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_2 葛剑雄 (现代)
  
  319年石勒(羯人)称赵王后,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330年(晋咸和五年)即帝位。在灭前赵后,后赵已拥有汉、前赵的最大疆域,并一度越过淮河和南阳盆地,威胁东晋的北部。石虎即位后迁都于邺。后赵末年发生内乱。349年(晋永和五年)石虎死后,他的养孙石闵(汉人)杀赵主,并在邺和境内屠杀一切羯人和胡人。
  350年,石闵恢复本姓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后赵的石闵也在襄国称帝,次年被杀,后赵亡。当时后赵境内大乱,各地纷纷自立,冉魏实际控制的区域有限。352年,冉闵在廉台(今河北无极县境)被前燕击败俘获,不久被杀,冉魏亡。
  
  前凉
  
  早在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张轨眼看天下将乱,求得凉州刺史一职,据有河西。西晋亡后,张氏仍世代据有凉州,317年起史称前凉。前凉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其疆域以河西走廊为主,东起黄河,西至玉门关(今甘肃西界),南起祁连山,北至居延泽(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前凉后期还控制了西域,设置了西域长史。376年(东晋太元元年)灭于前秦。
  
  前燕
  
  西晋末年,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wěi萎〕据有今大凌河流域。其子慕容皝〔huàng晃〕继续扩张,占有辽东半岛,向西推进到滦河流域。337年(东晋咸康三年),慕容皝称燕王,都于昌黎郡(今辽宁义县),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史称前燕。石虎死后,前燕进军黄河流域,灭冉魏,迁都蓟城(今北京市),不久又迁至邺。前燕的最大疆域东至辽东半岛,北至今桑干河、燕山、内蒙古赤峰市一带,南至淮河,西至今山西北部和沁水流域以东。370年(晋太和五年)灭于前秦。
  
  前秦
  
  石虎死后,原被强制迁至关东的氏人在苻洪率领下起兵攻回关中。350年(晋永和六年),其子苻健进入关中,占据长安。次年自称天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前秦初期范围很小,晋桓温北伐一度逼近长安。357年(晋升平元年)苻坚即位后平定关中,又先后灭前凉、前燕和代,并在373年(晋宁康元年)夺取了晋梁、益二州,占领了四川盆地。 382年(晋太元七年),苻坚遣吕光进军西域,两年后,吕光控制了东汉西域都护府的全部辖境,在龟兹〔qiūcí丘磁〕(今新疆库车)设置了西域校尉。到383年淝水之战前,前秦完全统一了北方,南至淮河、今四川万县以西长江一线,北至蒙古高原,西至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祁连山、湟水流域、岷山、川西高原东部,东至辽东半岛,是十六国中疆域最广的一个。淝水之战败后前秦瓦解,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凉等政权纷纷自立,385年,苻坚撤离长安后被后秦俘杀。前秦残余势力在关中西部和陇东一带维持到394年,灭于后秦。
  
  后秦
  
  384年(晋太元九年),羌人首领姚苌在渭北牧地起兵,自称万年秦王,史称后秦。386年姚苌进入长安后称帝,国号大秦。在灭前秦后,后秦的疆域大致有河套以南、今陕西秦岭以北、山西西南部、宁夏大部和甘肃天水以东部分。403年,南凉和北凉进攻后凉,后凉主投降后秦,但后凉的疆域不久即被诸凉瓜分,后秦仅夺取了西秦的部分领土。407年后,渭北高原以北被夏赫连勃勃所占,但后秦从后燕和东晋夺取了黄河以南今河南的大部。417年(晋义熙十三年),东晋兵临长安,后秦主姚泓出城投降,后秦亡。
  
  后燕
  
  慕容垂本是前燕宗室,前燕末因受猜疑降前秦,为苻坚所重用。苻坚败后,慕容垂于384年自立为燕王,史称后燕。两年后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后燕收复了辽东旧地,又在394年(晋太元十九年)消灭了西燕,同年占有今山东。到第二年,后燕疆域的东、西、北三方面大致恢复了前燕的旧界,南面则只到达今山东南界、河南洛阳至商丘一带。397年(晋隆安元年)魏军攻克中山,后燕主迁于邺。次年慕容德建南燕,今山东境内已非后燕所有。后燕的都城迁回龙城,疆域缩小到前燕初期的范围,但东部已被高句丽夺取,只有辽河以西至滦河下游地区。407年(晋义熙三年)为北燕所取代。
  
  西燕
  
  384年,前燕原宗室慕容泓据有华阴,称济北王,不久被杀,其弟慕容冲称皇太弟,率其部众进攻长安,史称西燕。次年攻入长安,据有关中一部分。但到386年就发生内乱,最后慕容永获胜,迁至闻喜(今山西闻喜县),长安和关中为后秦所占。慕容永又攻占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即以长子为都,称帝。西燕的疆域仅今山西南部,而且很不稳定,其西部不久就被后秦占有。394年灭于后燕。
  
  南燕
  
  398年,后燕的大部分疆域被北魏攻占,宗室慕容德从邺迁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县),称燕王,史称南燕。不久就向东南发展,占有今山东大部,次年就以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为都。409年晋刘裕北伐,次年初攻占广固,南燕亡。
  
  北燕
  
  407年,后燕将军冯跋(汉人)等拥慕容云为主,杀后燕主慕容熙。慕容云复本姓高(高句丽人),称天王,史称北燕。409年高云被杀,冯跋继位。北燕只拥有后燕后期的疆域。436年(北魏太延二年,宋元嘉十三年)灭于北魏。
  
  西秦
  
  385年(晋太元十年),陇西鲜卑首领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筑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县东北)为都,史称西秦。388年国仁死,弟乾归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西秦疆域狭小,虽置有十二郡,实际仅今甘肃兰州至陇西间地。以后曾击败氐族首领杨定,据有今甘南武都、成县一带。后又迁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县东北)。400年(晋隆安四年)被后秦所破,成为附庸。409年(晋义熙五年)乘后秦势衰,乾归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县西南)复称秦王,后又迁回苑川。414年,西秦灭南凉,占有今青海青海湖以东一带。430年(宋元嘉七年)西秦主乞伏暮末被北凉所逼,东迁投北魏,被夏兵阻于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东南),故地全被吐谷〔yù玉〕浑占据。次年正月降于夏,西秦亡。
  
  后凉
  
  384年前秦将吕光(氐人)征服西域后回师凉州,386年在姑臧称凉州牧、酒泉公,史称后凉。后凉的疆域包括前秦自河西走廊以西至整个西域地区。自397年开始,南凉、北凉和西凉先后在境内建立,后凉的控制区越来越小。403年(晋元兴二年),受南凉和北凉攻击,后凉主无法自存,降于后秦,后凉亡。
  
  南凉
  
  秃发乌孤是河西鲜卑一支的首领,一度归附后凉。397年(晋隆安元年),乌孤自称大单于、西平王,攻占金城等地,史称南凉。399年迁都乐都(今青海乐都县),据有今青海东部。同年又迁至西平(今青海西宁市),402年(晋元兴元年)迁回乐都。406年(晋义熙二年)从北凉夺得姑臧,疆域扩大至河西走廊东段。410年败于北凉,退出河西走廊。414年灭于西秦。
  
  北凉
  
  397年,河西卢水胡首领沮渠蒙逊起兵,拥后凉建康(治今甘肃高台县南)太守段业为建康公,史称北凉。401年,蒙逊杀段业,自称张掖公,建都张掖,据有河西走廊中部张掖一带。410年占有河西走廊东段,412年迁都姑臧。420年(宋永初元年)击败西凉,进占酒泉;次年攻占敦煌,灭西凉。至此,疆域达到极盛,与后凉盛时相当。439年(宋元嘉十六年,北魏太延五年)灭于北魏,但北凉残余势力继续在酒泉抵抗,战败后又占有鄯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部一带),直到460年(北魏和平元年)才被柔然吞并。
  
  西凉
  
  400年(晋隆安四年),段业以李敦为敦煌太守,不久李敦称凉公,建都敦煌(今甘肃敦煌市西),史称西凉。西凉据有河西走廊酒泉以西及西域,405年(晋义熙元年)迁都酒泉。420年,西凉主李歆东伐北凉,兵败后死,酒泉失守。421年,北凉破敦煌,西凉亡。
  
  夏
  
  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勃勃曾为后秦姚兴部将,驻守河套。407年(晋义熙三年)据有大城(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自称大夏天王,史称夏。勃勃后改姓赫连。夏占有河套至陇东和陕北,并不断进攻渭北,威胁后秦。413年建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为都。418年,赫连勃勃进攻关中,晋军败退,夏以长安为南台(陪都)。至此,夏的疆域扩大到关中。426年(宋元嘉三年,北魏始光三年),北魏围统万,夺取长安;次年攻下统万。夏的残余势力在关中和陇东与北魏争夺,431年还乘机灭了西秦,但终于无力对抗,夏主赫连定西迁河西,途中被吐谷浑袭俘,夏亡。
  在此期间的割据政权并不止这16个,例如氐族首领杨氏曾占有仇池一带(今甘肃西和、徽县、文县间地),丁零首领翟氏曾以滑台、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为据点称魏王,北魏的前身代政权也早在西晋末就已存在,但传统上都未列入十六国。
  
3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拓跋鲜卑于258年(魏甘露三年)从五原迁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形成部落联盟。传至禄官(公元295—308年在位)时,分部众为三部:一部在上谷以北、濡源西(今河北丰宁县西),一部在代郡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西)之北,一部居盛乐,控制的范围向南扩大到今山西境内桑干河一线。当时另有白部鲜卑居于并州北部(今山西北部),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拓跋首领猗卢协助晋并州刺史刘琨击败白部鲜卑和铁弗匈奴刘虎部,作为酬谢被封为代公,并获得五县之地,疆域又扩展到今山西代县、朔州和繁峙一带。315年(晋建兴三年)建代国,以平城(今大同市)为南都。代建国三十九年(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
  386年(晋太元十一年)拓跋珪收集旧部复国,同年迁都盛乐,称魏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北魏从后燕、夏夺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公元424—451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为强大,在今蒙古杭爱山脉的东段车车尔勒格一带建有可汗庭。北魏的东界已退至辽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句丽的范围。北魏的西戎校尉府驻在扜泥(今新疆若羌县),控制着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和鄯善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地区。南界在今黄河以南,占有今河南中部及山东西北局部。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伐失败,魏军反击,一度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对岸长江边,从此疆域扩展至淮河一线,南朝仅保住今江苏北部。但北魏在西部已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退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市)。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梁中大通六年),孝武帝讨伐权臣高欢未成。出奔关中,依靠宇文泰在长安建都,史称西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东、西魏的界线大致在黄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梁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地降梁,使梁的疆域扩大到淮河以北。这时,吐谷浑首领夸吕(公元529—591年在位)称汗建国,540(西魏大统六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为吐谷浑所占,伊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西魏大统十六年,梁大宝元年),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梁承圣二年),攻取梁的益州,次年攻下梁元帝所在的江陵,其疆域增加了今湖北西部、四川。今贵州和云南名义上也随益州的归属而成为西魏的一部分,实际上已为当地民族所占。西魏又划出江陵附近数县立萧詧为梁帝,作为附庸,史称后梁。
  557年(北齐天保八年,梁太平二年),北周取代西魏。与此同时,北齐夺取了南朝江淮间土地,所以陈的北界已退至长江。
  
4 北方的局部扩展和南方的退缩
  公元2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少政区不得不撤销或者撤到内地。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南匈奴人也在扩大活动的范围。到了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再也无暇顾及边疆,朔方、上郡、北地、定襄、云中、五原六郡完全放弃,上谷、代、雁门、西河、安定等郡也都放弃了一部分,大致退到了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这一线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留在那里的汉人也有一定的数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晋末年。
  在整个十六国和北朝期间,尽管北方经常处于战乱之中,疆域很不稳定,但由于原来居住在边疆的非汉族先后占有黄河流域的全部或一部分,它们把中原王朝的疆域和自己的根据地连成一片,有的还并吞了其他北方民族,因此中原政权管辖的范围比东汉后期、三国和西晋时反而有所扩大。例如前燕并吞了鲜卑的宇文部,北部边境增加了今老哈河流域,基本恢复了西汉的旧地。在北魏统一了北方以后,到523年六镇起义以前,它的北界不仅大体与秦汉时相同,阴山一带还达到了更北,控制了阴山北麓。
  东汉后期对西域的控制一度中止,此后西域长史府也时置时废。但由于中原与西域长期的交往,中原人民在西域的长期经营,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并没有断绝。不仅如此,西北的地方政权还第一次在西域设置了正式行政区。 327年,张氏前凉设置高昌郡,辖有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以东一带。此后历经前秦、后凉、西凉,直到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西域的第一个郡建在吐鲁番盆地,这绝不是偶然的。这里是通向西域的孔道,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的要地,西汉以来的戊已校尉都常驻于此,大批汉人迁来开垦,农业已有相当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北凉被灭后,高昌郡地还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高昌国长期存在,直到640年才灭于唐。
  东汉在朝鲜半岛上的乐浪郡,到后期只控制了北部,南部的几个县已由当地民族占据。但到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地方割据势力公孙氏政权恢复了对南部的统治,并新设置了一个带方郡。公孙氏与以后的魏、西晋还基本上控制了今朝鲜北部北大峰山脉以东的地区。
  高句丽于209年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大,逐渐向南扩张,终于在西晋末(公元313年)完全占领了乐浪郡。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韩吞并。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行政机构400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了。高句丽继续向西侵夺先后属于前燕、后燕的辽东、玄菟二郡,经过多次争夺,在404年取得了辽河以东之地。427年,高句丽迁都今朝鲜平壤,这标志着高句丽已经成为中国之外的独立国家了。
  十六国时期,聚居于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的吐谷浑兴起,向南扩张到今四川松潘县一带。以后吐谷浑受挫退出,羌人进入今甘南、川北。到北周时又驱逐了这里的羌人,设置了宕昌郡。这也是中原政权在当地首次设立正式行政区。
  东晋以后,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这些政权的都城都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即原建业,因避晋愍帝讳而改),仅梁元帝时(公元552—555年)有不到三年的时间迁都于江陵。与北方中原政权的局部扩张相反,南方汉族政权的疆域始终是在收缩的。
  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在汉武帝时已设置郡县,但中央政权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区治所周围和交通线沿线。三国时蜀国的诸葛亮曾大力开发,实际控制区有所扩大,但到西晋时一些政区已经名存实亡。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不过直到南朝中期为止,设在今云南和贵州西部的宁州名义上始终存在,并由朝廷派遣官员。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离开治所。当地爨〔cuàn窜〕蛮的豪族乘机而起,在 550年脱离了梁朝。在宁州爨蛮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长江和大渡河以南、湖南西部、广西西部已经不再有南朝的郡县存在。
  汉朝疆域最南端的是日南郡象林县。在公元192年(一说在公元137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了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疆从北纬13°退到了北纬16°一线。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林邑又向北扩张,并吞了西卷县,推进到北纬17°。大约在南朝后期,林邑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个县,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了北纬18°一线。
  
五 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1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隋朝存在的时间尽管很短,却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建立了正式行政区。
  在北方,隋朝从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五原、定襄二郡的北界已接近今中蒙边界。
  在西北,隋朝从突厥取得了今新疆哈密地区,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设置了伊吾郡。隋炀帝又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于大业五年设置了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县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四郡,辖境南起昆仑山脉,北至库鲁克塔格山脉,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基本上都是以前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域的地方。
  隋初在云贵高原有所扩展,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今云南曲靖市),辖境东至今贵州西部,西至云南大理州。但数年后因爨蛮反抗而放弃。
  在南方,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灭了林邑国,一度设置了三个新郡——比景、象浦、海阴,其中海阴已在西汉日南郡旧地之南。但在隋军撤退后数月,林邑即收复故地,隋朝的南界大致还在北纬18°即横山一带。
  不过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海南岛重新设立行政区,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地俚族首领冼〔xiǎn显〕夫人。俚族分布在今广东西江流域,以后逐步发展到海南岛上。冼夫人不仅在俚人中有很高的威望,海南岛上的儋耳人也服从她,“归附者千余洞”。南朝的梁、陈虽然已在海南岛设置了崖州,但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而冼夫人对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顺利地行使对海南岛的管辖,因而在她去世以后就能在岛上设置了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以后,大陆政权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也没有中断过。
  只有在东北,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边界仍在辽河一线。
  
2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隋太原留守李渊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入长安,立代王杨侑〔yòu右〕为帝。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建立唐朝。至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隋末以来的割据势力已全部被消灭,唐朝完成了统一。
  随着隋朝的覆灭,除了海南岛以外,扩大的疆域不仅全部丧失,而且东突厥大肆南侵,连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受到威胁。但不久以后,唐朝就转入了攻势,恢复并开拓了疆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将李靖灭了东突厥,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设置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600里,超出了今国界。贞观十四年,唐军灭高昌,在今天的新疆也先后设置了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乌鲁木齐一带)三个正式行政区,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年,唐军击败薛延陀,进至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支),可汗(首领)咄摩支降。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突厥车鼻可汗被擒,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击败投降。显庆五年,唐军由山东半岛东端渡海进攻朝鲜半岛中部的百济,百济降。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军在天山击破铁勒。总章元年(公元686年)灭高句丽,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另外唐朝还一度取得了黄河上游的河曲之地和大渡河上游一带,设置了州县;在西南今贵州东北部、云南一部和广西建立了正式行政区。
  唐朝的疆域并不限于它的正式行政区。随着军事行动的一次次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
  这六个都护府是:
  
  单于都护府
  
  开始称为云中都护府,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置,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置。治所在云中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并入安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
  
  开始称为瀚海都护府,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本部(蒙古国今杭爱山东端),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改名。辖境约相当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移置今内蒙古。
  
  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高昌故城),统辖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辖境相当今新疆及中亚楚河流域。显庆、龙朔中(公元656—663年)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辖境扩大至自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间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直至阿姆河两岸城郭诸国。后逐渐缩小,安史之乱后退至葱岭以东。
  
  北庭都护府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分安西都护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统辖包括天山北路东起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安史之乱后辖境丧失。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底(公元669年)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辖境西起辽河,南至今朝鲜北部,东、北至海,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治所即内迁于辽东,后又迁至辽西。
  
  安南都护府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市)。辖境北有今云南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缘边一带。安史之乱后,西北今云南地渐为南诏所有。
  另外,唐朝在正式政区范围外的部族地区设置了边州都督府,如东北设于室韦部落的室韦都督府、设于黑水靺鞨〔mò hé末和〕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设于靺鞨粟末部的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虽然并没有实际统治这些地区,但确立的臣属关系维持了较长时间。
  因此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到达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至北纬18°,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疆域有这样大,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达到这样的范围,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三年时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句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至辽西。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北方自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灭薛延陀,唐朝的疆域达到贝加尔湖以北,到仪凤四年(公元679年)突厥再起,又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32年。所以尽管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的黄金时期,但它的疆域的极盛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六都护府的控制力大为削弱,范围也大大缩小,有的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3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倾全力对付,西部疆域被吐蕃〔bō玻〕夺取。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叛乱平息时,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为吐番所有。开始时河西走廊有些政区还是由唐朝的地方官据守着,不久就完全陷于吐蕃。西南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都已为南诏所有,大渡河成了双方的界河,而且西南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唐朝的统治,到唐末,今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辖之下了。随着渤海国的兴起和扩张,东北的疆域也已收缩到今辽宁中部。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人张议潮驱逐吐蕃守将,收复了沙州。以后又收复了瓜州(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南)、肃州(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和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到大中五年,张议潮率领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1州归入唐朝。在这以前的大中三年,唐朝已经收复了秦、原、安乐三州。这样,唐朝的西部疆域恢复到了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了一片。
  但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到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爆发后,就更加无法控制河西。当地汉人实力有限,陇右、河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和回纥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汉人所据,孤悬于唐朝疆域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了张氏政权,直到北宋时才灭于西夏。
  五代期间,中原王朝的疆域继续缩小,北方契丹(以后的辽)向南扩展。后唐(公元923—936年)时,契丹占有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锦州市一带)和平州(今河北滦河下游地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又将以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为中心的16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或“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最南的瀛、莫二州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被后周收回,因而双方就以白沟(今拒马河)一线为界了。
  在唐末的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交州(今越南河内一带)土豪曲承美驱逐了唐朝的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五代初期,占有岭南的南汉政权曾两次出兵取消了静海军节度使,恢复交州,但很快就又被当地人赶走。939年(后晋天福四年,南汉大有十二年)交州人再次驱逐南汉的官员,由吴权称王,越南从此脱离了中国。尽管以后还接受中国王朝的封号,但实际上已逐渐成为独立国家。
  
4 边疆政权的消长
  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好几个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主要有:
  
  突厥
  
  突厥起源于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到今新疆天山北麓。公元5世纪被柔然征服,又被迁于阿尔泰山。但在6世纪中叶迅速强大起来,灭了柔然,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东西的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楚河流域,牙帐(首领驻地)建于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段。
  582年(隋开皇二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东突厥建牙帐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浑河西岸,西突厥建王庭(王的驻地)于三弥山(今新疆库车北天山南麓)。
  东突厥于630年(唐贞观四年)灭于唐。682年(唐永淳元年)重新建国,史称后突厥,疆域与被灭前大致相同,但其内部部族众多,各有领地,如叶尼塞河间上游有黠戛斯,贝加尔湖一带有骨利干,色楞格河流域有回纥〔hé和〕等,统治不稳定。44年(唐天宝三年)灭于回纥。
  西突厥于659年(唐显庆四年)为唐朝所灭。
  
  回纥(回鹘)
  
  回纥原为铁勒十五部之一,臣属于突厥。天宝初灭突厥后,基本上继承了它的疆域,牙帐仍建于今杭爱山和鄂尔浑河之间。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与唐朝关系进一步密切。 788年(唐贞元四年)改称回鹘。以后又越过阿尔泰山向西扩展,驱逐吐蕃,取得了天山以北地区,并一度进入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但曾与回鹘〔hú胡〕结盟反对突厥的葛逻禄由今额尔齐斯河上游西迁,设首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所以西部中亚地区为葛逻禄所有。回鹘的后期重蹈了突厥覆辙,在内乱和天灾中,于840年(唐开成五年)灭于黠戛斯。
  回鹘人大部西迁,其中主要的两支以后又有了比较稳定的疆域。
  西州回鹘,在天山东段今新疆乌鲁木齐至哈密一带,以西州高昌故城为都,又称高昌回鹘、高昌。到12世纪初,疆域扩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库车一带。后成西辽属国,13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后成为元朝直辖地。
  河西回鹘,在河西走廊中段,而以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为中心。11世纪前期灭于西夏。
  另外有一支迁至葱岭以西的楚河流域,投奔葛逻禄,称为葱岭西回鹘,在10世纪初与葛逻禄等族共同建立黑汗(喀喇汗国)。
  
  吐蕃
  
  隋朝时青藏高原的各部族互不统一,中部有宝髻、孙波等,东部为党项、嘉良、附国,西部为女国、象雄,到7世纪初形成了三大势力——吐谷浑、苏毗(孙波、孙波如)和吐蕃。吐谷浑灭于隋朝,唐初复国,但635年(唐贞观九年)再次被灭,成为唐朝的一部分。而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南诏
  
  云贵高原上部族众多,唐初曾在今四川宜宾和云南姚安分别设置戎州、姚州加以控制。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乌蛮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县建立大蒙政权。因其在六诏中地位最南,故称为南诏。8世纪初,吐蕃侵入云贵高原。为了对抗吐蕃,唐朝支持蒙舍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封为云南王,南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太和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南诏并吞了东诏、西诏,并向东扩张,占领爨族地区。750年(唐天宝九年),皮罗阁反唐,攻陷姚州,次年起又依附吐蕃,连兵大败前往征讨的唐军,将唐军逐出云南,从此脱离唐朝。安史之乱后又向北扩张,并夺取周围地区,并在今昆明市境筑拓东城以控制东南部。794年(唐贞元十年),又转而联合唐朝反吐蕃,夺取了神川都督地(今云南剑川、鹤庆、丽江、中甸一带)和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县),又南征茫蛮、黑齿等部族。
  南诏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迁都羊苴咩〔miē 乜〕城(今云南大理市),其极盛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山脉和萨尔温江以东地,老挝北部等地。
  902年(唐天复二年),贵族郑买嗣夺取政权,次年建大长和国。928年(后唐天成三年)赵氏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天兴。929年杨氏夺权,改国号为义宁。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又取代杨氏,建大理国,定都大理(故羊苴咩城),以鄯阐(故拓东城)为东京。在此期间,该国疆域除东北略有缩小外,变化不大。
  
  渤海
  
  唐初灭高句丽后,高句丽故将大祚荣被安置在辽西的营州。后契丹叛乱占了营州,大祚荣率部进入靺鞨地区,成为靺鞨人的首领,在698年(唐圣历元年)建振(一作震)国,以显州(今吉林敦化市)为都。713年(唐先天二年)受唐朝封为渤海郡王,改称渤海。8世纪中叶,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极盛时境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西到今吉林农安、梨树,辽宁昌图、宽甸,东至于海,北至黑龙江鹤岗、同江、抚远及以东,南至辽宁丹东市,东北至朝鲜龙兴江一线。
  926年(契丹天显元年)为契丹所灭,改为东丹国,成为契丹附庸。928年,迁至辽东,982年并入辽朝。
  
5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皇帝逃出京城的事就出现了好几次。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朝廷的权力一度恢复,如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平定淮西后,河南、河北的藩镇曾被迫献地服从。到907年(唐天祐四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就连表面的统一也不复存在,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这一阶段与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不少相似之处:前后出现十几个政权,有时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的政权就超过十个;南方与北方基本上都处于分裂状态;每个政权的疆域范围都不大,有的政权只拥有弹丸之地;北方的“五代”中就有三代是由非汉族的沙陀人建立,同时还有契丹(辽)、大理等非汉族政权。与东晋十六国时期不同的是:分裂的时间短得多,各个政权的寿命一般更短;南方也处于分裂之中,而黄河流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疆域却比较稳定。
  五代十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如下。
  
  (后)梁
  
  唐朝末年,朝廷大权已落入朱温手中。904年(天复四年),朱温迫唐昭宗东迁洛阳,长安宫殿民居都被拆毁,从此成为废墟。907年,朱温废傀儡皇帝唐哀帝,即帝位,国号梁,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为东都开封府,是实际首都,以原东都洛阳为西都。由于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独立政权,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东、安徽的淮北、江苏西北角、湖北长江以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923年(梁龙德三年)为(后)唐所灭。
  
  (后)唐
  
  沙陀首领李克用借出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之机,据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区,唐末被封为晋王。梁时其子李存勖〔xù序〕继位,始终与梁对抗,于923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梁,迁都洛阳。由于原来割据关中西部和陇东的岐王李茂贞称臣,卢龙等镇取消,后唐基本统一了北方,其北界推进到今渤海湾北、燕山、山西、陕西和宁夏北界一线,西界扩大到贺兰山、陇东一线。仅在今陕北和宁夏东北的定难镇保持着相对独立。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灭前蜀,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地、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但到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就占有前蜀旧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灭于后晋与契丹。
  
  (后)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