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数字时代的人与商业》作者:姜奇平

_4 姜奇平(现代)
  第四项操作技术:重视人的价值。SHIVA公司行政总监Frank Ingari说,“如果有项工作值得做,它应得到与其它任何工作同等的重视,这就是核心价值”。具体的操作窍门,一是聘用自我鼓励的员工,二是取消花样多多的奖金,三是创造宽松气氛。
  第五项操作技术:用远景来激励。范例是康柏的行政总监Eckhard Pfeiffer。他在公司每下愈况时接手,发出大话,康柏肯定能在市场份额上独占鳌头。果然,不出两年,理想变为了现实。比尔说,如果我不把中国足球队带进世界杯,我从此不当足球教练,改行去搞网络电脑。他的窍门有三,一是营造一个信任的气氛,二是培养使命感,三是实现使命有奖。比尔说,我相信你们一定会WIN,你们的任务就是WIN,你们WIN了以后,我要奖给你们WIN。
  第六项操作技术:变革与成长。比尔说(这回真是他说的):“人类的经验将要发生变革。这场演变是令人振奋的,同时也具有历史意义;它赋予个人以更大权力的同时,也无情地摧毁了一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企业和机构。”
  有四个具体操作窍门,可以帮助员工接受变革:一是向前看,制订长期远景和短期计划;二是保持职位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三是决策果断、广泛;四是最好的期望,最坏的打算。
  Geoffrey James认为这六个方面,“强调的是自由、能动性和欢乐而不是驯服、统一和恐惧”。虽然这正是中国足球队的根本症结所在,但这篇文章对足球可能真的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我现在醒了,不想再说梦话胡话,希望它能让正在改造自己企业的CEO们,能睁开眼睛,换换新的思路。
7、东西方房地产在线比较
  网络门户(WEBPORTAL)正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掀起一个又一个小高潮。7月13日,CNET NEWS.COM上以《房地产:网络门户下一件大事》为题,发表了记者Jim Hu的评述,认为在雅虎和Excite影响下,微软和AOL正在把房地产当作网络门户的下一件大事。“微软今天通过开办Home Advisor网站,成了网络门户公司中推出提供网上房地产服务的最后一位选手。AOL也在同一天将提供房地产列表服务的抵押频道加入自己的网站。”把房地产算上,这已是网络门户掀起的第五次浪潮了。与前几次浪潮中我国的网站远远落后形成对照,7月18日,中国建筑协会新推出“中国建筑业在线”,在同一周里使东西方难得同步了一把。
  建筑业是典型的第二次浪潮产业,而网络业是典型的第三次浪潮企业。建筑业内容在第二次浪潮背景下经营与在第三次浪潮背景下经营,会有什么不同规律?观察一下工业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建筑业在线”(http://www.ccia.com.cn)与信息社会背景下的“Home Advisor”(http://www.homeadvisor.com)房地产网站有何异同,是一件有意趣的事情。
  房地产缘何成为网上焦点
  与免费邮件和搜索引擎、游戏、电子商务、个人化这些比较信息化的项目不同,网络门户企业选择房地产作为吸引用户的新焦点,不免有点出人意料。
  首先发现房地产内容上网意义的,是雅虎。雅虎视房地产列表为通向特定市场的一条路,比如以相关网页内容,面向迁往特定地点的人们的广告。雅虎在网络门户中最早开办了房地产服务。6月30日,雅虎开办了它的房地产服务,为用户提供买卖和租赁方面的免费资源。雅虎的金融和分类网站也将被整合进新的房地产服务中去。雅虎房地产内容制作者Jim McCarthy说:“雅虎的访问者访问我们的网站时,就在脑子里进行了交易。”
  《Inman新闻特写》的出版商Bradley Inman说:“用不了多久,任何新媒体都会看出,房地产是一座金矿。”确实,认识这件事真没用多久。在十倍速时代,所谓“最早”,通常也就是早十几天而已。事实上,从“最早”的雅虎网上房地产,到“最晚”的微软网上房地产,不过相差半个月。在此期间,网络门户们已纷纷醒过来。AOL想起与Intuit公司二月份签订的一份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三年合同,这份合同的一部分内容,是由Realtor.com提供房地产列表服务。Realtor.com是一个房地产经纪人专业网站,是AOL房地产中心的一部分。4月份,Realtor.com同意付AOL 1400万美元,以成为这个在线巨人唯一的房地产列表服务,有效期3年。正是在这份合同的基础上,AOL推出了自己的房地产网站。至于它为什么与微软凑到同一天推出房地产网站就不得而知了。两天以后,7月15日,Excite一看不好,也与Realtor.com签约,由后者为前者提供住宅出售列表服务。
  房地产上网热,火了房地产专业网站。早在2月份,Sprint花了2300万美元,购买了房地产专业网站EarthLink 30%的股份。到6月4日,EarthLink网络公司宣布,它作为一个大众网络服务提供商,已开始兑现金钱。它已按照它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第一伙伴计划和6家公司达成市场协议。同样,商业旅游网站TheTrip.com以1500万美元,成为门户企业AltaVista 5年内唯一的旅游服务和内容提供者。
  分析家说,基于网络的房地产服务,将变成下一个争夺眼球、广告美元和交易费的战场。
  首先是房地产业本身在经济中举足轻重。目前,按照某些统计方式显示,目前房地产的产值占美国8万亿国民生产总值的15%。其次,从网络经济本身来说,在广告方面,房地产服务提供了明显的利润和价值,网络公司说,报纸广告美元的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房地产列表。
  微软集团副总裁Pete Higgins说,购买住宅是用户一生中最重要的决策,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许多大型网站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事务。微软与其它房地产业的公司合作,在HomeAdvisor中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工具和服务,目的是使在家购买变得容易和更令人愉快。
  再看中国的情况。
  与美国相同的是,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不同的,第一,众所周知,中国新一届政府,正把建筑业作为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政”的核心内容。打开“中国建筑业在线”,中央不停滚动的“特别报道”中,赫然出现的是“朱总理说:真正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根本不是汽车行业,也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住房,是建筑业。建筑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带动几十个行业的发展。要把经济发展引到这个方面去,可以说它的市场是广大的、无限的”。而在美国,虽然房地产很重要,但已谈不上是经济增长点,而是一个夕阳产业;相反,网络媒体倒融进了经济的主流,是“国民经济增长点”。
  第二,住房改革也是当今中国人关注的焦点。中国建筑业在线在房地产网页的中央,醒目地设置了“房改信息”专栏。显示出中国人关注房地产的特殊背景。而在美国,住房完全是商品化的,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存在从福利房分配向买房的转变。
  这种大背景的不同,多多少少决定了双方房地产网站的不同。对中国建筑业在线来说,建筑业本身的发展是主,网络在线是从。网络在线这种第三次浪潮的形式,只有更好服务于第二次浪潮的建筑业本身,才能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网上媒体只是网下实务的一种延伸,是为了促进和拓展传统业务。
  而对微软的网站Home Advisor来说,它是一个免费在网上寻找住宅和租赁的综合指南服务。网站的所有区域包括编辑内容,都是由媒体独立提供的。开办了许多传统产业中没有的新业务。它办得好坏与建筑业本身发展的好坏,并没有多少直接相关性。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上房地产还在抢网下房地产业务的饭碗,是在缩小传统业务的生存空间,并从中创造(从传统业务观点看是转移)财富。因此它必然显示出以我为主的特点。
  面向产业与面向消费者的不同
  中国建筑业在线,由于产业的背景,主要是面向企业的。而微软希望他们的站点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提供“端对端”的服务类型,是面向家庭的,并以HOME命名。微软在网站中提供的内容,主要是面向家庭的。这些内容包括对第一次购房者提供基本资讯服务,全国范围的清单服务,人口分布信息,以及抵押贷款费率比较等;包括一部收集了各种产品的房地产虚拟百科全书,一个超过3000个问答的数据库,等等。中国建筑业在线的内容,则主要是为企业服务的。这从它开辟的“勘探设计”、“建材行业”、“建筑科技”、“检测机构”、“研究机构”、“文献资料”等栏目中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四个数据库——国家一级建筑企业名录、房地产企业名录、建材企业名录和装饰装修企业名录——也都是面向企业的。事实上,中国的其它房地产网站,也大都定位在企业服务上,这与中国个人房地产市场发育不太成熟的情况是一致的。
  面向企业与面向家庭,网页的设计思路有所不同。面向家庭的房地产网,它的目标是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吸引广告,因此必然围绕增加用户的点击率,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与用户的交互性。而向企业的建筑或房地产网,主要是靠吸引企业用户参与,要以促进企业间的业务为中心。这样的网站上可以不加计数器,但权威而全面的企业数据库、法规和标准数据库,以及展会培训等信息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方房地产网站形成不同风格不是偶然的。也许说这种差别是东西方文化差别有点玄虚,但问题要看怎么理解。过去的东西文化比较,是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比较。现在,存在着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比较,这就是工业文化与信息文化的比较。东西方的房地产网站,不可能脱离各自社会的文化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比较是有可能的。
  具体来说,中国处在工业社会阶段,这一阶段文明的商业特征,是社会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较高,而对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反映在网络信息的供求上,就表现为大众用户市场有限,而企业用户市场相对提前发育。大众用户市场的有限,不仅表现在用户数量少,更主要是对信息产品的支付能力不足。而这又是由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决定的,也就是说,消费者从整体收入来看,农业型消费(食)的支出比例偏高,工业型消费(衣、住、行)的比例次之,而信息型消费只能是一个零头。这种支出结构不可能支持一个庞大的信息消费市场。这就是工业化未完成的国家,为什么做大众网络信息消费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所以,现有网站,如果不是办给将来的,只有背靠行业或企业,才能从整个社会不大但是集中的信息支出中切出一块。而如果现在把Home Advisor放到中国来办,赚中国老百姓的钱,是肯定要落空的,这是由文化背景决定的。而美国已进入信息社会阶段,社会对信息产品的有效需求较高,说白了,就是大家普遍承认信息值钱,肯为价值消费付钱。换一种说法,就是美国人支出结构中,农业和工业型消费比例下降,而信息消费比例普遍上升,有这一块儿钱等你去切。这时如果硬要撇开越来越大的个人信息消费市场不做,而返回去用传统方式到夕阳产业里做,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由此可见,“中国建筑业在线”们和“Home Advisor”们在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都是对路子的,不可能拿对方的做法硬往自己头上套。因为一方发展的环境不可能搬到另一方去。
  有趣的是,在美国,随着工业迂回经济衰落而地位下降的中间商,对信息直接经济中冒出的、越过中间商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新贵们,颇有点阿Q式的看不过眼。Realtor.com 的经营者,RealSelect 公司的主席兼CEO Stuart Wolff说,微软来迟了,“我们有比任何人多的列表,我们有比任何人多的眼球,我们有分配合同,我不认为任何人进来,把这一切弄走是容易的”。这话听起来,与其说气壮如牛,毋宁让人看到腿肚子下的抖来。
1、信息时代就业机会变少了吗?
  信息技术普及,将增加就业机会,还是减少就业机会?这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最近,美国官方得出结论:信息技术将增加总就业。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过去,人们在高科技对就业影响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高科技发展,对知识技能素质高的人需求增加,对知识技能素质低的人需求减少。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分歧。分歧在于,总的就业人数将增加还是减少;换句话说,是高科技增加的就业量大于减少的就业量,还是减少的就业量大于增加的就业量。这方面人们没有统一的看法。许多人还认为高科技减少的就业量大于增加的就业量,因为他们以为,高科技既然能让原来两个人做的事由一个人完成,自然总的失业会增多。
  但美国的新经济正纠正人们这种错误印象。
  从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的实际情况来看,从1993年开始,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中的整个就业状况,开始呈现出正面的增长影响。1994年信息产业总就业人数为416万,在总就业中所占份额为4.4%,信息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0.1%;1995年信息产品业总就业人数为440万,在总就业中所占份额为4.5%,信息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0.3%;1996年信息产品业总就业人数为463万,在总就业中所占份额为4.6%,信息产品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0.2%;这是意义深远的。在商业部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中,美国政府第一次宣布了这样一个结论:信息技术发展将促进经济中的总就业。这个结论非同寻常。因为它可以打消人们对新技术革命会带来更多失业的排拒心理。新经济为什么能促进总就业呢?从现象上来看,是因为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于失去的就业机会。根本的原因在于,每当一种新技术经济出现时,最初都表现为财富向少数人积聚的再分配过程,以及就业机会向少部分人的开放;但新经济是基于人类共同需求发展起来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共同需求的满足,离开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以及使这种需求成为有效需求的就业机会的提供,新经济是不可能维持的。因此新的就业机会,必将构成对新经济本身产生需求的基础。新技术革命只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对人类的就业构成在总量内部进行调整,引导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而不可能增加或减少人类总体的就业水平。新的财富聚集引导人们新的就业流向,最终达到相对平衡。当然,这不排除信息发达经济与不发达经济之间就业的不平衡。美国就业机会的增加,是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领先的结果;而真正造成失业问题的,只能是开放条件下在新经济中处于落后地位。
2、信息流动中人与业务的转型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经济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学习过程在延长,而职业过程在缩短。
  学习过程延长,是由于知识正成为主要的资本,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正在合一。从学校出来后,主要的资本,要靠工作中学习。通过终生学习增进知识资本。
  职业过程缩短,是因为随着资源更频繁地流动重组,传统的分工,和固定的职业,需要被打破。人的角色不再终生固定。
  当知识与职业发生流动时,我们不再能象工业时代那样,用简单的成功或失败来概括了。
  信息时代的高流动性,在人与业务的转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呢?
  业务流动快而学习流动慢,企业炒人才8月31日,PointCast 的创始人ChrisHassett ,在纽约新创办了一家叫PrizePoint 的互联网公司。新公司的主要业务聚焦于网络娱乐节目。今年早些时候,"Prizepoint.com”这个域名就已在InterNIC登录好了。在公司的网址上,只有一行字:“这个网站当前正在建设中。”
  Hassett 仍然持有PointCast 的私人股,但不再受雇于公司。此前他曾是公司的主席兼CEO。去年7月,他被SBC 执行副总裁David Dorman 所替换。PointCast原来是想作为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方式推向社会的。但由于这种方式单向广播的味道过于浓厚,并没有在已习惯于互联网双向传输的用户中,产生预期中的购买风暴。这是我们在网事聚焦中曾预测准了的事情。倒是在内联网中,推技术受到了老板的青睐,这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向员工单向传输公司指定信息的需要。Hassett并没有深刻了解这种业务上的变化,他的学习滞后于业务。这决定了他必然要离开公司。
  今年早些时候,PointCast 2.5版推出了一些新的功能,可以支持公司用户通过公司内部网和互联网广播数据。离开了Hassett的PointCast,正在沿着一条不同的道路在前进,即更多地靠近内联网企业用户。例如,8月28日,公司就成功说服HP公司改变排斥PointCast的想法,在HP内部采用PointCast。
  尽管如此,PointCast热已经过去。不久前公司撤回了初始股上市计划,已隐约凸现出公司存在的问题。虽然上一周还有人说推技术有可能复活,但我认为推技术的黄金时代已过去。
  Hassett在离职后,显然经历了一个从自己的前一次创业中学习的过程,再次创业,他没有选择PointCast现有模式,而是沿着自己过去面向大众的思路,走到了游戏的路子上。在雅虎的分类广告中,是这样介绍的:“PrizePoint 娱乐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精力充沛的创业公司,它由PointCast 公司的创办人所建。我们的聚焦点是互联网娱乐程序。我们为上班族提供不断推新的高技巧和高创造个性的服务。”
  Hasset 的妻子Janet 和PointCast 的前执行官Frank Blot也加盟到这个创业公司里来。
  在线游戏的测试版已在试运行。
  在Chris Hassett这个案例中,业务和学习都表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的学习,可以使人的知识资产得到有效更新,落后的知识可能为新的知识结构取代。人们在一次职业经历中学习成绩不佳,不能看作整个学习的失败。它好象是长长的学期中一次小测验,这次没考好,下次可能更用工补回来。而业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表现为了一个在流动中不断调整的过程。不能说PointCast和PrizePoint哪个正确,哪个错误,流动性使业务呈现多样性。
  学习流动快,而业务流动慢,人才炒企业;
  最近,成功企业家辞职再创业成了时髦。9月3日,SAP America 的首席执行官PaulWahl 辞了职创办自己的企业。SAP的主席Dietmar Hopp给予他高度的评价说:“PaulWahl从开始创办R/3到最近在美国区的管理,对SAP做出了重要贡献。”Paul Wahl看来并非因业绩问题而离职,因为仅仅在上个月,SAP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以SAP的股票名初次登台亮相,公司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也许是对创业有一种执着,Paul Wahl办好了一件事后,不是继续做这件事,而是另换一件新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去做。Paul Wahl是一个学习型的人,他的知识和信息流动性较强,想法变得快,一凝固到流动性稍差的业务中,就与他超前的思维形成矛盾,他就要超越既定的业务,寻找更合适的业务形式容纳自己的思想。
  Dietmar Hopp 比较了解Paul Wahl :“对新的和崛起中的技术的热衷,使他要在新的冒险中继续实现他一生的雄心,把有前途的技术带向市场。我们祝他在新的努力中取得大大的成功。”
  上个月突然离开的迪斯尼在线的前总裁Richard Wolpert,重新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根据迪斯尼的说法,Wolpert也是凭兴趣离开了岗位。
  在迪斯尼任职期间,Wolpert是中枢人物,他负责开发迪斯尼互联网指南和“DIG”——一个面向儿童和家庭的网络门户。他还负责监督迪斯尼“日霸”(Daily Blast,一个儿童在线服务)和迪斯尼邮件“D-MAIL”的开发。
  按说在这样一个位置,Wolpert极受重用。但Wolpert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大概觉得迪斯尼已跟不上他的节奏了。他还想做一些新的事情。
  Wolpert 8月10日对记者说,他现在与Yucaipa的主席Ron Burkle合伙经营,Yucaipa公司是一家面向用户的互联网零售公司。新的公司叫世纪城。他拒绝透露新公司是做什么的。
  当Wolpert离开迪斯尼时,他否认他受公司压力而离开的。他说,“我可以做新的事,我下决心做另外一些我想做的事。”Peter Neupert 又是一例。他最近离开了微软公司,在微软,他在互联网和电缆战略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却跑到DrugStore.com ,一个面向程序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网页设计者和软件开发工程师的网站,做DrugStore.com的CEO。Neupert 9月3日对记者说,“我们正建立一个企业,第一件事就是雇人”,他还准备到微软挖象Suzan Fine Delbenne这样的人,做营销副总裁。我相信微软公司的精英,不会是学习中的落后者。当一个人拥有了较多的知识资本后,他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业务形式或职业形式,把这些资本的潜力发挥出来。我想这可能就是Neupert的想法。
3、21世纪的人将怎样对待钱
  未来什么行业最吃香
  未来什么行业最吃香?当然是那些朝阳产业。是什么使这些行业成为朝阳产业,而另一些却变为夕阳产业呢?是产业革命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最大的一场产业革命,就是使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产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社会财富将向新的产业极大地集中。
  1、钱飘向何方
  21世纪的雨云将飘向何方,雨将下到哪里?换句话说,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移中,财富将向哪个方向转移,会怎样分布?让我们来看一些事实:
  早在1982年,美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就业人数占70%以上,其中信息部门的就业人数达到50%。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已经分别降到3%和25%。1981年,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产值为14%,第二产业产值为38%,第三产业产值为48%。
  ──也就是说,以物质资产为核心的产业成为夕阳产业,以信息资产为核心的产业成为朝阳产业。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新的生产力──网络。网络使一切直接化。网络使工业经济中浪费在迂回路径上的中间物显得多余:可以在网上开可视会议,就不必车马劳顿;可以在家办公,就不必大兴土木盖办公楼;可以使生产消费双方在网上定制、直接见面,就不必商场夹在中间瞎掺和;有充分准确的信息,就不必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
  历史上伟大的变革总是悄悄地发生。当蒸汽机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不,更多的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技术改良,甚至是一个杂耍。一位体面的英国绅士骑着马儿,风度翩翩地证明自己比火车跑得快,最终却丧失体面地成了历史笑料。今天,一场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同样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在发生,这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向。推动这场革命的“蒸汽机”就是电脑网络,谁如果小瞧电脑网络的力量,谁就会象那位英国绅士样被时代淘汰。
  2、无本万利的秘密
  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生产方式截然不同。工业社会是靠物质资本来获取财富;信息社会则是靠知识来获利,可以说是“无本万利”——不靠资本而获取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
  我们明天面对的新经济环境,将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新经济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使一个经济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成为可能。当顾客观念、信息和技术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内容就显著增长了。
  ●新经济是数字经济:在旧经济中,信息是模拟信号或物理的(或象尼葛洛庞帝喜欢说的“原子”)。人们的通信方式是:移动物理的身体去会议室,通过模拟信号的电话线交谈,发送原子制作的封件给其他人,在家接收模拟信号的电视信号,显示由当地图片商店开发的图片等等。在新经济中,信息处于数字形式──比特──之中。当信息通过数字网络变得数字化和通讯化时,一个充满新的可能性的世界就展现出来。大量信息可以以光速压缩传送。信息的质量可以远好于模拟信号传送。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被合成,创造,如多媒体文件。新的数字化应用被创造出来,可以影响商务和人类生活的大多数方面。今日的数字化电子邮件系统取代了邮局和物理的邮件。人们在家、在旅馆客房工作和在办公室工作一样有效。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新经济是虚拟经济:当信息从模拟信号转向数字信号时,物理的事物能够变成虚拟的──这将改变经济的新陈代谢、机构的类型以及经济行为本身的本质。
  ●新经济是网络经济:由于电脑网络是数字的而不是模拟的,由于网络从过去的主机模式转向基于国际互联网模式的点对点蛛网,将产生出创造财富的新典范。当这样的网络带宽增长得足以承担完全的多媒体(包括数据、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媒体)时,这种新体制结构的机会将梦幻般地增长。属于国际互联网模式的网络将推倒横亘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我们将看到崛起的是国际互联网络商务、国际互联网络政府、国际互联网络学习和国际互联网络看病等等。离开信息的力量新经济将是不可想象的。
  以知识价值为核心的经济说白了,就是直截了当地赚钱。单从利用核心资源这一点来看,所有在以知识价值对物质资本进行替代的地方,至少都不再把时间和金钱投在扩大中间环节上,而是力图在自己和服务目标间走一条最短的直线,把二者拉得近些再近些。这就是上面各种纷纭趋势背后的共同点。
  网络改变挣钱的方式甚至钱本身电子商贸的兴起,将是21世纪商业社会最显著的特征。这包括电子商业和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
  1、还用到商场买东西吗
  美国现在兴起电子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屏幕上直接看到商品的外观、介绍和价格,选中所需商品后,用信息卡或电子货币在网上支付,再由商家送货上门。
  网络上的电子商场虽然还可以叫“商场”,但它从本质上看,已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不需要修建商场建筑,也没有店面租金成本。
  在网上建立电子商场,既不用盖房子搞装修,也不用担心为旺铺而付出昂贵租金。只要有一部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可以开张。
  美国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在自己家里开了间激光唱盘公司,销售美国发行的所有光盘及两万张进口光盘,通过网络供客户订货,接受订单后,通过别的公司送货,经常在24小时之内就可以将光盘送到顾客家里。加上网站上的广告收入,1996年营业额达600万美元,营业毛利率18%。宏棋集团子公司元棋资讯,在1997年初开张网络虚拟商场。元棋业务经理罗正棠估计,台湾已经开设一百多家网路上的虚拟商场。罗正棠指出,元棋希望募集一百家各类厂商加入网际网路上的宏棋商场,销售鲜花、书籍、录影带等。元棋不必投资兴建实质的仓库、货架、卖场,所卖的商品就是商品资讯。后续送货服务则由各厂家负责。
  ●没有商品库存压力。
  传统经营者,为了压低进货成本,只好大量进货,不仅占用资金,而且库存盘点、存放都需要很大的人力。而经营电子商场可以“买空卖空”,并不一定要有实际物流,而主要经手信息流。信息流通比物品流通更重要。
  比如,美国有个汽车经销连锁店,前几年经销“实物”汽车时,赔掉1500万美元;改开网络汽车信息店后,大发利市,1996年营业额可达650万美元。信息店的开法是,把到网站表示购车意愿的客户名单转给汽车经销商,然后向车商每月收取250美元到1500美元的费用。全美有1400家汽车经销商与他的网站联接。老板从实物商店转向网络商店后说:“这玩意儿简直像着了火一样。”
  ●行销成本极低。
  在网上开商场,集销售、展示、广告于一身,不用分别支出。因此可以节省大笔费用。台湾“管家婆”公司利用国际互联网既是媒体又是通路的特质,一方面寻找厂商供应商品,一方面在全台湾召募加盟网络商店提供商品讯息,开发非网络族生意。自1996年5月开张以来,管家婆在台北、宜兰、屏东等地召募六百家美容院、便利商店等商家,在店中摆上电脑,就经营起这种全台湾首创的网路加盟店。才28岁就当上副总经理的李培芬,熟练地背出一连串数字:“我们有2700多种商品。上个月畅销产品是蚕丝被,单单台北就卖出580条,总共有33万人查询过我们的房地产资讯……”
  ●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
  传统大型商场与小型商场主要用场地来区分,有多大场地就可以摆放多少货物。而电子商场在网站上摆多少货物不受限制。因此它没有所谓“大”商场和“小”商场的实物区分标准。
  ●便于与顾客保持更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传统商业模式中,售货员与顾客虽然面对面接触,但从完整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来看,仍然隔着一层。顾客要的是生产厂家的产品,而不是售货员本人。售货员态度再好,也不可能定制出顾客要求的个性化产品,因为这不是她的职责范围。而电子商场是让产销直接见面,可以把用户信息直接反馈给厂家,由厂家回应和满足顾客的特殊要求,不用中间隔着一层售货员耽误功夫。传统商场只吸收顾客方面对价格、数量和质量的反应信息,但电子商场可以在顾客同意的前提下,更多了解他的收入、家庭、个人爱好等多方面信息,使买卖更有针对性。
  从上边特点可以看出,商场的基建、库存、中间费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迂回的中间环节,电子商场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对这些中间环节的依赖,因此说它是“直接”的。“网际网路介入零售流通业,则将使中间通路消失,仓库、货架、卖场虚拟化,打破既有商品流通秩序。”
  2、纸币废除那天,你用什么买东西
  在1996年7月闷热的夏天里,英国斯温登小城里发生了一件“货币和电讯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电子货币Mondex成为这个城市正式的货币,硬币和纸币被取代了。
  和Mondex齐名的第二大电子货币是数字现金(Digicash)。与到现场购物用的的Mondex不同,数字现金主要用于网上。数字现金公司从1994年10月开始,在名为“E-cash”的网络上开设银行和商店,愿意参加者可自带数字商品,在互联网上自由开设店铺。这有点象我们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现在有150家左右的店铺已经开业,有6万多人参加。
  使用数字现金在网上进行交易,与使用Mondex不同。你不必亲自到现场,坐在家里,整个交易过程就可以完成。比如你来到一个网络上的书店,看了网页中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和摘要,希望把书买下来,你只要告诉对方你的数字现金号码,以及你的通联办法,网上书店就会给你把书寄来。特别希望保守个人秘密的客户,往往喜欢利用数字现金之类的电子通货.因为,利用信用卡进行结算会留下记录,如果客户不愿意留下记录,使用电子通货就正好。
  随着货币形式的变化,银行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年代,银行主要是为存储黄金、货币单据和其它贵重物品提供安全支撑的仓库保管。随着在1865年支票的出现和大量使用电子资金转拨(EFT),银行已经从作为保存具体资产的存放机构转变成信息处理中心。任何时候,货币都可能就是写在一张流动纸片上的简单数字或是通过电路传递的电子流,再也不是处在地下室中的货币或黄金了。对此,不仅仅是货币被简化成电子或微波或数字声音的传递形式,而且支票也会很快地屈服于同样的可预见的命运。
  实际上,银行也可以简单地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传送数据,而不需要用任何纸张的痕迹来证实它。当今的电子数据交换(EDI)也正是在替代着纸张的传递。随着电子资金转拨系统的出现,作为信息交换的货币交换的实质也就显而易见了。
  电子货币实质是以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而实现的直接的价值交换。领风气之先的经理人现在思考什么?
  1、21世纪我们如何做
  上司和下属和生产方式、商业方式变革相适应,21世纪的管理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革。
  工业社会中,管理问题就是处理上司和下属之间金字塔形层层等级关系;而在信息社会中,管理将成为对网络组织结构的管理。有人把这称为企业组织的“扁平化”。“扁平化”听起来形象,但想起来颇为费解。“扁平”并不是“等级”的反义词,和“金字塔”也只有内行才能对上。其实,“扁平化”就是直接化。
  21世纪的管理是“直接管理”。直接管理是越过中间层的管理,是领导直接面对活生生的人的管理。在21世纪,不是不存在上司和下属的区分了,而是在上司和下属之间,再没有那么多中层干部在管理。做上司的,主要精力将放在确定方向和激励人上;做下属的,将比过去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传统企业内除了市场部和销售部与客户直接打交道外,其它部门与客户始终隔着一层,关系是间接的。除了采购部直接同供应商打交道外,其它部门同供应商的关系也是间接的这就好比一只传统打法的足球队,后卫只管防守,不管进攻的事;前锋只管进攻,不参与防守。而且企业内部也是呈“金字塔”状结构。而在内联网企业中,所有部门和其它各方,关系都是直接的。好象围着圆桌喝酒“过电”一样,通过网络直接快捷地交流。
  2、钱重要还是人重要
  比尔·盖茨说:“在人如同暗夜里的飞蛾偶然经过一间光亮屋子的短暂一生当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刻,你会感觉自己渺小的所为在宇宙的尺度下毫无意义,而只有当自己成为某种伟大事物中的一部分时,才会感到有所依靠。”这可以说是金钱之后时代的感觉。人的价值按照高低顺序可以分为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三个层次。农业社会的中心问题是生存,追求温饱和健康,这种价值直接应验在个人自身;工业社会的中心问题是发展,人们追求金钱,金钱这种价值寄存在人身之外的中间物上,只能迂回间接地实现,而这常常使金钱成为人自己的敌人;信息社会的中心问题是自我实现,人们开始追求自我成就(Selfmade),价值又重新回到人本身。
  著名思想家彼得·罗素在21世纪网络精神在线网址(http://21net.com/Online)上指出:“正在我们这个社会发生的事情,将对现有价值体系产生深远广泛的冲击。我们对物质及财务收益的执着追求将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崇尚实现另一种进步。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本身内在的进步,一种更能管理好自己的能力,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因素。”
  在21世纪网络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什么?诚然,他们仍然还会追求金钱,但除了“穷得只剩钱”的“赚钱发烧友”和专业的“赚钱爱好者”,他们只是把追求金钱当作自己基本建设的一部分──就象一个社会要把农业或工业当作基础产业一样。而人们吃饱了以后不大会不顾一切地把所有资源再全部投入粮食生产,那样只能撑坏自己。同样,满足了基本建设后,再继续无节制赚钱,人们要考虑一下挣钱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快乐是否成比例,人活得是否自由潇洒,是否体验到了一切该体验的经历,是否发展了一切可以发展的潜力。人们普遍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新的时代就彻底到来了。
1、“在家运营”
  6月4日,微软、AT&T和Itochu国际公司向TUT系统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发展被称为“在家运营”(HOMERUN)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微软和TUT走到一起共同发展基于“在家运营”的用户硬件产品,帮助人们快速接入互联网,构成微软创建新的家庭网络市场新标准的努力的一部分。
  家庭网络,是今年美国热门经济现象。与众不同,它是从社会转型中直接产生的市场热点。
  微软创建“家庭网络”市场标准的努力
  微软最近的投资表明了这个软件霸主对另一类型的互联网接入的兴趣在增长中,这就是使用现有的铜质电话线和电话服务。TUT已和微软签署了一份以“在家运营”为核心的市场合作协议,瞄准家庭网络和高速互联网接入市场。在家运营可以使多台电脑分享周边资源,相互联接,或用1M以太兼容局域网联入互联网。它也可以随时为家庭中的每个电话插座配以一般的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s)和其它高速服务。
  利用ADSL高速接入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发掘标准铜质电话线的潜力。过去ADSL一度受到冷遇,批评者认为,铜质电话线是将过时的设施,他们更看好基于同轴电缆、光纤基础上的网络技术。但最近ADSL又热了起来。因为人们发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ADSL是比较适合家庭的技术,而更先进的网络技术往往仅为企业认可。
  据伦敦的研究公司Datamonitor调查,到1997年底,美国20%的家庭在互联网上付费订阅。到2002年,美国家庭在线的比例,预计将提高到30%。鉴于在家在线的增长,家庭网络成为经济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TUT系统公司的总裁兼CEO Sal D'Auria 说,“‘在家运营’开启了一个巨大的未开发的新服务市场”。
  南贝尔与PAC贝尔最近纷纷宣布他们将提供使用ADSL的高速接入,南贝尔5月22日宣布要在30个地区提供每月收费在49.95到59.95美元的电话、互联网合一的高速ADSL服务。此前,美国在线也提供了每月收费49.95美元的ADSL试验。5月27日,PAC贝尔宣布7月份将开始用ADSL展开高速接入服务。6月2日,美国第三大长途电话公司斯普林特宣布将启动一个使用电话线同步传输话音、可视电话和数据的服务,为家庭和企业提供宽带服务。AT&T此次投资,也使它加入了ADSL竞赛的行列。
  [此节备用:微软为什么选中了TUT?“TUT是目前这场数百万美元铜线设备市场竞赛中起关键作用的角色,”AT&T 的股东也是TUT成员的Neal Douglas 在声明中说,“快速铜线产品业务量的扩大,在竞争中提供了独特优势”。
  盖茨起初对ADSL并不看好,3月27日他还说:“虽然在企业以高速和合理的价格互联方面我看到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为了联接家庭并有一个非常非常快的联接,我们要做的唯一努力是在线缆调制解调器的增长方面。”
  他认为只有靠有线电视公司提供低价和快速的超快联接,才能驱使互联网进入较高比例的美国家庭。但现在,微软改变了看法。“我们相信TUT的技术触到了靶心:它在电话线媒体的顾客市场上,结合了高数据率、易用、低成本和低进入门槛。”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部主任Steve Madigan 说,“我们相信TUT的关键技术对顾客网络市场将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这次投资就是鼓励其持续发展”。对微软来说,不变的是对家庭网络的强调,变化的是对技术的看法。]耐人寻味的是,ADSL并不是最领先的技术,但领先的公司却领先别人纷纷选择它。看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以外的某种东西在决定着事情的发展。资源转移的价值基础一位信息经济学的前辈曾对我说,现在的经济学显得保守了。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主流经济学远离互联网的实践,正在失去对新经济的理解力和解释力。为此,我提出一个建议:直接去观察领导新经济潮流的公司。因为它们每一次大的资源重新配置,都是这个时代价值基础转移的最明白无误的指针,是未来经济学教科书的腹稿。“在家运营”正在吸引领先公司将资金和物质资源转移过来,但这只是表面的事实。在它背后,是什么样的底层价值变化,导致了这种资源转移呢?简单地说,源头起于第三次浪潮一个基本价值观念:生产与消费合一。生产与消费合一的进一步推论,是生产单位与消费单位的合一;再推导到第三步,就是在家办公。在未来新经济中,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领先公司对“在家运营”的投资,实际是对第三次浪潮“产消合一”价值投的一次赞成票,是基于最基本价值观念变化的资源转移。
  5月号的美国《读者文摘》刊登了一篇《老板叫我回家上班》,形象地展示了美国在家办公浪潮。纽约州西切斯特县政府的罗比娜自女儿出生后,上司就让她在家办公,结果工作效率提高了67%。罗比娜这样的在家上班族,已占全美就业人数的40%,达到5200万人。象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已有36000名在家办公的职员,IBM和摩托罗拉等公司也不落后。连美国联邦政府都准备到今年年底,把在家上班公务员人数提高到6万人,4年翻15倍。
  对这样一个明显的市场,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是生产力提高的基础。在工业文明中,家庭是单纯消费单位,企业是单纯生产单位。家用电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家庭是消费单位,电脑是生产资料,让家庭配电脑,岂不是要把消费单位改造成生产单位了?但在信息社会,这却不成为问题。既然全美国40%的人已在家办公,那么家庭当然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电脑和网络进入家庭,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至于经济学中的“传统”爱好者怎么说,那倒不必去理会。再进一步观察网络公司的实践,我们还会发现资源转移的另一个深层特点。我们先看一个表面的事实,微软和网景的战略差异,人们一般认为在于,微软更多面向家庭,网景更多面向企业。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如果按工业时代的经济学来理解微软和网景的经验,就一定会引起错误的摹仿。比如,认为面向家庭就是面向消费,面向企业就是面向生产。事实上,这并不是两大公司的本意。微软和网景的真实、客观的战略意图,需要从第三次浪潮的角度来理解。
  可惜的是,美国主流评论错过了正确解释它们,尤其是网景的第一个机会。6月2日路透社给CNET NEWS.COM 的特稿《网景战略质疑》上来就说,这个曾形成过WWW——也就是世界本身——将如何变化的清晰版图的公司,散焦了吗?这显然指的是网景战略中的两个方面:企业战略和网络门户战略,一般被人们(包括我自己过去)当作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方面。然而,6月4日,网景执行官Barksdale勾划公司未来时强调:“企业软件商务与门户服务商务是统一的,聚焦点就在最佳机会被奠定的地方。在这种聚焦开始之处,网景有某些来自于这两方面商务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称之为闪光点,它是网络经济的起飞点”。尽管如此,网上专栏作家Tim Clark 和Paul Festa仍然认为,网景公司没有提供多少例证说明公司将如何从这些分离的商务中获得新收入。
  面向企业的企业服务战略与面向家庭的网络门户战略,从传统经济的立场看,确实是“分离的商务”。但如果从第三次浪潮经济学的角度看,可能又是统一的,并从中产生新的商机。比如说,如果网景面对的是在家运营的虚拟企业,这两个“分离的”方面,不是就自然统一起来了吗?网景网站的副总Jennifer Bailey在5月31日谈到“我的网景”(一个模仿“我的雅虎”的网站)时,无意间谈到一点,就是“我的网景”的目标用户,是那些一天之中在工作中和在家一样的用户。为此,他们特意在面向最终用户的邮件服务中,加入了一些企业服务的特色。
  事实上,微软方面确定的“在家运营”,也不能片面理解为是提供家庭消费服务。微软就多次反复把企业与家庭相提并论。斯普林特技术服务经理Charles Flackenstine也看出了这一点,认为在家运营“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为虚拟企业的能力”。
  由此看来,微软的战略与网景的战略,并不象人们第一眼看上去的那样差异巨大。部分的原因在于,他们面对是数字革命共同的挑战。他们也许自己还没有来得及说清楚自身行为的理论根据,但利用一种基于信息社会的经济学,有助于历史地说明他们当前的行为。
  因为它们遵循的是同一个规律。当然,理解这一规律,最好先把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放到一边去。
3、构造“虚拟社会”
  美国的约翰.哈格尔三世和阿瑟.阿姆斯特姆在他们所著的《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一书中,以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会”为核心,构造出一个未来商业模式。由于一位知名企业家对此书极为推崇,我也多读了几页。《网络利益》谈的是虚拟社会建设和价值创造的动力学。在他们写作此书的时候,几乎还没有什么商业企业在网上赚钱。但眼下,一些最出名的网络门户公司,正名副其实地把“虚拟社会”付诸实践。8月19日,CNET NEWS.COM以《虚拟社会是答案?》为题,报道了一个新的动向:“投资者在网络门户的领袖中找到新的冲动:做虚拟社会营造商。”
  虚拟社会与《理想国》
  对网络门户来说,“虚拟社会”是一个特指。按照8月19日专栏作者Jim Hu的定义:“最终用户控制的虚拟社会,在那里成员可以邀请朋友、家庭成员或业内熟人在论坛中交互作用。这种服务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们允许使用者使用象信息板、交谈室和电子邮件这样的网上流行工具通信。”换句话说,网络门户推出的“虚拟社会”服务,是让你在他网上空间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由你决定何人可以“入境”,与你一起生活。
  这种构思令我联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人类在农业社会时期,就有建立“虚拟社会”的设想。柏拉图年轻时追随苏格拉底,希望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在希腊现实政治中,他俩处处碰壁。苏格拉底因不肯妥协而被加害,柏拉图不敢硬抗,只能通过写作《理想国》,把他心目中由“哲学王”控制的理想国度,建立在非现实的形式上。柏拉图以后,建立“虚拟社会”的努力一直持续下去,人们构造了一个又一个“虚拟社会”(乌托邦),其中康帕内拉为了《太阳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工业时代,乌托邦没了市场。因为工业文明不适合乌托邦:工业社会的迂回生产决定了社会组织形式必然是分层的、官僚式的,而乌托邦却接近田园风光,旨趣大不相同,象《桃花源记》,通篇并无神仙皇帝,也没有救世主。有趣的是,现在到了信息社会,“虚拟社会”的设想又“死灰复燃”,并大有从空想变成现实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社会”的思想更适合农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而不适合工业社会。因为“虚拟社会”从本质上说,是直接管理的社会,而不是通过各种中间管理环节,迂回管理的社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