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知识百科

_45 佚名(现代)
  土豆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999年9月14日,在巴黎医疗教学中心体育营养学家帕特里克·萨巴蒂耶博士的主持下,专门为土豆举办了一次关于其特殊营养价值的特别研讨会。在医学专家们的记忆中,以前还从没有哪一种蔬菜获得过如此殊荣。凡是参加过这次会议的医生,在回到自己的诊所后全都向病人大力推荐土豆,甚至也包括向那些想减肥的病人。
  原产于南美洲的土豆是16世纪被西班牙人带入欧洲的,但欧洲人一直不太喜欢它,尤其以法国人为甚。因为它的“果实”生长在地下,而不像高贵的麦穗那样伸向天空。麦穗能制成面包和圣体饼,而土豆却被认为与魔鬼有牵连,是和曼德拉草、颠茄等植物一样的巫草。人们甚至还指责它传播恶疾。16世纪末贝藏松的一项判决规定:“鉴于土豆是一种有害物质,其应用可传播麻风病,故严禁在萨兰地区种植土豆,违者将课以罚金。”
  我们可以猜想早期的土豆品种吃起来大概口味不佳。总之它长期被视为穷人的蔬菜。达官贵人们虽不屑于吃它,但也承认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廉价食品,可以用来喂饱军队里的士兵,还可以在饥荒到来时填饱老百姓的肚子。到了19世纪,梵·高在他那幅著名油画《吃土豆的人》中描绘的仍是一幅土豆消费者的凄惨景象:在阴暗的矿工宿舍里,面带菜色的一家人忧伤地吃着土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专栏编辑罗贝尔·古尔蒂纳还定期在《世界报》的美食专栏中发表抨击土豆的文章。而另一位减肥专家米歇尔·蒙蒂尼亚克则视土豆为减肥的大敌。
  如今的营养学家却彻底改变了对土豆的看法,几乎认定它浑身是宝。近年来土豆的品种和口味都极大地丰富了起来,法国国立农业研究院的农学家们就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1000多种土豆。因而它已经从一种单纯提供热量的食品变成了一种身价倍增的珍贵蔬菜。它的身影出现在许多互联网网页上,这些网页不是大肆吹嘘它的优点,就是为某些味道独特的土豆大做广告。看来土豆也和所有人一样,正在为风风光光地进入下一个千年大造声势。
  人们发现土豆不光不会使人发胖,还有愈伤、利尿、解痉的功效。它能防治瘀斑、神经痛、关节炎、冠心病,还能治眼痛,只需在眼皮上贴一片土豆即可。它能制成消炎糊剂,生土豆汁能治溃疡,而且据一位老医生透露说,土豆皮煎汤还可以治胆结石……
  鉴于土豆有如此众多的优点,医生和营养学家们决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土豆确实不愧为蔬菜中的“一宝”。它每100克中含有的热量不足90千卡,比米饭和面食中的热量都少,特别是远远低于面包的热量,而且它含有相当于其自身重量2%的蛋白质,其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几乎与鸡蛋相等。它还富含镁、钾、铁等矿物质,其中钾的含量比香蕉还高。它的维生素含量也很高,不光有维生素B1、B3、B6,还有能抗坏血病的维生素C。对那些不能多吃柑橘的人来说,土豆可以成为他们借以摄取维生素C的主要食品。
  此外土豆如果连皮一起吃的话,你还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食物纤维。专家们认为这种食物纤维有利于消化,对新陈代谢很有好处。总之,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土豆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食品。除了极个别人吃了土豆之后会对肠胃及肾有不良影响外,它基本上适合所有人食用,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是深居简出的人还是喜爱运动的人。专家建议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大约3小时吃一盘土豆,这将大大有助于血糖含量的增高。其实橄榄球运动员一直都有赛前吃土豆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了一项老传统。专家们的研究证明这的确很有益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在吃土豆的同时还总是要吃一大块牛排……
  
 
 
 
左撇子,右撇子
这似乎有点奇怪,左撇子越来越多,按社会学家的说法,最近100年来左撇子增加了两倍。左撇子已经占了人口的1/4,在某些地区甚至达到1/3!在美国,三个人里面差不多就有一个是左撇子,美国最近的四任总统有三个是左撇子——罗纳德·里根、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对人类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下面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列维和研究遗传生理构成的遗传学家维根·盖奥达基扬的阐述。
心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列维:左撇子多了不是因为他们出生的多了,而是它们越来越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因此人们觉得他们多了;左撇子聪明不是因为基因中的因素,而是因为世界是右撇子的天下,左撇子必须更加有适应能力和韧性,才能在事业上走得更远。
有统计表明,人口中的左撇子越来越多。这是怎么了,是正在发生突变吗?还是只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一个正常的阶段?
事实上,尽管左撇子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但“左撇子化”进程还没有真正出现,将来也不会出现。只是因为现在左撇子比以往更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特性,这样就显得好像左撇子多起来了。世界变得更自由了,从前掩盖起来或没被发现的事物现在都暴露出来了。这不仅体现在左撇子这个问题上,“性的左撇子”——也就是同性恋人数的增加和比例的增大是同样的道理。这一切都源于今天我们比以往拥有更大的自我展现、自我肯定的自由度。
自然法则的力量是伟大的。最主要的是遗传规律,其次是分子排列规律和化学规律。左撇子现象不仅存在于生命体中,而且存在于没有生命的物质中。一个机体中的分子总是有“左撇子”、“右撇子”之分的,而且二者之间所占比重是固定的:任何一种物质中的“右撇子”的分子都占大多数,大概是4/5。而剩下的1/5是“左撇子”。人类的右撇子和左撇子的比例就是4:1。这就是源于自然的左撇子规律的原始基础,这规律很神秘,但又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
这规律不仅对人而言,对所有生物都是如此。猴子、鸟、鱼都有“左撇子”,植物、细菌、病毒也有“左撇子”。
为什么在美国左撇子那么多呢?那里左撇子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很高。是不是左撇子在良好的条件下就繁衍得快些?我认为,美国左撇子人口的比例高和高出生率无关,而和自由展现自我的宽松环境有关。美国左撇子有多少就自然展现出多少。
而纯右撇子到纯左撇子之间的过渡,可区分出许多不同程度的过渡性特征。我就是一个范例。我是半个左撇子,也可以说是两手都能灵巧使用的人,左右手都可书写、画图、弹琴,但拳击时我擅长左短拳,踢足球喜欢用左脚射门。那些像我一样,幼年时两手的主次功能遗传性不很确定、有双向倾向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选择自由”。而右撇子占主导的社会暗示一个孩子该选择什么方向并强加给他。这种选择被以习惯的形式固定下来。
有说法认为左撇子是有天赋的。同性恋也被认为是天生聪明的。其实,左撇子不是人类较优秀的那一部分,仅仅是人类具有某种特性的群体,反映人类的一些特点。不过,他们必须紧张、用心地生活,认真地、用全副心思去应对人生,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依他们的意志构筑的,而是正相反,世界是右撇子的天下。左撇子必须更加有适应能力和韧性,所以他们在事业的阶梯上爬到上层的人的比例明显地比右撇子高。
我们再以人类其他的少数群体为例——性取向非大众化的群体或者某些少数民族,他们要生存,也不得不压抑和约束自己的个性。同性恋和矮个子人群在许多领域取得成就的比例也是很高的,比如在艺术领域、教育界、政坛……他们的成就都很突出。
再比如说犹太人的天赋体现在金融、科学、行政管理、国际象棋等方面。您认为这是犹太人的基因使然吗?不,这是充满敌意的环境逼迫的结果。这是历史上反犹太人运动的结果,是许多世纪以来他们迫不得已比别的民族更加努力地思考、探索自己生存、发展之道的结果。所以说,这种民族天赋在反犹主义不存在的以色列自然就会凋萎,以致最终失掉。因为在以色列,犹太人已经不是社会群体中的“左撇子”,而是“右撇子”。
遗传学家维根·盖奥达基扬:任何一个不断进化的体系都分作两个密切相关的亚体系,一个保持已经取得的进化成果,一个使进化朝着更好的方面转化。男性和左撇子承担着后面一种尝试性功能。
我作为一个研究“左撇子”问题的遗传学家,人们常问我:“科学上是否已经搞清楚什么是左撇子了?左撇子有什么意义?”
很遗憾,也很奇怪,科学目前还无法回答清楚这样的问题。而我个人在这个领域倒是有几个理论。我的第一理论是性别理论,其核心——男性是具有尝试特性的性别。
我创建了二元体系理论。这是个什么理论呢?人可分为男女两性,人的基因可分为常染色体和基因体,大脑分为左右脑两部分,社会中的人群可分成左撇子和右撇子两个部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分作紧密相关的两个部分的二元体系,在自然界中非常多。二元体系的本质,就是任何一个不断进化的体系都分作两个密切相关的亚体系,这两个亚体系分别承担进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保持已经取得的进化成果和朝着更好的方面转化。这样一个体系才能提高自己的稳定性。
五年前,日本著名女学者木村道铃有了一个新发现。有两种疾病,一为失语症,一为失用症(失去运动能力——译注)。如果女性患这两种病,是因为前额部分的大脑神经受损,而男性患这两种病,则和后脑受损有关。由此可见,男性是人类进化的先锋军,领先于女性。男性主控语言和行动功能的脑神经已经成为后脑的一部分,而女性则还没到这一阶段。人类大脑中习惯性行为的控制中心进化的进程是由左至右,由额头到后脑的。有数据表明,女性与男性相比,在进化过程中至少落后500年。
那左撇子和这理论有什么相干呢?左撇子也是有尝试特性的一类人,他们类似于男性,只不过是在文化层面上。男性在基因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和左撇子在文化、思想发展层面所起的作用毫无二致。左撇子使一个民族更积极求变、更努力适应复杂的困难处境。
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在那些生态上或心理上不适于人生存的环境中,也就是在男性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升高的环境下,人群中左撇子的比例就会升高。造成这些不利环境的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种族混居、地震、战争、饥荒等等。
左撇子们把轻松掌握的新功能,遗传给自己的后代,使其转到右撇子体内,进入到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中。
德国科学家在非洲考察那里的食人族的活动时,发现他们完成非利用工具的(本能的)活动时,右手使用率是54%,而完成利用工具的(理智的)活动时,右手使用率是84%,用右手也就是用左脑啊。
接下来我开始研究猴子的行为。猴子抓取果子用左前肢,而开门窗插销和拨电话号码(如果教会它)用的是右前肢。我们知道,右前肢是左脑统领的,反之,左前肢是由右脑统领的。像抓果子吃这样一种形成时间很久的功能,猴子用左前肢,也就是用的右脑。所以说,右脑是主管旧有行为的,是保守的,而左脑是探索性的,尝试一切新的事物。右脑会将旧有行为在后代身上以本能形式保存下来。
那左撇子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我来解释。新生儿有抓取的本能。本能是早就固定在右脑中的行为方式,由左手完成。所以婴儿总是用左手抓东西。15年前人们发现,右耳对思想性的、较抽象的声音敏感,而左耳对自然的声音敏感。眼睛呢?我们以闪烁的光(闪电)和有思维意义的画(单词)为例。原来,闪电能被左眼更好地捕捉,而单词、数字、画像更易被右眼识别。再来看看嗅觉。人的嗅觉的灵敏性是一点点地在减弱,但女性的嗅觉还是比男性的嗅觉灵敏一些的。左鼻孔要比右鼻孔灵敏一些。
导致这些功能的不对称的关键,是主控人体行为的大脑左右部分的“脑路图”的不同,左撇子性质的行为和一种性别相吻合,右撇子性质的行为和另一种性别吻合。左撇子们是积极行动的亚体系,和男性类似;右撇子们是行为保守的亚体系,类似女性。这意味着进化中的创新首先发生在左撇子们的右侧器官,然后是右撇子的右侧器官。正如一个物种分作雌雄两性,以保证该物种从自然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将该继承的特征继承下去,人类社会分作左撇子人群和右撇子人群两部分,使人类的精神和心理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推进。
  
 
珍珠与时尚
珍珠的时尚史
珍珠作为时尚领域的固定用料,其历史要比时装界教父——香奈尔的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德久远得多,大约有5000万年,而且珍珠几乎被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视若宝物。对一神教的神学家来说,它们代表着精神的完美。古人认为它们是上帝凝固的泪珠。早期的自然学家认为牡蛎是由雨滴、露水受精怀孕的,或由海上的闪电震击致孕。事实上,珍珠形成于产珠动物的活性粘液中,是一个能分泌霰石的器官为防止外来刺激物而不断奋斗的产物,这刺激物其实不过是些寄生虫,尽管有时也会有小虾甚至小鱼潇洒地闯入壳壁间。珍珠不像彩石甚至钻石,是不屈服于粗俗的最不可思议的样本,即便那些粗人把它披戴得满身都是也不例外。
最早的珠工艺出自新石器时代的中东。美国俄亥俄河谷的霍普韦尔印第安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500年间)采集淡水珠,在葬礼上焚烧。罗马人爱珠若狂,暴君卡里古拉不仅在鞋子上,也在马身上奢侈地镶嵌珍珠。据罗马史官斯维都尼亚讲,有一个叫维特利乌斯的将军仅用他母亲耳环上的一颗珍珠作经费就武装了一次战役。没有什么珍宝能像珍珠那样对诗人、民间故事家或者小说家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哪种象征物会像它那样把贵胄的特权和底层的贫困紧密联系起来。一个12岁的小孩读了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珍珠》后在日记中写道:“这部小说真让人压抑,当涉及某样非常昂贵,非常昂贵的东西时,恶总能战胜善。”在诸多珍珠故事中,人们很少能从珍珠身上得到公正的,哪怕是够本的回报。相传在16世纪早期,一群奴隶被迫在远离巴拿马海岸的牡蛎海床上采珠,其中一位在浮出水面时采得一颗重10克的白珠,他用这颗珠为自己买到了自由人的身份。这颗著名的珠子因他得名,叫佩礼格里纳。它曾归英国女王“血腥玛丽”所有,现在则偎依在伊丽莎白·泰勒的胸前。也许珍珠用它的完美书写了人间不平等。
最好品质的珍珠发现于波斯湾水域,但在它们被开采之前,最好的珠宝都来自“新世界”。哥伦布前往印度时,口袋里装着赞助者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莎贝拉写得满满的采购单,珍珠赫然居于首位。他第三次航海西行时,发现了库瓦瓜和玛格丽塔群岛的牡蛎海床,这引发了一次珍珠热潮,结果使“旧世界”的保险箱塞满了奇珍异宝,甚至有人认为它驱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繁荣。据估计,在30年间,人们在美洲的水域采获了一亿二千万颗珍珠。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大多数珍珠都是英国海盗从西班牙舰队抢来的。她对用珍珠装饰礼服和头饰无比狂热,这在稍后一段时间的平民社会中得到回应,即19世纪末期的珍珠热。据说此波风潮由伦敦考克尼区一个叫亨利·克罗夫特的扫街人引发。此人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三件套和高帽上缝缀了上千颗珍珠纽扣,从此诞生了传承至今的一个时尚尤物——大贝壳扣。作为民间服装设计艺术的一种样式,这种具有幻想风格的服装连结了英国风尚的最重要的两种力量:劳工阶层的面颊和一丝不苟的裁缝工艺。大贝壳扣预示了后代的叛逆者——朋克设计师马尔科姆·麦克拉伦、维维恩·韦斯特伍特及“时装坏男孩”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们,甚至伟大的香奈尔。香奈尔之所以成为定义新世纪风格的设计师,就是由于她欣赏两种精髓要素的力量:一个是冷静而虚伪的生意服,一个就是珍珠的奢侈,她从中提取了法国大革命前社会政治的高度华丽及僧侣性的一面。
天然珠与养殖珠
软体动物门有超过10万个种类的成员生活在热带与温带的咸水和淡水中。理论上讲,软体动物门的所有成员都产珠,它们的壳能预示出珍珠的颜色。比方说,皇后螺产出的珍珠从淡红到深紫,颜色各异,可以长到鸟蛋那么大;南太平洋的黑唇牡蛎能结出一个硕大的彩虹色球体,它有着从炮铜色到缟玛瑙色的各种金属色泽,又杂染了蓝、紫、玫瑰红、绿等颜色;南中国海水勺贝产的“传奇珠”从颜色到大小都酷似著名的法国卡瓦永香瓜球。迄今世上发现的最大一颗珍珠产自一只菲律宾巨蛤,有人头那么大,重达14磅,被称做安拉珠。
实际上,不移栖的双壳类动物,像蛤、蛎、蚌,是最主要的产珠者,但即使像花园蜗牛那样好动的腹足动物,也会产下一些不能算是珍珠的小团点。鲍鱼的珠常呈尖状,有谁知道,文艺复兴后期用来形容那些受古典束缚甚深、精神紧张的艺术和建筑的形容词——巴洛克,本是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的。珠宝商倾注灵感,妙手回春,把巴洛克珠的富有暗示性甚至畸形的部位转化为小雕像:天鹅啦,蛇啦,海豚啦,臭虫啦,酒神啦,或者躺在金银丝细工睡篮中的肚子圆圆的婴儿。最神奇的莫过于中国人在淡水贝壳上用珍珠雕刻的佛像和毛主席像。
养殖珍珠的出现破坏了珍珠贸易的经济价值和神秘性。现代人工养殖珍珠始自1900年的一个叫御木本幸吉的日本企业家,他手下的科学家完善了商业规模的牡蛎成珠技术。人工珠与天然珠一样属于真品,但它受了人工干预的刺激,并且被标准化了。如果你目睹了这种成核过程,看到技师用一把尖利的解剖刀把一个淡水珠母贝的珠子连同上面带褶边的覆盖组织植入到一个海生牡蛎肉乎乎的、搏动的生殖腺中时,那你恐怕永生难忘,如果你正考虑做隆胸手术,那你恐怕看都不愿看。
现在大多数妇女宁愿买一串10毫米大的Akoyas珍珠,也不愿买同样价钱就能买到的小得多的天然珠。天然珠已真正成了老古董,它代表了一种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成了贵族的犯傻,因为只有x射线才能分辨出天然与养殖的区别。
  
 
 
 
世界上最“贵”的死人们
一些名人不但生前名扬天下,死后更受人怀念,而且还继续有生财的能力。他们每年仍赚取数以亿人民币计的收入。根据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最新已故名人收入排行榜,1977年逝世的“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连续第五年高居榜首,成为赚钱最多的已故名人。   
“猫王”离开世界已经28年,但全球各地仍有很多歌迷对他念念不忘。他生前灌录的歌曲和演出,制成DVD出售或卖给电视台播放,而他生前居住的豪宅也开放给游人参观,收取入场费。这些都是主要收入来源,去年全年收入总计高达3.59亿元人民币。2000年过世的《花生漫画》作家查尔斯·舒尔茨紧随其后,以2.73亿元人民币屈居第二。歌迷抢购“披头士”唱片留念   
1980年在纽约被杀的“披头士”乐队主音歌手约翰·连侬,由前年的第四位微升一级至第三位,去年赚了1.72亿元人民币。今年12月8是连侬逝世25周年,到时候将有一连串纪念活动,歌迷也会抢购他的唱片,相信他今年的收入将更上一层楼。   
打入头10位的已故名人,还有去年病逝的美国老牌影星马龙·白兰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迷倒不少人的一代尤物玛丽莲·梦露、《魔戒》系列小说作家托尔金、“披头士”乐队另一成员乔治·哈里森等。   
莎士比亚魅力超然   
虽然“猫王”高居榜首,但和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相比,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因为莎士比亚死后400年,其遗作至今仍受重视,被搬上舞台。《福布斯》估计,莎剧去年在全球各地共演出超过5000场,并卖出数十万本剧本,若他收取版税,平均每年收入估计多达1.2亿元人民币。   
水平著名美国艳星玛丽莲梦露。一代性感尤物香消玉殒,不知是多少人的遗憾。   
前“披头士”乐队主音歌手约翰连侬。在逝世25周年之际,其唱片必定大卖   
已故名人去年收入排行榜(以人民币计算)   
1."猫王"普雷斯利(ElvisPresley) 3.59亿 六十年代美国摇摆歌王   
2.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Schulz)2.73亿 美国《花生漫画》作者   
3.约翰连侬(JohnLennon) 1.72亿 前“披头士”乐队主音歌手   
4.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 1.29亿 美国“鬼才”艺术家   
5.“苏斯博士”(Dr.Seuss) 8021万 美国儿童文学家兼卡通大师   
6.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 7188万 美国老牌影星   
7.玛丽莲梦露(MarilynMonroe) 6459万 美国艳星   
8.托尔金(JRRTolkien) 6459万 《魔戒》小说作者   
9.乔治·哈里森(GeorgeHarrison) 5625万 前披头士乐队成员   
10.埃尔文·柏林(IrvingBerlin) 5625万 古典音乐家   
11.翰尼·卡什(JohnnyCash) 5625万 美国著名乡村歌手
  
 
 
 
10种美容水果
一.木瓜
木瓜具有美白、丰胸等美容功效。既可以生食,也可以熟食。但如果你就是冲着木瓜丰胸而来的话,那熟食的效果会远远好于生食哦,可以用鲜木瓜炖汤或者是加蜂蜜的蒸木瓜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奇异果
奇异果含相当丰富的维他命、果胶、果酸等,可以给皮肤补充养分、预防黑斑,使皮肤更加白皙细腻,另外,奇异果还有降低胆固醇、帮助消化等功效。
三.西柚
西柚富含维生素C以及大量抗氧化元素,更难能可贵的是西柚所含的热量十分低,每个大约只有60卡,所以也是减肥的好帮手,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面,如果正常三餐都能吃上半个西柚,减肥效果会非常好。当然如果觉得一下子吃半个西柚实在不行的话,那喝西柚汁的效果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四.柠檬
柠檬的美容功效也是颇为丰富的,可以抑制黑斑,美白肌肤,也可以紧致肌肤,使皮肤光洁润滑,当然,减肥的功效也很显著。
五.香蕉
香蕉润肠通便的功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坚持每天吃一两根香蕉,保证正常的排便,这样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焕发由内而外的健康美丽。另外,用香蕉和蜂蜜调制的面膜,拥有美白的功效。
六.苹果
苹果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水果了,它的保健功能非常出色,同时,它的美容功效也让我们欣喜不已,食用苹果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肠道中的铅、汞、锰、铍等毒素,另外,如果保有每天吃苹果的饮食习惯的话,可以使肌肤红润有光泽。
七.草莓
草莓富含维生素C,经常食用草莓能使皮肤细腻有弹性,此外,草莓所含有的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防癌抗癌作用。
八.枇杷
枇杷富含蛋白质、果酸、维生素、胡萝卜素等。枇杷具有明视的作用,使你的眼睛熠熠生辉,此外,枇杷可以保持肌肤健康。用棉签沾取枇杷汁涂在脸部斑点处,可以淡化斑点。
九.火龙果
火龙果的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因此深得减肥中人的喜爱,另外,火龙果对防治便秘也很有效果。
十.樱桃
樱桃含铁量丰富,因此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功能,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另外,樱桃还能使皮肤红润嫩白,消除黑斑。但十分要注意的是樱桃不能多吃,这是因为樱桃含铁量比较多,再加上含有一定量的氰甙,所以如果食用过多就会引起铁中毒或氢氧化物中毒。
 
 
 
 
知识百科目录4
 
世界十大宫殿
十大奇门兵器
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
二十种健康食品
触碰7个中国最隐秘地区
历代名臣--功勋卓著的武将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的二战风云人物
中国古代造船回顾
中国古代战车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四神兽
清朝官职表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大宴会
生活窍门
漫话香槟
“哈雷摩托” 百年传奇
大型古生物鉴赏
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戒指欣赏
二战德国王牌军队排名
20世纪最成功的10个国家
古代十大昂贵兵种
中国骑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汇
中国古代首都
中国十大名医
童年十大经典游戏(1970年-1985年)
11种清热解毒的植物
中国民间年画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历届美国总统(至2008年止)
世界上最具悬念的未解之迷
恶魔希特勒笔下的人体画和艺术
古希腊女神(真人)
中国十大著名毒蛇
清代官服绣饰大全
世界上的“十大”
中国古代的春药制作方法
各种宗教禁忌
中国古代十大名厨
大清皇族的称谓
中国历史十大“冤死将军”
中华名楼大观
历代帝王庙(北京)
世界各国军机机徽识别
清朝错失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北京旧时"红灯区"--八大胡同
金陵十二钗
“中国”别称知多少
中国历史上14次人口灭杀
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十支军队
毒药简史
 
 
 
 
世界十大宫殿
宫殿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其独特辉煌的建筑和艺术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举世瞩目的游览景点或说什么代称。
1. 故宫(中国)
故宫是明、清两朝最大的皇家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场所。现辟为国家级博物馆供中外游客参观游览。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宫内有雄奇瑰丽的建筑和艺术珍宝,成为中外旅游胜地。
2. 白宫(美国)
美国总统官邸,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1792年始建,从1800年以后成为历届总统的官邸,190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首先使用“白宫”一词。后成为美国说什么的代称。
3. 白金汉宫(英国)
英国王宫,在英国伦敦。1703年白金汉宫爵始建,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正式成为王宫。宫殿豪华,内有宴会厅、音乐厅等600多个厅室,正宫前广场中心有维多利亚女王石像。宫前每日上午十一时半至十二时之间举行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吸引游人。
4. 克里姆林宫(俄罗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