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品茶如品人生哲理:人生八味

_3 佚名(现代)
张良看那老人气度不凡,心想这老头儿一定有点来历,于是也跟着走下桥去,跟在他后头。走了一里多路,老人转过身来对他说:“你这年轻人还值得一教,五天之后天亮时,你到桥头和我见面吧。”五天后,张良按时来到桥头,老人已经在那儿等候了。老人生气地说:“你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头遍,张良就赶到桥头去,可是那老人还是比他早到了。老人说:“你又迟到了!你如果还有心学点东西的话,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又走了。
张良闷闷不乐地回去了。第五天,张良不敢睡觉,半夜就到桥上恭候老人。等了不久,老人就来了。他看见张良,面带笑容地说:“这才是虚心拜师的表现啊!”说完,从怀里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我已经观察你很久了,觉得你配做这本书的主人。好好研读,它将来能够使你成为辅助帝王的人才。”说完,把书交给了张良,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一亮,张良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军师姜太公)。从此,张良每天诵读《太公兵法》,潜心钻研用兵理论,果然学有所成。
后来,他听说汉王刘邦带兵起义,便投靠刘邦,用《太公兵法》协助刘邦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胜利。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最后推翻秦朝,建立了汉朝。
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个自号为“随园老人”的大诗人袁枚,他写的《随园诗话》,是一本很有名的谈诗论文的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袁枚虽然已是名声显赫的大诗人,但还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常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也。”意思是说,不管是隔壁的孩童,还是放牛的小牧童,都是我的好老师呀。
那是一个寒冬腊月,袁枚正在南京小仓山脚的随园里优哉游哉地赏梅,正巧一个挑粪的农夫从梅园经过,农夫随口说道:“梅树已有一身花啦!”袁枚一听,大受启发,当场吟成好诗:“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意思是说,月亮映照着竹林,落下了斑斑驳驳的影絮;下了严霜,梅树已绽开了满树繁花。
又一年草长莺飞的早春二月,袁枚打算踏青郊游,他的一个和尚朋友赶来送行。和尚见景生情,说道:“可惜园中红梅怒放,您却不能带去游览啊!可惜呀……”袁枚一听,觉得和尚朋友的话语真有诗意,不禁诗兴大发,即兴吟了两句好诗:“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这两句诗,流露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惜怜之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正是这种处处留意、时时学习的精神,成就了袁枚一代诗名。
虚心的人是有福的。一个虚心的人,一个自知贫乏不足、心里头有空间容纳教导的人,往往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诲,得到更多的东西,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二味虚心谦虚为人,低调做事 第二部分 09崇高的卑微
卑微是福,承认不足是成功的前提。
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岛,自惭形秽地向上帝诉苦说:“上帝啊!你为什么让我生得这么渺小可怜呢?放眼世界,几乎任何一块土地都比我长得高,别人总是巍然而立,高高在上,甚至耸入云端,显得那么壮观伟大。我却孤零零地卧在海面,退潮时高不了许多,涨潮时还要担心淹没。请您要不然将我提拔成喜马拉雅山,要不然就将我毁灭吧!因为我实在不愿意这样可怜地活下去了。”
上帝说:“且看看你周围的海洋,它们占地球面积的四分之三,也就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在那下面,它们吸不到一点新鲜的空气,见不到半分和煦的阳光,尚且不说话,你又为什么要抱怨呢?”
小岛说:“请饶恕我的愚蠢,维持我崇高的卑微吧!感谢上帝,我已经太满足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曾经发出过小岛般的抱怨吗?为什么别人有高楼大厦,名车宝马而我没有?为什么升迁的是别人而不是我?为什么别人的妻子貌美如花而我的妻子只会做河东狮吼状?为什么别人的孩子成绩优异,而我的孩子却惹人讨厌?不公平呀!我不也一样的努力,一样的拼命,一样的优秀!否也。
我们发出这些抱怨的同时,就向上帝表明了我们缺乏一颗谦虚向下看的心,缺乏一种知足的精神,缺乏一种珍惜已有的人生态度。世上当然有如喜马拉雅山般的伟人,然而普通人毕竟是多数。平凡如你我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卑微亦是一种福。让我们听从上帝的训诫,用一颗谦卑的心,去看看那地球的四分之三吧,这样以后,我们也许可以更加珍惜那新鲜的空气与和煦的春风。
况且,所有伟人都得从普通人中走出。承认自己的不足是走向成功的必经路途。卑微是崇高的,虚心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只有承认卑微,虚心向别人求教,才能从平凡的蚕茧变成美丽的蝴蝶,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一味的抱怨,一味的躲避,一味的自我标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它只能导致一个失败的人生。
第二味虚心谦虚为人,低调做事 第二部分 10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没有学问的"。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的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就掉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与他人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谦虚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短处,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地进步。
第二味虚心谦虚为人,低调做事 第二部分 11王永庆的简单哲学
谦虚低调的生活方式可作为人的立身之本。
大道必简,大器者皆极尽简单之能事。
台湾CHEERS杂志的调查显示,台湾大学生最喜欢的企业家是台塑董事长王永庆,喜欢程度甚至超过年纪轻轻的美国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第二到第四名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比尔?盖茨,大陆工程总经理殷琪、雅虎创办人杨致远两人列第九名。
王永庆与王永在兄弟建立的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集团,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与海外公司,在台湾石化界及整个企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永庆更是世界“塑胶大王”。王永庆不仅在台湾建立了宏大的家族事业,还在美国投资数十亿美元,建立了庞大的石化工业基础。
王永庆虽身家上千亿,却从不讲究排场,从不爱曝光,不论是个人生活起居还是管理他的“商业王国”,“简单”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王永庆的祖父是位读书人,熟读诗书,因而他希望孙子能念书。7岁的王永庆便徒步跋涉3公里,两次渡船过河,到新店国民小学上学。
小学毕业后,家中再也供不起王永庆继续上学了。他告别了校园,踏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之路,但这并不是王永庆的希望所在。
1931年,15岁的少年王永庆告别父母,踏上了去嘉义的路途,在叔叔的介绍下,王永庆找到了一份可糊口的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小工,专为客户送米。
他工作起来格外卖力,颇得老板喜爱。而有心计的王永庆在分内送米之余,暗中观察老板如何经营米店,想学点做老板的诀窍。
第二年,他利用回乡探望父母之际,向亲友借了200元钱,开了一家小米店,成了小老板,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7岁的青年要独撑一家店面,并非易事。当时米行竞争激烈,繁华地段早已有主,而且他们都已有了固定的客户。要打开新的局面,需想点高招才行,否则难以在此立足。
王永庆为了改进食用米的质量,将杂物捡干净,再卖给顾客。顾客食用后,印象很深,来王永庆米店购米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一改其他米店等顾客上门购米的习惯,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这种新做法因为方便了顾客,大受欢迎。他的米店生意越来越好,越做越大。
他用卖米赚的钱,购置了碾米设备,建立了一家碾米厂,又从北港附近沿海渔村招了几个帮工,从此他有了自己的工厂。后来他又经营过木材,为他在木材业的崛起与扩展新的领域奠定了根基。
王永庆的治世治身之道只有二字:“简单”。他的饮食就很简单。没有繁复的忌口规则,每餐半碗饭,配上一个鱼头、半只香蕉,请客的时候也简单,一只大虾、两片生苦瓜、几口青菜,配着红酒,细嚼慢咽,最后再加上几片凤梨,也就是一餐。
他的养生之道也同样平常简单。王永庆每天晚上9点就睡觉,半夜两点半就起来做他着迷的“毛巾操”。
王永庆的养生哲学还配上他经营企业的精神,他总结道:放松就会散漫,太舒服就会不健康。
王永庆始终坚持简单原则。他说,要想头脑健康、清明,首先就不能“想太杂”,不能“贪”。“不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如果不需努力即可获取很大的利益,太舒服、太散漫,就会予取予求,结果就是*朽蚀。”
第二味虚心谦虚为人,低调做事 第二部分 12虚心是一种力量
优秀的人需时刻保持虚心自省的心胸。
夏朝的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甚于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了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晏子的智慧固然值得我们钦佩,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味虚心谦虚为人,低调做事 第二部分 13谦虚是一种大智慧
在崇尚个性张扬的今天,“谦虚等于进步”的老话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夸和炫耀。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人们更是极尽张扬之能事,许多人已经不知谦虚为何物,但我相信骄兵必败。
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人生的大智慧。
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谦虚的,他们的谦虚来源于深刻的自信。
哈兹利特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写道:“莎士比亚是最谦虚的人。他本人并无出奇之处;但是他具备别人的一切优点,或者说他具备了别人可能具备的一切优点。”
莎士比亚自认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且与他人毫无差别,在他人看来十分出奇的地方,他自己却认为并不出奇。他的各种天赋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事实上,他具有人类所知晓的所有才能。
从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个人越伟大,他就越谦虚,这种谦虚来源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成绩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他不必去登广告,更不必说去写份简介进行预告。
懂得谦虚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自信与谦虚也正是辩证的统一,IBM总裁送给他儿子的座右铭恰当地把两者结合了起来——“心灵像上帝,行动如乞丐。”心灵要永远有高傲之情,但行动上却要像乞丐一样,去珍惜,去把握一切有助于我们人生幸福与成功的机会。“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
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有三大成就——光学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牛顿每当在科学上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
后来,牛顿的朋友、大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规律遇到困难时,专程登门请教牛顿。牛顿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书稿交给哈雷看。哈雷看后才知道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正是牛顿早已解决、早已算好的问题,心里钦佩不已。1684年11月,哈雷又到牛顿的寓所拜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论证“万有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部巨著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他再三劝说牛顿尽快发表这部伟大著作,以造福于人类。可是牛顿仍然没有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经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1687年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他:“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从这些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谦虚胸怀,它生动地道出了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1欲望的锁链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动身前往山中居住。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将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在地上,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猕猴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猕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全都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不剩。
年轻时,对于某些事物的追求,往往缺乏智能判断,而只是一味地投入,这不也像故事中的猕猴只顾及掉落的一颗豆子吗?等到老来,身体衰耄,亲人不再时,终将发现所损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追求掉落的一颗!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现实中,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驶往彼岸时不致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
让我们从猴子的悲剧中吸取一个教训:该松手时就松手。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2心处静境自然清
佛云:身心绝烦恼,曰“静”;使心造作,曰“思”,心处静境,而进入思维,曰“静思”。今吾之静之思,非藏喜怒于无形之矜持,亦非含而不露之城府,是所谓心清则静,心执着即思也——风清月白,心清佛现。
但凡慈悲者,必怀恻隐之心;但凡慈善者,必行和善之举。佛曰:慈即是爱,一种清净之爱。窃以为:那些日日烧香拜佛之人却并非一心向善之徒,唯清心在,爱才清净。朱光潜尝言:当年的佛祖正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来成就这番入世之事业的。只是太多的人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更把那“慈悲”一词当作了一句口号来喊。
信仰或者是信念,本该是人一生的事业之所在。人,就是这个信仰的载体,是这个信念的物化,没有信仰的人也许就像是一条空的无人撑舵的船。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尚未知觉罢了,要知道,真正的菩萨绝非庙里的泥塑之像,唯能救人者,才堪称真正的菩萨。佛曰:心即是佛!佛又曰:直接体证!但,大多的人拜佛只是为脱己孽。
我们总是喜欢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其实那都只不过是以己之私心去度佛陀之胸腹罢了,最终自是难越重重尘障。佛陀说:无我,亦即无我之物。那么又何来这一“争”之说呢?只是这“无我无物”一如无法想象的宇宙之无限,实非吾等凡俗者们心力所能及也。然而,至少我知道了“四大皆空”并非只是教人做一个空心人。
人时常地要说“我迷失了自己”,于是,便去寻找那个自我。殊不知,这个寻找的行为已即与佛相背道而驰了。不要以为念上几句经文即可消除今生之罪孽,念经最多只能使人静下心来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罢了。心怀功德,那本就是一种错失,凡有所得必先要肯舍,身无所有,心才能无所求,放下执着之心,才得现祥和之怀。
能舍才能得,这一句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唯舍得烦恼,才得拥有快乐;唯舍得贪婪,才能拥有福德。在我们苦叹人生无常的时候,不要忘了“万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世间万物皆是生灭随缘,那么,死生亦是缘。勿以缘喜,勿以缘悲。唯超越了悲喜,超越了善恶,方能净身清心。若想使心无所束缚,唯有跳出执着。
佛曰: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人常说“一念之差”,岂不知,这一念即因缘,要知道,天堂与地狱也只是一念之隔。人在起心动念间即为自己播下了业种,拔剑出鞘即入地狱之门,归剑入鞘即跨天堂之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福田由己造,苦海亦自渡。切记,唯自己才是真正能渡自己的佛。
人生其实本是一只只破漏的桶,装得再满,总要泄漏,不管是荣华还是富贵,不论是爱恨或是聚散,也许,精卫可以填海,然一定无法填补人之欲。欲无止境,人即患得患失,一意执取,于是,更陷痛苦之源。那么,我们先要做的,也许是修补这只千疮百孔了的破桶。识其根本,才得解脱,使之不漏,方能圆满。
想那失眠之人总觉夜太长,想那疲倦的旅人,也觉路太长。心静即是佛,心躁则是魔,所有的烦恼和困顿皆来自人的内心。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佛亦云:人心似镜,轻安自在。不是吗?想那镜子,物来影现,物去影灭,境转心不转,景转镜不转,来去无痕,不失亦不得,慧命自安在。只是,吾辈凡俗者的心镜却时常地就要被蒙尘、被沾染。
凡此种种,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拜佛容易修佛难,为佛容易为人难,懂理容易懂事难,静心容易清心难。有多少容易就有多少难!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3人到清心天自凉
调整态度,让自己有新的心境,抛开坏心情。
读过一篇《塔院访禅》的文章,文章记叙了生活在古刹白马寺塔院里的比丘尼的一些生活片断。她们一天的生活简化到只是诵经上课打坐拜塔。而她们执着于自己对佛学的信仰,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参禅悟道。当被问及这样的生活对她们来说是否清苦时,那位体性法师淡淡地说:“清苦是福。受不了这个苦,也就享不了这个福。”读到这里,不觉醍醐灌顶,再三品味,一时间竟心向往之。
因为喜欢这“清”的感觉。清该是清雅清洁清净清心。有了前者的环境的雅洁净,就少了人事的困扰内心的躁动,也就会有一种心境恬淡没有挂虑的“清心”和“宁静”,而安闲自得尘虑皆空也自在其中了。这样一份心境真是好难得的。“苦”则“苦”矣,福也在其中了。
佛门净地一直是我向往的所在。想在那或深山古刹或荒庵小院,伴霭霭香烟声声木鱼,耳闻唯有秋虫,目见只有残月,摒弃杂念,一心一意读经诵经参禅悟道,内心里该是一种怎样的大平静。这大平静中让人浑然忘却风花雪月春夏秋冬。日子里没有了冬日里的三九严寒砭肌入骨,也没有了赤日炎炎的烦心忧神。一年只是一季,一天也只是一时。也许贝叶蒲团青灯古寺冷壁残窗未免会有些寂寥清苦,但在这寂寥清苦中一定会得到人生的大超脱,在超脱中得到人生的升华。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可是,真的就这么简单么?当我把自己的想法用开玩笑方式跟一位我尊敬的兄长说起的时候,他说我是浪漫的可以了。并说尘缘未了凡根未净,仅仅是为了回避什么躲避什么而去,功利色彩太重,佛门未必肯要。即使去了,也不会清净清心,因为心魔还在。
也许真的是这样吧。手边有一卷《古代尺牍小品》,里面收录了一封清代云仙居士写给偶然相遇并一见钟情的顾晴芬的一份信。文字清丽雅洁,容我抄上一段:“筑庵在云栖烟霞之间,一琴一瓢,一炉一钵,亦啸亦咏。春来名花解语,好鸟弄晴;夏时清风徐来,荷香清暑;秋月明辉,蟾华皎洁;冬日可爱。岭秀孤松。有时引鹤于孤山断桥之畔,凭眺晚晴;亦有时泛舟于柳浪花巷之中,徜徉美景。怡然自乐,悠悠忘机。”
人到清心天自凉!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4洗心
内心的垃圾需要日日清理,内洗心胜过外洗身。
在《王阳明全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有一个名叫杨茂的人,既聋又哑,阳明先生不懂得手语,只好跟他用笔谈,阳明先生首先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又问:“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只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划地回答:“能、能、能。”
于是阳明先生就对他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倒有许多人,耳能听是非,口能说是非,眼能见是非,心还未必知道是非呢!也许你我都可能如此。
我们有很多的是非,都是听来的,人家第一句话,就叫你暴跳如雷,第二句话就叫你泪流成河,那人家岂不成了导演,而我们岂不当了演员?还有很多的是非,都是说出来的,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哪怕只是两片薄薄的嘴唇,就可以把人间搞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可见很多的是非都是听来的,都是说出来的。
你为什么那么痛苦?因为你太执著,看不开、也放不下,自然把自己给绑死了,解脱不得。若能看开了放下了,难保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创造幸福人生,为什么用创造呢?第一,所以用创造,而不用追求;因为创造主权在我,要不要?要,就可以得到,而追求,往外追、往外求、万一追不到,求不得,烦恼还是要来的。
幸福快乐,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钱多。假如钱很多很多而不快乐,那个钱宁可不要,对不对?人人都有机会贪污,为什么大家都不想贪污?因为贪污就是取之以不道,道者理也,理得心安,理不得,心难安,所以就不要了。假使你拥有了一切,却丧失了自己,就叫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效果不彰,那将是非常痛苦的事。
每天早上垃圾车会把垃圾全部带走,那是有形垃圾,容易处理,而无形的垃圾最难处理。什么是真正的垃圾呢?怨、恨、恼、怒、烦,这才是真正的垃圾,假若今天你请垃圾车把这些垃圾全部带走,那你就没有心灵垃圾了。
以前有个人名叫商汤,他在洗澡盆上写了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在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内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后“身心舒畅”。我们现在一般人洗澡,只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时候,还怨这个恨那个,真糟糕,不洗也罢。真正的洗澡,应该是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外去身上污垢,内去内心的渣滓,还身心一个内外俱净的澄澈状态。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5心理贫穷
我们不是拥有太少,而是欲望太多,因而造成心理贫穷。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起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的是,在这十字路口我就要和你们分手了。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许什么愿,但我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
“客套了”一番后,他们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耶,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狠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瞎掉了两只眼睛!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使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在巴拉圭有一对即将结婚的夫妻,因为中了一张七万五千美金的“高额彩券”而高兴地大喊大叫、相互拥抱。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皮、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居然敢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声吵闹,各说各的理,丝毫不妥协、不让步,让法官伤透了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放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要结婚的佳偶,却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家,最后双方决定取消婚约。
有人说:“结婚,经常不是为了钱;离婚,却是经常为了钱!”
的确,人的私心、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恶念”的祸害里。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就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是一种心理贫穷!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6寻求内在的平静
人生智慧在于剔除可有可无的事物,不受纷扰外界的影响。
从前,一个富有的农夫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谷仓里。他在偌大的谷仓内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到谷仓帮忙,谁能找到手表,就给他50美元。
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但是谷仓内满坑满谷尽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这当中找寻小小的一只手表,实在是大海捞针。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50美元的诱惑,一起回家吃饭去了。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地努力找着那只手表,希望能在天黑之前找到它,换得那笔巨额赏金。
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却不愿放弃,手上不停摸索着,突然他发现在人声静下来之后,出现一个奇特的声音。
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响着,小孩登时停下所有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也响得更加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的手表。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如何能够越过障碍而直抵成功的终点,是我们必须学习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日趋进步的社会,带来日益繁复的各类资讯,甚至连带的,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许多人认为,想要成功,就得在这些复杂的障碍中理出一条清晰的大道来,方便自己行走。于是便求助于迷信或算命占星等方式,企图提早看清自己未来的方向。
正如故事中众人纷乱地找寻手表一般,如果不能真正了解成功的法则,再多的问卜相命,不仅是徒劳无功,同时也损失自己的金钱。其实,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你自己。
成功的法则其实很简单,而成功者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太简单了,而不信或不屑去做。
专注与单纯,是成功法则中极为重要的两项态度。正如故事中的贫穷小孩一般,为了获得巨额赏金改善生活,在众人放弃后,执意要找到手表,甚至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而当谷仓安静下来后,当周遭环境不再复杂时,他便轻易找到了他想要的。
成功法则正如谷仓内的手表,早已存在你的心中。只要你真的去寻找它,并且让自己静下来,专注而单纯地思考,你就可以听到清晰的滴答声。
循着你心内正面的引导,不被复杂的外力所惑,你终将成为一位顶尖大师。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7清心禅语
一定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近读林新居的禅理散文《满溪流水香》之《清心也可以》,反复品味茶壶诗——“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可以清心也。”真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感悟“倘若我们能够无贪无求,即使是品茗小事,也可以使原本纷乱的心情得以澄清,心既清,便可清心;因为清心的缘故,所以随时随处可得佳趣”。
生活在充满竞争、充满压力、充满希望的年代,无论是官场的明争暗斗、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竞技体育的瞬息万变、演艺场上的大红大紫,还是寻常人家日常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心态都面临着极大的诱惑和考验。
其实,富甲天下,也可能忧心忡忡;昭昭大才,也不一定心怀坦荡。其实,快乐与幸福是相对的,只是一种感觉。其实,对于成功人生而言,一个人的心态远比才能和努力更重要。
人们没必要恐惧失败、躲避困难、逃避现实,人们没理由津津乐道成功、财富、名望,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都是暂时滞留存在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清心的方式,可以学孙犁“爱品林中鸟”,可以像艾雯“独享月夜的清幽”,可以如海明威做“大海踏浪人”,可以品老舍的“鸽趣”,可以品丰子恺“酌饮风味在情境”。
快乐的人总在寻找生活中的鲜花,痛苦的人只是看到生活的垃圾。懂生活的人总在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不懂生活的人还在抱怨生活的无聊。会生活的人不是没有悲哀,而是不陷于悲观,不会生活的人不是没有快乐,而是放弃了快乐。
清心靠自己感悟,清心靠自己寻找,清心靠自我调整。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8淡泊以清心
回味生活的过程,生命只存留于此时此刻。
总想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暂时脱出,寻一山清水秀、树翠天高的去处,悠哉悠哉,看行云缓缓,听溪水潺潺。说起来,并不是想逃避现实,更不是厌倦生活,而是想于忙碌与喧嚣中小憩,谓之——清心。
步履匆匆与车水马龙是一种景象,但暂时做一次闲云野鹤也是一种境界。试想,姑且告别一下写字台上的报告、谈判桌边的舌战和精密准确的图纸,倚竹杖坐看山林色晚,或是观沧海而抚古思今,那是多么愉悦的事情!倘有翠湖,驾一叶小舟而溯流,在澄澈与晶莹之上寻一份安静,那也算是一种惬意。
犹如将一瓶成分复杂的水沉淀,会得到珍贵的清纯。清心或使纷乱的心情有线索可以清理,或于忘忧的状态得到心理调整,更能使人反思。倘在清心之中,凝神另一境界,得到空旷悠远或新的启迪,更不枉一番苦心。
我曾为清心而漫步于海滩,在拍岸的雪浪和远处的帆影中,却得到生命的启迪,浩瀚纳进心胸,豪放注入襟怀。我也曾漫步于林中空地,在一方净土中观阳光与溪水,突然悟出了为人之道,于是欣喜若狂,更觉清风两袖,心灵无尘。
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与现代生活的节奏紧赶不及之感。但时正英年,按说应与垂暮无缘,便时时寻找闲暇,以便清心。这不是陶潜的遗风,也不是远遁世俗,大约应归于一种积蓄和调整,或是新的冲刺前必要的缓冲。我想,倘人一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生活上也并不疲惫,活得岂不更加漂亮?
观鸟翅掠过树梢而有勇猛的飞翔,看山千古如斯而视名利若浮云,读帆叶弄潮而在事业上一往无前,听溪迥山石而不畏奋斗的坎坷,此是清心的佳境。
其实万事皆理于此。所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说的怕就是清心的道理。生活离不开急管繁弦,但亦不能不珍惜柔笙缓笛。
人们,让心灵多享受一些宁静和清新吧!因为清心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如一池静水,或是一座透明的山峰,而面前有金碧辉煌的阳光在召唤……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09清心之福
唯有清心才是福。
一位哲人曾说过:智者知道一切快乐和痛苦都决定于“心”,因此他们会从“心”中求得快乐,因为他们明了我们自身就是快乐的原因,他们不依赖外界。如果我们有这种体悟,不管碰到的问题是来自有情众生或无情世界,我们都不会受到伤害。
事情原来如此简单,“求人莫如求心”。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惑或痛苦时,“心”会告诉我们一切,教导我们一切。
问题是,“心”既然是一切快乐和痛苦的原因,如果为了使我们能够尽量感受快乐,尽可能化解痛苦,我们应该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呢?才能、美貌、爱情、名望、财富、权力……如果我们得不到它们或者得而复失的时候,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心”去应对呢?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求心”必先“清心”,没有一颗平常的心,清静的心,我们就无法从容地面对周围的一切。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巨大的压力。重压之下,难免心理失衡。另一方面,五颜六色的诱惑,又很容易使人内心躁动,坐卧不宁。久而久之,失落感、挫折感、抱怨、憎恨、嫉妒就将汇成一股狂潮,冲进我们原本宁静的精神家园,把我们的心卷进浑浊的欲海里。
在欲海里挣扎的我们都能感觉到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背后,是虚伪的奉迎,*裸的交易,人情的冷漠。喧嚣之后,留下的常常是无奈的冷清和失落。我们在诅咒,可不知到底该诅咒谁,我们要发泄,又不知该怎样发泄。
“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道家讲:“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人欲横流,与其焦躁烦恼,患得患失,倒不如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心灵的清静是一剂功效奇特的良药,它能在将我们从欲海中解脱出来的同时,沉淀出我们生活中的浮躁、虚荣、鄙俗等人性的杂质。清心是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完满内涵的幽远。唯有清静心灵,才能不眼热权贵,不妒忌钱财,不梦想声势鹊起,豪宅美女。因为眼热、妒忌、梦想有时只能是一厢情愿,除了加重我们生命的负荷,折磨我们的心灵之外,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毫无益处。
唯有清静的心灵,才能在高朋满座,门庭若市时不眩晕;在曲终人散,独对残月时不孤独;才能不为宦海沉浮而耿耿于怀,不因没有了往昔的鲜花掌声,灯红酒绿而落落寡欢,心平气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该做的事。
唯有清静的心灵,才能做好学问;不会为了名利而趋炎附势,出卖良知。也不会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博取虚名。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10茶可以清心
人生如茶,清心有成。
“茶可以清心”,这五个字是在朋友处一只茶杯的杯盖上见到的。那杯很小,小得称得上玲珑,杯体上点缀着淡淡的几枝疏梅。而杯盖更为精致,以行书写得的这五个字,遒劲处又见飞逸之姿,并且有款有识,布局有大家风范。俨然是一幅微型的书法精品,很遗憾的是没有仔细记住它的款识。
朋友对我说“茶可以清心”这五个字以适当的句读读之,可以变为五句语意侧重不同的话。仔细品味,果真如此。这也是我没记住其款识的一个因素。
“茶可以清心”,确是如此。茶饮三道,一道茶清新而味涩;二道茶苦中藏甘,更让人回味,很多人喜欢饮二道茶;三道茶涩味淡,苦味轻,甘味也只余一缕了。总之,涩、苦、甘三味俱全,只有深品,才能领悟,体会得到其中的滋味。
人生的旅程也如饮茶一样,稚子儿时无忧无虑,充满朝气和希望的青年及初恋、事业的初期的小挫,给人一种清新而青涩的感觉;而一入中年,有家庭琐事、事业上忙碌、不如意之苦楚,但也家庭温馨、与妻儿小憩共同游乐与事业略有小成的甜蜜、成就之感。苦中有甜,甜中有苦。而到暮年,总是喜欢回忆。那时,的确涩味、苦味、甘味俱有了。
“茶可以清心”,这样说来,竟有些哲学的意味了。当然,茶之三味与人生过程一样,也有相互交错的时候。所以,朋友无论是人生,还是饮茶,任何滋味都要仔细品尝才能领悟体会。相信,当你再次读到“茶可以清心”这五个字的时候,多少总是有些感触的。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11清心首先让心安静
目光时常能观照内心的人,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让思考更深入。
当我们受困于某个问题,还未有清晰的解决方案时,聪明的办法是让心境平和下来,就像一滩混浊的水,慢慢地让它得到沉淀。
心平静下来,好的想法就会浮现,这就是所谓:“水清鱼自现”的道理。身处在高压力下,我们心灵所达到的实际领域很容易被限制。透过静坐、祷告,让我们适时的把压力放下,内心得到平静,可以有效地向这一领域做更深广的延伸,关照更大的层面。
为什么静坐、祷告会带给人如此大的力量呢?当我们集中心力静坐或祷告时,我们的压力自然就降低,我们潜在领域里的许多思路与念头,就会有机会取得我们的注意,而让我们有灵光一现或恍然大悟的体会。
日本一位仰慕宫本武藏的剑客,想要拜师。他向宫本武藏问道:“以学生的资质,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学成?”宫本武藏回答:“十年。”徒弟又问:“如果加倍练习,日以继夜的练习,又要多久时间?”宫本武藏再次回答:“二十年。”徒弟不解地再问:“为什么我加倍练习,花的时间却是更长?”宫本武藏答:“一流的剑客,必须有两只明亮的眼睛,一只眼睛用来看外在,另一只眼睛则用来看自己。如果你日以继夜练剑,哪有时间看自己呢!”
和那位剑客一样,许多人往往只看到外面,而没有真正向内观看自己,忽略了自己内心那一片有待开发的沃土。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应该有两只敏锐的“眼睛”(注意力),一只观照自己内心世界的习惯领域,一只观看外在世界的习惯领域。一个只注意外在世界而不注意自我内在世界的人,常会随波逐流、不能珍惜自己的无价之宝,不能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
因此,我们每天应该至少抽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让压力归零,好好享受宁静的时刻。让我们的思考更深入,对事情有更全面的看法,以开拓更宽阔的人生。
第三味:清心找寻心灵的平静 第三部分 12根本的孤独
人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战胜孤独。
对于人类的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全是坏事。也许,人才在课堂上培养,天才却在孤独感中自我成长,因为孤独感通常都能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闻名于世、陷于百万观众和崇拜者重重包围中的意大利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居然也会感到孤独,而且还喜欢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尝试新鲜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就如置身于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这位艺术家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罗兰灵魂的过滤器,它使她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她的内心世界。所以她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做伴,我和我的书本做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