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有修养的人的作为。
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则容易受到伤害,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
对人对事的态度,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把自己的喜怒经常流露给下级,下级则会投其所好,而掩盖事物真正的本
质。普通人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则显得为人肤浅,也容易开罪于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感,不要过
多地暴露出来。
西汉时的窦婴,是孝文帝皇后的侄子。汉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为魏其侯,他喜欢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
归奔他。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太后多次向皇上说窦婴:“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很难
担当得起宰相的责任。”于是最终没任他为相。
晋朝的谢安,孝武帝时任尚书和太保。太元八年,后秦的苻坚入侵晋国,谢安派他的侄子谢玄去退敌,在淝
水把秦军给打败了。捷报传来,谢安依然神情泰若地和客人下围棋。客人走后,谢安走进屋里,过门槛时,却因
高兴过度,把木鞋的齿都折断了。
喜怒都是人类的情感。当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怒自然而然产生了。发怒不仅伤身,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
,一个易发怒的人也难于和他人合作。历史上也有不少因发怒而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当然任何事
物有利就有害,有弊也有益;怒有害于身心健康,有害于友情,有害于事业,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独异志·
华佗》中记述了华佗给一位郡守看病,诊脉之后,没有给他开任何药方,而是历数该人的罪责和过错,把郡守大
骂了一顿,拂袖而去。郡守大怒,气荡胸中,誓不饶华佗,不想一怒之下,吐出了大量黑血,过了一段时间,病
反而好了,这才知华佗医术之高,是用激怒之法治好了郡守的病。
只要善于引导,怒也是助人成功的一计,所以对怒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
对此,《易经》上讲:人是承蒙天地阴阳才生下来,都有这种气。而且喜悦和愤怒是人的性情,也都不能没
有。有了喜怒又能适可而止,《中庸》把它称作“和”。如果发太大的怒气,就会败坏内心的和气。
陶潜有一首诗说:“怒气比火焰还厉害,它会焚烧了和气,使人白白伤悲,当颇多感慨时,不必勉强自己,
事后心境自会清凉。”清代的林则徐曾手书“制怒”两个大字作为条幅,悬于室内,以提醒自己忍耐怒气的产生
,抑制发怒。
人类的各种情感,都是一定思想的外在体现。喜态表示人对外界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回应,而怒则表现
为相对的消极情感。喜有大喜、小喜、真喜、假喜、明喜、暗喜、窃喜、自喜,怒同样也有大怒、小怒、真怒、
假怒、明怒、暗怒、自怒之分。无论是哪种喜,也无论是哪种怒,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尤其是怒
态,大发怒,则首先具有威慑作用,使他人产生畏惧感;怒还具有羞辱的作用,使人产生愤怒感;怒还能有激励
作用,使人产生一种奋进感。更有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施用怒计的,那是利用了对方不能忍怒,而故意激怒对方
,使之在战略、策略中产生失误,而乘隙攻之。
愤怒不忍,泄怒于他国,则会引发战争。战争一旦发生,带来的恶果是没有人能够预料的。在社会中,仇怒
发生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破裂,同事关系紧张。在家庭中,愤怒既出,会招致父子相杀,兄弟争斗,夫妻反目,使
家庭失去欢乐和人伦之道。所以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努力化解他人的怒气,与人和睦相处。
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国家
社会安定,以利事业发展。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以怒为计,震慑敌人,激怒敌人,以便战胜敌人。
深谙兵法的诸葛亮,曾巧妙地利用怒计激怒周瑜,实现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计划,也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周瑜为人气量狭小,本就容易致怒,而又不知怒而不发,所以才能被诸葛亮利用。
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沿长江摆开阵势,想一举拿下东吴,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夙愿。面对
强敌压境,东吴众臣有主战的,也有主降的,弄得吴主孙权也不知该何去何从。诸葛亮为了实现他在隆中时对天
下形势的分析,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巩固孙刘联盟,他自告奋勇地去江东游说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来到东吴以后,他知道周瑜是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只有说服了周瑜,才能坚定孙刘抗曹的决心。
周瑜是他这次出访的重点。此时的周瑜,虽心存抗曹的念头,但在诸葛亮面前故作深沉,不露痕迹,同时也
想试探诸葛孔明,故而谈及抗曹之事,周瑜总是以言语搪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便针对周瑜气量狭小的特点,故
意曲解曹植的《铜雀台歌》中的两句话,激起周瑜对曹操的满腔怒火,痛下不灭曹操誓不为人的决心。
一天晚上,鲁肃引诸葛亮会见周瑜。鲁肃问周瑜:“今曹操驻兵南侵,是战是和,将军欲如何?”周瑜说道: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抗命。而且兵力强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和则易安,我的意见是以和为上策。
”鲁肃大惊道:“将军之言错啦!江东三世基业,岂可一朝白白送给他人?”周瑜说道:“江东六郡,千百万生命
财产,如遭到战祸之毁,大家都会责备我的,因此,我决心讲和为好。”诸葛亮听完东吴文武两大臣的一段对话
,觉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决心未定,也是一种有意试探,此时如果不另辟蹊径,只是讲一通吴蜀联合抗曹的意义
,或是夸耀周瑜盖世英雄,东吴地形险要,战则必胜的道理,肯定难于奏效。于是,他巧用周瑜执意求和的“机
缘”,编出一段故事,激怒了周瑜。诸葛亮说道:“我有一条妙计,只需差一名特使,驾一叶扁舟,送两个人过
江,曹操得到那两个人,百万大军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
徒,打听到江东乔公有两位千金小姐,大乔和小乔,长得美丽动人,曹操曾发誓说:‘我有两个志向,一是要扫
平四海,创立帝业,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东二乔,以娱晚年。’目前曹操领兵百万,进逼江南,其实就是为
乔家的两位千金小姐而来的。将军何不找到乔公,花上千两黄金买到那两个女子,差人送给曹操?江东失去这两个
人,就像大树飘落一两片黄叶,如同大海减少一两滴水珠,丝毫无损大局;而曹操得到两个人必然心满意足,欢
欢喜喜班师回朝。”周瑜说道:“曹操想得大乔和小乔,有什么证据说明这一点呢?”
诸葛亮答道:“有诗为证。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十分会写文章,曹操曾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铜雀台,雕梁
画栋,十分壮丽,并挑选许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文中之意就是说他,立誓要娶‘
二乔’。”周瑜问:“那篇赋是怎么写的,你可记得?”诸葛亮说道:“因为我十分喜爱赋中文笔华丽,曾偷偷地
背熟了。”接着就朗诵起来:“从明后以嬉游兮,登高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
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曹操老贼欺我太甚!”诸葛亮表面上是急忙阻止,其
实是火上浇油说道:“都督忘了,古时候单于多次侵犯边境,汉天子许配公主和亲,你又何必可惜民间的两个女
子呢?”周瑜说道:“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将军夫人,小乔就是我的爱妻!”诸葛亮佯作失言,请罪道:“真
没想到是这回事,我真是胡说八道了,该死,该死!”周瑜怒道:“我与曹操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却故作姿态
地劝道:“请都督不可意气用事,望三思而后行,世上绝无卖后悔药的。”周瑜说道:“我承蒙伯符重我,岂有
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剑架在脖子上,也不会变卦的。劳驾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
操。”于是孙、刘结成的抗曹联盟得到巩固,赢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
诸葛亮首先了解到周瑜的气量比较窄,容易被人激怒,再者他也知道,大丈夫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能保全,是
人生的一大耻辱,周瑜绝不会忍受这样的耻辱。尽管这一切不过是诸葛亮假借曹操的诗赋牵强附会的一说,却达
到了激怒周瑜、联合抗曹的目的。
2.修身养性——忍人之不能忍
玩物丧志忍声色
声,指的是对于音乐的爱好。音乐依其曲调和内容可分为高雅和低俗,高雅的乐曲能够让人修心养性,不为
世俗的恶浊之声所搅扰,当然这种阳春白雪,和之者寡。而那些靡靡之音,听了让人沉溺其中,萎缩不前,贪玩
丧志。
在古代,高雅音乐也不是人人都能品味欣赏的。据《礼记·乐记》记载:魏文侯向子夏询说:“我正襟危坐
来听古乐,听不懂,只能感受到惶恐;躺着听郑卫的音乐,却不知道疲倦。请问古乐和新乐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
的不同效果呢?”子夏回答说:“古时,天地和顺,四季调和。现在你所喜欢的,是靡靡之声吧?”“请问靡靡之
音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子夏回答说:“郑国音乐喜欢毫无节制,放纵意志,使人心变淫邪;卫国的音乐倾向于繁
冗,劳人心志,都是沉淫于色,损害了德行,是不可取的。”
对此孔子曾说过:“我们需要禁绝晋国的音乐。”为什么?因为在当时的有识之士眼中,晋国的音乐就属于
那种让人沉浸其中,百听不厌,难于自拔,而实际上是无愁说愁、无端发怨的低靡之音。孟子说:“伯夷眼睛不
看恶浊的颜色,耳朵不听恶浊的声音。”恶声就是不正派的声音,但凡可以使人的心性变坏的声音都是恶声。
陈后主天天与孔范等人在后庭设宴饮酒,称呼他们叫“狎客”,让各贵妃与客人歌唱应和,歌曲名叫《后庭
花》。国君大臣酒酣歌舞,每每从傍晚到早晨。开皇四年,陈被隋所灭。
喜好低靡的乐曲,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个人爱好的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也常常不受到重视。实际上,一个
人是喜欢高雅的乐曲,还是沉醉于靡靡之音乐中,反映的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大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一个人心胸和志向。沉迷于低下的曲调,个人的格调就不会高,整天心在靡靡之音中,对于国家大事和政务都会
松懈。
色,指的是女色。自古有因贪恋女色误国的,西汉的枚乘,写了一首《七发》说:“皓齿蛾眉,是砍伐性命
的斧子。”又说:“越国美女在前侍候,齐女子在后奉迎,往来游宴,在曲房幽隐处任性放纵,这是把毒药当成
甜食吃,是在和猛兽的爪牙游戏,”枚乘把女色比喻成毒药和猛兽是有道理的,因为自古由于贪恋女色而遭杀身
灭国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
周幽王时,褒地的人有罪,就把一位叫褒姒的子女进献给幽王,幽王很宠爱她,褒姒不爱笑,幽王用各种方
法取悦她,可她还是不笑。先前幽王与诸侯相约,外敌来了就烧起烽火,用来召集援兵。现在幽为取悦她,就烧
起烽火,诸侯全来了,却没有外敌,于是褒姒大笑。后来申侯因为幽王宠幸褒姒,废除了申后以及太子宜臼,招
引犬戎来攻打幽王。幽王于是又举烽火招援兵,但诸侯都不来了。犬戎把幽王杀死于骊山脚下。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声色不忍的害处很大,归纳起来不外有这样几点:一是沉溺于声色之中,不能忍受声
色的迷惑,放松了自身修养,首先堕落下去。二是由于心在声色之中过度不羁,故而疏远了自己应该从事的事业
,从而给自己给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方面用多了,其他方面自然就无力顾及,过分沉
醉于声色的享受之中,就会意志松懈,事业无成;三是声色不忍,容易被对手利用这一弱点,施用美人计,达到
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忍声色则要修其身,固其本,亲正人君子,远离那些别有目的的小人。对于人生男女之大欲
,要适可而止,不能无止境地贪求。
李园是个深知声色之计的人。他把自己的妹妹送给春申君,受孕后再转到楚考烈王手中,生了儿子继承了王
位。糊涂的春申君轻信美人的话,不认真体察其中的阴谋,招致杀身之祸。
春申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是楚国的贵族。楚考烈王即位之后,他出任楚国的令君。考烈王五十五年,他
离开淮北12个县的封地,被改封于吴,号春申君。
考烈王在位多年,然而后宫无子。春申君认为这是楚国的大事,为此深感忧虑,因为楚王无子会引起楚国传
嗣的纠纷,于是他四处寻求能够生育的美貌女子进献给考烈王。可是,尽管如此,考烈王依然还是没有传下子嗣
。这时,赵国人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到楚国,准备将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但李园听说了考烈王不能生育的消息
后,便犹豫了。他担心自己的妹妹长期不生,会失去楚王的宠爱,而自己凭借国舅身份享受富贵的美梦也会随之
破灭。李园几经考虑,想到了春申君这条路可以利用,便决定先到他的门下求做舍人,充当一名食客。
过不多久,李园谎称请假回家探亲,又故意超过了假期。春申君问李园为何未能按时回来,李园诡称是齐王
派出使节要征聘他的妹妹,他因接待齐国的使节而耽误了时间。这是李园迂回地向春申君推出其妹的诡谲手法,
春申君当然不知道。于是,春申君问李园是否已将其妹许配给齐王,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想要看看李园的妹
妹,李园又伪装回家一次,在外面混了几天,然后把妹妹带来与春申君见面。春申君召见了李园的妹妹之后,便
将她收到自己身边为妾。
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李园决定继续运用自己的阴谋,指使其妹对春申君说:“考烈王百年之后无子
嗣,必然要传位给兄弟。你春申君在楚国做令尹,执掌大权20多年了,对那些王的兄弟也多有得罪之处。如果,
考烈王的哪位兄弟继承王位,你将无法保有现在的富贵,甚至会大祸临头。现在我已经怀有身孕,我在你身边的
时间也不长,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我。凭着你与考烈王亲如手足的关系,是完全可以将我进献给考烈王的,考烈王
也必定会宠幸于我,那时我腹中的孩子,也就是你春申君的儿子,就将作为考烈王之子,继考烈王之后为楚王了
。你的儿子做了楚王,你是国君的父亲,还惧怕谁呢?”春申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春申君让李园的
妹妹单独居住一室,然后向考烈王进献。考烈王召见李园的妹妹,看了之后很高兴,立即将她纳入后宫。不久,
李园的妹妹生下孩子,母以子贵,她就此做了王后,新生的孩子也被考烈王立为太子。李园因妹妹做了王后,随
之受到考烈王的宠信,进入宫廷任职。
李园煞费苦心设计这场阴谋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楚国王位的传承来控制楚国的大权。他深知,了解事实真
相与内幕的除了他的妹妹之外,只有春申君;而对他最有威胁的也是春申君,因为这个未来的楚王是春申君的亲
骨肉。李园决定秘密蓄养杀手,伺机暗杀春申君以灭口。他的这一密谋,尽管秘而未宣,却仍然为楚国的一些有
识之士所察觉。
考烈王卧病17天之后死去,楚国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兴起了宫廷血祸。
李园在楚王死后,即率先抢入宫廷,命令昔日蓄养的敢死之士埋伏在宫城门口,等待闻讯而来奔丧的春申君
。春申君刚入宫城,李园手下的死士即将他刺死,割下他的头颅抛掷在城外。接着,李园又派人斩草除根,捕杀
了春申君全家。春申君的祸事,是他不知道忍耐声色招来的。如果当初不是贪恋李园妹妹的姿色,怎么会上了李
园的当,中了他的计?李园是个很有野心的阴谋家,仅仅凭着一个略有几分姿色的妹妹,就蒙蔽了春申君和楚王,
而夺得了楚国的大权。
不少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都深知音乐的作用。所以才有楚汉之争时的“四面楚歌”。如泣如诉的家乡音
乐涣散了楚军的斗志,汉军才一攻而破。这一回,刘琨利用一首家乡乐曲,打破了匈奴强敌。
西晋末年,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开始强大起来,他们与中原的晋王朝不断发生战争。刘琨在并州当刺
史的时候,曾组织力量顽强地抵御匈奴的进攻。
有一次,他的部队在晋阳城被匈奴兵围了好几圈,无法脱身。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
了,大家心里都非常着急,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刘琨作为军事首领,自然更加心急如焚。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
等死不成?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天清气朗。刘琨披着银色的月光登上城楼,他倒背着双手来回踱步,眉宇间布满
了焦虑和深思。城外的敌兵,远远近近,一排又一排,露宿在宽阔凄清的原野。“我们受困,他们也怪可怜的。
”刘琨心想。
他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同情起敌兵来了。
这突然间萌发的同情之心,倒使他生出一个好计谋来。他想:这些匈奴官兵也是有家有室的人,人在外面时
间久了,就必然会想念自己的亲人,要是能够调动起这些久战未归的士兵想家的情绪,也许他们会自动撤退的。
于是,刘琨站在高高的城楼之上,清了清喉咙,用缓慢而清亮的声音唱起匈奴的民歌来。这悠扬而凄清的歌声在
寂静的夜空中传得很远。匈奴的士兵听到这熟悉的歌曲,一个个心生悲凉,发出一声声长长的叹息。到了半夜,
刘琨又拿来一支胡笳吹奏起来。胡笳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竹笛。
这种乐器特别适合吹奏那些悲伤、凄凉的乐曲。刘琨故意选了几曲最动人的乐曲吹奏着,声音如怨如诉,动
人心怀。匈奴的士兵听到这熟悉的胡笳声音,很多人都一边叹息,一边流下了思乡的眼泪,想家的情绪越来越强
烈了。
到了天色发亮的时候,刘琨又拿出胡笳,把昨晚吹奏的乐曲又吹奏一遍。这胡笳声在万籁俱寂的黎明格外清
亮动人,催人泪下。那些久战未归的士兵再也忍不住感情的冲动,一个个忘记了自己围城的任务,骑着马纷纷向
自己的家乡奔去。刘琨未发一兵一卒,就摆脱了被围困的艰难处境。
音乐有振奋精神,唤起人心的作用。不好的音乐容易使人颓废,感人的乐曲,则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刘
琨知道利用音乐动人的特点,对匈奴士兵也演了一场“四面楚歌”。这是因为人心思乡,家乡的乐曲则更能动人
心魄。士兵们无法忍受这种音乐的震撼,则不战而走,刘琨也不战自胜。
以声色作为武器,无论是进攻大队敌人,还是攻击个别将领,可谓百试百成。贪图声色有时候是天性使然。
历史上又能有几个人像关云长那样不被曹操的锦衣玉食、金钱美女所打动,始终保持自己的节操呢?声色不忍,才
被别人利用,见色而贪,才使自己丢丑,名誉扫地,怎么能不忍呢?
贪食贪杯祸常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古人说过:“饮食,人之大欲。未得饮食之正者,以饥渴之害于口腹。人能无以口腹为心害,则可以立身而
远辱。”
《易·颐初九》上说:舍弃你灵龟般的静养,观望我的食物,这是灾凶。灵龟,本来是不吃东西的动物,伏
在地下静息,本来没必要求得比自己更高的东西,现在却要抬头观望人为了活命而吃饭的动作,这就是失去了自
我修养的正道,凶灾快来临了。所以卦象上说:“君子因此小心言语,节制饮食。”“只羡慕他人,而不珍惜自
己拥有的更珍贵的东西,这是不足取的。”
《孟子》说:专讲吃喝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因为他因小失大。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饱喝足是人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本无可非议。也只有在满足了口腹之后人才能从
事他所希望从事的事业,才能有精力去战胜各种困难。但是人活在世上,不是要贪那一点美味佳肴,要忍耐住、
抵受住美食的诱惑,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口腹之忍一是要忍住自己贪图美食的欲望,口腹由于不忍饥渴会受到损
害,人的志向如果不注意进行培养,也会像口腹受害那样,逐渐地丧失;二是要忍耐那种只因为没收取得到食物
就仇视别人,甚至于不顾大局,不顾及国家利益地去报仇的行为。这是非常卑鄙的做法,应该忍住不去做,这样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贪杯的害处更大。酒这种东西,人一喝多了自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什么话都可能说出来,什么事也都
可能干出来;一旦酒醒,追悔也来不及了。对于酒的危害古人认识得很清楚,史书中对于古人禁酒,忍受贪杯之
欢有许多记录。
《尚书·酒诰》记载:周成王告诫康叔时说:“你要严格控制那些有放纵狂饮的坏现象的人,有人报告你,
哪儿有聚众饮酒的人,你一定要抓住他们,不要让他们逃掉,我马上杀了他们。”尽管周成王这样做有些过头,
但说明他深知饮酒过多会使一个人精神萎靡不振、斗志减弱,还能腐蚀一个人的心灵。要杜绝饮酒放纵的现象,
不严厉不行。
《史记·禹本纪》中记载:禹的时候,有个叫仪狄的人善于造酒,禹喝后认为很甜美,说:“后世一定会有
因为酒而使国家灭亡的人。”于是疏远了仪狄。大禹不是远离了仪狄这个人,而是忍住美酒的引诱,不去靠近酒
,他深知酒是好东西,很甜美,但是酒的害处也很大,沉溺于酒中就会亡国。
那些酒友、酒徒、贪酒之人的结果是怎样的?不妨让我们来看一看。
春秋时,楚恭王与晋厉公在鄢陵打仗。这时楚国司马子反口渴要水喝,仆人谷阳拿酒递给他。子反说:“拿
下去,是酒。”谷阳说:“不是酒。”子反又说:“拿下去,是酒。”谷阳又说:“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
它,结果喝醉躺下了。楚恭王想要准备开战,派人召见子反,子反以身体不舒服推辞了。楚恭王直接走进子反的
卧室,闻到酒味,说:“今天这场战斗,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亡我的国家而不体恤我的民众,
不要再打了。”于是杀了子反,班师还朝。谷阳进酒,并不是嫉妒子反,而是忠心爱戴他,却使他被杀了。
只因为一次喝酒而结下的怨恨,造成了身死的悲剧,喝酒误事、误己、误人、误国的例子比比皆是,怎么能
不节制呢?
皮日休在《酒箴》中写道:“饮酒的道理,哪仅止于填充肚子、消愁取乐啊!甚至能够使在上位的人沉入淫靡
,在下位的人成为酒鬼。因此圣人用敬酒来节制它,用告训来让人明白。可是还是有高位的人被酒所腐化,以致
国家灭亡;普通的人因酗酒,导致杀身之祸。”
由此可见嗜酒不忍,有害而无益。酒后失言,招来杀身之祸;酒后失态,结果死之将至还在梦中;酒后失德
,则更是害人害己。怎么能不忍耐住口腹的欲望?只有忍住、克制住对美食、美酒的贪欲,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
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酒入愁肠愁更愁。借酒浇愁,麻醉一时,使自己忘记烦恼,这大概是贪酒惟一的好处。阮籍充分利用了这一
点,他表面上沉醉于酒中,内心却是格外清醒……
阮籍本来是一个很有志向和才能的人,他也很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是,他所生活的
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非常激烈,司马氏和曹氏两大贵族集团争权夺利。当时,许多有才能、有名望的人
由于转入了帮派斗争的政治漩涡而被杀害。
阮籍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一方面不愿意与最高统治者合作,另一方面又想逃避政治祸害,以保全自己的
性命。面对黑暗凶险的社会环境,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阮籍选择的办法是喝酒,而且常常喝得烂醉如泥。他这样做,当然对自己的身体有损害,但同时,也确实免
去了一些麻烦。
晋文帝司马昭有一个儿子名叫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文帝,阮籍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聪明伶俐。司
马昭欲为其儿子到阮家求亲。
阮籍知道司马昭的意图后,心里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与司马氏结了亲,自然就被人看作是司马集团的人了
。但是,他口头上又不好明说,因为直接这样说又得罪了司马昭,而司马氏是惹不起的。怎么办呢?他想了想,还
是用喝酒来解决这个麻烦吧。他天天喝,而且天天喝醉,一连醉了60天也没有醒过来。司马昭几次都想派人去求
亲,但看阮籍天天醉成这个样子,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机会,他只好打消了向阮家求婚的念头。等到司马昭不想再
提亲了,阮籍的酒也便醒了,醉得恰如其分,也醒得正是时候。
司马昭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大臣名叫钟会,他对阮籍傲视一切、行为放肆很不满,总想在阮籍身上找点什么岔
子,好治他的罪。他平时故意拿国家大事和高层人物的隐私来同阮籍交谈,想等阮籍说错了话,再抓住辫子整治
他。
阮籍对钟会的歪主意看得十分清楚,早就想好了对策。每次钟会来了,他便陪他猛喝酒,自己醉得一塌糊涂
,根本不能讲话。这样,钟会在阮籍身上每次都捞不到半根稻草。因此,他虽然对阮籍常常不满,但总也奈何不
了阮籍。该忍酒的时候,滴酒不沾,不能忍时,借酒掩护自己,阮籍忍得恰到好处。
明白酒的害处,为我所用,也是口腹之忍的一个重要方面。聪明的拓跋新成备了许多美酒,他不是贪图美酒
下肚后那悠然自得的感觉,而是以酒为兵,利用敌人不忍酒欲的弱点,战胜了敌人。
北魏中期,边境不断受到库莫奚部落的侵扰,朝廷深以为患,决定派济阴王拓跋新成带兵前往讨伐。
拓跋新成是位很有谋略的武将,接受任务后,特地准备了不少美酒,吩咐手下官兵带上,然后朝边境出发。
官兵们都以为这酒是准备打了胜仗后庆功喝的,个个喜气洋洋。
到了边境,扎下营来。拓跋新成派人外出侦察库莫奚人的动静。一天,得知敌人快要逼近,拓跋新成下令人
马迅速撤退,将酒全部留下。战士们见把好端端的美酒统统送给敌人,那心疼的样子就别提了,全都露出大惑不
解的神情。拓跋新成笑着说:“等会儿你们就会明白了。”
魏军撤走后,库莫奚人很快冲进魏军大营,见人马逃走一空,心里正暗笑魏军胆小如鼠,忽然闻到酒香飘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