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阅读改变人生

_4 佚名(现代)
巴丹:轻阅读与纸家具
巴丹
  在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人们开始推崇轻阅读。轻阅读追求轻松,愉悦,实用,浅显,流行,直观,动感,总之,它要刺激更多的感官,而少动用脑细胞。这样的阅读是快乐的。
  人们似乎有理由拒绝沉重的阅读。名著经典常常被束之高阁,成为“纸家具”。一位参加《东方书城》节目录像的同学告诉我,他不喜欢阅读,只是为了老师布置的写读后感的作
业才去读书。有多少孩子是以这样的心情阅读呢?
  “阅读不能承受之重”——有些名著是晦涩的、深奥的,令人望而却步,买到家中,吃不透,嚼不烂,读不懂,也道不明,最终成为摆设。但是,你总要读几本。试一试,总有可以看进去的吧?试一试,总有可以继续阅读的理由吧?因为,生命不是纸家具,不可能不承载任何意义,不负担任何重量,你必须用坚实的阅读将它充满。这样的阅读最初可能充满了沉重与痛苦,但当你走过泥泞崎岖的山路,到达峰顶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与哲人对话的快乐甚至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快乐,就会油然而生。这是心灵的快乐,是灵魂的升华,较之感官的生理快感,是一种超越具像的人生感悟,是更高境界的快乐。
陈村:站着做人 躺着读书
  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步入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榕树下网站艺术总监。数十年笔耕不辍,拥有作品众多。
书约陈村
巴丹
  穿越绮丽的霓虹,透过缥缈的岁月,你可以看到陈村。他是都市中的村庄,只有他一个人的村庄。在作家云集的上海,陈村的名字是响亮的。每当你走过这个村庄的时候,你会感到他的沸腾。对于陈村来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生命的支撑。无法想像,假如没有书籍,没有写作,他的人生将怎样的曲折与无奈。沉疴在身,常年弯腰驼背,跛足拄杖,沧海茫茫,人生之舟何处归航?然幸有书在。于是可以躺着读书,而站着做人。于是可以小记世事,大书人生。虽然,疾病使他变成了“弯人”,但你仍然可以触摸他那特立独行的
灵魂。
陈村简介
巴丹
  陈村,1954年生于上海。 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步入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榕树下网站艺术总监。数十年笔耕不辍,拥有作品众多。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少男少女一共七个》、中长篇小说《住读生》、散文集 《躺着读书》、短文集《今夜的孤独》等多种。他的小说一类主要是对亲历的知青生活的描写,采用“我”作为叙述者,表达对农村和农民的复杂情感。另一类是对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对外物的无助的情境下展现人的自尊与自
卑的交织心理,显露他对人生的忧思。
陈村:读书啊读书 (节选)
巴丹
  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所读的书95%以上是在床上看完的。这不合用眼卫生守则,但合另外的科学。身体静了,书才读得下去,读来才有收益。何况身体放平,脑中血量充沛,大脑才活跃得起来。
  读书就是读书。若读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中奖、应考,以及什么“颜如玉”的,此书休矣。读通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小时候觉得十分乏味、恶劣的书,长大或许能爱不释手
。相反,以前曾认为最像样的书,再读或许会冷笑数声。在书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没意思都不容易。读书不是为了写作。否则,可读的书就非常有限了,所写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读得入了神,书中自有分子向脑中运动,不牵强,不突兀。当然,也可边读边想的,想想作者何以要来这般写。能作这种触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能将一本书读出破绽来,可算是读得入门了。小到找出个错字,大到将一本书都据理否决了。我曾当过几天教师,学校不太正规,上课就可以随意发挥。边教课文,边以小人之心将课文的字词句段改上一改,自以为得计,心中有了幸福之感。我改过杜甫的诗,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历来都说写出了李白的神韵。我想,将末句中的“臣”换作“爷”就更好了。“自称爷是酒中仙”,那醉意,那神气,全出来了。既然不满意别人写的,那就自己试着写写。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
  读书的困难是借书不易,买书贵而不易,藏书不易。最大的障碍却是读着读着便没了兴致。读书要是不能越读越宽广深入,难免读没了兴致。没了兴致而硬读,则苦不堪言矣。恰如临考的学子,手不释卷然而怒气冲冲,考完也就完了。
  人是越来越聪明了,发明了电影、舞会、音乐茶座等。最好的是发明了电视,有声有色地将故事演给人们看,而且足不出户,如唱堂会。据说在美国,将名著录进磁带的做法时兴起来了。我是个落伍者,既无舞技又不去茶座,连电视都绝少看。在我看来,冬夜躺在被窝中,捧一册好书,身下有条电热毯或脚下有只汤婆子,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陈村书缘(1)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改变我人生的是生活,不是书。但书对人生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光是文采,更是精神。如鲁迅的著作,那是可以读上一辈子的书。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在我年轻时,最爱读的小说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译)。对逆境中的人,它是良师益友。这书有四厚本,现在的年轻人,从中挑一些看看也可。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丰子恺的散文,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楚图南翻译的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选》。男孩读《西游记》,女孩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站着做人,躺着读书。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不管什么书,拿在手里先一通乱翻;看书先看前言后记;向朋友打听什么书好看。多看经典,少读时尚。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毛主席语录》。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是“宝书”,人人必须读而背诵。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听那些善良智慧的人怎么说。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就像饭和菜的关系。做人是饭,读书是菜。饭是根本的,关系到生存;菜是情调也是营养,关系到生活质量。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两个星期看一本书,翻阅尽可能多的书。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不喜欢的,读了要睡着的书可不读,虽名著也不例外。
  读书有什么捷径?
  读好书。读一本好书远胜过读一打中庸的书。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有空就在看书,这比命令、指导都要有效。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到生活里去,观察体会活人的情感,投身运动,及时大笑,这样就一定不呆了。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等到上网和看电视都不时髦了,大概就会少看。等到有了沉静的需要,书就出现了。书是一个人的密友。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是的。我还当过两年的版主,主持过三届网络文学评奖。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对付快餐文化的办法是快读。读过之后就没有牵挂了,可以放下了。读多了,发现它的雷同和肤浅,就不好奇了。
  陈村今日在读
  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
  ◆天书。我在读它的时候有很多想法,因为是在医院读的,我觉得这个环境是对的,在很喧闹的时候,你去读普鲁斯特可能安不下心来,因为《追忆似水年华》里面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情节,没有太多的生死跌宕。在这本书里面会用很大的结构叙述一个故事,而且那些细节的描写都是非常之好的,甚至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些病态的东西,我们平常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都被普鲁斯特看到了,他写得那么好,一层一层地就推了出去。
  ◆他用心灵之光看这个世界。他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是个有异禀的人,一看就让你很叹服,这是大师。
  ◆我买的是七卷本的,以前也曾经读过几次,读着读着就放下了,这次再读突然不一样了。由此我觉得这部小说你不能很着急的去看它。我们平时看小说总有人物的命运,故事的情节或者某种煽情语言来激动你,但在这部小说里这些东西全没有,它很平淡,你老老实实跟着它走就可以──你也许很草率地很粗糙地把很多东西给看了,但是那些东西是值得你再看的,当你再看的时候,它会发出不一样的光亮的,当你检讨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再重新回顾一生的时候,甚至于想到某些话语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异样的情感的。那么你就好好地跟着它,我觉得像一个朋友跟你谈心或者你跟一个人在散步一样,读下去你会慢慢地读出很多内容。但是这种东西有人评论过,说它是没有风格的,它的风格是包含着所有的风格。确实如此,比如你不会觉得某种是诙谐的,某种是灰色幽默的,某种是魔幻现实的,他用一种最平的办法在叙述。
陈村书缘(2)
巴丹
  ◆我会读完它。它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有时候会翻几页,而且不着急,读这部书就跟写长篇一样不是很着急,因为它不像《基督山恩仇记》或者福尔摩斯的小说。
  ◆它有很多是人生的感悟,它只不过是在通过不同的道具向你阐述,这会儿是通过抽烟,那会儿是通过吃饭,它讲的是差不多的事情,你在读它的时候不是因为某种情节的连贯性而对它感兴趣,那可能违反中国人阅读的习惯,中国人一般都是喜欢有故事的,喜欢让你悲
伤莫名或者欣喜若狂的东西,而《追忆似水年华》不是这样的,因为人生不是这样的,它跟我们的人生有些相近,我想人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平稳的,很少的时候是跌宕起伏的,大多数时候是灰色的,很少的时候是有光亮的。这部书你看完以后还会经常地翻翻它,因为它对你说的事情是永远存在的。
  ◆这是你读得一种书,但是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幸生活在大师之后,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积累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都应该去看一眼,也许那儿是你要到达的最好的地方。
  ◆这本书给我的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种安静。我在想,人生本身像一条大河,一条大河进入成熟期之后不是波澜壮阔的,它是很平静的,表面上甚至看不出水的流动。我想,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东西,而不是那种喧嚣、奔腾、一泻千里,就是在那么平稳的流动,而且是有力的。
  ◆对,你读着读着就进入它的一个东西。就像有一次我坐船,在武汉上船以后就不能适应它的速度。因为平常我都是坐汽车坐飞机,火车都很少坐,你想这船速有多慢啊,我没事就拿把椅子坐在船尾看河岸,岸上有个人在走,然后船慢慢地超过他,超得是很缓慢很吃力的,我心里其实是有点焦灼的,但过了一天以后慢慢就适应了这个速度,船就是应该这么开的,就应该是这样缓慢的,让你不必着急地就把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读这本书也是一样,一二百页之后你就慢慢地进入了它的语境,这是你能够适应它的奥秘,你想,就这样下去吧。这时候你就不贪图什么了。
陈村:躺着读书(节选)
巴丹
  读书的最佳姿势不是在课桌前,而是枕上。凡读书人都知此诀窍。身体安静了,脑瓜才活跃得起来。何况读书也是一类占有,当然以躺卧为首选姿势。能有资格躺在自己身边的,不能不是密友。自己能不拘礼仪躺着相会的,也是密友。无拘无束的,平平等等的,心心相印的。推想开去,放在床头而不嫌的,必是人们心爱的物件。
  人的生命过于短暂。人的目力不远,听力不深,舌头不长。人的欲望无限。感谢书中的
天地,延伸了人的感官,时间与空间顿时化作眼前的小小的平面。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却不是生命的方式。
  因此,对书的诅咒历来也是空前的。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个别的坏书,而是这种生活方式。书迷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生活,除了生产酒后饭余的谈资,并不生产书。人类容不得这样的纯粹的消费者。我很想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了此一生,然而又必须当一名“作者”。没有“作”是“读”不成的,人不能饿着读书。
陈村语录
巴丹
  我爱好书。只有一种想与之亲近的冲动。当你将身子放平,带着思想的欲望和摩挲书页的快感与其共享你生命中的时间时,你将无意追寻任何意义和见识,你只有一份过后才能体味的愉快。
巴丹:网上话语权
巴丹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一句名言。在网上真是爽呀,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汪一声也好,汪两声也行,尽管叫。无论何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这里,你和作者是平起平坐的。这使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有了分野:网上没有霸权,没有权威,人人平等。
  在作家里,陈村对网络的态度是十分前卫的,甚至做了版主。及至后来,不堪其弊,视
之为附累,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在网络上,陈村猛然发现,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话语权,它是网民话语的平台,话语权均分给每一个人。虽然以往每个公民都有发表作品的“权利”,可以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是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
  现在好了,网络成为失语者的天堂,只要你想说,你就可以通过比特方式最便捷地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这里是无序的,甚至目前也无法可依。于是,这里可以恣意任性,可以不具真名,点了火,放了炮,拔腿就跑。他们导致了话语秩序的终结。当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网站的帖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偏激的、狂妄的、谩骂的、泄愤的话语总是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微弱。有人说,这不正是网络存在的意义所在吗?读书人常常把自己当作公众代言者,久而久之,便有了话语霸权的瘾,公众反而成为失语者。在网络上,大家哇里哇拉地喊起来,乱糟糟搅作一团,还真让读书人狗咬刺猬,没地方下嘴呢。
  的确,我们不能不为平民话语权的获得而欣慰。曾经有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实验:几只小白鼠被关在笼子里,漫无目标地跑跳嬉戏,体能被无目标地消耗。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它们分别约束在只能容身子向上爬行的小的旋转轮中,造型有点像老式的水车,几只小白鼠并行登着轮梯,便形成一种合力,竟然可以拉动一辆小车。小白鼠们杂乱无章的跑跳嬉戏被强制而整齐划一,产生效能了。它们生命的本意也就在于它们自主、自我的生活本身,在于它们的自由的权利。在网上,发言的快意也在于此。但,你仅想做一个大吼大叫大哭大笑甚至破口大骂的网民吗?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的声音,那你就必须了解语境,规则,必须理性、智慧。而到达这样的境界,你必须借助于阅读。实际上,读书的真义就在于,能够兼收并蓄,透过世事的迷雾,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升华,从而获得真理。平民和精英,本出于同源,然而,文质甚殊。
池莉:阅读使生命的历程更久远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的生活分成三大部分:阅读、行走、写作,各占三分之一时间。她阅读比较广泛,在她家里,你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书﹔行走就是旅行﹔除了小说,她也写一些散文。她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老三篇’。”
书约池莉
巴丹
  池莉是百变的小说家。她拒绝承认自己有所谓创作的风格。她说一个人的所谓风格,是别人看出来的。“我从来不知道我是什么风格,也从来不有意去形成或者改变什么风格。我的写作宗旨是始终不变的:这就是对于中国人人性的挖掘和表现。具体到每一部作品,由于取材的局限,其视角、语感、结构等等艺术技巧,肯定都会不同,都会求新求变。”
  她一直喜欢关注那种复杂的人生矛盾,关注那些比较集中的人群中各种冲突比较集中的
阶段。虽然每一个作家每写一部作品都在寻找新的形象、新的刺激,但这种刺激绝不是表面上的,而在于内心。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寻常百姓的凡俗生活,呈现本真的原生状态。朴实流畅的语言风格,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使她成为中国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放弃终极理想,面对琐屑的现实,以“零度情感”叙写“此岸”的生存状态,来揭示平凡生活的生命本质。
池莉简介
巴丹
  池莉,1957年生于湖北,毕业于冶金医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武汉市文联主席,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水与火的缠绵》、《不谈爱情》、《烦恼人生》、《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
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的优秀作品奖,共约50多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各种文字译本。
  池莉生活的“老三篇”
  池莉的生活分成三大部分:阅读、行走、写作,各占三分之一时间。她阅读比较广泛,在她家里,你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书﹔行走就是旅行﹔除了小说,她也写一些散文。她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老三篇’。”
  池莉读书语录
  我以为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根本属性是审美。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欣赏的过程,感动的过程,震撼的过程,启智的过程;而绝对不应该是一种社会调查报告,更不是界定社会阶层的社会学分类。
池莉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我的人生并没有改变,从小热爱写作,现在依然热爱写作。但是我的世界观一直被所有阅读过的书籍在改造和提高认识。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书籍太少,喜爱所有能够弄到手的书籍。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我不推荐。我认为要由自己的喜爱开始阅读。知道自己的喜爱吗?青少年要学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且要求自己回答自己。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一句老话:开卷有益。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读开篇的十行,再读读结尾的十行,如果不喜欢,就放下;如果喜欢,就读下去;如果很喜欢,就认真读下去;读了如果更喜欢,日后再安排时间反复读并且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该书好在哪里?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不记得了。这个世界上的经典太多了。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有阅读习惯与爱好的亲朋好友与语文老师。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还是那句老话:开卷有益。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这个关系很复杂和微妙,更多与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体制、主流宗教有关。不过大约总是多读一点书,对于做一个明白人会有益处吧。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课外阅读量每年应该有20本吧。
池莉:永远的浪漫(节选)
巴丹
  首先,让我们走得远远的。远远地,再回头,看一看,甚至都不用想,那千百年前的太阳,便又一次地升上了我们的天空。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拥有几辈子。尤其像这本书,如此直观和真切,具有高度的触摸感和细腻的体味性,完全可以使阅读者就像活了一百岁乃至更高寿。
  不知天远就不知地阔。不知山高就不知水低。不知他人的伟大就不知自己的渺小。不知
社会历史的漫长就不知个体生命的短暂。这样的一些感受,不是我的独创,是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对前人经验的再一回的领教。无数的前贤曾无数次地表达他们的生命体会,以期后人比他们生活得更好。毕竟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后人往往更多地对他们进行着单纯的艺术欣赏,或者把他们当作文艺理论和文学历史来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人做学问,抽象成癖,高谈阔论,更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响亮,很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好管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家门前雪。使我们这些后来者,一出门便滑倒,与先哲前贤山高水远难得见面。朦胧的道理是知道的,精致的纹理是模糊的。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惨重的人生代价,一天一天地过,一点一点地体验和辨析,逐渐逐渐懂得一些事理。然而,年纪也就一年一年地大了起来。等到老了,什么都明白了,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真是亏得慌!所以,趁我们还活着,那就活得更明白一点,更透彻一点,更纯粹一点,更轻松一点,更自然一点,更良善一点,更个性一点,更享受一点。
余华:选择书籍犹如 选择人生道路
  善用书,可借前人之手脑眼耳心体,铸成新的自我,让人类文明的光芒越来越辉煌灿烂。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书约余华
巴丹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像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
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余华简介
巴丹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
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余华:执着阅读
巴丹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破杂志都能卖30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
  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不是参加派对,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 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余华书缘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改变我人生的应该是两个短篇小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和中国作家汪曾祺的《受戒》,读完这两篇小说,我就有了写小说的兴趣,然后就成为了一个作家。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是《毛泽东选集》四卷中所有的注释。我的青少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根本没有书,只能在《毛选》的注释里去了解一些历史人物、事件背景和政治是非。《毛选》四卷中的注释在那个时代可能是可读性最强的读物了。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蒙田随笔全集》(三卷)。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阅读有助于身心健康。
  您最喜欢的10本书是什么?
  《青鱼》、《在流放地》、《伊豆的歌女》、《南方》、《傻瓜吉姆佩尔》、《孔乙己》、《礼拜二午睡时刻》、《河的第三条岸》、《海上扁舟》、《鸟》。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很简单,读自己喜欢的书。若自己不喜欢,别人说得再好我也不会往下读。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你和书之间的相互理解。若你不能和一本书产生共鸣,你就是在浪费青春了,即便它确实是一本好书,你读了没有自己的感受也是白读。也许以后你再读它时会突然喜欢。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我读到的第一本经典作品还是《毛泽东选集》四卷。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好像没有这样的人。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读书可以使狭窄的现实生活变得宽广,可以使一个人的人生变得丰富和完整。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我想认真读书的人也会认真做人。
  读书有什么捷径?
  没有。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看,当然只能看一些短的e-book,篇幅长的还是拿在手读比较习惯。
巴丹:与读姿无关
巴丹
  古人欧阳修说自己读书有三种姿势,即马上、厕上和枕上。
  不同的读姿,折射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枕上的读姿应是最为放松而自在的阅读方法,也是许多读者的首选姿势。可以说,是一种阅读的休闲状态。躺下,放平身体,随遇而安,沙发,地板,草地,都能见到这一读姿。如再放点背景音乐,就更有诗意了。目前流行的,最时尚的读书姿势,就是躺着读书。
  但在以前,读姿也并不完全是说读书时的姿势,可能更大程度上是指阅读的心态和对阅读的期待。古人读书时多讲究先行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以示虔敬。书房烛光摇曳,红袖添香。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外在环境到内在心境,都使读书笼罩在神秘的光环下。但读书人怎么样了呢?多数人还是在心底里拜着书,把书视为神明,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样的读书,如何享受读书的乐趣?功利心十足,书只是平步青云的工具而已。这样读书者,拜书只是为了从书中求一己所需,并不领会读书的真意。这是书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
  这种拜书文化,应该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吧?要读书,就是为了与文本沟通,与作者对话,即使读大师的书,也要与之平起平坐,与之平等交流。站起来,可以俯视,坐下来,可以平视,躺下去,可以仰望,而跪下去,就只能拜读。所以,读书,无关乎读姿,只要惬意就好。
  读书人的事,与读姿无关。
白岩松:让我感动的 作品是经典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白岩松,蒙古族,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著名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
书约白岩松
巴丹
  从《东方之子》到香港回归直播再到悉尼奥运会直播,白岩松一直在以自己外在的冷静和内在的激情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在节目中表达着自己的理性和情感,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为自己过去10年做的总结,28个章节记述了他从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青涩少年到一个著名主持人的心路历程。《痛并快乐着》出版后,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被称作“跳出了个人琐碎生活轶事,将感受和思辨融为一体”的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