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德〕黑格尔

_26 黑格尔(德)
④同上,第二十八节,注释,第16页。
⑤同上,第三十一、三十节,第17—19页。
⑥同上,第三十七节,第22页。
⑦同上,第四十二节,说明二,第26页。
按“因次”
(Potenz)是数学名词,亦叫乘方,谢林借用来解释他所谓主B客同一中量的差别的层次或环节。
-- 409
604哲学史讲演录
中,而绝对同一性只是在两个形式下,并且同时在两个形式下存在“
①。
A=B是相对的全体性。
“绝对的全体就是宇宙本身”
②。用线来比拟,可以图解如下:+A=B       +A=BA=A“在这个图式里,在每一个方向都有同样的同一性,但是在相反的方向则或者A占优势或者B占优势③”。
乙。那个开端的更进一步的主要环节如下:1) 绝对者的第一个量的差别,或者“第一个相对的全体性”
(同一性)
,“就是物质”
,——第一因次。
“证明:。。。。。。A=B无论作为相对的同一性或者作为相对的二重性,都不是实。。。
在的东西。——A=B作为同一性无论在个别中还是在全体中都只能用线来表明“
,——第一度。
“但是在那条线内始终。。
是被设定为存在着的“。A不是自在的,而只是作为A=A。
A“因此这条线始终先设定A=B是相对的全体;因此相对的全体性是第一个在先设定者,如果相对的同一性存在,则。。。。。。。。
它只有通过相对的全体性而存在“
,——二重性,第二度。
“相对的二重性也同样以相对的同一性为前提。——相对的同一性和相对的二重性诚然不是现实地、但却是潜在地包含在相对的全体性中”
⑤。
①同上,第四十四节,注释,第27—28页。
②同上,第三十二节,第19页。
③同上,第四十六节,附释,第29页。
按“只是作为A=A”
,意思不清楚,似是A=B之误;照英译本应作:A“它是同时与B相关联的”
(第三卷,第532页)。
⑤《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二卷,第二期,第五十一节,第35—36页。
-- 410
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704
“绝对的同一性作为A与B在物质里的实在性的直接根据,就是重力”
①引力,如果。。。
“如果A占优势,就有了。。B占优势,就有了张力”
②。。。
“引力和张力的量的建立可以进展至无穷。它们的平衡存在于全体里,不存在于个别里”
③。
2) 这种同一性本身被设定为存在着的,就是光:“A2就是光”
,第二因次。只要。。。。A=B被设定了,则A2也就被设定了。
④同样的同一性“在相对的同一性的形式下”
,在出现着的两极性内聚力“。能动。。。A与B的形式下,”被设定,就是。。。
的内聚力就是磁力,而物质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磁体。
⑤——在那里物体、行星、金属等等形成的系列特别表现了内聚力的关系。
⑥磁的过程是无差别中的差别,差别中的无差别,⑦就是绝对同一性本身。无差别点乃是既非这个、也非那个,既是这个、也是那个。两极潜在地是同一的存在,只是被设定为相反的成分罢了。——两极的差别“只在于+或者-占优势,⑧并不是纯粹抽象的东西。”
“在整个磁体里经验的磁体是无差别点。
经验的磁体就是铁“
⑨。。
“所有的物体都是铁的变形,——都潜在地包含在铁里面”
R S。
“每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相互在每一个物体里引起内聚力的相对减低
①同上,第五十四节,第40页。
②同上,第五十六节,附释二,第42页。
③同上,第五十七节和说明,第43—44页。
④同上,第六十二至六十四节,第47—48页;第九十二至九十三节,第59—60页。
⑤《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二卷,第二期,第六十七至六十九节,第49—50页。
⑥同上,第一卷,第二期,第98页。
⑦同上,第92—93页;《自然哲学体系第一草案》,第297页。
⑧同上,第二卷,第二期,第九十五节,第64—66页;《新思辨物理学杂志》,同上,第118—119页。
⑨同上,第七十六节及说明,第53页。
同上,第七十八节,附释;第七十七节,第53页。
R S
-- 411
804哲学史讲演录
或增高。这种由于两个不同物体的接触而引起的内聚力的相互变化——氧和氢——就是电“
①。。。
3) “动力过程的全体只可用化学过程来表明”
,化学。。
过程的总结果,重力通过作为根据的光下降为绝对同一性的存在的单纯形式,有机体(第三因次。
②。。。A3)
,这是。。。。
丙。这是极大的形式主义。这些因次表现为南北两极性。。。。。
和东西两极性以及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为西北、东南等。
水星、。。。。。
金星、地球等属于后者。
③“内聚力是自身”
(光)
“或自在物质内的印象,由于这样,物质才从普遍的同一性里超拔出来成为特殊的东西,并把自身提高到形式的王国”
④。行星和金属在动力的内聚力形式之下形成了一个系列,在那里一方面收缩占优势,另一方面扩张占优势。
⑤“在无差别点之外的内聚力我叫做被动的内聚力。向着否定的一边”
(极)
“有一些接近铁的金属,即所谓贵金属,此后就有”金刚石,最后为。。。
碳,最大的被动的内聚力。肯定的一边(极)也有一些金属,。。。。
由于它们的作用,铁便失掉其内聚力了“
,接近于消解,最后“消失在氮里。”
⑥。
把一切安排成系列,只有肤浅的规定,没有必然性,——这乃是形式主义;没有概念,我们所找到的只是公式。他表现了辉煌的想象力,象在格雷斯那里那样。谢林想要提出一
①同上,第八十三节及附释,第54页;第一○三节,注释,第76页。
②同上,第一一二节,第84页;第一三六至一三七节,第109—110页;第一四一节,附释一,第112页。
③《新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第117—118页。
④《新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第93页。
⑤《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二卷,第二期,第九十五节,第64—66页;《新思辨物理学杂志》,同上,第118—119页。
⑥同上,第67—68页。
-- 412
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904
个构造,因而省略了许多个别细节。——在这个论述里,他。。
阐述发展过程却只讲到有机体为止;至于精神方面,他在他的早期著作“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里已经极其详尽地讨论过了。就实践方面来看,他却没有比康德论永久和平的著作前进得更远。他的一篇关于自由的论文是具有较深刻的思辨意义的,但它只涉及这一点。
谢林是近代自然哲学的创始人。总的讲来自然哲学不外是对自然加以思维的考察。这点普通物理学也还是在作;因为它的规定如力、规律等都是思想。差别只在于当哲学超出了理智的形式并且掌握了思辨的概念时,它必须对关于自然的思维规定和知性范畴加以变换。关于这一点康德已经作了个开端,谢林也试图把握自然的概念以代替通常的自然形而上学。谢林称自然为死的、僵化的理智;所以自然不是别的,只是思想形式系统的外在存在方式,正如精神乃是同一思想形式系统采取意识形式的存在。谢林的一大功绩是:曾经把概念和概念的形式引进自然,曾经提出概念以代替通常的理智形而上学。
〔谢林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康德重新提醒人注意的三重形式,即第一、第二和第三因次的形式。他从物质开始,所以他说,那最初的带直接性的无差别性就是物质,然后由此过渡到进一步的规定。不过这进程看来大半是一种从外面带来的图式,它缺乏逻辑的东西的内在发展。因此他给自然哲学特别招致了恶评,因为自然哲学完全是按照外在方式进行论述的,是以一个现成的图式为根据,从而引出其自然观的。
这些形式谢林叫做因次。不过人们也可以不采用那样的数学
-- 413
014哲学史讲演录
形式或思想的类型,而以感性的形式为根据,如波墨的硫磺和水银。譬如说,有人把自然中的磁、电、化学性认作三个因次;例如也有人在有机体里,把生殖叫做化学性,把反感叫做电,把敏感叫做磁。
①这种形式的歪曲,从自然这一范围的一套形式搬来应用到自然的另一个范围里,这未免走得太远了。例如奥肯把木头的纤维叫做植物的神经和脑髓。这简直成了随便玩弄类比,殊不知哲学所注重的乃是思想。神经并不是思想,同样还有许多名词如收缩极、扩张极、阳性的、阴性的等等也不是思想,这种把一个外在图式应用到所要考察的自然范围内的形式主义,是自然哲学的外在的工作;它是从幻想中制造出这种图式的。他们所有这些作法,不过是为了逃避思想。而思想才是自然哲学所应研究的最后的简单规定。
乙。
在最近的论述里谢林曾经选取了另外的一些形式。
谢林由于形式的欠成熟和缺乏辩证法,而改换不同的形式,因为他找不到满意的。——在对立方面,理念的实现开始于普遍与特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而不在于将对立本身加以把握,或者说,也不在于使对立出现在形式里。
他不谈优势,而说本质和形式;他对两者加以区别。但另一方面,当他真正地设定主体与客体的实在性时,实在性只是被设定为并不具有主体反对客体的规定性那样的主体,象在费希特哲学里那样,作为自在存在着的主体,而是被设定为主体-客体,为两者的同一;客体也同样不按照它的理想的规定性被设定为
①参看:《自然哲学体系初稿》,第297页。
-- 414
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114
客体,而是把它本身设定为绝对的,或者主观与客观的同一。——在其他论述里,谢林运用彼此相互进入或过渡的形式,认为一方面,有限的东西进入到无限里,另一方面,无限的东西又进入到有限里:前者(无限)
代表理想的一面,后者(有限)代表自然,实在的一面。
于是这里面就包含着一切东西与每一东西的真实绝对性,即它(真实绝对性)本身不是普遍的东西和特殊的东西,而是具有普遍与特殊统一的规定性的普遍性,同样特殊的东西也被认作普遍与特殊两者的统一。这一构造包含有这样的意义,即每一个特殊的或特定的东西都可以回溯到绝对,或者可以把它放在绝对统一性里来考察;它的规定性只是它的理想的环节,但它的真理性正是它在绝对中的存在。这三个环节(因次A)
:本质进入到形式和形式进入到本质,这两者都是相对的统一,以及第三者,绝对的统一,又回复到每一个别性。所以自然〔其实在的一面〕被设想为由本质进入到特殊本身,又具有这三个统一体在自身内,同样,自然的理想的一面〔由形式进入到本质或者由特殊进入到普遍〕也有三个统一体,——每一个因次就自身来说,又是绝对的。这就是对于宇宙的科学构造的普遍理念:这是一种三重性〔或三一性〕,它表示全体的图式,并且同样在每一个别性里得到复现,从而表明了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并且从而可以对一切事物在它们的绝对本质中予以考察,并显示出它们全都表现
注意“因次”可以了解为“环节”或“层次”
,则这个生疏的术语就不致太A妨碍对整个意思的理解了。
-- 415
214哲学史讲演录
同样的统一性。

〔谢林的〕进一步说明是极其形式的:第一,“本质之进入到形式〔因为形式单就本身说来是特殊的、有限的〕,是由于无限附加到有限,统一性被接纳进杂多性,无差别性被接纳进差别性。”
第二,另一个规定是:“形式之进入到本质,是由于有限的东西被接纳进无限,差别性被接纳进无差别性。”
“进入”
、“接纳”都是些感性的名词。
“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表达:特殊变成绝对形式,是由于普遍与它合而为一;普遍变成绝对本质,是由于特殊与它合而为一。但这两种统一体在绝对里并不是彼此外在的,而是相互在对方之内的,因而绝对就是形式与本质的绝对无差别”。
这种差别将不断地在绝对里得到消除。
“由这两种统一体就规定了两种不同的因次,但是两者自在地是绝对者的完全相等的根源”。
这就是于每一区别之后又不断回返到统一的保证。
甲。
“关于那第一种绝对的统一〔即由本质进入到形式而得到的统一〕,在现象界的自然里有许多模本,因此自然就它。。。
本身看来,不是别的东西,只是那种在绝对中的(与对方不分离的)统一。因为这样一来,无限就进入有限,本质就进入形式了。既然形式只有通过本质才能具有实在性,所以本质(因为它曾进到与形式统一,但是据假定又没有同样地由形式进到与本质统一)只可以表述为可能性或者实在性的根据,而不可以表述为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无差别。但正由于这
①《新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第34—38页。
-- 416
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314
种情况,即作为本质它只是实在性的根据,因而只是由本质进到形式,而没有由形式再进到本质,所以它就被表述为自然。“

乙。
“本质映现到形式里,但形式又反过来映现到本质里。
这是另一种统一性“
,——这就是精神性的东西。
“这种统一性是由有限的东西被接纳进无限而建立起来的。于是形式作为特殊的东西投进本质而自身成为绝对的东西。那进入到本质的形式被表述为绝对的活动性和实在性的肯定的原因,这形式与本质相对立,这本质进入到形式并且。。。。。
只表现为根据。——这种绝对形式进入到本质,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上帝,这种绝对形式与本质的统一的模本是在理想的。。。
世界里,因此这个理想的世界自在地就是另一个统一性。“
②。。丙。在这两个因次、两个范围里,现在就有了这种双重的形成为一。但绝对本身、上帝就是“形式与本质的绝对统一,作为两种不同的形成为一”的统一。在这两个“形成为一”〔非统一〕里,又在每一种“形成为一”里,出现三种“形成为一”。两种“形成为一”中每一种都是一个完整的全体性,不过并没有明确设定,并没有表现为完整的全体性,而是以一个因素或以另一个因素占优势。
③——两方面中的每一面现在在它自身内又有这些区别:1)根据,仅仅作为根据〔或基础〕的自然,就是物质、。。
重力;但第二个因次“在实在世界里就是光,光是在黑暗中。。。。
①《新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第39—40页。
②同上,第41页。
③同上,第41—45页。
-- 417
414哲学史讲演录
发亮,这就是进入到本质的形式。形式之进入到本质,在实在世界里,就是普遍的机械性、必然性。
“在实在世界里两种。。
统一性绝对地形成为一,所以物质完全是形式,形式完全是物质,这就是有机体,这是自然的最高表现,象它在上帝里。。。
那样,也是上帝的最高表现,象它在自然里,在有限事物里那样。“
2)在理想的方面,“知识就是在形式的阳光下形成的绝。。。。。
对者的本质:行为就是作为特殊的东西的形式进入到绝对者的本质。正如在实在世界里那与本质相同一的形式表现为光那样,在理想世界里,上帝本身便表现为特有的形态,作为贯穿在形式与本质相同一的活生生的形式,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来,理想世界与实在世界是处在类似和象征的关系中。“
在理想世界里两种统一性绝对形成为一,致使质料完全是形式,形式完全是质料,这就是艺术品,而那个潜藏在绝对里。。。
的秘密(这秘密乃是一切实在的根源)
,就作为想象力而出现。。。
在这个反映的世界本身里,出现在上帝与自然的最高因次和最高结合里。由于具有这种相互浸透,故在谢林那里,艺术和诗就被认作最高的东西。但是艺术只是在感性形式内的绝对。
哪里会有并且如何会有与精神、理念相符合的艺术品呢?
3)
“宇宙在绝对中被形成为最完满的有机体和最完满的。。
艺术品:理性在宇宙中认识到绝对,对于理性来说,它(宇宙)具有绝对真理性;想象力在宇宙中表述绝对,对于想象。。。
力来说,它具有绝对的美。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只是从不同方面“看来,”表示了同样的统一性;两者都落在绝对的无差别点上,对于这个无差别点的认识,同时就是科学的开始和目
-- 418
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514
的“
①。他对这个最高的理念和这些差别都只有很形式的理解。
γ。
自然对精神和上帝、绝对的关系。人们也曾经称谢林。。。。。。。。。。。。。
的哲学为自然哲学;但是自然哲学只是全体的一个部分。谢林曾经是自然哲学的创始人,他在他的哲学里给予自然哲学这个名词以这样的意义,即:他把上帝的本质规定为自然,——就上帝本身以无限直观为根据而言,——而自然又是上帝中的否定的环节,因为理智和思维之所以存在,只是由于它与一个存在相对立。在较狭的意义内,一般讲来,谢林曾经是自然哲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曾经开始指出自然是直观,或开始指出概念这一术语的性质和它的诸规定。不过他关于自然哲学的阐述,一方面没有完成,一方面主要停留在自在存在里,并且按照一个假定的图式而夹杂进去一种外在构造的形式主义。
在别的地方,在他稍后的著作里,谢林曾顺便于反对耶可比时,说明了上帝的本性和上帝与自然的关系:“上帝,或者严格点说,那个叫做上帝的本质,是根据。一方面,作为。。
伦理的本质,它是自己本身的根据。但另一方面,他又使它自身成为〔他物的〕根据“——而不是〔他物的〕原因。必然有某种先于理智(Inteligenz)的东西,②这就是存在,”因为思维是存在的直接对立物。
凡处于一个理智的开端的东西,必定不能又是理智的,不然就会没有区别了。但它也不能纯全是非理智的,正因为它是一个理智的可能性。因此它将是
①《新思辨物理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第45—50页,散见各处。
②《关于神圣事物的著作的纪念物》,第94页。
-- 419
614哲学史讲演录
一个中介者,这就是说,它包含着智慧在起作用,但好象是具有天赋的、本能式的、盲目的,还没有意识到的智慧在起作用。这就象我们常常看见一些有灵感的人那样,他们能说出很有见解的话,但是他们对所说的话的意义缺乏理解,而是由于在灵感的鼓舞之下而说出的。“
①——因此上帝作为这种自身的根据,就是自然,亦即上帝中的自然。在他的自然哲学里,对于自然的看法就是这样。
②——但是绝对必须扬弃这种根据,并使得自己成为理智。
按照这种构造的观念,谢林曾经多次开始阐述自然的宇宙。他排除了所有这些空洞的一般的名词,如完善性、智慧、外在目的等;换句话说,他放弃了康德的公式:〔事物之所以是如此,是由于〕我们的认识能力看来它们是如此,而转变为这样的公式:〔事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的结构如此。
继康德以薄弱的努力开始揭示自然中的精神性之后,他主要地重新开始这样的自然考察,力求在对象性的本质中认识到在理想世界中所具有的同样的图式、同样的节奏。所以他就把自然表述为不是外在于精神的东西,而是精神一般在客观的方式下的一种投射。
这里不打算缕述谢林哲学的细节,也不想指出谢林前此的论述不甚令人满意的那些方面。就他的论述的别的方面来说,特别是精神哲学方面,他还没有来得及发挥。谢林的哲学还必须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理解。
③最重要的是必须把他本
①同上,第85—86页。
②《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的哲学研究》(哲学著作,第一卷,兰茨胡特,1809年)
,第429页;《关于神圣事物的著作的纪念物》,第89—93页。
③这是1805—1806年的讲演。
-- 420
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714
人的哲学与他的仿效者区别开,因为那些模仿者一方面抛进了一大堆毫无精神性的关于绝对的浮词滥调,另一方面,又由于这些模仿者误解了理智的直观,从而放弃了概念的把握,放弃了认识的主要环节,这些人根据所谓直观说话,亦即只消对事物略加观望,就对它们作出一些肤浅的类比和规定,从而就自以为说出了事物的本性,但事实上却排斥了一切科学性。——这整个倾向首先与反思的思维或者与用固定的、静止的概念进行思维处于相反对的地位。但是他们不保持在概念里并把概念认作非静止的自我,反而陷于相反的极端,即陷于静止的直观、直接的存在、固定的自在存在;他们以为可以通过直觉的观望来弥补固定概念的缺点,并且从而可以使得这种观望成为理智的直观,然后再通过某种固定的概念来加以规定;或者他们使得那被直观到的东西处于运动中,譬如他们说,驼鸟是鸟类中的鱼,因为它有一个长颈子,于是鱼在他们那里就成为一种一般性的名词,而不是一个概念。
强加于自然历史、自然学说以至医学里的这一整套想法是一种如此贫困的形式主义,如此缺乏思想性的一种庸俗的经验与肤浅的理想的规定的混合物,象这样坏的形式主义还从来没有过。洛克的哲学思想并不这样坏;前者无论就内容或形式说都不比洛克好一些,只不过多了一点劣拙的妄自夸大罢了。这样一来,哲学便堕落到遭受普遍的轻视和蔑视的境地,那些自命为包办哲学研究的人对此要负大部分责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