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被汽车生产的人
上学的时候看《神探亨特》,集集不落。
看着亨特驾着飞车,上刀山,下火海,煞是威猛。当时觉得,人家美国的电视剧拍得就是有水平。
及至听说美国许多飞车电视剧,都是汽车厂家出钱拍的肥皂剧,顿时傻眼。再看这些片子,怎么看怎么像汽车拉力赛。
不仅是没了好感,还有一种被耍弄了的感觉。
想一想吧,正当我被英雄主人公从熊熊烈火中驾驭飞出的汽车弄得激情难抑的时候,别人指着我说:瞧哇,他被这个汽车广告激动得……。
这种感觉很不好。
如果说,汽车剧中的广告味还不太明显的话,机器猫的广告意图就太明显了。先是用电视动画片,将小男生、小女生迷倒在地一片,然后再把做成的机器猫玩具推向中国,伸向家长们的腰包。
现在,据说国内的制片人也学会了这些,每每有男女主人公郑重其事地在某产品的广告牌前大演特演,甚至无中生有地在台词里夸奖某某产品。
广告也有它的产品。广告生产出的产品,就是一大堆相信并购买所宣传的东西的人。确切地说,是这些人的相信本身,是这些人的意识。
广告生产人们的意识!这话从何说起?当无数汽车们、机器猫们的形象通过电视进入大众的大脑时,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觉得所宣传的形象,应是相应产品的标准。比如,说起方便面,人们联想的就是“康师傅”;说起油漆,大家想到就是“立邦漆”;说起饮料,想到的就是“可口可乐”……
据说可口可乐广告部的策划讲,好的策划就是制造出一个品牌,在这个品牌下,你即使用报纸包着一块砖头都会卖出好价钱。别说,还真有这么做的。比如,柏林墙推倒后,聪明的商家想到用柏林墙的砖头赚钱。人们买的不是砖头,而是柏林墙这块牌子。作为商业策略,这无可厚非。
但从社会意识的角度看,广告起着使人的思维整齐划一的作用。多样化的世界被单一化了,简单化为广告出钱最多厂商推出的意象。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的选择权被剥夺了,他们原来可以选择这种产品或那种产品,但现在他们只能选择在大众媒体上广告做得最多的产品。当然,没有人强迫他们,他们认为选择广告上的产品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其实已经受到了限制,受到了电视台广告价目表的限制,他别无选择地只能“选择”看电视台广告价格战中获胜的厂家的“作品”,他不能选择那些交不起广告费的好产品的宣传。因此他们的选择是被选择的选择。而被选择的选择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的选择。就是说,可能并不是真正符合他们的利益和个性的选择。
在工业社会中,人们都成为被汽车生产的人。汽车、机器猫……还有其它各种产品,本来是人的产品,是人把它们生产出来的。但工业文明好象在把事情颠倒过来:人倒好象要成为被汽车和机器猫之类生产的了!我们在物质上生产了汽车,但我们在精神上却被汽车生产。
我们被汽车及其广告生产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判断力、趣味标准,成了汽车厂家广告部经理手中的橡皮泥。根据他们出钱的多少,捏咕的次数和力度,而成不同的形。广告塑造了社会公共意识中的一个很大比例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意识,当属被广告批量生产出来的。
物质产品的批量生产是生产有形产品,而广告生产批量生产人们的意识。经过批发的意识,就像一条流水线上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一样,虽有微小的差别,但大体上一模一样,没有个性,没有自我。信息社会拒绝复印灵魂。在数字化生存中,没了大众媒体,广告“广”不起来了,只能一个网站一个网站“窄窄”地传播。对人的意识的生产,只能一家一家地进行。而且,互联网上的网站成千上万,大公司的网站不比个人网站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
再者,互联网传播是双向互动的。你想单方面传播你的意念,会被别人拒绝。因为在未来的注意力经济中,注意力是很宝贵的资源。你若想占据别人宝贵的时间和对你的注意力,你除非拿你的方便面做交换,就是说,你白送别人方便面,以换取别人对你方便面的注意力。不过,方便面宣传做完之日,就应是你所有的方便面送完之时,你将一无所得。还有一招:你聘请大批的人,与你潜在的方便面用户互动,也许十个人里会有一个买你的方便面。当然,你会发现,你本来想卖十万包方便面,却不得不雇一百万人为你做一对一互动,花的钱够送一千万包方便面。你走投无路!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不会再被汽车生产。我们将学会真正的选择。不再是被动接受厂家的宣传,而是提出我们具体的要求,让厂家按我们的要求生产,按我们的趣味设计产品的风格,干脆就是由我们来参与生产。例如,美国汽车(USM)公司宣布自1998年以后,每辆汽车都将按用户要求定制;在USM汽车整个寿命期内,可以按用户意愿重新改装汽车。事实上,USM公司让顾客直接通过电脑定制,甚至至设计自己的汽车。顾客参与修改之处,马上可以在屏幕上通过生动逼真的三维图像从各个角度立体地显示出来。这与其说是在消费,不如说是在生产。
信息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合一,是使“广”告文化无处容身的根本原因。我们以独立的选择制造着汽车,我们才不会被汽车制造我们的选择。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才能取得真正的独立。
3、广告中的文化裂痕
不断增长的用户,日益增长的营销需求,网上广告似乎前景广阔。
且慢,按照文化价值分析,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广告是大批量生产时代大众媒体的产物。而网络是个人媒体,在网上,大批量推送广告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受欢迎的打扰行为。
10月1日,AdForce公司收购了Imperative公司,包括它所拥有的网上目标用户地址数据库。AdForce主席兼CEO Chuck Berger说,“数十亿美元的广告被花在地方报纸、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上,我们要使广告商转向购买面向目标用户的互联网广告”。
这是一个典型的说法,希望用比特时代的媒体,截获原子时代的广告。我认为这个说法具有不成熟的幻想性质。
工业时代的媒体广告,与信息时代的媒体广告,对人的含义完全不同。广播与窄播工业时代的媒体是大众媒体,而大众媒体相当于灵魂复印机。
工业时代的广告是一种批量的精神复制。广告每播出一遍,就在亿万观众的灵魂上,复印一遍同样内容的东西。久而久之,亿万观众的趣味就开始趋同。
大家早晨使用用一种品牌的剃须刀,用同一种品牌的肥皂;出门脚踏同一种品牌的运动鞋,身穿同一种品牌的运动服;中午喝同一种品牌的饮料,吃同一种品牌的快餐,晚上看同一种品牌的电视,坐同一种品牌的马桶……。
而在数字化生存中,一个网页就是一张报纸,一个网站就是一家电台。个人媒体极多,大众媒体很少。能“广”播的媒体只剩三两个网络门户,更多的媒体将从广播变为“窄播”,媒体想集中覆盖所有人的趣味,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更多的,将是特定兴趣人群的小范围组合。结果是每个媒体能聚拢的,也就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广告想“广”也广不到哪里去。
在个人媒体上做广告,马上会遇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来自互联网的总体广告收入在增加,但按每一用户点击算的收入(RPUU,Revenue Per Unique User)却在下降。据eStats研究报告,1998年和1999年可供用户访问的网站的数量,预期将比用户人口增长快10倍。1996年至2000年之间,网站数量增长速度预期将比互联网用户人口增长速度快3.5倍。当用户人口增长比访问网站增长慢时,这意味着收入竞争可能会加剧。另一个可能有助于解释RPUU减少的因素是,整个广告价格在降低。高素质的站点多了,供给能力就可能出现过剩,供大于求,自然会引起降价。
从根本上说,“广”告的困境在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的精英度会降低。“精英度”是我这里造出来临时用用的词,表示多么多的人会被多么少的人吸引了注意力的比率。
社会越不发达,市民与精英之间的认知差距越大,精英对市民的指导优势就越强,精英与市民的比例就越大,精英度就越高。因为很少的精英要为不计其数的市民服务,会形成供不应求。而知识经济越发达,市民与精英之间的认知差距就会越小,精英依靠认知优势,建立起来的对市民的指导范围也越小。知识不发达,媒体的精英度高;而知识普遍发达了,认知精英的网站越来越多,大家都成了精英,也就无所谓精英了。这时每个网站能吸引到的注意力,也就要成比例地下降。这是RPUU下降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还“广”得了吗?
单向性与交互性
互联网传播是双向互动的。你想单方面传播你的意念,会被别人拒绝。传统广告,并不需要观众付出什么,观众是单一的消费者。但在互联网广告中,观众要付出自己的隐私,并成为半个生产者。用隐私来生产!这是一个形式与内容错位的滑稽组合。
开发交互式广告正被作为一个手段,收集关于个人用户的数据。也就是说,顾客的每次击键或输入信息都被智能代理收集起来,用来构成那个顾客的全息档案。分析家Zachary 说“精选来自交互顾客的数据,这样的做法可能使隐私权倡导者感到恐慌,但却给了广告商一种空前的能力,去营造关于个人偏好的信息库”。
尼葛格庞帝说,“在数字化生存中,我就是我,而不是统计子集。‘我’包括了并非统计意义上的信息和事件”。这种信息对一个想卖东西给我的人具有价值。这不是窄义的统计数字,而是实际的个人内容。然而在实践中,通过网络进行的交互广告要强调的不是这个。
它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让顾客提供关键的个人信息给广告商,也是要使顾客参与到广告体验中来。最终的交互广告就是吸引住顾客,也就是用只摁一下鼠标就可以购买这种诱惑,使顾客与广告进行交互,完成个人购买产品的行为。而对这个过程来说,顾客不由自主地成了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为什么个人可能决定放弃他们的隐私呢?首先,我们通过公开了我们的身份而放弃我们的隐私,是为了获得奖励:例如,百事可乐广告公司在网上吸引的50万人去回答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兴趣的问题,作为交换,可以撞大运赢得一台家庭可乐机。在这个交换中,你不把你的姓名和地址给他们,你就不可能赢。
第二种类型的交互广告更有效果。这种类型要求我们着迷于玩广告商的游戏,而放弃我们的隐私:我们为了娱乐而暴露身份。在Frontline的调查中,Krulwich举例说明了这一点,一家基于万维网的广告公司,为一种瞄准年轻人的碳酸饮料ZIMA,进行设计。ZIMA网站为个人提供机会去玩游戏,当然同时要求提供个人信息,以帮助ZIMA更好地理解它的潜在顾客。通过帮助ZIMA扩展和增强他的广告传播,潜在的顾客参与到广告中去。
Stargazer是大西洋贝尔的按视收费(pay-per-view)视频系统,提供电影和其它娱乐节目,家庭购物,和交互广告。它看起来象是一种交换:你为了得到这个系统的廉价娱乐,比如电影片断,就得接受这个系统的商业广告,让这个系统追踪你的选择,调查你的注意力和在线行为。但你会看到,大西洋贝尔的理想顾客其实并不在意大西洋贝尔介入他们的私人生活。R。
Krulwich提醒人们:“你们已经在同观看者进行交易了。”而大西洋贝尔的头R。
Smith一点也不否认:“噢,绝对是这样。我们知道谁会积极,我们得到了所有种类的信息。如果顾客不愿意,我们不会去使用这样的信息。但大多数人并不在意。他们说,‘真的,很高兴这样。’Stargazer由此知道你们正在做什么。”
问题的实质是,个人可以用他的个人信息,也就是所谓隐私(如姓名、邮件地址、兴趣爱好情况等)为资源,参与生产。
但是,个人一旦转向重视隐私的价值,广告的互动性就将弹在一堵橡皮墙上。这是互联网广告的又一隐忧。
实际上,当个人决定用自己的需求信息参与生产时,在成熟的条件下,他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被广告“哄骗”着去做。
9月29日,白宫破天荒地要求一家广告公司修改他们的作品。Tommy Hilfiger广告公司这幅画上,画着模特儿坐在模仿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桌子上。白宫法律办公室的理由很简单:白宫不能被用于广告目的。白宫发言人AmyWeiss说,这个要求与围绕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关系的争论无关。然而,广告与白宫的这个冲突,因其象征意义而与我们这里说的事情有关:在即将到来的时代,广告正在与一种普遍而权威的价值发生冲突。广告是大众媒体的土壤孕育出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本质上说,只与工业社会的大规模批量化(精神)生产相关。一旦进入信息社会,精神生产不再是大规模、批量化的,它的文化根基就会动摇。我猜想,广告这种间接的资源配置方式,最终会被自由的个体之间直接的互动所取代。
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价值冲突,是造成广告中文化裂痕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我们再次验证了一个判断:资源配置的变革,不过是价值革命的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
4、推文化与拉文化
新闻和历史总是被人们对立起来,新闻是活的,但它只有一天的生命;历史是死的,却长久存在而且永不过时。我现在做的,却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寻找新闻背后的历史含义,或者说尽量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前台的新闻。历史是由一个个新闻事实串起来的,但每一个新闻事实并不见得真正可以构成历史。有些事情,在它发生的时候轰轰烈烈,让人误以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也有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默默无闻,但在历史上最终却被解释得轰轰烈烈。
最近网络上的事情可能就会是这样。微软9月30日IE4.0正式版的隆重推出,抢尽了网上新闻的一切境头。在第一个48小时内,IE4.0就被下载了100万份,平均6秒钟一个拷贝,所有媒体上充满了对IE4.0的评论,以及它与Navigator的比较。我花了7个小时,经过两次断线续传,终于把IE4.0中文版迎回了家里。第一印象,就是“推”技术的强烈视觉冲击,IE4.0的七个中文频道,象条幅一样挂在我的19寸屏幕上,挡住我一列快捷图标,好象要独占我的桌面,强行把频道内容推进我的怀抱。我试了一下,但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渲染得轰轰烈烈的“推”技术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是的,IE4.0现在可以离线浏览,但如果我不进入这个网页实际下载,在我离线的时候,没被点中的文章或其它内容,仍不能进入阅读,难道离线浏览只是帮我自动化地进行一下“另存为”吗?另一点,如果我不加以区分把整个频道的内容都弄下来,我必然会在为下载一些我根本不需要的内容浪费网上时间——由于电话要交费,所以我历来是开几个窗口同时浏览,不会让网上留多少空闲给“推”来见缝插针——“推”本身就需要单独花时间。业界对“推”技术当然是兴高采烈,因为可以“推”给我们看许多他们希望我们看的东西。“推”的意义何在?人们第一感就是,从网上“拉”信息太费时、费力,“推”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得到所需信息。说到网络加速,稍为专业一些的人士,会注意到硬件业的人士这两周也正引人注目地进入角色,先是INTEL公司针对ISP开发出类似proxy那样的用于服务器的网络加速器,令人们目光为之一亮;接着是需要使用两根电话线的67K“猫”问世,不料又有PCTEL公司开发软件MODEM在背后作“黄雀”;早些时候,微软收购了WebTV Network公司,意在将来用电视机在互联网上浏览……
和这些轰轰烈烈的事情相反,我看到了一则没有任何报社采用的“电讯”,电头是“圣弗朗西斯科(1997年10月2日)……”。在报社里,这种连发电单位、发电人都没有的“电讯”稿,就是实习编辑也会看出它的不合格式。这则消息的标题是《NetMetrics
用WebTurbo 2.0for IE给网络搜寻和浏览带来革命》,再一看网址,是www.webturbo.com,敢情是公司自己发布的!我带着怀疑的心情,使用了WebTurbo,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深深震撼,这是IE4.0所远不能带给我的。WebTurbo这个软件是不要钱的“自由软件”(有人把FREE SOFTWARE错误地译为“免费软件”,其实“自由软件联盟”在他们的宣言中明确反对这种译法。在他们看来,信息的自由不是一个钱的问题)。凭着每月数百小时的上网经验和对技术的直觉,我感到,这个被所有新闻媒介忽略的新闻事实,可能将是自YAHOO诞生以来,对网络的又一次革命!WebTurbo和目前所有那些所谓“把浏览器的图像功能屏蔽”之类的江湖网络加速“高招”不同,是一种真正基于智能理论的网络加速技术,这种被NetMetrics公司自己称为可以加快网速十倍之多技术叫做hypersketch(超略)技术,我不敢象生造“因特网”名词那样惹起众怒,姑且随便叫做“半推半拉”技术吧,待高手去推敲个合适的名字。WebTurbo采用“半推半拉”技术,在IE或NN上,不必一层层进入网页,只用调看一个普通网页的速度,就可以穿透网站上的每一层,直接象显示目录一样,显示出各个网页上的所有标题、内容概要和项目;如果感兴趣,再直接调出所在网页细看。之所以叫“半推半就”,因为它主动提炼信息,具有“推”的特征,但不是把网页本身全推给你,而是推到“一半”——只推给你一个概要的内容;它要你主动去浏览,具有“拉”的特征,但又不是让你盲目无助地非把整个网页“拉”到跟前浪费时间。这就解决了要“推”就一股脑全推给你,大包大揽;要“拉”就甩手任你扑腾,一点不管的问题。这两天,互联网上已有129万个与WebTurbo相关的网址,WebTurbo也被权威的ZD NET评为“十大互联网工具”之一。相信迟钝的媒体不久将会反应过来。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两个新闻事实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围绕互联网的软硬件发展,总是招招不离时代的“后脑勺”。信息时代发生的最有意义的变革,就是从信息数量时代过渡向信息质量时代。在工业社会后期和信息社会早期,财富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进入信息发达状态后,信息量过剩,信息量的增加不仅不一定能增加财富,还可能反而误事。比如说吧,我晚上八点打开电视,发现没有中国和科威特的足球赛,于是我到网上去找中央电视台节目预告,我发现中经网“为您服务”里的中央和北京台电视节目预告没有了,于是在网上键入“中央电视台”进行检索,不想一下出来了十几万条,哪一条是真正有用的呢?我发烧,我有病,我找到凌晨两点也没找到,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再打开电视机,正好看到最后一分钟高峰进球,于是我只得把“过程”和“结果”放在一块儿看了。赶上这种倒霉事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找出办法从粗放的信息中提炼出高质量的有用信息。信息发达阶段的财富,在信息量一定前提下,与信息的质成正比。因此减少无效信息量,增加信息的有效性,就成为网络时代信息集约阶段的主题,和各种技术的焦点。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能解决得好,就能上《时代》周刊封面,顺带赚几十个亿玩玩;解决得不好,就被人家兼并或关张。就这就是上述网络技术发展的总背景。这时候,我就想起一个老词——“孤陋寡闻”,这倒好象是互联网进入第二阶段的生动写照: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面前,要把网上的海量信息压缩到最低限度、最少状态。
因为在十几万条和“中央电视台”有关的信息中,我毕竟只需要一条:中科之战几点几分开始转播。你不要说,“不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吗?我知道。”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一定真的理解透彻了。看看信息论之父申农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罗的经典信息公式吧,全是把信息量和财富通过一种简单参数直接联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时代对信息本质的“最高概括”:财富与信息量成正比。这不明摆是过时的理论吗?我们的信息理论何尝有一种对于信息质、信息速率的基础理论和数学表达。我们经验上都知道的事实,却没有理论上的透彻理解。由此不难想象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却解决不好。因为现在,比如说这两周来,我们在网络上的实践,并不一定是对信息本质透彻理解的产物,因此即使得到万众欢呼,也并不能保证它是完全正确的。相反,网络信息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需要我们从眼前的事实中,去理出这个时代技术本质的线索。然后再来看看哪种技术最有生命力。也许正是那些出人意料的发展,使未来变成清晰起来。
围绕如何更好地“孤陋寡闻”这个焦点问题,我们来评价这两周的技术发展会特别的意义。从解决时代要求信息集约化这一核心问题的角度看,IE4.0“推”技术在它推出的时候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让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假设(你千万只能当是假设)信息是情人,有用信息是老婆,你需要从情人中挑选一个做老婆。过去没有方法的时候,赶上一个是一个。现在你遇上很多情人(哇……!),你怎么筛选老婆呢?“拉”技术是要你自己一个一个主动去见面“甄别”,不用说它啦。“推”技术不过是按照你的粗略条件“批发”给你挑选,在剔除了歪瓜劣枣后,符合诸如“1米60”、“1米80”之类条件的,可能仍有一个加强排、或加强连(更不幸点,甚至有一个师)之多。你……算了,还是说我吧——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招架不过来。保不准我为了查一个电视节目,一不留神从网上把整个电视台都搬到我家里来。我在网上听到一个关于“推”的笑话,说是推一天的NBA内容,可能要用整个一个赛季。更深一层想,当我选择频道时,我不过是选择了一个或大或小的类,但当整“类”整“类”的信息推给我硬看时,我是选择者呢,还是被选择者?罗洛梅说,“意志永远是起始于‘抗拒’某些事物”。这话也许并不对,当无数情人被“推”到我面前时,我抗拒不过来,自由的意志恐怕也就无处施展了。至于各种网络硬件加速,解决得了信息量的问题,但解决不好信息内容的有效性问题。这就好比用加快情人见面速度或缩短每一位约会时间的办法来处理数量太多的问题,如果目标有效还好;如果没有效果,岂不要把我累死?盖茨在“推”技术问题上,实际上是被PointCast牵着走,网景也是一样。“推”技术同“拉”技术比较起来,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对正主题。
反观NetMetrics公司,他们的WebTurbo 不一定多么完美,但其“半推半拉”技术体现了一种巧思,一种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和发明YAHOO一样的创造性思维。YAHOO从一大堆信息中提出主题词进行检索,和WebTurbo透过层层网页提出信息概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那种想法并不复杂,但别人就是不去想的例子。WebTurbo本身并不靠什么硬件加速,但你用proxy进10个网页发现9个没用,再退出来,网速再高,也不如用WebTurbo一眼看穿10个网页中哪个是你要进的那个,然后直接进入快。另一方面,“半推半拉”技术中人既不是信息的奴隶,是主动寻找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同时也不是赤手空拳者,是智能技术帮助下的高效信息提炼,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与技术的结合。通过化繁为简的技术,能动地选择信息,体现人的个性化具体目的,这个方向至少是正确的。抓住时代问题的聚焦点,通过富于想象力的方式解决,这是从乔布斯、盖茨到安德李森、杨致远一再证明过的成功之路。
IE5.0应当向哪个方向去努力呢?依我看,盖茨完全可以也应当充分利用好Channel
Definition Format(CDF)标准,但不是象现在这样把它当作划分“敌我”的工具,而是借鉴WebTurbo的思路,更细致全面而又简明地描述网页的内容,着眼于把选择个性化内容的权力更深入地交到用户手中。IE4.0刚出来,本应当多说“这孩子白白胖胖,前程远大”之类,可我说的全是“这孩子将来也是要老死的”,即使正确,也不中听。就此打住。
5、到网上打电话
当初,VocalTec的Internet Phone直到出了4.5版,尽管加入了支持数字摄影机之类功能,我还只当它是一项“技术”,从没特别多瞧它几眼;如今5.0版一出,我忽然发现,不得了,它成精了,这回不能光把它当“技术”看待了。Iphone 5.0是一个分水岭:它终于实现了电脑电话与传统电话的直接通话!这项功能被称为PC to Phone,译过来就是“鸡对凤”。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项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即将发生有意义变化的大事。今天一上网就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全球网络电话登上历史舞台”。说ITXC公司推出了全球互联网电话服务。从此,在ISP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词:ITSP(Internet telephony serviceproviders,互联网电话服务提供商)。这正是对这一技术迅速的市场反应。数字化生存喊了半天,到今天,通讯的数字化才终于到了一个革命的时刻——数字化电话“长入”大众生活的时刻。
近来,各种IPhone们(互联网电话)正象“雪”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目前已有30多家公司有互联网电话产品出售,主要是软件产品,有的还伴有服务。INTEL是个积极分子,它的软件叫Intel Internet Phone ,如果不怕把你的浏览器弄当机,尽可一试;当然,什么好事也少不了微软,它用NetMeeting插了一杠子;还有Netscape的Cooltalk;较好的IPhone还有IBM的Internet Connection Phone、Cantlot的Digiphone、Netspeak的Webphone、PrettygoodPrivacy的PGPphone、VDONet的VDOPhone。当然,这一行的“大哥大”仍然是VocalTec的Internet Phone。原先,我之所以对这个“大哥大”没多瞧几眼,因为它那时还是个“BP机”。Iphone 4.5的时候,人们对VocalTec公司津津乐道的是它的IRC功能,有人把它叫做网上“寻呼机”。
IPhone提供了一种在新闻小组内聊天的功能。需要一个中心服务器,即互联网中继对话服务器(IRC),用户先登录到IRC服务器上,在你感兴趣的讨论组中加入你的姓名,组内其它成员知道你已上网,可以不经过服务器直接与你相连。但这毕竟还是电脑对电脑。如果电脑打电话,能象电脑发传真可以直接与真实的传真机相联那样,与真实的电话对话,那才真正进入到成熟的阶段。如今,“母鸡(IRC寻呼机)变成了彩凤凰(Phone)”,IPhone 5.0真能与不用电脑的人直接打电话了。IPhone 5.0利用电话网关技术,实现了电脑电话与普通电话的通话。你只要与互联网电话服务提供商(ITSP)签约,就可以把你的电话通过互联网联向ITSP的VocalTec网关,这个网关把你的电话接向公共电话网上的传统电话机,接电话的对方甚至有可能感觉不到互联网的存在,就象接普通电话一样。
技术引起社会变革,首先要求技术被社会普遍接受。以往的数字化语音通讯,只能在电脑之间进行,没有很好地解决大众接受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电脑。因此以模拟信号为基础的传统电话仍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电脑打电话,毕竟有传统电话无法比拟的优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可以用市话费打国内外长途”。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直观的由是我只须同市内的ISP联通,至于市外的出口,包含在包月或记时费中;而从理论上说,则是这样:传统的语音电话是点到点的传输加上线路交换构成的端到端通讯,占用固定信道。而互联电话是把语音数据按IP地址在网上分组传送的,众多用户共享网络带宽,互联网电话对通讯资源的使用率比传统电话要高很多,因而成本会低得多。由于这个原因,电脑电话没有传统电话那种地域性,打给隔壁邻居和打国际长途的花费是一样的。空间差异对电话来说显得不重要了。这就有效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使地球村真有可能变为现实。然而,省钱只是IPhone表层的意义。正象高清晰度对数字视频只有表面的意义一样。
如果说,视频从模拟信号转向数字信号,意义在于它的交互性;那么,音频从模拟信号转向数字信号,意义就不在交互性了——
因为电话本身就是交互式的——而在于它为通讯提供了计算能力,可以提高信息交换的质量,从而提高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今天数字化通讯“和平地长入”模拟式通讯;明天,紧跟着来的,就是计算功能全面渗透进通讯。拿IPhone 5.0来说,除了“鸡对凤”(PC to Phone)功能外,Iphone 5.0本身还具有一系列传统电话不具备的计算功能,如它有浏览功能;具有白板功能,让你共享和编辑文件、图片并在上边写写画画;可以让你进行文本式对话,即把你要说的写下来给对方看;可以看到通话对方的动态视频形象;可以同时与100人对话,开电话会议;可以自动优化音质,等等。电脑电话向传统电话领域进发,而传统电话加入计算机功能,这是当前通讯发展的趋势。结合电视与电脑的结合,我们可能更全面地看出数字化的社会含义。数字化,也就是用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对电视来说是增加了交互性,加入了通讯功能;对电话来说则是增加了计算性,加入了计算功能,这两者最终的归途,都是加强人的主体性,使人更多更好地利用信息,丰富自我。
电脑和电话的进一步结合,实质是计算功能与通讯功能的联姻,是信息时代将增加信息量与提高信息质量有机统一起来的要求。信息时代对信息的这种处理要求,与工业时代的现实,不可避免将发生某种冲突。美国电话运营公司协会ACTA就曾上书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要求制定法律制止出售互联网电话软件。矛盾的实质,是文化冲突,是工业文化那种要求信息以模拟方式交换,不进行加工的技术主张,与信息文化要求以数字化方式交换,以便提高信息质量的技术主张之间的冲突。FCC表示为扶植新技术发展不能接受压制互联网电话的要求,这才为发展互联网电话铺平了道路。对于我国来说,每年新增电话程控交换机2000万门,国内程控电话交换机生产能力已超过3000万门。而互联网电话的兴起,要求建立一种基于数字化网络交换的新体制,而据专家指出,在程控交换机上的过大投资有可能成为接受新体制的包袱,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有识之士指出:目前我们程控交换机业过剩,而网络路由交换设备几乎全靠进口,也是很不协调的。如不及时赶上,今后我们会失去巨大的市场机会。
6、网上电视
最近一阵,整个世界下一步发展的图景突然显得清晰起来,一切细技末节都在黯然隐去,全球电脑界到处都在谈论同一个主题:电视。
我当记者十多年来,还从没见过这么火爆的研讨会:3000人报名,因“门票”紧缺,90%的人被筛掉了。这就是11月12日-14日举行的中国网络界第一盛会——“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国际联网研讨会”,它是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已是第二届。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特尔中国区总裁简睿杰(James W.Farrett)关于《英特尔:Internet的动力》的演讲。借助同声翻译,我惊奇地发现,英特尔现在变了,它不仅要给PC一颗奔腾的“芯”,而且还想充当互联网的心脏发动机。它的旗帜上已开始赫然飘扬起“可视互联PC”字样。我注意到整个演讲只字未提INTEL INSIDE,怕是想要INTELIN TV或INTELNET了。两天以后,16日,在赌城拉斯维加斯,比尔.盖茨在Comdex Fall97上,也“英雄所见略同”地谈到,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是带网络功能的数字电视将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隐而未谈的背景,是WINDOWS98正在通过电视查看器(TV Viewer)和电视调谐器(TV Tuner),将人们的PC变成电视。
有一个从来还没被人讲过笑话:萨伊、里根和格葛夫一起学习《圣经》,读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一句时,意见发生了分歧。萨伊说,我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供给创造需求。上帝是个厂商,他供给了光,于是人们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光的需求。里根说,不对,我认为上帝的意思实质是,政府创造需求。因为只有美国政府扩张赤字,才能有效扩大总供给。格葛夫十分谦虚地等到最后,说,你们说的都不错,但我要做点引伸,我认为上帝的意思其实是,技术创造需求。因为英特尔公司带领技术不断升级,使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资越来越大,才能持续不断给美国政府带来更大的赤字。一直以来,人们有一个抱怨,说WINTEL联盟一味地升级新技术,只是为了推销技术掏用户腰包才找出一些需求来让用户去“需求”。我经常听到周围的一些人在问:跟不跟进?这个技术有什么用?这一次,我想对他们说,WINTEL正在做一件好事,值得跟进。我看重的是技术的社会含义。电视网络技术涉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机会。
自从奔腾100解决软件播放VCD以来很久,许多人都在问自己:再升级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开着风驰电掣般的P6在WPS上写关于久拖不决的下水道堵塞问题的报告?还是在300主频的MMX上用24倍速带硬解压功能之光驱加视频加速显示卡再加影碟卡最后用金山影霸软件播放VCD?或以56K的MODEM配ATX结构高速冲到一个DOS面孔的BBS站上说句HELLO?至于3D,我忙得没时间玩游戏拿它来干什么?……。显然,造成我们困惑的根源,不在于这些技术有没有用处,而是这些用处有什么意义。简睿杰先生关于票务大师(Ticket
MasterOmline,http://www.ticketmaster.com)的演示,首先纠正了我长期以来认为3D就是游戏的偏见。那天正在进行墨西哥和阿根延争夺世界杯决赛权的关键之战,网上订票处给出了赛场可移动视角的全息场景,简睿杰先生随机点中一个剩票,657,F区19-20。马上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座位视角上的足球场。3D到了网上,在真实的生活中,增加了我作为主体选择的机会。现在不是售票员随意决定让我用什么视角看世界,而是由我自己决定用什么视角看世界。作为记者,英特尔公司关于Intercast(互播)的概念,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在这里,通过动态视频,我可以点播、选放我想看的电视新闻,而不看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诸如“开业剪彩、迎来送往”之类新闻。而不象现在,电视新闻象俏货搭配着“滞销产品”样不由分说把什么都一股脑塞给我。我不再是受众,倒成了“授众”,向播放者授意我想看什么新闻。网上的3D、视频和数字化电视,它使我们从客体变成了主体,从世界的被动看客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它改变工业社会那种让自我迷失于“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基本生活方式,改变那种“世界本是每个劳动者创造,但每个劳动者又都被这世界支配得团团转”的生活怪圈。这才是这些技术真正吸引了我的社会意义所在。
为什么电视网络技术会有这样的意义,而过去的技术没有这样的意义呢?这里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误解。当我们参观一个VCD、DVD和数字电视的展览时,常常听到扶老携幼的一家子这样的赞叹:哟,这DVD上的鱼可真清楚,来个猫非一头撞死在显示器上不可;或者说:还VCD呢,不如咱家录像机清楚。高清晰度并不是数字技术的社会意义所在,交互性才是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社会区别所在。在模拟技术的世界里,人是被动的、被决定的客体;而数字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成为主动的、选择性的主体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的社会内核在于INTER-这个前辍中,而不是什么让馋猫迷登得往显示器上撞之类。日本当初模拟式高清晰度电视的失败,不是败在分辩率技术上,而是败在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文化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文化的时代较量上,是败在对人类主体应怎样发展的错误价值判断上。
回到关于“技术创造需求”这个有争议的话题上来。抽象否定电脑“巨无霸”们创新技术,而不问技术的具体内容,是不对的。人的生活方式,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需求和生活能力。在讨论重大技术走向问题的时候,关键是要问一句:它对我们的生存状态,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这几周,全世界都在跟着喧嚣电视网络,但我想,只有世界上最有远见,因而在人类中取得最多财富的那个人真正切近了主题——生活方式。
7、媒体权力的转移
周末,我的一位重要朋友打电话,说领导要查阅斯塔尔报告,请我介绍站点。我感到有点奇怪,暗想,这个报告这么有名,随便一找不就找到了吗。挂了电话,我把线插到笔记本上,当即上网,这才发现,有斯塔尔报告的标准站点,已经拥挤不堪了。好在,由240台普通奔腾机和NT支持的雅虎,倒顶住了排山倒海般的网民冲击,联接正常。于是我把网址告诉了朋友。事后我才知道,我在网上遇到的阻塞不是偶然的。
互联网成为媒体的中心我遇到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互联网确定了它在媒体的中心地位。9月11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启封了独立检查官斯塔尔送交的关于克林顿总统绯闻案的报告及其证明材料。当天,众议院经过辩论和投票,最后以363:63票通过决议,决定把斯塔尔的报告送上互联网。随后,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就此发表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
斯塔尔的报告长达445页,共分三个部分:引言、叙述和依据。其核心内容是指控克林顿作伪证、阻挠司法、教唆证人和滥用职权,并列举了11项可能构成弹劾总统的依据以及大量的旁证和物证。
白宫抢先在9月11日下午1时在互联网上公布了克林顿律师肯达尔的78页反驳报告,白宫的网站整个下午都出现大塞车情形。斯塔尔那份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于11日下午2:20分上网。
在此之前,美国众议院发言人还满怀信心地表示,政府站点的服务器将有足够能力来接纳众多的来访者。这显然低估了网民。由于人们争相上网目睹报告,结果造成网络拥塞,美国国会图书馆、众议院、白宫,甚至有线电视新闻网等网站都曾连续几小时上网困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下午在网站公布斯塔尔调查报告后,平均每分钟点击次数超过30万次,每小时处理阅览页数高达420万。而美国在线(AOL)11日下午的上网率比平常多了30%,在报告公布后第一个小时,使用者共下载了62000份报告。
互联网经历诸多第一
——消息由互联网首发:
31岁的网上个体户麦特·德拉吉(MattDrudge)是克林顿绯闻的第一个披露者。1998年1月,麦特·德拉吉通过他独自创办经营的邮件列表(mailinglist)《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向人们发送了一份邮件,报道了美国《新闻周刊》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抽掉了有关克林顿性丑闻的长篇爆炸性新闻。在他发出信息后的几分钟里,网民奔走相告,克林顿绯闻瞬间就传遍了全世界。在绯闻事件中,传统媒体成为互联网报道的追随者。众多报纸杂志的记者是在互联网消息出来后,才跟进报道的。这显示了媒体的权力的转换。——报告由互联网首发:美国众议院11日决定斯塔尔调查报告首先在网络上公布。美国众议院的决定里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确定公布报告时选用的媒体是互联网,而不是电视和报纸。这突出表明了互联网地位的上升和传统媒体地位的下降。——在重大新闻报道上,互联网第一次全面压倒传统媒体:广播、电视等媒体不可能将445页报告完全播出,而报纸等平面媒体必须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全文刊出,时效太慢。而通过互联网络,报告可完整无缺地立即呈现在民众的电脑屏幕上,有兴趣者可将全文下载,或直接打印出想阅读的部分,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除了速度及容量外,网络上公布的资料完全是第一手的,中间不经过任何编辑或撰写等过程,其客观性及完整性超过了电视及报纸等传统媒体。“它(斯塔尔报告)宣布了网络作为市民信息传送手段的正统性。”一位叫Katz的网上啦啦队长如此评价。
媒体反思自身地位
9月15日,我在网上已看到许多新老媒体记者开始反思。对于克林顿绯闻,“一旦它出来了,就没有办法让人们难以得到它”。斯坦福大学John S.Knight奖学金项目的副主任James Bettinger曾当过报纸编辑,他说,问题是,“你总要对你放在报纸中的东西作出判断”,而网络在标准把握上要自由得多,“编辑可能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他们的新闻故事中把握有关性的细节。”媒体评论家Jon Katz 说,“如果不是在网络上,我们可能只能看到那个报告的20%。报纸没法印出所有材料,他们害怕这会使人们感到不舒服”。当然,还是有某些有充足版面的报纸,如纽约时报、San Jose Mercury 新闻、华盛顿邮报要刊登报告全文。但时间毕竟要等到第二天,而对这种热门新闻,人们不会仅仅为了非要以铅字这种形式阅读就等到第二天,而拒绝唾手可得的网络浏览。在神速的网络浏览面前,谁会容报纸“卖关子”呢(虽然不是有意的,而是出版周期使然)?虽然如此,某些编辑还是认为网络并不能夺走他们的手艺——因为那是历史形成的写文章的习惯。“恰好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些人不能上网,让他们在网上读长文章是困难的”。硅谷的Mercury 新闻的执行编辑Jerry Ceppos 就这样认为。Jerry Ceppos 还写了封信,谈斯塔尔报告的性质,并警告读者。
Arizona 日报之星的编辑在读到报告之前,决定要策划这件事。“但问题是,如果内容已经上网,我们真的还需要花钱把它印出来吗?”编辑Bobbie Joe Buel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但报社最后还是决定这么做了。
有趣的是,对同样的内容,报纸读者与网络读者的反应截然不同。某些日报之星印刷版的读者对它的内容提出了抱怨,但是,“我们把报告放在网站上离开,却没有收到象报纸(印刷版)那么多否定的反应”,Bobbie Joe Buel认为,“这就是说,网上有不同的标准”。专业新闻工作者圈子里的Sally Lehrman 的认识,我觉得最有见地。他说:“让我在公共汽车上读这个报告,并不是报纸的最佳用途。网络需要迫使报纸去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解释新闻,并把这种解释放到内容中。”
Katz ,一位知名的网上啦啦队长,也同意这种观点,“即使我们能自己读这个报告,但我们需要帮助来理解它意味着什么。”圣佛朗西斯科的专栏作家Rob Morse说:“跟随互联网的领导,对报纸来说实际是一件好事。公众有权力看到这个事实。”媒体的权力及其转移媒体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它所具有的影响力。有人说未来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媒体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就抓住了主要的社会资源。这是媒体权力的来源。
按说,互联网本身就是媒体,互联网上的媒体只是一些更为典型的媒体,一些更集中体现了互联网特性的媒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的权力,也就是互联网的权力,更广义地说,是信息的权力。
斯塔尔报告的发布,对媒体的意义在于:——媒体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信息的权力要求以信息的形式表现。报纸是以工业的形式表现信息的内容,而互联网是以信息的形式表现信息的内容。在信息时代,用工业形式表达信息,要转向用信息形式表达信息。媒体要选择更能体现自身权力的形式,这是互联网占了上风的根本原因。——媒体权力将发生分层:网络作为以信息方式行使信息权力的媒体,它长于表达未经加工的原初信息,以及个人对事件的独特反应,这使信息权力从精英向自然人转移。报纸作为以工业方式行使信息权力的媒体,它承担着信息代理的“使命”,它的工业化本质,决定了它的所长在于“解释”的权力。这不是说网络不能解释它所处理的信息,而是说网络不提供权威的解释,或解释的权威。权威不是来自个人,而只能来自高于个人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并不长于此道。相反,是报纸具有与“权威”相适应的基础。
因此,报纸在媒体权力的分工中,就必然担负起社会精英对信息进行解释的义务。———网络的媒体权力,一方面有助于排除信息霸权和信息垄断;另一方面它又要求自然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化判断力,否则媒体权力会把人引向单纯的自然主义。而报纸的媒体权力,一方面起着信息代理的作用,帮助人们从单纯的个人判断升华到社会的普遍判断,从自然人上升到社会人;另一方面,从长远发展看,又不可能让它的所谓“受众”永远地“受”下去,它需要接受信息互动中主客体关系的转换。
从斯塔尔报告的发布中,我们看到的最有意义的事实,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过程中,信息自身的权力,正在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形式,对传统社会力量进行支配。
1、人与机器之一:“花弄影”
小时候读古诗,记得有一句叫什么“花弄影”。
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说,一个“弄”字,境界全出。
不是吗?那花不是在“晃”,不是在“动”,而偏偏是在“弄”自己的影子,这一个“弄”,好天真,好悠然,好。
可我那时不懂,心想这花真是,吃饱了撑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想法变了。我觉得这花,真不简单:她居然敢弄她的影子!——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人,往往就做不到这一步。比如说,技术,其实就是人的影子。你倒是敢“弄”一下看。大多数人,见着这个影子,先是吓一跳。然后就开始在心里打鼓,琢磨这个影子是什么东西,是何方神圣。待见影子一动,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不要说“弄”,就是停下来回回头,都倍觉胆颤心惊。
技术本是人创造的,可人为什么却要怕技术呢?再比如说,商品,也是人的影子。商品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是人却拜倒在商品脚下。
美貌的女子,因为汽车和洋房,委身于丑陋的老头;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为了钱财,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为了换取商品,人可以摘下自己的器官;为了得到钱,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血液……,如果梅菲斯特光顾农贸市场,一定有人会像出卖一棵白菜一样出卖灵魂。
商品使人为“我”而忘“我”:
就象梅菲斯特,把“我”从我的躯壳中夺走,放进我的影子中;让“我”的躯壳反而成了我的影子的影子。商品本是人的影子,可人为什么要被这影子支得一生团团乱转?21世纪——对有的人来说非常不妙——人同时要面对这两样:技术和商品。21世纪数字化商业时代,人无法摆脱电脑技术和商业社会,就象人无法摆脱自己的影子。
不懂电脑的博士,一夜之内会被这社会定义为高学历的文盲。人们有理由恐惧。与知识财富失之交臂的富人,转瞬之间褪尽珠光宝气,变为“穷得只剩钱”的信息贫困人口。人们有理由疑惑。
21世纪我们怎样活,才能自由而快乐?我又想到了“花弄影”。人不应该不如花。人可以弄技术、弄商品,人可以冲浪,可以弄潮。人能“弄”技术,“弄”商品,不是因为他技术高超或精通市场。技术高超或精通市场,只是常规内的苦功。“弄”是一种境界:在轻松之中控制常规所不能控制的事物。只有具备人文精神的人,才谈得上“弄”。因为只有他才知道,他弄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他懂自己,并且因为懂自己,而了解自己的影子;因为能把握自己,所以通晓怎么摆弄影子。
有的人活着,像一朵花,一片云,自由地生活在自己之中,不仅不为自身影子所累,还能轻松地“弄”它;
也有的人活着,像一堆败叶,一潭井水,被压缩在灰色的空间,被恐惧和疑惑缠绕,被(!)活在自己的阴影中。云破月开,21世纪就要来临。“数字化生存”,它的真谛,全在花与影之间的禅悟。
2、人与机器之二: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
英国教授沃里克将计算芯片植入自己手臂内,获得了成功。他可以用这个芯片让自家大门自动打开,并伴以问候,灯自动亮起,浴盆自动注水,甚至酒桶自动温酒。因此沃里克自豪地宣称,自己成了世界上首位“电子人”。
由此,关于“人”这个主题的争论再度引起。人们又回到了几千年来的老问题:人是什么。正逢“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波士顿召开,讨论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人类道德与伦理的影响。南康涅狄卡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Bynum认为:“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哲学概念的涵义”。当然,“人”这个概念也不例外。
十七八世纪的时候,曾有机械论的哲学家认为:“人是机器”。在哲学史上,“人是机器”这个命题早已被驳得体无完肤。然而,如果有一天,人真的用机器制造出一个人来,那人岂不真成了机器的组装品,信息技术会不会改变“人”的定义呢?
机器已经制造出来的“人”
——拟人机器:日本冈山大学的教授HajimeInoue,最近在日本手术药物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展示了遥控显微手术机器人。他在700公里以外,控制东京的显微手术机器人,成功地将手术线从直径不到1毫米的血管中穿了过去。
——互联网机器人:美国Harvey Mudd 学院的一个学生小组,日前在自动工程师联盟(Society ofAutomative Engineers)所赞助的一次比赛,利用装备美国宇航局(NASA)“火星探索者”的电脑操作系统,研制出一个有六条腿,可由互联网控制的机器人。它可以爬过障碍物、触摸指定物体等。测试时,学生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而机器人则远在位于加州的实验室里,两个学生通过支持Java的站点来指挥机器人。
——文化意义上的“虚拟人”之一:跳舞婴孩("dancingbaby")是在美国动画软件设计公司Kinetix出生的,这个围着一片尿布,半光身子,摇头摆手扭腰晃臀跳舞的虚拟小孩,在美国电视剧集AllyMcBeal中亮相,竟获得了今年的金球奖。在1月8日的颁奖典礼上播出的就是这"跳舞婴孩"表演的片段。公司总经理JimGuerard解释说:“跳舞婴孩是使用CharacterStudio创造出来的,公司把"跳舞婴孩"随软件送给顾客,原本目的是向动画设计者展示以新软件来制作活生生的立体人物是多么容易。"不料跳舞婴孩竟在网上“活”了起来。用"dancingbaby"这个词进行检索,可以在Internet上找到数十个相关的网站。
——文化意义上的“虚拟人”之二:伊达杏子(KyokoDate)是日本人制造出的虚拟偶像,她具有人们心中偶像的各种优点。通过网址http://www.dhw.co.jp/horipro/talent/DK96/index_e.html人们可以一睹她的芳容。伊达杏子上过杂志封面,居然还灌制过一张激光唱片《爱之交流》。在美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苏格兰、马来西亚和香港各地,都有人为她设立网上歌迷俱乐部。伊达杏子虽然并不存在,但却红得发紫。——会说话的机械人:西尔维(Sylvie),是美国虚拟人物(VirtualPersonalities)公司结合了对话、表情与语音科技开发出的第一个有脸有嘴,能说话的对话软件。西尔维不会跳舞也不会唱歌,却能利用电脑的快速处理信息能力,在文字数据库中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然后与人进行对话。任何人都可以从西尔维的网页http://www.vperson.com迎来她。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Robot(机器人),而被称为"verbot"。Verbot这个词是指"存在于电脑世界中、具有人工合成性格的虚拟人物"。开发者菲齐(Fuzzy)希望西尔维能够对答如流,甚至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形成特有的"性格"。
——真人的局部:两年多前,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的耳鼻喉科医院为一名因伤致聋的建筑工人动了一次手术。在头颅内装了一个小人工耳蜗和微电脑,它与系在体外腰带上的语言处理机组成了一套听觉系统。
8个星期后取得成功,开创了电脑植入大脑的先河。
——生物计算机“人”:1994年11月,生物计算机在美国首次公诸于市。美国南加州大学的Adlema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设计了一个DNA计算算法,用了7天时间在试管内做DNA分子合并分离,成功地找出了7个城市的一个哈密顿圈,即每个城市访问一次的回路,并声称用生物学方法可以在线性时间内求解哈密顿圈问题。用生物方法模拟电子计算机的逻辑运算,仅用了一个星期,就将电子计算机运算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完成了。
——社会中的“人”:华盛顿布鲁金斯基金会的罗伯特·阿克斯特尔和乔舒亚·爱泼斯坦通过对人类社会结构的简单模拟,再现了经济领域的基本原则。两人在电脑空间里设置了一些虚构的人物,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原始部族共同体中。电脑空间人物再现了现实中文明的演进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继承了大笔遗产的人往往会变得懒惰,财富的分配会日趋不公,众多穷人与少数富人形成对峙。
正在制造的人
——“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