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锅鸡 回复日期:2010-03-11 15:36:38
要大义灭亲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大头站着说话不腰痛啊
_________
哈哈,没领会帖子意思啊
日期:2010-03-12 16:55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9、张翠山是宋远桥的威胁吗?(1)
素质很全面,决断力稍弱一点,这是宋远桥的硬条件,靠这个硬条件,做个守成的第二代领导人,问题不大。
可软条件呢?比如外部环境、外力支持等等。一说到这个,可能有人要嚷嚷了:宋远桥同志形势不妙啊!
他们的依据很简单:书中曾借俞莲舟之口提到,在张三丰九十五岁寿诞时,“师兄弟称觞祝寿之际,恩师忽然大为不欢,说道:‘我七个弟子之中,悟性最高,文武双全,惟有翠山。我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钵,唉,可惜他福薄,五年来存亡未卜,只怕是凶多吉少。’”
另外,俞莲舟还提到,“恩师的衣钵传人,负有昌大武学的重任。恩师常自言道,天下如此之大,武当一派是荣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学奥秘,慎择传人,使正人君子的武功,非邪恶小人所能及;再进而相结天下义士,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这才算是尽了我辈武学之士的本分。因此恩师的衣钵传人,首重心术,次重悟性。说到心术,我师兄弟七人无甚分别,悟性却以你为最高。”
这两段话,尤其是那句“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钵”,就被认为是张翠山有望接班、宋远桥大受威胁的佐证。我所读过的研究《倚天》的文章,悉数持此观点。
但我认为,这话里面很有玄机,绝非表面这么简单。
首先,“继承衣钵”是个什么概念?《辞海》告诉我们,衣钵是佛教用语,指法衣和食钵,“继承衣钵”泛指继承某人的思想体系,学术知识或技巧技能。说白了就是,把值得留下的东西给你。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话的语境,前一段是在张三丰九十五岁寿诞时,也就是张翠山失踪五年后,此时的张翠山,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老爷子做寿之际,看着七个弟子少了一个,心里不痛快在所难免,而且越是在喜庆时刻,这种悲伤的“袭击”就越猛烈——无他,反差越大,对比越鲜明。
至于后一段,是张三丰平时的“碎碎念”,金庸用了“自言”二字,换言之就是闲没事干的时候自言自语,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解决悲伤的办法就是忙碌到没空喘气,一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老爷子同样如此,坐在大厅里一看,少了个张翠山,心里就免不了记挂。
所以,张翠山在听到俞莲舟的转述后,态度十分清醒,几句谦让的话说得很实在,“那是恩师思念小弟,一时兴到之言。就算恩师真有此意,小弟也万万不敢承当。”
其实这道理,就好比“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有时候,你不在场,反而比在场的还有优势。
日期:2010-03-12 23:56
作者:ziaoyuer33 回复日期:2010-03-12 18:33:23
张五要是当了武当掌门,以他的性格来看估计还不如宋大(我始终认为张五和殷六一样孩子气重,性格有点懦弱和婆婆妈妈)。主要原因还是张三丰这个第一代掌门太高大了,成为了继承人不可攀越的高峰。其实宋大作为二代掌门还是合格的。
——————————————————
张翠山不具备任何领导能力啊
情商太低,心也不够黑
七侠当中,其实只有宋大适合,俞二勉强,其他几个缺点都太明显。
日期:2010-03-13 11:27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10、张翠山是宋远桥的威胁吗?(2)
另外,我们还得搞清楚一点:张三丰的这句“原盼他(张翠山)能承受我的衣钵”,其中的“衣钵”真的是指武当基业吗?换个说法,掌门这个位置是不是对众位弟子的唯一认同方式?
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呆过的人都知道,对人的认同方式必须多样化,如果只有一条路子,势必造成上升渠道的堵塞,会出大问题。比如说,行政级别和权力就是两条路,你可以做个有实权的副科长,也可以做个享受待遇的副主任科员;又比如说,职称和权力也是两条路,你可以拿个高级职称,也可以在某个部门当个头头,这就是认同方式的多样化。如果认同方式局限于一种,那注定僧多粥少,不但满足不了大家,搞不好还会造成打群架。
武当七侠都是人品端正、武功高强、德才兼备的好同志,你光设一个掌门的位置,对另外六位的安抚就会是个大问题,张三丰作为一个深谙变通之道的领导,决不会傻到只用一个掌门位置来评定诸弟子。
他对张翠山的评定,是“文武双全,悟性最高”,要知道,文武双全和悟性,这都是业务范畴,而非协调能力范畴,再综合张翠山在书中的表现,比如面对都大锦时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协调能力方面确实存在不足,遇事不够沉稳,明显比不上宋远桥。另外,根据张三丰的观点,他的衣钵传人“负有昌大武学的重任,天下如此之大,武当一派是荣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学奥秘,进而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这才算是尽了本分”,这段话同样偏重于业务(包括武学的研究和武学的运用),甚至将武当一派的荣辱放在了极其次要的位置。
换言之,张三丰对衣钵传人的要求,已经超越了武当一派的小范畴,对武学乃至国事能否做出贡献才是关键。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张三丰同志处理这件事情,是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这个情况就好比《碧血剑》里的华山派,真正继承华山派武功并发扬光大的其实是袁承志,而且他还身为武林盟主,在抗清斗争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但穆人清选择的接班人却是处事圆滑、能够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大弟子黄真。掌门位置和武学成就、社会成就,其实是不同的上升渠道。
至于宋远桥,尽管他武功不如俞莲舟(就好比黄真比不上二师弟归辛树),悟性更比不上张翠山(就好比黄真比不上袁承志),但作为威望极高、协调能力出众的大弟子,依然是掌门的最好人选,掌握权力,控制内部事务。而张三丰心目中的“衣钵传人”张翠山,则应该是一个潜心业务研究,并将学术成果用于社会领域的“专家型人才”。
也就是说,张翠山并未威胁到宋远桥的“接班人”地位。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因为六侠殷梨亭和七侠莫声谷二人的武功由宋远桥和俞莲舟二人代传,张翠山便等于是张三丰的关门弟子。金庸对这个细节的处理其实很有深意,从历史上来看,小儿子往往最受宠爱,比如袁绍宠爱袁尚,成吉思汗宠爱拖雷,但宠爱归宠爱,把小儿子当成接班人往往会引起内部动荡,造成巨大灾难。张翠山作为关门弟子,最受师父宠爱完全在情理之中,但这个身份却是他成为接班人的一大障碍。
日期:2010-03-13 11:28
作者:tfjjjb 回复日期:2010-03-13 00:29:55
张翠山悟性确实非常高,书有明文,张三丰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希望他当掌门,但按我的理解,老张可能是认为张五的悟性最高,兼之年轻,将来武学修为上达到最高的可能性很大,很感慨失去了悟性资质这么高的一个好徒弟。
所谓“得他衣钵”,我看根本就是老张对张五武功上的幻想而不是掌门这类俗事,而且是随口说一句,没什么其他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我也这般理解
日期:2010-03-13 11:30
作者:恝凼荹 回复日期:2010-03-13 10:24:20
如果考虑到当时三丰的那一句:传我衣钵,这一句话不可能对宋大没有影响,言者无心,未必听者无意。而事实上,出去迎接张五回山的是俞二,宋大此时的表现倒也不是缺乏决断,而是这个决断很难做。如果附议,那么武当全派必须全力支持张五,因为三丰的态度不言自明,但是这个对于武当而言却是极大地风险,他不是三丰,他有多大的把握面对全武林?万一兜不住,焉知三丰不会扁他?武当之未来,甚至宋大之未来,都命悬一线。如果不附议,武当这个面子也丢不起。若交出殷素素,张五必定不会原谅宋大,这将带来武当的分裂,还会让本已撒手不管的三丰重新插手进来。他宋大的未来亦在一念之间。后来在少林三僧挑战三丰时,三丰是笑而不语。这个表态相当有学问。
当然,张五当领导,偶是不看好的。他适合闹学m潮,不适合搞革m命。
——————————————————————————————
宋远桥心里肯定是不痛快的,人在局中,很难看得清楚,这是关键。
下一章就写这个(其实杂谈前几天就发了哈)
日期:2010-03-14 16:58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11、宋远桥为啥穿道服
前面说了,所谓的“张翠山继承衣钵”这一说法,其实只是张三丰希望这个五弟子能够潜心武学,并将成果用于救国,跟武当派确立第二代接班人并没有形成冲突。
而且,在武当七侠的年龄存在较大落差的情况下,由大弟子接班,担任第二代领导人,有助于武当派的内部稳定——即便宋远桥日后年迈,张翠山等人也还年富力强,可以成为过渡领导人,等待第三代弟子的真正成熟。另外,以宋远桥的大弟子、二把手身份,长期分管具体内务的经验,只要不出大的岔子,这个武当派第二代领导人的位置绝对是名正言顺,而且板上钉钉。
那位可能要说了:大头你分析得真细啊,我现在搞明白了,原来没人能威胁到宋远桥的地位。但咱们在这里说来说去,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要知道,当局者迷,宋远桥等当事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尤其是张三丰对张翠山的偏爱已经呈现表面化,这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咱不说别人,起码宋远桥是有点心惊胆战的。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身为二把手,处理日常事务,但无名无份,老爷子也没说让你接班,反倒天天在你面前念叨“老五有悟性,比大家都强”,换成你,你怕不怕?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科室里资格最老,眼看着副科长要退休了,心想就要轮到自己上位了吧,结果领导天天在你面前说“新来的那个小张不错”,估计还没熬到副科长退休,你自己先吓病了——哪怕领导只是说着玩玩,心里还是想提拔你。
当局者迷,这句话是亘古真理,哪怕是最聪明的人,只要身在局中,判断上都很容易有所偏差。正因为张三丰的态度,所以在宋远桥的潜意识里,张翠山必然是他荣登掌门的“假想敌”,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你不能指望宋远桥整天疲于应付还能把问题想得那么全面。
当然,害怕归害怕,宋远桥还是很有分寸的,他知道把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半点花花肠子都没有,专心处理武当派的内部工作。
但这一切,都随着张翠山的失踪而改变。
张翠山失踪,意味着宋远桥心理障碍的逐步解除,毕竟,失踪时间越久,生还希望就越小,而且,就算你回来了,除非你是掉到悬崖下面拣了本武功秘籍,不然的话,凭着你走之前学那点功夫,在师兄弟里也全无竞争力。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宋远桥自身的一些变化,比如,他穿上了道装,比如,他频繁介入江湖事务。
张翠山十年后回到武当山,在屏风后看到,“宋远桥穿着道装,脸上神情冲淡恬和,一如往昔,相貌和十年之前竟无多大改变,只是鬓边微见花白,身子却肥胖了很多,想是中年发福。宋远桥并没出家,但因师父是道士,又住在道现之中,因此在武当山上时常作道家打扮,下山时才改换俗装。”
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宋远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常穿道装的,但张翠山在十年未见这位大师兄的情况下,首先注意到他穿着道装,可见这与张翠山多年前的固有认知不同,甚至产生了“抢眼”的效果,因此,据我判断,宋远桥穿道装是近年来的事情。而且,除了他之外,书中并未提到其他师兄弟穿道装。显然,宋远桥在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师父是道士,自己作为准接班人,也得穿个类似的,这就好比太子跟自家兄弟们的服装、仪仗和排场都不同一样,有着象征意义。
殷梨亭也提到,“这几年大哥越来越爱做滥好人,江湖上遇到甚么疑难大事,往往便来请大哥出面”,宋远桥频繁介入江湖事务,事实上也是在以武当派代言人自居,通过寻求外界的认同去巩固内部基础。
可见,在张翠山失踪后,宋远桥的心态起了微妙的变化。
日期:2010-03-15 19:51
作者:ziaoyuer33 回复日期:2010-03-14 21:13:38
在张翠山失踪的十年,宋远桥不仅仅稳固了自己接班人的地位,还精心培养出了个准第三代接班人
________________
我反倒认为呢,培养宋青书是宋远桥最大的失算,哈
日期:2010-03-15 23:41
作者:ziaoyuer33 回复日期:2010-03-15 20:03:26
其实如果没有主角张无忌,宋青书就能顺利的接班,就能顺利的向周芷若求亲。而以书中明确描写的灭绝师太对宋青书的青眼,亲事也一定能成。有哪会有后来的悲惨结局呢?全是主角光环的错啊!
作者:哥信佛但佛信哥 回复日期:2010-03-15 21:40:33
作者:ziaoyuer33 回复日期:2010-03-15 20:03:26
其实如果没有主角张无忌,宋青书就能顺利的接班,就能顺利的向周芷若求亲。而以书中明确描写的灭绝师太对宋青书的青眼,亲事也一定能成。有哪会有后来的悲惨结局呢?全是主角光环的错啊!
============================
大头的意思是宋大此举引起了三丰以及其他师兄弟的不满和提防。家天下是一定要避免的。要知道,宋大的徒弟们也会因此被分化,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
是啊,宋大应该培养隔代接班人,武当七侠本身应该是兄终弟及的
日期:2010-03-15 23:42
作者:ziaoyuer33 回复日期:2010-03-15 22:35:45
大头今天没更啊?今天是3.15哦。小心我去消协投诉你不及时填坑。哈哈!
——————————————
嘻嘻,消协过期不侯呀,人家只负责315这一天
日期:2010-03-19 14:52
哈哈。这几天没空啊
日期:2010-03-19 14:55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12、翠山回来了,有人吃醋了
正当宋远桥同志在接班道路上全力以赴、撒蹄狂奔时,一个消息突然传来:张翠山回来了。
虽然多年后的我们都知道,张翠山就算生还了,张三丰也只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代宗师,拿着特殊津贴当专家,掌门说到底还是宋远桥的,但作为当事人,宋远桥可不这么想,从他的立场来说,张翠山这一回来,问题就大了,自己道装都穿上了,全世界都说自己就是武当派第二代掌门了,要是到时候大热倒灶,丢人就丢大发了。
而且,此时的张翠山表面看起来几无重大缺陷——龙门镖局的惨案不是他干的,好不容易问明白是他老婆干的,结果老二俞莲舟、老四张松溪和老六殷梨亭一边倒地说人家已经改邪归正,不该再追究——这是整整半个领导班子的态度啊!而且,虽然这位张老五一走就是十年,业务能力没有什么提高空间,但老爷子张三丰见他回来就肯定乐坏了,谁还计较你武功有没有进境?
甚至连他的“正邪联姻”,都被张三丰轻轻带过——张三丰听张翠山说已经娶妻,更是欢喜,道:“你媳妇呢?快叫她来见我。”张翠山双膝跪地,说道:“师父,弟子大胆,娶妻之时,没能禀明你老人家。”张三丰捋须笑道:“你在冰火岛上十年不能回来,难道便等上十年再娶么?张三丰哪有这等迂腐不通的弟子?”张翠山道:“可是弟子的媳妇来历不正。她……她是天鹰教殷教主的女儿。”张三丰仍是捋须一笑,说道:“那有甚么干系?只要媳妇儿人品不错,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们山上,难道不能潜移默化于她么?翠山,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张翠山大喜,想不到自己担了十年的心事,师父只轻轻两句话便揭了过去。张三丰又道:“你那岳父教主我跟他神交已久,很佩服他武功了得,是个慷慨磊落的奇男子,他虽性子偏激,行事乖僻些,可不是卑鄙小人,咱们很可交交这个朋友。”
张三丰的开明,由此可见一般,可以说这段话实在太有领导风范了:懂得处事得变通,也懂得辩证看待问题,而且气度也大,“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们山上,难道不能潜移默化于她么”,在我看来,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但绝对可以进入武侠小说“大气语录”前十名,大有“我武当派就是革命大熔炉”的架势。
一个人能够开宗立派,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成功者不会缺少气魄。但这种领导人的大气魄,却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哪怕是张三丰的弟子们,此时此刻的思维格局也显得“小”,书中提到,“宋远桥等均想:‘师父对五弟果然厚爱,爱屋及乌。连他岳父这等大魔头,居然也肯下交。’”
这话无疑有些酸溜溜的味道,可见下任掌门的位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大家的眼睛和内心——人一旦被利益所牵绊,气量便会偏狭,也是至理,显然,大家都“吃醋”了。
张三丰的卓然态度和弟子们的醋意,无疑是一个隐患,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就算张三丰无意立张翠山为接班人,这位最受宠的五弟子也会成为众矢之的,造成内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