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可怕的巧合

_8 北巫 (现代)
  拿破仑和希特勒两位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巧合。
  拿破仑于1804年掌权。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黄袍加身,宣告自己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称号为“拿破仑一世”。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两人掌权,其间相隔129年。
  拿破仑于1809年占领维也纳。1809年初,因对付普、奥等国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不等西班牙战事结束,就匆匆率兵一部回国,东征奥地利。拿破仑凭着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两人占领维也纳相隔129年。
  拿破仑在1812年攻占莫斯科,1812年,拿破仑集兵50万远征俄罗斯。他长驱直入,直捣莫斯科城。希特勒正巧在129年之后攻到莫斯科城下。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1000多公里长的苏联边境上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两人的惨败都是从莫斯科之战开始。拿破仑于1816年战败,希特勒是在1945年战败,还是相隔129年。两人掌权时都是44岁,进攻俄国时都是52岁,战败时都是56岁。他们两人都被人称为有先见之明的战略家,却恰恰犯了同样战略上的错误。
  此外两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拿破仑每作一项重大的决定,哪怕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刻,他必然会沉入半梦半醒状态10分钟之后,再给部队发布战斗命令。希特勒也是如此,也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之中做出与整个战争命运休戚相关的决定的。
  第一百七十一章
  死于国庆日的三位美国总统
  大约不会有人想到,天下第一强国、富国的美国,它的总统居然有死于贫病交加的,并且还不止一位。巧合的是,死于贫困的总统当中,竟然有三位总统死于国庆日。
  第一个死于贫困与国庆日的是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他出身贵族家庭,属于富有阶层。后于1809年3月4日离任,死于1826年7月4日。巧合的是,他竟然与他的前任、政敌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几乎同时离开人世,虽然后来他们的私人关系已经和好。杰斐逊的墓碑上刻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
  亚当斯虽然晚年拮据,但仍有不多的土地等不动产。杰斐逊8年的总统生涯,使他欠下了11000美元的债务,不得不另举债偿还以离开白宫。离开白宫之后,抵达蒙蒂塞洛。虽然拥有几间小作坊,和一个小农场,但入不敷出,尽管忍痛卖掉一些土地还债,仍然还有几乎5万美元的债务。于是还债就成为困扰这位离任总统的难解之结。他的大女儿与他一起生活,在给父亲的信中,玛霞写道:“我什么都可以忍受,就是不想看到你年纪这么大还要为债务而烦忧”。
  1812年,英国人入侵焚烧了国会图书馆。杰斐逊将自己价值5万美元的藏书,以23500美元的低价卖给国会,偿还了将近一半的债务。尽管手头拮据,他却从1816年起,以全部身心投入筹建弗吉尼亚大学的运作之中。在他的积极游说之下,州议会批准每年支付15000美元以资办学。杰斐逊到处募捐用于建校。1825年3月7日,大学开学,尽管只有30名学生。杰斐逊终于因为贫困兼之过度劳累而病倒,当杰斐逊经济极其困难的消息传开之后,美国各地为之捐款16000美元,但这并不足以偿还他的债务并解决他的医疗费用。6月24日,他写下生平最后一封亲笔信,抱歉地推辞掉华盛顿纪念《独立宣言》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他终于满足了活到7月4日的最后愿望,中午12时50分,离开人世,享年73岁。几个小时之后,另一位《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的前任总统亚当斯也撒手人寰。
  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Monroe),出身小农场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后于1825年3月4日离任。非常巧合,他与托马斯·杰斐逊同月同日离任。他归宿的橡树庄园,是杰斐逊亲自帮他设计的。与当时其他总统一样,由于总统薪俸根本不足以支付开支,离任时审计发现,他原有的庄园由于卖地还债,已经剩余不多了。于是他致信当时总统麦迪逊,要求美国政府补偿对他的拖欠并请求国会援助,否则他将难以应付退休后的生活。但无结果。
  这样他不得不卖掉阿尔比尔和米尔顿附近的土地,仅能偿还部分债务。在有的债权人开始追索的情况下,他企图向杰斐逊请求援助。却不料这才知道杰斐逊比他更贫困,于是门罗联合其他人,联名向弗吉尼亚立法机关要求接济杰斐逊。门罗对于美国政府的补偿要求被一拖再拖,门罗只好作放弃的打算。
  1830年9月23日,门罗夫人因中风逝世,给门罗以极大打击。安葬完夫人之后,门罗几乎一文不名,他的所有资产都耗费殆尽。只得搬到二女儿在纽约的家中,依靠女儿生活。当时的总统约·昆·亚当斯任命他的二女婿为纽约邮政局局长,这份薪俸保证了门罗一家的生活。为了挣钱,门罗总统只得写书换取稿费。门罗的贫困状态终于感动了美国国会,他们批准给予门罗在任总统期间的补偿费3万美元,连同他的卖地进账只够还清门罗的旧债,却无法弥补他清贫的生活。1831年,门罗最后的家——橡树庄园被他卖掉了,到此,门罗成为地道的无家可归者。当年7月4日,门罗在女儿家因心力衰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73岁,成为死于国庆日的第三位前总统。
  第一百七十二章
  专克总统
  罗伯特·托德·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和银行家的女儿玛丽·托德的长子,生于1843年8月1日。因为他目睹了三个总统的死亡,所以人们说他“专克总统”。
  罗伯特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16岁前一直住在父亲购置并不断扩充的房子里。他在学习上没有什么出色表现,这一点令他父亲非常担心,说道:“他足够聪明。我只是担心他是那种少有的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却不成器的孩子。”他父亲的论断得到了证实。
  罗伯特考哈佛大学时,17门功课中有16门不及格。他只好在新罕布什尔爱塞特的菲利普学院补习了一年,才获准进哈佛学习。多年以后鲍勃回忆道,当他宣布他要学法律时,父亲给了他唯一的一次关于他的职业的忠告:“你应该学得比我多,但是你永远也不会有时间来超过我。”在哈佛上学期间,罗伯特去参加了他父亲的总统就职典礼。
  一上任,林肯就面临着无法避免的内战的爆发。他招募了75,000名志愿者来保卫合众国,其中却没有他的儿子鲍勃。尽管北方学校里的大批师生离开学校奔赴战场,林肯的长子却一如既往继续学业。对于他不入伍,人们众说纷纷:他是依从了精神紊乱的母亲的意愿;亚伯拉罕·林肯不让儿子入伍,或是鲍勃认为他父亲已经宣战,他就没有义务再参战了。1864年鲍勃从哈佛毕业后,他的父亲还是请格兰特将军给他21岁的儿子安排个位置,说:“从哈佛毕业后,他想在战争结束前对它有所了解。我不想让他当兵,也不想让他当官,因为那些比他早人伍的人更有资格也更能胜任。”格兰特将军给了总司令的儿子一个上尉军衔,林肯随即任命鲍勃为助理副团长。然后他“确实争取驻扎在彼得堡和阿波马托克斯的营地,以亲眼目睹罗伯特·E·李投降”。鲍勃在内战中从未真正上过战场,所以后来北方的报纸写“罗伯特·林肯在军队里的出色表现”时,稍有些嘲讽意味。
  1865年4月14日,他目睹父亲在华盛顿福特戏院遇刺。林肯是在1865年4月14日晚上,在剧院包厢里看戏时,被演员用枪杀死的。那天晚上,林肯亲自要求作战部长斯特顿派一个叫埃克特的陆军上校做他的警卫。但斯特顿说,埃克特另有任务。然而事实上那天晚上埃克特一填在家里,后来担任总统包厢的警卫的是警察布恩,该人一贯行为不轨,却由林肯夫人亲自指定担任当晚警卫。这整个过程的奥妙,至今无人知晓。
  凶手后来都作了惩处。1926年,罗伯特?托德?林肯在他逝世前,焚毁了他父亲的一些私人文件。他对朋友说:“这些文件中的证据表明,林肯内阁中有一个人犯有叛国罪。因此,还是把这些证据付之一炬为好。”这场策划暗杀林肯的大阴谋的主犯是谁,也许将永远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谜。
  1881年7月2日,美国总统伽菲尔德在华盛顿的巴尔的摩与波托玛克火车站遭人暗杀时,小林肯也在附近。
  1901年9月6日,麦坚利总统在纽约州布法罗市泛美博览会上遭人暗杀时,小林肯离开总统不过几尺。这一切都使人们觉得小林肯会给总统带来灾祸。
  那么这究竟该如何解释?是不是只是一个巧合呢?
  第一百七十三章
  每隔20年美国总统遭厄运
  美国总统从1840当选的总统开始,每隔20年所当选的总统就一定会死在任上。
  1840年当选的总统,辉格党人老威廉·哈瑞森,上任后一个月先是受凉,后转成肺炎,怎么都医不好,最后不治身亡。
  1860年当选的第16位总统,共和党人林肯1865年在剧院观剧时遭南方奴隶制分子暗杀,被刺身亡,死在第二任上。一个南方联盟的同情者布思开枪后逍遥法外。
  1880年当选的第20位总统,共和党人加菲尔德于1881年在火车站被一位寻求领事职位未遂的律师开枪射中,两个多月后因感染和内出血而去世,死在任上第10个星期。
  1900年连任的第25位总统,共和党人麦坎尼1901年被柯佐罗滋枪杀,死在任上。刺客说:“我尽自己一份责任。我不认为一个人该有这么多的工作可以做,而另一个人(我)无事可做。”麦坎尼对华政策是著名的“开放门户政策”。这期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1920年当选的第29位总统是共和党人哈定,1920年暴病而死。有人相信是哈定陷入腐败丑闻,为了免于受弹劾羞辱,哈定夫人毒死了丈夫。
  1940年连任的第32位总统,民主党人小罗斯福,是1945年病死在任上的。
  1960年当选的第35位总统民主党人肯尼迪,是1963年遇刺身亡的。
  1980年当选的第40位总统是共和党人里根,他在1980年遇刺,身负重伤大难不死,是唯一逃过厄运的总统。刺客只是为了向女演员福斯特(JodieFoster)献爱心。
  据说由于一个印地安人首领特科抹人在天之灵的诅咒,才会使美国的总统隔20年就遭厄运。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这个人的诅咒有那么灵验?或者,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个巧合而已?
  第一百七十四章
  美白宫和英首相发言人辞职巧合
  2003年5月1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官方发言人戈德里克·史密斯表示,他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辞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
  史密斯认为,发言人是一份非常好但要求很高的工作,但他觉得自己不能永远从事这个职业。史密斯说,“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感到现在是做些其他事情的时候了。”
  史密斯表示,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决定,没有任何深层原因,他也不知道今后是否会继续从事行政事务或者转行。
  同日,美国白宫主要发言人阿里·弗莱舍也宣布,他将于今年7月辞去白宫新闻秘书职务,进入私营部门工作。据报道。五角大楼的发言人维多利亚·克拉克和白宫副新闻秘书斯科特·麦克莱伦可能是接替他的人选。弗莱舍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离开白宫的时候已经到了,他希望在布什连任总统竞选攻势全面展开前辞去白宫发言人这一艰难的职务。弗莱舍还表示他辞职后将在私营行业谋职。
  经过“9·11”恐怖袭击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弗莱舍俨然成为布什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报道称,现年42岁的弗莱舍已在政府中工作了21年。他有时与白宫的新闻班子发生矛盾,而且与布什手下一些高级助手关系紧张。但是弗莱舍说辞职决定是他自己作出的,他已将此决定告知布什总统。
  史密斯说,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巧合,出现这样的巧合令人觉得非常“怪异”。
  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麦兰采夫胡同
  莫斯科的街道、胡同名称中真是史话连篇、趣谈纵横。最动人的莫过于波麦兰采夫胡同了。来往于这条胡同的行人中竟然还包括“革命烈士”波麦兰采夫本人!更有趣的是,“革命烈士”甚至还碰上过路人向他打听:“请问,波麦兰采夫胡同怎么走?”
  这条胡同一点儿也不偏僻,它位于市中心,而且是在极著名的阿尔巴特大街上。有关它的史话可以追溯到那如火如荼的1917年。
  波麦兰采夫是莫斯科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沙皇的一九三后备团服役。1917年10月26日彼得格勒起义的炮声传到莫斯科后,全团立即倒弋,选出以波麦兰采夫为主席的军事革命委员会。
  从此,这位“叛逆”的年轻军官踏上了革命之途。波麦兰采夫满腔热情地来到红色近卫军司令部请战,随后便带领人马奔赴战斗最激烈的市区。由于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队伍节节挺进。最后,在向特罗伊茨胡同附近的临时政府司令部发起冲锋时,波麦兰采夫不幸被子弹击中,负了重伤。他被送进医院,几小时后,噩耗传到阵地。
  1922年十月革命五周年之际,应原波麦兰采夫连队战士们的请求,莫斯科市苏维埃作出决定,将特罗伊茨胡同易名为波麦兰采夫胡同。决议上写道:“为纪念在此阵地上牺牲的一九三陆军后备团连长波麦兰采夫准尉……”
  而实际上,波麦兰采夫入院治疗数月后竟奇迹般活了下来。他庆幸的是看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遗憾的是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他痊愈后即告别戎马生涯,踏入大学校门。说也巧,当他大学毕业、由外地调回莫斯科大学任教时,正巧也是1922年。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巧合。
  不过,波麦兰采夫很久以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胡同。第一个告诉他的人是他的女儿。女儿常去“科学家之家”听音乐会,波麦兰采夫胡同是必经之路,不知怎的,她获悉了胡同与父亲的关系。当女儿兴奋地告诉他这一惊人的发现时,波麦兰采夫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一九三团中每一个士兵都配享有这一荣誉。”他决定还是保持缄默。
  若干年后,这个秘密终于公诸于众,而且作为莫斯科市的一大奇闻及革命传统教材写进刊物甚至教科书中。
  发现波麦兰采夫仍在人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当年的老战友。他们为了搜集莫斯科十月革命战斗史料在档案馆翻寻查找,忽然看到波麦兰采夫的卷宗,这下子把他本人也一并“挖掘”出来了。此时的波麦兰采夫已是莫斯科大学分子物理学教研室的教授。
  第一百七十六章
  第十九届奥运会上的巧合
  第十九届奥运会于1968年10月12日至2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墨西哥城海拔2259米。经第十九届奥运会检验,该市高原气候对长跑、竞走、划船、公路自行车等运动项目的成绩有不利影响,但对短跑、跳跃等运动项目却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本届奥运会应邀参赛的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国际奥委会会员125个。这是奥运会参赛单位首次突破100个。参赛运动员5531人。中国台湾派出了43名运动员参赛。
  墨西哥城奥运会出现了一些百年不遇的大巧合,一些兄弟或师兄弟纷纷上场同台献艺,并且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森德林兄弟三人乌尔夫·森德林、耶尔根·森德林、彼得·森德林兄弟三人均为瑞典帆船运动员,并同乘一条帆船参加比赛。在本届奥运会上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获“5.5”米型金牌,赢得了人们的羡慕。这三位兄弟后来还在世界锦标赛中,1969年获该项亚军,1971年获"龙"型世界和欧洲冠军。
  另外一组兄弟组队参加本届奥运会的是参加自由车越野赛的兄弟。由兄长凯恩特、次兄斯托汶莱、三弟埃利克、小弟汤玛斯兄弟四人组成的瑞典队夺得了本届奥运会自由车越野赛第2名。
  再有一组百年不遇的大巧合是参加本届奥运会十项全能金银铜牌获得者,他们三人都是同一位教练的弟子,可以称得上是师兄弟。金牌获得者W.图米年轻时病魔缠身,先后患过白血病和肝炎。康复后,他决定以体育运动来改善身体状态,便投身于田径运动,选择了最艰苦的十项全能。后来,图米在西德训练和比赛,得到了西德著名教练席尔默的指点。本届获银牌和铜牌的西德选手瓦尔德和本德林也是席尔默的学生。这样,席尔默的三个弟子都威震墨京。图米的8193分是奥运会十项全能新纪录,他在高原的困难条件下,终于成了“田径之王”。
  第一百七十七章
  奥运纪念邮票的巧合
  我国为纪念奥运会的召开,曾多次发行邮票。1980年,我国运动员首次参加第13届冬奥会,我国邮电部发行了“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1980年11月发行了“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一周年”邮票;1984、1988、1992分别发行了奥运会纪念邮票;1996年发行了“奥运百年暨第二十六届奥运会”邮票。
  在发行的这么多的奥运邮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前发行的一套六枚的纪念邮票,它与我国运动员在这届奥运会上的比赛成绩,竟有好几个巧合。这些巧合至今还是人们的美谈。
  女运动员吴小旋夺得了射击比赛金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奥运会女冠军,而这套邮票的第一枚画面就是一个女射击运动员。
  女运动员周继红在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得最后一枚金牌,而这套邮票的最后一枚画面又正好是一个女跳水运动员。
  这套邮票的第四枚是“体操——鞍马”,面值“10分”,而在这届奥运会的“鞍马”决赛中,李宁正好得了一个“10分”。
  这套邮票的第五枚,即倒数第二枚的主题是“女排”,而我国女排获得的金牌也恰好是我国15枚金牌中的倒数第二枚。这枚邮票的面值是“20分”,而我国女排在这届奥运会决赛中三局比分加起来,正好赢了美国女排“20分”。
  这真是令人叫绝的惊人巧合。
  第一百七十八章
  百年前一幕惊人重现
  澳大利亚运动员伊恩·索普在雅典奥运会19日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只得到铜牌,这没有什么惊奇的。但是,他的这一成绩使他与100年前美国运动员查尔斯·丹尼尔斯的成绩形成了难得的巧合。
  美国人查尔斯·丹尼尔斯在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自由泳3项比赛中得到奖牌。100年后的今天,索普成为又一个在一届奥运会同样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自由泳3项比赛中都得到奖牌的运动员。也使他成为该国历史上得到奥运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更为巧合的是,索普在这三项比赛中的成绩相加的总时间为6分16秒37,精确到整秒数正好与丹尼尔斯当在头版刊登索普年在400米自由泳一项比赛中所用的时间相同。因此,澳大利亚媒体纷纷热捧索普。澳最大报纸之一的《澳大利亚人报》20日的巨幅照片,并发表了赞扬索普是澳大利亚最伟大的游泳运动员的文章。文章引用澳大利亚游泳队前主教练塔尔伯特的话说,索普是在身负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参加本届奥运会的,这从他获得400米自由泳金牌后从未有过的激动表情中可以看出。
  迄今,索普总共拿到了9枚奥运会奖牌,包括5枚金牌、3枚银牌和1枚铜牌。此外,他早已是澳大利亚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选手。
  第一百七十九章
  欧洲杯之巧合
  2004年7月5日,贝克汉姆本届欧洲杯两次罚点球失误,都是在里斯本卢斯球场出现的。
  本届欧洲杯的决赛变成了揭幕战的翻版,这是欧洲杯44年历史上的头一遭,仿佛23天的比赛只不过是两支球队的一场游戏。其实,荷兰队在1988年欧洲杯有过跟葡萄牙队同样的遭遇,只不过荷兰队的首场比赛并不是揭幕战而已,而如果葡萄牙队今晨夺冠,那他们的命运将跟1988年的荷兰队一模一样,而且他们国家的俱乐部也恰恰夺取了当年的欧洲冠军联赛(1988年为欧洲冠军杯)冠军,这就是巧合。
  在欧洲杯的历史上,每一届都有东道主球队杀进4强,而且东道主一旦杀进决赛就能够夺冠。在1988年之前,东道主获得了3个冠军、1个季军。从1988年开始,东道主连续4届都是获得季军。而如果葡萄牙队今晨夺冠的话,还将延续欧洲杯东道主“逢4的年份夺冠”的宿命,就像1964年的西班牙队和1984年的法国队一样。
  本届欧洲杯1/4决赛结束后,欧洲5大联赛的代表队全部出局,其中西班牙队、意大利队和德国队在小组赛就已经出局。这样的局面与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的格局何其相似,这就证明其实本届欧洲杯的种种迹象实在并不存在“冷门”,这一切在欧洲冠军联赛上已经有了苗头,我们不应该只是说这是一种巧合,更应该清晰地知道这是欧洲足球发展到如今的一种必然。
  英格兰队除了本届欧洲杯上是因为在“点球大战”中负于葡萄牙队外,在1990年的世界杯和1996年的欧洲杯、1998年的世界杯上,他们都是在“点球大战”中被淘汰出局。有意思的是,贝克汉姆在本届欧洲杯上陷入了“点球魔咒”,他先是在小组赛对阵法国队时射失一个点球,导致英格兰队被法国队“逆转”击败,在1/4决赛的“点球大战”中又一次射失点球。巧合的是,小贝射失两次点球的地方都是卢斯球场。
  而荷兰队终于在本届欧洲杯上改写了12年的“点球厄运”,他们在1/4决赛中凭借点球以6比5击败瑞典队。
  意大利队又一次博得了大家的同情,由于瑞典队和丹麦队打成2比2,卡萨诺终于打进本届欧洲杯最“悲情”的进球,意大利队成为欧洲杯历史上第1支一场不败依然被淘汰的球队。
  虽然瑞典队和丹麦队的“默契球”跟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黑哨”一样让意大利人找到了借口,然而,这次他们的出局与1996年欧洲杯时何其相似。
  第一百八十章
  世界杯中惊人的巧合
  足球中有一些惊人的巧合令我们无法解释。
  譬如关于1982对称轴的说法:那就是,以1982年为轴心,加4年或者减4年都构成一个重复的冠军王座。譬如,1978年与1986年的冠军是阿根廷,1974年与1990年的冠军是德国,而1970年与1994年的冠军则是巴西,如此推算,1966年的世界杯得主英格兰绝对应当是1998年的冠军了,但是贝克汉姆的被罚下场令这一切都成为泡影。
  然而最最神秘的一件事则是1998年世界杯前阿迪达斯公司的广告。在那个别出心裁的广告中,世界巨星齐达内、克鲁依维特、皮耶罗、贝克汉姆……都被亮了红牌,而那届世界杯赛的结果竟然与广告中的预示惊人地相似。
  在本届世界杯赛场上,同样出现了种种惊人的巧合,譬如英格兰与阿根廷的相遇便充满了宿命式的因果报应:上届西蒙尼的假摔导致英格兰的提前出局,当时英格兰的竞技状态正在巅峰时期;而本届却由于一个有争议的点球令英格兰取胜,本人虽为英格兰球迷也不能不公正地说:本届的英格兰与阿根廷确实存在实力上的差距。又譬如卫冕冠军法国队的出局。也许,是从98世界杯到2000欧洲杯法国队得到的太多了,也许,是两场缺阵的齐达内把运气带走了,这届杯赛上三大联赛的最佳射手们把球一次次地打在了门楣和立柱上,功亏一篑,无功而返。再譬如,1966年在英国世界杯上,朝鲜队击败了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36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南方兄弟韩国队又以一粒金球,把意大利队挡在了八强之外。
  第一百八十一章
  法老宫女借尸还魂
  在埃及尼罗河畔的阿比多斯有座雄伟壮观的古庙,这座石庙是埃及法老塞谛一世为奥西里斯神所建的,这座庙几乎全部用华贵典雅的大理石和精美的浮雕建成。尽管已经残缺不全,处处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但仔细观察仍可依稀看到这石庙过去的高贵与辉煌。埃及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到这里来的游客大都先奔举世闻名的金字塔而去,对这座不太出名的古庙宇并无多兴趣。但是多年以来在这座古庙废墟里住的一位名叫多罗西的老妇人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她声称自己是埃及法老的宫女并借尸还魂重返人间。
  1903年,多罗西出生于巩固伦敦一个富有的家庭。幼儿期发育正常,但是到她三岁时的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她一生的道路。1973年,她曾向人们诉说幼年的往事:她三岁时,一次突然从楼梯上摔下来,伤势很重,不久医生宣称她死亡。然而。等医生带着护理人员准备来殓葬时,却惊讶地发现小女孩安然无恙。这个意外发生后不久,多罗西的脾气秉性、言谈举止一下子全都改变了,她常常躲在桌子和家具后面,她又时常哭闹着要父母送她“回家”。父母对她身上发生的如此巨变感到莫名其妙却又不知如何是好,便想着带她出去走走。
  有一天,他们全家参观大英博物馆,当进入埃及陈列室时,多罗西简直疯了。她无缘无故的开始拼命吻那些埃及石像的脚,并抱着装木乃伊的柜子,大喊着要留下来和“我的亲人在一起”。她母亲后来回忆说:“她当时叫喊的声音又奇怪又苍老。把我们都吓着了。”还有一次,多罗西偶然看到一张埃及法老塞谛一世所建的那座庙宇的照片,立刻对她父亲说那座庙宇才是她“真正的家”。并说她认识法老寒谛,塞谛对人很和蔼。并开始在大英博物馆学读埃及的象形文字。
  1930年,多罗西和一个埃及人结婚后就搬到了埃及去住,并改名乌姆·塞谛。她做了二十年考古工作助手,1952年她第一次到塞谛所建的古庙和奥西里斯神坟墓据地阿比多斯朝圣。多罗西并不懂得现代埃及文,然而,当火车在一排石灰岩山岭附近停下时,她马上知道“回家了”并立刻飞奔至那座庙宇跟前。
  1954年,多罗西又一次回致电阿比多斯,并准备在这里度过余生。从那以后,她在阿比多斯每天向奥西里斯神祷告,还做些庙宇的保养工作,成为古埃及的奥西里斯神唯一生存在世的信徒。
  难道她真的是法老的宫女吗?如果不是的话,这一切神秘事情又该如何解释呢?如果不是她三岁的时候出现意外,她还会说自己是法老的宫女吗?或者,就是三岁的意外使她巧合地借尸还魂了?
  这真的是无法解释。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复活节岛上的巧合
  1722年4月,由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率领的三艘战舰,在东南太平洋的狂风巨浪中颠簸了数月之久。暮色中,他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个小岛。在兴奋和猜度中,他们靠近了这个航海图上没有标记的岛屿。然而,它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小岛的四周竟然站立着黑压压、一排排参天巨人。再走近一看,原来那是数百尊硕大无比的巨人雕像。
  这一天是复活节,所以他们把这个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
  小小的复活节岛独处地球偏僻的一角,孤悬于东太平洋上,远离其它岛屿。西距皮特凯恩岛1900公里,东距智利西海岸面700公里。岛长22.5公里,呈三角形,面积在17平方公里。
  1862年12月,秘鲁人围捕了岛上的1000多居民,把他们运往秘鲁去掘鸟粪。岛上许多显赫的要人也被掠走,他们所掌握的那些世代相传的特殊知识和技能也随之失传,最终只有15人活着返回岛上,还把天花病毒也带到了岛上。天花流行后,岛上人烟更加稀少,到1877年,岛上的居民只剩下仅有的110人。
  复活节岛贫瘠而干旱,岛的中部是风沙横行的沙漠,粮食根本无法生长。岛上也绝少树木,只有杂草。没有供水,没有河流,岛民只能靠挖池塘蓄存雨水度日。除了老鼠,岛上再没有其他野生动物。居民既无法种粮,也无法狩猎,而只能用简陋的木制工具打洞栽种甘薯和甘蔗,艰难度日。所以这里的岛民长年累月目所能及的除了大海、太阳、月亮和星星,实在是别无他物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干旱、荒凉,只有少数土著居住的孤岛上,却遍布着1000多尊巨大无比的巨人石像。这些巨人石像最重的可达90吨,高9.8米,就连最普通的也有二三十吨重。更加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巨大石像还大都顶着巨大的红石帽子。一顶红石帽,小的也有20米吨,大的重达四、五十吨。
  科学家们从1914年开始,对复活节岛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绘,并逐一统计了岛上的石像的分布情况,然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他们的面前,令他们百思不解。
  面对着岛上的巨石人像,人们首先产生的疑问必定是:这些人像是怎样造成的?要知道这个贫瘠的小岛居民们无法种植粮食,食不果腹,最多能勉强维持2000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靠什么来养活造石人像的强劳力?他们吃什么?而人们发现这个岛时,岛上仅仅生活着几百名尚未开化的土著人。他们怎么能够提供找000名劳力的各种需求,如木材、绳索、食物等呢?
  在离复活节岛500米的海面上,有三座高达三百米的小岛,分别叫作莫托伊基,莫托努俟、莫托考考。他们四周是危崖绝壁,任何船只都无法靠近。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船只无法靠近呢?然而岛民们清楚地记得,原来有几尊巨人石像就高高耸立在这危崖的顶端。法国考古学家马奇埃尔证实,这石像确已跌入海中,可石像的基座石坛还稳稳座落在危崖绝顶上。
  考古学家面对着这三个小岛的石坛,真是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知道,别说是在史前的原始社会,就是在现代,除了最先进的直升直降的飞行器,谁也无法把这些巨人石像运到悬崖绝顶。
  还有,这些巨人石像是谁造的?据第一个到达岛上的罗格文回忆录写道:当时的岛民有的皮肤为褐色,就颜色的深浅而言与西班牙相似,但也有皮肤较深的人,而另一些完全是白皮肤,也有皮肤带红色的人,只有数百口人,却分为多种肤色,这更加让人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多种肤色呢?只有百口人而已。难道又是一个巧合?
  更令人惊讶的是,复活节岛的居民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世界的肚脐”。这种叫法,一开始人们并不理解,直到后来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岛瞰地球时,才发现这种叫法完全没错棗复活节岛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跟一个小小的“肚脐”一模一样。难道古代的岛民也曾从高空俯瞰过自己的岛屿吗?假如确实如此,那又是谁,用什么飞行器把他们带到高空的呢?如果不是的话,又为什么会如此巧合呢?
  在复活节岛的悬崖下,有一堆大圆石块,上面刻有许多鸟首人身的浮雕图案,被称为“鸟人”。居民为什么选择了这种“鸟人”作为崇拜对象?鸟首隐喻着什么?
  在复活节岛上,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莫测,古代和现代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复活节岛文字巧合
  塔希提岛主教耶比斯科普·若沙恩是复活节岛文字的最早研究者,他有幸得到了一些条板,但他对这种独特文字却一筹莫展,他无法辨认出任何一个可信的古代符号。主教的弟弟认为,这种文字肯定有着特殊的含义。
  而在本世纪初,考古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在印度河谷发现了雅利安人来到印度之前就已存在了几百年的城市,还有至今无法解读的古代象形文字。捷克人种志学家洛乌科特卡研究了这些文字后,认为它同科哈乌·朗戈—朗戈文字十分相似。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了匈牙利的研究者封·赫维希。1932年,赫维希在法国巴黎铭文科学院作了一个轰动一时的报告,说印度斯坦象形文字中有100多个符号同科哈乌·朗戈—朗戈文字完全相同。在以后的研究中,赫维希又把相同符号的数目扩大到175个。他认为,只有400多个符号的印度斯坦象形文字中,有如此众多的符号同复活节岛的文字相同,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了。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罗伯特·哈利涅·赫列捷恩又进一步指出,复活节岛的文字不仅同印度斯坦的象形文字相似,而且同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和东南亚的图画文也有相似之处。另外一些古学家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说,印度斯坦的文字符号和物质文明产生于公元前20000年前,而复活节岛的文字只是在公元500年时才出现。两者相差如此之大,很难说这两种分别属于不同历史时代,相距13000公里之遥的文字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解读科哈乌·朗戈—朗戈文字的研究中,列宁格勒的一位学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位学生叫鲍利斯·库德利亚弗采夫,是列宁格勒人类博物馆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不久,鲍利斯·库德利亚弗采夫在一次小组例会上发表了一种看法,他把俄国科学家米克罗霍·麦克拉依所得到的两块条板加以对照,发现上面的文章完全一样。他又把这两块条板同圣地亚哥博物馆所收藏的条板临摹本相对照,发现内容也一样。他断定,这一系列符号已经组成了文字。不幸,战争夺去了这位年轻研究者的生命。战后,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列德洛格公布了这位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奥列德洛格认为,“科哈乌·朗戈—朗戈符号表明,这种文字还在形成之中,它在某种程度上同埃及早期王朝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比较接近,而埃及当时的文字也才刚刚形成。”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两个物理学家
  1913年7月12日,小威利斯·拉姆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工程师家中呱呱坠地。中学时代的拉姆一直是个化学谜,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喜欢上了物理学,从此他在物理学这条大道上越走越远,终于作出了惊人的成绩,做出了科学上称为“拉姆移动”的发现。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狄拉克曾预言,电子是一种带电的微粒,在原子中不停地绕核运动,同时,本身还有自旋,就如同地球有绕太阳的公转与绕自身轴的自转一样。电子在核外有几条运动的轨道,不同轨道上能量不同,称之为能级,而电子的自旋又具有自旋磁矩,电子的自旋及轨道运动角动量分别称之为自旋角动量S和轨道角动量L,它们迭加在一起就成为电子的总角动量J。狄拉克还设计了一套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只要J相同,即使L不同,电子的总能量却是相同的,为了检验狄拉克的理论,许多科学家都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都宣告失败。这时拉姆却选中了这个难题。
  拉姆经过实验测定得出,即使电子总角动量相同,若轨道角动量不同,电子的总能量也要发生变化,为此他测量了氢原子中电子在靠近最低组态里两个不同L的能量相关为1057.77±0.1兆周,这个差值就称为拉姆位移。
  无独有偶,在拉姆进行这项研究课题时,远在德国他乡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库什也对这个课题产生了极大兴趣,几乎同时,库什也测出电子的总磁矩要比一个玻尔磁子大千分之五,两者相辅相成,互成辉映,成为科学史上的佳话,为此他们共同赢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两伟大作家死于同年同月同日
  1547年9月26日,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诞生于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很精湛。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
  1566年,塞万提斯一家来到马德里定居。没有多长时间,塞万提斯就以自己横溢的文学才华在马德里崭露诗名。当时在马德里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胡安·洛贝斯·台·沃约斯读到塞万提斯的诗以后,亲自登门拜访,并把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招进自己开办的学校里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塞万提斯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充实,并在沃约斯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传诵一时。
  但是,他的一生并不平安。时运乖蹇的塞万提斯一直在贫苦中挣扎,而且还由于种种原因数度入狱,但每次都能很快证明他是清白的。在监狱里,塞万提斯广泛地了解到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们,并写出了以此为内容的《训诫小说集》。而他的传世杰作《堂吉诃德》,就是在塞维利亚的监狱里构思并创作出来的。
  1616年4月中旬,塞万提斯完成了他最后的长篇小说《贝尔西莱斯和西希思蒙达》。尽管当时严重的水肿病折磨得他十分痛苦,但他依然诙谐地在献词里戏言道:“我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照我的脉象来看,最晚这个星期天就要走完它的旅程,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正如他所预料的,三天后,也就是4月23日,这位西班牙乃至全世界最有学识的思想家和最伟大的小说艺术家溘然辞世。时至今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在哪里。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亚芬河畔的斯特拉福。1587年,年仅23岁的莎士比亚离开妻子和三个儿女,只身前往伦敦谋生。斯特拉福和伦敦相距不是太远,但在当时也有四天的脚程。莎士比亚到了伦敦,先是在剧院里找到一个打杂的活计,偶尔为了救场,也上舞台跑一跑龙套。1592年新年,莎士比亚创作的《亨利六世》在伦敦最大剧场之一玫瑰剧场上演,卖座收入竟创了当时整个演出季节的纪录。莎士比亚的名字就此一炮打响。随着时光的流逝,莎士比亚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注意到了他,决定授予他爵士称号和族徽。这个当年剧院的杂役,终于成了伦敦戏剧界的一颗明星,继而又成了剧院的股东。1613年,当莎士比亚返回家乡斯特拉福的时候,已然富甲乡里。他买下了全城第二的豪宅,在亚芬河边过了三年享福的日子。然后于1616年4月23日,自己生日的同一天去世。
  各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最伟大的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和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死于同一年的同一天:1616年4月23日。他们也许没有听说过对方。这真是一个奇迹。
  第一百八十六章
  麦克斯韦与爱因斯坦的巧合
  麦克斯韦于1831年6月13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小便显露出数学天才。他在14岁时就写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次年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的刊物上。184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哲学。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和物理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麦克斯韦是科学革命前的重要转折人物。一方面,他是近代物理学的巨匠、经典物理学大厦的主要完成者之一;另一方面,他由于加速了牛顿力学观的崩溃而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先驱。麦克斯韦对科学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提出和发展了新的世界观,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他的电磁学理论通向相对论;他的气体动力学理论对量子论起过作用;他筹建并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引导了实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这一切使他成为牛顿之后、爱因斯坦之前最重要的物理学家。
  麦克斯韦生前没有享受到他应得的荣誉,因为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直到20世纪科学革命来临时才充分体现出来。然而他没能看到科学革命的发生。
  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病在剑桥逝世,年仅48岁。那一年正好爱因斯坦出生。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科学史上这种巧合还有一次是在1642年,那一年伽里略去世,牛顿出生。
  第一百八十七章
  莎士比亚同月同日生死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商人家庭。他7岁上学,16岁时因家境渐趋穷困而辍学。此后,他先在一个屠户家学徒,又在乡间教过书。后来因为他在当地富豪兼保安官的地里偷猎鹿兔而获罪,因此,他撇下家庭逃到伦敦,在剧场里看马、做杂役,并开始创作剧本。起初,一些专业编剧耻笑他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只懂得一点点拉丁文和很少的希腊文”,是“混迹于白鸽群中的乌鸦”。莎士比亚无视这些嘲讽,拼命进行艺术创作,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一生写了许多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中,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出色的反映了英国社会五光十色的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个性解放的思想。同期的《威尼斯商人》则尖锐地讽刺了高利贷商人极端利己的本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莎士比亚创作高峰的标志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堪称世界最佳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复杂的文学典型之一。莎士比亚晚年转入神奇剧的创作,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作品有《辛白林》、《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于1616年逝世,有趣的是他的生日和卒日同为4月23日,这么巧合的事,是极为罕见的。英国人民不但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节”。
  第一百八十八章
  同月同日出生的音乐家
  现代人对占星学应该不会陌生,它是五千多年前诞生的一种占卜法,经历了古希腊时期后,发展得越来越强盛。人们将复杂的传统占星学简化为直观易懂的“十二星座”,企望它能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后来,占星学与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紧密相联,得出不少规律性的理论。
  就拿音乐家为例。同星座的音乐家在个性上当然不一定如出一辙,但确有些相似的巧合。比如说,白羊座似乎确实在富有领导才能的指挥家方面人才辈出。还有两对演奏同样乐器的音乐家,竟然是同—天生日:钢琴家毛里齐奥·波利尼和阿尔图罗·贝内代·蒂·米凯兰杰利都是1月5日出生,他们是师徒,都是摩羯座的,演奏风格也很相似。
  毛里齐奥·波利尼意大利钢琴家,1942年出生。早年在威尔第音乐学院从名师学习钢琴,并兼学作曲。1960年获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大奖。1971年以后在欧洲旅行演出,颇获成功。他的演奏风格干净利落、健康明快,没有一点忧伤的影子,给人以力量的感染,他弹出了生活的赞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钢琴家。
  阿尔图罗·贝内代·蒂·米凯兰杰利意大利钢琴家,生于1920年。早年就学于布雷西亚和米兰音乐学院。1939年,他在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从此名声大震,活跃于国内。二战之后,他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引起轰动。1972年,他移居瑞士,成为国际上瞩目的钢琴大师。他的演奏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全精神还有两们小提琴家也是同月同日出生的,他们叫雅沙·海菲兹和弗里茨·克莱斯勒,2月2日,同为水瓶座,这两位都是跻身于最杰出之列的炫技小提琴演奏家。
  第一百八十九章
  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神秘再现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超级游轮在首航北美的途中,因触撞一座漂浮流动的冰山而不幸沉没,酿成死亡、失踪达1500多人的特大悲剧。
  80余年过去了,正当人们对它已经淡忘时,却又连连爆出了惊煞世人的新闻。
  1990年9月24日,“福斯哈根”号拖网船正在北大西洋航行,在离冰岛西南约360公里处,船长卡尔·乔根哈斯突然发现附近一座反射着阳光的冰山上有一个人影,他立即举起望远镜对准人影,发现冰山上有一位遇难的妇女用手势向“福斯哈根”号发出求救信号。当乔根哈斯和水手们将这位穿着本世纪初期的英式服装、全身湿透的妇女救上船,并问她因何落海漂泊到冰山上等问题时,她竟然回答:“我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名乘客,叫文妮·考特,今年29岁。刚才船沉没时,被一阵巨浪推到冰山上。幸亏你们的船赶到救了我。”“福斯哈根”号上的所有船员都被她的回答弄糊涂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考特太太被送往医院检查时,发现她除了在精神上因落难而痛苦外,其他方面的健康状况良好,丝毫没有神经错乱的迹象。血液和头发化验也表现她确系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就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疑问,难道她从1912年失踪到现在,竟会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海事机构还特地查找了“泰坦尼克”号当时的乘客名单记录表,确认考特太太登上了这艘豪华游轮。这太离奇怪诞了,以致人们无法用科学常理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难道她真的一直存在于所谓的“时空隧道”中?
  正当人们为此而争论不休时,另一件意外巧合的奇事又发生了。
  1991年8月9日,欧洲的一个海洋科学考察小组租用的一艘海军搜索船正在冰岛西南387公里处考察时,意外地发现并救起了一名60多岁的男子。当时,这名男子安闲地坐在一座冰山的边缘,他穿着干净平整的白星条制服,猛吸他的烟斗,双目眺望无际的大海,脸上显示出一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表情。但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失踪近80年的“泰坦尼克”号上大名鼎鼎的船长史密斯,并几次拒绝对他的援救。
  著名的海洋学家马文·艾德兰博士在救回史密斯船长之后,告诉新闻记者说,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会比此事更让他吃惊。他不知道在北大西洋那儿发生了什么,被救的人并非行骗之徒,而是“泰坦尼克”号上的船长,是最后随船一起沉没后失踪的人。更为惊奇的是,史密斯虽则已是140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像位60岁的人,而且在他获救时,一口咬定是1912年4月15日,并几次劝阻救助人员不要救他,船既然已被冰山撞沉了,最后的气浪把他抛到了冰山上,他这个船长也只有与冰山共存了。
  精神病心理学家扎勒·哈兰特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后,认为他的生理和心理很正常。哈兰特博士曾于1991年8月18日的一个简短新闻会上指出,通过保存在航海记录中的指纹验证,可以确认他的身份就是船长史密斯。
  欧美的有关海事机关认为,史密斯船长和考特太太均属于“穿越时光再现”的失踪的人。不过,史密斯船长和考特太太能够差不多同时再现并且被救起,这也应该只是一个意外的巧合吧。
  (全书完)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