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量本身对别人也是一种鼓舞。
快乐的人能用富有魅力的微笑感染别人。人人都希望别人喜爱自己、重视自己。微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
离,融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释解敌对情绪,生活中没有人会拒收微笑这一“贿赂”。
快乐的人能不惜代价让对方快乐起来。谁不希望自己快乐?如果你是能给对方带来快乐的人,你也会是一个受
欢迎的人。为了使对方快乐,你应多寻找一些引起人快乐的方法,有时,为了让别人快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快乐的人能让幽默在尴尬场面触发笑声。幽默是快乐的杠杆,是生活幸福的源泉,是社交的润滑剂。应付日
常生活中最让人伤脑筋的尴尬局面,最神奇的武器往往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常常给人带来快乐,你要推销你的快
乐,最好的广告就是幽默。
快乐的人能说出令人高兴的话语,让人喜欢与你交谈的前提是能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重要的是选择符合
对方兴趣、年龄、工作的话题。例如,对于女性,问人家“有恋人了吗?”“今年几岁?”人家只能认为你是“神
经质的人”。若有位男士对你刨根问底,那你一定也不会对他产生好印象。所以在开始谈话时应先问:“怎么样
,喜欢体育吗?”,“这件衣服非常好看呀!”等等对方感兴趣及爱好的事情,从对方有兴趣的触发点开始进入话
题。
因此,一定要避开以身体的某一特征为话题的谈话。必须注意不要谈论身体太胖啦、头发太少啦等对方比较
在意的东西。另外还应避开政治、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话题,因为对于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想法。
如果你想要自己快乐,也能使别人快乐,那么你要经常自我检查一下,你是否话说得太快?如果是,可能会给
听众一种神经质的印象;你是否讲得太慢?如果是,可能会给听众一种你对自己所讲的话题缺乏把握的印象;你是
否含糊其辞?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明确标志;你是否用一种牢骚的语调说话?这是一种自我放任和不成熟的标志
;你的声音太高而刺耳吗?这是神经质的又一种标志;你用一种专横的方式说话吗?这意味着你是固执己见的;你
用一种做作的方式说话吗?这是一种害羞的标志。
快乐的话语是诚挚自然的,包含着信心与精力,还隐含着一种轻松的微笑。如果你掌握了这个诀窍,那么你
的朋友和你都会快乐似神仙。
送他一颗“迷魂药”
生活中,人们对那些拍马屁的人总是投之以鄙夷的目光,殊不知,他们何曾没有拍过什么马屁么?
其实,拍马屁无非是对他人的一种恭维,文雅点说,是一种赞美。在人与人关系之中,拍马屁自有其独特的
“历史地位”。
拍马屁只是为了生存的一种手段,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谋略,为了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技巧。
如果你有满腹经纶,而又怀才不遇,可是你又不肯或者不晓得如何对人讨好拍马屁,你就永无出头之日。“
伯乐”难以发现你这匹千里马。
晋武帝登基时,测字摸到个“一”字,很不高兴,“点”太小了。侍中裴楷进言道:“陛下,这个‘一’摸
得好,是大吉兆。因为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宁,君王得一则天下忠。”
拍得晋武帝转忧为喜。而这个侍中裴楷也在新皇帝心里留下了好印象。
这种无关痛痒的马屁,说白了就是一些安慰人、鼓励人,或者赞美人的话,它犹如一块砖头,铺垫了自己未
来的生存之路。所以,必要的时候,拍拍马屁,既无伤大雅,又增进友谊,何乐而不为之呢?
无论如何,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
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在这个社会上,会说奉承话的人似乎比较吃香。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奉承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
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奉承
话,却还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此,说奉承话是与人交际所必备的技巧,奉承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迷人!
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
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再者,奉承别人时,也不可以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
千里的话。例如,你看到一位流着鼻涕而表情呆滞的孩子时,却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对方
的感受会如何呢?本来是奉承话,却变成很大的讽刺,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若你说:“哦!你的小孩像很健康的样
子。”是不是要好些呢?
所以,奉承别人时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奉承话会超过一般奉承话的水平,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听在
对方耳中,感受自然和一般奉承话不同。
得理不饶是傻子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的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
,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
这种人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旦要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
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
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场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
,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凸显你只是个好辩之徒罢了。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对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
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还不
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好事。
人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因此你若有好口才,建议你:
1.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当然可以“自卫”。
2.有好的口才,也必须要有相对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3.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给对方台阶下
。
4.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5.若自己的观点有错,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死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
是白,硬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
不过有好口才的人,常会因“所向无敌”而忽略收敛的重要,因为他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
这是这种人最大的悲哀。
争出技巧
与人发生争论时,要使你的观点被对方认可,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把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迹地输入对方的潜
在意识里面。在对方的潜在意识之前,有所谓的哨兵在监视着。因此,一旦你得罪了这个哨兵之后,不管你如何
使出浑身解数,他总是不会让你通过的。为了不得罪这个哨兵,灵巧地通过这一关,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1.仔细地听取对方的想法
首先,你不妨使对方先说出他的想法,以便仔细地听取它。否则,他总会感觉到受到了伤害,于是态度也就
变得越强硬了。而且,人有一种欲望,那就是尽量地把心中的话倾吐出来。当这种欲望未得到满足时,是无法去
倾听别人的意见的。因此,当你要对方听取自己的意见时,不妨先听听对方的话。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叫对方重
复一下他的意见,并问他是否还有什么话想说。
2.在答话之前,不妨稍停顿一下
当受到质问时,有不少人会即刻答复,速度之快,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事实上,这并非上乘的方法
。这时,你不妨先看看对方的脸,隔一会儿之后才答复。如此一来,将能够给对方一种满足感,他认为自己所说
的话,值得你思考一番。这样当然就有利于你。不过,只要稍停顿一下就行了。如果你停顿得太久的话,对方会
认为你不肯明确答复,或想避重就轻,甚至认为你无意回答他的问话。
即使你不得不反对对方的想法,亦不应间不容发地提出反对之词。这么一来,你无异是在告诉他:“你的想
法是不足取的,根本就没有考虑的价值。”
3.不要百分之百地胜过对方
每逢争论之时,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至于对方的想法呢?则往往会认为是荒谬的,完全错
误的。其实不管是何种争论,每个人都差不多有正确的意见,也有不正确的想法。因而,当你与别人展开争论时
,不妨对对方的某一项意见表示让步,这么一来,你必定能够在某一部分找出双方一致之点。你这样做之后,对
方也会对你的某些意见表示让步。
在这种场合,你不妨使用“是的……然而”的说话技巧。你可婉转地说:“是啊,关于这一点,我同意你的
意见,不过除此之外,不是还有这样的方法吗?……”或者:“唔……你说的不无道理。不过,采取此种方法,不
是更好一些吗?”
如何呢?你已经知道了此种方法的要领了吧?那么,就请你赶快把它派上用场吧!
4.温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与人争论时,切勿感情用事,换句话说,当对方反对自己的意见时,切勿不顾一切地使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见
,因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甚至采取过火的态度。这种方法是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的。因为人们对这种恫吓的态
度,往往会产生反感,当然就更不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了。
相比之下,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道及事实的话,则更能够产生效果。同时,千万别摆出“这是绝对错不了的
”的态度,最好是能够以“我的想法或许有错”的谦逊态度去说话,这么一来,对方将会听取你的想法,不知不
觉地接受你的想法。
5.让第三者代你说话
当你与别人展开争论之时,最好让第三者代你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例如,母亲教导孩子时,总是说:“老师
不许你如此做的。”或者“这样做,老师会处罚你的……”等等,总比以自己的想法教导他,效果要大得多。因
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那就是:很难于信服“卖瓜者说瓜甜”的说法。经过第三者的透露之后情形就不
同了。在这种场合里,即使主张与你的想法不同,但你也不至于刺激了对方的自我。
例如你这么说:“据说美子的丈夫打从戒烟之后,饭量增加了,上下楼梯也不会气喘如牛了……”其实,你
之所以这么说,只是想要自己的丈夫戒烟而已。
又如,你想要丈夫把工资原封不动地交给你的话,不妨如此说:“据统计,把工资原封不动地交给太太的丈
夫,目前已达到了97%以上……”。
6.保全对方的面子
当你与别人展开争论时,有一件事是非记牢不可的,那就是要保全对方的面子。因为一个人在讲了自己的想
法之后,即使察觉到自己的想法有差错,然而,却很难于自认错误,或者改变想法,因为一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之后,往往会疑心生暗鬼,惟恐他人会认为自己是撒谎者,或怕别人因此瞧不起自己。因此,为了保全对方的面
子,你最好为他制造下台阶的机会。例如,你可以推说:“这也难怪,因为你不明了那一件事,当然会如此想了
。”或者:“只要不明就里,大家都会如此想呢!”
又如,当对方弄错时,你不妨推说那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不算什么,以前我也屡犯这方面的错误。只要熟
悉了之后,自然就能够熟能生巧,再也不会有错误了。”或者:“在那种条件之下,谁都会弄错哩!”
“直来直去”不是优点
对人说话,有种种不同方式,这些方式,就方式本身而论,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得失。而从听的人方面看
,却有合与不合的问题,合则听从,不合则拒绝,对方如果听从,便是你的成功,若是拒绝,便是你的失败。现
在暂且不谈听的人个性如何,以及说话方式应该如何配合,先谈说话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流利。说话时轻巧灵活、婉转如意,处处表示亲切,表示巧顺,措辞周密,条理井然,旁征博
引而丝丝入扣,连类及物而能就近取譬,始终是文采斐然,娓娓动听。
第二种方式是激切。不知忌讳,不避嫌疑,认为非的便直斥其非,认为是的便直称其是;所言率直,坦白无
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的人是否发生意外反应,丝毫不加顾虑,完全用亢直来表示自己的人格。
第三种方式是高速。所说的话专从大的远的着眼,好讲高深的理论,把类似哲学的议论当成立说的根据,与
普通人的说法绝不相同,而且随手引证典故以证实所言非假。这并不是表示你的学富五车,不同凡俗,而在表示
你的理论,信而有证。
第四种方式是浅近。所说的话专从小处着眼,就家常小事,陈其利弊,指其得失,根据经验,陈述办法,不
尚理喻,而在实际。这种话完全合于现实生活,为一般人所乐道。
第五种方式是质直。说话者的态度十分恭敬,精神十分敦厚,既不肆意高谈,也不婉转如簧,言语虽然朴实
无华而言必有中,虽然简单而语必扼要,所有问题中的重要意义,都有微言显示,都以约语表达,说话十分老实
,朴而不文,直而不曲。
第一种说话方式,是以说话技术见长,完全用外交辞令;第二种说话方式,是以忠实亢直见长,像是忠臣义
士的辞令;第三种说话方式,是以学问渊博见长,是饱学之士的辞令;第四种说话方式,是以熟谙家常琐事见长
,完全是富于生活经验的辞令;第五种说话方式,是以诚恳温厚见长,完全是忠厚长者的辞令。
如果你希望兼有几种说话方式,那么你得具备相当深的处世经验,但这谈何容易?既要受限于你的个性,又限
于你的学问与生活经验,如此多,哪能做到?
天性木讷的人,要学流利的说话,难若登天;天性谨慎的人,要学亢爽的话,也觉得太难;至于天性直爽的
人,要学谨慎的话,恐怕会如有鲠在喉般的难受;那些有学问的人,不屑去谈家常小事,也是人之常情了。
丢开了对方的个性不谈,就说话方式而论,第一种说话方式最讨人喜欢,为多数人所乐于接受。第二种说话
方式最是吃亏,往往反而使对方恼羞成怒;第三种说话方式会使对方以为你是喜欢空谈,不脱书生本色;至于第
四种说话方式,往往使有地位的对方认为你俗不可耐;而第五种说话方式,却又会使对方以为你是忠诚有余,能
力不足。
每个人踏入社会都要与人接触,而接触的工具当然是说话,说话技术与一生升沉荣枯大有关系,凡是有心人
士,都得把它当做重大课题好好地研究一番。
与人说话,先要明白对方的个性,他喜欢婉转的,应该说智慧的话;他喜欢亢直的,就应该说激切的话;他
喜欢有学问的,那么就说高雅的话;他若是喜欢琐事的,便要说浅近的话;他喜欢诚恳的,那么就应该说直率的
话。说话方式能与对方个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
但是只明白对方的个性还是不够,还得估量一下彼此的交情,交情未到相当的程度,说话方式虽然合乎对方
个性,但是说话是否发生了效力,仍是一个疑问。话是说得对了,你的交情资格还是不对,交情资格不对,就是
犯了“交浅而言深”的错误。如果你说流利的话,却被对方以为你是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甚至认为你是别有用
心,一旦有此反应,你所说的话便是等于零了。
你要是说了激切的话,对方可能以为你是气焰万丈,大有“肆酒骂座”之意,一定心中大不快意。认为你借
题发挥,句句拂逆,声声刺耳,你是太不客气,太不留情了。有了这种反应,你的话又等于零了。
再者,若说高远的话,对方便以为你是大言浮夸,无当事实,不近人情,虽有引证,也不过是卖弄你的渊博
知识而已。若是有这些反应,你的话,还是等于零。
然而若说浅近的话,对方却又以为你是鄙陋而庸俗,目光如豆,不足与言大事。一有这种反应,你的话,当
然毫无效果。
最后再说率直的话,对方反而以为你是观察不精,分析不细,只知大概,不知内容。有些反应,不等于说你
的话直如东风过耳,怎能得人重视?
其实这些都是对方的心理作用,而心理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彼此的交往还未达到相当的程度,“不可与
言而言,是以言聒之地。”
聒耳之言,自然会使人觉得讨厌!如此可见,最常见的事,最容易做的事,人人都会做的事,偏偏是最不容易
运用自如的。与人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直接的方法,你只有认真听,仔细想,反复推敲,才能掌握住适宜于自己
的说话技巧。
少说一个“我”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事情,多数人会觉得索然无味。对你来说
是最有趣的事情,常常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甚至还会让人觉得可笑。
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
一样地高兴吗?这是很清楚的。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
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在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的事,别人不一定会有同感。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老是嚷嚷,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以及其他的事情。人人最喜欢的
都是对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逗引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
使对方高兴的最好方法。你以充满了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并且他会热
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和人家较真或与人争辩等,都是不明智的表现。但还有一样最不好的,就是在别人面
前夸张自己,在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中,再也没有比张扬自己更愚笨的了。
例如,你对别人说,“那一次他们的纠纷,如果不是我给他们解决了,不知要弄到怎样,你们要知道,他们
对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的,不过在我面前,就不敢妄动了。”即使这次的纠纷,的确因为你的排解而得到解决,
可是你只说一句“当时我恰巧在场,就替他们排解了”的话,不是更使人敬佩?这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被人发觉之
后,人们自然会崇敬你的,但如果你自己夸张叙述出来,所得到的效果恰恰相反,人们自然会认为你自己在自吹
自擂,大家听了你的自我夸张,反而会轻视你。
一句自我夸张的话是一粒霉臭的种子,它是由你的口里播种在别人的心里,从而滋长出憎恶的芽。
爱自我夸大的人是找不到好朋友的,因为他自视甚高,鄙视一切,不大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他
一心只想找那些奉承和听从他的朋友。他常自以为是最有本领的人,如果他做生意,他觉得没有人比得上他,如
果他是艺术家,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代大师。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他会觉得只有他自己是救世主。面子是别
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你自己若是具有真实本领,那些赞美的话应该出自别人的口,自吹自擂,其结果是自己
丢脸面。
凡是有修养的人,必定不会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夸张自己,他自己很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
清清楚楚的,没必要自己去说,人们自会清楚。
请你不必自吹自擂,与其自己夸张,不如表示谦逊,也许你以为自己伟大,但别人不一定会同意你的看法,
自己捧自己,决不能捧得太高,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嘘,纵使你平日备受崇敬,听了这些话
别人也觉得不高兴。世间没有一件足以向人夸耀的事情,自己不吹嘘时,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说了,人家反而
瞧不起了。
千万不要故意地与人为难,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自己与别人意见不同。如果你说这是黑的,他就硬说这是白
的,如果下一次你说这是白的,他就反过来说它是黑的。这种处处故意表示自己与别人看法不同的人,和处处随
声附和的人,一样都是不老实的,被人看不起,甚至被人们所憎恶,是不忠实的朋友。
口才是帮助你待人处世的一种方法,口才的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口才很好而到处不受
欢迎的人,不要为了表现你的口才而到处逞能,惹人憎恨;口才一定要正确灵活地表现,而不是为了自吹自擂张
扬自己。
不要抹杀人家的一切意见,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做,如果抹杀了人家的一切,别人的好处一点也不承认,这样
,谈话就可能不融洽,要再继续谈下去也有困难。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距离有多远,冲突得多么厉害,我
们要表现出一种可以商量的胸怀,并且相信,无论怎样艰难,大家都可以得到比较接近的看法,使双方不致造成
僵局。
尽管什么都可以谈,但是在到处都可以航行的谈话题材的海洋里面,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地避开它
。
对于你所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作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专家。
即使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所以,坦白承认你对于某些事情的无知,决不是一种耻辱,相反
的,这会使别人对你的谈话,认为有值得参考的价值,没有吹牛,没有浮夸,没有虚伪。
不要向陌生人夸耀自己的私生活,例如: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老向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了不起
。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场合把朋友的缺点和失败当作谈话的资料,不要老是重复同样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
骚,诉苦和发牢骚并不是一种良好的争取同情的手段。做人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这样:有着宽容豁达的胸怀,并且
愿意使大家相处融洽,尽量不出现僵局。
少说话多做事
如果你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或是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纵然满腹经纶,大有主张,但是,你所有的不过
是从书中得来的理论,可惜对目前现实的社会却无多大的帮助。现实的社会富有特殊性,这些社会特殊性,是现
实之所以成为现实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特殊性,必不包含在你所读的书本之内,书本上的理论,必不能适应社会
的特殊性,你想专靠书本上的理论来认识社会、应付社会,绝不会收到丰硕的成果。你必须根据书本上的理论,
再去做认识社会、应付社会的功夫,才能彻底明白现实社会的特殊性。
一般年轻人一踏入社会,便处处碰壁,饱尝世态炎凉,再不敢有所云云,有所作为。推其病源,实在是由于
过分信任书本上的理论,以为到处可通,而忽略了现实社会特殊性的关系,于是才有和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因
此,当你进入社会以后,应该要立即开始学习现实社会的特殊性,只要你虚心求教,随处留意,今天学一些,明
天学一些,积少成多,整个现实社会的特殊性,自有彻底明白的一天,碰壁的事情,自然就减少,遭遇的挫折,
自然就减轻,如此你的朝气才会得以保持,你的成就才能较丰硕。
如何学习现实社会的特殊性呢?现实社会就是课本,现实社会的每个人就是师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
师焉。”其实不论他人地位高下,知识深浅,但他的专业经验,总有一部分值得你去学习。向甲学习一些,向乙
学习一些,把片段零星的,渐渐组织起来,联贯起来,整个现实社会的特殊性便真实的展现在你面前了。因此你
对于任何人、任何事,要多用眼睛仔细地看个明白,精细地看、观而且察,必能有所得;你对于任何人、任何事
,要多用耳朵来听,要细心的听,才能“含英咀华”,才能“取精用宏”,得其精华,才是实在的宝贵收获。
长于世故的人,不是说“一天学一个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学得三百六十五个乖”吗?如何学乖?就是多
看多听。学什么乖?就是学习社会的特殊性。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不论是正的特殊性,或是负的特殊性,都要
牢记在脑里,不要任意地批判。你所得到的还只是社会特殊性的片段而已,所以还没有批判的资格,但是要去思
考是否有相符之处?是否有相关之处?是否有出入之处?用现实社会的特殊性来补充书本上的理论,完善书本的理论
,实践书本上的理论,跟现实社会的特殊性逐渐打成一片。特殊性有了理论的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有了现实的根
据,你的应世手段便比一般的人高明,你的发展便能比一般人有希望。如果你是初入社会的,你必须记牢———
多看多听少开口。
3.脸皮厚,吃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