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德〕黑格尔

_12 黑格尔(德)
“原因和结果。当我们的感官。。。。。
觉察到事物经常变化,我们不能不观察到,不同的特殊事物,特质和实体两方面“——在纯全斯宾诺莎意义下——”开始存在;而且它们所以获得这种存在是由于某些其他事物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从这种观察,我们就获得我们关于原因和结果的观念;例如,蜡遇着火就会熔化。
这也是令人厌倦的。
洛克还继续说道:“我想,每一个人在他自身内都发现有一种力量,能够开始或中止、继续或完结他自身内的各种动作。由于观察心灵的力量对于人的动作的限度,就产生出自由和必。。。。
然的观念“。
我们可以说,实在没有比这种观念的派生更为肤。
浅的了。重要的是观念的内容实质,——他这里完全没有接触到。洛克这种说法,只是突出地使人注意于包含在具体关系中的一个规定;因此知性只是〔一方面〕A 在抽象,另一方面在下固定的结论。这种看法的基础只包含在把特定的表象转变成普遍性的形式。但是我们需要说明其所以然的,也正
第307页。
A
-- 174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171
是这个根本性的本质。这里,洛克自己也承认,例如对于空间,他是不知道其自在自为的本质的。
洛克这种对于复杂的观念的所谓分析以及对于这些观念的所谓解释,由于非常清楚明晰,曾受到普遍的欢迎。因为,说由于我们感知时间,所以我们具有时间的概念,——实在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看见空间,怎么会有空间概念?现在我们既有空间概念,故我们必定看见空间。——这也再清楚没有了。所以法国人特别采纳了这种说法,并加以进一步的发挥;他们所谓Idéologie(观念学)所包含的不外是这种东西。
(戊)
“共相本身、类概念的形成是由于我们把特殊的存。。。
在或特质从它们的时间、地点等等具体情况分离开“。
现在人们所谓种或类,只不过是我们的知性的一种产物,这种产物是与外部客体相关联的。照洛克看来,共相本身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共相并不是客观的东西,只是与客体有联系罢了。
当然类表达了某种在对象内的东西;但类并不创造对象。因此洛克把本质区别为真实本质与唯名本质,两者中前者表达出事物的真本质;于是类便只是唯名本质了。
“这些名称有助于区别开我们的知识的种类;不过我们不知道自然的真实本质”。对于类本身是空无、不在自然之内、不是绝对规定了的东西,洛克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理由,他举出畸形怪物作为例子。——假如类是绝对的,那就不会有畸形怪物了。
但是,他忽视了,既然类本质上就是存在的;那么,它里面就可以包含别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互相区别;在这个范围内,个别事物互相影响,因而可以妨害类的存在〔而形成畸形怪物〕。
-- 175
271哲学史讲演录
洛克的说法直无异于这样的论证:善没有自身存在,因为有了恶人;或者说,圆没有自在自为的本性,因为譬如说一棵树木的躯干呈现出不规则的圆形,或者我画出一个很坏的圆圈。自然本身是不能够完全正确地符合于概念的;概念只是在精神中有其真实的存在。再则,说类本身是空无,说共相不是自然的本质,自然的自在本性不是思维的对象,这无异于说,我们不认识真实本质,——这就令我忆起那一直经常重复、使人厌烦的祷词:自然的内在本性,没有任何被创造的心灵能够认识,这就会导致认为为他物而存在、知觉没有自在存在的观点,这种观点还没有达到认自在存在是共相那种积极的观点。在认识的性质这个问题上,由于坚持为他物而存在,洛克落后得很远,至少落后于柏拉图。
更值得注意的是:洛克从健全的理智出发,抨击那些普遍的原则、公理,即A=A,如果某物是A,则它就不能是B。
这些原则是多余的,至多只有很小的用处,或者根本就没有用。谁也不曾在矛盾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科学。根据这些原则,既可以对真的东西作出证明,也同样可以对假的东西作出证明;它们乃是同语反复。
这就是洛克的哲学。洛克其他方面有关教育、容忍、自然法或者一般国家法所取得的成就不属于这里讨论的范围,而属于文化教育领域。——贝尔的哲学,表现在他的《辞。。。
典》里面,一点玄思的气味也没有,洛克也同样缺乏玄思。
还。
有一个重要之点必须提到的,就是洛克要求对特定的对象加
-- 176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371
以论证和理性思考,——主要是指,例如摩尼教人,用理性、用哲学家的名义,来攻击神学和天启的教义,这些攻击的理由,曾被认为是通过理性自身,无法反驳的。与此相反,前此的神学也断言,它是完全符合理性的,并且认为理性只有一种形式的任务,即对神学的内容,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加以论证,使之可以理解。——〔这都是洛克要求自由的理性的思考所要反对的〕。
认识真理是哲学的目的,在洛克这里却须用经验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经验方法有助于促使人注意到普遍的规定。
但是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只是通常意识的观点,在通常意识看来,其思维的一切规定都是外面给予的,它谦逊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忘记了它自己的能动性;而且在这种经验的推演和心理的起源里,对于哲学的唯一责任,即探求这些思想和关系是否具有自在自为的真理性的观点,一点也找不到。
洛克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形而上学;它研究普遍规定、普遍思想;而这种普遍却是从经验、从观察派生出来的。洛克的哲学解释了普遍观念,由于它是把普遍从具体的知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办法是支离琐碎的。人们可以(象沃尔夫所做的那样)
说,从具体的表象开始乃是武断的作法。
从蓝的花、蓝的天产生有同一性的蓝的观念。原因和结果也以同样方式产生。我们也可以直接从普遍的观念开始。我们在我们的意识内发现时间、原因的观念;这些观念乃是意识中较后起的事实。这个方法以推理作为基础,只是在这里还必须区别成各种不同的表象,而这些表象必须看成主要的东西;在洛克那里,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区别。——另一方面,这
-- 177
471哲学史讲演录
是一个实践的方法,这个方法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对象,即思想应用其自身于对象,或者说,从诸多对象里抽引出它们的思想来,促使人注意到内在于对象中的本质上普遍的东西。
我们具有公民社会、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复合体:统治者的意志,臣民、他们的目的、个人福利。这里,我们是投身在具体事物之中的。当我们拥有这些对象在我们前面时,则我们就能够抽引出普遍的观念。但是,我们必须区别开,哪一个观念是主导的观念,在这个观念面前,别的观念必须让步。——洛克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对于这个哲学,整个英国的哲学直至今天还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洛克哲学是通常叫做‘哲学’的这种思维活动的一般方式。他的这种理论,也是从我们直接遇到的和接触到的知觉和经验出发;这些规定是基础,是本质的东西。他的这种理论是从人们当前的心灵、从自己内心的和外部的经验出发。这个形式是从当时产生的科学导引进来的。
因此,牛顿在英国被公认为卓越的哲学家。
这种形而上学化了的经验主义一般在英国和欧洲都认为是最好的考察和认识的方式。总的讲来,科学,特别是经验科学必须承认它们是起源于这种经验的进程的。从观察中引申出经验,在他们那里就叫做哲学。牛顿从经验中抽引出他的理智的命题,也算是这样一种哲学;但是,在物理学和颜色学方面,他有了坏的观察,并且还作出坏的推论。他是从经验达到普遍的观点,又以普遍观点为基础,从而构造成个别事物。
这就是他的理论。观察事物并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内在共
-- 178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571
相成为哲学的目的。人们抛弃了从原则、从定义出发的经院哲学方法。
实践的哲学、论辩思维的哲学现在已广泛流行,这样一来,心灵的地位就经历了整个革命。
共相是规律、力、普遍的物质;这些东西用定义、公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比斯宾诺莎走远了一步,斯宾诺莎也同样从定义开始,这是被认为不正确的。现在,共相是派生出来的,不复是神谕式地设定起来的。唯一重要之点是洛克提出的问题:那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因此经验的分析是主要的事情。近代科学、自然科学、数学、和英国人的国家学等等是从哪里起源的。英国人首先提出了关于国家的思想,从这方面看来,必须举出霍布斯作为例证。
2。胡果。格老秀斯
胡果。格老秀斯曾经与洛克同时考察了各国的法律。前面所提到的方法也就是格老秀斯所运用的方法。他曾经片面地运用那个方法来考察物理的和政治法律的对象。他也认为经验是一切有效准的东西的基础;这是当时文化的一个主要环节。
胡果。凡。格老特1583年生于荷兰的德尔福特,是一个法学家、辩护士和法律顾问。但是,在1619年,他却牵连在巴恩威尔德案件中,被迫逃离本国,长时期居住在法国,1634年,他去瑞典,在瑞典女王克利士丁娜朝中任职。
1635年他担任瑞典驻巴黎的大使。
1645年在从斯德哥尔摩往荷兰的旅途中死在德国的罗斯托克①。
①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卷,第二部,第731—736,743—745页。
-- 179
671哲学史讲演录
他的主要著作是《论战时与平时的法律》,1625年;这书现在已经没有人读了,但它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格老秀斯曾经用历史的方式,并且部分地根据《旧约》,陈述了各个国家在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不同情况下彼此如何对待对方,——亦即寻求在各个国家中都通行有效的东西。他完全陷于经验的抽象推论和事实之堆在一起。把各个国家间相互的关系加以经验地排列在一起,再兼之以经验的抽象推论,——譬如说:不应该杀害俘虏,因为战争的目的是解除敌人武装,这个目的既已达到,故应不为已甚等等①,——用这种经验方式来综论事实具有使普遍原则、理智的和合理的原则为人所意识到、为人所承认,并使其或多或少可以为人所接受。我们看见,他列举了许多例如关于辩护王权的普遍原则、规律;思维被应用了来考虑一切事情。我们是不能够满足于这类的证明和演绎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这种做法所取得的成就:这就是建立普遍原则,这些原则以对象本身为其最后的根据,并且在精神、思想中找到根据,得到证明。
3。托马斯。霍布斯
国家内部政治法律的关系在英国特别得到发挥,因为英国人的特殊法制足以引导人们对这个对象加以反思。霍布斯以见解的独创性擅长、著名,曾任德旺郡伯爵的家庭教师。
他于1588年生于马尔麦斯伯利;死于1679年。他是克伦威尔
①参考《论战时与平时的法律》,第三卷,第十一章,第十三至十六节(来比锡,1758年8月格罗诺沃版)
,第90—905页;第四章,第十节,第792—793页。
-- 180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771
同时代的人,他在时代的事变里、在英国革命里找到了机会对国家和法律的原则加以反思;并且事实上他在这些问题上充满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写了很多东西,也有关于一般哲学的著作:《哲学的要素》。这书的第一部分《论物体》,165年在伦敦出版;在这一部分里,他首先考察了逻辑学,其次论第一哲学,即本体论,再次论运动和体积的关系,这是一个力学的体系和通俗的物理学体系。第二部分是《论人》,第。
三部分是《论国家》。他在序言中说,“哥白尼开创了天文学,。。。
伽利略开创了物理学;以前在这两门科学里并没有什么确定的东西。哈维发挥出人体的科学,开普勒发展了天文学和普通物理学“。
根据前面所讲过的观点来看,所有这些都算是哲学;因为反思的理智都想要在它们里面去认识普遍。
他又说:“就关于国家和法律的哲学而论,没有更早于他的《论国家》一书的①。这书(巴黎,1642年)
②以及他的《利维坦》都是遭到大声反对的著作;后一种著作被禁止发行,因此极为罕见。两书均包含着关于社会和政府的本性的思想,这些思想较之许多现在流行的著作更为健全。在他看来,社会、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东西,社会、国家对于法律和传统宗教以及它们外在活动具有绝对的决定力量;并且由于他把法律和宗教从属于国家,所以他的学说当然人们视为畏途了。但是他的学说中也同样没有什么玄思的东西、真正哲学的东西,在格老秀斯思想中就更少了。
①霍布斯:《致读者书》(霍布斯哲学著作集,拉丁文本,阿姆斯特丹,168年4月)
,第1—2页。
②参考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卷,第2,154页。
-- 181
871哲学史讲演录
在此以前,人们提出了理想、或者尊崇《圣经》、或者崇奉传统法律作为权威。与此相反,霍布斯式图把维系国家统一的力量、国家权力的本性回溯到内在于我们自身的原则,亦即我们承认为我们自己所有的原则。这样就发生了两个相反的原则:第一为臣民对统治者的权威的被动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就是绝对法律,而且被抬高到超出一切别的法律之上。
所有类似这样的权威都被表明为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从《旧约》举一些例子如扫罗和大卫的故事来作证明。第二,在为克伦威尔所利用的运动中,产生出一种宗教狂热,这种狂热情绪从《圣经》中得出了与前一种正相反对的原则,即财产平等一类的原则。按照前一种态度,刑法、婚姻法均远从摩西法典袭取其规定;或者一般说来,这些法律都是从彼岸世界取得条款,并且被认作为显明的神圣命令所规定并保证其有效的。与此相反,出现了理智论证,遇事都要问个理由,这里面包含着我们自己的规定;这个东西人们叫做健全理性。
霍布斯也主张被动的服从,并拥护国王权力的绝对任意性。
但同时他又试图从普遍的规定推论出国家权力、君主权力等等原则。他的见解是肤浅的、经验的;不过他论证这些见解的理由和命题是有独创性的,它们是从自然的需要提出来的。
甲、霍布斯从这样一种自然状态出发,即在这种状态中。。。。
人人都有统治他人的冲动。
他断言:“一切公民社会都起源于一切成员间相互的畏惧”
;所以这是一种意识内的现象。
“每一个社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名誉,亦即为了自私而结
-- 182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971
合起来的“
①。——这就是说,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和享受;所有这些都不是彼岸世界的东西。
乙、“尽管人人强力极不平等,但都具有一种自然的平。
等“
;他用一种特殊的理由来证明这点,他说即因为“每一个。
人都能够杀死他人“
,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拥有制服他人的最后权力。
“每一个人都是至高无上者”
②。
所以他们的平等不是出于最大的强力,也不是象最近时期那样,奠基在精神的自由、同等的尊严、独立自主上面,而是奠基在人人的同等软弱上面;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弱者。
丙、“在自然状态中,所有的人都有伤害他人的意志”
;都有对他人施行暴力的意志;因此每一个人都畏惧别的人。霍布斯所了解的自然状态是就其真实意义而言,他所指的,并不是关于一个什么天真的善良的自然状态的空谈;这乃是动物的状态,一种具有不屈不挠的自己意志的动物状态。
因此,所有的人都想要伤害他人,并且想要“保证自己不受他人的侵犯,自己获得优势和较大的权力。不同的意见、宗教、欲求引起争斗;强有力者在争斗中取得了胜利”
③。
丁、“因此自然状态是一个一切人不相信一切人的状态;在自然状态里存在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belumomCniuminomnes)”
,并且存在着人人竞相胜过对方的企图。自然这一名词具有双关意义,一方面人的本性(natur)指他的精神性、合理性而言;另一方面,他的自然状态则指人按照
①《论国家》,第1章,第2节(哲学著作集,阿姆斯特丹,168年)
,第3—4页。
②同上,第3节,第4页。
③《论国家》(同上,拉丁文本,168年)
,第四至六节,第4—5页。
-- 183
081哲学史讲演录
他的自然性而行动的状态而言。在自然状态中,他按照他的欲望、嗜好等等而行动;人的理性的一面就是对他的自然性一面的直接征服。
“在自然状态里,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赋予人以权力去统治那些不能抗拒的人;说一个人会容许在他的暴力支配下的人恢复自由,并重新变成强大,那是荒谬的”。
由此他现在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必须超出自然状态”
①。
这是很正确的。
自然状态并不是应然的状态;它必须被抛弃掉。
戊、于是霍布斯进而讨论足以保持和平的理性规律。这。。
个规律要使私人意志从属于普遍意志;自然的、特殊的意志必须从属于普遍意志、理性规律。但是这种普遍意志并不是所有的个人的意志,而乃是统治者的意志,因此统治者的意志并不对个人负责,而毋宁是反对这种个人意志的;一切个人必须服从它②。
这样,问题的内容实质现在就完全放在另外一个观点之下了。于是,从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普遍意志必须安置在唯一的、君主的意志之内的观点出发,就出现了一个绝对统治、完全专政的状态。但是这种法律的状态并不是某种别的东西,而只是一个绝对法律的意志;因而这种普遍意志并不是独裁,而乃是理性的意志,是用法律形式宣告出来并且系统地规定了的意志。
李克斯纳说:“在霍布斯看来,法律不是别的,只是通过铁的纪律从人类的原始恶性里强迫压制出来的和平的条
①同上,第一章,第十二至十四节,第6—8页;《利维坦》,第十三章(拉丁文本著作)
,第63—66页。
②《论国家》,第五章,第六至十二节,第37—38页;第六章,第十二至十四节,第44—46页。
-- 184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181
件“
①,——也就是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里寻求和平的条件。——在霍布斯的学说里,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即在人性,人的欲求、嗜好等等的基础上设定了国家的本性和机体。英国人对这个被动服从的原则谈论得很多,按照这个原则,他们说,国王的权力是出于神授。就一方面看来,这是很正确的;但是这不应该理解为国王没有责任,人民必须服从国王的盲目任意和单纯的主观意志。
4。库得华斯
库得华斯想要在英国复兴柏拉图,但是他采取了笛卡尔式的证明方式和一种烦琐枯燥的理智形而上学。他写了一册有名的著作:《真正理智的宇宙体系》;但是他有时以拙劣的形式表述柏拉图的理念,并且夹杂进去一些关于上帝、天使的基督教观念,把它们全部当作特殊的存在物。在柏拉图那里是神话式的东西,在他这里成为具有存在物形式的真实东西;他对于神话的东西加以煞有介事的论证,就象我们对于通常事物加以推论那样,例如推论法国军队企图在英国登陆是否可能,如果可能,是否可以成功。基督教的理智的世界完全被降低成为通常现实性,因而也就被他破坏了。
5。普芬多夫
为了在国家本身内确立一个公正的关系,并奠定一个合法的制度的斗争中,反思的作用显得重要,而且反思也对此
①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30页。
-- 185
281哲学史讲演录
最为关切和感到兴趣。并且象在胡果。格老秀斯那里所作的那样,也同样在普芬多夫这里发生,即把人的艺术冲动、本能、社交冲动等等当作原则。在这里,他虽说仍然承认国王的神圣权利,根据这种权力只有国王才对上帝负责,不过也有义务听取教会的意见。但是现在他也考虑到人类所具有的冲动和需要。人的冲动和需要被看成私法和公法的基础,并且又从其中派生出对于政府和统治者的义务,从而人的自由也随之得到保证。
撒缪尔。封。普芬多夫1632年生于德国的撕克逊;在来比锡和耶拿大学学习民法、哲学和数学;161年任海得堡大学教授时,第一次创设自然法和国家法一科作为学院学习的课程;168年在瑞典任职,后来又改在布兰登堡任职,1694年以枢密顾问之职,卒于柏林。他写了多种关于政治、法律和历史的著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著作:《论自然法和国家法》,共八卷,伦敦1672;此外还有一种《论人的义务》的纲要,出版地同上,1673。
8,和《普遍法学要素》①。他认为,国家的基础是社会交往的本能:国家的最高目的在于通过把内在的良心义务转化为外在的强制义务来保证社会生活的和平和安全②。
①布勒:《近代哲学史》,第四卷,第二篇,第519—523页;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29页。
②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31页;参看普芬多夫:《论自然法和国家法》,第二卷,第二章,第五至七节(美因河畔的弗兰克福1705年4月)
,第157—161页;第七卷,第一章,第90—909页。
-- 186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381
6。牛 顿
另一方面就是,思想同样集中在对自然的研究上;在这方面,伊沙克。牛顿以他的数学上的发现和物理学上的贡献而著名。他在1642年生于剑桥。他特别研究了数学,并且成为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
后来他成为伦敦皇家学会的主席,卒于1727年。
对于洛克哲学,或者一般英国哲学学风的传播,并且特别把它应用在物理科学方面,牛顿无可争辩地作出了最多的贡献。
“物理学,要谨防形而上学呵”!
就是他的口号①,因此这无异于说,科学,谨防思维呵!他和当时的一切物理科学。。
家一样,直到今天,一直忠实遵守他的口号,不许自己对物理学的各种概念予以〔批判的〕考察或者对思想加以思维。
可是物理学没有思维就会一事无成;物理学只有通过思维才能获得它的范畴和规律,——没有思维,它再也不能前进。不过牛顿的主要贡献在把力的反思范畴导入物理学;他曾经把这门科学提到反思的观点,提出力的规律以代替现象的规律。
这样一来,牛顿对于概念完全是一个陌生人,正如另外一位英国人对他所感到的那样,这位英国人,当他得知他整个一生都说的是散文式的话时,感到不胜惊喜,由于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他对散文有那样高的成就;——牛顿就没有得知他自己的情况,当他自以为他是在同物理的事物打交道时,他没有意识到他拥有概念,他是在同概念打交道;在这里牛顿恰
①布勒:《近代哲学史》,第四卷,第一篇,第115页;参看:《牛顿光学》,第三部分(伦敦,1706年4月)
,第314页。
-- 187
481哲学史讲演录
好形成了波墨的对立面,波墨把感性事物当成概念来对待,由于精神的力量,他完全掌握了它们(诸概念)的现实性,并且控制了它们;与此相反,牛顿把概念当成感性事物来对待,并且经常以象人们处理石头和木头的方式来处理概念。
甚至现在情形也还是这样。在物理科学的开端,我们读到,例如,惯性力、加速力、分子力、向心力、离心力就被看成固定的规定,——因为这里有着这些规定;本来是反思的结果的东西,却被表述为最初的根据。人们试问这些科学所以没有取得进步的原因,这答案只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们须同概念打交道,并且下定决心,不要带着意义和知性去接受这些规定。因此,譬如,在牛顿的光学里,就有许多从他的经验派生出来的结论,是那样地不可靠、那样地缺乏概念,以致虽说这些结论是被提出作为最良好的例证,以表明人们如何根据实验和实验的结论以便认识自然界,但又可以作为例证以表明,我们既不须实验,也不须从实验得出结论,而且一般讲来,什么也不能认识。经验的这种贫困状态为自然自身所驳倒了或否定了;因为自然较优于它表现在这种贫困经验中的状态,——自然本身和向前进展的经验驳倒了那原来的经验。
因此,即在牛顿的那些宏伟的光学发现中,。。
最多余不过的一项乃是把光分为七色,因为一方面,这达到了全体与部分的概念,另一方面,由于它闭着眼睛坚决不管对立的方面。
从这时以来,实验科学在英国人那里就叫做哲学;数学和物理学就叫做牛顿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规律,如有关自由贸易的一些一般原则,现在在他们那里也叫做哲学原则,也
-- 188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581
叫做哲学。化学、物理学、理性国家学,建筑在思维经验上的普遍原则,以及在被表明为有必要的和有用的东西这个范围内的任何知识,在英国人那里,随处都被叫做哲学。从哲学中的这种经验方法——洛克就是这种经验哲学的形而上学——现在我们就过渡到莱布尼茨。
三、第三阶段
1。莱布尼茨
第三是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莱布尼茨在其他方面。。。。
是反对牛顿的,在哲学方面也坚决反对洛克及其经验论,同时又反对斯宾诺莎。他主张思维,反对英国式的感觉,反对感性的存在,主张思维对象是真理的本质,如同早先波墨主张自在的存在一样。斯宾诺莎是主张普遍的唯一实体的。在洛克那里,我们已经看到,是以有限的规定为基础。莱布尼茨的基本原则却是个体。他所重视的与斯宾诺莎相反,是个体性,是自为的存在,是单子,——但他并没有把思维对象看成‘我’,看成绝对概念。这些互相对立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哥特弗里特。威廉。莱布尼茨(男爵)
1646年生于来比锡,父亲是来比锡大学哲学教授。他原来专攻法学,后来按照当时的习惯,首先研究了哲学,而且下了很大的工夫。他首先在来比锡大学获得了非常广博的知识,然后到耶拿大学跟随数学家兼神智学家维格尔研究哲学和数学,并在来比锡。。。
-- 189
681哲学史讲演录
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他2也曾在来比锡大学参加哲学博士学位考试,作了哲学论题答辩,其中有几个论题现在还保存在他的全集里。
①他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的第一篇论文是Deprincipioindividui〔《论个体原则》〕——这是他的全部哲学的抽象原则,与斯宾诺莎针锋相对。他在获得优异的学识之后,又想考法学博士学位。可是他遇到一件今天很难遇见的事情,就是来比锡大学法学院说他年龄太小,取消了他的博士资格(尽管如此,他还是官居帝国朝廷参议,直到逝世)
;这可能是由于他的哲学见解太多,人们看到他大力研究哲学,心里很不乐意。于是他离开来比锡前往阿尔特多夫,在那里顺利地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以后不久,他在纽仑堡认识了一个炼金术士团体,被拉进团体担任职务,作了一些炼金术著作的提要,深入地研究了这门难懂的学问。

他的学术活动涉及历史、外交、数学、哲学诸方面的研究。——后来他在马因兹任职,当了法院参议。
1672年他受聘担任美因茨选帝侯相国博因堡男爵的一个儿子的教师,曾经陪同这个年青人旅居巴黎。他在巴黎住了四年,与大数学家惠更斯结识,经惠更斯介绍,开始进入数学界。在弟子学业结束、东家博因堡男爵逝世后,他独自前往伦敦,认识了牛顿和另外一些学者;他们的首领是奥尔登堡,斯宾诺莎也与此人有联系。
美因茨选帝侯逝世后,莱布尼茨失去俸禄。
于是他离开英国,返回法国,后来受不伦瑞克-吕南博格公爵
①《莱布尼茨全集》,杜腾版,第二册,第一部分,第400页。
②若古尔爵士先生著:《莱布尼茨先生传》(见《神正论》,阿姆斯特丹1747年版,第一册)
,第1—25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册,第二部分,第335—343页。
-- 190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781
聘请,担任公爵府参议和汉诺威图书馆长,得到特许,可以在外国爱住多久就住多久,因此他又在法国、英国、荷兰侨居了一个时期。
1677年他在汉诺威住了下来,忙于政务,特别是研究历史问题。他曾经在哈兹山安装机械,排除危害矿山的洪水。就在1677年,他在百忙之中发明了微分学;在这件事情上,他与牛顿发生了争执,这是牛顿和伦敦科学会十分卑鄙地挑起的。
①那些英国人把一切都归给自己,不以公道对待别人,宣称牛顿是微分学的真正发明人。其实牛顿的Principia〔《原理》〕问世较晚,该书的第一版里还有一个注赞扬莱布尼茨,这个注后来不见了。
他从汉诺威出发,多次旅行德国各地,而且受公爵委派,专程前往意大利,搜集艾斯特家族的史料,以便进一步证明这个世家与不伦瑞克-吕南博格公室的血统关系。他在历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由于他同普鲁士王腓特烈一世的夫人汉诺威郡主索菲娅。夏洛特稔熟,他也在柏林住了很久,促成了柏林科学院的建立。在维也纳他又结识了欧根亲王,因此他最后当了帝国宫廷参议。他这番旅行的结果,是发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1716年他死于汉诺威,享寿七十岁。

莱布尼茨不仅在哲学方面,而且在很多科学部门作了大量工2作,精心钻研,并且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在数学方面;
①《莱布尼茨先生传》,第25—28,45,59—62,6—71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册,第二部分,第343—353页。
②《莱布尼茨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45—46页;《莱布尼茨先生传》,第77—80,87—92,10—116,148—151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353—368页。
-- 191
81哲学史讲演录
他是微积分方法的发明人。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我们现在不去管它,在这里我们只考察他的哲学。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他的哲学的完备体系。他那部在人类理。。
智问题方面反对洛克的著作(Nouveauxesaisurl‘entendeCmenthumain〔《人类理智新论》))篇幅较大,〔但〕这部书只是他对别人的驳斥。
因此他的哲学完全分散在一些小册子、书信和答辩中;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他所写出的完整系统著作。他的Théodicée〔《神正论》〕在读者中间最著名,看起来好象是完整的系统著作,其实是一部通俗著作,是他为索菲娅。夏洛特王后写的,目的在于反对贝尔,他在这部书里是竭力不用思辨的方式论述问题的。有一个武腾堡的神学家僧侣名叫普法夫(Pfaf)者,和另一些与莱布尼茨有通信关系、并且很懂得他的哲学的人,曾经指出这一点责问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坦率地承认了,说这部书本来是用通俗的方式写的。
①后来他们又取笑沃尔夫,因为沃尔夫认为这部书写得十分严肃认真,他认为,莱布尼茨即使不是以这种意义下的严肃态度写《神正论》的,却也不知不觉地在其中写下了他的最好的思想。贝尔是一个敏锐的辩证法家,他在所有的地方都采取了我们在梵尼尼②那里提到过的那种态度;因为他反对宗教教条,他说,教条是不能用理性来证明的,我们不能通过理性认识教条是真理,服从教条的是信仰。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了;这
①《莱布尼茨先生传》,第134—143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册,第二部分,第385,389页;邓尼曼书,第十一册,第181—18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