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厚道 憨氏主编】
做人要厚道 憨氏主编
内容简介
做人确实很难!
也许你刚刚涉世,背后没有大树,毕业证书也不够硬,面对着满街上的“奔驰”“宝马”却只能“望洋兴叹
”;
也许你的同事常给你“穿小鞋”,上司昨天又找你“喝咖啡”,你在公司里惶惶终日,恨不得给他们来几个
耳光;
也许你的亲人对你期望很高,每天在你耳边唠唠叨叨;
也许你为朋友赴汤蹈火,却“好心遭雷劈”,被朋友误会,孤立无援……
这个时候你最需要的是厚道:
厚道———Upright!
厚道,回归儒学世界;
厚道,是华夏文化的精髓;
厚道,是真正使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厚道的人特别可爱!
肚大能容天下事;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抓得紧,失得快;大怒不怒,大喜不喜;东
山再起忍挫折;有个账户叫“情感”;少说话多做事;脸皮厚,吃个够;善解人意,人见人爱;良言一句三冬暖
;面包重要还是面子重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本书内容丰富、论点鲜明、一针见血,归结起来就是“黑白之道”“中庸之道”“糊涂之道”“忍辱之道”
“做人之道”和“做事之道”。
本书旁征博引,涵盖大量千古流传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实例、著名成功人士亲身经历、社会现象真实案例等精
彩内容,事例翔实生动、真切感人,强有力地支撑了每一个黄金论点,触碰着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厚道之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做人要厚道》是现代版《论语》!
第一编
《厚道黑白经》:人生战场的入门教材
中庸平和、温良忍让,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的处世哲学,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如今,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昔日的处世观念已不符合现实要求。
曾几何时,厚黑学流行于世,人们趋之若鹜。厚黑学的精髓在于:做人一要心黑,二要脸皮厚;只讲利害,
不讲是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旨在教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顽强进取。凡事有利必有弊,厚黑学
同时也被一些人当作成功秘术、做人的真理,似乎只要皮厚心黑,就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而助长了现实生
活中的奸诈狡猾、巧取豪夺等丑恶现象。
厚黑学作为一种学说,既可用来实现美好的目标,也可用于达到邪恶的目的。从表面上看,厚黑学常常令人
吃惊和反感,因为它对于罪犯如同对于哲人一样易被利用。厚脸是盾牌,黑心是利矛!《厚道黑白经》反对极端
的厚黑,提倡中庸之道,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择手段,但绝不能完全地不择手段。当有双赢的
选择时,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手段一定要讲究。总之,在能保证达到目的的前提下,
尽量使用最能被人接受的手段。
所谓黑白,阴柔为黑,阳刚为白;狡诈为黑,诚信为白;缺德为黑,仁义为白。做人应明辨黑白,能黑能白
者则具大智慧。
《厚道黑白经》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引进现代社会的观念,深入探讨黑白变数、天理人心,教授你处世做
人的策略和技巧,引导你适应社会生活。
1.高不胜寒,忌居功自傲
满招损,谦受益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这是句形象、生动的民谚。“黑”得不可一世、自满自得是一种无知,最多
是傻瓜的幸福。半桶水爱往地上溅,而满桶的却不。人们称这种肤浅为“半瓶子醋”。
聪明人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
,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相,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黑。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
、宽待众生的胸怀。
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是很少的,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似乎下意识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空虚
,避免去看透自己,维持虚假的充实。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与自己的怀
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人的自信必须靠自己去争得。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生自信的人
,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
般人吃惊的表现。
世界上有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骄傲使人变得无知,让真正有
识之士看了发笑。《王阳明全集》中这样写道:“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
,不肯屈人下。故为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猖狂必忍,否则害人害
己。如何忍傲忍狂?王阳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人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
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自我克制,明进退,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
的地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下,虚以处己,礼以待人,不知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
方可成大事。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你,离你远去。古代像禹、汤这样
道德高尚的圣人,尚且还心怀对自满招损的恐惧,那么普通人,德量与圣人相比差得更远,怎么能够不去克制自
己的狂妄、自满之心呢?
但是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隐黑扬白”的道理呢?关羽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但也有自满之时,他出
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左将军于禁,并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吕蒙回到建业,称病要休
养,陆逊去看望他,两个人谈论起国事兵事。陆逊说:“关羽节节胜利,经常侵凌别人,现在他立下大功,就更
加自负自满,听说你生了病,对我们防范就有可能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
攻,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后来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
年轻的陆逊一到陆口,马上就给关羽写信:“前不久,你巧袭魏军,只用了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很大的胜
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敌军大败,对我们盟国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刚来此地任职,没有
什么经验,学识也浅薄,一直很敬仰你,所以恳请你指教。”接着,又吹捧关羽说:“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
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之战中所用的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所使用的战略相比。”陆逊信中谦卑的词语,以及请
求他照顾的语气,使关羽产生了一种自满之情,更使他对吴国放心了。而陆逊则暗中调查,秘密调遣部队,具备
了击败和擒获关羽的条件后,大军到达,立刻攻下了蜀中要地。
自满会使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没了脑子。它让你无法鉴别敌手的实力,每每陶醉于自己的平庸;如果你对挫
折早怀恐惧之心,则挫折来临时,你反倒有所准备。你的对手希望你像半桶水那样自我洒落,他正好伺机攻击你
。
黑招损,白受益,也就是说不骄狂、不自满,人才会有所收益。一个谦虚的人必然能够博采众长,用以充实
自己,还会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去害受益,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子》中的“知不知,
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满”讲的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有不足之处,
有欠缺的地方,这是明智的人;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毛病所在;圣人
已经很完美了,没有缺陷了,却忧虑自己有过失,有毛病,谦虚自省,正是这样检查自身的过失、毛病,才能真
正地没有过失,所以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认识自我才能交到朋友
世间人情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按下那固执的“黑牛头”,你便会如饮清水,面呈“白色风采”,左右逢源
,要名有名,想利有利,要朋友有朋友。
不会交朋友的人,并不是他天生就惹人讨厌,而是有原因地被人拒绝。可能是由于太过自我中心,或者是所
说的话容易被人曲解,或是对交朋友缺乏热诚等种种原因,使自己交不到朋友。
不管怎么说,交不到朋友的人是很不幸的。没有朋友的话,会觉得很孤单,没有商量的对象,没有诉苦的对
象,没有拜托的对象,这种生活怎么过得下去呢?但是交朋友也不是容易的事,在这里举出四种不容易交到朋友
的类型:
1.太过骄傲型
不易亲近,也就是高才生的类型。在同龄人中,自己高人一等,显出很骄傲的样子;自己可能没有骄傲的心
态,可是由于你是高才生,别人觉得高攀不上,而你又不愿开口先和别人打招呼,别人就会觉得你很骄傲,难以
亲近。由于太过自信,如果不积极地与别人接近,就会因没有朋友而感到很寂寞。
2.八面玲珑型
这种人被讨厌的理由有三:第一,自我表现欲强,在别人面前想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但是别人却会觉得很
做作;第二,没有耐性,半调子人物;第三,对别人有不信任感,喜欢通过宣传别人的隐私,来让自己受到重视
,使自己有安全感。
3.利己主义型
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会去欺骗、利用对方,从而使自己获得利益。总想踩着别人的头往上爬,时时都在算计
着对方。
4.不能自我管理型
自己对自己没有拘束,自由自在,只要自己高兴就好。穿得不整齐,吃得不干净,让别人受不了。
以上四类人其实就是不懂黑白之理,没有耐心去顺迎基本的人情世故;而那些不尊重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更
是让人无法忍受。这样下去,除了当孤家寡人还会有什么下场?
下面给诸君讲一个交友的绝招:“认识”之前先收集情报,找寻对方的“关键点”。
知道了对方的名字之后,对于对方的出生地、学历、职业、兴趣、家庭环境、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等情报,
尽量多地收集。依对方的社会地位,你可以由公开的资料中,获得某些程度的认识;也可以由认识对方的朋友口
中,获得这个人的资料。
有一位在旅馆界很活跃的H氏,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他在和某人认识之前,会叫部属先去调查一番,在前往和
那个人见面的途中,部属会在车中把这个人的背景对H氏做个三分钟的报告。如此一来,H氏就能找到双方的共同
点,双方的会话就能由此轻松地展开。
事先是否把握细微的情报导致双方见面后的效果完全不同。尽管自己的头脑灵活,但如果能知道多些情报,
效果会更大;在初次会话时,掌握对方的“关键点”,可以产生极大的作用。
掌握关键点的效果有三个:第一,在和对方见面以前,先收集对方情报,在第一次见面时,因为事先有心理
准备,就不会紧张;第二,和对方对话时,可以避免涉及对方的忌讳,从而使话题顺利地展开;第三,可以找到
共同的话题,让对方对你产生惺惺相惜的感情。如果你不事先收集对方的情报,和对方见面时,就很难找出共通
的话题,本来可能会成为好朋友的,却因为第一次见面的话不投机而失败。
扬名慎自吹
一味地吹牛其实是一种常见的“黑”,然而这个问题却为很多人所忽略。尽管吹牛不纳税,可另有言谓“人
外有人,山外有山。”说话时要弄清对象才会说话得体,吹牛不致过于没有水平。吹嘘自己者表面高傲,实际内
心虚空或者自卑。
美国近代最有名的女作家玛格利特·米契尔,有一次被邀请去参加世界书会。那时还没有胸前佩戴名牌的习
惯。所以,当时有位匈牙利作家坐在她的旁边,却根本不知道这位衣着朴素、态度谦虚的女士是谁。他以一种居
高临下的态度,同她进行了这样一段谈话:“小姐,你是一位职业作家吗?”“是的,先生!”“那么,有些什
么大作,可否告知一二?”“谈不上什么大作,我只是偶尔写写小说而已。”“噢,你也写小说,那么,我们可
以算是真正的同行。我已经出版三百三十九本小说,那就是……你写过多少部呢,小姐?”“我只写过一部,它
的名字是《飘》。”话音未落,那位匈牙利作家已目瞪口呆了。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人,到处充当“百事通先生”,每当人们谈起一个有趣的问题时,他就不知从什么地方
钻出来,信口接过话说:“这个嘛,我知道……”捕风捉影地胡吹一通,即使驴头不对马嘴也毫不脸红。大概他
想:反正吹牛也不用交税!
这样做往往弄巧成拙,由于他不愿意被轻视,经常隐瞒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强不知以为知,在人前冒充有学
问的人。但他没想过还是谦虚的人多,人家虽然没有像他一样夸夸其谈,并不说明人家不懂,而他倒成了班门弄
斧,最后在人前出丑。
即便是真有点“学问”的人,也不能吹得太“黑”,因为你不可能什么都懂,早晚有天“一失足”,那么所
有原来吹出来的“良好印象”都将一扫而光。
希望诸位能够本着老老实实的态度,而不要不顾自我状况一味地“黑吹”,在与人讨论问题的时候,“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勇于承认自己所不掌握的知识,坦率地向内行人请教,倒是能够留给人们极好的“白”
的印象。同时自己也可以得到不少新的知识,也不必因自欺欺人而感到内心的不安。
吹牛大户经常做的事情是自己吹自己。
你本来是什么样子,能够做什么和已经做了什么,都实际地存在着。自我鼓吹一下,无非是担心自己的长处
、优势和奉献鲜为人知,以致声不显、名不彰,说到底,自我吹嘘之意在于强为自己扬名。
归纳起来,这类人经常采用下列方法:
1.无中生有式
这是最笨的方法,最容易露出马脚,最易使自己陷入尴尬和难堪。
2.添油加醋法
从自己曾参与做过的,或与自己相关的一点业绩上发挥,抓住一点,扩散其余。将参与做的,与人合作的说
成自己做的;将微不足道的扩大为较大的;将较大的扩充为惊天动地的,将一次演说为二次三次,将二次三次演
说为八次十次,或加上“一贯”“从来就是”等光辉的字眼,如此之吹,你不可说他是全吹,他假中有真,真中
有假,真真假假,以假乱真。
3.隐形自吹法和间接自吹法
如用化名或假他人之名,发表自吹文章属于隐形自吹。请人代吹、交换吹为间接自吹,他可能通过贿赂手段
或给人某些好处,让别人口头上或写文章代自己吹嘘。隐形自吹和间接自吹的好处是别人不易看出来。
4.出钱买奖属于请人代吹
时下各种评奖甚多,只要给举办单位赞助点钱,包管有奖到手。这奖便成了自吹资本,而且从表面看不是自
己奖自己,实际上是拿钱奖别人来吹他自己。或为了达到自吹目的,他先假意把别人吹一下。来而不往非礼也,
受到吹的人不好意思不回报,便也吹他一下。结果达到互相吹牛的目的。
5.自谦式或夸大式的神吹
比如,A君在某方面稍有一技之长或有点小聪明、小名气,B君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A君却装出一副十分谦虚
的模样,总是说自己不如B君,或说自己是门外汉。这表面上是夸B君,实则更高地抬了自己———那不如A君,没
有名声的B君也这么值得夸奖(这是A君之所言),A君则更值得夸奖了。
然而,不论自我吹嘘者方法有多少种,自吹术高低与否,他们只可一时地蒙骗一部分不明真相者,他们总逃
不过明眼人的眼睛;况且,但凡自吹者,其心灵的空虚永远无法掩饰。到头来,吹牛皮的结果都是阿Q式地自己骗
自己一场。在客观存在之中,他仍然只是他,并不能因其自吹而增添一点什么。
一个有真才实学又目光远大的人,决不会去自己吹牛。他也用不着去自吹。只有那些实际上不怎么样,或者
二三流货色才去自吹。所以,自吹有时候也是一种自卑潜意识的外露。凡事要做好后再向人讲,不要把还未做完
的事和别人说。万事开端都不成形状,此时随便示人,便会给人留下轻慢及虚张声势的印象。
安分守己演好配角
谈话时,自己充当主角的时间不宜太多,更多充当的应该是配角。给人留下“黑”的印象,常常是由于你不
善于做好配角。
参加庆典时,尤其是比较大型的庆典时,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并不重要,仿佛只是一个充数者。
事实上,有这种感觉的不只你一个,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习惯这种场合而没有积极的交际态度的人可能会
这样说“行啊,谁让自己是小人物呢?”“得了,就当吃顿好饭改善改善了。”“算了,礼节上咱做到了就行了
。”这些想法是不适当的。怎么办呢,怎样做既简单又能获得比较大的交际收获呢?
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单位你可能是主管,在大街上不过是一个行人。任何庆典都有
其特定的主角及特定的主要辅助角色,而每个主角不可能都是“八面白”的人,应酬事务一多,要招待的人一多
,就有可能把本来在他心目中很重要的你忘在一边———所以,不要因为自己受了冷落而黑起脸来,也不要因为
其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受了热情接待而感觉到心理不平衡。
要替主角想想:这时候他太忙了,如果我对他来说真的是最好朋友,真是个重要人物,那我就应该配合他的
行动,帮助他使庆典圆满成功。
下面介绍几个在谈话中演好配角的方法:
1.说话简洁清晰
配角在谈话中是客观存在的,却并非一定要某些人担当,这不过是谈话现场的一时需要罢了。不过一旦做了
配角,就要遵守角色要求,既要选准适当时机说话,也要注重话语简洁清晰,话要说得干净利索,三言两语,点
到为止,数量要远远少于主角的,频率也要适度地把握。能做到话语简洁清晰,首先需要深思熟虑,理清思路,
抓住关键;其次得力于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相应的语言能力,是不可能把话说得明白简要的。“衬话”是
一种谈话的形式,分量并不比“主话”轻。简洁清晰的衬话既体现了“衬庆”的形式特点,又可做到“敢云少少
许,胜人多多许”。
比如,某君就某一话题正在高谈阔论,你当然不能随便压住他的话,你在他那气畅语酣的话语间,说出恰到
好处的衬话,若简洁清晰,同样能表达清楚你的意思,还能与对方交相辉映。
2.会解语接话
谈话总有相对集中的中心,“衬话”不能背离这中心,更不能对主角的话置之不理,另说一套。
从内容上说,衬话是依附于对方的,起绿叶衬红花的作用,要注意配合主角。所谓配合,就是在对方影响和
制约下说话,作补充、陪衬。
衬话的内容都是支持和依附性的,既不能独立分离,也不能越俎代庖,超越对方。同时要学会“捧托”,这
有点像相声中的“捧哏”。衬话要求遵循“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对方说什么都应从不同角度予以支持,从
而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
从形式上说,“衬话”处于从属和次要位置,要做到嵌入话语的整体中,需要以“托”和“配”的方式和技
巧加以粘连、贴合。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一是应答式,如“哦”“啊”的赞同语,“嗯”“哼”等反应
语;二是补充式,续接对方语头作合作性的补充;三是支持式,对对方观点作出合乎原则的呼应,或赞同或欣赏
。
3.衬话也可显特性,有水平,留印象
衬话并不一味仰人鼻息,依附他人,它也有一定的独立性,高质量的衬话正是很好地解决了“会陪能衬”与
独立性的关系,达到完善、统一的境界。所谓“独立性”,即个人的独特语言特色,更主要是指内容上具有主见
。
衬话要做到有原则,能充分显示自身价值,必须寓含说话人的独到观点。如果陷入附庸的境地,便失去其应
有的光彩,没有生命力也无价值,成为腐草。只是,衬话所显示的观点不能锋芒毕露,要从对方观点出发,立足
于对方的内容,属于自己的一得之见,且能使对方的发言得到丰富的印证。
小蔡对曹禺的名剧《雷雨》颇有研究,很希望把自己的认识发表出来。在一次文学沙龙上,小蔡侃侃而谈,
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虚伪。大家都认真听着,不时有人插话,并表示赞同。
比如有人补充说:周朴园与鲁侍萍旧情并非“始乱之,终弃了”一类,而是一种真情,这种真情在周朴园赶走了
鲁侍萍,与繁漪相守几十年却感情淡漠的比照中,显得尤为真切可贵。这一“衬话”虽一句带过,却给人以启迪
,也有力地衬托了小蔡的话。
4.把握好自己在谈话中的位置与他人的变化
谈话中的主角或配角是相对的,是相互转化的,体现着一种自由平等的规则,就是说任何人不可能只当谈话
的中心角色,也不可能一味只有说“衬话”的份儿。
“衬话”是一种需要,充当谈话场面的主角则是每个人的愿望,正是这种欲望及具体表现出的强烈的表现欲
。当谈话需要他做配角,要求他说“衬话”的时候,他往往会按捺不住自己,难以把握位置,具体表现为说话内
容过多、过重,观点性过强,陪衬感较弱,喧宾夺主。在形式上则显得过分抢眼,声势过大,把自己变成谈话场
面的核心人物,结果抑制了他人,扰乱了谈话的合理顺序。
把握位置,一方面要求掌握做配角、说衬话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演好自己的
配角,说好自己的衬话。如果能把握好位置,既能把衬话说得恰到好处,又能显示出你良好的谈吐修养和品格。
假如你是球迷,当谈到第十六届法国世界杯时,你一定情绪激昂,许多话涌到喉间,但从谈话秩序要求和实
际需要出发,暂时不要你发表见解时,你当安分守己,做个配角,说些衬话,防止忽视实情,出现抢话、争话的
举动。
放下架子,虚心受教
自傲的人往往惹人讨厌,若因为身居高位便洋洋自得,摆出副“黑”的模样,则离倒霉不远了。高傲者纵然
有功绩,也会令人唾弃。
五代时,骁将王景有勇无谋,凭一身武艺为梁、晋、汉、周四朝效力,做到了节度使,宋初封太原郡王,死
后追封岐王。他的几个儿子也和他一样,骑射之外别无所长。大儿子王迁义跟随宋太祖打天下,功不大,官不高
,却自以为了不起,好夸海口,经常抬出他父亲的大名来炫耀,逢人便宣称“我是当代王景之子!”人们听着好
笑,都称他为“王当代”。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
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
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