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尼顿:四海一家(3)
---------------
班尼顿采取了一种“多种族”的主题,它与班尼顿服装的颜色主题同时出现。一开始,海报中出现的是一大群兴高采烈的小孩与大人,来自不同的种族,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种族衣服,传递了一种简单、快乐的感觉,广告词则是:“班尼顿:全世界所有的颜色!”(“Benetton:Allthecolorsintheworld!”在英文中,colors同时也代表不同种族的肤色。)
后来,海报的主题改变了,越来越挑拨,在托斯卡尼的艺术指导下,变得极端具有争议性,引起了公众相当的关注。举几个班尼顿的海报为例:一个死去的艾滋病患者,身边围绕着家人,海报中散发出一种类似耶稣基督的气氛;神父与修女接吻的海报;一件沾满血渍的T恤,加上一条同样染有血渍的工作裤;诸如此类的争议性海报。但是,虽然这样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关注,不过却达到了班尼顿的目的。每当托斯卡尼的争议性海报推出,销售量几乎都会增加;而如果代之以单调乏味的广告,据说销售额就会减少。
从否定的角度来看,班尼顿的广告策略是企图将文化加以商品化,也就是尝试让公司1980年代日益枯燥无趣的形象重拾活力,借以提高其营业额。策略的主要出发点是,现在的消费者并非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产品在审美背后所呈现的意涵。班尼顿集团的广告并非只作为一项沟通的工具,而且还用以表达对当前所处时代的想法。它的广告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全球性主题,包括种族融合、环保,以及对艾滋病的关切。通过广告的全球影响,他们成功地吸引大众的注意,在当前混乱的公司形象中独树一格。这些广告赢得了诸多国际奖项和好评,同时,激起人们的强烈反应,有时带着邪恶,但有时则是纯粹的好奇心,由此,也再度证明他们永远是话题焦点,并不时挑战传统的思维。
然而,一些评论家也指出,班尼顿的广告是利用让人恐惧的情境,无耻地剥削消费者。吉诺斯在其著作《扰乱人心的愉悦》(DisturbingPleasures)一书中称之为“亢奋撩拨的写实主义”,基本上就是哗众取宠、引人震惊、标新立异,并说班尼顿的广告只不过是利用海报中的照片,简单地赤裸裸展现,而非挑战主流的社会问题。他也用了两则班尼顿最受争议与批评的广告,来佐证其论点。
在第一个广告海报中,我们看到一个黑人妇女与白人婴孩。黑人妇女穿着一件深红色,以粗呢线编织而成的羊毛衫,衣衫敞开,露出右侧乳房。她的双手有着已愈合的伤疤,指甲修得很短,而手中抱着的婴儿正在吸吮她的左侧乳房。由于黑人在美国受奴殁的历史与种族歧视的问题,令人难免将照片解读为一种帝国主义的符号,它不恰当地隐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黑奴奶妈的刻板印象。虽然这则广告在美国从广告牌上被撤下来,但讽刺的是,班尼顿却因此在欧洲获奖,包括法国的广告大奖(LeGrandPrixdeL’Affichage)。
第二则海报中出现两只手,一只肤色是白的,另一只则是黑的,这两只手用手铐铐在一起。评论家认为,这样的图片可能传递出一种预先算计的虚伪平等。在现实生活中,至少是在有意识的层面上,它只有强化一种观念,即犯罪、混乱与无法纪,基本上是黑人特有的问题。
班尼顿的企业文化
由于班尼顿是一家意大利公司,所以,班尼顿绝大部分的管理风格都与意大利人做生意的方法相近。班尼顿身为一个家族企业,反映出家庭对于公司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他们相当重视家庭观念,对于远亲近戚都有很强的个人忠诚,而对于外人则不容易建立起信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脉关系的建立在意大利的商界特别重要。鲁西诺本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级的人脉经营者,从白宫到克里姆林宫都识得其人”。全球范围里,成为班尼顿特许经销商的,大部分都是意大利裔,而且通常都是班尼顿家族直接或间接认识的朋友。确实,“他们似乎比较偏爱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这种通过人脉来建立商业伙伴关系的做法,可以从一个例子看出。当鲁西诺第一次接触美国市场时,他先找意大利商务部(ItalianChamberofCommerce),并得到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人沙理贝罗(SalSalibello)的协助。而且,第一家班尼顿服装店开在布拉格,是得力于“可以打通层层官僚的友人”的帮忙。一个与班尼顿家族亲近的盎格鲁—意大利商人,有一次曾针对谣传回应说,班尼顿与意大利黑手党有某种关系。
//
---------------
班尼顿:四海一家(4)
---------------
有一种文化深植于意大利,而像美国投资银行却未必能真的了解。这种文化就是,你认识谁,并且知道如何利用这样的关系。靠关系,这看起来或许有点旁门左道,但是,也是防范他人旁门左道的一种做法。
当我们知道班尼顿家族通过Edizione控股公司,一直握有公司百分之百的完全控制权时,我们知道又是信任的问题在背后作祟。25%的股权在米兰股票交易所流通,这个战略是要将班尼顿从一个家族企业变成一个成熟的公司组织。然而,班尼顿集团的最后掌控权,仍然为Edizione控股公司(即母公司)所有。权力的核心仍在四兄妹的手中,正如意料,他们都是Edizione的董事,没有外人可以进入此一权力核心,“班尼顿过去跟现在都像一座山,其顶峰高耸入云,通常无法识其真面目。班尼顿,过去是,未来也一直会是一个纯粹的家族企业”。
意大利的商业界普遍存在的酬庸现象,也可以在班尼顿看到。的确,意大利的老板觉得他们有义务照顾员工或者是其他有关系的人。例如,鲁西诺聘请其童年的玩伴尼可·鲁西安尼(NicoLuciani)作为班尼顿基金会的主管,虽然他们之前已经有25年没有联络。在商业的关系中,对于友谊的重视也可从一个例子看出,当鲁西诺与其妻子泰瑞莎(Teresa)离异并另结新欢时,班尼顿家族的旧友,同时也是公司的主要建筑设计师,断绝与鲁西诺所有的公私关系。
在公司管理上,鲁西诺也采取一种亲身参与的态度,这正是典型的意大利企业文化的特质之一。对于鲁西诺而言,班尼顿不只是一家公司,它展现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原则,勤奋工作,主动积极,并且是这个家庭所创造的成就的象征。当鲁西诺买下自小就梦想住在里面的别墅时,他把它改成班尼顿的企业总部,由此可以看出鲁西诺的自豪。他在公司事必躬亲的做法,也是众所皆知。他坚持要亲自决定店面的地点,亲自监督这些店,而且通常是远赴各地去视察。他对于理想的店面地点当然有其眼光,因为他花了许多时间观察人,以及他们的购物习惯。
《全球管理》(ManagementWorldwide)杂志曾写道:“(意大利的)企业领袖是极有权威的、享有特权的个人主义者,他们的声望影响他们的企业组织。”而且,他们也喜欢专注于“公司业务中,那些让他们感兴趣的部分,以及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至于其他的则交给其他人处理”。这些话拿来描述鲁西诺·班尼顿,真是再恰当不过。鲁西诺从过去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班尼顿家族中最为人所知者,他独揽销售大权,至于公司的其他业务则留给他的弟弟妹妹去管理。
鲁西诺痛恨一板一眼的官僚,这也人尽皆知。1981年,前意大利央行官员阿尔多·帕玛利(AldoPalmeri)成为班尼顿的首席执行官。投资人对于这项做法给予掌声,因为他们希望公司能够更加透明化。但是,帕玛利的到任,使得公司的官僚风气滋长,而这与富有企业家精神以及不求正式的班尼顿企业文化互为抵触。鲁西诺和其他弟妹们积极参与公司事务,是班尼顿形成这种企业风格的主要原因。这种不拘礼节的、拥有个人风格的文化,也可以从鲁西诺随性的穿着上表露无遗,而这种文化,即上下权力阶级不明显的风格,是家族式意大利企业文化的典型特质。
鲁西诺喜欢鼓励员工发挥企业家精神。他亲自督导承包商和经销商的选任。在选任承包商时,鲁西诺最初根据的标准,就是承包商是否具有独立的企业家精神。他也重视此人是否有成长的潜力,并且是否具备制造的深厚知识。就这方面来说,鲁西诺几乎都没有看走过眼,因为他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本领,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未开发的潜能。承包商在雇用人力与购买设备等经营方面拥有相对的自由。在选择经销商时,标准是必须全盘了解公司的管理风格,管理层与下属单位间要能彼此体谅,彻底了解市场,专心致力于公司,具有企业家精神,以及忠诚的意识。
//
---------------
班尼顿:四海一家(5)
---------------
确实,鲁西诺也给予员工相对上较多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采取主动,而且也欣赏他们的创意,因此,员工觉得有充分的授权。采用员工奖励制度也有助于激励员工。因此,班尼顿的员工对于公司通常有相当高的忠诚度与向心力。不过,在此却出现一个矛盾:虽然他们似乎看重员工的企业家与进取精神,鲁西诺却经常针对全球的零售店进行“清理门户”的工作。这个过程是,“定期检视代理商与零售店,而且,必要时调整他们的做法”。做法则是,“无情地断然处置那些违反长久以来遵循的‘君子协议’的人”。当然,口头非正式约定的“君子协议”,得以让鲁西诺更能掌控产品销售的环节。
尽管如此,亚力山卓·辛纳屈(AlessandroSinatra)在其《企业转型》(CorporateTransformation)一书中写道:“班尼顿的杰出成就背后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在面对资金困窘之际,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开始阶段,由于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的情况,迫使他们采取最重要的设计原则,由此获得最具有原创性的解决方案。资金短缺时利用创意的这种观念,成为班尼顿的公司信条,此后,服装制造承包商的选用、特许经营协议的达成、染色技术的提升,以及再后来,先进的信息与后勤系统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信条的运用。不断强调节省成本的方法,也是受到特雷维索当地农民节省观念的影响。最后一个原因,是鲁西诺的先见之明。他看到了零售市场的潜力,并且采取主动占得先机。他萌生了商业构想,并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