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雨果

_2 佚名(现代)
父老、妻女、夫妇,全在它的利刃下倒落;
群鸦环绕着这个城市号啼不停。
少女的心怦怦跳动,作母亲的浑身发抖!
王呵,她们在哭泣她们那凋谢的青春;
暴戾的战马把她们还未断气的尸体,
给了打击和强吻的蹂躏,拖到帐篷的外边!
所有的幼小孩童被践踏在铺路石板下面,
还在喘息;铁蹄浸润在他们的血泊里
……
与作者的第一部诗集相比 ,雨果的思想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其诗歌形式的变化。那铿锵有力的语言,那和谐一体的诗韵诗节,令人惊赞不已。且让我们引述那首超越时空的《消魂》结束这一小节:
一天夜里我独立旷野:
天上无云,海上无帆,
我的目光越过了万水千山。
高山、森林乃至整个大自然
仿佛随同我向灿烂的群星,
雨果     44
向汹涌的海洋一起叩问上苍。
金灿灿的星辰无穷无尽,
时而静寂,时而大声,在永恒的和谐中,
垂下了它那辉煌的王冠,
蓝色的海浪骄傲地掠过,
落下了多沫的波峰--它们一齐反复说:
它,全能的造物主,就是一切!
雨果     45
第六节  《欧那尼》之战
1829年2月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浪漫主义戏剧《亨利三世》在巴黎的剧院里举行首场演出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帷幕降下后,雨果走上前去表示祝贺。他紧紧地握着大仲马的手,充满自信地说:“下一回该轮到我了 。”
3个星期后 ,他写出了剧本《玛丽蓉德洛尔美》。剧本梗概是:美丽的玛丽蓉爱上了勇敢的平民狄杰。玛丽蓉没有告诉狄杰自己的高等艺妓身分;狄杰将玛丽蓉看作纯洁和美德的典范。一次 ,狄杰在同侯爵决斗后,为逃避当局的追捕,带着玛丽蓉躲到了一群喜剧演员之中 ,这才知道了玛丽蓉的真实身份。他的理想破灭了。狄杰万念俱灰 ,主动向当局投案自首。绝望的玛丽蓉去向国王求情 ,狄杰的对手也请求国王开恩。路易十三同意了;但旋即又撤销赦令,用断头台代替了绞架。狄杰被绑缚刑场 ,他至死也没有宽恕玛丽蓉。
剧本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 获得了浪漫主义拥护者们的一致好评。好几个剧院的经理争着要上演这个剧本。但内务部以该剧攻击在位国王及诽谤国王雨果     46先祖为理由 ,禁止《玛丽蓉》的上演。查理十世为了安抚雨果 ,答应再给他两千法郎的年薪。但雨果愤怒地拒绝了。
雨果不愿轻易放弃阵地,他要与古典派继续战斗。他立即着手写作一部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戏剧《欧那尼》。不到一个月,剧本完成了。剧本大概内容是,贵族子弟欧那尼一心要刺杀卡洛斯国王,因为是他的父亲下令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欧那尼与公爵的侄女唐娜莎尔相爱;但国王却将唐娜许配给年老的公爵,他自己也觊觎着唐娜的美色。后来 ,欧那尼与公爵合谋刺杀国王 ,结果反被国王悉数活捉。此时卡洛斯当选为日耳曼帝国的皇帝,他宽恕了谋叛者,恩准欧那尼与唐娜完婚。新婚之夜,公爵前来索命,欧那尼和唐娜双双自杀身亡,公爵也同归于尽。
这个戏剧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情节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的规定 ,同时它也跨越了古典主义戏剧规定的悲、喜剧绝然分开的界限 ,将悲、喜剧的成分表现在同一个剧里 。它还是作者在《〈克伦威尔〉序》中阐述的文艺原则(如对照原则)的一次成功运用。
此戏剧还未在剧院上演 ,人们就已预感到风暴将要来临。在排演过程中 ,保守势力不断派人前来寻衅滋事,他们还在报刊上开展舆论攻势,进行围剿;政府的检查机关也处处予以刁难。因此 ,雨果和他的那些雨果     47浪漫主义运动的拥戴者们,在演出之前,也积极准备 ,到处联络人马,要同对手较量一番。
1830年2月25日 ,《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举行首场演出。在开演之前 ,雨果早早地来到了演出大厅 ,迎接他的支持者们入场。为了挫败反对者的阴谋,他们必须提早入场,以抢占有利地形。演出是在晚上7时开始 ,拉拉队按照剧院的规定从下午3时起就入场了。只见一群群青年鱼贯而入。他们穿得怪模怪样,其中大都留着长发、络腮胡子,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工作服,有西班牙外套,有罗伯斯比尔式背心,有亨利三世式帽子,而独不见时装;尤其以青年诗人、画家泰奥菲勒戈蒂埃的大红缎背心和垂到腰下的一头浓发最引人注目。古典派的拥护者也不甘寂寞 ,他们从各处搜罗来垃圾 ,然后自屋顶上向下面的人群倾倒,巴尔扎克的头上也挨了一个白菜根儿的袭击。
快要开幕了,楼顶上忽然撒下来无数的小白纸片,在空中纷纷扬扬,飞向包厢、月楼、音乐台,粘住在观众的衣服上、鼻子上、女宾的头发上 ,滑进女人的上衣。全场的人都站起来,扑衣服,抖头发。究竟这是谁干的?是反对派,还是一个恶作剧爱好者,人们始终没有查出来。不过,以后每逢雨果的戏剧上演,都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第一幕开启了。演员刚刚说出第一句台词 ,月楼雨果     48和音乐台上即发出哄堂大笑声。当读到第二句时 ,台下的笑声更厉害了。从第二幕开始,就有人起哄了,并且到处出现了嘘声。青年支持者们毫不气馁 ,随即进行了反击。每当反对者们发出嘲笑声时 ,青年们即以大声喝彩予以回应。反对者的嘘声和尖利的笑声更厉害了,但旋即被更强烈的喝彩声所压倒。就这样,每当古典派想表示不满时 ,便有比他们强大得多的声势将他们镇住。那一晚的演出算是成功地结束了。
第二天 ,报刊上出现了大量嘲笑《欧那尼》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身着奇装异服的青年人,成为保守文人抨击的主要对象。当天晚上的第二场演出 ,较之前晚要激烈得多。
第三晚的演出最为艰苦 ,因为剧院不能再提供特别的权利 ,雨果只能分得几张戏票。那时的演出都有专门的鼓掌班 ,但是习惯于古典派的鼓掌班对这个剧本并不热心。剧院经理只好以私人名义拿了100张票送给作者。因此,从这一晚起,台下的斗争就要在100名雨果的支持者与1500名传统观众对垒的条件下进行了。
果然 ,拥护古典主义戏剧的观众们使尽了各种解数。嘘或笑,是他们最常用的手段。只要演员一开口,他们就发出嘲讽的、奚落的、尖刻的笑声。有的故意拿出报纸当众阅读;有的背转身子表示鄙夷;有的把包雨果     49厢门踢得山响 ,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还有些人发出喧嚣的叫声,存心让别的观众听不见,台上的演员没法表演。那100个勇士也不甘示弱,他们跺着脚,敲着椅子,狂声吼叫,痛骂打嘘发笑的人。
就是这样 ,《欧那尼》连续演出了四十五场 ,场场爆满 ,场场出现两派激烈的较量。只到剧中女主角告假,方才停止演出。但8年以后,当《欧那尼》重上舞台时,全场只闻掌声和喝彩声,再也听不到那四处冒起的嘘声和尖笑声了。
《欧那尼》的支持者远远不限于巴黎市区。在图卢兹,一个青年为了捍卫该剧的荣誉而和别人决斗;在力摩日,一位龙骑兵大尉临死时留下遗嘱,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这样的题词 :“维克多雨果的忠实信徒葬于此墓 。”
《欧那尼》的成功上演 ,标志着浪漫主义的戏剧战胜了古典主义戏剧 ,浪漫主义从此在巴黎舞台上占据了主宰地位。在法国文学史上 ,它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雨果     50
第七节  《巴黎圣母院》
1831年1月14日  , 雨果写完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最后一行字。
记得五个多月前,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雨果下决心摆脱其他种种事务 ,专心将这部小说完成。据雨果夫人回忆,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毛线衬衣,将全身从头到脚严严包住。他把衣服锁在箱子里 ,免受出门的诱惑,一心钻进小说里,像钻入监狱一样。除了吃饭和睡觉,从不离开书桌一步。
现在,望着那滴墨不剩的墨水瓶,他伸展腰肢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了这部小说 ,他已准备了3年时间。他读过许多历史著作、编年史、目录索引和文献资料 ,研究了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 ,考察过当时的古老建筑遗迹。他自己知道,这部书不是历史研究,主要想借机写一写15世纪的风俗民情、宗教法律、艺术文化……而这也不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此书有何优美之处,在于它是想象、奇异和幻觉的结合 。”
《巴黎圣母院》共11卷。上册6卷,下册5卷。
故事发生在1842年的巴黎 ,正值法国国王路雨果     51易十一统治的末期。狂热的人群聚集在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欢度宗教节日:愚人节和主显节 。这时出现了一场骚动,有人在叫:“爱斯梅哈达来了!”于是,所有人们的眼光都转向了广场中心 。在焰火旁,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正在翩翩起舞 ,她就是那个万人瞩目的爱斯梅哈达 —— 一个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的姑娘。
夜深了 ,爱斯梅哈达带着小羊走了 ,好奇的诗人甘果尔暗暗跟随着她。在偏僻的路角 ,姑娘突然被人抢走 ,诗人大喊救命。正在这时 ,皇家卫队长弗比斯率众弓箭手赶到 ,将抢人的加西莫多抓获 ,爱斯梅哈达从此爱上了这位风度翩翩的军官。
诗人甘果瓦在慌不择路中不幸误入乞丐王国  。按照这里的“法律” ,对闯进来的 “上等人”,要象政府绞死流浪人那样将他绞死 ,除非有一个乞丐王国的女人愿意嫁给他。就在他即将被杀死时 ,纯洁善良而又勇敢泼辣的爱斯梅哈达挺身而出 ,表示愿与他结婚,以四年为期,虽然她并不爱他。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知识渊博 ,与国王颇有交情。他收养了残废丑陋的弃儿加西莫多 ,后者对他忠心耿耿 ,并作了圣母院的敲钟人。克洛德无法抑制自己对爱斯梅哈达的欲望——正是在他的指使下 ,加西莫多抢走了吉普赛姑娘。
雨果     52
加西莫多被判处绑到格雷勿广场的绞台轮盘上接受鞭挞。烈日暴晒,伤口流血,他发出痛苦的呼号 ,请求路人给他水喝 。他得到的只是路人的咒骂和嘲笑;克洛德假装不认识似地躲开了。这时候 ,爱斯梅哈达来了 ,她把盛着水的葫芦送到他的嘴边。代人受过的加西莫多有生以来第一次哭了。
克洛德每天从圣母院的钟楼顶端窥视着爱斯梅哈达的行踪;他无法得到她的爱,便想毁灭姑娘的爱。在爱斯梅哈达与弗比斯幽会时,他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姑娘。爱斯梅哈达因此被判处死刑。
执刑这一天,克洛德借着听犯人忏悔的机会,告诉姑娘说,只要答应爱他就可把她救下来,爱斯梅哈达拒绝了。她依旧对她的心上人忠贞不二。但当她看到弗比斯目无表情地掉转身子 ,挽着一个贵族小姐的胳臂走开时,她的心碎了。就在刽子手即将行刑的那一刻,敲钟人自天而降,将爱斯梅哈达救了出来,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地”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
加西莫多对姑娘无限爱慕,体贴入微。他对她说:“我使你害怕。我很丑,不是吗?决不要向我看,只听我讲话好了……你是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声!——我,我是可怕的东西,不像人,不像兽,不知是一种什么比岩石还坚硬、皱缩和难看的东西 。”他尽一切努力要让爱斯梅哈达高兴。当他知道姑娘思念雨果     53弗比斯时,他设法通知弗比斯前来见面;当他的恩主克洛德发现姑娘后企图施以强暴时,他坚决给以阻止。
国会将吉普赛女郎视为女巫 ,国王决定要在三天后将她绞死。法院准备闯入圣母院实施逮捕;闻讯前来保护爱斯梅哈达的乞丐王国的流浪者和穷人开始攻打圣母院,希望救出姑娘。混战中,克洛德将姑娘劫出圣母院,并向姑娘求爱,但被拒绝了。恼羞成怒的克洛德将姑娘交给因失去女儿而疯狂了的女修士居第尔。居第尔正要害死姑娘 ,突然发现她就是自己在16年前被吉普赛人偷走了的女儿;她赶紧将女儿藏起来。克洛德指使官兵将爱斯梅哈达抢走了 ,并在圣母院的钟楼上看着她被绞死。正当他露出魔鬼般的狰狞笑容时,无比悲痛的加西莫多愤怒地将他推下钟楼,他掉进深渊中淹没了。傍晚,加西莫多也失踪了。
18个月以后 ,人们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尸体。女尸身上带有珠链,颈上挂着袋子,那是爱斯梅哈达;男尸肢体畸形,驼背瘸腿 ,紧紧抱着女尸,显然这是敲钟人加西莫多。
这是雨果按浪漫主义原则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它成功地运用了对照原则 ,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爱斯梅哈达是美和善的化身。她天真热情 ,纯洁美丽;她来自社会的底层,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但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无论是斯文的诗人甘雨果     54果尔,还是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当他们处于困境中时,爱斯梅哈达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她对爱情无比坚贞,虽然寄托非人,但更足以衬托出她之洁白无暇;她不畏强暴 ,宁死也不愿屈服于克洛德的淫威。一个至善至美的女子就这样被毁灭了。通过爱斯梅哈达的命运 ,小说谴责了封建专制社会的黑暗和宗教势力的残暴。加西莫多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残废人。他受人戏弄,被人嘲笑,只有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敲钟的事业之中,并倾听到那洪亮浑雄的声音时,他才体味到自身的生命意义。他忠贞善良,同时亦富于正义感,有着一颗向善的心灵。他自己非常丑陋,但却崇敬美丽,甘愿为美牺牲一切。作者在加西莫多身上 ,表现了正义、爱情、善良的美德,如何战胜和改变了邪恶、丑陋,从而在丑恶的形体上,升腾起美的灵魂。
克洛德既是教会邪恶势力的化身 ,也是宗教桎梏下的牺牲品。这是一个具有复杂个性的人物。他将弃儿加西莫多收留并抚养长大;但为了占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竟不惜一切卑劣手段。他那内在的人类天性如渴望爱情、崇尚美丽、向往人生 ,在禁欲主义的宗教教条的禁锢压抑下扭曲变形 ,以致使他成为毁灭人间美善理想的恶魔。雨果对人类的观察是深刻的。通过克洛德的悲剧下场 ,他不仅活画出一个宗教变态迫害狂的丑恶嘴脸,同时更揭露了宗教的反人性性质。雨果     55
小说也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法律及其最高代表国王。法律只不过是神权和世俗政权结合的产物 ,用以维护宗教和政权统治的工具;而表面勤奋简朴的路易十一国王,当感到自身受到威胁时,立即发出了“把平民斩尽杀绝,把女巫绞死”的残酷命令。
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 ,充沛的激情,强烈的对比,浓墨重彩的笔调 ,绚丽多姿的背景描写,这一切都使这部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而建基于现代认知的历史及人性的描写 ,更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美学价值。
小说《巴黎圣母院》如同那古代建筑术的奇迹——巴黎圣母院一样,巍峨壮观、高耸入云。
雨果     56
第四章  为共和国而战
第一节  “明天属于人民”
就在雨果撰写《巴黎圣母院》之前 ,轰轰烈烈的“七月革命”爆发了。
1830年7月26日 ,政府机关报《通报》上刊登了违宪的敕令和政府法令。敕令规定 ,政府要加强书刊检查;解散下议院并在今后限制其活动;废除选举法,仅仅保留贵族土地所有者的选举权。
法国政府首相颁布的这些敕令 ,显然是旨在巩固王权,维护反动统治 ,是压制民主与自由的强力措施。在公布的当天 ,即受到巴黎人民的激烈反对。人们走向街头,并发出阵阵高呼声:
“自由万岁!打倒波旁王朝 !”
7月29日 ,杜伊勒里宫的上空升起了三色旗。波旁王朝推翻了 ,贵族金融寡头专政的七月王朝建立了。银行家拉菲特和拉法埃特将军成为临时政府的首脑;王室后裔的亲王奥尔良公爵被尊为国王 ,称路易——菲力浦第一。
雨果穿上了国民自卫军的军服 ,并准备去服役。雨果     57对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 ,他是举双手欢迎和赞成的。他认为,目前共和国暂不成熟,因此君主立宪政体应该成为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今天是国王统治,明天便属于人民 。”
8月10日 ,他写了一首讴歌七月革命的颂诗。在诗中,他满腔热情地写道:
啊,多么辽远广阔的未来!
法国人!青年们!朋友们!
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把我们,
引向美好、正义、和平的时代。
我们前面说过,由于儿时母亲的影响,青年雨果曾经是一个热烈的王权主义者。随着他对现实社会认识的日益真切和深刻 ,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还是在1821年12月,那时雨果刚刚19岁,法国西部酝酿一次反对君主制的起义。因起义计划泄露 ,当局决定逮捕雨果中学时代的同学爱德华德龙并要将其判处死刑。雨果事先得知消息后 ,急忙写信给德龙的母亲 ,让德龙到他家避难。但他的这封信竟被官方私自拆开检查。幸亏德龙已经逃离法国 ,才免遭灭顶之灾。在这件事上,既反映了雨果对自由主义者的同情;同时,由于亲身体验了政府的卑鄙手段,也动摇了他的雨果     58保皇主义信念。
雨果并非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有时他会入境随俗地接受当权者的统治;但他从未放弃他的人道主义观念和同情自由主义者的思想。1839年5月的一天,社会主义者巴贝斯和白龙季发动了起义,但很快被镇压下去了。巴贝斯被捕 ,政府的部长们将他判处死刑。雨果是在剧院观看自己的戏剧上演时得知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清晨就要执行 了,已经来不及上诉,也不能上诉了。雨果立即走入戏台后面,找来一张吸墨纸,挥笔写上下面的四句诗:
看象鸽子一样飞去的你那天使的分上!
看象芦苇一样幼弱的皇家赤子的分上!
再一次请开天恩;为坟墓增光,开恩吧!
为摇篮增光,开恩吧!
写毕,他找来信使,要他立即将此信送给国王。第二天,雨果听说并没有执行死刑,这才松下了一口气。以人类最基本、最普通的情感去打动统治者 ,唤起对方的怜悯之心,从而达到拯救他人生命的目的,应当说这是成功的一例。雨果面对现实是这样处理的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同样贯彻了这种道德济世的精神。他赞成七月革命,拥护推翻波旁王朝,正是因为痛切地感雨果     59受到了封建统治压抑人性、草菅人命的恶弊。雨果     60
第二节  纷落的秋叶
1831年秋天,雨果出版了《秋叶集》。这是一部抒情诗集。在迷茫的田野、萧疏的树林、清晨的露珠和残阳夕照的血红景色中 ,叙述了凄美的回忆。家庭、爱情、大自然 ,构成了这部诗集的主体。诗人把思绪的目光转向过去。他想起了他的童年以及他死去的亲人;母亲的慈爱,父亲的威武 ,幼时见到拿破仑的情景,都一一出现在他的笔下。他也以最温柔的笔触,写出了家庭的幸福和他对妻子的感情。譬如他在找出了早年他同安黛尔恋爱时的几封情书后写道:
啊,青春时代的情书,真挚的爱情的激荡!
往昔如痴如醉的情感在心田重又荡漾,
我噙着泪花亲吻着一封封情书
……
在这几行诗里 ,诗人抒发了对旧日那热烈真纯的爱情的眷恋和对美丽的青春岁月的回味;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往日不再的惆怅和莫名的伤感。
事实上 ,诗人的这种惆怅和伤感是有其来由的。雨果     61虽然自从《欧那尼》上演大获成功以后 ,雨果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年收入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镑,他和妻子不用再过以前那种捉襟见肘的穷苦生活了 ,但他的家庭里也在发生着某种微妙的变化。
妻子安黛尔常年忙于家务,颇感劳累;她已经生了4个孩子,她害怕再怀孕,对丈夫的情欲也已疲于应付了。她有自己的才情和爱好,她能写作,也善绘画;可这一切在雨果的创作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相形失色 ,也因为丈夫对她近于自私的严厉管束而无法得到发挥。一个漂亮的女子有一个名声显赫的男人自然会获得某种满足;但一个生性好强、富有进取心的女子也会因此感到某种压抑。加上雨果对家庭日常开销有严格的规定,将钱财抓得很死 ,安黛尔觉得生活得太累了,颇不开心 ,因此与丈夫渐渐疏远开来。这时她与雨果的朋友圣勃夫认识了。她与他很谈得来。后者和蔼可亲,富有才情 ,也爱向安黛尔献殷勤。他对安黛尔总是彬彬有礼,陪着她谈天说地。在安黛尔面前,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常常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日子一久,安黛尔对圣勃夫产生了好感;而圣勃夫也狂热地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而且后来他对雨果也没有掩饰这一点。
圣勃夫是雨果那一时代法国文艺批评的代表人物。他写过诗歌 ,也发表过好几部长篇小说 ,但真正使他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坛占有一席重地并扬名后世的却是雨果     62他的有关法国文学的评论文章和大量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批评论著 。在他之前,法国还没有出现专门的文艺批评家;经过他的毕生努力,文艺批评终于成为一门系统的艺术。作为划时代的文艺批评家 ,他的评论文章对当时的诗人、作家影响很大。他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并发挥了重大作用。雨果的《短曲与民谣集》增订本出版时,他所在的《地球报》编辑部派他去采访雨果。志趣的相投使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后来,每当雨果的作品出来时,圣勃夫的评论文章都给了他有力的支持 ,而圣勃夫的评论是极具权威性的。因此 ,在雨果通向成名并成为伟大文学家的道路上 ,圣勃夫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圣勃夫起初在与安黛尔认识时,相当安分守己。他钦慕和敬佩雨果,同时也钦慕和敬佩朋友的美丽的妻子 ,但后来这种感情逐渐逸出了常轨。他长相丑陋,并患有隐疾,却又才华横溢;这种矛盾使他的心理产生某种变态。正如他喜爱通过对作者的心理分析来阐释作品和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推断作家的性格 ,他也喜欢刺探别人家庭的隐秘、习惯和家务琐事 ,兴致勃勃地确定人们相互关系间最细微的特点。因此 ,要发现雨果夫人安黛尔的某种不安和孤寂情绪 ,这对他来说不是难事。许多感情上看来自然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是往往有一方趁虚而入,这在圣勃夫身上应验了。他与雨果后来的分裂,也雨果     63是因为后者无法再容忍之后发生的 :因为评论家兼小说家的圣勃夫无法阻止住自己用笔来宣泄自己的欲望;而何况他在情场上屡屡失败,一片空白,与雨果夫人的恋情对他来说是毕生中最大的胜利,每思及此,他就欣喜若狂,他怎能不宣诸于口呢?
不过在当时 ,评论家圣勃夫和作家雨果的关系尚未发展到决裂的地步。雨果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妻子对自己的感情淡漠和对评论家的热情 ,这使他心烦意乱。他期望着与圣勃夫保持友谊 ,同时也希望保全自己的家庭幸福。因此,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流露出淡淡的忧戚和哀伤。
从《秋叶集》开始的此后十年间 ,雨果相继发表了戏剧《国王自娱》、《吕克莱斯波基亚》、《玛丽都铎》、《安日洛》、《吕意布拉斯》;诗集 《黄昏歌集》、《心声集》、《 光与影集》;小说《克洛德格》以及杂文集《文学与哲学扎记》。这些作品,或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揭露封建专制的黑暗;或者严肃地表现社会现实生活 ,指出宗教自身内部的矛盾和现存司法制度的不合理性;或者直抒胸臆,表现个人的情感生活。不过 ,雨果显然还没从浪漫主义文学成就的巨大光环中走出来;更重大的文学成果,还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出现。
雨果     64
第三节  进入法兰西学士院
有人说 ,文学家是人类的良心和社会道德的裁判员 ,这话不无道理。对人类情感生活的关注 ,对社会现实的干预 ,是促成文学家创作的最大动力。他要在自己的笔下表达自己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 ,抒发个人的情感感触,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 ,一般说来 ,文学家往往是涉世颇深的。正因为他对现实生活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准确的把握能力 ,他才能发诸于心,诉诸于文字。他不能不参与现实,关注现实;他多半是积极的入世者。这是古往今来 ,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的作品之所以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由于他们实质上是积极入世的 ,所以他们不仅仅是用笔来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思索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往往也充满了进入现实生活之中 ,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现的热情。雨果在这一方面 ,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他对名誉地位 ,似乎也给予同样热切的关注。
法兰西学士院是法国最高的文学艺术殿堂和学术权威机构。在人们看来 ,它集中了当代法国最优秀的人才,因此,一旦进入学士院,就能身价倍增,名利双收。雨果     65雨果对现实是充满热情的。这种热情不仅仅表现在他对政治的关心和投入 ,他的文学作品永远与现实人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也表现在他对通常人们孜孜追求的一切的强烈兴趣。他早就瞄准了法兰西学士院——能够进入这里,在他看来,是最大的荣耀。于是,从1836年开始,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件事情之中。他是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的。
国家的最高学术名誉机构 ,往往也是藏污纳垢之地。经费是由政府提供的 ,自然也受到它的操纵和控制。它通常是思想陈旧保守的过时权威的大本营。一切不愿与政府合作的科学家或艺术家是难以进入法兰西学士院的。1832年,一位老院士去世了,于是空出了一个名额。雨果提出参加侯选。2月18日 ,选举结果出来了。一位不知名的喜剧作家被选上 ,雨果只得了两票。
雨果虽然极度失望,但他并不气馁。他明白,一个有才情、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在当代总是难以获得社会尤其是现存统治集团的承认。但是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成功。他不担心王室的反对 ,因为他与国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要说服那些已经成为权威的学术界的既得利益者 ,他相信时间以及他的作品所获得的巨大声誉是最好的证明。他的存在和他的申请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他们不能不正视现实。雨果     66
1841年1月17日 ,这是雨果第五次被提名为侯选人了——他终于如愿以偿 ,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他进入学士院的那一天 ,他发表了演说。他赞颂国民议会 ,赞美拿破仑 ,赞颂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他称颂学院是“精神权力的主要中心之一”。他的发言使在场的院士们大为高兴 ,他们没有料到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竟是这样通情达理 ,讨人喜欢。他获得了多数票的支持。
索取是要付出代价的。雨果得到进入法兰西学士院的门票,他交予对方的是对七月王朝的妥协和认同。
欲求是永无止境的。名誉是得到了 ,雨果为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向议会进军,获取政治权力。
你有所欲 ,我亦有所求。对雨果这种具有巨大影响的诗人作家,统治者是十分欢迎的。任何一个政府,总是需要有那么一批社会文化名流来点缀自己 ,装饰自己。在雨果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4年后 ,法王路易菲力浦任命雨果为上议院议员 ,封获法国贵族的伯爵爵位。雨果名利双收,终于晋身于权贵阶层。
但是,人类的道德良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收买的。雨果这只暂时迷途的羔羊,在人民革命的风暴中,终将挣脱世俗的桎梏,而走向争取自由的光明通途。雨果     67
第四节  站在人民一边
在那次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演讲中 ,雨果曾说过如下一段话:
“通过当代的进步而使未来的动荡不知不觉地平息,通过学校、工场和图书馆使风习变得温和,使群众得到修养,通过法律和教育逐步使人们树立美德——这便是每一个好的政府和每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应该给自己提出的重大目标 。”
或许,在雨果的这番话中,有他鉴于前几次的失败而不能不迎合享有投票权的院士们的苦衷;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作家的改良主义意愿。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道德感化的途径,平息纷争 ,达到世界的安宁与和谐。因此,他毕生反对死刑,谴责战争和暴力 ,主张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如一条红线,贯串在他的全部作品之中。
不过,1848年以后发生的事件,修正了他的上述想法。当现实逼使他在统治者的暴力和人民的暴力面前进行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
1848年2月 ,巴黎爆发了革命。人民走向街头,七月王朝垮台了。
雨果     68
雨果来到人群之中,他向人民宣布:“国王逊位了!奥尔良公爵夫人将任摄政女王 !”
他的前一句话获得了人们的热烈欢呼 ,但后一句话却遭到了愤怒的谴责。有人高喊:“绞死法国贵族!”
雨果困惑了。在内心深处 ,他与人民是站在一起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倡导仁爱,宣传人道主义,反对暴政和压迫 ,不就是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以及改变现实世界中不平等状况的美好愿望么 ?人民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人民的好恶,也就是他的好恶。他怎么能与人民作对呢?那天晚上,他失眠了。
第二天 ,雨果神色坚定地走进市政厅大楼。临时政府正在开会。政府首脑、著名的自由主义诗人拉马丁迎面走出来了;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大楼出来后,雨果向人民发表了演讲。他最后振臂高呼:
“全世界的自由万岁!世界共和国万岁 !”
不久 ,他当选为立法议会委员。他在告选民书中宣称:有两个共和国,一个是恐怖的血腥的共和国 ,一个是没有阶级差别和地位差别的 “文明的共和国”。他所向往的是后者。
但现实生活中只有利益 ,没有理想。资产阶级一旦掌握了政权 ,就把唤起人民热情的漂亮言辞抛弃一边。他们把完成革命的理想主义者挤出了政权 ,而孜孜于追求自身的利益。
雨果     69
人民愤怒了。他们再次走上街头 ,同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政府开始了枪对枪、刀对刀的斗争。
雨果心急如焚 ,他从一个街垒走向另一个街垒 ,试图说服工人放下武器 ,与政府和解。他不愿看到流血和暴力,他希望全体法国人实现各阶级之间的和平。但劝解和调停是徒劳的;首先是统治者不愿作出妥协。共和国对起义的工人进行了无情的镇压。
在六月战斗的日子里 ,起义者占领了雨果居住的那个地区。一群衣衫褴褛的起义者闯入了雨果的住宅,当时家里空无一人。他们是来搜寻武器的。当人民被迫与政府进行对抗时 ,事前毫无准备的他们是无力与用他们的纳税钱财装备起来的政府武装相抗衡的。因此 ,他们只能求助于那种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去民间强行敛集武器(历史上的哪一届政府在有可能危及其利益时,不是这样做的呢?)当他们发现那几支古老的火枪和贵重的大刀都是艺术品时 ,他们又把东西放回了原处。他们怀着肃然起敬的心情 ,默默地注视着屋子里的一切;然后返身走出,重新投入战斗。
雨果后来记述这件事时,满怀敬意地写道:“当他们走了以后,房里空无一人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人的光脚什么东西也没践踏过 ,那些人的被火药熏黑了的手什么也没有碰。珍贵的东西一件也没丢 ,一张手稿也雨果     70没有挪动过 。”
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在国民议会中 ,赞成镇压六月起义的议员占了压倒多数。只有极少数议员表示反对,维克多雨果是其中的一个。他是少数派,无法阻止镇压机器的运转;因此 ,他只能尽其所能 ,为被逮捕下狱的起义者辩护 ,设法努力减轻对他们的刑罚。他终于将其中一些人从死刑和流放中拯救出来。他在日记中倾诉心曲:
“无论是叛乱,无论是特别戒严,也无论是国民议会的决议 ,都不能迫使我去干我认为不公平和不好的事 。”
此后 ,在国民议会中,他以合法斗争的形式,努力为自由和人道而鸣。当年8月1日 ,他在国民议会发表了争取出版自由和反对逮捕作家的长篇演说;9月2日,他发言反对政府宣布的戒严令,反对实行军事独裁;9月15日,他又发表了主张废除死刑的著名演说。
但雨果毕竟不是职业政治家,他缺乏洞察力;他容易被政客的权术和花言巧语所迷惑。当那位貌似谦恭的亲王路易波拿巴那年年底以总统侯选人的身份亲自前来他家专程进行拜访时 ,他被迷惑住了。他投了那位亲王一票。
雨果     71
第五节  活着就是斗争
活着就是斗争!只有那些人才算活着的人——
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
他们抱定美好的目标,
沿着崎岖的险路攀登豪迈的顶峰,
好象手中的火炬一样,
给未来带去伟大的爱或神圣的劳动!
这是雨果在1848年的最后一天的午夜写下的几行诗句。
新上任的总统很快就暴露了自己的真实面目。路易波拿巴与欧洲的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联合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他上台不到半年 ,便应和教皇庇护九世的呼吁,派兵进攻罗马,推翻新成立的意大利共和国而扶持教皇的权利。在国内 ,他更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当雨果发现了新总统的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后 ,他旗帜鲜明地展开了斗争 。他宣布退出“秩序党”;同议会内的保皇党人进行辩论;他反对通过废除普选法的议案;他反对将学校置于教会监督之下的所谓国雨果     72民教育改革……
雨果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政治斗争之中 ,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活动。他开始酝酿撰写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他也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歌 。后来这些诗歌被收进了他的著名诗集《惩罚集》中 ,并于1853年出版。
1850年8月18日 ,雨果来到进入弥留状态中的巴尔扎克的身边,同他的这位亲密朋友告别。
雨果交友是甚为严格的 ,政治信念的同异往往成为他择友的标准。譬如 ,因为梅里美与路易波拿巴过从甚密 ,雨果同这位过去交往多年的老朋友断绝了关系。但他从未与自称为君主主义者的巴尔扎克中断过交往。巴尔扎克的创作和他所宣称的政治观点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对这一点如何解释 ,只能留待思想界和文学评论界去争论了。但或许正因为此 ,成为政治态度亦相对摇摆的雨果与其保持终身友谊的因缘。早在雨果为《欧那尼》而战的时候 ,巴尔扎克就是他的坚定支持者;而当巴尔扎克两度参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时,雨果也极尽全力,投票表示赞成。同雨果比起来,巴尔扎克的命运要不幸得多。他一生穷愁潦倒;他始终没有能进入学士院;而当他终于和苦恋已久的波兰伯爵夫人亨斯卡圆了爱情梦不久 ,竟一病不起。享年51岁。
雨果     73
在将巴尔扎克的灵柩送往拉雪兹公墓安葬的路上,雨果亲自为自己的朋友执缨扶灵。在葬礼上 ,他代表生前友好致悼词。他语气深沉地说出了如下的话语: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人物之中最杰出的一个 ,是出类拨萃的人物之中最优秀的一个 …… 他的全部作品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巨著,一部栩栩如生 、意蕴深刻的煌煌巨著 …… 这位卷帙浩繁而且不同凡响的巨著作者 ,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已经属于革命作家的强有力的行列。
当雨果说出这番话时 ,他显然也将自己划入了革命作家的行列。是的,此时此刻,他的主战场是在议会的讲坛上。谁能说讲坛上的人类正义的捍卫者不是革命者呢?难道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就是暴力么?
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统治者永远不会对忤逆者讲仁慈。迫害很快开始了。雨果在国会里受到围攻。每当他在国民议会或立宪议会上发表演讲抨击现政府的各项内外政策时 ,台下的坐席里就发出了喧哗声和狂喊声;他的演讲动辄被保守的议员们打断;他的两个儿子也因为发表反对现政府政策的文章 ,而先后被反动当局关进了监狱……雨果不折不挠 ,仍然顽强地与保守派唇枪舌战地展开斗争。
雨果     74
第六节  被迫流亡国外
罪恶往往选择在黑暗之中进行。1851年12月1日深夜,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政变 。军队占领了国民议会 ,按名单逮捕了不少议员、将军和部长。次日早晨 ,人们发现巴黎贴满了路易波拿巴的布告和告民众书。这位野心家终于原形毕露 ,他强行解散了国民议会,并宣布恢复普选法。
国民议会中的左派议员决定拿起武器, 以鲜血和生命捍卫革命的成果。人们在街头筑起了堡垒 ,准备与共和国的敌人决一死战。雨果积极参加了这一场斗争。
12月3日 ,雨果来到巴士底广场 ,向军官和士兵发表演讲。他挥动着三色肩带,高声喊道:
“士兵们 ,路易波拿巴正在诱惑你们去犯罪!这个野心家正在扼杀共和国。你们要保护她!听着 ,那位穿将军服的罪犯!我的名字是维克多雨果 !”
接着 ,他冒着枪林弹雨,奔走于各街垒之间,鼓舞起义者的战斗士气。枪声响了 ,议员巴当倒下了。雨果没有回头,他继续动员人民起来反抗。
12月4日早晨 ,抗暴委员会收到了亚历山大雨果     75仲马的一封急简。上面写道:
当局命令,抓住或打死雨果者可得赏金二万五千法郎。火速通知雨果,迅速转移,千万不要上街!
这天上午,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巴黎处于死一般的沉寂之中。这是一种不祥的沉寂 ,人们从空气中嗅到了血腥的气味。
午后,有人打响了第一枪。这是镇压开始的信号。紧接着,大屠杀发生了。荷枪实弹的军队,疯狂地向街垒冲去。他们不仅杀死抵抗的起义者 ,还向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开枪……400多名起义战士和平民倒下了,巴黎沉浸在一片血泊之中。那天深夜,320名被俘的起义战士被押往马尔索野地,在那里惨遭枪杀,无一幸免。
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反动派挨家挨户地进行搜查,左派领袖雨果有生命之虞。
12月11日,在朋友的帮助下,雨果化装成一个印刷工人的模样 ,乘火车离开了巴黎。到达比利时边境时,海关人员打开他的护照,只见上面写着:
朗万,印刷排字工,年龄48岁 ,身高一米七零。头发:灰白色 。眉毛 :栗色。眼睛:栗色。胡须:灰白雨果     76色。下巴:圆形。脸庞:椭圆形。
海关人员挥挥手,他从容地过去了。自此,维克多雨果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
雨果     77
第七节  流亡者的生活
雨果到达布鲁塞尔的第二天 ,立即开始动笔撰写《一件罪行的始末》。他要以自己的亲历亲闻,揭露波拿巴发动政变的罪行。他住在一个极其简陋的房间里——一张书桌,一张小铁床,两把椅子 ,这就是房间中的全部陈设了。但是,他的内心却极其充实,他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充满写作的冲动 ,强烈的责任感催促着他将真相告诉世界各国的人民。
波拿巴没有抓住雨果 ,很是恼怒。1852年1月9日,他正式签署法令,宣布将雨果驱逐出境。愤怒的作家也立即写下了一本小册子,以回敬对方 。8月5日,这本名叫《小波拿巴》的小书发表了 。它立即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迅速在流亡者中流传开来。为了将它带回国内,让其发挥更大作用,这本书被用薄型书写纸印出。人们将它藏在皮箱或衣袋的夹层里 ,甚至塞在拿破仑三世塑像的肚子里 ,秘密带入法国。作家手中的笔,今天正式成了投向刽子手的匕首和炸弹。
此时 ,尤丽叶已经在他的身边。在巴黎血腥的日子里,正是在尤丽叶的精心照料和掩护下,雨果才得以避过追缉者的耳目,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光。后来,她雨果     78又陪同他一起逃亡国外 ,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住下来。现在雨果担心的是仍然留在法国的妻子安黛尔和他们的儿女们的安全。他知道 ,在他的那本谴责波拿巴的小册子发表后 ,反动政府一定不会放过他的家人;因此,他将全家一起迁往大西洋中的英属泽西岛。
流亡者的生活是艰苦的。没有社交 ,没有娱乐。每天清晨,家人还在睡梦之中,雨果已经在挥笔写作了。上午11点钟进早餐。早餐以后 ,雨果便带着尤丽叶或者他的儿子夏尔出去散步。他还练习骑马。此外 ,不论酷暑寒冬,天睛下雨,他总坚持下海游泳。
相比起泽西岛上的其他300多名流亡者 ,雨果的手头是阔绰的。他经常对他们给予接济;并鼓励他们团结起来,彼此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流亡者并非都是共和党人,其中也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齐。有一次 ,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叫尤贝尔的人向流亡者求援。他一上岸,就向人们声称自己忠于共和国,对拿破仑破口大骂。他告诉大家 ,正是因为逃避法国当局的迫害 ,他才来到了这个小岛。流亡者们对他的遭遇表示了同情。他们给他提供了帮助 ,每周从互助储蓄会中提取七法郎支持他的生活。事后人们发现 ,他竟是法国警察当局派来的密探!
1855年10月27日 ,英属泽西岛当局正式向雨果下达了逐客令。原来 ,自从他这个法国的流亡雨果     79者来到小岛后 ,这里就不断传出控诉暴君和刽子手的声音。雨果曾致信英国国务活动家帕麦斯顿勋爵 ,抗议邻近的英属格恩济岛执行的死刑制度;他还不断发表演说 ,谴责各国的暴君和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 ,英法结盟反对沙俄。英国女皇维多利亚与拿破仑第三你来我往地相互拜访 ,岛上的流亡者们对此发表文章进行讽刺和揭露。这一次 ,英属泽西岛当局再也不能容忍了。
雨果被迫迁往格恩济岛。这是一个古老的流放地,比泽西岛更小、更陡峭。雨果全家住在靠近悬崖顶端的一座三层木楼里。在这里 ,他保持了在泽西岛时的生活习惯。他经常沿着海岸散步 ,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他走访当地的渔民,同他们交谈,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岛上的历史。更多的时间里 ,他在埋头写作。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修改诗集《静观集》的校样 ;写作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撰写史诗性的《历代传说 》;与各国的革命者如赫尔岑等相互通信,相互声援;一如既往地对各国的暴政和死刑加以谴责……
例如,在1859年 ,他曾发表《告美利坚合众国书》,要求释放为反抗奴隶制度而被判处绞刑的白人约翰布朗。1861年,他致信给布特列上尉 ,谴责英法联军洗劫焚毁中国的圆明园。1866年,他撰文祝雨果     80贺西班牙共和国成立。1867年 ,他号召西班牙将自由归还古巴,反对殖民地制度。1869年,他担任了国际和平大会洛桑会议名誉主席。
此时,拿破仑第三在国内早已站稳了脚跟。因此,他搔首弄姿,故作姿态 , 在1859年颁发了对流亡者包括对维克多 雨果的特赦令 。许多流亡者都归国了。雨果非常想念祖国,想念留在祖国的老朋友们。但他不能回去。此时回国就意味着与帝国的妥协与和解。他不想这样做 。在给一位老朋友的信中他承认:“责任不允许我回国。我感到很痛苦 ,但我这一行动是正确的。”
1859年8月18日 ,英国和比利时的各大报纸上分别刊载了雨果的一则声明:
在法国目前的情况下,我的责任就是毫无保留,不屈不挠,自始自终地表示抗议。
我忠于在良心面前承担的责任 ,我要在有自由的流亡生活中坚持到底。直到法国恢复自由的时候 ,我才返回。
维克多雨果
雨果     81
第五章  大笔如椽
第一节  《悲惨世界》(上)
自从踏入文坛以来 ,雨果就一直希望写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社会小说 。当他酝酿着撰写 《死囚末日记》而去监狱观察和体验囚犯生活的时候;当他经过巴士底广场前面的绞刑柱的时候;当他看见横蛮无理的警察粗暴地追打着街头的妓女的时候;当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时 ,他在街头目睹起义者英勇地抗击政府军队,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自己的信念的时候;当他从报刊杂志和各种资料中读到一个个令人泣下的故事的时候 ,他的脑海中就不断萦绕着这个念头了。1840年前,他就在一张稿纸上写下了如下的写作提纲:
一个圣徒的故事。一个男子的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小姑娘的故事......
他给这部小说取名为《不幸的人们》。
1845年 ,雨果开始撰写这部作品。他曾亲自到巴黎的贫民区和旦尔市的贫民窟进行采访;他还曾雨果     82在国民议会上发表过《论贫困》的演说。到1848年时,他已写出了其中的若干章节,当时他给这部小说定的名字是《让特莱让》。后来,由于他投身于革命的斗争之中,无暇顾及此事,这部作品的写作暂时中辍。直到1860年4月26日 ,那是在他拒绝了拿破仑第三的特赦令而决定继续其国外流亡生活后不久 ,他打开了他的那只藏有珍贵手稿的铁皮箱子 ,准备重新开始写作。
说起这口铁皮箱子 ,它与它的主人一样也是几经劫难。在雨果被当局从泽西岛驱逐而迁至格恩济岛时,在搬迁途中,这只装有《 沉思集 》、《撒旦的末日》、《上帝》、《 街头与森林之歌 》以及《悲惨世界》等手稿和札记资料的箱子险些掉入大海之中。在这之前,当雨果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政变而被迫乔装打扮 ,逃离巴黎时 ,紧随着他的尤丽叶将这口箱子时时贴在身边,一直将它带到布鲁塞尔……
经历过许许多多磨难的雨果 ,如今他的写作审视点已不再停留在1848年的时代了。他不仅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 ,而且要将自己的所思所历写进他的这部人生大书之中。在提笔之时 ,他已预见到了这部书的成功。这天,在给友人的信中 ,他写道:“为了从整体上理解呈现在我想象中的这部作品 ,为了统12年前所写的各章和我预定要描写的主题 ,我用了整整七雨果     83个月的时间。而且 ,一切都应当搞得坚实严整 ,应当‘把目标预先研究清楚’。今天我重新开始了(我希望它不要再被中断)1848年2月21日中断的笔耕 。”
为了完成这部书,雨果离开格恩济岛,前往比利时,来到拿破仑遭受灭顶之灾的滑铁卢战场附近的圣约翰山,在此埋头写作了6个星期,终于写完了最后一页。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满怀喜悦地写道:“今天,1861年6月30日早晨8时30分 ,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我的窗扉上,我写完了《悲惨世界》 。”
小说第一卷于1862年4月3日出版。它立即获得了法国人民的喜爱 ,《悲惨世界》的声名不胫而走;出售该书的书店门口出现了排队的长龙;报刊上出现了大量评论这部小说的文章……出版商付给了雨果30万法郎以购买此书的12年版权。这是雨果有生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巨款。不过,附带一提的是,那位年轻的出版商从1862年到1868年的短短6年间,净获纯利51、7万七千法郎。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真实的生活基础或以真人真事作为写作模特。
类似小说中的狄涅城的米里哀主教 ,雨果认识一个名叫米奥里斯主教的圣徒。米奥里斯身边的人跟雨果讲过一个有关主教和一个苦役犯的故事。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兰的穷人,因为偷了一块面包雨果     84而被判处五年苦役。当他刑满释放,回到故乡后,由于带着黄色的身份证 ,竟没有一家旅馆愿意收留他。在他走投无路之际,他走进了主教的家,受到主教的热情款待。主教还带他去见自己的兄弟米奥里斯将军 ,请他的弟弟给安置一个工作 ,后来将军让他留下作了勤务员。
小说中的第三个人物芳汀也有所本。一个严冬的雪夜,雨果参加一个宴会后出来,在回家的路上 ,看见街角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女人,她穿着寒伧,在刺骨的寒风下浑身发抖 ,却嗲声嗲气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这是一个妓女 。此时,一个穿着时髦的纨绔子弟悄悄溜到她的身后 ,将一个雪团塞进她的衣领里。她尖声喊叫着,奋力反抗着,与那个家伙扭打在一起。警察赶来了,那个纨绔子弟闻声而逃,警察不由分说 ,却把受害的女人抓了起来。她挣扎着为自己辩解 :“放开我!我什么坏事也没干呀 !”但警察毫不理会 ,一边将她往警察局拖,一边凶狠地说:“快走!你得坐六个月的牢 。”雨果默默地跟着他们走进警察局 ,他看到那女人一进去,就跪在警察局长的脚下,一边抽泣着分辩,一边用手揪自己的头发。雨果再也忍不住了,他将自己所见到的事实真相告诉了警察局长,最后说道:“你们应当抓的是那个男人 ,而不是这位姑娘 。”那位可怜的女人抬起头来,感激地连连说道:“这位先生雨果     85的心肠真好!真好 !”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有着作家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子。马吕斯是雨果青少年时代的肖像。马吕斯和珂赛特一起在卢森堡公园散步 ,正象当年雨果和安黛尔在费扬提诺修道院的花园里一样。只因风儿将珂赛特的衣裙掀起,露出了白晰的膝盖,马吕斯竟有三天对珂赛特不睬不理 ,这正是雨果与安黛尔之间发生的事情。马吕斯的父亲彭眉胥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 ,年老赋闲后常常在自己的花园里侍弄花木 ,他很象雨果自己的父亲——那位郁郁不得志的雨果将军。1832年他所见到的巴黎无产阶级反对七月王朝的巷战场面也进入了他的小说;滑铁卢战役,保皇党人的议论……那一时代最重要的历史政治事件 ,几乎都写进了他的这部煌煌巨著之中。
雨果     86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