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功宝典:励志大师不告诉你的秘密

_3 苏豫(现代)
自信是直面人生的一种勇气和内在气度,它鼓舞着你的生命,让你斗志昂扬,百折不挠,达到成功的彼岸。有一句话叫做:定位决定地位。我们有什么样的自信,就决定了我们的成就在哪一步。
[58]第58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2)
有个小姑娘,她很喜欢唱歌,但却因为自己长得又矮又瘦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很难过,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合唱团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
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地唱了起来,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啊!”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很惊讶,不敢相信这是跟自己的话。而且说这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老人应该不会说谎吧,小女孩想。
小女孩第二天又到了那个公园,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
于是小女孩又唱了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将来一定能当歌星!”说完,就独自离开了。
就这样,许多年过去了,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成了本城最有名的歌手。但是她一直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因为是他的鼓励,使自己有了唱歌的自信,并一直相信自己的歌声是不平凡的,所以才有了她现在的成绩。于是她决定回公园找那个老人,但那儿只有一张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经去世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
可能,女孩并没有超人的演唱天赋,但女孩在老人的鼓励中树立了自信,就有了继续的勇气,也就有了成功的动力。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巨大的,没有谁真的比谁强,也没有任何人确实就只能屈居人下。人与人真正不同的,只在于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伟大的,他们就会努力去做伟大的事;而有的人则认为他们就只能平凡,所以根本也就无所谓成就伟业。
蒙提·罗伯兹在圣思多罗有座牧马场,他常借用他宽敞的住宅举办募款活动,用以帮助为青少年的计划筹备基金。
在一次活动时,他在致词中说:我借用住宅为青少年计划筹金是有原因的。这故事跟一个小男孩有关。他的父亲是位马术师,由于环境所迫,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因为经常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很顺利。初中时,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一个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
[59]第59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3)
那晚,他用心地写了7张纸,描述了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明确地标着马厩、跑道等,然后在这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巨宅。
他花了很大的心血把报告完成,第二天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结果第一页上被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他下课后带着报告去找老师问道:“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说:“你年纪轻轻,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件花钱的大工程;你要买地、买纯种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好高骛远了,你做不到的。”老师接着又说:“你如果肯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考虑重新给你打分的。”
这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了好多次,最后他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问他:儿子,你觉得你能做到么?”
再三考虑好几天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字,我也相信我能实现我的梦想。”
蒙提此时向众人说道:“我提起这故事,是因为各位现在就坐在那个200亩的农场内,坐在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中。那份初中写的报告我也至今还留着。”他顿了一下又说:“有意思的是,去年的夏天,那位老师带了几十个学生来我的农场露营一星期。离开之前,他对我说:‘说来有些惭愧。在你读初中时,我还曾泼过你的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足够自信,相信自己就会出现奇迹。’”
自信是什么?自信是周瑜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自信是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信是毛泽东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告诉自己你行,你就一定行!相信自己,告诉自己:我能做到!相信自己就是命运最宠爱的那
[60]第60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4)
个人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来到这个社会,肯定也是上帝宠幸的那一个。
你就是你,无需按照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或约束自己。你无需总效仿别人,把自己弄得魂飞魄散。保持自我本色,做真正的自我,你才会保持自己的特点,活出自我。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秉持本色,这是一个人获取快乐和成功的要诀。
著名作家杏林子的《现代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只兔子长了三只耳朵,因此在同伴中备受嘲讽戏弄,大家都说他是怪胎,不肯跟他玩。为此,三耳兔很自卑,经常暗自悲伤,暗自哭泣。
有一天,他终于下了决心把那一只多出来的耳朵忍痛割掉了,终于,他和大家一模一样了。它再也不受排挤,感到快乐极了。
不久,他到了另一片森林游玩。天啊!那边的兔子竟然全都是三只耳朵,跟他以前一模一样!但由于他已经少了一只耳朵,所以,那座森林里的兔子们也嫌弃他,不理他,他只能怏怏地离开了。从此,他领悟到了一个真理:只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不对!
这个寓言提醒人们,现代人的自信就如同这只兔子一样,相当的薄弱,因此经常处于不快乐中。事实上,这皆起因于不能活出自我,对自我认知的不足。
每个人都要相信一点,自己就是上帝最宠幸的那个人!
爱迪斯·阿尔雷德是一个极其敏感羞怯且胖乎乎的女孩,她的母亲非常古板,认为她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一种愚蠢,而且衣服如果太合身容易被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因此,阿尔雷德几乎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开心的事。上学之后,她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连运动项目也不参加。原因是,她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大一样”。
长大后,她嫁给了一位比她大几岁的先生,但她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她丈夫的家是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她非常想要像他们那样,但就是做不到。她努力模仿他们,却总不能如愿。她丈夫也曾几次尝试帮她突破自己,却总是适得其反。结果,她越来越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甚至听到门铃声都会惊慌!后来她彻底地绝望了。她害怕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她每次在公共场合,都尽量显得开心,甚至装得过了头。最后,她竟然想到了自杀。
[61]第61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5)
但她终于没有自杀,而是好好地活了下来。
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几乎自杀的妇人呢?只是一句偶然的话。
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到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时,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的本色……”“保持自我本色!”这几个字忽然像一道灵光闪过阿尔雷德的脑际,她发现了所有让她不幸的根源:她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
一夜之间她变了!她开始保持自我本色。首先,她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身的优点。她开始学着怎样配色与选择衣服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味。她也开始主动结交朋友,并加入团体活动。现在,她感到她找回了自信,比过去快乐多了。
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做你自己,只有找到自己,才能找到快乐!
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才能迎来自己人生的万紫千红;也不论好坏,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乐章,才会奏响你命运最伟大的交响乐!
自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需要保持自我本色,才能真正做到自信,一个模仿别人的人很难真正拥有自信。把“自卑”这家伙扔得越远越好
要将自卑这个家伙扔得越远越好,因为自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泥潭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让我们把“自卑”像拔一棵腐烂的枯草一样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然后挺胸抬头,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微笑,走向成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本身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
自卑感的产生,常常非认识上的不同,而在于感觉上的差异。
它根源于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这样”、“我应该像某人一般”等。这种追求多数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烦恼和自卑,使自己陷入抑郁和自责。
[62]第62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6)
自己看自己不顺眼,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不如别人,这就是自卑。当然,这里的“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子矮”,矮是相对于高个子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很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精神和精力,去独自抱怨和苦恼。
有一个小女孩的事有点好笑,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自卑原来是自找的!
这个女孩儿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而非常自卑,于是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眼儿有多大,别人能发现吗?她说她梳着长发,把耳朵盖上了,眼儿也是一个小眼儿,能穿过耳环,不过没长在戴耳环的位置上。
医生又问她:“那有什么要紧的呢?”
“哎,我比别人少了块肉啊,我为此感到特别苦恼和自卑!”
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实在很多。这种人因为自身的某种缺陷或短处而特别自卑。把这些缺陷或短处集中起来,可能无所不包:胖啦、矮啦、皮肤黑啦、汗毛重啦,嘴巴大,眼睛小、头发黄、腿太粗、脸上长了青春痘、说话口音重、不会吃西餐、家里没有钱啦,统统都可以成为自卑的理由,而“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大概就是其中之最了。
这个“耳朵上的小眼”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不同意弗洛伊德式的研究,认为他们只关注病态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是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或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势必对人类的信心越来越小,他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对人的指望越来越小。”马斯洛如是说。马斯洛自己则着重研究那些“自我实现的人”,他在这个基础上致力于使心理治疗成为开发人的潜能、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一个新途径。他认为自卑是成功之大敌,大多失败者和心理扭曲者都是受到了自卑的影响,而那些“实现自我而拥有健康人生的人都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63]第63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7)
自卑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其目的是逃避现实生活,逃避现实中的自我。消除自卑感可以用以下方法。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当你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某一方面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时,首先不要怨天尤人,心灰意冷,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应真实地对待自己与朋友,豁达开朗、坦率、自然地与他人交往。沿着正确的方向,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地奋发努力,一条路走不通,可以去找寻其他的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2?增强信心,以勤补拙。
无论大事小情,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信心。只要是认为自己能办得到的,就坚定地去办,这是培养自信心的关键。学会在公共场合把自己的才能和长处展现出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感。俗话说“笨鸟先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在一些方面有优势,但如果你能花双倍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弥补自身的不足,赶上他,甚至超越他。
3?切忌扩展自己的伤口。
认为天下之大,唯自己最可怜,最悲哀,这才是你的悲哀所在。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很多人还在羡慕着你呢!
4?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你可以列出你的成绩,或者是曾受到的荣誉和表彰。不要因某一方面的欠缺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妄自菲薄,以至失去前进的勇气。多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你就会因此振奋起来,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从自卑的人身上转到那些自信的人身上时,我们就会发现:上帝是公平的,它并没有对他们宠爱有加,让他们全都完美无瑕。如果用“耳朵上的小眼儿”的尺度去衡量,他们身上的缺陷也可怕得很呢:拿破仑的矮小,林肯的丑陋,罗斯福的残疾,丘吉尔的臃肿,哪一个不比“耳朵上的小眼”更加令人痛不欲生?可是他们却拥有辉煌的一生!如果你说他们都是伟人,我们只能仰望,那就让我们再来平视一下四周的同事、朋友,你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就在那些成大事的人身上找出种种缺陷,可是他们却依然活得坦然自在。自信让他们眉头舒展,腰背笔直,甚至连皮肤都熠熠生光!
[64]第64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8)
有人说,自信的人才可爱,此句话颇有道理。一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而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然而自卑的人,却会不由自主地让人感觉疏远甚至冷漠。他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不会有好的心态,不会有战胜一切的勇气,当然也就不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丢掉你的自卑,不要在乎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昂首阔步,让我们带着自信的笑容迎接成功的喜悦吧!相信自己就是“救世主”
一定要保持自信,同时要克服自卑心理。做到这一点,需要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心理暗示就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每个人儿时都有很多梦想,虽然成年人把这些梦想叫做幻想,但是不能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弃喜欢“梦想”的权利。大多数人随着经历一个又一个坎坷和失败,都将儿时的梦想放弃,甚至认为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不是幼稚,而是胆怯,是不自信。心理学家分析说:每个人都有所谓的意识和潜意识,一般都是运用意识在工作和生活,蕴藏巨大能力的潜意识却没有得到开发。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经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潜意识的开发就是要敢于想象,改变自己对事物的常规认识,要不断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所想象的东西会得以实现,用心理学的俗话讲叫“自我确认”,其实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自信。
每当你想要实现任何一个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相信它一定能被实现,如果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梦想和目标,是很难完成的。假设你想要成功,就不断地暗示自己我会成功,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假设你想赚钱,你就不断地暗示自己我很有钱,我很有钱,我一定会很有钱;假设你想要让自己的业绩提升,就告诉自己,我的业绩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提升,我的业绩一定会不断地提升……
这样反复地把想法输入到自己的大脑,你潜意识就会接受这样一个指令,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配合这样一个想法,朝着你的目标前进,直到达到目标为止。很多人都曾经试过这个方法,但却没有成功,认为这是蛊惑人心的“纸上谈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效果,是因为你还不够自信,你还没有完全说服自己。
[65]第65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9)
在美国,有个名叫亨利的青年,他连自己的身世都搞不清楚,别人都叫他来自法国的“野种”。他已经三十多岁,却依然一事无成,整天只会坐在公署里唉声叹气。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把他当作了实验品,崔西让他的同事告诉他他的身世,当然,这个身世是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他的自信心,他的同事找到一个恰当的机会对他说:“亨利,我看到一份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讲的是拿破仑的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而他私生子的特征几乎和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是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半信半疑,但是他愿意相信这是事实。这就是第一次暗示,但并没有完全打动他。紧接着,崔西又安排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场合反复暗示他,说他非常像拿破仑的后代。5年的时间过去了,亨利也开始慢慢觉得自己可能就是拿破仑的后代,因为别人都这么说,自己也确实有点像。之后,他对自己的看法竟完全改变了。以前,他自卑自己个子矮小,而现在他欣赏自己的正是这一点:“个子矮有什么关系!当年我爷爷就是以这个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过去,他总认为自己英语讲不好,而今他以讲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而自豪。每当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这样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这个字!”就这样,凭着自己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后来的三年中,他在事业上披荆斩棘,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派人调查自己的身世,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然而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秘诀,那就是: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
在中国,同样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古时候,一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既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也没有钱可用来经商。他十分迷惘,四处流浪。
有一天,他去拜见一位高僧,向他求教:“我既无一技之长,又身无分文,我该如何生活啊?”
[66]第66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10)
高僧说:“你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事情呢?”
“我能做什么呢?我什么都做不了啊!”他无奈地说。
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但要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肯花钱买呢?但是,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石头。可是,那毕竟是一块石头啊,根本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又过去了,依然无人问津。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但是小孩按照高僧的嘱咐,不管别人开多大的价钱,他都坚持不卖,等到第四天的时候,来看这块石头的人越来越多,开的价钱也越来越高,但是这个孤儿依然没有卖。
孤儿回到寺庙里,兴奋地向高僧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高僧笑笑说:“明天你再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也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一天、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才有人围过来问。几天以后,问价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而孤儿依然不卖。但是越是这样,人们的好奇心就越大,石头的价格被抬得越来越高。
孤儿又去找高僧。高僧说:“你再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
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到了最后,石头的价格已被炒得比珠宝的价格还要高了。由于孤儿无论如何都不卖,这个消息在集市炸开了锅,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的一个版本是“一个小孩,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石!”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去请教高僧。
高僧说:“世上人与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的宝石。”
这个故事和崔西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信能创造奇迹,自信能带来成功!假如你相信自己是“救世主”,或许有一天,你真的能拯救这个世界!提升自信的十种方法
[67]第67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11)
万事都不完美,都有自卑的一面,玫瑰也许在自卑它身上的刺;满天星也许自卑它没有馥郁的香气;荷花也许自卑它不能在土中生长……
以自己的短处比他人的长处,任何人都会自卑。只有发现自身的优势,才能培养自信的心态。
疯狂英语的创立者李阳,曾经是个自卑的人。
他初中时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高中时,几度萌发退学的念头;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大二那年,他有十三门功课不及格。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英语不错,他有自信学好英语,这份自信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每天跑到校园的空旷处大声喊英语,并请同学监督、陪伴自己,仅仅四个月,他就发现自己能够流畅地背诵十多本英文名著。他日复一日地学习英语,终于创办了全国知名的英语学习机构。
这,就是自信的力量。
自卑的人只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掘自己身上的优点,那么,任何人都能够获得自信。在这里,我们列出十种培养自信的方法。
(1)尽量独立
自卑的人容易相信:自己离开他人就会一事无成。他们必须摆脱依赖心理,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事情。独立,是自信的基础,也是自信的来源。只有独立地解决了问题,才会知道:原来我离开别人也是能够成功的,其实我也很厉害!
承担自己的责任,是培养自信的第一步。
(2)掌握一项技能
有一技傍身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容易露怯。因为他在任何时候都有底气,知道自己有拿手绝活,就算这绝活现在不能用,但至少他也有自学的能力!
通过自学掌握一项技能,不只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能让自己在面对不了解的事物时,充满自信地说上一句:“我现在不会,但我自学能力不错,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学会!”
(3)长期积累知识
自信的来源在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一个学识丰富的人,即使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很少和身边的人接触,他也不会认为自己被他人轻视。因为,他有傲视他人的本钱。
[68]第68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12)
当然,积累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如同自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总有一天,你会无比自信。
(4)做足事前功夫
做事没有自信,是因为对事情不了解,害怕出错,害怕失败。如果充分了解要做的事,了解它的每一个步骤,了解出现问题时相应的处理方法,那么,你还有什么害怕的?
俗话说,笨鸟先飞。害怕出错,就做足事前功夫,深入细致地调查要做的事,详细询问过来人的经验,有不懂的地方立刻请教他人,现在,是不是成竹在胸了?
(5)培养从容态度
一个人的自信,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仪态展现。仪态是你给人留下的最直观印象,培养自信,不可忽视仪态的改造。
说话时,要正视别人的眼睛,不要回避他人的目光;走路时,昂首阔步,不要低着头、走得匆匆忙忙;保持微笑,让别人看到你的信心……这样,别人才会更加相信你,你也能从中得到更多自信。
(6)敢于表现自己
自卑的人,喜欢把自己“藏”在人群中,恨不得所有人都不要注意自己。想要变得自信,要让所有人都注意你!
在公共活动场合,尽量坐到前排;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尽量发表自己的观点;尽量报名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不论是野游还是探险……要给他人一个印象:也许我做的不是最好,但,我敢于尝试,我在不断进步。
对于敢于突破自己的人,旁人往往不吝自己的掌声。
(7)给自己一个新形象
给自己一个新形象,改变自己的发型,改变你的着装风格,把你一向喜欢的旧布包换成青春亮丽的新皮包……改变,是一种心理暗示,新的形象,能给自己新的心情,暗示自己:我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8)不要好高骛远,轻易追求完美
自信再向前一步,就变成自大和自负,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自信者脚踏实地,他能够切实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自大者好高骛远,追寻着力所不及的事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大者往往喜欢追求完美,总觉得事事都应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旦无法满足,他们又容易垂头丧气,从自大变为自卑,退回原地。
[69]第69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自卑(13)
所以,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轻易追求完美,了解自己的能力,你的自信才有价值。
(9)从小事做起
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的,所以,培养自信也应该由小事做起。哪怕是身边最不起眼的一件事,也能为我们带来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自信的开始。当你发现你能做好的小事越来越多,你对自己的能力就会越来越自信,面对大事的时候也不会像从前那么紧张,因为,大事可以拆解为几十几百件小事,而那些小事,哈哈,都是你做过的,而且你完成得非常出色!
(10)表扬自己
自卑的人发现不了自己的长处,他们总是在为难自己。自信的人了解自己的短处,但是他们善于表扬自己。因为,表扬是一种肯定,只有肯定了自我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扬长避短,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为难自己的人否定了自我,也不可能发现自己的潜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盘点一下你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放在前边,缺点放在后边,对着那些优点好好表扬自己一番,你会发现:原来,我是个这么优秀的人!
自信,是成功的坐标。一个怯懦的人很难得到成功,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到手的机会。要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开发自己的潜力。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浪费自己的才能,尽量寻找展示的机会。更不要怨天尤人,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挺起胸膛,告诉所有人:我可以!
[70]第70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1)
第七章
淡泊名利,心如止水
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就像人们爱惜自己的名誉。
对于名誉,只需要做到爱惜,并不需要为了追求名誉而疯狂,因为很多当时赫赫有名的人,到后来还是被人忘记了……
有这么一句小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时期,他的声望可说是无人能及,享受了足够多的威名,但是在他死后,这一切都随着他化为了灰烬。
所以,做人不可傲慢,更不可为虚名所累。不要去追求虚名,因为这样的付
出毫无意义
你做了一件好事,别人因此获得了帮助,你是不是一定要去争取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名誉呢?
我们对这种说法不陌生,事实上,社会中存在很多这样的争论。比如做好事究竟应不应该留名?做好事究竟应不应该获取报酬?我们见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些人做了好事,不但留下姓名,还留下电话,公开索取报酬,这种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被鲁迅先生称为“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说过这么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很多时候,虚名只会让人徒增困扰。
也许,许多人都把阿姆斯特朗看成是登上月球的第一人,而且是唯一一位,似乎阿姆斯特朗身着宇航服在月球上行走的照片还可证明这一点。
其实,这实在是个历史的误会。与阿姆斯特朗同时踏上月球的另外一位登月者叫奥尔德林,那张阿姆斯特朗的照片还正是奥尔德林拍摄的呢!
在一次为这两位登月英雄举行的欢庆宴会上,有记者问奥尔德林:“登上月球的是你们两个人,可人们都说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你是怎么想的呢?”
没想到奥尔德林幽默而宽厚地说:“我可是第一个从月球踏上地球的人呀!”
奥尔德林是一个真正心胸宽阔的人,他懂得生活的本质在于经历,而不是虚名。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炒作起来,说自己也是登上月球的人,可是就算他出名了又能怎么样?他还能像不出名那样享受安静的生活吗?恐怕他也要和阿姆斯特朗一样成为新闻人物,连私生活都无法拥有了。
奥尔德林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他不希望自己日后的正常生活被打乱,他知道一旦他出了名,他以后就别想过安稳日子。所以他宁可不要那些虚名,而是“隐居”起来。
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孙子就清醒地认识到,一味追求万全之策是不现实的,当时流传着这样的军事思想:“先作万全之计,然后图彼。得之则大克,不得则自全”,“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等等,就是说打仗一定要完美,什么条件都准备好了才打。
[71]第71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2)
但是孙子认为这只能看作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很难有真正的万全,更不应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以至错失战机,陷于被动,图虚名而招实祸。
这里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发生在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宋襄公和楚国有仇,公元前368年,他进攻郑国,楚国来救援,双方隔着泓水对峙,楚国想救郑国,就必须要过河,宋襄公带着大队人马在河岸边等着。楚国开始渡河。属下大臣建议,趁着楚军还在渡河,杀过去,一定能打赢,可是宋襄公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这么做呢?会被天下人耻笑的。”过了半天,楚军全部过了河,正在列阵。大臣又建议,说趁楚军乱哄哄的,打过去,一定能赢。宋襄公大怒,他骂道:“你这个人怎么净出馊主意?我们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是什么意思你懂吗?人家还没准备好,你就打过去,还算哪门子仁义之师?”
楚军准备好,冲过来,宋军惨败,宋襄公大腿上还受了伤,事先准备的写着“仁义之师”的旗子也不知道丢在哪里了。宋襄公后来死于此次受伤。
我们举这个例子,不是想嘲笑宋襄公的“仁义”观,事实上,他的仁义和诚信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名誉很好。但是面对敌人的时候,还讲什么“仁义”,就显得有些可笑了。虚名就像一座山,虚名越多,
背负的就越多
如果你的理智告诉你,你能够胜任某个工作,那么,你就去认真地做好它。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以做好这个工作,那么你一定要把这工作让给能做好的人。即使你非做不可,也要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能为了名誉上的事情,就一意孤行。
人要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过于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名誉、面子等等。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这些东西,那么这虚名就像一座山,虚名越多,背负的就越多。背负的越多,丢弃的东西也就越多。
伟大的爱国者、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就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如果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虚名,就会陷入虚名不能自拔,往往还会被别人信以为真,而自己也对自己信以为真,结果酿出大祸。因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72]第72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3)
很多人有着响亮的名号,其实本身的实力根本不足以获得那么多的名誉。
那些有着很高声誉的人,一旦某些事做不好,就会招致比旁人更激烈的打击。这就是虚名的代价。
足球场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样是球员,有些人从小就被认为是神童,一旦后来的进步不大,立刻被人批评说训练不认真。同样是前锋,有些人转会费很高,被人寄予厚望,如果两场比赛不进球,立刻被人说是“水货”,但是同样的前锋,因为名声不够大,很多场不进球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最著名的莫过于“马拉多纳的接班人”这一称号了。马拉多纳是阿根廷历史上最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他退役之后,阿根廷人一直希望能够有人能继承他的衣钵,带领阿根廷足球队再创辉煌,所以他们,包括马拉多纳自己,开始寻找年轻的足球运动员,看到技术好天赋高的年轻人,往往给他们冠上“马拉多纳的接班人”这样的称呼,这本来是激励他们的手段,但是却始终事与愿违。
这些被称为“马拉多纳的接班人”的年轻翘楚,原本都是一些比较不出名的球员,他们还很小,技术还没有成型,心理也没有健全。可是一旦被人寄予那么高的期望,当他们再次站上足球场的时候,他们陡然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原本几场比赛踢得不好,不要紧。现在只要一场比赛踢不好,立刻被人批评,这些年轻球员什么时候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压力?于是他们的心态开始失衡。
于是这些小球员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很多人开始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多么优秀,训练态度开始消极,开始耍大牌。二是每天诚惶诚恐,生怕自己的表现不好,会对不起头上“马拉多纳接班人”的称号,不仅平时生活小心翼翼,上场比赛也是谨小慎微,担心踢不好,结果在场上缩手缩脚,不能自由发挥。
在众人的压力和自己的过高要求下,很多好苗子就这样逐渐平庸起来。我们可以列举一下这些球员,小毛驴奥特加、娃娃脸艾马尔、古典中场里克尔梅等等,马拉多纳大概先后有10个所谓的接班人,现在除了小将梅西和特维斯,其他人都已经不可能成为马拉多纳。更多的则是混迹于低级别联赛,根本就已经上不了台面了。
[73]第73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4)
虚名不仅会招致压力,而且会让人再也看不清楚自己,而彻底迷失在虚名的光环中,最后,骄傲自大。结果自然不会好。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是一位优秀的将军,而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但是因为赵括有一个很有名的父亲,而且自己从小学兵法,又是以聪明著称。所以当他长大以后,他就被当时的人称为下一个赵奢,未来的将军。而赵括自己也是飘飘然认为自己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将军。
恰好,长平之战打响,秦国的将军白起面对赵国名将廉颇,一直无可奈何。秦国进攻,打不下来会损失很大,可是廉颇太厉害,秦国只好另想办法。
什么办法?让你廉颇当不成赵国在长平的统帅。换个人来,换谁?要换个不会打仗的人来才行。
这个人就是赵括,很多赵国人都以为赵括很强,打仗一定行。但是赵国的敌人秦国却知道,一个只知道在书房里看书的人是指挥不好军队的。所以他们很放心。
秦国就散布流言说廉颇打算投降秦国,长平守不住了,要赶快换一个人来,换谁?赵括!这个人从小就机灵,打仗很厉害,秦国人就怕他。
赵国大王一听,那就赶快换吧。就这样,没有上过一天战场的赵括,因为背负着一身的光环,就这么上了战场。
结果不用多说,赵国惨败,赵括战死,四十万军队被活埋。
赵括为什么会死?因为声名太高而死。如果不是赵括很出名,代替廉颇的人怎么也轮不到他,秦国人也想不到他,那赵括就会很安全。
可是,赵括名声太响,连秦国都知道,结果一个原本不会打仗的人,经过大家这么一吹捧,不但人人相信赵括能打仗,赵括自己也认为自己一定战无不胜。所以他死了。
因为虚名而死的将军不止赵括一个人。三国时候蜀国的将军马谡也是典型。
马谡出身很好,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被当时人认为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大哥马良的确很有本事,后来当了刘备的私人秘书兼顾问。马谡也和赵括一样聪明,很有才华,加上被当地人吹捧,诸葛亮很喜欢他。但是刘备却知道马谡和赵括一样都是有名无实的人,所以临死前他嘱咐诸葛亮一定不能重用马谡,但是诸葛亮不听。
[74]第74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5)
也怪不得诸葛亮不听,马谡名气那么大,能没本事吗?
可是马谡名气虽然大,也有些小计谋,但是的确没有干实事的本事。
后来马谡去守街亭这个地方,“虚名”的威力开始显示。诸葛亮盲目信任他,马谡也盲目信任自己,所以他固执地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
结果和赵括类似,街亭失守,马谡被杀。
这都是虚名惹的祸,赵括和马谡原本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究竟有没有本事,谁也不知道,但是他们的名气大,当名气越大,他们就越危险。等到真正的挑战到来的时候,他们的光环就会被击碎,他们的无能就会显露无遗。
当然了,如果是一顶实实在在的高帽,而你也的确实至名归,自然不太要紧。但若虚无缥缈的那顶“高帽”戴在头上,而你确实没多少本领,你可要千万小心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的事
情中
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平常心,这一点难能可贵,因为,把每一天当作一个正常的生活对待,每一天都充足而有意义,这就是说,要把精力放在实际的事情中,而不是放在情绪的宣泄上。
我曾经接受过一张名片,是折叠的,总共六页,封面是固定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底面是公司的标志,剩余的四页纸上,都是用很小的字写的身份以及担任的职位。
我耐心地数了一下,大概有三十多个。都是某某协会理事,某某公司顾问,某某组织副会长等等。这位先生从事的是酒店业,我的印象中,酒店业的工作应该比较琐碎而且忙碌。为什么这位先生却有那么充沛的精力来从事这么多的工作呢?
出于好奇,我提出了这个疑问,这位“超人”先生回答道:别看我有这么多职位,我很少做实际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这里开会,那里座谈,今天在天津搞调研,明天就到了成都考察,全都是充个场面,如果你问我这些都是什么工作,我都不知道。
[75]第75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6)
我听了之后不禁有些愕然,这样的工作有意义吗?
这些人认为,自己的称号越多,表示自己的能力越强,就越会受到别人重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你的职位越多,只能代表两种情况,一是很多职位都是虚的,没有意义。二是虽然你每个工作都做,但都不是核心,不过是帮衬。
而且,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大家都认为,这些担任无数职位,看似很重要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而已。这种人,从来都没有干过实际的工作。
有些人的名片很简单,只有一个名字,一个职位,一个电话。因为这种人(除了的确无能的人以外)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搞各种额外的称号给自己带上,他自己的工作尚且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搞其他称号搁自己头上呢?
虽然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出来哪些人只会耍耍花架子,哪些人的确是干实事的人,但是时间一长,一切都会暴露。
比如滥竽充数的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跟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76]第76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7)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如果在集体吹竽的时候,南郭先生能够努力地练习自己的吹竽技术,而不是每次都只是摆摆架势,跟着别人装样子,等到齐湣王单独听人吹竽的时候,南郭先生或许能够训练出过硬的吹竽技术,也就不怕了。
可惜南郭先生始终只是在表面做文章,装作自己的技术多么好,表情多么丰富,虽然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最后只能逃走。名望从来都不是自己去争的,而
是别人给的
一个人的名望,从来都是和自己的品行有关,你的名望,只能来自于别人,而不是自己去争。孔子也说,君子不争。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竞争,而是说,我们应当淡泊名利,不能过于热衷于那些名望,只有当自己得到了大众的承认,名望自然会随之而来。
什么是名望?名望就是一个人得到别人承认的程度。别人越承认你的人格,越承认你的贡献,你的名望就越大。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没有人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默默无闻,虚度此生。但是,名望从来都不是自己去争的,而是别人给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这首诗的人叫做王昌龄,是唐朝人。唐朝人才辈出,王昌龄的时代也有很多有名望的人,也有将军,也有大官。可是王昌龄为什么不提他们?而非要提丧生在关外的“长征人”,非要提“龙城飞将”李广将军?
[77]第77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8)
那无数丧生在大漠的“长征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牺牲自己生命的品格已经为他们赢得了不会磨灭的声誉。
李广将军一生为国尽力,抵御匈奴,却从来没有得到汉朝皇帝的认可。但是后世的人即使忘记了汉朝的无数名人,可是谁忘得了李广?谁忘得了那个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名望都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争的。虽然你或许可以利用你手中的资源,不论是权力还是金钱,还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让你暂时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可是许多年以后呢,当你的一切资源不再有效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你的名望是否还会很高?十个问题,检验你是否为虚名
所累
为虚名所累的人,将自己的追求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别人会说什么,他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的坐标,为他人的意见左右,最后迷失自我。
2006年,北京举办了一个活动,邀请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前来参加。台下的中国记者不断提问:“你认为中国人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你们以前知道自己会获得诺贝尔奖吗?”这些问题让几位著名学者陷入沉默。最后,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伊格纳罗严肃地注视着台下的听众,说道:“忘掉诺贝尔吧!”
他的潜台词是:我们不是为了诺贝尔奖才做学问,诺贝尔奖不值得一个真正的学者挂心。
你在追求事业的同时,是否也在追求虚名?追求一些形式上的名誉而不是实质的褒奖?你在生活中是否过于在意他人对你的看法,以致小心翼翼、步履维艰?想知道你是否为虚名所累,可以试着回答以下十个问题,如果有一半以上的答案是“是”,你有必要检讨自己的生活态度,太在意别人,只会让自己不自在,向着“否”努力吧,你会在一种轻松自如的心境中重新审视生活,发现其中的意义。
(1)你是否把过多的金钱和精力花费在“撑场面”上?
[78]第78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9)
“撑场面”行为包括:脚下穿的袜子是世界名牌;随时都要在手里夹着软中华;已经醉得神志不清还在拼命干杯;明明觉得咖啡像中药一样难喝,还是故作陶醉的提议“我们去路口的咖啡店坐坐吧”等等。
(2)是否经常夸大其词、不懂装懂?
夸大其词、不懂装懂,都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的见解不凡,即使不懂也要说上几句。经常夸耀自己的见闻,而且喜欢打断别人讲话。比如,当别人谈到贝多芬,你立刻说“他的确与众不同!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和他吃过饭”……
(3)是否经常追求你根本不感兴趣的事物?
你明明很讨厌王家卫,但你依然去看《花样年华》;你不喜欢烫发,但你还是做了陶瓷烫;周日你只想开车兜风,却和人去了高尔夫球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别人说出那句“你真落伍”。
(4)是否牢牢记住别人的表扬?
对别人的批评不屑一顾,但对别人的表扬,你过耳不忘,并因此洋洋得意。你不断回想这些表扬,还要告诉给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最后连那个表扬你的人,都在后悔当初说了那些话。
(5)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是否会心生不满?
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即使是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对他人的成就,你总是不满意,摆出“如果我做,我会做得更好”得姿态,其实你根本不清楚人家做了什么,你只是习惯性地挑剔,因为那些人得到了他人注意,而你却没有。
(6)完成一件事,是否迫切想要他人的夸奖?
努力地做好一件事,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就会闷闷不乐,仿佛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人羡慕。如果有人赞美,就会沾沾自喜,借此炫耀自己的聪明和能力。
(7)是否希望自己一直都是众人的焦点?
参加活动,如果不被安排在主要位置,就会抱怨连连;参加表演,如果自己演的不是主角,就会直接退出。从来不想当配角,认为自己应该是永远的焦点,否则就不知应该怎样表现。
[79]第79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10)
(8)和衣着邋遢的朋友走在街上,是否会觉得尴尬?
和你一起参加聚会的朋友说了不合时宜的话,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爱人穿着红上衣紫裤子出现在公众场合,你立刻装作不认识;小公司问你要不要跳槽,你认为人家侮辱了你的能力……
(9)你的书架摆满了书,你看过的是否不到十本?
你希望别人认为你学识渊博,于是买了很多书放进自己的书架,你甚至有很大的书桌,专门的书房,可是,你从来没有坐进去读完一本书的念头。
(10)是否有人评价你“死要面子活受罪”?
这是最简单的检测方法,如果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有五个以上跟你说过这句话,那么,你应该警惕自己的虚荣心了!
虚荣,是人生的大敌,因为虚荣,你空耗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去追逐无意义的事物,甚至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其实,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你首先要做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只要你独特,你就会吸引他人的目光;只要你有成就,你就会吸引他人的目光;只要你是个摒弃虚名不断探索的实干家,你就会吸引他人的目光——名誉就是如此,当你苦苦追求,它飘忽不定;如果你无视它,它却会自己跑来找你,到那个时候,不妨潇洒地对它说:抱歉,我没时间接待你,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80]第80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1)
第八章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
“如果你能敏锐地观察,就能明智地调查和判断。”这世界总是和我们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真相与假象”,他会在很多事情上都盖上一种假象的面纱,如果不仔细观察,你很有可能会被蒙蔽。
在上世纪,毛泽东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观察和调查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主
要手段
人的生命短暂,所接触到的世界也很有限,能了解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话说回来,如果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来说,这个巨大的地球也就如同一个点一样渺小,人还是可以认识它的。
不知道世界是什么的人,也不知道他自己在哪里。不知道世界为什么目的存在的人,也不知道他自己是谁,不知道世界是什么。而对这些事一无所知的人甚至不能说他自己是为什么目的而存在的。
人的生命短暂,所接触到的世界也很有限,能了解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话说回来,如果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来说,这个巨大的地球也就如同一个点一样渺小,人还是可以认识它的。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就不会知道自己在哪里。如果不知道世界为什么存在,就不会知道自己是谁。而如果一个人对身处的世界一无所知的话,那这个人就根本不知道他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命题,距离我们的现实很遥远。我们把它缩小,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家庭,不了解你的工作,不了解你所在的城市,不了解你所处的国家,你就会失去方向感,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无法掌握人生的方向。
怎么认识这个世界?
哲人说:注意你面前的东西,看它是一个意见还是一个行为或者一句话语。
这句话是说,观察你身边的事情,然后研究它。观察和调查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手段。
如果牛顿没有看见苹果落在地上,没有想到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而不是落向天空,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这一学说。
如果爱迪生没有尝试过一千多次制作电灯的材料,他也就不会发明电灯,造福人类。
如果富兰克林没有在下雨天放风筝,他就不会知道雷电不过是电的一种,他就不会发明避雷针。
如果司马迁没有在年轻时候周游全国,他就不会有那么多丰富的资料来撰写《史记》。
如果徐霞客没有亲自到各地去调查,他也不会写出《徐霞客游记》这部宏伟的地理巨著。
毛泽东针对当年革命时期党内许多成员不切实际的空谈的问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阐述一个道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1]第81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2)
早在革命的开始阶段,在毛泽东的眼中,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这不是毛泽东胡思乱想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大环境的整体观察上。他曾经多次在湖南省的农村长期调研,掌握了第一手的关于农村、农民的资料,后来又组织农民运动。最后得出了结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农村,一定要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
在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破产之后,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到,革命要想成功,一定要有自己的武装,一定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许多革命同志的信心开始动摇,对前途有消极的想法。而有些同志则以为凭借国民党的军队,可是迅速取胜。毛泽东及时总结了革命的经验,分析了当前的环境和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最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战争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但是鉴于实力上的差距,还有一段很长的相持阶段,最后抗战的主力,不是国民党,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及时稳定了革命情绪。
以后,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毛泽东都会发表对于时局看法的文章或者谈话,正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毛泽东准确观察了这个世界的基础之上。没有人能够坐在屋子里,单靠拍脑袋就能成功的。
现代经济条件下,公司的运行,工厂的生产,都和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而能否掌握市场信息,就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关于市场的调查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专业的调查公司。但是在专业的调查公司出现之前,很多著名的,甚至不出名的企业家,正是凭借着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调查,才找到商机,一举成功。
有两个非常经典的商业案例,一个是外国的,一个是中国的。
有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来到了一个岛上,这个岛上的原始居民从来都没有见过鞋子,更别提会穿鞋了。第一个推销员一看这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认为,在这里根本没有市场,打道回府。第二个推销员却发现,这里的人都没有穿鞋,是因为技术条件跟不上,而不是不愿意穿鞋,所以他断定,这里有着巨大的市场,于是他留下来,一边宣传穿鞋子的好处,一边亲自找人过来示范穿鞋。经过了不短的时间,他终于说服了这个岛上的居民,大家纷纷购买鞋子,由于只有他一家供货,这个推销员狠狠地赚了一笔,回去自己当老板了。
[82]第82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3)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中国。一个公司招聘,题目比较怪异,向和尚推销梳子。
这个题目引起众多应聘者的不满,这不是消遣人么。最后只有三个人留下来了,他们表示,一定会把梳子卖给和尚。
十天之后,三人前来报到。
第一个人卖了一把梳子,他说,他在寺庙里转了好几天,看到一个和尚靠在墙角晒太阳,一边挠头皮,这个人灵机一动,上去说他有梳子可以有效止痒,于是那大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二个人卖了十把梳子,他说,寺庙建在山上,山风很大,香客们上山来头发都被风吹乱了,他就找到方丈,说香客蓬头垢面的上香是对佛祖的不敬,应该用梳子来梳理一下,方丈认为可行,就买了十把。
第三个人的答案让面试官吓了一跳,他已经卖了一千把梳子。这个人来到寺庙,看见这里的香火很盛,香客终日不绝,他就找到方丈,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估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
方丈很高兴,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这个人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积善梳”的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香火也更旺。这个人最后说,方丈希望他再提供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不同的人面对周围的环境,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他们对周围的观察和调查基础之上的。那些根本不去尝试的应聘者就是没有能够这样做。不要把没有经过调查的结论公布
出去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是因为人能够用大脑进行思考,然后分析对象,得出结论,这些都是理性的行为。因为有理性,事先都会进行思考,所以行动不会迟缓,谈话不会缺乏条理,思想不会漫无秩序。
如果一个人熟悉周围的环境,熟悉事物的特征,在发言之前,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他的结论往往更让人信服。
[83]第83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4)
很多时候,公布没有经过调查的结论,往往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不仅损害了自己的信誉,还会伤害周围的人,甚至影响到更大的群体利益。
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假新闻的问题。假新闻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造假,这种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另一种就是新闻记者为了图省事,道听途说,或者干脆打一个电话就搞定,根本没有经过具体的调查,就发表了。
因为新闻媒体的特殊性,假新闻往往都会带来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也使记者断送了职业前途,教训不能不让人深思。
2008年,《新闻记者》杂志刊登了2007年十大假新闻,除去那些别有用心的假新闻之外,没有经过调查的新闻大多数都是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反响的新闻。
例如2007年4月16日中国新闻网刊登当时轰动一时的美国大学校园枪击案。中新网记者没有经过调查和采访,也没有确认信息来源,甚至连外语稿件的翻译都出现错误,就立刻说,犯罪嫌疑人是中国留学生。后来,美国警方声明,罪犯是韩国人。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有一个新闻规范叫做“正确比速度更重要”,这条准则让我们汗颜。三思而后说
中国有句古话,“三思而后行”,说话也是“行”的一部分,在发言之前,一定要理智地思考。我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三思而后说”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三思而后行,是一条被诸多事例验证的、关于处事的经典法则。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犯下错误。
三国时,关羽被吴国杀死,刘备获悉之后立刻被仇恨蒙蔽了内心,他不顾大臣的劝阻,也没有冷静下来思考下一步的行动,立刻率领大军前往讨伐吴国,最后被吴国大将陆逊火烧连营,惨败而归,自己死于白帝城。
如果刘备不早死,三国的形势或许就会很不一样,因此,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即使做了决定也要再多听听旁人的意见,对决定之后的行动也很有帮助。
[84]第84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5)
有人说,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经讲过: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在采取每一个行动时都要问问自己:它是怎样联系于我呢?我以后将后悔做这事么?如果我现在做的事是一个有理智的人的工作,一个合社会的人的工作,一个处在与神同样的法之下的人的工作,那么我还有何求呢?
这就和下棋一样,有的人只能算到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而高手却已经算到了七八步之后的走法。有的人拿起棋子立刻落子,可有的人却思考再三,才会小心落子,除非下的是快棋,除非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否则,赢棋的一定是愿意多思考的人。
当你觉得自己的判断并不十分准确时,宁可等待些时日,多多考虑斟酌一番,切勿草率从事。在等待的时日中,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搜集一些可帮助你决定的实际材料,多参考些先例。你所搜集和参考的资料愈多,你的决定也会愈正确。等到你对于那个问题完全了解,对于“决定”的后果,也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那你不妨立刻决定,因为这时你的确已无所顾忌了。这就是说:决定的快慢,必须依实际的情况取决,切勿在事实还未允许你决定之前,便急躁不安、草率行事。有许多场合,常常使我们发觉自己过去的见解完全是错了,尤其是当你的情感受了刺激,或你这项见解的动机,只是由于一桩无关紧要的小事时。
不仅是做事情要三思,说话更要三思。因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话说出来就不能咽回去,做人的信誉不能丢,口若悬河未必能够承担大任。
[85]第85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6)
真正有能力的人从来不说废话,但是,一开口能切中要害。他们拒绝草率,力图使任何一句话都具有对你而言的参考价值,这是一种很基本的人才的素质,因为不这样就无法构成别人对你的信任,不信任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这种反应往往令人应接不暇。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普通人尚且如此,领导就更应该这样了。
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领导,无论他们属于什么行业,他们都知道言语的金贵,说话讲究准确,那些说话通篇狂妄之言的人素来为人们所鄙夷,人的信誉树立起来难,砸倒则非常容易。有时候,你可能是说时无心,殊不知听者有意,他们把你天南海北的话当作真事,继而企盼憧憬,当他们失望的时候,就对你丧失了信任。
所以说,你单图嘴快,其实是不负责任,当你的责任流失时,你就会变本加厉地胡说八道,结果就会更坏。其实,言语的重要性和人的品性是一致的。人无信,则无以立。
很久以前,在西班牙有一个人,他以卖“忠告”为职业。一个商人知道后,就专程到他那里去买“忠告”。那个人问商人,要什么价格的忠告,因为忠告是按价格的不同而定的。商人说:“就买一个一元钱的忠告吧。”那个人收起钱,说道:“如果有人宴请你,你又不知道有几道菜,那么,第一道菜一上,你就吃个饱。”
商人觉得这个忠告不怎样,于是说要一个值两元钱的忠告。“当你生气的时候,事情没有考虑成熟,就不要蛮干;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千万不要动怒。”
像上一次一样,商人觉得这个忠告不值那么多钱。于是又要一个值一百元的忠告。那人对他说:“如果你要想坐下,一定得找个谁也撵不走你的地方。”
商人还是觉得这个忠告不理想,又要一个价值一百一十元的忠告。那个人就对他说:“当人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千万不要发表议论。”商人感到,这样下去会弄得身无分文。于是决定不买任何忠告了。他把已买来的这些忠告一一铭刻在心,就走了。
[86]第86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7)
有一次,商人让怀孕的妻子留在家中,自己到外地经商,二十年都没有回家。终于有一天,已经发财的商人回家来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就直接来到自己的家躲藏起来。
黄昏时候,一个年轻男子来到她家,他妻子亲切地问道:“亲爱的,告诉我,你从那儿回来的?”商人听到自己的妻子这么亲切地对那个年轻人说话,心里顿时火冒三丈,恨不得当场杀了他俩。但是突然想起那个用两元钱买来的忠告,没有动火。天黑了,屋里两人在桌旁坐下用餐。商人看到这一情景,又想杀他们。但那个忠告又在耳边响起,使他克制了自己。
熄灯前,他妻子哭泣着对那个年轻男子说:“儿呀,听说,有一条船刚刚从你爸爸去的地方来。明儿一早,你就去打听一下,或许还能打听到他的消息。”听到这番话,商人不由想起,他离家的时候,妻子已经怀孕了,原来那个年轻人,就是他的儿子。他高兴得不知怎么是好,不由得想到如果不是有了那几条忠告,现在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个商人买的忠告一共有四条,前三条是关于行为不能冲动,最后一条则是说话不能冲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很多好事情都是因为冲动而变成了坏事情,在自己心情激动、特别想干某件事情的时候,要告诫自己,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
尽量了解身边的人
对别人,你一定要试图了解,如果你了解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任何行为,你都不会感到意外。言外之意就是,你了解一个人,就能够预测到他的行为。
正像对无花果树结出了无花果感到大惊小怪是一种羞愧一样,对于医生来说,如果他对一个人患了热病大惊小怪,或者一个舵手对风向不遂人意大惊小怪,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羞愧。这段话是说,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你就会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做不好。
《论语》里也有类似的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你,而怕你不知道别人。
[87]第87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8)
达尔文在剑桥神学院读书时,成绩普普通通。植物学教授汉罗斯却看出达尔文有着特殊的才能,力保他随贝格尔军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从而使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可见具有慧眼的人会根据这些细微之处,正确判断出事态的发展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曹操晚年曾让王必管理御林军,司马懿认识这个人,就提醒曹操说:“王必喜欢喝酒而且粗心,恐怕不能当这个官。”曹操反驳说:“王必一直跟随着我四处征战,忠心而且勤劳,意志坚强,他可以。”不久,王必便被叛将蒙骗利用,使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许都城发生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司马懿看人从性格,曹操看人从表面,看似曹操了解王必,其实不然。所以诸葛亮认为最大的敌人是司马懿,而不是曹操。
中国古代人当兵,是全民都要服兵役的。现在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政策,可是在古代的学问就大了。中国地域广大,要不是实行全民兵役制,恐怕早就分裂了,可是全民兵役制也有问题,一个人什么时候当兵?成年男子当兵,家里谁来劳动?
汉朝的时候,壮丁要到23岁才开始当兵,为什么要确定是23岁?这里面很有讲究。古代有说法,“三年耕,一年蓄”,就是耕作三年,就基本上有一年的积蓄。古代20岁才算成人,政府才会给他田,才开始耕种,等到23岁,就有了一年的积蓄,就可以为国当兵了,所以才定23岁当兵。
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考虑,也是道德上的打算。一个小伙子成人以后需要照顾到家庭负担,如果刚成人就要去当兵,难免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还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况且不是每年都丰收,还有荒年,要是没有积蓄,家里接济不上怎么办?所以让他们在家里劳动三年,一方面可以结婚生子,一方面可以稍有积蓄,为国当兵才没有后顾之忧。
汉朝的官员,都是社会底层出身的,对社会的情况非常了解,制定的制度也都是很人性化的,因为他们自身都经历过,也都非常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状况,所以才建立了这么人性化的制度,才能够在古代那么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组建那么一个庞大的国家,并且延续几千年未曾间断。
[88]第88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9)
知人善用,这句话谁都会说,可是,不是谁都会做。关键不是用不用,而是能不能知人。曹操观察王必只是从表面出发,而司马懿则是从内在着手,所以曹操只看到王必可以依靠,却不如司马懿发现,王必虽然忠心,可是能力不足。
唐朝天宝年间,暴发安史之乱。郭子仪率兵平安天下,立了大功。一次,朝中有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吏要来拜访郭子仪,郭子仪事先做了周密安排,因家中侍女成群,他让所有的侍女到时候都避开,不要露面。郭子仪的夫人对此举感到不理解,问丈夫为什么这么做?郭子仪告诉夫人说,这个官吏是个十足的小人,身高不足五尺,相貌奇丑,很忌讳别人说他丑。郭子仪担心家人见了这个人会发笑,因而让所有家人都躲起来。郭子仪对这个人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
后来,这个人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如果郭子仪不了解那个官员,难免会犯下错误,日后的结局恐怕要改写了。
观察事物的十个步骤
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
只有深入地理解事物,才能了解事物发生的原因,甚至预测出它的结果。与其道听途说,不如亲自观察。
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曾经带着钦佩的表情回忆起他的老师——著名作家福楼拜。福楼拜经常指导莫泊桑观察事物,要求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对莫泊桑说:“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请你给我描绘出这杂货商和这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身体外貌,不但要用画家的手腕,还要请你在其中传达他们全部的精神本性,以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不断观察周围的事物,于是,在他笔下,每一个微小的事物都有了生命。他也成为一位名扬世界的小说家。
[89]第89节: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10)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