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德〕黑格尔

_2 黑格尔(德)
A 就这个意思说,那种依据概念、依据绝对的知识,可以高于经验知识;可是对于理念来说,内容的特殊性是必定要发挥出来的。概念是重要
参看本书第二卷,第47页(请注意,这是作者注,此处指本版圆括弧内的A原书页码,下同。——译者)。
-- 25
22哲学史讲演录
的一面,但是概念本身的有限性也同样重要。
精神化为现实,化为外在的存在;认识这个存在,认识世界的实况,认识这现实的宇宙,即具有显现的、感性的广延的宇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与理念的联系。自在自为的抽象概念必须得到规定,必须特殊化。理念是具体的,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是有发展的;完善的知识永远是进一步发展了的知识。
要认识,从理念的角度看来,仅仅意味着发展得还不那么充分。
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个发展。为了研究这个发展、从理念出发对特殊加以规定,为了使关于宇宙、关于自然的知识得到发展,是有必要认识特殊事物的。这种特殊性是一定要自觉地加以发展的;我们必须去认识经验的自然,即物理的自然和人的本性。
近代的功绩就在于促进了或提供了这种认识;古代人虽然也曾从经验出发去求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经验并不是单纯的看、听、摸等等,并非只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觉,主要是由此出发,找出类、共相、规律来。经验找出了这些东西,就碰到了概念的领域;它搞出了那样一种东西,那种东西是属于理念、概念领域的;它为概念准备下经验材料,然后概念才能安安稳稳地采用这份材料。
当科学臻于完备时,理念就必定从自身出发,科学就不再从经验材料开始了;但是为了使科学臻于完备、取得存在,必须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行动,反作用于经验的东西、给予的材料,对它进行加工改造。
(先天知识好象是理念自己构造出来的,其实同宗教感情一样,需要加工改造。)没有经验科学的自觉发展,哲学就不能前进一步,胜过古代人。理念本身的全体,是完备的
-- 26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32
科学;完备科学的开端和发生进程,则是另一个东西。科学的这个发生进程之不同于科学本身(完备的科学)
的进程,正如哲学的历史进程不同于哲学本身的进程一样。在任何一门科学里,都是从公理开始的,这些公理当初都是特殊事物的结果;等到科学完备了,就从公理开始了。哲学上的情形也是一样;经验方面的发展是理念的很重要的条件,随着经验的发展,理念才能得到发展,得到规定。例如,近代哲学史之所以能够存在,是靠总的哲学史,靠几千年的哲学进程;精神必须走过这一漫长的道路,才能产生近代哲学。后来这种哲学在意识中采取过河拆桥的态度;它显得只是自由地沉潜在它自己的那种元气中,毫无阻力地在这种介质中发展着,没有什么反作用;可是,要赢得这种元气,赢得这种在元气中的发展,却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应该忽视,如果没有这个进程,哲学是不会取得存在的;精神在本质上就是对另外一种东西的加工。——这就是培根哲学的精神。
1。
培根把经验当作认识的唯一真正来源,然后用思维对经验加以整理。培根以两部著作驰名。他的功绩首先在于他在《增进科学论》里提出了一部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这是一个提纲,这提纲在当时人中间无疑地引起了重视。在大家眼前摆出这样一幅人们没有想到的有条有理的全图,是很重要的。这部百科全书列出了一个各门科学的总分类;分类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精神能力制定的。
他根据记忆、想象、理性来划分科学:(1)记忆的事情,(2)想象的事情,(3)理性的事情。于是他把历史安排给记忆,把诗(艺术)安排给
-- 27
42哲学史讲演录
想象,最后把哲学安排给理性。
①然后他按照流行的分类法,进一步把这三类再划分为子目,列入其余的学科,这种分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属于历史的,有关于神的著作:神圣的历史,先知的历史,教会的历史;以及关于人的著作:历史,文学史;然后是关于自然的著作等等。
②他又采取当时风行的手法,对这些项目一一加以评述,那种手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举例说明,例如举出《圣经》上的例子,把一件事说得似乎有理。
③当谈到国王、教皇等等的时候,就一定要举出亚哈、所罗门等名王。正如当时法律上、婚姻法上通行犹太惯例一样,在哲学上也还是有那一类的东西存在。在这本书里也出现了神学,并且出现了魔术。
④〔但主要内容〕是知识和科学的一般方法论。
科学的分类是《增进科学论》这部著作中最不重要的部分。书中有价值的、产生影响的部分是他的批判和很多有教益的言论,象这样内容,在当时的各类知识和学科中是根本没有的,这主要是由于前此的研究方法有缺点,不合乎目的,把理智编织出来的经院亚里士多德概念当成实在的东西。——这种分类法,正如它在经院哲学家和古代哲学家手里惯用的那样,现在仍然在各门科学里流行着,对知识的本性一无所知。这本书里预先假定了科学的概念,然后给这个概念搞来一个与它毫不相干的原则作为分类的原则,按照记
①《增进科学论》,第二篇,第一章(来顿1652年12月版)
,第108—110页(《全集》,来比锡1694年版,第43—44页)。
②同上,第二章,第111页(《全集》,第44页)
;集四章,第123—124页(《全集》,第49页)
;第十一章,第145—147页(《全集》,第57—58页)。
③参看下文第290页。
④参看下文第289页。
-- 28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52
忆、想象、理性的分别加以划分;其实真正的分别在于概念自身的一分为二,自行分化。认识中确实有自我意识这一环节,真实的自我意识也确实包括着记忆、想象、理性这三个环节,但是自我意识的这种分别并不是从自我意识的概念中取得的,而是从经验中取得的,是经验发现自我意识具有这三种能力的。
2。
培根的另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他在第二部著作《新。。。
工具》中力求详尽地宣扬一种新的认识方法。
在这一方面,他的名字更是常常受到人们赞扬。
《新工具》这部书的要旨,是驳斥以往经院哲学所用的那种通过推论求知的方法,驳斥三段论法的格式。
他把这种方法称为anticipationesnaturae〔对自然的预想〕。人们从一些前提、定义、假定的概念开始,从一种抽象概念、一种经院哲学的抽象概念开始,由此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却不顾实际存在的事实。例如人们就摘取一些关于神、关于神如何在世界上显灵、关于魔鬼等等的圣经词句(如“太阳停着不动”)
,从其中推出某些命题,某些形而上学命题,然后再从这些命题作出进一步的推论。培根的驳斥就是针对这种先天的搞法的;他反对这一类对自然的预想,建议大家对自然作出说明、解释。
①总的说来,他是反对推论的。事实上,那种亚里士多德式的推论,也并不是一种通过〔概念〕B 自身、依据〔概念〕内容的认识;它需要一种外来B的共相作为根据。——可以说,正因为这样,这种推论在形式方面乃是偶然性的东西。内容与形式并不统一,所以这种
①《新工具》,第一篇,箴言11—34(《全集》,第280—282页)。
-- 29
62哲学史讲演录
形式本身就是偶然的。——这种推理,从它本身看来,是在一个外来的内容上进行的推理。
大前提是独立存在的内容,小前提也同样是并非通过〔概念〕B 自身的内容,是钻牛角类的,也就是说,它所具有的形式态并不在它自身之内的;——形式并不是内容。通过推论,总是可以同样地推出相反的命题来;因为对于这种形式来说,以哪种内容为根据是无所谓的。
“辩证法无助于各种技艺的发明;许多技艺都是偶然发明的。”

其实培根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这种推论,也就是说,他并不反对推论的概念(因为他并没有这个概念)
,他所反对的是当时流行的推论,即以某一假定内容(概念)为根据的经院哲学推论。他所倡导的,是以经验的内容为根据,进行归纳,因为他要求以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为根据,并且曾经指出某些对象,认为研究那些对象对人类社会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出发,后来他就得出一种通过归纳和类比的推论。
②——事实上,培根不知不觉地迫切要求的,其实只是那种内容变换;因为真正说来,当他排斥一般的推论,只承认那种通过归纳的推论时,他自己就是在不自觉地作了推论。
(他把归纳法与三段论式对立起来;但是这种对立只是形式上的,任何归纳也都是一种推论,这一点是亚里士多德早就知道的。从一批事物可推导出一个普遍的命题来:第一个命题是‘这些物体具有这些属性’,第二个命题是‘这些物体全都
①《增进科学论》,第五篇,第二章,第320—321页(《全集》,第12—123页)。
②《新工具》:第一篇,箴言105、313;《增进科学论》,第五篇,第二章,第326—327页(《全集》,第124—125页)。
-- 30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72
属于一个类‘,因此第三步就得出’这个类具有这些属性‘。
这是一个完全的推论。)
而且,培根以后的那些经验主义人物全都遵照着培根的要求进行工作,满以为根据观察、试验和经验就可以不折不扣地掌握事物的真相,其实他们既不能脱离推论,也不能脱离概念,却自以为用不着什么概念,因而只是胡乱理解,胡乱推论,根本不能摆脱推论,达到内在的真知识。
前面已经提到过,把知识引导到现实的内容、当前的内容上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性知识一定要有客观的真理性。精神同世界的和解,自然和现实的圣化,决不能是在彼岸的,而是必须在此时此地得到实现。
此时此地这一环节,就是这一件事进入自我意识的必经之路。但是,经验、试验和观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做什么,并不知道自己考察事物的唯一目的恰恰在于理性的内在的、不自觉的确认,确认它在现实中发现了它自己。观察和试验如果得到正确的处理,就正好证明只有概念才是客观的东西。感性的个别事物,只要我们对它一试验,就立刻消逝,化为普遍的东西了。最熟悉的例子就是阳电和阴电,因为电既是阳电,又是阴电。一切经验主义者所共具的另一个典型缺点,就是他们只相信经验,墨守经验,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采纳这些知觉的时候就在作形而上学的思考。人并不是停留在个别的东西上的,也不能那样做。他寻求共相;共相就是思想,虽然不是概念。最明显的一个思想形式就是力;有电力、磁力、重力等。力是普遍的东西,并不是可以知觉到的东西;经验主义者们就是完全无批判地、不自觉地接受这样一些规定的。归纳法的意义
-- 31
82哲学史讲演录
就在于从事观察,进行试验,重视经验,从个别的东西引导出普遍的规定。
3。
培根列举了哲学主要应当研究的对象。
这些对象与我。。
们得自知觉和经验的东西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在培根提出的主要哲学研究对象总纲中,有下列对象,我们现在挑选出他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那一些来谈谈。”
在这些科学当中,他还列入了“延年益寿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青春的办法,延缓衰老的办法,改变身长的办法,改变容貌的办法,使某些物体化为其他物体的办法,创造新物种的办法,制服大气、激起风雨的办法,增进感官快乐的办法。”他谈到炼金术。对这样一些对象他自己也从事研究,并且敦促人们注意能不能有办法达到这些目的;有了这样一些力量,就可以大大进步了。
“他抱怨这类研究被某些人所忽视,把那些人称为ignaviregionumexploratores〔探索者领域内的懦夫〕。他在《自然史》中正式开列了炼金术和许多奇迹的完成术。”
①培根还没有采取考察自然的理智观点,他的观点还带有十分粗陋的迷信和虚妄的魔术之类。
培根的这种看法,总的说来,是以理智的方式陈述的;他还保持着当时的流行观念。
“把白银、水银或某种别的金属转化为黄金,是一件很难令人相信的事情。但是,一个人如果知道了重量、黄色、延展性、固态、挥发性的本性,并且用心思索过金属的原始种子及其溶剂,经过大量聪明的努力之后,是很可能制造出黄金来的,不过凭着几滴点金液却不能
①《评论季刊》,第十六卷,1817年4月号,第51—52页:培根《林中林或自然史》,第四部,第三二六至三二七节(《全集》,第82—823页)。
-- 32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92
把其他金属化为黄金。所以,一个人如果知道了纯化、同化、营养的本性,就能通过饮食、沐浴等等延长寿命,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恢复青春力量。“
①这些话并不那么刺耳。在医学方面,他谈到了malacisatioperexterius〔外力软化法〕②在Cosmetica〔美容术〕方面,他谈到脂粉时说:“他觉得很奇怪,涂脂抹粉的恶习(pravamconsuetudinemfucandi)居然没有被民法和教会法注意到;我们在《圣经》里明明看到,〔荡妇〕B 耶洗别虽然施(291)过脂粉,〔贤后〕以斯帖和〔女B杰〕尤迪特却没有用过。”
③这里并没有什么严密的、科学B的考察,只不过是一般有阅历的人发出的外在议论罢了。
培根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注重考察的形式,“他说,自然哲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因的考察,第二部分包括结果的产生。他把要研究的原因区分为目的因和形式因,以及质料因和作用因;前两种属于形而上学,后两种属于物理学。
他把物理学看成哲学的一个分支,其地位和重要远逊于形而上学。促进形而上学的研究,就是他的《新工具》一书的目的。“

〔另〕B 一个要点是培根反对对自然作目的论的考察,反对按照目的因来考察自然。
〔他认为〕探索目的因是无用的,B①《增进科学论》:第三篇,第五章,第245—246页(《全集》,第95页)。
〔黑格尔的译文比较简略,按培根原文整理。——译者〕②同上,第四篇,第二章,第293页(《全集》,第112页)。
③同上,第294—295页(《全集》,第113页)。
④《评论季刊》,第十六卷,1817年4月,第52—53页;《增进科学论》,第三篇,第三至四章,第20—206页(《全集》,第78—80页)。——《新工具》,第二篇,箴言2:“可以正确地肯定: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原因获得的知识。原因又可以适当地分为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作用因和目的因。”
-- 33
03哲学史讲演录
没有益处的;①从causaeficientes〔作用因〕来考察才是主要的事情。
按照目的因来考察的例子是:“我们之所以长睫毛,原因在于保护眼睛;动物之所以长厚皮,是为了防寒暑;树木之所以长叶子,是为了使果实不受日晒风吹;”
②头上长头发,是为了保暖;雷电是神的惩罚,或者是为了使土地长育万物的;土拨鼠冬眠,是因为找不到东西吃;蜗牛有壳,蜜蜂有刺,是为了防侵害。人们按照这个意思作了数不清的发挥。消极的、外在的实用方面被人们摆了出来,〔例如就有人说〕,如果太阳或月亮昼夜不断地照耀,警察局就可以省B下一大笔钱,给人们吃喝整整几个月。培根反对这类看法是很正确的,因为这里的目的是外在的东西。他把这种按照目的的考察排出物理学之外,只有对原因的考察才属于物理学。
他说,这两种考察可以并存。
③按照目的因的考察涉及的是外在的合目的性,这一分别康德已经很好地指出了。
事实上,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相反,乃是事物本身的内在概念,这一点我们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早就看到了。有机体是目的,具有内在的合目的性,所以各个肢体也是外在地彼此合乎目的的。
那些外在的目的则与内在目的不一样,与我们所考察的对象并没有联系。
然而,说自然的概念就在自然本身,却不能说因此目的就在自然本身;合目的性的概念是与自然不相干的东西。说自然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说,自然就象个人那样本身是目
①《新工具》,第二篇,箴言2:“除了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目的以外,目的因是败坏了科学的,而不是推进了科学。”——《评论季刊》,第十六卷,1817年4月,第52页。
②《增进科学论》,第三篇,第四章,第237页(《全集》,第92页)。
③《增进科学论》:第三篇,第四章,第239页(《全集》,第92页)。
-- 34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13
的,所以我们要象尊重个人那样去尊重自然。
应当尊重个人,这话只是对个人来说的,并不是对普遍者来说的。一个以普遍者的名义、以国家的名义行动的人,例如一位将军,就并不需要尊重个人;个人本身虽然是目的,却仍然是相对的。
将军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彼此对立的个人,而是目的本身,因为他的本质是概念,是普遍性。
个体动物本身是它的自保;但。。
它的真正目的本身却是种。保种不是自保;保存个体自己是保种的反面,放弃个体自己才有种的蕃衍。——培根把普遍者、把原则与作用因分开,从物理学中排除出来,赶进了形而上学。换句话说,他把概念并不看作自然中的普遍者,却只看作必然性,就是说,〔他没有〕B 认识到诸环节的对立中所表现的共相,没有把诸环节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只是〕B 从另外一个特定的东西来把握一个特定的东西,〔从第二个把握第一个,再从第三个把握第二个,〕B 以至无穷,而不是从两者的概念去把握两者。
培根比较普遍地进行了作用因的探索,这一考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这个观点抗击了轻率的迷信,在日耳曼各民族中,迷信的可怕程度和荒谬程度是远远超过古代世界的;在这一方面,它的功劳不亚于伊壁鸠鲁哲学反对迷信的斯多葛派、反对一般迷信的功劳。迷信把任何一个想象中的东西都当成原因(认为一个彼岸的东西可以以感性的方式存在,并且可以起原因的作用)
,甚至认为两个毫无关系的感性事物在互相影响。培根这种对鬼怪、占星术、魔术等等的攻击,①同
①《增进科学论》,第一篇,第46页(《全集》,集19页)
;第三篇,第四章,第21—213页(《全集》,第82—83页)
;《新工具》,第一篇,箴言85,第304页。
-- 35
23哲学史讲演录
他的其他思想一样,虽然不能认为是哲学,但至少对于文化是一项功绩。
〔培根认为〕B 我们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形式因上,放在事物的形式上。
①“但是要揭明他所谓形式因究竟是指什么而言,那是很困难的。这些形式因到底是什么,培根自己并没有弄明白。
②人们可以以为他是把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或规律了解成形式因。他把这些普遍的规定性称为formas〔形式〕,敦促人们去发现和认识这些形式;这些形式无非就是普遍的规定性、种、规律。
③他说:“形式因的发现,是令人失望的。
作用因和质料因(因为人们把这两种原因当作遥远的原因来迫索和接受,不管它们通向形式因的潜伏过程)
,又是微不足道的,肤浅的,对真正的、积极的科学简直没有什么贡献。——虽然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只是那些作出纯属个别动作的个别物体,它们的动作却是按照规律的,在科学中,这种规律以及对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说明,乃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行动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形式,就是指这种规律及其。。
陈述。
④“……哲学与科学的真正区分是这样来的:……研究这些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自然规律)的,就是形而上学;研究作用因、物质以及物质的潜在过程和潜在结构的,就是物理学。”
⑤“谁认识了形式,就在形形色色的物质中掌握了自然。。
的统一性。“
①。。。。他对此作了详细的讨论,并且举了许多例子,譬
①同上,第三篇,第四章,第231—234页(《全集》,第89—90页)。
②《评论季刊》,第十六卷,1817年4月号,第52页。
③《新工具》,第二篇,箴言17,第345—346页。
④同上,箴言2,第325—326页(邓尼曼书,第十卷,第35—36页)。
〔黑格尔的评文比较简略,按培根原文整理。——译者〕⑤《新工具》,第二篇,箴言9,3,第326页;箴言35,第366页。
-- 36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33
如说,他就举热为例。
“精神必须从差别上升到类。太阳的热与火的热是不一样的(heterogenei)。
我们看到葡萄在太阳热曝晒下成熟了。为了弄清太阳热是不是特殊的,我们又去观察别的热,发现葡萄在温室中也成熟了;这就证明太阳热并不是特殊的。“

“〔培根说:〕‘物理学引导(directs)我们走狭窄崎岖B的小径,因为它是模仿通常自然界的途径的。——然而,谁理解了一个形式,就知道了使这个自然本性再现在(。。upon)
各种对象上的最终可能性:‘这就是说,象他解释的那样,把黄金的本性引进白银的本性,“也就是从黄金里造出白银来,”作出炼金术士们声称要作出的那一切奇迹。
他们的错误仅仅在于希望以神话的、幻想的方式做到这一点;“
现实的方式则是认识这些形式。
“弄清形式因和逻辑90规则,乃是InstauCratiomagna〔《伟大的复兴》〕和NovumOrganum〔《新工具》〕的主题。”
①这里有一些很好的规则,不过并不能达到他那个目的。
培根曾经置身于重大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受到了掌握国家大权的人的那种腐化。尽管人格腐化,他仍然是一个有才智的人,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缺乏依据普遍的思想、概念进行推理的能力。他拥有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谓人世上。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
色。他对人的研究要比对物的研究多得多;他研究哲学家的。。
①《评论季刊》,第十六卷,1817年4月号,第52页;《增进科学论》,第三篇,第四章,第236页(《全集》,第91页)。
-- 37
43哲学史讲演录
错误,要比研究哲学的错误多得多。事实上,他并不喜爱抽。
象的推理;“
抽象推理这种属于哲学思考的东西,我们在他那。。。。
里很少见到。
“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
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但是“他的判断大都是excathedra〔从讲坛上〕发出的,他试图加以解释的时候,多半是通过一些比喻、实例(ilustration)和聪明的观察,很少通过直接的、恰当的论证。——普遍的推理是哲学思考的一。。。。。
个主要特点;缺乏这种推理,在培根的哲学著作中是很显明的。“
①他的实践著作特别有趣味,但是找不出人们所期望的那种伟大的识度。
我们需要用一个名字、一个人物作为首领、权威和鼻祖,来称呼一种作风,所以我们就用培根的名字来代表那种实验的哲学思考,这是当时的一般趋向。

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培根思想。——关于英国人的这种经验方法,在洛克那里还有更多的要谈。
二、雅各。波墨
另一个极端是theosophusteutonicus〔条顿神智学家〕波。
①《评论季刊》,第十六卷,1817年4月号,第53页。
②《增进科学论》,第五篇,第四章,第358页(《全集》,第137页)
:“人们用同一种心灵活动对一件东西从事研究和发现,并且作出判断。这件事并不是间接完成的,而是在感觉中直接地以同一方式完成的。因为感官在它的直接对象上既摄取对象的现象,同时又承认对象的真实性。”
(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10页)
-- 38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53
墨,①。他正处在〔与培根〕B 相对立的地位。
philosophiateutoniCca〔条顿哲学〕——早期的〔德国〕B 神秘主义就已经有这样的称号。
②现在我们要从那位英国大法官、外部感性哲学的领袖进到这位号称条顿哲学家、出生于劳西茨的德国鞋匠。
①我们不应当为他感到羞愧。这位雅各。波墨久已被遗忘了,并且被斥为虔诚的梦想家,直到近代才恢复了名誉;莱布尼茨很尊重他。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的读者人数很有限;在近代,他的思思的深刻性重新得到了承认。他确实不应当受到启蒙时期那种轻视,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不应该享受人们给予他的那种崇高荣誉。给他贴上一张梦想家的标签,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给每一位哲学家都贴上这样的标签,甚至对伊壁鸠鲁和培根也可以如此;因为他们也都认为人除了饮食、除了砍柴、缝衣、做买卖或其他公私事务以外,还以某种别的东西作为他的真理。——波墨之所以享有很高的荣誉,主要是由于他的哲学采取了直觉和感情的形式;因为直觉和内心感情、祈祷和仰慕、思想的形象性和寓言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被他当应成了哲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只有在概念中,在思维中,才能达到哲学的真理,才能把绝对表达出来,绝对才象它本来那样存在着。从这方。。。
面看,波墨却是一个十足的粗人;——一个在粗糙的表述中具有着一颗具体的、深刻的心的人。
因为他的表述没有方法,没有条理,所以他的哲学是很难介绍的。
①《雅各。波墨的生平和著作》(据《全集》,汉堡1715年第4版)
,第五号,第二节,第54页;并参看扉页。
②《雅各。波墨的生平和著作》,第一号,第五十七节,第27—28页;第十八节,第11—12页。
-- 39
63哲学史讲演录
雅各。波墨于1575年生于上劳西茨地区戈尔利茨城附近的旧赛登贝格村,家庭贫穷,少年时在农村中当过牧童。

他的著作集(阿姆斯特丹和汉堡出版)
篇首载有一篇传记,是。。
一位同他很熟的教士根据他的口述写成的。——他的著作特别受到荷兰人的注意,因此大部分是在荷兰出版的,后来才在汉堡重印。
②——我们发现其中大量叙述了他如何获得深刻认识的过程。他是在路德教会中教养出来的,终身留在路德教会里。他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次激动。他谈到自己当牧童的时候就见到过奇异的景象。第一次奇异的觉醒是他放牧时得到的;那时他就已经在灌木丛中看到了一个洞穴和一大桶黄金。他为这种灿烂的景象所震惊,心灵就从阴暗的鲁钝状态里觉醒了;这种景象他以后不再看到。
②后来他跟一个鞋匠学手艺去了。在走方缝鞋的旅途中,“他想到《圣经》上的一句话(《路加福音》,第十一章,第十三节)
:‘天父将把圣灵赐给那些向他祈求的人,’心中受到莫大的鼓舞,因此为了认识真理,他就专心一志,热忱地不断祈祷、探索和叩问,终于在一次伴同师傅走方的旅途中凭着圣父在圣子身上的指引,随着圣灵进入神圣的安息,灵魂得到愉快的宁静,他的祈求获准了;那时(根据他的自白)他为神圣的光明所围绕,处在至高无上的神圣静观和欢乐之中,达七天之久。“
他的师傅把他打发走了,说是“不能同这样的家庭先知”
在一起。
以后他住在戈尔利茨,1594年当了师傅,结了婚。——后来,“在1600年他二十五岁的时候,”
光明“再度”
降临到他身上,
①同上,第二至三节,第3页;第四号,第二至六节,第81—85页。
②《雅各。波墨的生平和著作》,第一号,第四节,第3—4页。
-- 40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7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