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RichardP·Feynman)最早提出,人类总有一天能够做出只有几微米的超微机器,那时候可以一原子一原子地制造任何东西。记得中世纪欧洲有一个神学攻关课题,内容是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位天使。一个天使占多大地方不知道,但现在已知,可以把《大英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以分子大小的字体刻在一枚针尖上。超微科技的倡导人艾瑞·德瑞克斯勒(K·Eric Drexier)认为,电脑可以"小到细胞的百万分之一,然后指引分子机器感应细胞里面的结构,修复细胞的损坏部分"。这是不是意味着将来电脑可以象细菌或病毒那样,充满人的体内?或者干脆细胞就由电脑任意塑造?
——将芯片置入人脑:英国著名未来学家科克伦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今后50年内,人脑可能与电脑直接相连接。他说,到2000年科学家将通过在芯片上培养神经细胞,开始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联的开发工作。剑桥大学材料教授科林·汉弗莱认为,只要解决芯片与大脑细胞接口问题,就可以由外科医生把刻在微型芯片上的微型记忆电路,加入人脑中。比如,要以让人通过植入大脑中的芯片携带整套《大英百科全书》。
——用基因芯片造人:以硅为芯片最大的问题是与人体不兼容。有没有与人体兼容的材料,其功能可以代换逻辑电路中的0与1呢?有,7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处在不同状态下,可产生有信息和无信息的变化,可以作为生物计算机的材料。生物芯片主要以蛋白质分子为原材料。在这种芯片中,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脱氧核糖核酸(DNA),由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四种核酸组成,人的DNA中有30亿个核苷酸。如果把这四种核酸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代表数字或其它信息,生物计算机就能起到电子计算机起不到的作用。因为一升DNA溶液包含10的17次方个DNA分子,可以极大规模地进行并行组合计算。这就是生物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李国杰院士在今年的香山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生物计算机要成为一种通用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与图灵机类似的计算模型。除了DNA计算外,生物计算还有另一个发展方向,即在传统的半导体芯片上加入生物分子部件、采用将硅基与碳基结合起来的混合技术。
有待定义的“人”
新闻的主角沃里克曾写过一本《神经网络工程和动态控制系统》。他说,有一种学派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在体内植入有益于智力的芯片来跟上计算机的发展,但这仅仅是科学幻想。
他的行为则向这个方向迈进了一步,而这种芯片还能与人的神经系统连起来,从而不仅能有助于残疾人的生活,还能按自己的意愿控制芯片,例如能看见通过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才能见到的景象。
人类会出现与机器称兄道弟,不分彼此的那一天吗?许多人认为不会,因为他们认为机器不会想象,而人的意识也不会脱离肉体存在。
——机器不能想象吗?
麻省理工的社会学家SherryTurkle研究计算机与人类的相互影响已近30年。她发现,当问到如果植入一个与大脑直接交流的芯片,会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时,很多人头脑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对于增进计算能力和外语知识较为容易接受,而对提高欣赏音乐、诗歌的素养则难以接受。因为在人们看来,音乐、诗歌是人特有的感情生活领域,是不容机器插足的。
然而,David Cope编写的一个名为EMI (Experimentsin Music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试验)的程序,却打破了人们的成见。David Cope认为大师们的音乐个性如同生物的DNA一样,EMI可以从几部莫扎特的作品中,过滤出他的音乐DNA,然后以抽出的"DNA"为基础,重新谱写出新的乐章。新的作品听起来完全是"莫扎特"风格。Cope回忆EMI首次在音乐会上露面当时的情景说,"大约有150人坐在那里,鸦雀无声。"他们被作品的自然与质量惊得目瞪口呆!EMI使一些传统的艺术家感到幻灭,一位德国音乐学家咆哮着"Musikisttot"!(音乐被毁了!),向Cope奔过来,要揍他。
——意识不能脱离肉体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马文·明斯基在他的科学巨著《心智的社会》一书中提出,将意识移植到机器之内将可能实现。他的理论引起研究风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一直扩展到了日本。
现在有的人提出存在一种不依赖于具体个人的“网络智慧”,如果意识真能转移出人体而继续进行的话,届时人类在肉体死亡之前,可能预先将自己的心智储存在超级电脑里,达到"灵魂"不死。这就是从明斯基的理论中可以得出的惊人推论。
电脑的最后发展,也许会达到像约翰·安德逊(John·J·Anderson)在1989年3月的MacUser杂志所说的:“电脑科技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是要让电脑消失,让使用者感到‘透明’的科技,实际上也就是电脑不存在了……在这种完美的形式下,人类和电脑在沟通时,面对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人”。问题是,这个“另外一个人”会不会真活起来了。
欧洲著名的古典舞剧《科蓓丽娅》,讲述了一个机器人的故事。一位老魔术师,精心制作了美丽的木偶科蓓丽娅。他爱上了她,结果使她真的具有了生命。然而,科蓓丽娅并不喜欢老头子,她运用自己日益发展起来的聪明才智,百般戏弄魔术师,最后终于战胜了自己的主人,获得了自由。电脑会不会有朝一日也像科蓓丽娅一样,脱离人而独立呢?这是一个从哲学上好解决,但在科学中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人与机器之三:复归于人的电脑
9月23日,IBM宣布推出了它的“可穿戴PC”(Wearable PC)的原型设计。IBM的可穿戴电脑具有笔记本机的性能,而只有随身听的尺寸,它包括一个戴在头上的3寸显示器。在东京的98展览会上,IBM展示了它的可穿戴电脑。IBM发言人Judy Radlinsky说,“这个演示的目的,在于显示我们如何定义随时进化的电脑”。
有人说,可穿戴电脑是“继主机、小型机、微机之后计算机发展的第四波”;也有人说,可穿戴电脑继指令界面、图形界面之后开创了新的身体界面。前者从硬件的角度,后者从软件的角度,说的其实是一件事:电脑正从与人疏远的机器,越来越变成人的“自己人”。对于电脑,所谓的人文主义者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恐惧,担心机器会越来越与人疏远,最终骑到人的头上。“人文主义者”也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缺点,就是把人的世界创造出的机器,当作与人不相干的事情来排斥,从而使人的含义变得狭窄。
如果机器本质中不存在与人亲近的内在基础,——如“人文主义者”所认为的——,那么怎么解释人发明的电脑软硬件会不断向人靠拢,而不是相反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可穿戴电脑”的概念非自今日始
早在1960年5月,《纽约时报》就首次使用Cyborg这个词来描述帮助人生存的机器。电影《星际旅行》中有一位双目失明的人物,她通过嵌在衣服中的一个传感器来"看"东西。这可能是最早的“可穿戴电脑”。1997年10月中旬,麻少理工学院举行了为期3天的可穿戴电脑表演。表演会的组织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Thad Starner把一台膝上式计算机拴在腰间、把一个显示器戴在头上并带着一块圆鼓鼓的满是按键的键盘,一边输入一边在校园漫游。波士顿的MicroOpticcal公司的解决方案是,用嵌在通常眼镜上的一块镜片中的微小反射立方体和夹在一只眼镜脚上的一个小盒子来代替这些用皮带固定的笨重的液晶显示器。但以上这些创意,还停留在想像阶段。
今年以来,可穿戴电脑的发展开始呈加速趋势,并出现了实际的产品。4月8日,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就宣布将开始出售手表电脑。这个叫做Ruputer的手表电脑中央处理器是16位的,内存只有128K,可以从其它PC机上下载文本和图片,可以玩游戏,也可以交换数据。两台样机分别卖284美元和359美元5月15日,Xybernaut公司发布了它的可穿戴电脑——随身声控移动助理。它有两磅重,是笔记本电脑的一半重,有两个手机那样大。带有主频233的奔腾芯片,运行WINDOWS或UNIX操作系统。用户可拿它打电话,发传真,接入互联网。它的显示部分,可以用头盔,也可以接在显示器上。
对数字生活方式的不同设计
IBM这样的重量级选手也来做可穿戴电脑,一出手就不同凡响。IBM的可穿戴电脑只有随身听大小,重11盎司,有一个340M的硬盘,一个主频233的MMX奔腾处理器和64M内存。这台电脑有一个微形的单手鼠标控制器,和一个戴在头上的3寸显示器,一个可用于语音识别的麦克风。它的价值与IBM的ThinkPad 560和380笔记本差不多。与笔记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可穿戴电脑非常轻便,可以在头上戴着它的一部分。IBM可以把一部电影整个装进它的3.2G的硬盘。
这个东西本身也许并没有太了不起的,但它是一个概念产品,重要的是它后面的概念。
——它想通过调整新的人机关系,对未来的数字化生活方式进行重新设计。IBM说这只是一个原型设计,但公司将来也许会制造它们。而它真正瞄准的,是未来的“无所不在的信息”这样一种模式。为了这个目标,9月24日,IBM推出了“家庭主管”方案。IBM家庭网络集团的营销主任Mark Schmidt说,“这个数字设备包括家庭网络联结中心和每个家庭所有适当的配线系统”。
成套安装需要750到1500美元,安装完成后,家庭主人还要付标准的互联网、电缆和电话服务的费用。IBM的想法是营造一种在家庭内技术无处不在,又无从察觉的信息环境和生活方式。
Digital Interiors 公司是IBM在“家庭主管”项目上的合作伙伴,公司的营销主任Steve Raschke 深得IBM新概念的精髓,他认为核心是“生活方式”:“这是未来家庭连线的重要浪潮,它开始将以‘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的形式出现。我们所做的是考虑如何使这个网络让人能承受。”
哲学和伦理的方面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非常有预见力地谈到“把电脑穿戴在身上”。他说:“未来数字化服装的质料可能是有计算能力的灯芯绒、有记忆能力的平纹细纱布和太阳能丝绸,我不必再携带膝上型电脑,而是把它穿在身上。尽管听起来不可思议,我们其实早已开始把越来越多的计算和通讯设备穿在身上了。”尼葛洛庞帝接着还谈到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无所不在的电脑化”:“将来的房间会知道你是刚刚坐下来吃饭、已经睡着了、刚进浴室洗澡,还是出去遛狗了”,因为“未来的建筑将像电脑底板一样(backplane)‘智慧随时待命’(smart ready)”。这里说的实际是两件事,一是工具越来越向人靠拢,一是环境越来越拟人化。归结到一个概念,是工具和环境“本身”正循于无形,而信息却无所不在地浮现。
换句话说,电脑不见了。人们发觉,网络和计算其实并不绝对依赖于我们的电脑三大件(主机箱、显示器和键盘)而存在。人和机器的关系需要全面调整。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机器与人的关系,在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有什么不同?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工业时代,机器是一个中间环节,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种间接性的存在。人们越是感觉它的存在,而忘记自己的存在,它显得越有价值。比如,在工业时代,我们歌颂联合收割机、大型轧钢机、百万吨巨轮这些可以把摆在旁边的人比得没影了的机器。
而在信息时代,机器一方面无处不在,一方面又无处可见。它隐到了背后,成为一种直接的存在。人们越感觉不出它的存在,而通过它越唤醒了自己的存在,它(毋宁说是自我)越有价值。比如,电脑广告中总是喜欢用一些婴儿、动物和白痴,来表现机器之容易被摆弄,相形之下,人在无形中被抬高了。
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了可穿戴电脑及其所代表的概念真正的意义所在了:——机器正变得“直接”化!它一方面要作为中介,一方面又不能作碍事的“第三者”。它一方面要显得是机器,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太“机器”。这是人本的力量使然。只有人的力量能使技术作这种屈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最近最新技术在文化上的局限性:是什么妨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直接化进程?是作为“插足第三者”的机器的界面(感觉中介)和触媒(键盘、鼠标)的非直接性。它们越是碍梆梆地插在人与自然中间,就越不具有“人性化的界面”,就与人越“生分”。
对于IBM企望倡导的生活方式来说,目前的可穿戴电脑显然还大有改进余地。戴着显示器到处游逛,毕竟不是事。而至今为止的各种输入方式,与键盘输入比较起来,也显得很不成熟。实验发现,可以使用以凯夫拉纤维和不锈钢制成的市售导电线把键盘织在通常的衣服上。这样人们可以直接在衣服上输入。而在走路时通过产生低功率电磁场可以起到人体周围的个人局域网(Personal-area network)的作用。通过这些技术改进,技术可以更加“直接化”。更进一步,还有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一方面让人忘掉中介的存在,进入“太虚幻境”;另一方面中介又无所不在,VR效果的每一步背后都有非常实在的技术做基础。尼葛洛庞帝对可穿戴电脑的预言,有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充满想像力。比如,他写道:“在更远的将来,电脑显示器可能会按加仑来卖,而且漆成五颜六色。光盘只读存储器可以食用,而并行处理器则可以像防晒油般涂在身上。偶尔,我们还可以住在电脑里面。”我想,做到这些,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人,在于人朝不朝这个方向努力。技术像风筝,可以越飞越高;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牵线的人,他才是风筝真正的主人。技术最终要复归于人。
1、数字化丛林中的新生态关系
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素以放浪形骸著称,相当于今天的“朋克”。一次,一位高官不速而至,刘伶竟赤裸着在家接待。该官深以为怪,责其不懂礼数。刘伶反而对人家说:我以天当房屋,以房屋当衣服,我现在就穿着我的衣服(房屋),你为什么不打招呼就钻进我内衣?
刘伶这套赅世惊俗说法的真实含义,是“以人化自然为自我延伸”。只要进行一下东西方文化比较就会发现,它与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迈天(James Martin)的“虚拟企业”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詹姆斯·迈天的观点是,现代企业是“人与电子构成的有机体”,”或者更像是一个生物有机体”,通过网络将周边企业与自己联结,就好像是自身有机体在延伸。周边企业相当于刘伶所说的“衣服”。虚拟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拿别人的资源当自己的资源,为我所用。
在21世纪的生态系统中,人与计算机网络正构成新的文化丛林。进入9月以来,《商业周刊》和《福布斯》都在谈论虚拟企业这个主题。计算机网络使外部世界成了我们身上的衣服,构成了我们延伸的“现实”。掌握数字化魔术,可以把周围的石头变成金子;而离开了数字网络,自己的金子会被人偷换为石头。
我们需要关心:在这种新的生态关系中,怎样成为猎豹,谁会变为猎物?——虚拟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风险。
人与计算机构成新的文化生态丛林
牛津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美国国防部软件科学顾问团成员、迈天公司顾问团主席詹姆斯·迈天(James Martin),在他的第100部作品《虚拟企业——新经营革命》(Cybercorp———the new business revolution,中文版译作《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中,对虚拟企业(Cybercorp)这个新词汇,进行过一番描述:“可以把现代企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或者更像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它有一个‘神经系统’,延伸到每一雇员的办公桌上。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动物,是极为复杂的,是不能用简单的等式加以描绘的。现在出现的企业都有一个巨大的电子网络与其它企业相连接。它们具有世界范围的虚拟运作,经过设计,能不断地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能在各种水平上不断学习和‘演变进化’。我们把这种人与电子构成的有机体称为“计算机控制下的企业”,简称为‘计算机化企业’。”
第一虚拟公司(FVC)正把迈天的理论付诸实践。这个公司只有50人,但营业额去年达到5000万美元。整个企业都运行在网络上,运用网络设计与生产,利用网络实现市场销售。公司的老板是Ralph Ungermann ,曾帮助INTEL开发8080,后来自创Zilog公司发展了世界闻名的Z80芯片,还成立了一个网络产品公司,但这些产品公司创办后又都卖掉了。
原因是转身缓慢的物质投入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Ralph的第一虚拟公司只做两件事:做发明、创造、生产等核心业务;寻找合作伙伴,建立与他们的合作。公司把其它事情全交给别人去做,自己甚至连财务部门都没有。这样做是为了使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做有限的核心业务。它的核心业务,恰巧是销售视频会议系统,帮助别的公司成为虚拟公司。Ralph前不久来中国时,谈到虚拟企业的要旨,认为虚拟企业,就是通过网络,把合作伙伴变为"虚拟企业"的一部分,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各种功能。
虚拟企业与工业企业有何不同
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相比之下,传统工业企业却充满了物质刚性,这种物质刚性阻滞着资源及时地向最优方向流动。
第一,虚拟企业实现了功能与物产的分离
工业企业离不开物产,而物产的刚性,是信息流动的最大障碍。工业企业实现一个功能,必须自己做出相应的物质投资,形成相关的物产。这些工作耗费极大,而建立起来之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想要调整和重新配置,都十分困难。
而在虚拟企业中,功能与物产可以分开:企业仅拥有核心功能,而其它功能只要不具竞争力,就要被虚拟化,就是借用外界力量来进行组合。虚拟化的实质是,通过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来延伸企业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保证和加速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
当几家企业有共同需要、但出于技术保密或成本考虑而不愿外包的部分,共同出资建立专业化的厂家来生产,并分享利益。当几家公司拥有不同的关键技术和资源,而彼此的市场又不矛盾时,可以相互交换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例如,Compaq公司就并不自己开发软件和硬件,而是与知名的微软、英特尔公司结成策略联盟,大量采用现成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Compaq率先提出保用三年,加上价格的竞争优势,迅速占领了微机市场。
第二、虚拟企业实现了水平式管理
对于虚拟企业来说,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划分已不那么明显。企业不因是内部共同体而不能轻易拆散,也不因为企业各自独立而无法走到一起来。
传统公司是金字塔式垂直管理的,而现代公司是网络化水平管理的。所谓垂直与水平的区分,实际说的是,垂直模式是指从价值产生到价值确认过程中,插入许多中间环节的模式;而水平模式指的是价值产生与价值确认直接对应的模式。
9月7日的《福布斯》刊登了Andrew J.Kessler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变成水平的》。作者曾在一家大的通信公司工作过,他了解过一种用于垂直企业内部利润分割的价格转移方法。芯片部门一个芯片收费10美元,或定个包括利润、研发费用和巨大的一般管理费用在内的无论什么样的价格。制造部门以10美元一个的价格买进20个,把它们组合到一个板子上,带上电源,然后装进一个盒子,作为调制解调器卖给销售部门。加的价里,把工程师们想玩的机器人组装玩具和小湖边的定期管理会议的花费都打进去了。而销售部门试图卖这些调制解调器到600美元。但他们的麻烦在于,竞争者卖同一个东西只要299美元。在垂直型的公司里,即使最终产品卖不出去,每个部门却都可以显示出利润。价值滞留在中间环节里,但确认价值的却是最终用户,最终用户市场上的变化并不能及时反应到中间的环节上来,这就是垂直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
传统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按照企业创建时市场的情况建立的。当市场变化时,重新组合或解散一个部门,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有些企业宁可被组织结构拖累到死,也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虚拟企业的现有组织结构不再固定不变。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谁的组织柔性高,哪一家企业的组织重新组合得快,解散时谁的费用低,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传统企业之间没有资本的合作,就很难谈业务的合作。而虚拟企业之间,并不以资产作为企业的边界,可以在具体业务流和具体价值流的水平上合作。
HP的E-Business使公司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它的供货渠道,因为它允许其供货商、发售商以及其它业务合作伙伴通过直接访问企业内部数据库和系统的方式,直接跟踪其订单、发运、库存等等环节。公司通过Intranet建立与客户更高效、更直接的联系,还可以为客户提供特殊订货服务并获取相关市场信息,同时也向客户提供了一种访问个人信息(如订货记录等)的安全渠道。
互联网公司正在一场令人眩目的竞赛中,转变为水平化的公司。雅虎开始时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并围绕它建成了一个网络门户公司。最近,它外包它的搜索能力给Inktomi 。Inktomi 服务于Exodus 公司,Exodus 公司再从象Qwest和Sprint这样的通信公司买来大量数据线,卖给网页出版商,这些网页出版商的网页网络服务器,就设在Exodus的地方主机上。在这里,企业之间相互依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了价值流的重新分配。
显然,那些被物质刚性束住手脚的工业企业,将成为数字化丛林中的猎物,随着新公司的崛起,将像恐龙一样消失;而善于通过网络,捕获外界资源,为自己目标服务的公司,将成为新生态关系中的猎豹。
信息流支配物质流
要想使虚拟企业在操作上成为可能,必须把这种企业模式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虚拟企业采用的技术,作用于使企业的信息流支配企业的物质流动。
各种工业技术,无法解决企业间联系和应用集成的成本过高问题,信息技术支撑的虚拟企业利用大量运行于成员间的应用程序,使企业交往的成本大大减少。
外联网(Extranet)和虚拟网(VPN)在构筑虚拟企业的业务平台方面,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典型的Extranet网络服务是VPN服务。现在已经出现了从事网络服务的通信厂商,提供限定特定企业的封闭的网络。它的实质,是企业(包括特定企业间)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实现专网的功用。利用VPN服务的企业,不必购买备有VPN功能的专用设备和防火墙产品。但是,在要将数据加密的场合,必须配置具有加密功能的路由器或防火墙。
VPN服务有两种,一种是以TCP/IP网络为基础的服务,一种是将TCP/IP协议的接口追加到帧中继网的服务。两者都能以电话拨号上网。Internet型VPN服务,使用费用低廉;帧中继型,安全保密性能较高,数据无须加密,在通信速度方面也占优势。
正如迈天所说,“资本主义的传统资源被描绘成资本、设备、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今天,最重要的资源却不是这些,而是知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创造了价值”。确切地说,是知识对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整合,创造了新的价值。
归根结底,在数字化丛林的新生态关系中,善于整合外部资源,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21世纪企业的整个生态关系,就是企业按资产从最高的物性到最高的信息化程度顺序排列的食物链。最依赖物产的最不灵活,适应能力最差,处在食物链的前端,因此注定最先被淘汰;而最充分利用知识资本的,适应能力最强,处在食物链的后端,将成为企业进化中的强者。
虚拟企业对内部和外部企业资源的排列组合,是知识与信息对资源的排列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企业的点石成金术,实际就是知识向财富的转化。
2、徘徊于第二、第三次浪潮之间
最近,业界爆出大新闻:康柏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之间,收入和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康柏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比上一季度下降了34%,大大出乎华尔街分析家的预料。
主要原因是库存积压。由这一消息,引起互联网上对于各大厂商库存问题的广泛关注,结果发现,电脑售销三巨头中的另外两家,IBM和HP,也都不同程度存在严重的库存问题。康柏已决定采取传统的削价战术。以至HP总裁Lewis Platt在日前洛杉矶的互联网世界大会上,就此专门做出说明,认为“额外的库存将导致PC机和服务器领域的交叉价格大战,使较高的边际收益难以实现。HP虽然不存在和康柏同样数量的库存,但它也将随大流削价”。在呼之欲出的“降价大合唱”中,唯有德尔公司却唱出了不降价的反调。与别人形成鲜明对照,德尔公司高奏的是凯歌。德尔公布这个财年第四季度盈利为每股0.81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公司发言人Michelle Moore认为,公司销售“与通常的季节性情况并无太大的区别”,“我们既没有感到特别的价格压力也不会立即采取特殊的价格策略,”他说,“我们将继续采用以前的价格水平定价”。康柏、IBM、HP和德尔,这些信息经济中的优等生,这一轮作业的成绩,为何相差如此巨大。让我们一起从深层信息战略角度,来揭开谜底。
康柏和德尔,正好是电脑和网络服务器领域,率先实行第三次浪潮战略转轨的一对代表。康柏在生产领域实行第三次浪潮战略,而在销售领域沿用第二次浪潮战略;德尔相反,在销售领域实行第三次浪潮战略,而在生产领域沿用第二次浪潮战略。具体来说,康柏的模式是直接生产,迂回销售;德尔则是迂回生产,直接销售。在生产上,康柏把中间环节外包给台湾神达和深圳;在销售上,却依赖传统的中间环节——分销商;德尔相反,生产上采用传统的迂回生产方式,自己投资生产(如2月26日投资厦门大建制造中心),销售却完全摆脱了对中间环节的依赖。
最近的发展,正好使这两种模式的内在规律从商业表层上浮现出来。迂回式销售传递信息主要通过价格。价格实质是一种间接化的信息,其间接性表现在信息必须通过中间商反馈,这样就有一个时滞。花在传统商业迂回路径上的这个“小小延迟”,在信息反应神速的今天,足以被机敏的公司抓住,造成反应迟钝的大公司对市场供求的偏离,这是信息经济条件下库存问题的经济学根源。IBM的目前库存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已供过于求,这个信息“小小”延迟了一下,IBM本来为供不应求准备的正在扩展的生产流水线就已经建成了,再转身就得费很多劲。可以说,供求信息失真后靠打价格战矫正,降价的损失,实质是第二次浪潮商业战略不转向第三次浪潮商业战略,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之差。
从另一方面说,德尔采用直接的商业信息模式,少受的损失,是超前采用第三次浪潮战略所获得的报偿。德尔获益于迂回销售与直接销售之间的时差和信息差,采取了直接方式销售。就在上个月,德尔还在意大利米兰建立了一个直销及技术支持中心。直接销售模式传递信息,是直接用供求信息本身,而不是靠分销商反馈的价格(二手信息)。它不要中间环节,充分与市场直接交换信息,既准确把握了即时即刻的供求关系,又把花在商业中间环节上的费用省了出来。当别人都要靠降价来处理库存时,唯独他可以不靠。因为他供求信息准确,库存及时出清,已转到新的高端产品,无所谓降不降价。采取直接商业模式,决定了德尔不必为工业社会商业模式中的迂回付“绕弯路费”。德尔对此有理论上十分清楚的认识。Moore就指出:“象康柏那样通过分销商来销售,会造成分销渠道中的大量库存。那样的话,当需求转向高端产品时,就会出问题了。”他指出了德尔模式的精要之处,在于“我们过去这个季度有非常高端的产品和非常低的库存,取决于在这一年,我们来自INTEL的新产品的引入和创新只有很小一点时滞”。他把德尔眼下可以不打价格战,提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基本上来说,我们认为我们目前的模式及直销途径是正确的”他这里说的“模式”,就是指包括“直接关系”、“直接服务”和“直接销售”三要素的“直接商业模式”(DirectBusinessModel)。直销只占这种模式的三分之一,这种模式本身是文化模式,而不光是销售技巧。Moore这话的意思是,德尔不是靠商人的小聪明取胜,它的胜利,是一种文化策略的胜利。最近采用迂回商业模式的厂商面临大降价的痛苦,与采用直接商业模式的厂商之悠然自得,正来自于它们深层价值观的不同。康柏公司虽然没有德尔公司那样明确的理论认识,但它凭经验,已模模糊糊意识到问题所在。
3月11日,康柏总裁Eckhard Pfeiffer说,要实行一种依靠产品目录的库存模式(亦即用信息替代实物),“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到年中完成这个模式”。虽然他没有透露细节,但可以有根据地推断出,康柏决定采取的是降价及促销策略来减少零售渠道的库存,以及去年起开始摸索的“优化销售模式(Optimized Distribution Model)”。这是康柏为满足“按需定制”的需要而采用的新销售模式。“按需定制”正是德尔的思想。不过从经验上认识,与从理论上认识,毕竟不是一回事。估计暂时的库存问题缓解后,康柏还要回到老路上去。因为康柏的分销渠道不是说扔就扔的。其实,康柏曾有过不亚于德尔“直接商业模式”般英明的决策,这就是前年Eckhard Pfeiffer对《商业周刊》说的:“康柏要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赚钱”。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将盖厂房之类迂回生产的项目外包给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这一招曾给康柏带来立竿见影的巨大收效。由此,康柏甩掉了生产中的负担,也使它今天不会有IBM那种生产线拉得过长带来的种种问题。应当说,康柏的生产模式比德尔的生产模式更先进,更接近信息经济的要求。德尔到了今天,仍在亲自进行工业式的迂回生产。德尔公司2月26日,在福建厦门建立了个仅次于马来西亚槟城之外的亚洲第二大产品制造中心,招聘了200名员工,准备今年投产运营。这种生产理论不能说是最先进的。谁知今年康柏还没来得及像德尔公司那样,把自己的理论上升到“直接生产模式”的高度,自己先改了辙,受服务器市场诱惑,花大价钱买下了生产厂家DEC,又向迂回生产方向回摆过去。康柏的理论如果变得像德尔理论那般一致和清晰,适合它特色的路子才能真正被找到。
过去一周的事情,表面上看杂乱无章,彼此没有逻辑联系。但放在信息经济中,从信息的商业本质角度看,又是条理分明的。而在信息经济中,信息的商业本质,并不仅仅是用“虚”的资源代替了“实”的资源那般表面化,而是在生产方式上,用信息社会的直接生产方式,替代了工业社会的迂回生产方式。正是这个规律,象一只手,在背后决定了本周几大顶尖公司的赔与赚。
3、太阳、苹果,能否跨过未来之门?
9月30日一早,我打开自己的电脑,赫然见到一则警告,已经和我的操作系统融为一体的IE4.0竟向我宣布:试用版到期。世界首富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提醒人们:今天是IE4.0正式发布的日子。我发现自己的处境很不妙,我刚进了窗口,却出不了门了。不,不,我不是说我爬进了别人的房间,我是进了WINDOWS,却无法出去上WWW了。好在我的E-MAIL是不受这扇“门”(或GATES)管辖的,打开一看,一大堆邮件涌了进来。VOA告诉我,盖茨连续第四年蝉联美国首富,净资产已接近第二名(210亿美元)的一倍,平均每周把4亿美元关进家门。这使我联想到不久前盖茨投给苹果的1亿多美元,不过才是他一两天的收入,不禁感叹不已。另据Business News,最近NN已从70%跌到62%,而IE则从28%升到36%。谁能挡得住盖茨的财势呢?看,有叫板的来了,就在上周一,太阳公司首席执行官斯考特.麦克尼利暗示说,他在考虑是否取消微软的Java 授权。太阳公司把这作为送给IE4.0正式发布的礼物,显然是针对上次我们报道过的反太阳“四巨头”威胁要太阳公司放弃JAVA一事来的。这次,太阳阵营能迈过盖茨这道坎吗?想想当初气吞万里如虎的POWER PC联盟吧。正好,这几天它又迎来了另一个悲惨结局:苹果公司在Mac OS 授权问题上发生倒退。没有Mac OS 授权,Motorola和IBM 就不能销售它的基于Mac的PowerPC台式系统和服务器,POWER PC联盟眼看气数已尽。不甘寂寞的苹果公司刚一招回他们的浪子乔布斯,就开始“独闷儿”了:他匆匆忙忙地收购了自己的干儿子Power Computing,关上了兼容机的大门;这还不算,又赤膊上阵,准备亲自到网上直销苹果机;甚至拟投资1.2亿在新加坡再设新厂(据星网互动“一周最新苹果消息”http://www.starzine.com/computer/pcvsmac/)。气得刚被轰走的阿梅利奥博士大叫乔布斯是“啦啦队长”。苹果能靠他们的“啦啦队长”迈过盖茨这个坎吗?这又是一个疑问。看这两周,真是乱哄哄的。如何跳出眼前纷扰,展现未来清晰世界?从与微软缠绕的太阳和苹果这两条线索,我觉得可以向你理出点什么来。
未来的事后诸葛亮,肯定是从当前大集团作战的结局中去理出他们的“历史”必然性。从POWER PC联盟对WINTEL联盟,到SUN联盟对WINTEL联盟,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呢?我孙子说(不对,是我们的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一两周的新闻,只能看到攻城的热闹;再远点,公司间“拍拍拖拖”,也靠不大住;对领导潮流的公司来说,真正决胜的,在信息战略。以此标准来看,微软、太阳和苹果这两周忙得有高下之分。微软和太阳在忙什么,他们在忙争标准;苹果在忙什么,在忙卖产品。这两者已不在一个档次了。先看苹果。PCWEEK说苹果最近在开倒车,一点不为过。乔布斯回来后,苹果在急于往自己兜里摘果子。几件事都做得逆潮流而动:商家谋略是处霸势而行独断,处弱势而走兼容,苹果竟在弱势中收购兼容厂商,一忌也;苹果收回Mac OS,对同一战壕战友过河拆桥,又直销苹果机,对200万美元以上的苹果经销商实行打击,自绝邦交,二忌也;COMPAQ和DELL销量分列冠亚,尚忙于把物产业务外包给工业国,而苹果产量没多少却反其道跑到工业国自办工厂,战略上逆收官子,三忌也。(在信息和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处回头去盖楼建厂,纯属衰策,八佰伴倒台不就这么回事吗?)这三件事方向是共同的。乔布斯之“谋”,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回品牌以兑现产品”。他不肯继续在扩大苹果品牌作为标准上做文章,而是要利用苹果现有影响,(并不惜缩小这种影响),来卖软件、卖机器,让肥水只进自家田。实质是“牺牲资本以增进当前收益”。
阿梅利奥称乔布斯是“啦啦队长”,按约翰.科特的理论,相当于说,乔布斯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阿梅利奥心目中的苹果继任CEO应是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一个管家型人物。这等于认为苹果的症结在管理而不在领导。其实,苹果的症结正在于领导,但不能靠乔布斯这种领导。哈佛管理经典教导我们,领导的责任一是确定方向,一是激励群众。光一个“啦啦队长”是尽不了领导全责的。乔布斯过去和现在,恰恰都是在方向上把苹果带入歧途,失了领导的“本职工作”。第一次竞争,放弃兼容,而失去标准,败给盖茨;这一次,又要吃品牌老本以自利自保。苹果的想像力贫乏至此,谋已“无谋”,气数尽矣。当前在苹果内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乔布斯,他的问题,根子出在哪?应当说,他和盖茨技术上不分高下,而分出高下的,并不在人们认为的市场能力,是在对第三次浪潮本质的理解。盖茨理解的信息经济,已经把信息资本和信息产品严格区分开,标准是资本,软件和硬件只是产品。这好比第二次浪潮中,厂房是资本,而生产的货物是产品。而乔布斯没有系统的信息本体观,眼里只盯着信息产品,根本没把“标准”这种信息资产放在生死线上,每战必斤斤计较于一城一地,有勇无谋,总是如项羽般在获得一切后失去所有。(瞧,这两周又开始了)。
反观盖茨,白送DOS产品,换来的是自己成为标准、正统,最后得到整个世界,顺带脚还捎进了400亿回家转。如果说盖茨是信息资本家,乔布斯只能算信息工匠。如今这一回合,盖茨只花了相当两天功夫(1.4亿美元),就又耍弄了乔布斯一回。玩的仍然是标准这张牌:盖茨出钱,让乔布斯把IE作为苹果机标准浏览器,旁击太阳和网景,顺便从信息资本上再断一回乔布斯未来在网络主战场上的退路。而美国傻冒儿们还为苹果股票捧场呢。反过来看微软和太阳、网景之争,倒真象那么一回事。因为它接近了信息经济的本质、信息社会的主题。如果说信息真有资本和产品之分,标准、品牌无疑是典型的无形资产,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套老马的话说),而软件不过是标准派生出来的产品而已。没有立得住的标准,哪来卖得动的产品?IE、NN是小保姆,可以大派送;标准和品牌是老婆,可得是自己的。这三家采用的,都是和苹果相反的策略,即“白送产品,扩大品牌”,实质是“牺牲当前收益以增进资本”。瞧麦克尼利的机灵劲:他在今年3月份向ISO 提交申请,要求将Java 变为一种通用标准,但保留Java 商标的所有权。微软等“四巨头”的威胁信翻译过来就是:呸,你,当婊子,还是立牌坊,只能选一样。资本(今天)是大家的!(咱底下悄悄说:当然不排除明天成为我的)。微软和网景这些天“推”来“推”去,无非也是想把“推”技术的正统标准弄成自己的老婆。微软、太阳、网景近来闹哄哄的一切表演,说穿了,反来复去在争着说一句话:信息社会的资本,应当全是我的,我要在未来当主人!他们之中哪一家这话在重复了一千遍之后,终于成了真理,对方就只剩下给主人打工的份了。怪不得都这么急扯白脸。标准这东西是够厉害的,你看,我膘上了IE,它一过期,我不就得向微软(或别处……)求爷爷告奶奶了?这时现想起去找苹果,黄瓜菜都凉了。
在未来之门面前,太阳能不能升起来不好说,苹果落下去却是牛顿都说了的。苹果再不改弦更张,真刀真枪起来,恐怕只能由乔布斯带着,去对玩具进行总动员──玩去了;或者,微软哪天和英特尔闹翻了,心血来潮搞个MS INSIDE AND OUTSIDE之“盖茨”牌电脑,可以将苹果弄到新加坡,当一把外包的OEM小伙计?
4、免费电子邮件为何火爆?
刚过完新年,早晨从电子邮件新闻里得知美国昨晚一条消息:微软收购了HOTMAIL。微软和HOTMAIL都没有透露成交金额,但据专家分析大约在4亿美元左右。微软花4亿美元买一家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干什么?
分析家认为,微软此举意在对抗AOL,早些时候,AOL宣布其1000万用户可以不通过ISP的网络,就可以收发E-Mail。但我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不是在线服务,而仍然是在线浏览。
最近一个时期,免费E-Mail忽然热闹起来。Yahoo去年10月购买了Four 11公司920万美元的股票。拥有“正宗”电子邮件软件Eudora 的Qualcomm也计划转向免费E-Mail。
WhoWhere公司市场部副总裁评论,微软和Qualcomm的举动表明了今后E-Mail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他看错了,我倒宁愿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是E-MAIL的举动在牵引微软的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免费E-Mail为什么火起来,火在什么地方。我见过一些ISP的老板,他们都把E-MAIL视为一种负担。因为过多的邮件占用了本来就不富余的带宽,又无利可图。但HOTMAIL不这样认为。他们靠无偿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把多达近千万的人吸引到了自己的网址上,然后凭着“近千万”这个用户数作为资本,吸引来大量广告,他们就靠这广告赚了大钱。
不过,免费E-Mail不是火在赚了两个钱,而是赚钱的方式背后有门道。这个门道对信息经济来说,有特别意味深长的讲究。盖茨没有放过这一点,这正是微软这次购并应该引起人们警觉的地方。因为微软购买HOTMAIL反映出盖茨心中对初露端倪的信息经济规律的洞察:这个时代风向又要变了——赚钱的规则要变!简单地说,盖茨发现信息资本的形成规律与工业社会相反,再多加一个转换规则就可以赚到大钱。
信息资本与工业资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工业方式通过占有来形成资本,而信息方式通过放弃来形成资本。一般ISP按照工业社会规律,通过邮件服务向用户直接索取金钱,这再平常不过,我投资,你交钱;但从信息经济角度不这么看,免费向用户提供邮件服务,以此换取用户数量的增长,他要把用户数本身当作资本。这是典型的信息生产方式形成资本的方法。我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说法,沃尔玛的创始人Sam.Walton说:“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客。他能解雇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任何员工。只要把钱花到别的公司。”顾客本身就是老板,就是资本的化身,这是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反的价值观。这是盖茨看到的第一点。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因为用户数、市场份额之类,只是无形资产,本身并不是钱。形成了信息资本,如何兑现为金钱?过去的ISP都钻在工业思路的牛角尖里,认为我不向用户收钱,我就干赔钱;但向用户收钱,用户又不来了,所谓“信息资本”又形成不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HOTMAIL和YAHOO一样,却发现背后原来有“窍门”:信息资本要兑现金钱,第一,必须把信息资本的形成过程与兑现过程分开;第二,在兑现过程中按照工业规则去做;第三,兑现过程不与最终用户打交道。这就解决了问题。HOTMAIL和YAHOO与广告商打交道,都绕过了与用户直接收费这一道,按工业规则与厂商打交道,从而解决了信息资本形成靠免费服务,而信息资本兑现又要收费的矛盾。盖茨把信息资本的形成原理和兑现原理这两个方面一想通,于是就掏出了4亿美元,于是决定买的就是HOTMAIL,而不是别的什么MAIL。
显然,盖茨不是看中了MAIL,微软产品里不缺MAIL;他看中的是免费MAIL,进一步说,他对免费本身和MAIL本身并不存有特殊兴趣,他看中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信息经济中这条规律,是这条规律展现给他的未来之路。Laura Jennings,微软网络部副总裁说:“MSN自去年夏天以来,就一直希望得到搜索引擎和免费的E-Mail。由于看中HotMail的服务业务和用户数量,所以我们选择了HotMail。”未来几个月内,微软将把HotMail 放入MSN.com,微软的旅游站点Expedia和汽车采购站点CarPoint,以吸引HotMail现有的950万用户光顾上述微软站点,并进而进入到微软的其它网点。想想看吧,再过几个月,盖茨将把近千万的MAIL用户(他的“资本”)引进自己兜里,然后揣着这些用户(资本)在微软公司到处转悠。他可以斜着眼睛对司法部官员说:“这次不同了,你们那条工业社会的反垄断法,管不了信息经济的赚钱之道,我免费把天下MAIL用户一网打尽,你不介意吧?”然后,他又可以在他的椅子里晃悠晃悠的了。
Steve Douty,HotMail市场销售部副总裁今天说:“在服务中,我们发现客户也需要通过E-Mail来获得个人资料和一些商业信息,我们与微软的目标、文化、技术和服务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我觉得他和WhoWhere公司市场部那位副总裁一样,或差不多,都是傻冒儿。因为他们都把问题看反了。MAIL本身需要怎么改进,那纯属技术细节问题。HOTMAIL技术上的弱点有的是,比如,每个操作都得从国际出口转一圈回来,费时又费劲,确实需要改进。但微软的着眼点根本不在这里,否则他直接去改进OUTLOOK领导潮流不好吗,何必花4亿美元舍近求远?从微软方面说,MSN是个有进入“门槛”的网络,它与HOTMAIL的“精神实质”是不完全相同的。从互联网用户的利益出发,但愿不要把HOTMAIL搞封闭了。
5、小女生还能花钱雇姨妈否?
在去上海的飞机上,我读到这样一条新闻:上海一个小女生因为门门成绩不合格,怕家长知道,于是花了一百元钱,雇街角店内的女老板,冒充她的姨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让她妈妈撞见……。下了飞机后,我发现,这种事以后不大可能发生了。因为在卢湾区,乃至整个上海,不久以后,家长只要每学年花上一百元钱,就可以随时在电话亭里,通过互联网,查看到孩子在校每天的学习情况。这对于那个小女生来说,也许将是很“悲惨”的事情;但对网络公司来说,却是一个发财的良好机会。
上海英特纳和上海贝尔抓住了在中国发财的机会,率先开辟了社区服务系统。“社区服务系统”技术和商业上的特点是:可以让没有电脑的家庭,通过遍布街道的电话亭,实现上网查询。
在家上网和在电话亭上网,从网络技术发展角度讲,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对商家来说,商业机会却有实质性的不同。在家上网,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眼下还是难以实现的梦想。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三个不易跨越的“门槛”,一是技术门槛,让市民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需要有一个过程;二是电脑硬件门槛,购买电脑需要花一笔很大的费用,这包括电脑本身、外设和后续投入;三是网络硬件门槛,主要是电话费,这是一笔长期算下来可能不亚于买电脑的钱。由于有这三个“门槛”挡道,家庭上网的成本会令人难以想像的高。换到商家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市场是十分狭窄的,他们不会急于进入这个市场。而在电话亭上网就不同了,这三个门槛都不存在,因为它使用全中文友好界面,不必花钱买电脑,只需花相对很少的钱成为会员,就可以随时上网。这样一来,所有居委会管辖的居民,都可以成为潜在的客源。而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居民,都在居委会的管辖之下。这个市场之大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商家会发现网上市场豁然开朗,出现了“拨号上网”模式下难以出现的许多商业机会:
第一个赚钱机会:网上商城吸引店家。在家上网,店家不愿上网;而在电话亭上网,网上商城容易招商。就上海来说,零售业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连锁经营店要开到30家以上,才开始赢利。如果利用社区服务系统,一个电话亭就等于一个连锁店,上海各居委会目前的几百个电话亭,就等于开了几百个连锁店。而所需费用,无非是制作一个主页的费用,而且开一个“连锁店”和开几百个“连锁店”制作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同实际开店,每个店花上几十上百万比起来,可以省几十倍,对商家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对ICP(信息内容提供商)来说,一个网上商城如果能招商上百,甚至上千,那么光主页制作,就是一笔很大的生意。目前,网上的“上海商城”看上去已像模像样,有商厦外观,厅堂,甚至楼梯;上到各个楼层,有每个楼层的平面柜台分布图,进到分类柜台,比如说电器类,可以看到店家的一个文图并茂的电子柜台,实际是一个个主页。进到主页里,就可以挑选和订购商品。
第二个赚钱机会:用户购物服务。社区网络购物服务对居民可能的吸引力在哪里呢?首先是适合国情,同拨号上网比起来,避开了网上购物昂贵的电话费。就商业本身来说,吸引力在于两点:第一点,拨号上网、与社区脱离的网上商场一般尚不能很好解决送货问题,如果店家不在市内,就更受限制,毕竟适合邮购的商品是有限的,这也是一般商家迟迟不考虑上网的原因之一。而利用社区服务就不同,居委会本身就可以做为批发中转集散点,一般日用品居委会大妈就可以送到家;而且象上海这样的城市,下岗职工有的是,400到500元一个月的工钱就可以雇来送货,这笔钱由店家让利出来,比货物进商场实际还要省得多。因为这等于半直销,盖大型商场的费用就不必摊进商品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了。比如订票服务,社区网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实行的是会员制,凭借信用关系,可以省去许多麻烦。例如订电影票,只要电影院与整个上海社区服务网挂勾,居民只要在网上订好,到时直接去影院门口,说出订票密码就可以进去了,不必专门去取电影票。以后飞机、火车也这样,省事就大了。只要找个保险公司,对违约总的保一下险就可以了。第二点,拨号上网逛商场,虽选商品不用跑腿,但买商品实际上还是要跑腿。而靠跑腿能逛的商场在单位时间内毕竟有限,不利于“货比三家”。利用社区服务上网购物,由于可以有效解决送货问题,居民可以不考虑地理远近因素,充分在网上比较各店商品的长短,这对于精明的上海人来说,实在是一项奔着心眼子里去的大好事。采用社区的网上购物服务,送货公司会应运而生,在解决下岗职工就业上也可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机会来。
第三个赚钱机会:子女教育。在上海英特纳,经理人给我算了一笔帐。上海现有学生200万,就是说,教育市场的边界是200万用户。如果通过教育系统,每个家庭每学年交100元,就是2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其中还会带来一系列附加的效益,比如假设其中40%返还教育系统,可以用这笔钱投入发展计算机教育。事实上,上海英特纳公司采用的是把淘汰的二手电脑送给学校,帮助他们建网,学校感到很高兴。比如,可以让班上的学习委员等轮流把每天完成作业情况和考勤情况输入电脑,培养他们从小使用电脑。等等。现在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脱节的。社区服务在子女教育方面,可以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之外,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上,都处在教育的连续监控下,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目前,上海社区服务网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包括根据家长密码查阅自己孩子的各科学习成绩,每天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老师给家长的留言,以及班级、学校的面上情况等。今后还拟加入类似北京101中网络那种各科名师解答服务。在中国围绕独生子女的市场是一个开发不尽的市场,社区服务网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有的是新的赚钱机会。赚钱的关键在于找上与家庭有密切关系的社区这个支点。这是许多基于互联网或基于光盘的电脑教育公司忽视的赚钱大盲点。第四个赚钱机会:三产服务。三产和物业管理在上海社区服务网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以前找小时工、请保姆、修煤气、修电器、查水表……是很琐细繁杂的工作,现在通过社区网,可以实时互动地完成。物业管理的现代化,也可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过去许多因为怕麻烦而自己做了的事情,现在可以交给社会去做。由此可以带动各种上门服务、修理类服务公司的业务发展,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举例来说,现在企业里兴给员工送生日蛋糕,可以成立个“企业生日蛋糕服务公司”(上海几百万产业工人,一个公司怕还忙不过来),只要花几块钱在EXCEL里按日输入员工生日,剩下的事就是派但凡长了两条腿的去送货就是了。咨询服务对社区居民来说,也是过去一个头痛的问题。比如问结婚登记的手续和具体细节等,事不大,但很不方便。上海社区服务网的作法,是让社区内的相关单位,把相关政策、手续等过去非到现场了解的内容,统统放到网上,这样就方便了查询。信息资源越多,居民上网的积极性就越高,会员的人数就越多,社区服务网也就越得到发展壮大。
上海社区服务网上的服务项目有几十大项,这里仅列举数端,真做好了,钱就赚不过来。我很奇怪一件事情,就是现在的ISP都在向邮电部门靠,其实,光有线路并不能保证发财。他们为什么不向社区靠呢?须知,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管着比那些信息市场发达国家几个国家全国人口加在一起还要多的人口。据国务院信息办的工作打算,社区服务这块将大发展。将来各城市向这里的投入将不计其数,如果你的公司靠在了社区上面,不是闭着眼睛也发财吗?可为什么ISP们偏偏不觉悟呢?你问我,我问谁去。
6、比尔.盖茨经营中国足球队
我翻着《世界经理人文摘》的时候,《足球》报来了。于是我就混在一起看,这边谈的是“电子精英的经营之道”,那边谈的是“胜也教练,败也教练”。看着看着,我打起瞌睡来,不幸,终于把两篇文章混为一谈了,以下是我的梦话:
比尔.盖茨要来当中国足球队主教练了!他首先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用信息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之道,来改造文化水平一代不如一代的中国球员。
什么是信息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之道呢?Geoffrey James从微软公司、NOVELL公司、SOFTBANK、宏基、康柏等这些电子精英的经营之道中,将它升华概括为“新文化精神”,核心只有一个——高度自主的信息智慧。
不知为什么,它正巧打在“没文化”的中国足球队要害上。中国足球队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缺乏充满智慧的自我意志。意志力不强,是因为没有(或不允许有)自我意志,只能为别人(不上场踢球的人)活着。因为没有自我,所以他不能为自己负责,他需要别人”管着,否则晚上就要跳窗户;所以他不自信,落后不会踢,领先更不会踢;所以他紧张,因为怕负责任,无法向“别人”交待;所以他应变能力差,因为脑袋长在“别人”嘴巴上,场上只恨耳朵没有兔子长;……。其实,这里的“中国足球队”泛指工业社会的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集中到一点,就是总有个“别人”在自己上边支配自己,而使员工失去了自我。老马(注:马克思也,不是马克坚)称之为“本质力量对象化”,或叫“异”。
现在我们来看看,比尔.盖茨们是如何用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文化精神”,来操作它们的企业,避开了这些“工业化陷阱”,从而成功促使它们的企业从工业时代领先迈向信息时代的。
Geoffrey James谈的“新文化精神”,通过六个方面展开操作:第一项操作技术:建立生态系统。意志起于生命,生命在进化中才能茁壮。故首先要营造企业内生态进化系统。范例是NOVELL公司,1980创建立时,相当于中关村现在“攒机”的。行政总监RayNoorda故意不建立一个单一的整体企业组织,鼓励人人有自我主张,结果找到了网络发展的最佳方向。HP公司也是这样,它最赚钱的打印机事业,竟是员工兴之所至,先斩后奏发展起来的,老板事后才知道。如果是戚务生管HP,咱准见不着DJ200了。
这方面有三个具体操作窍门:一是鼓励文化多元化。越是文化多元化,越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比尔说,听说魏群、王涛、江洪最捣蛋,好,招进国家足球队,捣进(或救出)了蛋,各奖一套IE4.0。二是开发新一代产品。有拳头产品才能有力出击。3M公司行政总监Desi DeSimone下达过一条死命令:未来销售额中,30%必须来自近4年内推出的新产品。比尔说,马明宇,我知你开发了新产品,禁区前专学螃蟹横向扯动,再起脚打门,给我照着澳大利亚大门猛轰,射进一球,奖WIN98中文版一套(以下奖品从略)。三是建立共生关系。企业经营安排要让人人受益,成员才会主动参与。比尔说,你们别想吃我的,人人都得入股。问我输了怎么办?张恩华,家里有地没有?回家种地去。第二项操作技术:营造大家庭。生命可是个整体,器官的目标就是大脑的目标,同床异梦可不行。虽然要讲多元化,但选人时大目标得一致;进了企业门,就是一家子。范例是微软公司。比尔让几百名员工一跃成为百万富翁,钱多得花不了。奇怪的是,没几个加班费,这些员工下班却不回家,聚在一起弄软件。不是吃饱了撑了,是感情到了那个份上。这方面也有三个具体操作窍门:一是直接沟通。目的是让员工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方向和目标努力。比尔说,我绝不允许你们在场上有的想进攻,有的想防守,意见不统一,必须多交流——用E-MAIL,我在NetMeeting中已集成了这项功能!二是提供社交机会。社交可使管理人员成为员工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尔说,国家队的小伙子们,你们晚上不要跳窗户,我带你们从正门走,前提是你们娱乐的时候也不要忘了用微软产品。三是使工作成为乐趣。目的是让员工主动投入,提高效率。比尔说,刘越,看你愁眉苦脸的样子,斯托伊奇科夫说的没错,足球是快乐的运动,再不快乐起来,我要让你到微软报到。
第三项操作技术:自我服务。领导的责任在于指出方向,提供条件,而不是婆婆妈妈的管理。范例是宏基,施振荣认为,宏基让分公司与当地投资者合股,比自己由上至下独家控制要牢固、灵活得多。宏基果然靠这招吃遍了天。
这方面的三个具体操作窍门:一是分散权力以增加管理力度。权力下放后,基层的管理力度反而会加大,因为面上总是管不过来一切。比尔说,我要让队员自己找个头,自己管自己,我还要腾出精力和司法部打官司呢。二是鼓励具有创造性的反对意见。提出反对意见有利员工主动思考,开发智力。比尔说,徐泓,你总是不听我的,非主张在两个后卫身后加个自由人,好,到了打伊朗这样突破能力强,需要纵深保护的队时,我听你的。三是建立自主团队。确保每个产品和服务要有个成功的团队,自我决策。比尔说,马儿啊,不是我不树你为核心,他们大连人多,还是以徐泓为核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