能成功。最终,失望的拉斯金于1982年离开了苹果。
为了展示自己的管理能力,乔布斯和柯齐打赌5000美元,赌Macintosh比Lisa更早发布。很不幸,乔布斯输掉了赌局。Macintosh的进度一拖再拖,最终发布时间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多,直到1984年1月才正式亮相。
无疑,Macintosh是一台杰出的电脑。漂亮的外观,低廉的价格,第一次在大家买得起的电脑上出现的图形用户界面,强大的广告攻势,这一切都让苹果的忠实用户如痴如狂。虽然面临IBM PC的严峻威胁,Macintosh还是在上市初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除了产品和初期销售上的成功,Macintosh对于苹果还有另外一重意义。Macintosh的研发、发布和销售,几乎就是斯卡利与乔布斯两人从密切合作走向分歧、决裂的全过程。乔布斯在Macintosh团队里大权独揽、任性肆意的管理方式,为他失去众多员工的信任埋下了伏笔,也成了他与斯卡利之间管理理念冲突的关键所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