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_3 葛剑雄 (现代)
  
  沙陀人石敬瑭原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936年反晋。为击败唐军,石敬瑭向契丹称臣,许下割让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土地的诺言,乞求援兵。契丹主率军救晋阳,大破唐军。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将十六州割让契丹,并保证每年献帛30万匹。这十六州是:幽(治今北京市)、蓟(治今天津蓟县)、瀛(治今河北河间县)、莫(治今河北任丘市)、涿(治今河北涿州市)、檀(治今北京密云县)、顺(治今北京顺义县)、新(治今河北涿鹿县)、妫(治今河北怀来县)、儒(治今北京延庆县)、武(治今河北宣化县)、云(治今山西大同市)、应(治今山西应县)、寰(治今山西朔州市东北)、朔(治今山西朔州市)、蔚(治今河北蔚县),史称燕云十六州,或称幽云十六州。45岁的石敬瑭欣然认34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当年就在契丹的扶植下攻下洛阳。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洛阳为西京,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为东京开封府,是实际首都。后晋的北界已退至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其余疆界与后唐大致相同。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亡。
  
  (后)汉
  
  947年,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不服从辽(契丹改名),在太原称帝。同年,辽军被迫退回,刘知远至大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平定了境内的叛乱,疆域大致恢复到后晋时状况。次年底,大将郭威称帝,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夺取南唐江淮间地,南界推进到洞庭湖以东长江一线。显德六年,又收复燕云十六州中最南的瀛、莫二州,与辽以白沟(拒马河)为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汉割据。显德七年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后周亡。
  
  吴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占有江淮一带,以扬州(今市)为都,改称江都府。吴后期的疆域大致相当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江淮间地和江南无锡以西、苏北东北部,湖北东部,河南淮河、大别山间地。937年为南唐取代。
  
  南唐
  
  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吴主传位于徐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徐知诰复姓李,改名昪〔biàn弁〕,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以江都为东都,改金陵府(今江苏南京市)为江宁府,为西都,是实际都城。保大三年(公元945年)灭闽,次年留从效据泉州,福州一带为吴越所占,南唐扩大至今福建西部。保大九年灭楚,疆域增加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为楚旧部驱逐。保大十五年失去长江以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降于宋。
  
  吴越
  
  唐末,钱镠〔liú流〕据有吴越,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接受后梁封为吴越王,以后也大多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和年号,但实际是独立政权。建都杭州(今市),称西府;以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为东府。吴越国有今浙江省和江苏南部苏州以东地。947年,出兵援助据有福州对抗南唐的李达,疆域扩大到闽江下游今福州一带。宋建立后,一直服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主举族迁于开封,国除。
  
  楚
  
  唐末,马殷据有今湖南。907年,接受后梁封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封为楚国王,建都长沙。拥有今湖南、贵州东部、广西红水河和浔江以北地。951年灭于南唐。
  952年楚旧将刘言驱逐南唐军,投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行逢据湖南,受后周封为武平军节度使,迁治武陵(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被灭。
  
  闽
  
  唐末,王审知据有今福建省境。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受封为闽王,以福州(今市)为都。闽名义上一直归属中原王朝,用后梁、后唐年号,实际上是独立政权。933年,王璘〔lín邻〕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后期内乱,945年灭于南唐。
  闽亡后,泉州守将留从效于946年驱逐南唐军自立,后受南唐封为晋江王,据有泉州、漳州一带,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归入宋朝。闽旧将李(仁)达据有福州,降于吴越。
  
  南汉
  
  唐末刘隐为广州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为南平王,实际已成独立政权。至其子刘岩(后改名〔yǎ演〕)继位时、已占有今广东、海南和广西红水河及浔江以南地。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岩在广州(今市)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以广州为都,改名兴王府。951年,楚灭于南唐,乘机夺取其南部,疆域扩大至今广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带。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灭于宋。
  
  前蜀
  
  唐末,王建已据有东、西川,受封为蜀王。907年,后梁代唐,王建称蜀帝,以成都(今市)为都,史称前蜀。其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崃山以东、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灭于后唐。
  
  后蜀
  
  前蜀灭后不久,后唐孟知祥即据有西川,至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已完全控制了前蜀旧地。934年,孟知祥称帝,建都成都,史称后蜀。其疆域与前蜀相同。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兵入成都,孟昶降,后蜀亡。
  
  荆南(南平)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辖十州,约相当今湖北石首、沙市、荆门以西一带,治江陵(今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宋建隆四年(公元公元963年),宋军以讨湖南叛将为由假道,高继冲降。
  
  北汉
  
  后周代汉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旻)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仅有今山西离石、沁源、阳泉、代县间地,依附于辽。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围太原, 北汉主刘继元降。
  在此期间实际存在的独立、半独立政权还不止以上所列,但范围有限,存在时间也不长。
  
六 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1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960年,赵匡胤通过兵变取代了后周,建立宋朝,首都仍在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基本上恢复了唐朝后期的疆域。但是它的北界已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市及天津市区一线。在宋辽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远到达澶〔chán蝉〕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宋军也曾推进到此线以北;但在双方稳定时这样的形势并没有改变。
  西北的党项族首领李继捧虽一度向宋朝投降,并献出了银(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夏(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绥(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宥(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四州之地,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在三年后就占据了银州,以后又不断进攻夏、灵、麟等州,一直没有真正服从过宋朝的统治。到1034年(宋景祐元年),李继迁之孙元昊(因曾被宋朝“赐”姓为赵,一度称赵元昊)正式建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朝的西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
  对西南在唐朝后期脱离了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朝也还没有恢复控制。
  北宋主要的一次开疆拓土是在神宗熙宁年间及徽宗大观年间这30多年中进行的。
  在西北,是从吐蕃所属的部族手中夺取了唐朝后期以来的失地。熙宁四年(公元1071 年),任命王韶为新置的洮河安抚使,开始对河湟一带用兵。次年击败羌族的木征,收复熙州,置熙河路。路是宋朝的一级政区,一般下辖数州至一二十州。宋朝在此置路,既说明了对这次战役的重视,也显示了其开拓的规划。熙宁六年,王韶又取得了河(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县)、岷(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宕(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亹〔mé门〕(治所在今青海门源县境)等州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吐蕃邈川首领内部冲突,宋朝乘机取得邈川和青唐,分别设置了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和鄯州(治所同)。但不久因羌人反抗而弃守,其他州也有丧失。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军收复湟州,次年收复鄯州和廓州(治所在今青海化隆县西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又收复了洮州和积石军(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西)。这样,宋朝的疆域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
  在西南,宋朝的进展是恢复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和“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了正式州县或羁縻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派章享开“梅山蛮”。梅山即今湖南中部兴化、安化一带,是瑶族聚居地区,从此设县建城,编户籍,定赋税,与汉族地区同样设置了正式行政区。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钦宗二帝被掳北迁,北宋覆灭。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即位,史称南宋。在金兵的进逼下,高宗不断南迁,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建为行在所(临时首都)。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据赵汝■〔kuò括〕于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所写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路的晋江县。这标志着大陆政权对海上岛屿行使管辖的加强。
  
2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辽
  
  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发祥于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五代初崛起。907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代遥辇氏为契丹主,并八部为一国,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称帝。契丹相继征服周围的奚、霫〔Xí习〕、黑车子室韦、女真、乌古、室韦、吐谷浑、党项、鞑靼、沙陀等部,攻取营州、平州、辽东(今滦河、辽河流域),并于天赞五年(公元926年,后唐同光四年)正月灭渤海国,于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后晋天福元年)取得了燕云十六州,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辽朝的稳定疆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边界分别与西州回鹘、西夏相接,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辽灭渤海后,还一直拥有朝鲜半岛东北部原属渤海国的一块土地,因此辽与高丽的边界大致在今朝鲜咸兴至鸭绿江口南岸一线。
  与大多中原王朝一样,辽朝的疆域内也有不同的管辖方式。它的主要部分,即以汉人为主的农业地区设置了州县,与唐宋的统治并无二致。而在西北的游牧民族地区筑了边防城,实施军事控制,类似汉唐的都护府。对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的统治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相似,又因其开发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江以西的“熟女真”课以赋税,对江以东的“生女真”一般只收受“进贡”。
  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狼河(今乌里吉林伦河)之滨选定都城地点,神册三年(公元918年)建成,称为皇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改为上京临潢府。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辽的正式首都始终在上京,但后期的实际首都已迁至中京。
  
  西州回鹘
  
  在天山东段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以西州高昌故城(今吐鲁番市东)为都,又称高昌回鹘、高昌。12世纪初,疆域扩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新疆库车一带。后成为西辽属国,13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成为元朝直辖地。
  
  于阗
  
  于阗〔tián填〕是西域古国,自西汉归属于西域都护府以后,一方面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辖,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家的形式和对内的统治。因此,在中原王朝强盛并能够控制西域时,于阗是中原王朝范围内的自治政权,是王朝疆域的一部分。例如唐朝在于阗置毗沙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又在它的都城置于阗镇,是安西四镇之一,直到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后才废弃。但在中原王朝国力衰弱,无法控制西域时,它就成为一个独立政权,唐后期以来于阗就维持着这样的状态。
  于阗的都城一直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市西南)。11世纪初的辖境约有今新疆且末、麦盖提、莎车以南地和帕米尔高原。北宋时灭于回鹘黑汗王朝。
  
  黑汗(黑韩,喀喇汗)
  
  10世纪末,楚河流域的葛逻禄(割禄)联合西迁后的一部分回鹘人趁中亚萨曼王朝瓦解之际,取得了河间(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建立黑汗(喀喇汗)王朝,汗廷(首领驻地)建于八刺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副汗驻怛逻斯和疏勒。11世纪时疆域包括今新疆西部的伊宁市、塔城市一带和喀什市一带,阿姆河中游达尔甘阿塔以东、锡尔河中段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大约自1041年起,黑汗分裂为东西二汗,东汗于1004年后不久灭于阗。1140年归入西辽。
  
  西夏
  
  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袭据银州,从此开始了与宋朝的对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攻陷灵州,改为西平府,次年建都。其子李德明继立后,于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在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筑城为都,称兴州。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李德明死,子元昊继立,仍以兴州为都,称兴庆府。1038年(宋宝元元年)元昊称大夏皇帝,宋称为西夏。
  西夏的中心区是今宁夏大部,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西夏广运二年、辽重熙四年)灭沙州曹氏政权后,占有河西走廊。以后经过与宋、辽的反复交战,西夏的疆域大致稳定在北起今中蒙边界,南至祁连山脉,今甘肃兰州市、靖远、宁夏同心、陕西靖边、佳县西南一线,西起今甘肃西界,东至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乌梁素海、包头市西、东胜市、陕西神木、佳县西一线这样的范围内。金灭辽和北宋后,西夏的东界与金为邻,北部与蒙古为界,大致与辽时相同。在南宋初,西夏取得了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至西夏后期,它的边界未发生大的变化。
  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西夏天庆十二年),在遭受蒙古军首次侵掠后修复城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此后连续受蒙古攻击,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西夏宝义二年)被灭。
  
  金
  
  1114年(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辽的属部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以鸭子河(今松花江哈尔滨以西一段)一带为基地,起兵反辽。次年称帝,建国号金,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至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辽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灭辽,天会五年(宋靖康二年)灭北宋。金灭辽后,取得了它的大部分疆域,但始终没有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因此即使在金全盛时,它的西界只达到今兴安岭北段、蒙古国乔巴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一线。而且随着蒙古的日益强大,金的边界不断后撤,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已退至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达来诺尔、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线。为防御蒙古而筑的“界壕”更在这一线之后。
  金与西夏、南宋的边界已见前述。金与高丽的边界大致与辽时相同,但失去了保、定二州,所以西端已以鸭绿江为界,而不再在江南占有一席之地了。
  金太宗时(公元1123—1134年)以会宁都城所在,升为府。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称上京。贞元元年(公元 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称中都大兴府。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在蒙古军队进攻的压力下迁都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末年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灭于蒙古和宋军的联合进攻。
  
  西辽
  
  在辽覆灭的前夜,宗室耶律大石于1124年(辽保大四年)自立为王,率部西迁。在先后占据了西州回鹘和黑汗国旧地后,又向西扩展到阿姆河流域。1132年(一说1131年),耶律大石在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北)称帝,国号仍称辽,史称西辽。1134年建都于八剌沙衮,号虎思斡耳朵。西辽的最大疆域大致包括今新疆的全部,帕米尔高原以西至咸海南的阿姆河西岸,巴尔喀什湖以东北至今蒙古国的西部。蒙古兴起后,西辽的东北部日渐为蒙古所占。1211年乃蛮王屈出律夺取政权,但仍沿用辽的国号,至1218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被蒙古所灭。
  
  大理
  
  937年段氏大理建立时,完全继承了南诏的疆域。进入宋代后,由于宋朝一直受到北方的军事威胁,无力经营西南,大理也一度接受宋朝的封号,双方相安无事,边界长期稳定。大理的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西南部,贵州晴隆以西数县,缅甸北部那加山脉以东地和萨尔温江以东地,老挝西北部、泰国北部。建都大理(今大理市),全境分为8府、4郡、4镇、37部。至1253年(蒙古蒙哥汗三年),被忽必烈所灭,后置为云南行省。
  
  吐蕃
  
  在这一时期内,吐蕃诸部仍处于分裂状态,因而除了与宋、西夏接壤地带的一些部族与之有军事冲突外,没有向外扩张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军事实力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周围的政权也没有进入吐蕃地区的可能,仅北宋取得了东北边缘的熙河路。吐蕃诸部占地范围包括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今克什米尔地区大部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今不丹、锡金和尼泊尔一部。
  
  蒙 古
  
  蒙古高原诸族都曾为辽所臣属,但金在灭辽后,没有能继续控制蒙古高原。当地主要有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处于分裂状态。1206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建大斡耳朵(第一宫帐)。蒙古国的疆域东至金山(今大兴安岭),南至金界壕,西至阿勒泰山(今阿尔泰山)两侧,北至谦河(今叶尼塞河)流域和大泽(今贝加尔湖)一带,统治着弘吉剌、汪古、乃蛮、吉利吉思、不里牙惕、八剌忽等部。
  
3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在元朝以前,尽管也有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却从来没有能够统治整个中国。但蒙古人崛起以后,经过了70多年的军事征伐,终于把中国的绝大部分统一起来,形成了疆域空前的辽阔的元帝国。
  公元13世纪初,在中国范围内存在着七个分裂的政权或区域:
  (1)蒙古地区 以蒙古高原为主的今大兴安岭以西,居延海、阴山山脉以北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分布着蒙古语系、突厥语系的游牧民族,内部也不统一。
  (2)西辽 今新疆及其西至巴尔喀什湖、阿姆河之间地。
  (3)金 淮河、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及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4)西夏 北起河套,南至陇山、河湟地区,西至河西走廊西端。
  (5)南宋 淮河、秦岭以南(除云贵高原以外)地。
  (6)大理 云贵高原及周围部分地区。
  (7)吐蕃地区 青藏高原及周围部分地区。当时已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政权,分散为很多部落。
  这七个区域中,有五个内部有统一的政权,其中又以宋、金统一程度最高。吐蕃和蒙古地区内部是分裂的,但将这七个区域统一起来的历史任务却由蒙古完成了。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就率领蒙古铁骑不间断地东征西讨。成吉思汗四年(公元1209年)蒙古进攻西夏,围其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迫使西夏求和而去。又攻西辽属国畏兀尔,取得了今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哈密一带。成吉思汗六年(公元1121年),蒙古攻取西辽另一属国哈剌鲁,将疆域扩展到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同年秋蒙古进攻金国,不久就攻入居庸关,威胁金的首都中都(今北京市),并攻陷了今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大批州县。成吉思汗九年(公元1214年,金贞祐二年)初,蒙古军进抵中都,金宣宗求和,成吉思汗退兵。五月,金宣宗迁都南京。蒙古军再次南下,并在次年二月破中都。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蒙古军杀乃蛮王屈出律,原西辽的疆域全部由蒙古占领。蒙古军又先后攻下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河北和山东。至成吉思汗十六年(公元1221年,金兴定五年),金的黄河以北土地基本上已落入蒙古之手。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攻西夏,夺取甘、肃等州。次年六月蒙古灭西夏,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行营。
  他的儿子窝阔台汗(元太宗)继位后,继续对金进攻,并与南宋议定南北夹击。窝阔台汗六年(公元1234年,金天兴三年,宋端平元年)正月,蒙、宋军破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金哀宗自杀,末帝死于乱军,金亡。同年窝阔台就与臣下议定攻宋,蒙古军袭败北上宋军。此后,灭宋的军事行动持续了40多年,在长江上游的四川、中游的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和淮河中游,战争进行得尤其激烈。蒙哥汗(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命忽必烈自忒列(今四川宜宾市西)进军,至十二月攻破大理城。四年,大理国王段兴智被擒,大理国亡。
  大约在此前的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吐蕃宗教领袖八思巴的叔父萨思迦班智达曾会见过蒙古的大将阔端,表示接受蒙古大汗的管辖,但一部分吐蕃贵族不愿服从蒙古。因此在灭大理后,蒙古军进入吐蕃,镇压了不服从的贵族,完全控制了吐蕃地区。
  在攻占襄阳和夺取了四川大部以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宋咸淳十年)下诏伐宋,发动全面进攻。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宋德祐二年)正月,元兵逼近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宋廷奉表投降。尽管文天祥、张世杰等在南方继续抵抗,但终于回天无力,到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厓山(今广东新会市南海上)战败,宋朝的残余势力也覆灭了。
  成吉思汗时,蒙古还没有固定的首都。窝阔台汗七年(公元1235年),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哈尔和林建都,称喀拉和林,简称和林。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忽必烈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营建宫室城郭,忽必烈汗中统元年(公元 1260年)在此即位,称开平府,中统四年升为上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城(今北京)东北另筑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成为元朝的首都。
  蒙古先后征服了这七大区域,但并不是这七个区域都成了元朝的疆域,因为在这期间,有的地区已经成为其他汗国的领土。从成吉思汗十五年(公元1219年)进行第一次西征开始,蒙古帝国的疆域迅速扩张,从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成吉思汗晚年实行分封,将今天山、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以西的土地都封给了三个儿子。由于大家服从成吉思汗,帝国还是统一的。在窝阔台当大汗时,也还可以指挥其他各部,但到蒙哥(宪宗)和忽必烈(世祖)时,各部已经不相统属。互相争夺大汗的位置,蒙古帝国分裂成元帝国和四大汗国。
  今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区大部分已经封给了窝阔台国,因此始终不在元帝国的管辖之下。阿母(姆)河南岸被成吉思汗征服以后,没有分封,所以一直由大汗统治。蒙哥汗时在那里设置了阿母河行省,但因离大汗统治区太远,因此蒙哥汗末年将它并入了伊利汗国。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设置了别失八里行省,治所在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察合台汗国一度据为己有,后期才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区。今伊犁河流域也未分封,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设置了阿里麻里(一作阿力麻里、阿力马力)行省,以阿里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为治所。但该行省存在的时间更短,两年后就废了,以后并入察合台汗国。因此在大部分时期,元朝的疆域还没有包括今新疆的全部。
  
  从元朝开始,整个青藏高原成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与中国的其他部分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吐蕃地区普遍信奉喇嘛教的实际,元朝将它划归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宣政院(至元初设置时称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名)管辖,并根据当地需要设分院驻理。在境内设立吐蕃等处(脱思麻),吐蕃等路(朵甘思),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三个宣慰司,脱思麻司辖有今青海黄南州至四川阿坝州一带,朵甘思司辖有今青海果洛州、玉树州至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乌思藏司辖有今西藏大部分和克什米尔之地。宣慰司下分辖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千户府、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千户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的管理军事,有的办理民事,有的兼管军民。因此尽管元朝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吐蕃,充分利用了宗教因素,对吐蕃地区实行不同于汉族地区的政策,但同样建立了一整套行政和军事机构,行使着完全的主权。
  除了今新疆地区的较大变动外,元朝的疆域是稳定的:在北方,西起今额尔齐斯河,东至鄂霍次克海。在东部,拥有朝鲜半岛东北部。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锡金等地,今缅甸东北部和泰国北部。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吐蕃地区和今新疆东部三个直属于朝廷的单位(别失八里、哈剌火州、哈密力)以外,元朝在全国都设置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其中包括汉唐时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蒙古高原以北和辽河下游以北地区。
  对周围的邻国,元朝都曾进行过军事征服,有的还设置过行政机构。但元朝的统治能维持的时间都不长,而且这些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所以还不属于元朝的疆域。如元朝对安南(今越南)用兵三次,一度占领了安南,并派了达鲁花赤(地方行政长官)去监督行政,但在安南的激烈反抗下,最后不得不撤出。元朝在缅甸设置过缅中行省,存在的时间也很短。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在高丽设征东行省,但该省的长官(丞相)就是高丽国王,而且对高丽国内仍称国王,所以高丽实际上只是元朝的属国。
  
七 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朝时期
1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在东北方面,明初是以恢复元朝的疆域为目标的。特别是由于在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是亲元的,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曾坚持要以铁岭为界,准备在朝鲜半岛的西北部设置屯驻军队的卫、所,为此与高丽发生过争执。但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高丽李氏取代王氏自立,改而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
  在东北女真等部族地区,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的奴尔干都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下距江口150公里,辖境包括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辖境扩大到库页岛,在岛上设置了囊哈尔卫。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职都用流官,即由朝迁派遣,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当地部族的首领担任。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当然,由于属于羁縻性质,所以都司对下属单位的控制程度差异很大,不可一概而论。
  都司的设立和存在不仅有可靠的文献记载,而且有确凿的物证。奴尔干都司设立后,内官亦失哈等多次奉命去对当地部族宣谕抚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尔干都司时,在都司城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对岸山上建永宁寺,并在寺前立碑。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他第十次到该地时,发现寺已被毁,次年就委官重建,又立碑纪事。这两块碑详细地记载了设置奴尔干都司的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永宁寺虽久已堙圯〔yīn yí音夷〕,但两碑一直屹立原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曹廷杰奉清迁之命对被沙俄侵占地区进行调查,将碑文拓下携回,披露于世。原碑至今还保存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博物馆中。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奴尔干都司撤销,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不过由于上一级建置取消了,明朝对这些卫所的控制也减弱了,尤其是在明朝国力衰弱以后。为了防止羁縻地区的部族和西部的鞑靼进入它的直接统治区——辽东都司,从永乐、宣德开始陆续建起了边墙。边墙东起今辽宁丹东市东北鸭绿江边,向北经宽甸东、本溪西,折东至本溪北,又北经抚顺东、铁岭东、开原东、昌图东,东折至昌图北,南折至昌图西、开原西,以后大致沿辽河而西南至三岔口(今辽宁海城市西北),又自三盆口向西北,经台安、黑山,折东经阜新南,折西南经义县西、锦州西、锦西西、绥中西,折南至山海关止。这道边墙并不是明朝的边界,甚至也不是直接统治区的界线,因为边墙的东北是奴尔干都司辖境,即使在都司撤销后,也还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军事防卫的需要,边墙也没有完全筑在辽东都司的边缘,它的一部分辖境就在边墙之外。由于辽东边墙通过山海关连接着明朝的另一道边墙(长城),所以它的起点——丹东市东北鸭绿江边,也就是万里长城的起点。
  
2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在北方,为了打击和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明军不止一次发动进攻,如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亲自率步骑50万击瓦剌马哈木,追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又亲征,至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东北的达兰纳穆尔河而还。但由于明军长途进军,离后方很远,对手又是游牧民族,流动性很大,所以既难以久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虽然明朝无法占领每次军事行动到达的地方,但因实力强大,洪武时的北界还是推进了很多,先后设置了大宁卫(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开平卫(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东胜卫(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兴和所(驻今河北张北县)等军事驻屯机构。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设大宁都司,次年改称北平行都司,治所在大宁卫,辖境北至今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查干诺尔一线。其西的明朝北界则在阴山山脉和贺兰山一线。
  在西拉木伦河以北是兀良哈部族,明朝在那里设了三个羁縻卫,称为兀良哈三卫。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举兵推翻建文帝夺取皇位时,曾联络兀良哈三卫支援,到朱棣登位后,就将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宁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原来的辖地都作为报酬让给了兀良哈。东胜左右卫也分别迁到了今河北的卢龙和遵化。这样一来,开平卫和兴和所成了孤悬的据点,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兴和所被蒙古阿鲁台袭陷,迁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开平卫也移治独石堡(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至此,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内的明朝北界已经退到了以后的长城一线。河套地区本来是明朝的辖地,但在东胜卫后撤后失去了支援,而蒙古却不断入侵,到天顺(公元1457—1464年)后就完全成了蒙古的势力范围。嘉靖时曾一度准备收复河套,但没有成功。所以在今陕西、宁夏和甘肃境内的明朝疆域也是以长城一线为北界了。当然,以长城为界并不是绝对的,与辽东边墙一样,山海关以西的长城(明代也称为边墙)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当时的疆域范围建筑。而且由于鞑靼、瓦剌以游牧为主,实力也有盛有衰,有时逼近长城,有时又退却很远,明朝的实际控制区常常越出长城,在长城以北还存在一些双方势力交错或者都不加控制的地区。
  洪武初年,明朝曾取得了元朝在西北的全部疆域,即亦集乃路(治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沙州路(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肃州路(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和甘州路(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占有今甘肃和内蒙古的西部。但不久就放弃了西部,撤到了嘉峪关。当时在关外还设有七个羁縻卫所,自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其西的土鲁番势力日益强大,吞并了这些羁縻卫所,明朝的疆域就限于嘉峪关以东长城以内了。
  
3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明朝初年,安南(今越南)发生内乱,黎苍篡夺了陈氏的王位,又欺骗明朝为陈氏绝后,获得了明朝的册封。不久,老挝将故安南国王之弟陈天平送到,明朝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护送陈天平回国,被黎氏所杀。于是明朝派兵攻入安南,俘获黎苍。在没有找到陈氏子孙的情况下,于永乐五年在安南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下辖17府、47州、157县;同时设都指挥使司,下辖11卫、3所。但是明朝的统治受到当地人民的反抗,加上一些官员处置失当,更使冲突激化。尽管明朝不断采用军事镇压,还是无法支持下去,终于在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撤销交趾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人员全部撤回,重新承认了安南的属国地位。
  明朝初年,在云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还设有南甸、干崖两个宣抚司和麓川平缅、木邦、孟养、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大古喇、底马撒和底兀剌十个宣慰司。但以后,大古喇、底马撒和底兀剌三个宣慰司因路途遥远,明朝控制不了,脱离了与明朝的关系。麓川平缅宣慰司的故地在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改置为陇川宣抚司,这样就形成了“三宣(宣抚司)六慰(宣慰司)”及其下辖的司(长官司等)。“三宣六慰”都是土司,即其长官都由当地部族或政权的首领世袭,内部自治,但经济上要承担朝廷的“征役差发”和“贡赋”,土兵(地方军队)要接受朝廷或上级的调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些土司又分为沿边和外地两种,明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和控制程度虽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三宣六慰”的范围除了今国内部分外,大致还包括今缅甸那加山脉、亲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以东地,泰国和老挝的北部。
  1531年(明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缅甸,并不断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至嘉靖末(公元1566年),缅甸吞并了八百、老挝和车里三个宣慰司。万历(公元1573—1620年)初,又攻占了木邦、蛮莫、陇川、孟养等司,“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缅甸手中。明朝出兵反击,收复了部分失地,并加强了边区的防守。但“六慰”中除车里外都已为缅甸所有,明朝仅保住了“三宣”。至此,明朝在今国界外的疆域主要还有:伊洛瓦底江上游的迈立开江以东、今云南盈江县以北地,萨尔温江以东、缅泰边界以北地以及老挝、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当时的里麻司所在的江心坡(迈立开江和伊洛瓦底江另一条支流恩梅开江之间地)和茶山司所在片马(恩梅开江至高黎贡山间地)。
  
4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明朝初建,西藏的政教领袖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遣使纳贡,第二年就亲自入朝,受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地区,并在今西藏大部设置了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在今西藏的昌都地区东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青海西南部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在今克什米尔地区东北部和西藏西部设置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以下分别设有主管或兼管宗教、军事、民政的机构,授予当地僧俗首领以国师、法王、都指挥、宣慰使、招讨使、元帅、万户等官员,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实行治理。乌思藏、朵甘二司由阐化、赞善、护教、阐教、辅教五王和大宝、大乘、大慈三法王分治,在今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州还设有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二宣慰司。宣德后护教王因无继承人而断绝,而黄教首领锁南坚措的威望越来越高,被奉为活佛,并获得鞑靼俺答汗所赠达赖喇嘛的尊号,成为三世达赖喇嘛,大宝等三法王和阐化等四王都俯首称弟子。从此,三法王、四王等都徒有虚名,不再能发号施令,达赖喇嘛成为藏族地区政教合一的最高首领。尽管在明朝中期后因国力衰退,朝廷与西藏的联系不如前期密切,但始终掌握着西藏的主权,西藏一直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5 其他政权的疆域
  今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的一部分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它的疆域之外。在这些地区建立的政权主要有:
  
  别失八里
  
  14世纪40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至60年代西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帖木儿汗国。1370年(明洪武三年)东察合台汗居别失八里,1418年(永乐十六年)西迁亦力把里(一作亦力巴力,今新疆伊宁市),明朝史籍即以城名称其国名。辖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地区和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以东北地区以外,境外巴尔喀什湖、塔什干以东和帕米尔高原。16世纪后期,天山以北地区的东部已为瓦剌所占,其余也分裂为几部:吉利吉斯,在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南一带:哈萨克,在今伊犁河流域;叶尔羌,在今塔里木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土鲁番,在今天山以南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
  
  鞑靼、瓦剌
  
  鞑靼始见于唐代中叶,是突厥统治下的部族,以后兴起的蒙古是其中一支。元亡后,明朝又将蒙古高原东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都称为鞑靼。
  瓦剌,清以后称卫拉特、额鲁特、厄鲁特,本在叶尼塞河上游,被成吉思汗征服后成为蒙古一部。明朝泛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尔泰山一带的部族。
  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帝退出大都,北迁上都。次年明军攻上都,元帝再次北逃。第二年明军又攻克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元帝逃至和林,仍用元朝称号,史称北元。传至1402年(明建文四年)取消帝号称可汗,去国号称鞑靼,恢复了部族,但内部并不统一。明永乐初,瓦剌分为马哈木、太平、把秃孛思三部,明朝封为顺宁、贤义、安乐三王。鞑靼和瓦剌的范围大致有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南麓和西伯利亚南部。
  1436年(明正统元年),瓦剌顺宁王脱懽〔huān欢〕并吞贤义、安乐二王部落,统一瓦剌,两年后又控制了鞑靼。其子继立后,东取兀良哈三卫及建州女真各部,西掠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卫,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南下攻明,俘获明英宗。1453年(明景泰四年),也先自立为大元田盛大可汗,但两年后在内乱中被杀,蒙古又分裂。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鞑靼的达延汗(明朝称为小王子)继承汗位,出兵迫瓦剌西迁,又统一了蒙古各部。16世纪前期达延汗死后,又出现了割据局面。至16世纪后期,达延汗之孙土默特首领控制蒙古右翼,称阿勒坦(俺答)汗。阿勒坦汗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筑大板升城(明朝赐名归化),成为漠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八 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1 东北地区的统一
  建立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是东北女真人部落的一支,属于明朝建州卫的一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设置建州卫,永乐十年又设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为指挥使,后升为都督佥事和右都督。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几经迁徙,最后移置于今辽宁浑河支流苏子河流域。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明朝又增设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建州左卫合称建州三卫。
  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和十一年,明朝两次讨伐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gǎo搞〕及其子阿台,努尔哈赤的祖父、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叫场(觉昌安)和父亲、建州左卫指挥塔失(塔克世)均充当明总兵李成梁军的向导,在后一次战役中在古埒城(今沈阳市鼓楼村东北)遭明军误杀。为表示抚慰,努尔哈赤被任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打曾协助明军的苏克素护部首领尼堪外兰,报父祖之仇。在此后的11年间,努尔哈赤先后攻取或招抚了浑河流域和佟家江流域的栋鄂部、浑河上游的哲陈部、哈达河上游的完颜部、鸭绿江部、长白山北麓的珠舍里部和讷殷部。到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接着,努尔哈赤开始进攻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征服安楚拉库路,开始经营东海诸部。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东)称汗,建金国,史称后金。不久又征服了叶赫河流域的叶赫部,于是扈伦四部全部归属后金。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兴兵反明,接连大败明军。以后后金不仅不断攻占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据点,还多次越过长城,威胁北京,最南曾攻至徐州附近。天命九年,蒙古科尔沁部投降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出兵灭蒙古察哈尔余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登位,改国号为清。接着又征服了索伦诸部,并完全吞并了东海诸部。到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的疆域已经扩大到明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东北三省和俄罗斯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间的地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