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期,在政治上,美国处于变革时期。新政联盟以1968年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上台而宣告解散,此后的24年中有20年美国都处于共和党政府的领导下。"水门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自由思想因此获得了短暂的发展。美国在越南的角色和处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1965年大规模增兵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到1972年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摧毁的和平谈判,再到1975年的尴尬撤军,越南战场上的失败给美国国内的经济带来了诸多影响。
本章将1965~1966年作为本轮经济繁荣的终结点,从此开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后来经济衰退的隐患,如:城市骚乱和街头抢劫、政治暗杀、金融危机、快速的通货膨胀,以及在越南战争中失败所造成的影响等。1966~1982年间,美国政治局势和社会经济局面陷入一片混乱中,财富增长停滞,美国再次进入衰退时期。
"隐性萧条"时期(1966~1982…
4?"隐性萧条"时期(1966~1982年)的美国财富
"隐性萧条"这个词可以概括出美国经济社会在1966~1982年之间的主要特征。这个说法不仅可以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财富状况,同时说明了美国经济的基础是多么不稳固。1966~1982年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潜伏在60年代经济的表面繁荣之下,高额的贷款、消费热情的极度高涨、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合并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投机行为,以及政府对前景的过分乐观等,这一切都使得美国经济存在着巨大的隐患。林登·约翰逊总统宣扬美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他认为在越南战场上美国能够取得胜利,也有信心在他的任期内能够消除国内贫穷。然而,60年代末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社会中过分的盲目和乐观情绪,以及美国在越南战争上的失败,都在宣告着:美国战争的黄金时期彻底地结束了。如果说"隐性萧条"时期还有成功之处的话,那只能算是在基本公民权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这是美国在和平时期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轮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在1966~1982年间翻了3倍,中等家庭的收入水平迅速下降,在1970~1982年下降8%~10%。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莱斯特·萨罗就曾预言,中产阶级的没落将使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处于即将失去经济大国地位的边缘,这时的美国仿佛20世纪早期的英国一样。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威尔伯·米尔认为,美国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去扮演它之前在全球政治经济中所充当的角色。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和他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正在重温着由阿诺德·托因比和奥斯瓦尔德·施本格勒提出的"没落理论",美国在走下坡路的事实不可否认。
经济的萧条重重地打击了那些对未来盲目乐观的企业界人士。1975年,《哈佛商业评论》对1844位读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3/4的受访者对在未来10年中个人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的生存情况都表现出极度悲观的情绪。1974~1975年,联邦会议委员会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与会的企业管理者们一致认为,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在未来将会出现重大问题。
此时,美国的政府高层也是麻烦不断。尼克松政府面临着"水门事件"导致的严峻政治形势,很多共和党的高级官员都认为中央情报局会不遗余力地推翻现任政府的领导。1974年,罗纳德·里根还一度考虑转向第三党派。而7年之后,当他入主白宫坐上总统之位的时候,他想要撤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计划遭遇挫败。
在这一时期,似乎就没有发生过什么令人满意的事情。经济学家弗兰克·利维在他1987年出版的《美元与梦想》(DollarsandDreams)一书中将这一时期的美国称为"平静的衰退",而随后他又以更加激烈的词语来形容这场"衰退"。我们将在第四章看到,英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们以"大萧条"来形容1873年之后英国经济衰退的20年。那时,英国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缓慢,但没有发生过经济直线下降的情况。学者们通常认为正是这一时期使英国失去了对世界经济的领导权,"一战"前的繁荣也只是昙花一现。
"隐性萧条"时期(1966~1982…
1966~1982年的美国也如同19世纪后20年的英国一样,正在经历一个难熬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文化、经济、金融等所有领域都表现出各种令人不满的迹象。从美国财富方面看,我们应该说,这次股市的崩溃程度仅次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崩溃的程度。
1966~1982年,普通家庭收入锐减,道琼斯指数也从1966年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到1982年8月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温和下降阶段,在这期间股指从1000点下降为775点;另一个是急速跳水阶段,股指迅速降至260点,市值几乎损失了3/4。回忆1929年9月~1932年7月经济危机期间,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股票指数几乎下降近80%。这充分说明了1966~1982年对于美国来说也是一次隐性的或是悄无声息的经济危机。
个人财富在1968年时达到了高峰,当时全国百万富翁的数量超过10000名。《财富》杂志对美国富人财产进行了统计,排在前30名的富豪不仅有老牌的传统富商,也有几位第一次入围的新贵,其中有4位来自计算机和技术领域。
这些统计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讲都低估了富豪的财产总值,因为它们没有把资本收益算在其中,只是对现金净收入给出一个估算数值。下表是1968年美国个人和家族财富前30名排名列表。
表2-9?1968年美国前30位最富有的家族或个人排行榜
(单位:亿美元)
排?名家族或个人资产
1梅隆家族(石油、金融)19~36
2洛克菲勒家族(石油、金融)12~18
(续)
排?名家族或个人资产
3J·保罗·格蒂(石油)10~15
4霍华德·休斯(航空、电影)10~15
5H·L·亨特(石油)5~10
6埃德温·H·兰德(人造偏光板)5~10
7丹尼尔·K·路德维格(海运)5~10
8杜邦家族(化工)5~7
9福特家族(汽车)4.5~6
10惠特尼家族(石油、投资)4~6
11霍顿家族(玻璃制品)3.5~5
12N·巴克·亨特(石油)3~5
13J·D·麦克阿瑟(保险)3~5
14威廉·麦克耐特(3M公司)3~5
15查理斯·S·莫特(汽车)3~5
16R·E·史密斯(石油)3~5
17H·F·亚马逊(银行)2~3
18查理斯·艾伦(银行)2~3
19V·W·克拉克夫人(化妆品)2~3
20约翰·T·多伦斯(金宝汤公司)2~3
21查理斯·W·安格哈德(矿业)2~3
22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技术)2~3
23利昂·赫斯(石油)2~3
24W·R·休利特(计算机)2~3
25大卫·帕卡德(计算机)2~3
26约瑟夫·P·肯尼迪(投资)2~3
27伊莱·利利(制药)2~3
28弗里斯特·玛斯(糖果)2~3
29S·I·纽豪斯(传媒)2~3
30马乔里·M·波斯特(食品)2~3
1968年的富豪榜和1901~1914年的富豪榜相比,在很多行业领域都有相似之处,但行业种类更加多样化,一些技术领域的行业巨头,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巨头走进了富豪的行列。
"隐性萧条"时期(1966~1982…
回顾战后25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普通美国家庭的收入和财富有了快速的增长,而那些新兴行业却没有太大进展。进入60年代,这种情况开始慢慢改观,收入居中的占人口3/5的美国家庭已经不再是财富的主要流向。此时,大部分的财富又重新流入富人阶层手中。到90年代时,占人口1/5的富人阶层的财富收入已经超过占人口3/5的中产阶级的财富收入。这也预示着战后以来中产阶级财富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60年代末已经走下坡路的社会经济状况为70年代的经济萧条埋下了伏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通货膨胀造成的危害暴露无遗,这也是继1946~1947年之后的第一次,而且随着美国参加的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导致出现政府支出过大和巨额的财政赤字,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加难以控制。此时的美国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情况极为相似,它的国际贸易和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下降。这些将在第四章中进行详细介绍。4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如日中天,占世界工业制造业市场60%的份额,占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市场40%的份额,而到了70年代末,这两项指标均双双下降了一半。在西方工业国家中,美国的制成品出口份额在1953年时接近占到30%,而到197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3%。高通货膨胀率和不断下降的贸易地位,使美元贬值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很多外国政府纷纷将美元兑换成黄金。1971年,尼克松政府下令关闭黄金交易窗口,这引发了流通领域一次严重的危机。
通货膨胀还在持续。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工资和商品价格的管制。从1965~1970年,商品价格上涨了22%。1971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年均6%的水平上。从政治上看,政府对价格的严格控制使得尼克松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1972年的总统大选。从经济上看,进入1973年以后价格开始放开,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为6%,1974年为11%(源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1975年通货膨胀率回到6%。
受1973~1974年衰退的影响,商品价格在1976年时才基本得到了控制。然而,美国联邦储备局和由吉米·卡特领导的新的民主党政府都倾向于实施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因此,1977年通货膨胀率又重新回到了6.6%,1978年达到7.6%。针对这种情况,欧佩克开始实施新一轮提高石油价格的举措,此举导致20世纪后期通货膨胀趋势越发明显,1979年通货膨胀率为11.3%,1980年为13.5%,1981年达到10.4%,1982年才降到6.2%。
通货膨胀不仅给家庭收入和股票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改变了美国财富的格局,70年代美国社会典型的特征就是"滞胀"。在1970年、1973年和1974年这3年中,美国经济因衰退而陷入极度疲软的状态。而1972年、1976年、1977年和1978年这4年,经济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然而,随着中产阶级收入的下降,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也宣告结束。1980~1982年间,在美联储实施高利率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通货膨胀率继续上涨,这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跌至谷底。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真正的经济谷底是1982年的下半年,失业率在"二战"以后第一次上升到两位数。
面对经济衰退的现状,美国政府开始出台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其中包括大规模的联邦经济救援行动。这次行动是1929~1932年经济危机时政府成立"国家重建金融公司"以后,政府为挽救经济所采取的最大规模的行动。佩恩中央铁路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等分别获得了政府的单独救助。1978年新的《公司破产法》出台,布拉尼夫航空公司、约翰-曼维尔公司、译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存储科技公司、德士古公司和怀特马达公司等一批美国企业根据新法第11条的规定,纷纷向政府申请结构性重组或债务重组。
"隐性萧条"时期(1966~1982…
我们不能把财富走向的新趋势简单地归结为政党交替执政的结果。一些评论家总是愿意将美国财富跌宕起伏的现象看做是一场政治、经济之战,交战的双方是:北方原住民和南方的新贵。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等州的富豪与巴里·戈德华特、理查德·尼克松、罗纳德·里根等人结成联盟。从地理角度看,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南方这几个州所占美国财富的比重每一年都在稳步上升,主要涉及石油、航空、房地产、建筑和技术等领域。
经济中的地域影响在这一时期超越了政党间的分歧。理查德·尼克松希望在他第二届总统任期时能够为美国建立起新的精英阶层,他曾经寻求美国中部地区企业的支持,如《读者文摘》杂志、《电视指南》杂志和马里奥特假日酒店等。然而,"水门事件"彻底摧毁了尼克松的宏伟计划和雄心壮志。值得注意的是,1964~1982年期间有4任总统都来自南方的阳光地带,他们分别是:林登·约翰逊(得克萨斯州)、理查德·尼克松(加利福尼亚州)、吉州·卡特(佐治亚州)和罗纳德·里根(加利福尼亚州)。由此可见,南方在国家经济中的影响力大增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两党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分歧。
技术领域的大企业还不能在美国的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因为不断下滑的股票市场使资本和财富的增长极度扭曲。比如,在1968年的财富排名中,来自南方阳光地带的亿万富翁,像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罗斯·佩罗、利顿工业公司创办人特克斯·桑顿、LTV公司的詹姆斯·凌等都未能入选。而70年代不景气的经济形势,继续延缓了他们成为财富名流的脚步。
1982年,在里根政府执政期间,经济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保守主义理论家倡导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紧缩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和扩大政府财政支出,这两项政策措施都将加大财政赤字。这一政策主张的背后有三条思想源流:一是冷战分子认为应当加大国家的防御型财政支出;二是货币学家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要比其他经济管制更为有效;三是作为供给方的企业普遍认为减税比扩大需求更能刺激投资。1982~1992年10年间经济运行的结果表明,这一政策组合对于恢复经济来说有一定效果,股票市场翻了3倍。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并不是良性的、健康的,而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之下,这种不平衡包括贫富差距拉大、债务和奢侈品消费猛增、技术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是90年代"科技创造财富"浪潮的序曲。尽管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看,80年代与90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两个时期的经济繁荣从本质上看却是截然不同的。依靠科技的力量,美国在90年代赢得了经济繁荣,而且政府对普通人的生活给予了极大关注,这一点是以往各时期所没有出现过的。
"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
5?"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财富
一味地以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并不能使经济真正地好转,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形势继续恶化。里根总统借鉴20世纪20年代繁荣时期的经验,实行税收减免,试图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福布斯》杂志发布了1982年美国财富排名前400位的榜单,但这份年度排名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与历史上的财富排行榜相比,1982年的财富排名并没有什么新意和突破,受石油价格的上涨和财产继承关系的影响,石油企业大亨和先前那些富豪的继承人们依然在这次排名中占据着大多数席位。
表2-10?1982年美国前30位最富有的家族或个人排行榜
(单位:亿美元)
排?名家族或个人资产
1杜邦家族(化工、财产继承)100
2亨特家族(石油、财产继承)66
3洛克菲勒家族(石油、财产继承)33
4丹尼尔·路德维格(海运)20
5卡伦家族(石油、财产继承)20
6巴斯家族(石油、财产继承)20
7梅隆家族(石油、财产继承)16
8乔丹·格蒂(石油、财产继承)14
9菲普斯家族(钢铁、财产继承)12
10S·I·纽豪斯(传媒)12
11菲利普·安舒茨(石油)10
12弗里斯特·玛斯(食品)10
13大卫·帕卡德(计算机)10
14马文·戴维斯(石油)10
15普利兹克家族(房地产)10
16赫斯特家族(传媒)10
17嘉吉·麦克米伦(粮食)10
18考克斯家族(传媒)10
19安能博格家族(传媒)10
20柏克德家族(建筑)9.5
21科克家族(石油)8
22哈里·赫尔姆斯利(房地产)7.5
23萨姆·沃尔顿(零售业)7
24威廉·休利特(计算机)6.5
25维叶豪瑟家族(木材)6.5
(续)
排?名家族或个人资产
26威廉·卡鲁斯(房地产)6
27西里尔·瓦格纳(石油)5.5
28杰克·布朗(石油)5.5
29阿尔弗雷德·陶布曼(房地产)5.25
30E·迪巴托罗(房地产)5
"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
注:在本排名中,杜邦家族的财富可能有所偏差。一些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有资格以个人名义入围前30名,但在此都将其纳入所属的家族进行统计。
从1982年的财富排名看,上榜富人的实际财富总额和政治经济地位都大不如前。在个人百万富翁中,得克萨斯石油大亨H·L·亨特的继承人就有5位,只不过他们是作为亨特家族的成员集体出现在富豪榜上的。若要将1982年的财富与1910年进行比较,需要将多年来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再进行换算,才能使1910年的美元价值与1982年相当。(附录A列出了自1790年以来每一年的通货膨胀数值,为不同年度之间美元价值换算提供了依据。)
通过查询可知,1910~1914年的财富额乘以11就相当于1982年时的财富价值。由此可知,如果将当年约翰·D·洛克菲勒的财富放到1982年,其拥有的财富相当于11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安德鲁·卡内基则为45亿美元。然而从1982年的财富排名中可以看出,很多传统富豪的财富都大大减少,名不见经传的海洋运输业巨头丹尼尔·路德维格以20亿美元的财富资产排在美国富豪榜的前列。从排行榜附加说明中得知,我们看到的这个排名已经是在原来排名的基础上重新修正过的,它将本属于一个家族的多个财产继承人归并到一起,以家族的名字出现在排行榜上,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梅隆家族、亨特家族等。
道琼斯工业指数一直在底部震荡,1982年的财富排名从侧面反映出了美国经济滞胀的萧条状态。前30名中石油家族企业和个人最多,另外则包括木材、房地产和零售业等领域的行业巨头。而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头羊只有两位上榜,分别是大卫·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从传统领域和先前的富豪家族牢牢地占据富豪榜排名靠前的位置可以看出,社会缺乏新的财富创造力,因此没有涌现新一代的财富新贵。在经济萧条的年代里,人们的投资热情大打折扣,投资往往等于将财富丢向无底的深渊,更不用提期望未来的丰厚收益了。
国内政治状况和政府政策也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主张通过减税来刺激投资和生产的经济学家曾经建议里根政府实行减税政策。1982年,他们对国会与政府商讨部分废除1981年的税收减免政策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自己的合理建议被政府忽略了。美国农业带和五大湖工业区都相继出现了问题,人们给五大湖区起了个令其尴尬的外号,叫做"生锈地带"。在1982年美国财富排名公布后不久,国内失业率就达到了10%,年底时,中等家庭的收入滑落到1974~1975年的水平。
与20世纪初的情况相似,这次经济衰退很快见到了曙光。尽管我们说,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增长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在20年中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支持减税刺激投资政策的保守思想家乔治·吉尔德预言:未来微处理器、激光、微生物等行业的企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也将拥有政治上的发言权。目前看来实力弱小的公司已经蠢蠢欲动,并日渐显露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
技术领域企业在80年代正处于力量积聚时期,这股强大的力量一定会在某一天迸发出来。1979~1982年,在股票市场上一些技术企业的股票已经崭露头角,如天迪公司、泰乐公司、王安电脑公司、福莱姆电脑公司、洛姆公司、MCI等。10年前,最有价值的50只股票(也称为"漂亮50")中也出现过一些技术类企业,如宝丽来公司、施乐公司和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在1979~1983年期间,制造业支出大幅减少,美国经济正经历从低谷向光明的转变,此时只有技术型企业一枝独秀,保持着增长的势头。
投资者们对未来技术领域发展势头的乐观情绪要远大于政府。里根总统总是在强调,他最想看到的是,所有美国人都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和财政部长唐纳德一直借鉴2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政策和经验来应对当前美国的经济现状,但他们都明显地忽略了技术领域蕴藏的巨大潜力。
20世纪80年代没有出现像20年代中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那样的财富领军人物。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尚处于温和阶段。让里根总统和夫人感到骄傲的是南加利福尼亚州40年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电影电视、房地产、出版业、批发零售业、时装业等行业和领域。时任财政部长的唐纳德是著名证券交易公司的前主席,曾经在华尔街驰骋多年的他对金融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所以,当高科技领域的机构向政府寻求帮助以应对来自国外的威胁时(如美国商会和半导体行业联合会),总统和他的智囊团似乎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像支持五大湖工业区那样对技术领域提供帮助。在里根和布什两位总统在位期间,政府保守的执政理念没有积极推动技术领域的发展,这使他们错过了为美国经济注入强心剂的大好机会。
在里根总统执政时,经济的增长(尤其是1984~1985年)并没有带动技术领域随之增长,这从股票资本市场和生产力水平方面可见一斑,表3-15对此进行了说明。现在回想起80年代的那段历史,很多硅谷的风险投资者都对当时的政府感到失望,他们认为那是一个让人压抑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服务领域,不少评论家嘲讽说,那是一个依靠信用卡消费来支撑的时代。
开始于1982年的经济增长,其动力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军费开支的大幅增加,这些钱投入到国家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中;二是企业投资额的增长,这一点受惠于1981年出台的减税政策,投资人把钱用在发展潜力较大的计算机领域的投资上,当然更多的还是投向了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和其他建筑领域;三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增多,这些钱回流到社会经济中带动了经济发展;四是与20年代的情况相似,金融活动开始变得频繁,主要表现在:股票市场再度活跃、财富效应显露;企业合并和融资收购行为的多样化;银行业和投资部门的就业率稳步上升。金融领域不断地进行着创新性发展,持续增加的贷款额和利润额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促进不断攀升,共同刺激了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繁荣。
在繁荣的市场背后,20世纪共和党主流的经济理念仍是要使国内各个领域共同实现财富增长,而不是单独扶持某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增长。但是,制止通货膨胀、放松政府管制和减税等政策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增长,尤其促进了那些财富巨头资产总额的上升。不过,政府对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感到奇怪。在1982~1992年间,道琼斯工业指数翻了3倍,即使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也翻了两倍多。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希说,富商们通过企业的合并和融资等手段,在股票市场上获得了大量的资本份额。由于股票市场的繁荣、税收政策的变化、房地产的刺激和收购其他公司的机会,使得原先富豪的财产继承人继续占据着从前的财富地位,而且也没有新的力量向他们发起冲击。
"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
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表达了对80年代经济发展的忧虑。他说,从1981~1986年,个人所得税大幅降低,最高一级所得税从70%降至28%,这在增加人们收入的同时大大刺激了消费。人们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住宅,或者用来旅游,购买汽车、珠宝、游艇、高档服装等,而不是主要用于储蓄和投资。即使是投资,人们也是利用投资的机会把钱变成流动资产,参与企业的合并、收购、接管等活动,或是利用购买企业债券的机会进行套利。总之,这一时期人们很少将钱用于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上。
1979~1989年,占美国总人口1%的富人阶层的财富总额翻了将近1倍,从占全国总财富的22%上涨到39%,这大概是美国有史以来富人阶层财富上涨最快的时期了,第三章图3-7引用了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由此可以看出,1981~1993年,在里根和布什两位总统执政期间,享受更多实惠的是富人阶层而不是广大的民众。曾经对19世纪的美国与欧洲进行过深刻比较的经济学家爱德华·沃尔夫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财富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其财富集中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
到1992年为止,在共和党连续执政的12年中,除了石油业巨头的影响力减弱以外,在财富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1992年,排在美国财富榜前30位的富豪中只有3位来自技术领域,他们是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保罗·艾伦,以及罗斯·佩罗特。对20年代经济政策的复制,利用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金融资产等举措,共和党政府的努力使美国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在1992年的财富排名中,个人或家族的财富是10年前的2~3倍,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所未曾有过的。
表2-11?1992年美国前30位最富有的家族或个人排行榜
(单位:亿美元)
排?名家族或个人资产
1沃尔顿家族(零售业)250
2玛斯家族(食品)90
3杜邦家族(化工、财产继承)86
4S·I·纽豪斯(传媒)70
5比尔·盖茨(软件)63
6巴斯家族(石油、财产继承)62
7梅隆家族(财产继承)56
8洛克菲勒家族(石油、财产继承)55
9约翰·克鲁吉(媒体)55
10沃伦·巴菲特(投资)44
11考克斯家族(传媒)42
12萨姆纳·雷德斯通(传媒)35
(续)
排?名家族或个人资产
13普利兹克家族(房地产)34
14多伦斯家族(食品)33
15科克家族(石油)30
16亨特家族(石油)30
17赫斯特家族(媒体)29
18罗恩·佩雷曼(投资)29
19泰德·艾瑞森(海运)29
20保罗·艾伦(软件)28
21劳伦斯和普莱斯顿·蒂斯奇(媒体)28
22鲁珀特·默多克(媒体)26
23理查德·狄维斯(市场营销)25
24杰伊·阿姆德尔(市场营销)25
25菲普斯家族(钢铁、财产继承)25
26安纳博格家族(媒体)25
27罗斯·佩罗特(计算机)24
28埃德加·布朗夫曼24
29H·L·希尔曼(投资)24
30泰德·特纳(媒体)19
资料来源:"TheForbes400",Forbes,October1992.
"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政府试图将一切问题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解决,这种理念是对经济发展的误导。我们将在第五章详细阐述自由放任主义,它的确在20世纪20年代时对经济的发展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造成过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80年代它又卷土重来。政府一味地依靠市场自身对经济的调节能力,而不主动采取积极的政策应对发生的问题,这样的执政路线难免让人为之担忧。联邦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利用政策杠杆去完成市场完成不了的任务。然而,里根政府坚持的是有限政府和经济自由放任理念,无论是减税以刺激投资、放松资本管制,还是劳动力和贸易政策、帮助银行脱离困境等政策措施,都可以看出里根政府正在试图缔造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
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自1790年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对国家有效的管理都基于积极运用联邦权力这一点上,而不是无为而治。杰斐逊执政时期寻求围绕国家银行建立一种新型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之后麦迪逊总统在1812年英美战争以后开始制定政策以刺激商业发展。而20世纪80年代,保守的美国政府却很少采取政府行为来促进经济目标的实现,即使现实情况需要政府施以援手时,政府也总是袖手旁观。1932~1968年,自由主义者针对贫困和其他社会不稳定因素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涵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方面。80年代,美国政府面对的社会风险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尤其是投资人为追求高额投资回报而将金钱投向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或是进行海外投资。
美联储的成立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它不断扩展的职能对于美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70年代初期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联储对由此产生的影响及时进行了处理,使得经济得以平稳地运行;1980年通货膨胀时,美联储积极推动联邦政府逐步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美联储不是一个由选举而产生的委员会,它是由政府官员管理的,官方机构与私人银行参与其中。美联储实际上执行的是美国"中央银行"的职责,它赋予银行权力,调整财富增长的失衡状态。美联储的出现使人们联想到美国最早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那是1791年获批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
自由市场的坚决拥护者们与左翼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致,他们都不赞成联邦政府对银行的保护和控制。80年代中期,米尔顿·弗里德曼在接受采访时,批评了市场竞争减弱和正常性经常风险消失的现象,他称银行业为"永远不会失败的经济部门",并且没有银行家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因为很多银行过去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赞助者,银行业被政府严格地保护起来。在联邦政府的偏袒和保护下,美国经济的总体走向开始与金融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著名金融观察家詹姆斯·格兰特把政府保护银行业的过程称为"信用风险的社会化"。他认为,人为地打破商业周期的正常规律是对国内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严重扭曲。詹姆斯还指出,商业周期和它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是必然的,而且这一规律不可违背,想要通过掌控商业周期以获得经济繁荣,只能是扰乱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一做法,无疑使具有现代金融体系和福利国家特征的政府无意中鼓励了投机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
在一直奉行自由市场的国家,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成了异乎寻常的举动。英国《经济学人》在1991年发表文章讽刺道,从政府大规模的储蓄贷款救援行动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已经登陆美国。这次大规模的政府经济救援行动历时多年,主要依靠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1989年刚刚成立的联邦处置信托公司。1980~1994年间,有2912家联邦保险存款机构倒闭,相当于每隔1天就有1家倒闭,倒闭金融机构持有9240亿美元的资产,相当于每天需要变现或处理1.68亿美元的资产。由于银行业危机严重,致使其保险基金入不敷出,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储备也被消耗殆尽。到1988年,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已出现了780亿美元的赤字。国会于1989年通过《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法》,撤销了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设立联邦处置信托公司,并动用纳税人的钱解决了此次储贷机构的危机。
大规模的银行破产这一严重的事实摆在了美国政府面前,成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处置信托公司面对的棘手问题。1990年,面对日益深化的银行业危机,作为美国政府部门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处置信托公司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清理面临倒闭的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单就处置信托公司来说,就动用了21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来开展救援行动,这些钱几乎全部来源于纳税人。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救援行动都是必要的。由于银行的破产,存款人的钱需要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处置信托公司来代为偿还。一些存款大户损失惨重,此时保险机构往往突破10万美元的保险限额,对存款人进行全额资金偿还。
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政策在社会上引起的激烈讨论,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平息下来。现在回顾那段历史,美国政府的确创新了一种"产业政策",无论对私人财产还是对联邦储备来说,政府的重要性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政府没有像以前一样帮助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也没有寻求建立新型的技术产业部门,而是坚决地保护和支持银行和金融领域的企业,使它们避免各种市场风险或者将它们从危机中解救出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地位逐渐攀升,在布什和克林顿政府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领导人都在金融领域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叶,美国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从表2-12可以看出,里根政府时期中产家庭的所得税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他们财富的增长,对中产家庭来说那些日子是段痛苦的回忆。图2-2描述了1983~1993年期间美国失业率状况,尤其是白领阶层的失业率10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在前面1992年的财富排行榜中可以看出,美国富人阶层的整体财富增长情况要好于占人口1%的富豪们。到1992年,因经济形势而引起的政治主张的差异开始具体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将里根和布什执政期间的经济形象地比喻为:富人挖到了金矿,而穷人捞到的只有稻草。
"贪婪年代"(20世纪80年代…
表2-12?1948~1992年美国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
A:1948~1992年的税率变化情况:中产家庭与百万富翁的比较
(%)
年?份中产家庭联邦税率占人口1%的富人阶层联邦税率
19485.3076.9
19559.0685.5
196012.3585.5
196511.5566.9
197016.0668.6
197520.03-
1977-35.5
198023.6831.7
198125.09-
198224.46-
198323.78-
198424.25-
198524.4424.9
198624.77-
198723.21-
198824.3026.9
198924.3726.7
199024.63-
资料来源:1948年数据来自《美国统计史》(TheStatistic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976);1955~1983年的数据来自美国财政部办公室的税收统计;1984~1990年数据的来自《社会保险改革的正反道路》(RightWaysandWrongWaystoReformSocialSecurity),华盛顿特区:城市学会出版社,1993年版。
1990~1992年,白领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境况不佳,这严重影响了共和党政府执政的公众信任度,人们对共和党政府的执政能力开始提出质疑,这些将共和党的政治权力推向了危险的边缘。各大商业杂志纷纷发表文章,对白领阶层第一次遇到如此大的经济问题给予了很多关注。从新英格兰地区到加利福尼亚州,中等家庭的孩子不再带饭到学校吃,而是开始与穷人的孩子一起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午餐。他们的父母有时会为地方政府和社区做一些公益活动如除草、修剪草坪和扫雪之类的,目的是为了在房产税评估时能够抵消掉部分税款。《费城问询报》报道,大城市的失业率实际上要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数字。来自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认为自己已经失业的人口数与劳工统计局发布的地方失业人口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要明显多于后者。
从图2-2可以看出,1983~1993年的10年间,白领阶层的失业率不断上升,在1992年总统大选时达到了最高点。白领阶层经济状况不佳也成为共和党在1992年总统大选中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罗斯·佩罗在1992年总统大选中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获得了19%的选民支持率。而布什的支持率从4年前的53.6%下降至37.7%,这使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以6个点的优势赢得了总统大选。
技术爆炸和经济泡沫时期(2…
6?技术爆炸和经济泡沫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财富
在整个80年代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技术产业并没有搭乘上产业大发展的班车。股票市场在给富人阶层带来财富的同时,并没有为普通民众创造更多的财富。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82年的775点上升到1992年夏天的3200点,但是此时的消费价格指数却是1929年的8.3倍。如果将消费价格指数的因素考虑进去,股票市场的财富价值刚刚重新达到自胡佛政府以来的历史高点。1992年以后,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的经济大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起起伏伏,但技术产业却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对此我们会在第六章进行详细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由此形成的经济泡沫却给人们造成了经济极度繁荣的假象。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经济泡沫于2000年最终形成。2001年,纳斯达克股票指数开始了最严重的一次下挫,然而在接下来的3年中,技术产业仍然继续着它前进的步伐。
经济泡沫的破灭让人们联想到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如:1635~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1719~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1844~1848年英国的"铁路热",1925~1929年美国2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以及1982~1989年日本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这些事件都成为各个国家国内经济的重要转折点,有的甚至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不同于高尔夫和豪华游艇,互联网经济不属于共和党政府支持的对象,在共和党的"文化字典"里压根没有互联网的概念。当然,那些建立Yahoo、Google、AskJeeves等强大搜索引擎的技术领域精英也不会得到共和党政府的重视。共和党联盟所要争取的是中间选民,主要包括南方和东北部的蓝领工人、中部传统农业区和"里根民主党人"(指在1980年和1984年总统大选中支持里根的民主党人)。共和党对那些被称为"互联网行业温床"的领域如传媒、教育和"知识"产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除了一些小型的研究项目以外,里根和布什政府都忽略了来自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对政府的诉求。这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请求政府帮助它们提升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作为惠普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里根政府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前主席,共和党人约翰·扬在1992年的总统大选时,开始转而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