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做事要厚道》

_16 憨氏(现代)
死看得很淡,名利看得很轻,那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他恐惧呢?
谢安临危不惧的气概,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浪之中,而且在政治风浪中也是这样。
简文帝去世以后,丞相桓温想推翻晋室,争夺王权,觉得谢安和王坦之都是绊脚石。在新亭他的官邸,他叫
谢安和王坦之到他那里去见见面,想埋下伏兵在宴会上杀害他们。王坦之害怕得要命,就问谢安:“怎么办呢?”
谢安神色自然,毫不畏惧。他十分镇定地说:“晋朝的存亡,就在于我们这次去还是不去!”
到了桓温府上,见面之后,王坦之吓得胆战心惊,汗流浃背,双手直打哆嗦,而谢安十分镇静。到了厅堂,
他从容自在地坐上席位,对桓温说:“我听说作为王室的护卫,各地的大将都有自己的职守和道德,应该把兵力
部署在边境上严守疆土,建功立业,没想到您怎么从墙壁后面向别人捅刀子呢?”桓温笑着回答说:“没办法,我
现在不得不这样啊。”
接着,谢安与桓温在轻松的气氛中谈了很长时间,桓温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自己谋反篡权的意图。
当初,王坦之与谢安在社会上都很出名,通过这一件事人们就分别出了他们之间的优劣。谢安这种“骤然临
之而不惊“的大丈夫气概,也被世人所赞赏。恐惧是人内心里缺乏自信的表现,也是人心中有私、有鬼的反映。
谢安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他心底宽阔,自然不会心虚,做事也自然而然地坦然大方,临危不惧。所以人应
该学会克制自己内心中的欲望,忍受住利益的诱惑或驱使,正直地做人。
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抗击外敌,故而惧怕亡国灭种之灾,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仅仅怕是解决不了问
题的。此时谢艾挺身而出,不惧强敌,依靠自己的智慧,控制住惧敌情绪,一举获胜。
东晋时期,北方后赵王石虎对内横征暴敛,修长安、洛阳的王宫,广征美女;对外连年用兵,东征西讨,民
力空竭,怨声载道。东晋永和三年,石虎命凉州刺史麻秋率军八万,向西进攻前凉国。消息传到前凉国都姑臧,
举国惊慌。前凉小国,实力远不如后赵,国君张重华急忙召集大臣,共商对策。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福
禄伯谢艾却站出来说:“臣愿率军拒敌!”张重华十分欣喜,他素知谢艾年纪虽轻,但智勇双全,便任命他为使持
节、军师将军,率兵出战。张重华问谢艾要带多少人马,谢艾说,兵在精不在多,胜败在将军能否临战镇定,指
挥有序。他只带了三万步骑,向东迎战。谢艾派副将张瑁率军绕向敌后,自己乘坐一辆轻便战车,穿戴着宽松的
中服,敲着战鼓,带部队缓缓接近后赵军营。
麻秋看见谢艾毫不在意的模样,勃然大怒,说:“一介少年书生,竟敢轻我!”为了挫败谢艾的锐气,麻秋
派出三万“黑稍龙骧”军,直扑谢艾的军队。“黑稍龙骧”军一阵冲杀,将谢艾的前哨部队冲散,进而逼向谢艾
的中军。麻秋甚为得意,连下战令,要“黑稍龙骧”军夺下谢艾乘坐的车子。他亲自登上高台,擂鼓助战。“黑
稍龙骧”军军威大震,铁骑扬尘,高声呐喊,向谢艾中军冲来。谢艾的随从很为将军担忧,劝谢艾下车换马。谢
艾微微含笑,从容地下了车,但并没有换马,而是命随从取来一把椅子,放在一座小山岗的大树下,他泰然自若
地坐在椅子上,命令部队偃旗息鼓,按他的指挥行事。“黑稍龙骧”军冲到离谢艾有数箭之地,见谢艾如此从容
镇定,以为前面设有伏兵,不敢前进。麻秋闻报,也大感奇怪。随从们对他说:“这是空城计,我多敌少,冲过
去,定能生擒谢艾!麻秋沉吟不语,他摸不清谢艾的底细,不敢轻举妄动。谢艾见麻秋的“黑稍龙骧”军按兵不
动,命人取来酒肴,在阵前举杯痛饮,谈笑风生。这一来,麻秋更加举旗不定了。这时谢艾的副将张瑁已从小路
绕到后赵军的背后,突然发起进攻,而且按谢艾的指令,故意虚张声势。本来就举棋不定的麻秋闻报大吃一惊。
麻秋慌忙下令撤军,数万兵马突然听到撤军命令,不知就里,顿时军心涣散,乱了阵脚。谢艾乘机擂鼓进军,势
如排山倒海。麻秋要控制局势,为时已晚。兵败如山倒,八万大军顿时溃散,麻秋单骑奔回。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恐惧都于事情无助,只有克制住恐惧心理,团结一致,共同抗敌
,才能赢得胜利。
东山再起忍挫折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
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壮志。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
的人,志在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必然会发愤图强、
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炼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
受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才能成大事。
《周易·乾·象》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是说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也应该积极奋发向
上,永不停息才对。《孟子·告子下》中那一段尽人皆知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话也很好地总结了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
彼岸的道理。
传说在尧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大水冲毁了田园房屋,人们只能逃到树上和山中去居住,无法种值庄稼。
作为部落首领的尧心急如焚,他决心治水,但因年老只能苦心寻找能降服洪水、为民造福的人。禹是颛顼的孙子
,他勤奋敏捷、聪明能干,深受民众喜爱。接受了尧的命令之后,大禹和伯益、后稷开始了治水的工程。
而此时禹才刚刚成婚几天,他毅然告别新婚的妻子涂山女,投入到治水大业中去。在禹之前,他父亲鲧也曾
治水,鲧采用沿河堵截,拦水筑坝的方法治水,在水患不太严重的时候还行,但一有大水,则无济于事,所以治
水九年,一事无成,最后被杀了。禹面对这种艰难的局面,不气馁,不后退,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
,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慢慢地摸索出了疏通河床,开渠凿道,把水引导在旷野之中去的办法。
然而,治水谈何容易?当时人们不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环境,怎么去疏导洪水呢?于是大禹亲自带人
跋山涉水,与野兽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考察山川形势,克服了各种难以设想的困难,总算制定出了制服洪
水的方案。
但是治水依然无法进行,一些异族部落如三苗,不听劝说,拒不合作治水,成为治理水患的严重障碍,而对
此种状态,大禹只好发动战争,征服了三苗。扫清了治水障碍以后,大禹夜以继日地与治水群众一起大干。有一
次禹路过家门,要想去看一看离别几年的妻子,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群扶老携幼的灾民,禹看见了以后,毅然转
身离开赶往别处治水去了。就这样,历经失败、成功,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消除了水患。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大禹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治水,以至于大腿不长肉,小腿也不长
毛,吃尽百般苦,才换得人民拥戴他为王。所以《劝忍百箴》中讲:“不受触者,怒不顾人;不受抑者,忿不顾
身。一毫之挫,若达于市;发上重冠,岂非壮士!不以害人,则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观胜败。名誉自屈辱中彰,
德量自隐忍中大。黥布负气,拟为汉将,待以踞洗,则几欲自杀,优以供帐,则大喜过望。功名未见其终,当日
已窥其量。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能忍受别人冒犯的人,发起怒来不会顾及别人;不能忍受别人压抑的人,怨愤时不会考
虑自身。受到一点挫折,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侮辱,气得头发竖起来把帽子都顶了起来。不能忍受挫折,
不是害了别人,就是害了自己,不如忍耐性情从旁慢慢观察胜败。名誉在屈辱中得到显现,能量从隐忍中增大。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对于挫折,要勇于接受这种挑战,不能因为遇上一点困难,
就怒气冲天,不能忍耐。在《论语》中孔子说:“一时发起怒来,不顾自身和亲戚。这难道不是说发怒而忘记了
自己的安危吗?”
对此《孟子》也说:“北宫黝守养自己的勇猛,觉得有一点打击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侮辱。他平常
不理睬平民百姓,也不害怕大国国王。哪个诸侯攻击他,他就马上加以还击。”
人的一生谁没有挫折?有几个人是一帆风顺的?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屡受挫折。他们全都以自己大无
畏的勇气战胜了挫折。司马迁在《报迁安书》中列举了一系列敢于忍受挫折,面对逆境的挑战,毫不气馁,奋发
向上的例子。他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像这样遭受挫折的例子,举不胜举。
古人认为:能够屈居在一个人之下,而能取得君王信任的人是汤王和周武王,汉高祖效法他们能够忍耐,终
于带着部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400多年的汉家王朝,这是能伸能屈的典型。
西汉人黥布,是楚国的大将,封九江王。听从萧何的劝说投降了汉王,到了汉之后,恰巧汉王正坐在床上洗
脚,便召黥布进去。黥布非常生气,后悔归附汉王,想自杀。等出来后到住地,吃的、用的、居住的地方都和汉
王差不多,黥布大喜过望,因为待遇超过他的想象。这就是还没有看到他将来立的功名如何,先知道了他的气量
怎样的例子。这是不能在挫折面前忍耐的人。后来,黥布造反,被诛灭了。
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应该是沉着应对,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压倒。忍受挫折的一种方法是发奋东山再起,
而不是由此沉沦。
范雎是战国时代的魏国人,著名的策士。他擅长辩论,多谋善断,而且胸怀大志,有意开拓一番事业。但是
,他出身寒微,无人替他向最高权力阶层引荐,不得已只能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
一次,须贾奉魏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块前往。齐国国君齐襄王早已知道范雎有雄辩之才,因此,
范雎到了齐后,齐襄王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与范雎,以表示他对智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
受齐襄王的赠礼,想不到还是招来了须贾的怀疑。须贾执意认为,齐襄王送礼给范雎,是因为他出卖了魏国的机
密。
须贾回国之后,将“范雎受金”的事上告给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不辨真假,也不作调查,便动大刑杖惩罚
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免祸。范雎已“死”,
魏齐让人用一领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之中;然后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用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
是警告大家以后不得卖国求荣。
这可真是飞来横祸。这么大的打击,几乎使范雎一命呜呼,而且遭受到别人这样的污辱,为了保全自己,范
雎忍受了这一切难以忍受的摧残和折磨。
范雎平白无故地受了这么一场肌肤之苦和便溺之辱,一腔效命魏国的热忱化作了灰烬。他决计离开魏国,另
谋一处显身扬名的地方。为了脱身,范雎许诺厕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后必当重谢。守者利用魏齐醉后
神志不清,胡乱请示了一下,诡称将范雎的“尸体”抛向野外,借此将他放了出去。范雎在一个叫郑安平的朋友
帮助下逃亡隐匿起来,并改名为张禄。
就在范雎忍辱求全、隐身民间的时候,秦国一个叫王稽的使节来到魏国。秦国此时国力强盛,且虎视眈眈,
有兼并六国的雄心。郑安平得知秦使王稽来到魏国,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寻找机会向他推荐范雎。
一天,王稽在上榻的馆舍向郑安平打听,魏国有没有意愿与他一起西去秦国的贤才智士,郑安平见问,便不失时
机地向王稽陈说范雎的才干。王稽当下决定于日暮时分,在馆舍与范雎见面。
日暮时分,郑安平带范雎来到王稽馆舍。范雎面对王稽,侃侃而谈,条分缕析,议论天下大事。一席话还未
谈完,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决定带范雎入秦。
王稽使事结束,辞别魏王,私下带着范雎归秦。他们一路紧赶,来到秦国境内的京兆湖县时,只见对面尘土
扬起之处,一队车骑驰驱而来,范雎忙问王稽道:“对面来的是什么人?”王稽注目望了望,转身告诉范雎,来的
是秦国相穰侯魏冉。范雎一听便说:“据我所知,穰侯长期把持秦国的大权,厌恶招纳别的诸侯国的客卿入秦。
我看,我与他见面,只会招致他的侮辱,请您还是把我藏在车中,不见为好。”正说着,魏冉的车骑已到。魏冉
向王稽说了一番抚慰他出使辛苦的客套话之后,果然不出范雎所料,接着询问王稽:“使君出使归秦,有没有带
别国客人来啊?这样做,于我们秦国没有好处,只会添加麻烦!”王稽见这种情形,心里暗自佩服范雎的先见之明
,赶忙答道:“不敢。”魏冉看了看王稽,即示意驭手启车继续东行。
听到魏冉一行离去的车马声,范雎这才从车中探出身来,望着渐渐远去的魏冉背影,沉思道:“我听说魏冉
是一个聪明人。刚才他已经怀疑车中有人,只是决心下慢了,忘记搜索而已。”范雎一念及此,当即断然对王稽
说:“魏冉此去,必然会后悔,非派人返回搜索使君的车辆不可。我还是下车避一下为好!”说完,范雎便跳下车
,往道旁小径走去。王稽按辔缓行,以待步行的范雎。方才走了10多里,只听见身后一阵杂沓而急促的马蹄声响
,魏冉遣回的骑卒已经赶了上来,将王稽的车马紧紧围住,一阵紧搜慢检,见车中确实没有外来的客宾,方才纵
马而去。
骑卒远去,大道清静。范雎从小路闪出,与王稽相顾一笑,上车策马,往秦都咸阳的方向急驶而去。
范雎装死逃出魏国,智避魏冉而得以入秦。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
用范雎的谋划,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使用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关东列国的压力再度加强
。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秦相国,封为应侯。
不是有大志就能实现大志。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所以要能够忍受失败的痛苦,遭受
挫折以后的消沉,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奋斗,摆脱遭受挫折后的困顿。
在受到挫折、困厄时,暂时隐忍,修身养性,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听一听他人的意见,也是忍
受挫折的一种方法。
随机应变忍危急
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是按部就班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故,但也难免要遇到危险、紧
急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行事如何,就反应出了他的作风、品质的高下。面对危难临头,急迫的事件骤
然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此时又要忍什么呢?
危急情况发生时,由于人们大多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吃惊、恐慌。要忍危急,首先
要沉着、镇定、果敢、自信,不为危难所吓倒,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才能使他人不因你的紧张而更加恐
慌和慌乱。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危难已经临头,势态紧急,仅仅沉着还不够,忍耐住、控制住自己的吃惊和慌乱仅
仅是第一步,真正的忍危急是善于通权达变,随机应变,引导着事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敢于在危急之中,挺身而出,忍住内心的恐惧和无奈,大胆地应对,排除危险
和急难。
史书记载,东汉的时候,大司马吴汉率军讨伐建都成都、割据一方的公孙述,进入犍为地区。汉光武帝刘秀
曾告诫吴汉说:“成都的敌人拥兵有十几万之众,不可以轻视他们,打下广都,要固守。如果敌人来进攻,不要
和他们进行正面决战,如果敌人不出兵,你则要想办法逗他来进行决战,时间一长,敌人疲惫了,毫无斗志的时
候,我们再大举进攻。”而吴汉打下广都之后,不听刘秀的叮嘱,率众两万余人,乘胜进军,抵达成都,且相距
20里地扎下两座营盘。刘秀闻报,大惊失色,下召指责吴汉:“你为什么擅自做主,不听我的劝告?你轻视敌人,
孤军深入敌人腹地,且分营扎寨,一旦敌人来攻,你首尾无法相顾,情况危急。趁现在敌人尚未合围,赶快撤军
回广都!”但为时已晚,公孙述已派人率10万大军来攻。一天战下来,吴汉大败。
在这危急关头,吴汉召集部将们说:“我们经过千辛万苦,转战几千里,节节胜利,终于攻入敌军腹地成都
。现在不幸被围困于此,无法于外界联系,现在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抵抗,才能转危为安,否则,只有死路
一条了,各位,成败在此一举了。”于是吴汉关门闭户三天坚持不再出战,同时以酒肉款待将士,喂足战马,以
逸待劳。以寨中增设战旗,大放烟火,迷惑敌人,夜里则趁敌不备,率军衔枚而行,悄悄与友军会合,协力杀敌

面对危急,除了沉着应对,不慌乱从事,更重要的是善于处理,随机应变。
东魏侯景等人把独孤信围困在金墉。独孤信向北魏丞相宇文泰求援,宇文泰便带领军队前往。侯景等人的部
队夜里解围跑了。宇文泰领轻骑追击侯景,追到黄河边上,侯景与宇文泰交战,后者的战马中了流箭,惊而飞跑
,宇文泰从马上摔了下来,东魏兵赶上了他。宇文泰手下的人都跑散了,只有都督李穆在身边。李穆下马,用马
鞭打着宇文泰的背说:“你这个陇东士兵,主将哪去了?怎么你一个人留在这里?”东魏兵听了,没有把宇文泰当
贵人,继续向前追去。李穆把自己的马给了宇文泰,和宇文泰一起逃跑了。魏兵见宇文泰复还,于是士气重新大
振,又聚集起来,追击东魏兵,大破之。
事情危急的时候,如能够以权变灵活的方法处理,便会绝处逢生或得到胜利,否则就会置于死地而且事情会
失败。所以陆鲁望说:“如果蝮蛇咬了手,壮士应马上切断手腕。”意思是蛇蝎这些东西在你的手中咬了一口,
你应该迅速地砍断手腕,稍迟一些,毒液便会流向肢体危及性命。这便是处理紧急事物的方法。
临危要能通变,按照常法去处理事情只能是导致失败,古来多少英雄豪杰,临惊变而不惧,以自己的大智去
战胜它。
面对紧急情况,如果是以硬碰硬,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按常规办事,已经不太可能,只有当机立断,麻痹对
手,抓住时机,才能保全自身,进而战胜对手。
危险来临之时,绝对不要惧怕,你越是害怕,危险似乎也就越让你觉得危险和可怕。相反忍住内心的恐惧,
大胆面对,战胜危险,才是你应该做的。
清康熙年间,有一个同时活跃于政界和学术界的人物,叫李光地,他为清廷出谋划策,平定耿精忠叛乱,收
复台湾,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
李光地早熟早慧,好学深思,机敏过人。9岁那年,曾不幸落入绿林大盗之手,但他既能机智应变,又不屈不
挠,最后竟说服对手,安全地返回家中。
当时,李氏一门聚族而居,人丁兴旺,家族中在外为官者不少,人们都说:李家“风水”好。附近山里有一
个姓李的绿林首领,绰号“李大头”,手下聚有百把人。他看中了李家这块“风水宝地”,一心想据为己有。
一天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李大头率一批喽罗杀气腾腾地占领了李氏祠堂。李氏一族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吓懵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族长召集族中的成年人在祠堂外的空地上商量对策,李光地跟随父亲也来到了这里

李大头一眼看到了眉清目秀、资质聪颖的李光地,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特的想法:自己的儿子已经8岁了,总
不能接自己的班做强盗啊,应该让他去读书。如果能让眼前这孩子去与自己的儿子作伴读书,该有多好啊。于是
,他头脑一转,起了要把李光地收为养子的念头。李大头打开祠堂大门,指着李光地大声喊道:“喂,你过来!”
李氏一族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李父紧紧搂住儿子。李光地推开父亲,镇定自若地走进祠堂。
李大头见他来了,心里一阵高兴,马上派人传出话说:“一笔难写两个李字,你们如果同意把小孩送给我做
儿子,我带着他远走高飞,从此,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就莫怪我李某人不客气了。”
李父抬起头,目光中带着爱怜与无奈,说:“问问孩子吧!”
此情此景被站在祠堂门口的李光地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从
容地高声对父亲说:“父亲,一切听天由命,您就答应了吧!”为了保全家族,李父权衡再三,只好点头答应。
这天,李大头对李光地说:“我们已是父子关系了,平时就要以父子相称。”他见李光地没有答应,便狠狠
地瞪了李光地一眼说:“你听到了没有?”
李光地撇撇嘴说:“你不是我的父亲,我如何能喊你为父亲呢?”
李大头勃然大怒:“在认养仪式上,不是已经行过大礼了吗?”
“我看你在耍滑头、嘴硬!”说着,李大头劈头就是重重的一巴掌,直打得李光地嘴鼻流血。李大头又把李光
地关了两天,李光地还是不肯屈从。
盛怒之下的李大头,想了个坏主意。他命人把李光地关进一间空屋,把门窗关死,用灯火熏,声称如果李光
地不讨饶,就将他熏死。倔强的李光地始终不讨饶,被烟熏了一天一夜。李大头估计李光地必死无疑,命人打开
门看看。
谁知房门打开,浓烟散去之后,李光地揉了揉眼睛,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这真是奇迹!李大头惊得一时说
不出话来。原来,精明的李光地发现靠门边的地面要低一些,门下也有缝隙,就趴在地上,用嘴巴靠着门边缝隙
缓缓地呼吸。烟轻向上跑,地面烟雾浓度低,缝隙外又能换气,因而,李光地能在满屋浓烟中幸存下来。
李大头心想:吉人自有天相,这小东西神态不凡,一定是有菩萨保佑,不知不觉中态度软化下来了。
李光地说话了:“上天保佑,我命不该绝!你知道‘黄雀捕蝉,螳螂在后’这句话吗?”
“此话怎讲?”李大头心里一悸。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朝廷的军队肯定要对你们撒下天罗地网,我看你是‘秋后的蚱蜢,蹦不了几天了’
。你想想看,自古哪有不败的绿林人?”李光地看了看陷入沉思的李大头,接着说:“官军要是抓住你,你一家人
的性命就要保不住了,你的儿子也不能幸免。我死了,我还有几个弟弟,我们李家还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你
的儿子一死,你家的后代就会断了,所以,我劝你要赶快另打主意!”
李光地的一番话,把李大头说得动了心。李大头与妻子一商议,只听妻子说:“这小孩命硬,将来肯定会大
富大贵。我们已是过了半辈子的人了,该为我们的儿子想想后路了。我们过了半辈子提心吊胆的日子,眼看儿子
渐渐懂事了,难道还要让他继续过这种日子?我看不如把李光地送回去,把我们的儿子也托付给他家。保全了儿子
,就延续了我们李家的香火,万一我们有个不测,也不必担心什么。”
妻子的话正合了李大头的心意。于是,他派人请来李光地的父亲,将两个小孩儿都交给他带回。
李光地依靠自己的机敏和倔强,奇迹般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离开虎口,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一个九岁的孩子,在大祸临头之际,居然能够机智勇敢地化险为夷,真是不简单。
以德报怨忍仇恨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
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给郭进处置。
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兆汉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
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
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
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别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你。宽大自己的仇人,仇人会良心
发现,必会找机会以死相报。原因在于你不记他的过错,给他以希望,他要报恩的感情存于胸中,所以一旦他的
能量、才技被发挥出来,就能干一番大事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一大贡献。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
找仇人的人,与郭进不杀自己的仇人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吗?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
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改名换姓,用家
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打到
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上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儿子和
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
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
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一点私人恩怨,则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小仇,结果招致
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笑话,实在是太愚蠢了。
古人对于仇争是不赞成的。他们赞成和提倡的是相互之间的宽容和谅解,反对彼此无休无止的结怨、成仇、
争斗,那样对个人无利,对他人也有害,对社会同样没有任何好处。
无论古今与人结仇结怨,只因为一点小事,就把别人的过错牢牢记在心中,这是不能忍仇的行为,这样做只
能让人看到其心胸的狭隘,不足以共事罢了。
《公羊传》说:父亲如果因冤枉被杀,儿子复仇就是可以的。
孟子说:杀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了他的父亲;杀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了他的兄长,吴国报越国携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