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培养女儿上北大

史生荣(现代)
培养女儿上北大
 前 言
教育好孩子并不是难事
写完这本书,女儿幼年的影子仍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与女儿有关的许多往事,也仍然历历在目无法忘怀。回顾教育女儿的历程,我还是感到庆幸,庆幸我当时竟然是那么地喜爱女儿,竟然为教育女儿那么地虚心好学,而且也看了那么多教育方面的书,也动了那么多教育女儿的脑子。一切总算是有了让我满意的成果。
有朋友看了这本书,问我如此精心培育女儿辛苦不辛苦、累不累啊?我告诉他,教育孩子,就是日常生活,而且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也有教育好孩子的强烈愿望,你就不会感到教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不但不辛苦,反而是一种很大的乐趣,如果看到孩子听话可爱,如果看到孩子健康地成长,你心中的快乐,简直是无法言表,当然你也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你又会更加努力,更加精心地去教育孩子。当然,并不是只要努力教育,就能教育好孩子,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只有懂得教育,只有科学地教育,只有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教育好孩子,否则,就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就像我们养花,并不是浇灌侍弄得越勤越好,只有了解生长特性、管理侍候得当、按生长规律培养,才能茁壮成长。
可人们往往会凭自己的经验而盲目施教,而且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许多人都很自信。但我要说的是,现在是独生子女,没有你试验的余地,而且盲目地拿孩子试验,就会毁掉一个人,毁掉下一代,所以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种不好庄稼,是一年的麻烦;教育不好后代,是一辈子的麻烦。
小的时候在乡村生活,那时上面突然号召科学种田,但什么是科学种田,只有队长说了算数。于是我所在的大队便有了一项发明,就是在玉米幼苗期露根晒根。具体的做法是用双手将玉米苗根部的土刨开,露出玉米的细根,晒十几天后,再把肥料放在小苗的根部,然后埋平浇水。我不知一双手每天能刨多少株玉米,也不知道一亩地有多少株苗,但我大概知道,那时生产队要种一百多亩玉米,十多天没日没夜地刨下来,每个人的十指都血肉模糊。但人们的心里还是希望付出这样的血汗能够感动上苍,赐给人们一个好的收成。但老天并不怜悯哪个,晒根只能使小根受伤,影响后天的生长,让产量更低。好在现在的农民觉悟了,早没有了那时的愚昧,而且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他们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不懂科学种田,就种不好庄稼。我在这里再加一句我要说的话:不懂科学教育,就教育不好孩子。
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在教育孩子方面,比我的父老乡亲用手刨玉米晒根还要勤劳,他们整天用许多时间陪孩子学习,但往往是越陪,孩子在学习中的问题越多,学习成绩也越提不上去。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教育不当,不懂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的经验,是人类一代一代总结积累下来的,而且作为人类,许多基本的东西是相同的,所以许多基本的经验也是可以共用的。我们初做父母,当然是没有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学习,需要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需要我们学习成功的经验。有了前人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然后我们再根据个体的差异,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多动脑筋,总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具体的教育方法,这就是教育孩子的科学态度。
如果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一个科学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国民教育就会上一个台阶,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聪明可爱懂事,我们的民族素质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一章 早期的训练
★ 教育孩子, 从喂奶开始
大家都知道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被发现时,行为习惯已经是和狼有着相同习性的狼了,狼孩回归人类后,虽然得到了人的精心培养,但因为错过了早期人类的教育,尽管大脑结构没有问题,但狼孩活到十七岁,终究也没成为真正的人,智力也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小孩。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早期教育最为重要,它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孩子一出生,教育也就开始了。
孩子出生后,母亲给孩子喂奶,这时就应该有教育孩子的意识,其实也就是教育的开始。如果仔细分析,喂奶也包含了许多教育的学问,如果不是把乳头或者奶瓶直接喂到孩子的嘴里,而是把乳头贴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寻找,不管能不能马上找到,但这个过程,就是对孩子大脑的锻炼,也是最初的教育。让孩子自己找到乳头自己含到嘴里,孩子就有了一个第一次学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也可以说对孩子的教育从此拉开了序幕。我们知道,孩子寻找吃奶,这一过程应该是孩子的本能,所有的哺乳动物出生不久就能寻找到乳头,但我们人类的这个本领反而因人类的智慧而被弱化,原因是母亲会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地就把乳头喂进孩子的嘴里。当然,有些孩子生下来几天都没有寻找乳头的本领,尽管这样,我们也要引导孩子,使孩子不要失去这个学习和锻炼大脑的机会。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会觉得孩子能够寻找到乳头,是需要付出相当的智力和体力的,这一过程不亚于地质科学家寻找到矿藏,而且孩子每次的寻找,对孩子来说,都是智力和体力的考验,孩子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索、自己的判断,还要自己努力来转动小脸,这一思索和判断,就是对孩子大脑的锻炼和促进。孩子寻找乳头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许是费时的,也许是艰难的,但正是这费时和艰难的寻找,才能使孩子不断掌握本领,不断进步成长。
另一方面,教育从喂奶开始,也是对父母的一个提醒,也是父母的一个责任,不管喂奶本身的教育作用大小,但父母这样做,从喂奶开始,至少是有一种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强烈愿望,有了这样的强烈愿望,父母就会处处想到教育孩子,而且处处都是在教育孩子。因为教育孩子也不是一时一事的事情,更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场合和庄重的形式,对孩子的教育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和孩子的生活紧密相伴的,而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孩子,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意识,父母就时时刻刻会有一种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想到教育孩子,就不会把教育和生活分开,更不会形成想起来就教育一阵孩子,想不起来就不管不顾,或者是没把平日的生活也当成是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面前随意随便,甚至是教育孩子时说的是一套,在平日里做的又是另一套,让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如果父母不随时想到教育孩子,不把自己的言行当做是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随意乱说,而且说了就不当回事,更不算数,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把父母的话当一回事。
我的女儿出生在一家地区医院,那时不能母婴同室,而是孩子出生后,就被护士抱到了婴儿室,我当时站在产房外只看了女儿一眼。第二天下午,我和妻子去婴儿室提出看一下孩子,值班护士问清姓名床号,便把孩子从窗口递了出来。女儿出生时体重三千八百克,是一个很健康的孩子。妻子把女儿抱在怀里看一阵后,便想给女儿喂奶。在妻子将要把乳头塞到女儿嘴里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小狗小羊生下后不久就自己寻找乳头吃奶,便灵机一动,说不要喂,让她自己找,看看咱们的女儿聪明不聪明。妻子领会了我的意思,只把乳房靠在女儿的脸上,女儿便立即侧过脸来,睁大了双眼,然后嚅动小嘴,做出一副吃奶的样子来寻找奶吃。再稍稍靠近了一点,女儿很快就找到了奶头并且含进了嘴里。这一过程把我俩逗乐了,都觉得女儿还聪明,至少是不傻。过后我们才想到这应该是教育孩子,而且应该是最初的、最原始本能的教育,因此我俩决定,以后一段时间,都要让女儿自己找奶吃,而且逐渐增加难度,不断提高她的智力和能力,这样我们一直坚持了好多天。
但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机会,却往往会被我们做父母的轻易地剥夺,特别是爱子心切的妈妈,每次都是轻易地把乳头喂到孩子的嘴里,使孩子失去了最初的学习,也使孩子的大脑失去了最初最早的锻炼。
心理学家经过观察实验认为,幼儿时期是大脑和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四岁前,就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印度狼孩的事实又告诉我们,尽管孩子的大脑结构没有问题,但教育和不教育有天壤之别,孩子接受人的教育,孩子才能变成人,孩子接受狼的教育,孩子就会变成狼,而且能够完全具备狼的所有习性。可以这样说,孩子生下来,大脑基本上就是一张白纸,也相当于没装软件的计算机,要想让白纸有内容,要想让计算机能工作,就需要我们父母帮助安装软件、填写内容。所以说,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就会成为何种程度的人,如果想让孩子有出众的智慧,就要从孩子一落地就接受教育,这不仅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孩子大脑早期开发的问题。
第二章 给孩子带好路
★ 起名也是门学问
孩子的名字,虽然只是个呼叫的符号,却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好听或者意思好的名字会使孩子感到自豪,也会使孩子充满信心和勇气;而不好听或者意思不好的名字则使孩子感到沮丧委屈,甚至产生畏惧和怕人叫名字的心理,长久下去,孩子甚至会害怕见人或者不想见陌生人,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影响孩子的成长。
我在大学教学,学校要求上课前先点名,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去向。在点名时,有些人的名字就会受到同学们的哄笑和耻笑,每当这时,这些同学就会将头埋得很低,而且声音很小,甚至不予应答。我能够感受得到,这很普通的点名,对这些同学来说却成了一次羞辱,但不点名又不行。因此,名字起得好坏,对孩子的心理及成长有着不能小视的影响。
我的女儿出生后,我第一次抱在怀里呼唤她时,就亲切地叫她贝贝,大概是宝贝的意思,后来细想,小名叫贝贝也行,但因为是女孩,应该写成蓓蓓,这样小名便确定了下来。因要报户口,马上就得起大名,如果第一次起不好,以后更改起来就很困难。因此,女儿的大名就起得颇费周折。我苦思冥想几天,也没想出一个满意的名字,妻子的期望值也很高,既要好听又要有意义还要符合时代潮流。因此,几乎是我想出一个她否定一个。万般焦虑时,我突然觉得干脆就叫“史无前例”。两人笑过后,妻子觉得也可以。但过几天妻子就觉得不好,她说史无前例就不像个中国人的名字,一个女孩子叫这样一个名,肯定让人笑话议论,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是性格,上小学时也可能会被同学取笑欺负。妻子这样说,我也产生了动摇。再琢磨,觉得去掉一个字,叫史无前。这下我和妻子都觉得好,但那时我母亲在我这里,母亲不识字,“前”和“钱”同音,她说叫史无钱(前)不行,没钱怎么生活,没什么也不能没钱。我和妻子觉得也是,这个名字当然也不能叫了。再苦想细琢磨,我觉得那就干脆叫史诗。但反复念,怎么念都觉得发音不响亮,大声喊时更喊不响。名字叫不响,也不是好名字。再琢磨,又觉得叫史书也好,有书卷气。刚确定下来,我母亲又说不行,她说怎么能叫死输(史书)呢?死输不赢怎么能行。原来我们当地口音史和死同音,书和输也是同音。只能再重新起名。又思考几天,才决定叫史画,一是觉得应该如诗如画,二是叫这个名字重名的几率也小,三是易记书写也简单,四是也没什么负面意思。事实证明这个名字起得还可以,有不少人听后,说我参考了《红楼梦》里的人名。女儿在北大读书后,她告诉我,说他们不少老师说她的名字好,特别是教古典文学的老师,特别赞赏,还说有一个老师点名后又问谁叫史画,她站起来后,老师说不错,人如其名。
如何才能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我觉得首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汉字是音义结合的文字,取名不仅要考虑意思,还要考虑读音,因为名字是读的,往往读音比意思更为重要。读音有歧义,听起来就不舒服。比如有不少人叫王林、王红,可王林和亡灵同音,王红和亡魂同音。前几天看电视,山西台有个节目叫《我要找到你》,节目里警察要找一个拐卖孩子的罪犯,那个人的名字叫卿寿生,听起来像禽兽生,让人好笑。网上还说有一个最雷人的名字叫史珍香(屎真香),真的是有点雷人。那年我去开会,熟人介绍他的朋友时,说名叫朱耀善,我当时以为是猪要骟,是熟人在开玩笑叫人家的绰号。
(2) 起名不要起多音字。汉字的同音字较多,同音字如果用在句子中,可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其读音,如果用在人名里,那就很难作出判断。有一位副省长名叫李重庵,许多人很难判断应该叫李重(zhòng)庵还是李重(chóng)庵。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马增长,这个“长”字就让人难辨,因为在人名里,这个字常念长短的长,如某长生或者某长胜,但这个马增长似乎应该念增长的长,但人家还是念长短的长,让人无法猜测。因此起名应该避开多音字。
(3) 起名最好不要起难写难认的字和不常用的异体字。因为名字是让人读让人写的,难写难认,就会造成许多困难,特别是计算机里没有的字,那将更加麻烦,而且麻烦不仅是麻烦别人,其实受损失的还是自己。比如你去应聘,人家不认识这个字,就不会叫到你的名字,你也会失去一次机会。再比如选举投票,如果是让投票人自己写提名人的名字,人家就不会写你。但有不少人却故意起生僻字和不常用的异体字,以为是独特别致,以为是高人一筹。比如本来有苏这个字,却要写成稣这个字;本来写成浩就可以了,却故意要写成澔。还有这个祎字,看起来好像读(weǐ),其实却读(yì),而且与之很相似的还有一个字袆,读音却是(huī)。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就叫韦祎,今年又有一个学生叫王奀。我记得有位学者在电视里讲学,说到他聪明善于变通时,就举例说有次点名时有位同学的名字不认识,于是就没念,点完后他问谁的名字还没念到,那位同学就站了起来,然后他问你叫什么,同学就告诉他了。其实教书这么多年,不认识的名字我碰到的也不少,但我不浪费那么多的智慧,不认识我就说不认识,然后问念什么,学生告诉我后,我就乘机教育他们,中国的汉字太多,有不认识的字是正常的,你翻开字典看,许多字是不认识的,但名字是给人念的,你给你的后代起名时,最好起一个简单常用易读的。这样一番解释虽然我自己把自己解脱出来了,但浪费了大家的许多时间。但不管怎么说,名字中的生僻字异体字却是越来越多了,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而且有些家长把起怪名怪字当成有学问,这当然是不合适的,我前面说了,给别人制造麻烦,也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还有就是名字里不要有难写或者笔画太多的字,比如常见的名字如叫什么“鼎”的,这个字虽然笔画不算多,但却难写,写出来也不好看。还有这个“懿”字,名字里有这个字的人也不少,三国时就有司马懿,但这个字的笔画确实太多了,也很难记清。
(4) 注意名字的联想,因为一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其他事物。有朋友让我给孩子起名,朋友姓王,他想让孩子叫王子,又觉得起这个名字的人多,也有可能让孩子盲目自大。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但一时还真不知起什么好,情急中我问他叫王法怎么样,他立即说不好,说让人马上想到犯法,也立即联想到监狱。我们只能一笑了之。也有联想到很不雅的。有个女学生叫某姬姬,每次点名,同学们都笑,那个女生更是抬不起头来,我怎么调整声调来读,仍然有同学耻笑,为了不给这位同学制造伤害,我只好再不点这个名字。当然还有别的联想,比如李逵、张飞,让人想到鲁莽勇武,而潘金莲一类的名字,也让人联想到放荡淫乱。起这种和名人一样的名字,就要仔细考虑,因为这一类名字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感觉,从而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些性格和心理,而且如果找工作投递简历,很可能在人家脑海里有一个联想的印象,比如人家看到名字叫张飞,很可能想到鲁莽;看到名字叫潘金莲,很可能会想到起这名的父母没文化。
(5) 起名最好要有意义,而且还要响亮好听好读。因为名字就是让人读让人听的,有意义的名字不仅会让人感到美好,好听好叫的名字也能让人过耳不忘。我的女儿说他们学校有个学生名字叫钱好,这个幽默智慧的名字一进校,立即就成了新闻,这位同学也成了全校的明星,我女儿虽然和她不是一个系的,但也很快知道了这个名字。当年我们学校有一任团委书记喜欢在全校投票选举学生会主席,结果那一届选出的学生名叫高度。第二届又选举时,选出的学生名字又叫焦石。我们不能完全武断地说就是因名字好记有意义才当选,但两次如此相似,我们有理由说名字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名字的使用传播也比过去更加广泛,也更加有实用意义,比如演艺界,不少人总要起一个好听好记的艺名,目的也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记更好传播,比如刀郎,比如东西,比如茅盾。
(6) 起名最好要独特一点,让重名的人不要太多。报道说有一个名字,全国叫这个名字的人有近千万。我女儿上小学时,班里有两个叫李唯的,她们只好把一个叫李大唯,另一个叫李小唯,巧的是班里还有两个叫杨阳的,而且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于是班里有调皮的学生便把男的叫公杨阳,女的叫母杨阳。我单位一个同事发现工资被扣了,去查,原来是另一个系里同名的人借了差旅费。我给学生登记成绩时,也常常会有重名的而无法登记。这样看来,重名当然也是一件麻烦的事。
(7) 有不少人相信算命先生,也有不少人相信易经八卦相生相克,我虽然不赞成这样做,但我也不想妄加指责,但我要说的是,这些先生一般文化水平不会很高,即使有的人对古代一些东西有点研究,但社会毕竟发展了,你的孩子也要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影响他们的,也只能是和现代生活有关的东西,至于起名要看名字的笔画和金木水火土,我觉得这些无形的东西,不一定能影响到有形的你。另一方面,这些先生起的名字,一般都比较古板,有的虽然比较吉利,比如福禄寿喜一类,但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乡土,这正是今天的孩子们不喜欢的。起一个孩子不喜欢的名字,不仅不能给孩子以自信,还会给孩子增加精神负担。
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它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和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给人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不要小看了名字,名字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会影响一个人对机会的占有。另外,美丽好听有意义的名字能给孩子带来自信,也能给孩子带来荣誉,相反,难听有负面意思的名字,会使孩子抬不起头来,当然也会给孩子带来侮辱感。
★ 允许孩子玩自己的游戏, 多带孩子外出走走
自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是幼儿还是大一点的孩子,都喜欢玩自己的游戏,都喜欢自娱自乐。其实孩子很小就有玩的欲望,婴儿吮吸自己的指头和不停地蹬腿,也可以看成是玩和娱乐。大一点后,玩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不少小孩即使是自己尿了尿,也要用手拍了玩,这些都是孩子玩的天性,虽然需要父母的引导,但不要过多地干涉,其实孩子自己玩,就是自己动手动脑,就是自己在创造和实践,而且爱玩会玩的孩子要活泼一些聪明一些,不要把孩子贪玩看成是多动症,爱玩和多动症是两个概念,多动症是无缘无故地动,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爱玩是动静结合,该静静地默默地玩时能够静静地玩。当然,爱玩的孩子不会有孤僻症,不让孩子玩,太多地限制孩子玩,孩子有可能孤僻、不好教育。
对于玩耍的内容,男孩女孩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龄段也有所不同。女孩玩布娃娃一类的玩具,而且喜欢给布娃娃穿衣服裹布条喂食物,这都是母性的表现,属于天性的范畴。而男孩子却喜欢玩刀枪一类的玩具,虽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但这也是天性,是远古男性争斗捕杀获取食物保护族群的遗传,这些天性都应该保护。现在孩子的玩具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层出不穷,父母也喜欢给孩子买那些复杂而不需要动手的自动玩具,好像是越复杂越高科技越好。其实孩子在玩的时候不仅要动手,也还要动脑,手脑并用,才能达到玩耍锻炼的目的,如果玩具都是电动的自动的,只摁一下就能动起来,孩子就感觉不到动手玩的乐趣,也没有自己玩的成就感,因为即使玩具跑起来飞起来,孩子也不可能理解为什么跑为什么飞,孩子也只能是个看客,而自己动手让玩具动起来,孩子才有成功的乐趣,也才有锻炼大脑和肢体的机会。
前年妻子的一个亲戚生了孩子过满月,我们去时要给买一个玩具,在玩具店挑选了半天,妻子决定买一辆电动的小汽车,是让孩子坐在上面,一摁按钮就能行走的那种。我觉得倒不如买一辆用脚踏的实用,脚踏的孩子既能锻炼身体,也能享受到玩的乐趣。刚好也有脚踏的,和电动的差不多大小,也有方向盘,只是价格低了一些。妻子担心人家会不会说便宜,会不会说不如电动的好。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是孩子需要能锻炼身体的玩具,才给孩子买玩具。那次我虽然向亲戚作了说明,可后来妻子又到亲戚家,发现人家又买了电动的,而那辆脚踏的,却不知去向。妻子说她问亲戚时,人家笑着说脚踏的太落后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电动的,而且还有更大的越野车,踏一辆脚踏的出去,让人家笑话落后寒酸。
孩子和人家攀比玩具时,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可现在不少父母也和人家攀比玩具,不管是否实用,甚至不管男孩子女孩子,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有,而且还比价格,好像价格越贵,就对孩子越好。这样做的结果,除了会造成浪费,也会给孩子造成奢侈享乐不愿动手动脑的心理。
这里我还要说一件事情。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我们抱着女儿一起到商店买玩具。有一列一尺多长的电动火车,跑起来不仅能鸣笛,鸣笛时还会从烟筒里冒出白汽,而且如果碰到物体,前面的方向轮还能自动转向从另一边走。我们觉得这玩具不错,女儿看着也很新奇,那时我们虽然工资只有六十几块,但我们还是狠了心掏四十多块钱买了。谁知回来放在屋子里后,火车就显得有点大,最糟糕的是声音,跑动时就咣咣地响,鸣笛时声音更大,因为商店里太吵,我们并没发现声音有多大,但在家里,“呜”的一声就吓孩子一跳。我的女儿生来有点胆小,于是便不敢去碰,更不主动去玩,咬了牙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竟然成了摆设。而那些简单的布娃娃,倒成了女儿的最爱,有空就抱在怀里打扮布娃娃,和布娃娃玩,也玩出了不少的花样:一会儿给布娃娃扎一小辫子,一会儿用布块给布娃娃穿一件花衣服,一会儿又用布条给缠一条花裙子。这样的玩具,孩子玩时不仅动手动脑,还能动感情,使孩子的情感也能得到释放。因此,不管什么玩具,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好的,也就是说,那些动脑又动手也动情感的玩具,才是适合孩子的玩具。
有不少父母总是干涉孩子自己玩耍,也有父母喜欢指导孩子玩耍,孩子玩耍时总是要么限制,这也不让玩那也不让玩;要么就是让孩子按大人的意思玩耍。孩子玩耍时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不能让孩子由自己的性子尽兴地玩耍,这样不仅会使孩子失去玩耍的兴趣,也会使孩子养成依靠父母的习惯,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失去自主的性格,而且父母总是指点,孩子在玩耍时就无法自己动脑,更不会动感情,玩耍也起不到益智的作用。其实玩耍就没什么对与错,只要孩子玩得开心,玩得认真,那就是对的,父母没必要总是干涉。
除了让孩子自己玩,还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大家都知道,见多才能识广,见得多,自然知识就广,判断事物就正确。多让孩子和不同的成年人交流,和不同的孩子交流,孩子才会在实践中明白人和人怎么相处,不同的关系又怎么相处。具体办法一是多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走走,让孩子多接触人和事物,这对孩子很有好处,因为大家庭出来的孩子,对人际关系就懂得更多一些,而和人接触少的孩子就懂得少。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都要在复杂的社会中生活,社会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社会知识缺乏,将来就无法融入社会,也无法正常生存。现在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也不愿意让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愿意早一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说人多的地方传染病多,幼儿园里孩子太多,有了病就互相传染。于是就先请保姆带,到四五岁才送幼儿园。这样的做法我不赞成,不把孩子送幼儿园更不可取。幼儿园里虽然孩子多,容易传染感冒,也容易传染其他疾病,但感冒对孩子来说也没什么可怕,很多时候即使不送幼儿园,也逃避不了感冒,另一方面,感冒也不全是坏处,感冒一次,就有一次的抵抗力。
第三章 好父母 好榜样 好孩子
★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注重对孩子的说教而忽视自身的行为规范,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其实父母的行为举止,父母的示范作用,往往比讲道理教育孩子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因此,孩子出生前,父母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要想好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样给孩子做示范做表率,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示范准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商量制定出孩子出生后父母的行为规范,规范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也是具体的,大致应该包括父母怎么做,做什么,在教育孩子的具体事情上怎么分工,父母要改掉哪些不良习惯,父母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哪些事情要值得注意小心等等。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知道,孩子出生后的第一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成长,如果说生长环境决定着人的性格和未来的话,那么孩子早期生长的主要环境,就是父母和家庭,就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制造出的家庭环境。对这一点,人们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以为性格是遗传的,遗传起了决定的作用,古话也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但现代教育的实践证明,遗传虽然存在,但后天的教育才是关键的因素。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被一位美国的母亲领养,孩子长到十七岁后回国寻找生身父母,孩子的行为举止让亲生父母简直不敢相认,也不敢相信,怎么看都找不到一点父母遗传的动作和心理。这就告诉我们,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才是形成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是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与父母有许多相似,主要也是父母从小影响的结果,父母的行为习惯,已经像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了孩子的脑海,所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的女儿没出生时,妻子就多次和我商量孩子出生后怎么去做,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改掉自己的不良嗜好,当一个模范父母,给孩子起表率示范作用,把孩子教育成一流的孩子。妻子的想法我当然也同意,但我不吸烟也不喝酒,别的不良嗜好妻子也指不出什么,但我们还是一本正经地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约束我们自己的条条框框,比如有了孩子以后说话要和气,不说粗话脏话,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在孩子面前有不当的行为动作,不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不在孩子面前诉苦,不粗暴地对待孩子但也不娇惯孩子,该亲切的时候要和孩子亲切,该严厉时还得严厉对待,而且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意见应该一致,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能护着孩子或者当着孩子的面有反对的意见等等。以后又几次一本正经地商量这些事情,后来证明有些我们做得好,有些也做得不好,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在努力去做,努力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好爸爸好妈妈的形象,努力做到让孩子崇拜父母,让孩子信赖父母,也让孩子学习父母。因为只有孩子崇拜父母信赖父母,父母说的话孩子才会听,父母做的事孩子才会跟着学。
其实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小事,和其他事情比起来,教育孩子应该重要得多,所以有老话说庄稼没种好是一年的事,子女没教育好是一辈子的事。子女好了,父母会高兴一辈子,一辈子都有成就感,而且这种成就感要胜过升官发财,而且升官发财往往也有许多麻烦,而教育好子女,却不会有麻烦,充满内心的,只有满足和自豪。因此,教育子女,是值得花心思和力气去做的一件大事,做父母的多付出一些,即使吃苦受累,也是应该的,而且吃苦受累了,也不会感觉到累,反而会感觉到充实和高兴。也就是说,真正在孩子身上花费精力,是不会感觉活得很累的,能感觉到的,只有自豪和快乐。
也有人会说好孩子是天生的,例子就是有的孩子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孩子却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如果你仔细去调查分析,你就会发现,即使孩子的父母不识字,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有独特有效的办法,而且花费的精力,也不比识字的父母少。
那年我回老家,听说我们原来生活过的那个村里的一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高考成绩全县第一,也进入了全省前一百名。因孩子的父亲比我大不了几岁,我们小的时候也算熟悉,便想去看看,顺便也看看我当年生活过的村子。因为是冬天,白天大家也都在家里。我和弟弟去后,感觉他家的变化不大,房子也还是过去的房子,只是他的父母已经不在,女儿也已经出嫁,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谈起儿子,他立即眉飞色舞一脸自豪,然后领我看他儿子的书屋。书屋是一间不大的小屋,里面最显眼的,是那张两头带门柜油着红漆的书桌,上面还整整齐齐地立放着一排书,我看了看,都是高中课本和一些参考书。书桌对着的那面墙上,一张挨一张贴着两排大大小小的奖状,都是他儿子上学时获得的,不少已经旧得发黑。靠书桌有一张大木床,床上罩了塑料布,但感觉也是整整齐齐。之前我知道他儿子的学校还没放寒假,儿子也没回来。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比他和妻子住的屋子还干净许多,我以为他儿子马上要回来,是刚收拾干净的。但他却说不是,然后他用并不是玩笑的语气说:“你们读书人都是圣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在我眼里,你们就是神,我也当神来供着,没事的时候,我和他妈都喜欢来这个屋子里看看,然后擦擦桌子打扫一下卫生,心里就感觉特别踏实。”
我一下明白他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好了。我也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我知道,在这位父亲的眼里,读书有文化就是神圣的事情,而读书有文化的儿子,在他心目中就是神,他用对神一样的虔诚看待读书、看待儿子、教育儿子,如果儿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成绩也不好,那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父母虽然不能自己读书来影响孩子,但父母把读书当成神圣的事情,孩子当然也会觉得读书神圣,用神圣的心态去读书,当然会有好的成绩。
我的女儿看的书多,文科方面一直很好,所以许多人便说女儿跟了我,文科当然不会错。这种判断当然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问我书是谁写的,我告诉她是作家、学者,还有科学家,就是有知识的人写的。后来女儿又问过我,说是不是要写书,就得好好学习。我肯定地告诉女儿是这样的。女儿虽然不再说什么,但我知道此时的女儿在想什么。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我已经发表了不少的小说,也有不少的退稿,有次又有退稿回来,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写作不容易的一些事,女儿突然对我说:“爸爸,写作这么辛苦,你干脆不要写了。我要好好学习,等我长大考上大学,我替你写。”
★ 让孩子学习,父母先要学习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但在孩子幼年时,父母就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孩子完完全全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孩子会跟着学,而且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形成,父母做好了,孩子就不会差到哪里。我们不要低估了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如果父母努力学习并且把学习当成头等大事,孩子通过日常的观察体会,自然也会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对这个问题,我还是用实例来讲的好。
结婚前,我和妻子就都在大学工作,但学历都不高,学习的压力非常地大,而且我又挤时间写小说。生了女儿后,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一间屋子,一间屋子最宽敞的地方就是床,唯一的一张桌子也靠床摆着,上面还要放许多东西,我们学习时当然也只能在床上或者桌子上,在孩子的眼里,也许每天我们大人要干的事就是看书或者趴在桌子上写东西,而且在她看来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大概是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回来,发现女儿把三百字一张的稿纸的每一格都用钢笔画得满满当当,而且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专注,一个空格不漏,每个空格至少都有弯弯曲曲的十几画,每一笔画又都是那么的细小,那么的仔细,也许在她看来,我整天趴在那里写东西,就是要把稿纸的空格画满画黑,因为在那张稿纸的最上面,我已经写了一行多。这件事让我和妻子大笑了一场。那时女儿由我父亲带着,以后父亲多次抱怨说孩子看到稿纸就要画,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画不满不离开。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是我们影响的结果,而且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个结果会让她喜欢上学习写作。后来我们慢慢又发现,女儿特别喜爱书,也特别爱看书,一个人玩的时候,就拿出她自己的那些图画书安安静静地看,有时也拿起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书一张一张地翻,虽然一个字不认识,但样子就像读书,而且拿书的样子也很像我们。也许是女儿每天都和书做伴,或者是对书有了依恋和感情,反正是带女儿到商店时,商店里那么多东西她都兴趣不大,如果看到书(那时的国营商店也卖书),就很兴奋,就要拉着大人到书柜前转,可见她以为书是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整天看书对她的影响,而且她喜欢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是如饥似渴,因老师不允许把那些课外的书带到课堂,从小学到初中,女儿为了看她喜欢的那些课外书,总是在学校就努力把家庭作业做完,放学后就一路小跑回到家,然后从书架上找出几本书一次放到床上,然后便趴在床上看。其实中午或者晚上那点时间她也看不了多少书,但她总是一次要拿几本放在那里,那份贪婪那份如饥似渴可见一斑。现在我敢说,我女儿爱学习喜欢学习,就是我们爱学习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试想,我们进门就看书学习,她还能干什么?当然她也要看书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培养了读书的兴趣,也建立了和书的感情,这样书就成了她的伙伴,书也会让她受益终身。
 不同的情况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女儿出生后的第四个春节我们又回老家过年,那时我的母亲、二哥和弟弟住在一个大院里,那时我的二嫂和弟媳又下岗在家,没事时他们经常打麻将。我二哥的孩子只比我的女儿大二十多天,他们都是三岁八九个月,我的孩子还是第一次摸麻将,我二哥的孩子不但完全能够认得每一张牌叫什么,而且已经基本会玩。我们虽然只住了短短的几天,但我的女儿也喜欢上了麻将,而且也知道是三张牌组合成一副,回到我家后,她便把她的识字积木当麻将,刚好识字积木的另六个面是字的偏旁,可用偏旁组新的字,她就用偏旁组牌,而且还教另一个小朋友和她玩。用组字玩麻将,女儿的这一发明着实让我们感到不简单,也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特别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用在学习上,当然学习就不会差。因我家没有人玩麻将,组字玩麻将也没人和她玩,后来女儿也就渐渐地把玩麻将忘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女儿过于痴迷于书不好,过多地读书会使孩子变成书呆子,其实书呆子的定义应该是只知死读书、读死书,这和我说的让孩子广泛地阅读、接受广泛的知识是两回事。孩子读书多了,不仅不会呆,而且会见多识广,兴趣广泛,对什么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思维和行为也会老成,会超过同龄的孩子。记得有年妻子的一个侄女在选择学校时拿不定主意,吃饭时我们又商量究竟是去酒店管理学校还是去机械学校,这时我的女儿突然插话说酒店管理是吃青春饭的,到老了怎么办,还是去学机械制造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机械制造肯定吃香。要知道,我女儿那时只有八岁,写这篇文章时,为了更加准确,我又根据侄女上那所学校的时间来推断我女儿当时的年龄,我女儿当时确实是八岁。一个八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能有这样的判断,当时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当时我们着实把女儿表扬了一番。现在想来,这都是她看书看电视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说让孩子这样读书学习太苦。其实我们让孩子读书学习,是要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要让孩子把读书和学习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负担,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培养成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爱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时,那时学习对孩子来讲,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快乐,解决一道难题时,孩子就会特别地高兴,而且有一种成就感,不读书不学习,就觉得无事可干,就觉得特别地空虚。孩子达到这种境界时,读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是再苦再累,孩子也会感到快乐。也就是说,追求不同,对快乐的感觉也不同,如果追求知识,看书学习就是最大的快乐;如果追求吃喝玩乐,吃喝玩乐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说,我们不要担心父母痴迷书会把孩子也影响成书呆子,相反,如果要让孩子追求知识,要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知识分子,父母就要先读书,先追求书本,从而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痴迷于书,而且把读书和学习当成爱好,把看书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的学习。如果你看看那些大科学家发明家成长成才的故事,你就会发现,许多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特别喜爱他们要做的事情,而且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另一方面,父母要教育好孩子,也需要先读书。父母有知识,知识多,懂得的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多,教育孩子的办法也多,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强,把握机会的能力也强。现在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人人都会,而且还很自信,于是不学习不思考,随意乱教育孩子,或者由着性子教育孩子,高兴了就哄,不高兴了就打,或者干脆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这些都是极不正确的。
我有一个朋友,生了小孩后特别地高兴,因妻子的奶水还不多,便跑到奶牛场买来鲜牛奶给孩子喂。连喂两天后,孩子开始哭闹,而且肚子发胀,还吐奶。朋友很着急,到医院请教大夫,大夫也说不清楚,要他到儿童医院去看。那时我们学校还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没迁回省城,去大医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朋友来我家说了这件事,我说孩子肚子胀,可能是吃得不合适了。于是我给他查婴儿如何喂养的书。书上说如果给新生儿喂新鲜的牛奶,必须要兑四分之三的水。也就是说,大部分是水,牛奶只要一点。朋友听后哎呀一声猛跺一下脚,说他不但没兑一点水,而且在煮牛奶时,还怕牛奶兑了水,还往稠熬了熬。说完朋友就往家里跑。后来朋友又来借书,要我把育儿方面的书都借给他看一看。朋友后怕地对我说:“也是命不该绝,我无意中对你说了,你查书找到了原因,救了我儿子的性命。如果再那样喂几天,后果不堪设想。”然后他痛心疾首地说,“我怎么就那么傻,也不想一想,小牛那么大,我的孩子那么小,小牛能吃的东西,我的孩子怎么能吃。”
实际谁也不傻,只是许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也不可能都亲身经历,这就需要通过书本来学习,通过书本学到别人的经历和经验。我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许多事情很简单,其实有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往往是有些看起来正确的事情,其实也不正确,就像我的朋友给孩子喂牛奶,以为越稠越好,但却不知道孩子的胃还不成熟。再比如我在内蒙古农村生活时,那里的人把婴儿四天到六天抽风死去叫做“四六风”,认为一般的孩子都要得四六风,于是孩子一生下来,便点燃艾草在孩子的脑门上烫一个疤,说这样就不得四六风。后来医疗条件好了,才知道所谓的四六风,就是孩子生下来剪脐带时,剪刀没有消毒,然后又不消毒随便用破布条包扎脐带,导致脐带感染发烧抽风死亡。你看,这么简单的事情,就因为当地的中医和接生婆不知道有细菌感染,从而导致新生儿大量死亡。
我碰到不少的农民,他们感叹说现在不学科学种田,就没法把地种好。我在这里冒昧地再加一句:现在父母不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就很难把孩子教育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 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和责任心
亲情和家庭观念,是孩子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也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基础,孩子有了对父母和亲人的爱,才会听父母的话,才会有责任感,才会努力去做事,才会付出一定的努力,遇事才会考虑亲人和家庭,更不会任性胡来。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没有亲情和家庭观念,他就会不听父母的话,做事也不为父母及家庭考虑,他就可以任意乱来。有关调查显示,犯罪及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百分之八十都是缺少家庭关爱,有近一半是因家庭破裂。这就说明,亲情和家庭观念,是培养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
培养孩子的亲情,当然首先是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教育女儿最多的内容,就是“痛说革命家史”。因我和妻子的父母兄弟都在外地,我俩对亲人的思念,对亲人亲情的回忆,就成了教育我女儿极好的素材。这一类的话题我们爱说,女儿也爱听。比如我会对女儿说:你爷爷被错划成“右派”后举家被赶到了乡下,很快就是全国大饥荒,每天只能煮粗糠吃树皮,很快你爷爷便浑身浮肿,你二伯也奄奄一息,此时乡领导要你爷爷写一个向上级要粮的报告,以为秀才的生花妙笔会要到一点粮食,你爷爷在报告中说今年没种子下地,明年就要发生更大的饥荒。谁知乡领导把报告拿到县里后连夜跑了回来,然后对你爷爷说,不好了,县长说你写的报告里有反革命言论,你要粮就要粮,为什么要说明年会有更大的饥荒,县长说难道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一年不如一年了吗?我不识字,我把责任都推到你头上了,你赶快跑吧。于是你爷爷领着一家五口连夜逃难。当时是想逃到新疆,但那时内地的人一窝蜂地拥向新疆,政府便在嘉峪关设了关卡,没有证明不得越关一步,于是你爷爷一家只好返回往东。但火车到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时,你爷爷又听人说要检查,此时已成惊弓之鸟的你爷爷怕被抓获遣返,便带领全家在荒无人烟的石嘴山下了火车,然后沿铁路步行往内蒙古走。你爷爷不知前面是茫茫戈壁滩,就在全家将要倒毙在戈壁滩时,终于看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十分善良,尽管自己也在饿肚子,但还是给你爷爷一家煮了一锅面汤。临走时,这家的女主人提出把奄奄一息的你二伯留下,让你二伯逃条活命,但你奶奶却坚决不舍骨肉,而且说要死就死在一块儿。但吃了人家的不能白吃,只好把带的衣物和爷爷身上穿的一件新衣服全部留给了人家。
说这些时,我会流泪,我的女儿也会哭。我虽然不知女儿当时心里想什么,但我知道,骨肉亲情,已经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这些亲情,已经像种子,深深地种入了她的心田。
 亲情当然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教育是在平日的言行当中。我和妻子的亲人都在外地,我们经常要和这些亲人通话,也要经常回去探望这些亲人。我们双方的父母不在同一个省份,有时过春节就不得不分开探望各自的父母,而且不管我们的经济情况如何,都要省吃俭用拿出一些钱来寄给父母,正因为如此,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也装入了这些亲人和亲情,也觉得这些亲人和亲情是很重要的,是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每到节日,我们会让女儿给亲人打电话问候,使她从小就有了这些感情和概念,也懂得了这些感情的重要,因此,我的女儿从小就比较依恋父母,也疼爱父母。有一件事最让我感动,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一种温暖。那年女儿大概读小学一年级,有天放学女儿哭着回来了,我问怎么了,女儿刚开始不说,后来说是娜娜的哥哥打她了。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她和娜娜追着玩,娜娜跌倒蹭破了腿哭了,娜娜的哥哥看到后就打了她,而且说明天还要打她。娜娜的哥哥已经是不小的一个大男孩了,我当时有点冲动,我说我去找他的父母,我和他的父母说。我的女儿一下急了,立即说:“爸爸你别去,去了给你惹麻烦。他要再打我,我还是告老师吧,让老师来管他。”
这是孩子的原话,我一直牢牢地记着,而且无数次对人讲过。因为让我感动的是,我的孩子已经懂事了,已经知道为爸妈考虑了,不但不给爸妈惹麻烦,还懂得为爸妈分忧了。同时我也明白,我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争气的孩子,因为疼爱父母,她就不仅懂得不给父母添麻烦,也懂得要给父母争光,要给父母争气,要给父母增光彩。因为人的一切努力奋斗,一切吃苦耐劳,往往都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如果只为自己,有饭吃有衣穿就够了,也没有必要去奋斗去打拼。因此,孩子有爱,懂得爱,也就有了奋斗的动力,也就有了争气的愿望。那时我就想,我的女儿以后的教育就好办得多,因为她会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她会自己努力向上,然后为父母争光,自己给自己争气。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的女儿一直很努力,根本不用我们督促监督,如果有了什么错,我们不责备,她自己就很难过,很自责。正因为如此,我女儿的事根本不用我们督促,她自己的事情她自己会去做,而且在我和她母亲的心里自然而然有这样一种感觉:监督孩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为有这种心理,我们也怕女儿认为我们对她有监督行为,更怕让她觉得我们对她不信任,因此,我们平时如果让她干什么,大多只是提醒她或者用商量的口气和她谈。
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有亲情的孩子才是有责任心的孩子,也是懂事的孩子。亲情教育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且言传和身教都不是一时一事就有效果,而是一种对孩子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长期的影响,孩子心里的亲情才是深刻深远的。所以做父母的不仅要有意识地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还要以身作则,处处要做表率,要牢牢记住自己是孩子的模仿对象,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和榜样,只要求孩子去做而自己不去做,孩子也是做不好的,也是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做的。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孝顺,但却常在孩子面前为父母的赡养问题而争吵,这样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更坏的印象,起到更坏的教育作用。 孩子的亲情,是孩子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孩子有了好的思想,当然就会有好的行为。
第四章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 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庭事务成为小主人
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父母常和孩子说说家里的事,有事和孩子商量一下,甚至家里的东西放在哪里,也要告诉孩子一声,这样做,就是要培养孩子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也是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这些意识和观念,对孩子来说也十分重要,如果孩子没有这些意识,就没有家庭观念,就没有责任意识。没有责任意识,孩子就会对家里的一切漠不关心,进而会对父母的事也不闻不问,进而会对亲人对社会也漠不关心。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孩子,就是没责任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教育起来就很麻烦,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从小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从小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是对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孩子的家庭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不是一时一事能够培养起来的,而是从小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分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然后让孩子进一步知道家里柴米油盐的来龙去脉,知道过日子的基本东西,比如发了工资,要告诉孩子这个月发了多少钱,和孩子一起算算怎么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也让孩子知道家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孩子再大一点,就要让孩子直接参与家庭事务,而且一些事情要真的和孩子商量,商量的目的当然不是要孩子拿主意,而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的一切都和他息息相关,有了这些观念,慢慢孩子就会主动参与。孩子主动参与了,家里的一切事务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他自己的事务,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成为小主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孩子当了家,当然就知道了柴米油盐,孩子就会珍惜家里的一切,也不会乱花钱,也会早早长大,早早成熟,早早自己把自己当成大人,自己担当起自己的学习任务。
比如那年我们分到了房子去买沙发,到了卖家具的商城,里面各种各样的沙发让人一时挑花了眼,但不管看哪种沙发,我们都要问一问女儿的意见。那时我的女儿大概八九岁,一个卖沙发的见我们征求小孩子的意见,不解地问我们小孩子是什么人,她懂什么。我告诉她我们是一家三口人,女儿喜欢在沙发上玩,沙发对她很重要,她喜欢不喜欢也很重要。女儿受此鼓励,更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要参与,于是不但更主动地参与对沙发的评价,而且还跑来跑去,寻找喜欢的沙发。后来孩子看中了一组沙发,我们觉得也可以,于是我们便鼓励说女儿的眼力不错,这组沙发就很好,于是便买了下来。
 培养孩子参加家庭事务,把孩子当成小主人,久而久之,孩子不但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而且家里的事情,也会积极参与,而且也会自觉地认为家里的事也是自己的事,自己也要为家里的事操心,如果形成习惯,家长也就不用为孩子的学习费心了。
前面说过,我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女儿会听话时,我们就给她讲解什么是家庭,什么东西是家里的,什么东西是人家的,家里的东西要怎么对待,人家的东西要怎么对待。这样的教育,当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印记。记得有一次晚上抱女儿去校医务室打针,当时孩子大概八九个月,当时女儿只能说一个单字。打针时孩子哭了,但打完针要走时,女儿突然指着桌子说电,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才发现来时拿的手电忘了拿了。类似的还有一次。那年春节我们回我父母那里过年,半夜下火车时,妻子忘了穿大衣就下了车,当时已经下车走了一段路,女儿却突然想起她妈把大衣忘在了火车上。当时女儿只喊了一声妈妈你的大衣,然后便反身拼命往火车上跑。当时我半天才反应过来意识到有危险,如果火车开动了怎么办,于是我也扔下东西追了过去,当我跑到车门前时,女儿已经拿着她妈的大衣挤了下来。那一年我的女儿才八岁。这就说明在那时,什么事我的女儿都在操心,不仅操心自己的事,也操心父母的事家里的事,下车后,我们大人反而在想别的,我的女儿却在想东西拿全了没有,有没有丢掉东西,正因为这样,女儿才发现她妈没穿大衣。
有的孩子两三岁了,仍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家的,什么东西是人家的,到了别人家,仍然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不给就哭就闹,这不能不说是家庭观念教育的缺失。
把孩子培养成小主人,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有了责任感,就有了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这样孩子不论什么事都会自己动脑筋考虑,也会为父母着想,也会为家庭着想。现在许多家庭为孩子的学习发愁,要陪着孩子学习,陪着孩子写作业。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父母没把孩子当成小主人,而且把孩子当成什么事都不懂的孩子。既然父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得父母来管,都得父母来操心,孩子当然不会去想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不会有责任感,连脑筋都会懒得动,自己的什么事,自己都不会去想。
不少人抱怨孩子长不大,已经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什么事都不管,什么事都不考虑,什么事都得父母管,都得父母来操心。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育不当的责任。现在是独生子女,父母有充足的时间来管孩子,而且管得太多,管得太细,而且有的孩子不但父母亲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管,这么多人管着,而且都要求按大人的意愿去办,孩子当然不愿意自己考虑,也没法自己考虑,因为更多时候自己考虑了不管用,说了也不算。因此,就养成了孩子不仅不当家,也不闻不问家里的事情,教育成了典型的公子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什么就向家里要什么,根本不考虑家里的情况,也不知道家里的情况。这样的孩子,不仅没有责任感,也不会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父母需要他干什么。
有天我在校园里散步,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干什么去,女生说去买西红柿。男生说你不是不爱吃酸的吗?女生说是我妈要让我去买,还要我每天生吃两个。上大学了,每天吃什么都要父母来安排,孩子又怎么能长大。
我记得还是我的女儿很小的时候,如果家里有东西找不着,我就问女儿知道不知道放在了哪里。如果女儿知道,她就会跑去拿出来;如果不知道,她就会和我一起找。这样久了,她知道得就比我们多,感觉记得也比我们牢,什么东西找不到,我们会本能地问女儿,很多时候她还真的能找到。大一点后,家里有什么事或者要买什么东西,我们都要她知道或者让她参与,这样她就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家里的重要成员和大人,许多时候会主动参与家里的事情,也会主动为家里出谋划策。这个习惯我女儿至今还保留着。去年我们买了一台液晶电视,本来我们以为女儿在北京,又要参加一个考试,再说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就没打扰女儿,结果后来她母亲在电话里和女儿聊天时说了电视的事,女儿就很不高兴,也立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说她虽然不在家,但仍然是家里的人,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不和她商量,如果商量,她会在网上查哪种品牌的最合适,多大尺寸的最适合。可见女儿对家里的事还是很牵挂。
有主人意识,就会有很强的家庭观念,也会很关心父母家人。我的女儿离家到北京上学已经五年多了,但我和她母亲的生日她每年都记着,每到过生日那天就会早早地发来短信,然后叮嘱吃什么怎么过。妻子的几个侄儿侄女也在兰州,我女儿甚至会给她表哥表姐发短信,要他们到我们家来给我们过生日。有次我的生日我都忘了,那天我讲完课往回走,手机突然响了,是女儿发来的祝贺短信,回到家,妻子已经做好了饭菜。妻子告诉我,说她刚上班就接到女儿的电话,要她早点回家准备给我过生日。其实我女儿关心的事情还很多,比如三八节,她会打电话让她的表姐买花来送给她的母亲,就连二月二,女儿也会发短信提醒我要不要理发剃龙头。今年我的生日,女儿就在网上订了蛋糕,上午我还没上班,兰州的糕点店就打来了电话,先是祝贺生日,然后说女儿在北京给我订了蛋糕,问什么时候把蛋糕送来。今年端午节,女儿又在网上给我们订了粽子。对这一切,别人都很羡慕我,其实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都是从小教育孩子的结果,正确的教育,会培养出让你自豪一辈子的孩子。
★ 教孩子学习, 方法很重要
学习,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容,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但人们发现,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有的孩子却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得当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觉得学习不难,学习中有快乐,学习本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获得成功,本身就是巨大的快乐。而不得当的方法,却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且越学越觉得困难,越学越觉得没有乐趣,越学越觉得没有信心,越学越感到烦恼枯燥。
 我的女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他们要演一个小鸭子的节目,这天女儿回来后很悲伤,说老师说她的动作做得不好。我和她母亲急忙让她做一下我们看,于是女儿便学小鸭子走路。我们看到女儿下蹲和两腿外摆没问题,双手侧伸像小鸭的两只翅膀也没问题,问题是向前迈步时,女儿不是摇晃着小步挪动,而是像平日走路那样向前,没有鸭子摇摇晃晃走路的感觉。问题找出来了,她的妈妈就给她示范,但教了几遍女儿就是掌握不了,而且越做不好越焦急,她妈妈也越没耐心,这样女儿一下急得哭了。我觉得这不行,得想个办法来教,因为动作并不难,女儿不仅一定能学会,而且还必须要学好,因为这是女儿第一次学习跳舞,如果第一次让她感觉到难,感觉到跳得不好,从此就会失去自信,对跳舞也会没有兴趣,因此不但必须得教成功,而且还要让女儿感觉到不难。我仔细想,她母亲虽然告诉女儿不能像平时走路那样向前跨大步,要侧步摇晃着向前,而且做了示范,但对不到两岁的女儿来说,还是有点抽象,还是让她不好理解。这样我便决定更具体一点。于是我把每一步要迈出的位置,都用粉笔在地上画成圆圈,然后让女儿每一步都踏在我画的圆圈上,结果女儿按着圆圈迈碎步,动作就又像又好,女儿也一下破涕为笑了。我第二天去接女儿,女儿看见我就高兴地跑过来,然后一下扑进我的怀里,说老师夸她了,夸她做得最好,还让她排在最前面。而且回到家,还不停地在地上学小鸭子走路。
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以成年人的心理来教育孩子,因为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不简单了。教过幼儿的人都知道,教孩子写2这个数字时,你告诉孩子2像小鸭弯弯脖,并且手把手地教,可孩子就是写不好,不是写得躺倒,就是写得反转,要反复练习几天才能基本写正确。为什么?因为此时这个数字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倒像,反复摸索才能正过来。这就告诉我们,孩子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开始教孩子时,特别要注意方法方式,千万不能急躁,不能以大人的心理来理解孩子,更不能动不动就骂孩子笨,也不能让孩子学不会就半途而废,如果半途而废,以后孩子遇到困难就不学,或者学个半途而废,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很麻烦。正确的方法是不但要让孩子学会,还要让孩子学好,而且还要让孩子感觉到轻松,至少要让孩子知道只要用心学,一切都是可以学会的。只有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不畏惧困难,才能坚信自己能够学会。试想,如果我的女儿第一次跳舞就学不会,就受到打击,她就会从此失去信心,甚至害怕跳舞。我女儿从幼儿园到中学,舞一直跳得很好,倒不是她喜欢跳舞,而是每次演出排练,她很快就能学会,这是因为她一是有能学会的信心,二是懂得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要点,并且会分解开来看,比如先看脚怎么动,再看腿怎么动,再看腰怎么动,再看手怎么动,再看头怎么动。每一个点都看清楚了,一系列分解动作看明白了,做准确了,整体才能做好。正因为我的女儿懂得这些,看得认真,做得也认真,动作也就好看标准,这当然都是用心学仔细观察的结果。我女儿从幼儿园到中学,每逢演节目,她都是台柱子。大概是上初中时,女儿的班里转来了一位女生,女生从小学习舞蹈,而且有一定的基本功,那年文艺排练时,老师就让这位女生领舞,但经过一段时间排练,老师发现我的女儿跳得更好,最后还是换成了我的女儿领舞。女儿的这个能力,我总觉得和我当初教育她跳小鸭子舞有关。
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但你告诉孩子,别人能学会,你肯定也能学会,这样孩子就会有信心。
那年给女儿买了旱冰鞋,一开始我要扶她滑,她不让我扶,我说学会这个很难,要比转呼啦圈难。没想到我的女儿却说:“一开始难,慢慢学会就不难了。”这句话让我高兴了好几天,我觉得女儿能懂得这个道理很不简单,她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的教育就好办得多,而且她也会有一股钻研精神,也会有一股不怕困难的精神。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那就是要尽力保证孩子每次学习都能成功,如果不成功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如果成功让孩子感到太艰难了,也会挫伤孩子顽强坚持的勇气。因此,不是什么事都要让孩子坚持学,也不是什么事都能学会,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来定,不适当的训练只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也使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可现实中往往会有父母急于求成,甚至是拔苗助长,比如孩子汉语都不怎么会说就又教英语,而现在的不少幼儿园就开设英语,而且以此来招徕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拔苗助长,违反教育规律,其结果只能让孩子产生畏惧情绪,产生厌学情绪。孩子一旦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反而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麻烦。比如父母强迫孩子去学,孩子当然只能去学,但孩子没有主动性,就会马马虎虎应付,或者是觉得学个差不多能交差就行了。如果一旦养成应付和交差的习惯,以后学习也不会认真,觉得学个差不多就行了,更不会追求学懂学透学好。因此我要说,学习技能,是建立在科学和合理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幼儿,教孩子学习,必须要在自愿和快乐的基础上,如果孩子觉得不快乐不愿意学,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学,强迫的结果只能是更大地厌学。但如果孩子不喜欢学,父母是可以引导孩子的,引导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坚持钻研的乐趣,更要让孩子体会到取得成功的欢喜。
我的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告诉她,不论学什么,如果要学,就要学会学懂学好。学不会不行,学会了不懂也不行,学懂了学不好,也不算完成任务。一开始就用这个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就知道怎么去学。但这有个前提,一是不能让孩子学习他力所不能及的,二是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孩子学习任务太重,学习的量太大,孩子当然就没办法学好,为了完成任务,孩子也只能偷工减料应付,这样虽然学得很多,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一般,甚至什么也没真正学会。
人们可能不相信,我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她的学习却一直轻松。对这一点,我的女儿现在回想起来都高兴得笑,当然也感到庆幸,然后开玩笑说我们没折磨她,然后总要感叹现在的孩子苦,现在的孩子可怜。然后我们总要谈论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我俩总觉得许多情况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许多情况是苦了孩子,又没有效果。孩子苦学没有效果,父母又更加苦恼,又更加逼迫孩子,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苦,家长苦,社会也苦。
我最近又到中学和几位老师谈了谈,我们共同的感觉是,真正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感到学习很轻松,有不少还有点业余爱好,而且绝大多数学习好的学生,都是自己爱学,家长都很少管或者不管孩子的学习,这还真有点无心插柳柳成阴。其实,“不管”才是真正的管。这一点我在下面的章节还要讲。
★ 教育孩子不说谎,但不要求孩子完美无缺
孩子说谎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逃避处罚,比如做了坏事或者有了过失,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和处罚,便想以说谎的方式掩盖过错。另一种情况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把愿望当成现实,用说谎的形式来夸饰自己,以求得一种满足和快乐。发现孩子说谎,就要搞清原因。明白孩子为什么说谎,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能让孩子以后不再说谎。
为逃避处罚而说谎,这是孩子很正常也很本能的一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责任完全在于父母。如果孩子有了错误有了过失,做父母的不是责骂处罚,而是问清原因,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心,然后帮助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孩子也不害怕了,以后遇到同类的事情,孩子自然不会说谎,而且不但不会说谎,如果有了错误和过失,还会首先想到父母,想到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父母,让父母帮助解决,而不是首先想到用说谎来掩饰。
因为我很喜欢我的女儿,也从来没打过她或者硬要让她去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在女儿的眼里,我不仅是她最亲的人,也是她最可信赖的朋友,所以她在我面前没必要撒谎,而且我也从小就教育她要诚实,有什么都要和父母说,父母肯定会想办法帮助解决。当然我的女儿从小就守纪律,我也特别地信赖她。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女儿从来就没给我惹过什么麻烦,更想不起女儿撒过什么谎,在这方面我没有太多的教育经验,但这些年我的不少熟人请教我怎么教育孩子,其中就有孩子撒谎不听话的问题。有位同事告诉我,她的儿子有次考试后涂改了试卷上的成绩,把63分涂改成了83分,当时她一眼就看出有涂改的痕迹,然后她细看每一道题,发现老师打了错号的地方孩子也自己画上了分数,而且最后加起来的总分和涂改后的总分对不上号。同事气愤地说她的孩子简直笨到家了,涂改成绩都漏洞百出,哄家长都不知道怎么哄,这么笨的儿子她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因当时办公室还有人,我们都笑了,我就用玩笑的方式告诉她,这都是你教育出的成果,大跃进为什么浮夸,那就是人为地定下了高指标,完不成就要挨批斗,所以大家就撒谎虚报,闹出亩产万斤的笑话,你如果给孩子定下一百分的指标,他肯定会想办法给你完成一百零一分。果然,同事说是孩子的爸给定下了死任务,期末数学必须要考八十分以上,超出有奖,不够重罚。于是我耐心和她分析了这样做的坏处,因为你定这样的目标时就没有事实的依据,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且目标定下后,也不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落实完成,而是好像定了任务加了压力孩子就会自动完成,这样的结果不但会导致孩子撒谎,还会让孩子想办法来应付家长,养成好像学习是给家长学习,是为了完成家长的任务。如果养成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的习惯,那就有点像维持会长应付鬼子,你有千条计划,他有万个应对主意,让你家长防不胜防。正确的办法不是不负责地制定一个分数了事,而且最好不要制定这个分数,而是踏踏实实帮助孩子分析查找,找出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如果是学习方法不对,那就要教会孩子怎么学习;如果是孩子不愿意学,就要想办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如果孩子认真学习了,方法也没有问题,那也就不强求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成绩,因为现在竞争激烈,大家都在努力学习,考试又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很高的成绩,老师出题考虑难易程度时,就考虑到让中等学生考多少分才合适。因此,只要孩子尽力了,也就可以了,逼孩子,家长痛苦,孩子更痛苦,逼急了,会逼出更大的问题,比如怕去学校而逃学,比如干脆离家出走等等。
 听了我的话,同事若有所思,但还是信心不足,说她的孩子本质就调皮捣蛋,不像我的女儿那么听话。然后又说她的孩子不仅改成绩,还到游戏厅去打游戏,他们发现后再不让去,孩子便撒谎,或者撒谎说去上晚自习,或者撒谎说去找同学学习,反正她发现只要是找借口出门,肯定是往游戏厅跑,每次都能在游戏机前找到儿子。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麻烦,现在取而代之的又是网络,而且很多孩子有了网瘾,不让去网吧就在自己家里上网聊天偷菜。其实不管游戏机也好网瘾也好,都是一个把兴趣投放到什么上的问题,孩子把兴趣投入到网络上,当然就会痴迷网络,解决的办法当然是转移孩子的兴趣,想办法把孩子的兴趣吸引到学习或者别的事情上来。因为不可能有一种玩耍是孩子天生就离不开的,游戏或网络也不是孩子生理的需要,孩子之所以往游戏厅跑,其实就是孩子此时的心理特别空虚,也特别无奈:学习成绩不好,去学校老师批评,作业也不会做,也完不成,同学也笑话他;回到家父母又逼迫,甚至是打骂。去学校日子不好过,回到家日子更难过,横竖没有办法,只好在街上游荡,游荡的最好去处当然是游戏厅,那里再没什么烦恼,也没什么任务,更没什么逼迫。那里有的,全是自由和快乐。由此可见,再没有什么让孩子感到比玩游戏更轻松更自在更快乐,所以才到那样的场所去发泄。有网络成瘾调查资料表明,成瘾的孩子,绝大多数是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只有逃避到网络里,才能暂时地解脱,才能借助打游戏释放积压在心头的苦闷和不满。找到了病因,我们就好对症下药,转移孩子的兴趣也就不会困难,比如孩子如果爱动,就陪孩子玩玩滑板骑骑自行车,有空时带孩子到野外去游玩一下,在家时也不要只知让孩子做作业,也可陪孩子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陪孩子玩玩扑克或者跳棋什么的,也可以陪孩子读读书看看电视。当孩子的兴趣分散而不再只盯在游戏上时,我们就可以陪孩子学习,慢慢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但这有一个前提,必须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快乐,感到解决一个难题的成就,如果学习仍然让孩子感到苦恼或者有压力,就应该调整方法,调整学习内容,让孩子学习更简单一点的,然后不断地鼓励孩子。比如孩子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要鼓励孩子说:“这么难的题都能解决,你真聪明,继续来,下一个肯定也能解决掉,这样下去,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难题。”当孩子有了信心,有了成就感,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孩子的兴趣就会转移到学习上来。不逼迫孩子,孩子没有压力和不良行为,孩子当然就不会再撒谎和逃避。
另一种说谎是孩子的虚荣心或者表现欲造成的。现代心理学认为,荣誉感也是人的生理需要,为了达到荣誉,孩子有时也会说谎。
我们一个领导的女儿没考上大学只上了一所中专(那时能上大学的人很少,考中专也不容易),女儿到了学校不久,我们领导有天很兴奋,对我们说他的女儿到了这所学校后特别争气,当了校团委的宣传委员,参加了团省委的代表大会,住了多高级的宾馆,见到了省里什么领导。因我的妻子当时在校团委工作,他们正在推举代表准备参加团代会,于是我便脱口说团代会不是还没开吗?怎么已经开了。当时领导便不再往下说,而且可能很快又琢磨出有问题,反正领导就此把话打住了。过后几天领导的情绪特别地不好,而且见了我还有点脸红,我就知道他的孩子撒谎了,因为我回去后还问了妻子,她说最近团省委正忙着筹备团代会,不大可能再开什么别的代表会。果然,有天我碰到领导的女儿,她平日见了我很亲热,总要问候一下,结果那天见到我一下显得无地自容,羞愧得好像犯下了什么大错,而且本能地扭头迅速躲开了。我当然一下明白为什么了,所谓的代表会可能是她撒谎编出来的。大概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和领导外出办一件事情,中午两人在饭馆吃饭时,领导才说女儿对他撒了很多谎,女儿很让他失望,问我怎么办才好。我当时就直接说了我的看法,我认为他女儿已经十七八岁了,一般的道理她都懂,一方面应该给她讲清道理,让她认识到撒谎不但不会带来荣誉,而且还会带来耻辱,而且撒一个谎,就得用无数的谎来掩盖,撒谎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她有压力,女儿撒谎,可能是你的期望值太高,女儿可能觉得她达不到,便撒谎让你开心,她也得到一点满足。那天我还和领导说,我说其实我倒觉得你的女儿已经不错了,也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你应该多鼓励她。我不知道那天领导回去是怎么教育女儿的,过后领导也再没提过这事,但我知道,他是想通了,心里也好受了,女儿可能也认识到错误了,因为我后来几次看到他和女儿散步,女儿很亲热地搀着他的胳膊。
撒谎虽然一般并不妨害他人,但撒谎是一种很坏的毛病,是明知自己犯了错误,不但不改正,反而用撒谎来掩盖,长此下去,可能就会犯更大的错误。
我小的时候有个很好的玩伴,那时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爱说谎,比如有次我俩发现,生产队种过西瓜的一片地里有烂西瓜遗留下的瓜子,于是我俩便到处寻找捡拾,我一会儿就捡拾了一衣服口袋,我高兴地喊着问他捡到了多少,他说只捡到几颗,这样我就骂他笨蛋。谁知两人碰到一起时,他衣服口袋里满满的,捡拾的比我还要多。随便的一些事情他都不说真话,可见说谎对他来说多么随便。我的父亲平反后我离开了那里,我后来听说,他到县城上高中后,他的父母就整天抱怨上学花费太大,说儿子每周都回来拿东西,不是说面吃完了要背面,就是说学校又让交学费要拿钱。后来突然说儿子被抓进拘留所了,说儿子撒谎从家里拿的面要的钱,除了和一帮哥们儿吃喝,还结伴跑到省城玩耍,钱不够便在车站偷了人家的东西。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我一直觉得撒谎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还有一种撒谎是出于心理压力,比如父母长期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总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也会撒谎,本来自己没被老师表扬而说老师表扬他了,本来是他自己干了坏事被老师批评了却说是别人干了坏事被老师批评了。
经常给孩子增加压力,不仅孩子会说谎,即便是成年人,在压力面前也会说谎。我这里举一个成年人的例子。这个人和我很熟悉,他是知青返城后安排在学校工作的,他人很聪明,在一起回城被安置在学校工作的子弟中,他当时算最有前途的。但正因为比较自负,别人上学考文凭,他无动于衷,后来有文凭的都转了干,有的还进入了教师行列,他开始心理失衡,在失衡的心理下开始吹嘘自己。再后来转干的都当了领导,进入老师行列的也成了高级知识分子,而他终因工人的身份什么也得不到,这时他的心理就不但失衡,还有点扭曲,这时说谎就成了家常便饭,比如别人说开了个什么会,哪位领导讲了话,他立即会说那位领导是他的亲戚,哪天他们还在一起吃饭喝酒;如果别人说办了一件什么事,他就立即说当年下乡时他当过什么级别的领导,干了什么样的事情,而且编得漏洞百出。这样的结果不但大家在背后都叫他牛皮大王,他老婆也整天为说谎穿帮和他争吵。可见说谎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这种心理毛病必须要及时更正,待养成习惯,就会形成心理疾病。
但我们还有必要区分的是,善意的谎言不是说谎,因为善意的谎言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善良的。比如有熟人让孩子吃饭时,孩子知道不能随便吃人家的东西,便说不饿,这不能算撒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里,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善意的谎言来掩饰,只要这种掩饰是无害的,对孩子也是有益的,我们就不能视为说谎。比如父母吵架后要孩子不告诉爷爷奶奶,这个谎言就是善意的,因为谎言的目的是不想让爷爷奶奶担心生气,而且对孩子不但无害,还可以让孩子懂得吵架是可耻的,是不能告诉人的,是爷爷奶奶很生气的。试想没有这样的谎言,生活也不会和谐。也就是说,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让孩子说谎,是要孩子诚实,是让孩子知错能改,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老实疙瘩”,更不是不让孩子有一点心计,心计和说谎是两回事,说谎是欺骗,心计是聪明。
总之,如果发现孩子说谎,就要改变教育方式,同时查清原因,不要责备,而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第五章 最好的教育是鼓励教育
★ 鼓励教育不等于完全没有惩罚鼓励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励不是绝对的,不是不需要别的办法来辅助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更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灵活的措施,当然不能走极端,提倡鼓励教育,就不管鼓励起不起作用都用鼓励,也不管效果和结果如何一味地只用鼓励。如果鼓励失效,我们也可以用一两次惩罚,如果惩罚的效果好于鼓励,那么我们还可以多用几次惩罚,但惩罚的前提是不能让孩子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惩罚是为了震慑,目的是让孩子知错改错,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牢牢记在心里,而不是为了压服孩子、征服孩子,或者是父母出一口胸中的怨气,当然也不是让孩子受皮肉之苦,让孩子从此产生畏惧。
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经验,在如何教育子女方面,前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许多教子的名言名篇,除了鼓励和亲情教育,也有棍棒出孝子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现在我们认为棍棒教育确实不当,实践也证明确实有许多弊端。但实践也证明,在教育孩子时,还不能完全放弃惩罚教育,也不能走极端一味否定严厉的家教。一味地放弃惩罚,确实会宠坏孩子。
前些天看电视,有一部纪实片说有一个农民,把四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很有成就的人才,春节四个儿子回老家过年,记者采访拍摄了这一家人。问老父亲教子经验,老父亲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棍棒出孝子,他也很为自己严厉的家法而自豪。老人拿出一块巴掌宽近一米长精心制作的木板,木板一面写了“家法”二字,一面写了朱熹的治家格言。老人说这块木板就供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谁犯了错误,就要用这块木板严厉地惩罚。他的四个儿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严厉的家教,一个儿子说有一回他考试没考好,父亲责问时他态度不好,父亲一下一脚将一个凳子踏烂,然后拿起凳子腿拼命打他,几条凳子腿都打断了,父亲还不饶他,那次他就觉得这回父亲非要把他打死才罢休。至于棍棒的效果,几个儿子都是肯定的,也是感激的,都说他们那时根本不知道好好学习要干什么,就是怕父亲打,才好好学习,歪打正着,才有了他们的今天。
巧合的是,我的女儿两三岁时,我的妻子也在门后面立了一根竹棍,大概也是一米长,而且妻子明确告诉女儿,如果不听话,就要用这根竹棍打。当时妻子这样做,并不是心血来潮。孩子还没出生,妻子就和我商量,说严父慈母,做父亲的要严厉,要我一定要做一个严父,至少是不许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就像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儿女们谁见了,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而她要做一个慈母,就像她的母亲,要好好保护孩子,要好好抚养孩子。但结果却是反了过来,我怎么也做不成严父,她反倒慢慢当起了严母,她很爱孩子,但她绝不溺爱孩子,她要求女儿做的,女儿必须得做,绝不允许违抗,也很少和女儿讨价还价,有时女儿不听话,她真的会很认真很严厉,而且也会真的拿出那根棍子,有时也真打。我说过,我的女儿特别听话,也特别守纪律,但在十岁前就是不好好吃饭,因为那时孩子特别地瘦弱,有一个阶段两年多没长一斤肉,脱掉衣服肋骨都一根根清晰可见,我们带她到大医院做了几次检查,医生也找不出什么毛病,只是吩咐要想法让孩子多吃些饭。但方法我们想尽了,比如不让她吃零食,变换花样做她喜欢吃的,但都不管用,女儿每天吃得确实很少。我们觉得女儿有了厌食症,没办法,妻子只好逼迫女儿吃,逼她改掉厌食的心理。逼也不管用时,只好使用那根竹棍。好像打过四五次,有一次在屁股上打起了几条红印。虽然打后效果不明显,但每次总能逼她多吃几口,那时,能多吃一口,我们心里也是宽慰,另一方面,没有别的办法时,打便成了唯一的办法。
打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打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打孩子时,想到的是教育,而不是用打孩子来出自己心里的气。气极了打孩子和用打来教育孩子是两回事。气极了打孩子是真打,是出气;为教育孩子打孩子,打是手段,不是目的,打是虚的,教育是实的,打得少,教育得多,即使是气极了打孩子,我们也应该不忘教育。
现在是独生子女,而且是文明社会,可能有许多的人不赞成打骂孩子,但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好和不好,我们不能只听理论,还要看效果。有些孩子不用打就听话,这当然可以不打;有些孩子却不行,靠说教孩子完全不听,适当地打一下惩罚一下,如果效果很好,也无后患,那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还得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天妻子的朋友带着孩子来我们家,说我们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一定是教育有方,她顺便来向我们讨教一下,也让我们看看她的孩子毛病出在什么地方。那个孩子确实是调皮,进门就东跑西跑乱翻东西,而我的博古架上有许多东西是易碎的,我和妻子左挡右劝,可那孩子就是不听,非要拿了玩,但他的母亲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劝说,只是不停地讲道理,就像她讲课一样,孩子根本就不管不理不听,好像他母亲什么也没说。妻子的同事告诉我,孩子平日就是这样,根本不听一点话,根本没办法教育。我当时就告诉她为什么不惩罚一下。妻子的同事当时很吃惊,说文明社会就要文明教育,惩罚是不可取的,惩罚只能增加仇恨,只能损害孩子的尊严。我说文明社会也要设立监狱,不惩罚谁还会守法,如果孩子懂得要尊严,那他就自然懂得听话守规矩。我告诉她,我们不提倡惩罚孩子,但我们要实事求是,没办法时也要尝试一下,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她还是摇头,但她让我严厉一下试试。我觉得我应该试试。我当即猛喝一声“不许乱拿东西”!孩子一下吓得站在那里不动了,然后呆呆地看着我。然后我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些东西易碎,打碎了就再没有了,然后我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夸他很听话很懂事,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我重新让他拿那些可拿的东西,这回孩子很听话地拿了东西悄悄一个人玩去了。
但惩罚的尺度是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和不满,要让孩子始终明白父母是特别地爱他的,惩罚的目的,是要你改正错误,是要你学好,是要你不惹麻烦,是要你将来有出息过上美好的生活。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理解父母并且正确认识惩罚。如果不讲清道理,如果让孩子体会不到爱,体会到的只是惩罚,那么惩罚就不会达到目的,而且会让孩子产生畏惧,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产生仇恨,然后就会慢慢疏远父母,疏远家庭,甚至和父母产生对抗情绪,然后引出欺骗撒谎甚至仇恨等一系问题。
----------------------------
我们也错打过孩子,而且错得很离谱。那年六一儿童节女儿担任报幕员,女儿拿回一个节目单,说老师让家长教会怎么报幕。这样妻子便开始教女儿。因女儿拿回的只是个节目单,报幕说什么还要妻子来编,而且女儿那时基本不认识上面的字,怎么说、说什么都要亲自教。在报女儿他们班的节目时,女儿说下面由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全体女生演出时,妻子说错了,应该是大班。但女儿说老师说是中班,妻子武断地说怎么会是中班,你已经上了三年幼儿园了,你已经从小班中班升到现在的大班了。可女儿坚持说是中班,当她母亲让她再练一遍时,女儿固执地又说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当时不知妻子哪来那么大的火,抬手就给了女儿一个嘴巴,而且打得很有力量,女儿当时就哭了,但她母亲仍然严厉地呵斥女儿继续练,女儿只好哽咽着改成大班。我当时心里很震惊也很难受,但我强忍着什么也没说,因为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就达成协议,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得呵护,更不能意见不统一。下午我去接女儿,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很可怜地说爸爸老师说就是中班,老师也不让说大班。我一下觉得有问题了,于是我返回去问老师怎么回事。原来幼儿园还有托儿班,老师说我们的孩子一进来时上的是托儿班,现在我的孩子所在的班就是中班(这把我也搞糊涂了,也不知是重新调整了班级称呼还是调整了孩子,因当时学校刚迁省城,形成两地办学,学校幼儿园孩子来来往往,也不很正规)。于是回来的时候我便一路抱着孩子,告诉她是她妈错了,错了的原因是不知道幼儿园有托儿班,以为像妈妈见过的幼儿园一样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女儿一下很高兴,她可能是为自己对了而高兴,根本没有了一点委屈。回到家,我就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妻子是她错了,妻子听后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她很难受,因为打了女儿后她就很后悔,但妻子没有道歉,她什么也没说。可这时女儿却跑到她母亲面前百般撒娇,可能是为她对了而自豪。她母亲便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女儿,然后表扬了女儿,说女儿很聪明,老师说中班就记住了是中班。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应该是好的,母亲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也让女儿得到了自豪和母爱。如果母亲不停地道歉,不仅母亲失去了威信和面子,女儿得到的很可能是对母亲的陌生和轻视。
有时父母也会错怪孩子,甚至是错打了孩子。如果是父母错怪了孩子怎么办,许多人觉得应该向孩子道歉,我倒觉得未必要道歉,这是因为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改错,二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孩子就要听父母的话,而且通过惩罚,也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父母严肃的形象、高大的形象,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话是必须要听的,父母是聪明有智慧的,父母是了不起的。如果惩罚了孩子又道歉,那么给孩子的印象就是父母也是糊涂的,父母也未必是对的,父母的话也是值得怀疑的,父母甚至连我都不如。如果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孩子的打也就白挨了,道歉也就适得其反了。惩罚错了孩子应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一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错怪了孩子,二要以行动来疼爱孩子,弥补自己的过失和愧疚。这样孩子既知道自己没有错,又得到了父母的疼爱,心里会感到宽慰和高兴,更不会对父母产生不满和轻视。
有些教育子女很有成效的家长也赞成对孩子适当地惩罚。我们学校还有位老师的儿子也考入了北大,不少人见了也问是怎么教育儿子的,儿子怎么那么优秀,可这位教授就是开玩笑的一句话:“打,不打不成器。”其实教授未必真的就是打,当然爱是绝对的,这我了解,那年五一长假我们去北大都住在蔚秀园,我们要带女儿出去玩,他却一个人给儿子洗衣服洗鞋子,说儿子在实验室给老师做实验,等儿子回来才能出去,可见他对儿子是多么地用心。但他说打,确实也是真的打,讲道理不听了,那就只有打,恩威并用,胡萝卜加大棒,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还想多举两个例子,因为惩罚孩子是任何教育家都不提倡的,所以我要多说几句。
我前面说过,我哥的孩子,学习不好问题也多,但我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太软弱太溺爱,面对孩子,他几乎没有严厉的办法。我妈几次说过,说有次我哥气势汹汹地拿出绳子扬言要把儿子捆绑在家里,但儿子根本不怕他,伸手让他捆绑,他却舍不得,最后儿子获得了胜利,也似乎看透了父亲,觉得父亲也就是那么点能耐,反而更加有恃无恐。相反地是我的弟弟教子却威严得多,他的儿子也贪玩调皮,但他的家法却能够有效地遏制住儿子的贪玩调皮,对这点我弟弟是自豪的。也是我母亲告诉我,说有次弟弟的儿子贪玩很晚了不回来,弟弟就准备好了皮带,而且告诉我母亲他们,今天谁都不能拦挡。结果儿子回来后,弟弟一把把儿子推进一间屋里,把门关死,然后把儿子压到床上便用皮带抽。弟弟的儿子不停地叫喊着说爸爸不敢了,以后要改正,弟弟还是在打,弟媳也心疼得在外面哭,这样我妈只好进去挡住。但弟弟还是让儿子跪在地上检讨错误。弟弟常对我们说,说他如果没有那样的家法,儿子根本不可能考上重点大学。
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那么多人护着,父母教育孩子确实有许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也不能明知孩子有错误,仍然睁眼闭眼迁就孩子。
那年我去外甥女家,外甥女的儿子把西瓜汁弄得满桌子满沙发,外甥女看到后,边责备边扬手要打儿子,但小家伙突然喊:“不能打人,打人是不文明的行为。”这样外甥女便一下笑了,然后再不管儿子。我告诉她这样教育孩子是错误的,既然孩子要讲文明,那你就应该和他讲文明,应该告诉他把东西弄得这样脏是更不文明的,因为你弄脏了妈妈还得洗干净,洗这么多的东西妈妈很累,也浪费很多的水和洗衣粉,也要浪费家里的钱,这样妈妈就没时间领宝宝去玩,也没钱给宝宝买好东西。另外我告诉外甥女,看到孩子的错误不纠正不教育,就是在纵容孩子犯错误,就是做妈妈的失职,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在教育孩子时,任何父母都不是天才,但只要我们冷静地想,仔细地观察研究孩子,而且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我还是要强调,教育孩子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惩罚只能是万不得已的一种辅助措施,惩罚不论一时的效果多好,但都不能常用。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爱的教育已经普及,而且对独生子女又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如果你一味地用惩罚,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不一样,认为自己的父母粗野或者自己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产生对抗或离家出走等更严重的问题。
★ 鼓励孩子当班干部,勇于承担责任
当班干部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鼓励,也是一种对孩子能力的锻炼,班干部这个职务,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约束。孩子当了班干部,就会认为是老师或者同学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信任,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孩子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还会更加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孩子当了班干部,也可以锻炼自己和老师及同学相处的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和关心社会的思想。
我的女儿由于听话和懂事,在幼儿园就当了班长,那时她却是班里年龄最小的,虽然还不知道班长的真正含义,而且回家后说老师让她当重(正)班长,但孩子已经知道老师给了她一个任务,也给了她一个责任,她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她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这样孩子当然懂得要更加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这些话决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因为当了班长后不久的一天我去接女儿,我的女儿和那个副班长正在抢一个装了一点垃圾的小簸箕,两个人各抓住簸箕的一头,谁也不肯松手,就那么僵持着。我上前问怎么了,我女儿立即说我是班长我要去倒垃圾,可他硬要和我抢。那个副班长也喊了说他也是班长,他也要倒垃圾。因为谁也不肯松手,这样我只好让他们两个抬着那个簸箕一起去倒。这件事就充分说明幼小的孩子也懂得当了班长就要承担责任,就要干一些事情,而且要干得比别人多。
当班干部能培养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我的女儿由于当班干部时间长,便和老师接触得多,也和同学们交往得多,女儿虽然天性文静胆小,但在社交能力方面却一点不弱。我女儿高二那年,因为她喜欢学文科,便从奥数重点班转到了文科班,但文科班不像理科班那样,可以靠数理化等竞赛被保送。正当我们遗憾时,女儿打听到国内几所重点大学要实行自主招生,文科生也可以被推荐参加。对此我们还是将信将疑并没当回事,结果高三那年,我女儿早早就从老师那里知道他们学校分到了自主招生的推荐名额。但北大那年只给了全省三个推荐名额,两个分到了一中,他们学校虽然是面向全省招生,却只分到了一个。当时按他们学校的情况,这一个名额肯定要给理科的奥数班,因为给了奥数班,很可能学校就会多一个人进入重点大学,如果给文科班,就没有一点把握,因为文科班连续五年没有人进入北大,而清华文科在甘肃省一直没有招生。但当时我女儿的老师认为我的女儿希望最大,便领着我女儿去领导那里争这一个名额。文理相持不下后,领导只好给北大招办打电话,要求增加一个推荐名额。增加了一个名额后,文理便各分了一个。我女儿得到这个推荐名额时,便要填写许多表格,还要找两名老师写书面推荐信,还要找领导签字盖章等,这些都没用我们操心,都是女儿自己跑着办妥的。材料审查通过后,还要到北大去参加面试笔试。那年全省文科理科去北大参加笔试面试的共有四人,最后北大只预录了我女儿一个。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我都有点暗自庆幸,因那年是开展自主招生的第二年,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自主招生这回事,如果我女儿只知道埋头学习而不知道不打听自主招生这件事,自主招生的推荐名额就轮不到她,是她听到只有一个名额而且要分给理科奥数班,她才去找他们老师,老师才带她去找领导。可见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很重要,而且去北大面试时要问许多问题,如果不是落落大方和侃侃而谈,就很难被北大看中。
当了班干部,孩子就知道自己的身上有了一种责任,孩子有了责任心,才会积极努力去做事,才能用心把事情做好。
我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干部,所以在她的心里,就一直有一种责任感,也有一种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不仅养成了什么事都自己操心,而且还养成了为班集体为同学操心的习惯。正是有了这些责任心,她就不仅把好好学习当成了应该做的事情,也把起带头作用当成了一种责任。这就和不少的孩子形成了反差,因为有不少的父母抱怨孩子不操心,上学出门时,不是忘带这个就是忘带那个;晚上做作业时,不督促不陪着就做不完作业。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的问题是孩子没有责任心,甚至觉得学习是给父母老师学习,因此在学习上有时会和父母讨价还价。如果孩子有一种责任心,孩子就会自己想法安排好自己的一切。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至关重要。孩子责任心的培养,除了让孩子当班干部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主人翁意识。前面说过,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女儿当做小主人,时间久了,女儿在家里自然而然也就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再加上女儿一直当班干部,这样在学校,女儿也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我的女儿就有了一个好习惯,不仅自己的事情喜欢自己安排,而且从来都显得特别有主意,有时我们和她商量事情,她总是先说自己的主意,如果她的意见可行,我们总是尊重她的意见;如果她的意见有不妥,我们也总是和她商量,指出不妥之处,然后一起商量办法。如果能坚持这样长期的培养,孩子自然就会有主人翁意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孩子有了责任心,许多事情就再不用我们父母操心。长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也就不再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许多父母陪孩子学习,其实这是在消磨孩子的责任心,也是在培养孩子的依赖心。
当然并不是当了班干部孩子就能进步,这里还有个家长正确引导的问题。我们有个亲戚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时当上了班长,但他一下有点自高自大,他不是把班长看成是一种荣誉和鼓励,不懂得更加努力和约束自己,而是有意无意把自己当成了老大或者感觉自己有了权力。于是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管学生整治学生上,哪个学生不遵守纪律他就管教哪个学生,如果人家不服气他就和人家争吵甚至打架,于是今天和这个争吵,明天又打了那个,不但麻烦事不断,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很快就被免去了班长职务。说起这件事,亲戚便说当班干部不好,当班干部浪费学习时间,也整天和同学生气闹矛盾。那天我告诉她,不是班长这个职务本身有问题,问题出在孩子没正确认识这个职务,父母也没及时给孩子讲清这个职务的内涵。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要怎么干,而且明确告诉孩子,这个职务不是让你去教育别人,也不是让你去管束别人,而是让你去起带头作用,让你带头好好学习,带头给同学们办一些事情。同时你更要一再叮咛孩子,班干部不是权力,更不能耍威风,也没有任何特权,更不能带头破坏纪律和同学吵架打架,如果同学不听话,可以向老师反映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引导正确了,只有孩子认识正确了,班干部这个职务才对孩子有正面意义,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负面意义。
有位朋友说我的女儿听话,学习成绩也好,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行不说,还不听话,整天就知道玩,什么事都不想,然后问我是怎么教育女儿的。那天我给他讲了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鼓励孩子当班干部,让孩子通过当班干部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感。后来他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商量,让孩子当了小组长。有天朋友高兴地对我说,你这一招还真管用,孩子当了小组长后,轮到他们那一组值日那天,孩子说要早点到校,结果孩子半夜就醒来了,然后问几点了。让他放心睡,到时我们叫他,可孩子还是天不亮又醒了,折腾了几回。朋友还告诉我,自从孩子当了小组长,还真的有了一点责任心,再不用催孩子时间到了快去上学,也不用再让家长操心书本带了没有,孩子还自己提出要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我告诉他这就是好苗头,要多鼓励,多指导,要让孩子保持住这个劲头,学习成绩如果再上去,孩子的信心就更足了,如果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事情就好办了。
★ 不要有意识地监督孩子,但要过问参与孩子的事情
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个自尊心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来维护。如果孩子的一言一行家长都要来监督,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虽然孩子不一定抱怨父母,但时间久了,孩子的脸皮就会厚起来,对家长的监督不以为然,对自己的自尊更不当回事,甚至故意做一些坏事让你来监督,也许还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来捉弄家长。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了自尊,在别人面前也就不在乎自尊,这样一来,孩子做什么事就会无所顾忌,反正有父母的监督,对错也由父母来评判,错了想骂想打由父母去。如果孩子养成一种依赖父母监督的坏习惯,孩子做事时往往会自己不辨是非不管对错,一切依赖父母去纠正。更有一些父母一开始就把监护人和监督人搞成了一个概念,觉得父母当然要监督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主宰,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力,父母想怎么管孩子就怎么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了这种传统的落后思想,父母就会高高地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考虑孩子的意思,不考虑孩子的自尊,不假思索就对孩子发号施令,然后对孩子的言行随意否定,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主意识,进而失去自尊意识。
现在许多父母都说有了孩子,父母就失去了自由,孩子上学,父母就成了孩子的奴隶,白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晚上要陪着孩子学习,不仅自己再不能出门,连客人也不敢让上门,一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也没时间来陪客人。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完全是父母自己的责任,因为从一开始,父母就没信任孩子,父母就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绝对的主宰,好像离开父母,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也什么都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完全丧失了自主能力,也不愿意再自主,从而一切都依赖父母,父母不监督,父母不催促,自己便什么也不做。
 一位同事没孩子时很活泼爱玩,有了孩子,偶尔还能出门玩耍,但孩子上学后,便彻底被绑在了家里,而且也经常抱怨孩子自觉性差,一时不监督不看管都不行。那时我就告诉她不要管得太多,也不要管得太严,但她说不行,如果不管,孩子就什么都不去主动做,连作业都不完成,如果看管得不紧,做作业就马马虎虎应付差事。去年五一节我们到郊外玩耍,她便带了孩子。我们大人打牌时,她给孩子拿出了许多玩具让孩子在旁边玩耍,但孩子刚玩一会儿,她便说孩子玩得不对,应该这样玩。孩子再玩一会儿,她又看着不对,又指导孩子那样玩。这样一来,我们打牌也是打打停停,弄得大家都没意思。这样我只好告诉她不应该这么教育孩子,孩子本来是玩耍,孩子想怎么玩,你就让他怎么玩,孩子按自己的意思玩,孩子才能感觉到乐趣,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才会有创造力。如果玩都要按父母的意思来玩,那么玩也变成了一种劳动任务,甚至变成了苦差事,这样孩子还有什么乐趣。但她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她说玩具本身就是智力玩具,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律,如果父母不指导,孩子就会胡玩乱玩,最后不起什么作用。我当然不能同意她的说法,我觉得孩子动脑筋自己玩,虽然一开始可能掌握不了,但孩子会慢慢摸索出来,因为玩具毕竟不像电脑一样复杂,如果孩子自己掌握了,那才算真正锻炼了孩子的智力,如果靠父母指导,即使玩得再好,那也不是孩子动脑的结果,因而也起不到锻炼孩子智力的作用。
这就要求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不相信孩子,总是认为孩子还小,那么孩子什么时候都难以长大。
但信任孩子不监督孩子,并不是不管教孩子,更不是一切都由着孩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过问孩子的事情,参与孩子的事情,有什么问题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父母进家门后问问孩子今天干了些什么,玩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孩子放学回来,父母也要问问今天学了些什么,难不难,学会了没有,要不要辅导一下,有什么作业,用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等等。如果从孩子的回答中发现了问题,那么就要和孩子进行一番讨论,辩明道理,然后再指出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孩子既心情愉快,又愿意去改正错误。如果担心孩子隐瞒什么,需要对孩子进行检查,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不露痕迹,要让孩子能够接受,要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监督他不信任他。比如担心孩子没完成作业,那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让爸爸妈妈看看你的作业,看你进步了没有。这样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商量,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也让孩子感觉不是在监督他,更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在关心他、帮助他,这样的效果就会好得多,这样可以一方面不伤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孩子,也算不监督而达到了监督的目的。
信任孩子就是给孩子自尊,也是给孩子机会,父母越是信任孩子,孩子就越不会轻易辜负父母的信任。有一年我和妻子一起去外地,家里只有女儿一个人,那年女儿刚上初中,晚上我们不放心,便打家里的电话询问一下,但电话占线。一连打几次都占线,我们更加着急,生怕家里出了什么事。这时我们一起的同事都说不会出事,他们都说父母不在家,我女儿肯定在和同学朋友聊天。同事的猜测不无道理,但我坚信我女儿不会这么长时间和同学聊天,因为她平日就没有这个习惯。我不断地拨打,半个多小时才拨通。问女儿为什么电话不通,女儿说不知道。这下大家更肯定是我女儿在打电话,因为固定电话是不会轻易出毛病的。那晚在众人面前我和妻子都很尴尬,也算丢了脸面。回来后妻子一直想搞清那晚为什么占线,是不是女儿真的在聊天。我反复考虑,觉得还是不搞清的好。我和妻子商量,如果我们暗地调查,那就是对女儿的不信任,就是我们认为女儿撒谎了。如果让女儿知道,她肯定会伤心,肯定会在心里留下阴影,甚至也许会影响到我们父母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即使女儿是在和别人聊天,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一是我们的电话是校园电话,校内互相拨打不收话费,二是我们从来没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突然一个人在家里,也许是孤独,也许是想享受一下自在,也说不定真有什么事刚放下电话又有同学打来电话。但妻子说她还是想搞清是不是电话真的出了故障,是不是女儿真的撒了谎。我还是觉得不要去搞清,即使女儿撒了谎,那也是咱们询问时,女儿一时遮掩下意识说了不知道,如果真的是她打电话而撒谎,那她肯定也很内疚,也肯定怕我们去查。这么一点小事我们就抓住不放,也不是明智之举,更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我们的女儿还是孩子,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更不可能不犯下意识的错误,我们也不能要求完美,要求完美反而就没有了完美。这样一分析,我们都觉得算了,完全忘记算了。因此我要在这里说,教育孩子,不能追求完美,不能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也不能总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行事,我们追求完美,就会给孩子增加太大的压力,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适得其反。
我们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细,甚至不停地对孩子唠叨,其实说多了,一方面孩子会厌烦,另一方面孩子也会不当回事,甚至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时间久了,连父母也不知道自己说那么些话是什么意思,是要孩子执行还是随口说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要太多地说教,如果说教,就要有道理,就要让孩子信服,就要让孩子执行,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教育孩子也充满了辩证法,我们要求鼓励教育,但也不绝对地鼓励,也要有适当的惩罚。我们要求不监督孩子,但又不是不闻不问睁眼闭眼。我们要求孩子诚实,但又不能要求孩子句句都是实话,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能说一点谎。我们要求不伤孩子的自尊,又不能无原则地娇惯孩子。我们要求孩子奋发向上,但又不能要求孩子不犯错误,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无缺。正因为教育孩子充满了辩证法,所以我们提倡教育孩子也要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具体事情具体解决,千万不能僵化,更不能盲目,也不能凭一时的冲动来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遇到问题时,要仔细考虑,要化身为孩子,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样,你能怎么样。这样教育孩子,就会少一些盲目,也少犯一些错误,也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出经验,找到适合教育你自己孩子的具体办法。
★ 不要轻易贬低孩子,更不要羞辱孩
荣誉的需要也是人的生理需要,可不少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会当着众人当着孩子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做一次可能孩子还有羞耻感,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不当回事,甚至会把错误当成荣耀,把调皮捣蛋当成本事,然后故意在人们面前表现他的与众不同。
有一个亲戚,每次说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满,总是要叙说孩子做过的一些坏事,但叙说时并不生气。比如他说孩子有次偷着把班里的锦旗拿回了家,他们发现后觉得这事麻烦,觉得怎么送回去都不合适,还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点子,让妻子把锦旗洗干净,陪孩子拿到班里,然后告诉老师说孩子想做好事,看到锦旗脏了就拿回家洗干净了,于是老师当场表扬了孩子。亲戚说这话时,孩子就在一旁看电视,根本没管父亲说的什么,我也不知亲戚是夸奖孩子还是批评孩子,反正感觉这话他已经说了多遍,已经把说孩子的坏当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也根本就不再当回事,你说你的,好像和他无关。我想,照此下去,孩子还不知要干出什么事来。那天我和他谈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他还是能够听得进去,但他就是信心不足,说我们不能和你们知识分子家庭比,我们当工人的,怎么教育孩子,也没大希望。我告诉他错就错在这里,根源就是一开始就没把教育孩子当回事,也没把自己当回事,甚至觉得自己不懂教育,就随意教育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教育孩子,遇事不考虑怎么教育效果好,而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高兴时乱表扬,不高兴时乱批评。我告诉他,其实教育孩子并不神秘,一是教育孩子前我们先想一想,许多道理一想就明白了;二是我们自己要做表率,有了孩子,我们就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做什么说什么,也要考虑对孩子的影响,随意说孩子的坏处,就是一个不小的坏毛病,就一定得改。而且以后还要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得到尊重,孩子就会自己把自己当回事,也把荣辱当回事,也才能约束自己,做事才会考虑后果。
也有人总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然后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总觉得自家的孩子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够争气。久而久之,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会变成一种对孩子的高度不满,甚至会无缘无故地挖苦责备孩子,从而和孩子产生很深的隔阂,进而产生对立情绪,这时孩子对父母的话不但不听,反而会顶撞争吵。那回去一个朋友家,得知我的女儿考上了北大,朋友的妻子立即就说自己的女儿不行,太笨,笨得补习了一年,成绩反而倒退了十几分。当时她女儿也在场,听到后立即哭着跳了起来,然后哭喊着说:“你不笨怎么生下了我这么笨的女儿,我笨就是你遗传的,谁让你生下我这么个笨蛋!”然后哭着摔门进了自己的屋子。这样我们都很尴尬。但朋友的妻子还是述说女儿的不争气。我只好告诉她我教育孩子一直是用鼓励的办法,我从来没说过孩子笨,也没说过孩子不好,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我就说题太难,需要认真思考认真对付,经过努力孩子把难题做出来了,我就表扬孩子。然后我就讲鼓励教育的重要性,告诉她鼓励会让孩子增强信心奋发向上,讽刺挖苦只能让孩子没有信心从而破罐破摔。
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众的,至少也不能比别人家的差。这种盲目的攀比心理,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一种恐慌心理,使孩子害怕考试,更害怕考不好。这样的心理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我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熟人,有次她说她的女儿心理素质太差,一遇考试,哪怕是随便的一次班级测验,女儿都是在考前失眠,而且进了考场,总要条件反射地拉肚子。我觉得可能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孩子也太想考好,或者是太害怕考不好。她说她也觉得有这方面的原因,然后问怎么办。我说只能是减压,让她感到考试也就那么回事,考好考不好也无所谓,也许就不会再有这些毛病。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减压的办法。因为那学期孩子感冒了,而且比较重,孩子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于是她便告诉女儿,说这学期考试肯定考不好了,因为请了一星期的假,功课落下了不少,能考个及格就可以了。这样孩子果然考试前没失眠,考试回来也没说拉肚子。
做父母的当然更不能羞辱孩子,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有时气极了,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有次我在马路上散步,一位母亲找儿子回家,可能是到处找得辛苦,我看到她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和一帮小朋友玩耍,母亲快步走上去责备孩子,不知孩子说了句什么,这位母亲竟突然把一口唾沫吐在了孩子的脸上。因这个孩子都快有母亲高了,孩子当时愣一下,然后扭头向相反的方向走了,母亲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我不知她过后怎么处理,但我要说的是,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能冲动,更不能粗俗,父母的冲动和粗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变得冲动粗俗,孩子的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绝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冲动会影响孩子,父母的过激行为也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陌生和不满,甚至会导致孩子仇恨父母。
说了这么多不当的教育,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父母要多用鼓励教育,把孩子的信心鼓起来,把孩子的荣誉感鼓起来,把孩子鼓励到一个高处,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是好样的,至少是也有很多优点,至少是不比别人差多少。相反,如果讽刺挖苦孩子,甚至是侮辱孩子,孩子将会越来越和父母对立,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越来越不把父母当回事。
第六章 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 孩子上学前,应了解学校的情况和规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孩子初入校门,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面对这一切,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心理,有的可能胆怯,有的可能好奇,有的可能想在新同学面前称王称霸。环境的改变也会让孩子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时的父母就需要特别地注意和留心,要多观察孩子,多和孩子交谈。每天送孩子去学校时要交谈,告诉孩子要注意一些什么事情,孩子回来,更要交谈,询问一下今天在学校的一些情况,也要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感受。如果发现问题,就要想法解决,即使是一些很小的问题,也不能放过,因为刚入学从孩子的学习方面来说,是孩子的起点,起点很重要,如果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就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比如不愿意去学校,不想学习、和同学相处不好、苦恼害怕等。
记得我七岁初入校门去报名时,是我的哥哥领我去的,那时他读三年级。我现在还模模糊糊记得,他把我领到报名老师面前,他就跑了。我当时很害怕,站在那里不知要干什么,好像老师问我,我才说报名上学,记得老师让我从一数到五十,我一口气就数到了。接下来的羞辱我至今记得,老师问过姓名后,就问成分。因我的父亲是地主出身,又是右派,又当过国民党军官,又是国民党党员,这么多黑帽子,在村里就很是显眼和与众不同。而且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成分又是区分好人和坏人的直接标准,所以我们从小也成了人们眼里的阶级敌人,经常遭到村里孩子的欺负,人家骂我们也骂地主反革命,我从小就恨透了地主这两个字,所以我当时不敢说,也不愿意说。这时老师突然喊道:“成分你都不知道!是不是地主?!”我当时就吓哭了,也不知老师在报名册上写了什么。因此,我进入校门,就对学校怀有一种恐惧,而且进入教室后,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在讲台上的那杆教鞭。教鞭是很长的一根拇指粗的木棍,教鞭也不是用来指黑板的,而是专门用来打学生的,如果谁在课堂上有小动作或者打瞌睡,老师就会劈头盖脸地用教鞭打。因为那时我们的老师基本都是民办老师,也是大队的造反派和打砸抢积极分子,武斗也很卖力,在课堂上打人更不含糊,把学生打得头破血流也是经常的事情。我虽然挨的打不算多,但我对那杆教鞭最害怕,上课时常常盯着老师的教鞭,根本没用心听老师讲什么,学习成绩当然也是比较差的,当然那时也没有人管什么学习成绩,上课也是胡说乱讲。而且那时如果老师不想讲课想恶作剧,就让学生斗地主,让学生去生产队让队长派一两个地主来,让地主低头弯腰站在讲台上,然后让学生批判谩骂和踢打。有一次就把我的父亲拉来了,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侮辱殴打我的父亲,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倒不是有多仇恨,就是羞愧,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那时我最希望的就是不去学校,甚至想让学校的房子倒塌。那时虽然我的父亲已经心如死灰什么也不管,但我的母亲却是严厉的,即便玩也要让我到学校去玩。直到小学四年级时,有次我算对了一道题,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算对了,刚好老师又是新来的,于是老师表扬了我,而且夸我很聪明,是化学脑子,反应快。这偶然的一次表扬,让我的学习甚至是人生发生了改变,从此我开始认真学习,很快课本上的东西我都学会了。因此,在我的女儿上学前,我自然就想到我上学的情景,我就觉得应该给她讲清进入学校的许多东西,于是我给她讲了很多,当然也讲了我上学的故事,但我告诉她,现在的社会平等了,人也文明了,老师不仅再不会打学生,老师还特别地爱护学生,老师就和父母一样,进了学校,一切都由老师来管,一切都要听老师的,而且同学间也不会互相欺负,同学间都是好朋友。当然,在告诉女儿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同时,我也给她讲清,有的老师可能会批评你,有的同学可能也会欺负你,学习上也可能会有听不懂的东西,也可能会遇到不会做的难题,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首先你不要害怕,你要告诉爸妈,爸妈会帮助你想办法。如果同学欺负你,如果有不会做的作业,你也可以去找老师,千万不要害怕老师,更不要把事情装在心里不告诉爸妈和老师。给孩子讲得多了,孩子心里就大体有一个思想准备,也知道遇事该怎么做,就不会像我上学时那样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即使有了这种心理,只要孩子肯说出来,父母也好帮助孩子解决。这当然很重要,这关系着孩子能否安心学习,能否真心学习,能否无忧无虑地学习,能否愿意去学校学习的问题,如果孩子在学校有心理阴影,就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一晚看电视,江苏电视台《人间》栏目有一个纪实故事,说有一个男青年突然离开了女友,后来女友发现男朋友又和一个女孩在一起,于是两个女孩便发生了争夺男友的斗争。在前女友的逼迫下,男友不得不说出他和后女友在一起,完全是为了报复,而且报复的原因也让人意外,说在多年前,后女友曾经欺负过他的妹妹。说那时他的妹妹学习很好,但后女友纠集一帮混混在校门口向学生要钱,因他妹妹没钱,后女友便打了他妹妹,当时他就在场,但他懦弱没敢上前相助。后来后女友多次到校门口要钱,于是他的妹妹就产生了怕到学校的心理,学习成绩也下降,然后便到广东打工,从而毁了他妹妹的一生。他想起这件事,他就恨透了后女友,也不能原谅自己当时的懦弱,于是就报复,就想办法让后女友爱上他,而且到爱得不能自拔时,突然甩掉她,让她绝望痛苦。可见偶然和意外会对孩子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父母不注意孩子初入学的思想动态,很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但有一点要注意,给孩子讲入学前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千万不能让孩子感到学校可怕,也不要让孩子觉得学校规矩森严,这样孩子可能会有畏惧心理,要让孩子感到去学校上学是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而且要在讲述中让孩子感觉到学校的轻松,要让孩子感觉到学校是个美好的地方,去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让孩子懂得每个孩子都必须到学校里去,去了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做这些大量的基础工作,目的就是要孩子喜欢去学校,对学校充满美好的感觉,在第一次领孩子去学校时,让孩子真的高高兴兴地去,充满信心地去。
我的女儿上学前,除了对她进行了上学前的教育,我们还带她到商店买了她喜欢的新书包、新铅笔盒,还有花铅笔、削铅笔的转笔刀,还有橡皮擦。上学那天,还给她的新书包里装了几本她喜欢的图画书。那天女儿早早就起来,梳洗打扮好,也穿了新衣服,早早就背上她的小书包,催我快点走。出了门,孩子就兴奋得一路小跑,我在后面追都追不上。好在女儿上的是学校的附小,就在校园里,而且她们班上的学生,有一半就是她幼儿园里的同学,熟人多,环境也不陌生,女儿当然不会害怕,而且在报名时,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女儿回答后,老师又问是哪个字,我女儿立即说她来写。老师和气地把笔递给她时,她竟然真的在姓名一栏里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即使这样,过后我还是找了他们的老师,告诉了我女儿的一些情况,特别告诉老师我女儿很听话,但就是胆小,要求老师如果发现我女儿有什么问题,就告诉我一声。当天我早早回到家,女儿从学校回来,我就问她学校的一些情况,就是要从女儿的言谈中判断出女儿的一些心理状况,看到女儿很高兴,我也就放心了。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女儿确实没有什么问题,这才不再过多地过问。
其实我们许多家长都忽略了这些事情,不少孩子在学习方面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在孩子上学前和上学初没解决好孩子的心理问题和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且出现了问题,又没有及时发现,也没及时地指导,导致孩子一开始就没用心学习,等学习落后或者成绩不佳时,孩子又会失去信心,从而让孩子一直处在苦闷当中。
因此,孩子初入学很重要,如果一开始遇到困难打不好基础,孩子就会觉得越学越难,后面的学习就麻烦越多,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一位朋友,他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了儿子后,父母对孙子倍加疼爱。父母退休在家,便整天在家伺候孙子。孙子上幼儿园时,就整天哭闹着不去,于是人们便常能看到孩子在马路上哭闹,爷爷奶奶一起上阵又拉又劝,但总也哄不到幼儿园。这样,他儿子上幼儿园时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学后当然每天都得去,但孩子每天还是不愿意去,用朋友的话说,每天去学校,都要闹别扭,都要吵闹动员一番才能送到学校。这样硬弄到学校,学习成绩当然很差。朋友觉得这都是爷爷奶奶惯坏的。但爷爷奶奶又无法改掉溺爱孙子的毛病,于是朋友便下决心租房另住。第一次租的房离父母不远,这样孩子放学仍然往爷爷奶奶家里跑。没办法,朋友又另租了较远的一处住房,也给儿子转了学校。朋友说儿子断了一切念想,再加上他们的严厉管教,儿子每天只好乖乖去上学,学习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
我女儿读初二的时候,我去开家长会,有位家长会后找我,要我给她诊断一下她女儿的学习情况。这位母亲告诉我说她不识字,孩子的父亲也是从部队转业的,文化程度不高。她说她的女儿学习很刻苦,为了考上高中,最近常常熬夜学到十二点,可就是成绩上不去。因我的女儿回家也常说起她的女儿,我对她的女儿也有间接的了解,确实像她说的那样,学习确实刻苦,人也很老实,也不贪玩也按时完成作业,但就是成绩不好。那天学生的所有作业和考试试卷就摆在学生自己的桌子上,我翻看了这位学生的作业,发现做错的题很多,错题有的改正了,有的没改正,而且改正过的仍然是错的。仔细分析她做错的题,发现许多不是粗心做错,而是根本就不懂,而且许多错误都是基础性的,比如数学的分解因式,之所以分解错,就是因为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还没完全掌握。不仅是数学,语文的基础也差,许多语句都不通顺。我告诉她是基础没打好,得从基础补起,如果女儿有信心,就让她找出小学时的那些课本认真学一遍,如果发现有不会的,就要认真学会,因为前面学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后面学习起来就困难。这位母亲认真听取了我的意见,过后她打电话说她女儿愿意从前面的基础开始学。我告诉她这就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学自己去钻研,自己学自己钻研是慢一点,但这样效果好,一旦会了,记忆就很牢。我还告诉她,如果有实在看不懂的,就让她找老师或者找我的女儿。这位母亲采纳了我的建议,一年以后考高中,这位母亲的女儿也考上了普通高中。
 ★ 要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安排自己的学习
给孩子制订计划,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以后要按计划行事,要按照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而且通过制订计划,让孩子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而且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作一个详细的计划,随随便便是不行的等等。但在制订学习计划时,父母千万不要包办,要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制订,因为和孩子一起制订的东西,孩子就更愿意自觉地去执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是和孩子一起制订,也只是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参与,内容还是父母决定,条文也要宽泛一些,而且要留有余地,以便执行时可以灵活安排。
计划制订好,不但要张贴在家里的某个地方,还需要父母经常督促检查,如果父母不督促,孩子很可能会忘记,等孩子形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制订计划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要注意的是,执行计划时,既不能太死板太严格,也不能太随意太没约束力。太死板会让孩子感到没有自由的苦恼,太随意又会让孩子慢慢不把计划当回事。正确的办法是一般情况要按计划执行,情况特殊或者孩子提出的要求确实合理,就要变动计划。
我的女儿上学前我们就和她一起制订好了学习计划,那时主要是作息时间安排,比如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几点回家看电视或者看书,星期天要干些什么。女儿上学后,计划就详细了许多,以后每一学期开学前,我们都要根据情况修订一次计划,然后重新写好再张贴在卧室的门上,而且计划一年比一年详细,比如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看课外书,星期天的时间怎么安排等。
有了计划,我的孩子每天的生活也就基本有了规律和目标,每天干什么她心中有数,更不会没有目标闲得无聊,如果她不想干或者想变动,她就会征求我们的意见,问一下我们可不可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同意的,但变动太频繁就不可以,主要是怕她不把计划当回事。当然,孩子在小学时期玩耍要占很大的比例,这时的孩子无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在一个活泼好动期,如果不让孩子适当地玩,一是孩子不能接受,二是对孩子的身体也不好,也会把孩子培养成小老头。因此,这时的计划,应以孩子玩耍为主。玩耍也要制订计划,许多父母可能觉得没有必要,但我要说的是,什么事情都要从小培养,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长大了就会形成牢固的性格,形成性格的东西,才能变成自觉的行动。从小就培养孩子按计划行事,慢慢孩子就会养成自觉计划自己的事情,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孩子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父母也就没必要操太多的心,教育孩子的担子也就轻松得多。
 我们一直住在校园,校园的地方比较宽阔,环境也比较优美,而且安全也没有问题,孩子只要不出校门,就不用担心孩子会走失。所以上学前我们给孩子制订的计划,主要是什么时间玩耍、什么时间睡觉,那时我们总是给孩子很多时间让她在校园里自由地去玩,有时会因玩得热闹而忘记了回家,这时我们也会四处去寻找,找到了如果确实玩得开心,孩子又有点不愿意回来,我们也允许孩子多玩一会儿。女儿上学后,计划虽然详细了许多,但也留出了许多玩耍的时间,对计划的执行,女儿也是愉快的、自觉的。总之,我们虽然给女儿制订了计划,但计划是宽泛的,让女儿能够感觉到有计划,但并不感觉到有压力,而且我们也能感觉到她是在快乐地成长,也能感觉到她的生活很充实。
有趣的是,和我女儿很要好的一个同学看到我女儿有一个学习计划,回家也要求她父母给她制订一个,于是同学的母亲便来看我们的计划,然后把我们的抄了一份。我不知道她回去修改没修改计划,但后来说执行情况不是太理想,同学的母亲解释说主要是孩子做作业时太磨蹭,规定的时间做不完。其实孩子做作业磨蹭,大多数原因还是父母陪孩子做作业养成的习惯,也有孩子作业太多的原因。陪孩子做作业,孩子就觉得是给父母做作业,自己没有主动性,于是能磨就磨,能偷懒就偷懒,像给地主扛长工;作业太多,孩子觉得总是没完没了地做作业,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反正永远是这样,也就没有了快点做完的积极性和愿望。如果孩子做完作业就让她干她喜欢的事情,孩子当然就不会再磨蹭。我说了这两种原因,问她可能是哪种原因。她说两种原因都有。我告诉她,第一是不陪孩子写作业,然后按实际情况调整一下计划,因为孩子的情况不同,我们给孩子制订的计划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如果常完不成学习任务,就要和孩子商量,是减少学习任务还是增加一点学习时间,总之不要让孩子感觉有太大的压力,还要努力让孩子感到每天生活都很快乐,每天都很充实,做完作业,还有更好的事情要做。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碰到她时我又问到计划的事,她笑着告诉我,说她的孩子就是不理睬什么计划,就是想随心所欲,这样他们也再没认真去要求孩子。
督促不力,父母过分迁就孩子,也是执行计划情况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孩子一开始可能不习惯每天都按计划办事,可能总会临时改变主意或者转移兴趣,也总想按照自己突然的想法去做,但只要父母态度坚决,而且讲清道理,慢慢孩子就会习惯按计划做事,慢慢孩子也会放弃过多的要求,改变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的习惯。如果父母总是过分迁就孩子,也会惯出孩子任性的坏毛病,况且孩子进入社会,总会有许多条条框框要约束孩子,如果养成不受约束的习惯,将来就会有很多的麻烦。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在孩子的身上多用心,也要有耐心,耐心不够,也是计划执行不力的原因。后来妻子的侄女请教教育孩子的问题,其中有一条我就说到要制订计划。对制订计划这一条,侄女执行得比较好,现在孩子升初中了,仍然保持着每学期都制订计划的习惯,而且也严格按计划执行,这样孩子不仅学习一直很主动,让父母省了不少的心,而且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前不久侄女来我们家,得知我在写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她还很有感慨,说教育孩子还是要多动脑筋,多学习,多问人,有些东西不学不问还是不行;学了问了,道理也就明白了。明白了道理,教育孩子就有了办法和窍门,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就很麻烦,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她极力赞成我快点把书写出来。
 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订。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往往就会制订出高指标高计划,甚至出现大跃进。拔苗助长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如果计划目标太高,孩子就会感到压力,压力越大,孩子的逆反心就越强,最终会导致孩子抵制计划、不执行计划,这样计划就变得不可操作,计划也形同虚设。
★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做作业的问题
我的一个哥哥是小学教师,他的儿子比我的女儿大不到一个月,那年春节我回家,发现吃过晚饭,我哥便把儿子叫过来,然后开始辅导儿子做作业。但他辅导孩子时,我总觉得是他们父子俩人在一起做作业,而且每一道题不先问儿子会不会,更不问应该怎么做,而是他急不可待地先讲解,然后才让孩子做,而且还不等孩子思考,就又讲解。比如他辅导孩子做除法,算式中余数小于除数时,他问孩子该怎么办,然后不等孩子思考,而且孩子闷着头一声不响根本没有思考,他便问是不是要补零?孩子点点头,然后在算式中写一个零,然后再等父亲往下进行。整个过程孩子根本没动脑子想,就像一个傀儡,父亲说一点动一点,不说就不动,然后机械地等待父亲给现成的答案。我告诉他这种辅导办法根本不行。可我哥当时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他充满了信心,说要我看着他把儿子培养得多么优秀。因没办法说服他,我只好作罢。第三年我又回去,问题便出来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且他也再没了原来那么好的耐心,往往在辅导中又多了焦虑急躁和责备。这回我再不能袖手旁观,我让他坐到一边看看我怎么辅导,看看我辅导的效果。他让开位子后,我并没有坐,我只站在孩子身边,然后我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半天做不出来,我才问他哪里不会,他指了一下题里的括号。因要做的题是课本里每一节后面的练习题,我告诉他,不会做题,是你上课时没用心听老师讲,你重新把书翻到前面的例题,把例题认真看一遍,再认真把例题的每一步抄写一遍,然后你再做习题。孩子把例题抄一遍后,再重新开始做那道题。做到了不会做的那个地方后,他停了下来。这时我让他比较一下例题和习题有什么不同。孩子找出不同,然后我再让他自己思考该怎么办,孩子想了一下,很快就做对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我哥是爱子心切,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和我哥说一说这事。然后我和我哥到另一间屋里,我详细说了我的看法,特别强调教是为了不教,辅导不是替孩子思考,也不是帮孩子做作业,而是当孩子不会时,告诉孩子该怎么去做。如果再进一步说,家长原则上就不应该辅导孩子写作业,只检查督促一下就行,只给孩子指点一下就行,根本不能陪着孩子学习。因为是亲哥哥,我觉得我还得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不然真要耽误一个孩子。我告诉他,你这样不停地辅导,孩子根本就没动脑筋,也不用动脑筋,更不用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正你最后总要给出答案,他当然要等待你的答案。时间长了,不仅孩子学不会东西,更不会动脑,还养成了一切依赖你的坏习惯,而且上课也不会再用心听讲,因为他觉得反正有父亲辅导,听不听也无所谓,会不会也不要紧,不听不会也能在父亲的辅导下完成作业。我说想想吧,你这样是在辅导孩子还是在加害孩子,况且我们在师范学校学《教育学》时已经学过:教是为了不教。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再辅导,你这样做,难道你要辅导他一辈子不成。
如此激烈的言辞,我哥当然听了进去。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懂得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也知道辅导是为了不辅导的道理,但由于爱子心切,生怕孩子不会,生怕孩子学不好,因此,整天辅导孩子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还不在少数。而且在辅导时,由于心急,往往会急于说出答案,让孩子失去思考的机会,甚至有些父母还边辅导边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让孩子此时的思维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恐惧的状态。试想,孩子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又如何能思考学习。如果长期下去,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还有可能产生恐惧感,甚至被吓得一听到辅导学习,就惶恐不安,做题时,对也不敢说对,错也不敢说错,更没办法自己独立思考。这样的结果,不仅辅导没有效果,还会产生反作用,还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怕学情绪。
这些年和父母们交谈,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辅导孩子做作业,不陪孩子做作业,孩子就会磨磨蹭蹭东张西望,就会找各种理由完不成作业,也会偷工减料胡乱应付作业。对这些,许多人感到很苦恼,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父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我要说得详细一点,也要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
大家都不陌生,在人民公社时,什么事都由生产队长管,什么事都由生产队长说了算,社员只是听钟声出工,听队长的吩咐干活儿,队长让咋干就咋干,队长让干成啥样就干成啥样,甚至干好干坏,也和社员关系不大。这样,社员干活儿就根本不用动脑筋,既不用考虑今天干什么活儿,又不用想活儿怎么干,而且如果队长不监督,能偷懒当然就偷懒,能磨洋工就磨洋工。这时的队长总是骂社员落后,总是怪社员偷懒,总是批评社员不动脑筋。但包产到户后,没有了监工的生产队长,一夜之间,落后的社员变成了先进的,偷懒的社员变成了勤快的,不动脑筋的社员变成了想法致富的。为什么?我想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社员们心里都明白,生产队时是给队长干活儿;包产到户时,是给自己干活儿。就像有一个相声讽刺国营商店的售货员一样,那时要求售货员微笑服务,但顾客进门售货员能搭理顾客就不错了,但当听说以后卖货的收入都是自己的时,售货员一下高兴得大声狂笑,竟然把顾客都吓跑了。这就充分说明,社员没问题,售货员也没问题,孩子当然更没问题,问题就出在领导身上,就出在家长身上。父母陪孩子学习,在孩子的心目中,学习就是给父母学习,甚至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觉得孩子是给父母学习。孩子在为父母学习,孩子当然会有依靠,当然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离开父母,孩子当然不会自己去学。
明白了孩子不主动做作业的原因,办法当然就有了,具体的办法,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
(1)父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这种任务一直要持续到大学毕业,一直持续到老。而且这种教育要从孩子上学前就要做起,在孩子上学前就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马上就要上学了,上学以后,白天你必须要到学校去学习,就像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样。到学校学了文化,长大才能工作挣钱,才能看书写信,才能上网聊天。而且晚上回来,还有家庭作业,做作业,就是为了把学习的知识学会,把学会的知识巩固,所以,作业必须要认真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是没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老师会批评,爸妈也会生气,也会批评。如果完成好了,学习好了,老师会表扬,爸妈也会高兴。反复给孩子灌输类似的思想,孩子心里就有了一个准备,也有了一个轮廓,到时就不会茫然。
(2)其次是一开始就不陪孩子做作业,也不轻易辅导孩子做作业。这就要求父母要放手放权,父母首先自己要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代替不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陪着孩子,而是越陪情况越糟糕,就像生产队长越管越糟糕一样,而且陪孩子做作业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但不陪做作业不是不管孩子的学习,而是把陪孩子做作业改成过问孩子的作业。具体的做法是: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父母要过问孩子今天的作业多不多,甚至看一遍孩子的作业有哪些,然后和孩子商量几点开始做作业,几点做完再干什么等等。这样孩子心里就会有数,到时就会自己去做。如果孩子到时忘了,父母可以提醒孩子。等孩子做完后,父母再做检查,发现问题时,再做适当的辅导。
如果已经养成了陪孩子做作业的习惯,那么你就应该立即停止陪学,到孩子做作业时,你先问孩子今天有多少作业,估计什么时候能完成,然后你对孩子说:“今天我有事得出去一趟,作业得你自己来完成。完成作业后,你就可以去玩。”估计孩子写完了作业,你再回来,然后检查孩子的作业。如果发现孩子为了玩作业写得很应付,你就应该把孩子从玩耍中叫回来,让他把错误的地方改掉。但要注意的是,第一次要孩子改错,差不多就行了,如果要求太严,孩子就会厌烦,影响孩子以后主动做作业。孩子改完错题后,你就要表扬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今天特别地高兴,你也做得特别地好,以后天天就要这样,做完作业,就可以自由去玩。如果以后天天能这样让孩子自己去做作业,再加上适当的教育说理,孩子就会慢慢养成自己做作业的习惯。
(3)然后是过问督查。对于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应该主要是过问督查,辅导也只能是适当地辅导。但许多父母爱孩子心切,过问慢慢会变成陪学或者辅导。其实爱孩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爱孩子就要多过问、多关心,少包办、少代替。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孩子已经形成了做作业等待陪着的习惯,不陪着不辅导就磨磨蹭蹭,甚至磨蹭到半夜也做不完作业,有时磨磨蹭蹭能完成,但很不认真,这样该怎么办。其实办法当然是有,那就是要给孩子限制时间,告诉他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代替,别人也无法帮忙;然后再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玩,如果做不完,就要受到惩罚,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让孩子能看到希望,也能吃到胡萝卜,又要让孩子担心完不成任务会受惩罚。但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作业不能太多,孩子努力后能够完成,而且完成后有时间去玩。如果孩子每天都在题海中挣扎,每天做作业都做得很苦,而且好像永远也做不完,永远也没有玩的时间,那么孩子就再不会有一点做作业的自觉性。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确实太多,那么家长就应该帮孩子筛选掉一些,然后写一个说明信夹在作业里带给老师。因为现在作业太多也不是个别的现象。作业太多,孩子太疲劳,也是孩子写作业没有积极性的一个原因。但这不属于父母教育孩子的范围,这里就不多说。
我的女儿由于在幼儿园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只要是老师说的话,一进门就要完成。上小学后,学习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完成作业我们不担心,更不用陪着孩子做作业,也不用专门辅导孩子。我们担心的是能不能做好作业和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所以上学后的最初阶段,我们的检查和关注仍然比较多一些,女儿回来,总要问问学习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至于作业,因孩子刚上学作业少,而我女儿的学习积极性又高,往往是在学校就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因此到了晚上,我们就要看看女儿的作业,再看看女儿的课本,看她学了哪些内容。如果发现有错误有问题,我们就要孩子再认真看一遍。如果女儿发现了错误,我们就先让她讲讲为什么错了。如果是粗心,就让她改正过来;如果是没学懂错了,那就要辅导,要一直让她彻底搞清楚才行。到后来我们发现女儿做得很好,慢慢就检查得很少,至于辅导,也变成了交谈的形式,交谈的内容也大多是学习的方法和更深一些的问题。如发现女儿对有些问题还不懂,没理解透,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讨论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要注意的是,我们辅导孩子做作业,不是辅导孩子怎么解题,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方法才是重要的,解题的目的,也是为了掌握方法。我女儿做错了题我辅导她时,最关心的是她掌握没掌握方法,讲解最多的当然也是方法,并不是就题论题。比如数学题算错了,是没学懂,还是没理解方法。如果是还没掌握方法,那么我就要找出同一类的题,和她一起找出同一类题的特点,然后再找出解这一类题的方法。如果是语文,我会和她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怎么样才能更好更合理。比如女儿用“灯火辉煌”这个词语造句时,她造的句子是“学校里灯火辉煌”。我告诉她这样说没有错,但不够准确,也不够好,白天学校也灯火辉煌吗?能不能说得更准确一点。于是女儿说:“晚上,校园里灯火辉煌。”我告诉她有进步,但再想想,能不能更形象一点,让人有一个真实的感觉,就像咱们晚上站在远处看咱们的学校,能够让人感觉到确实灯火辉煌。于是女儿想了半天,又说:“到了晚上,一栋栋大楼里的灯都亮了起来,整个校园一片灯火辉煌。”我觉得很好,这样就行了。于是我告诉她为什么要这样,语言一般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懂得了这些,她以后造句就会努力往形象生动方面想,再不会轻易造出干巴巴的一句话。
我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学习都是很轻松的,玩的时间也多,自己看电视和看文学类书的时间也多。在上小学时,我们没给她买一本课外辅导书,但她看书很多,看的都是她喜欢看的杂书。到了初中,我每门课只给她买一本配套辅导书,要求她和课本一起学,那上面的作业也要求做完。之所以这样做,是根据她的学习情况定的,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在全班全年级的最前面,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给她增加太多的课外辅导书。而且据我观察,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是感到学习很轻松的学生,至少是负担适当、劳逸结合得很好的学生。如果学生感到负担太重,往往也会感到压力很大,也会感到学习太累,在压力和劳累之下,就很难保持旺盛的精力,也很难保持愉快的学习态度。没有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学习态度,当然很难保证有好的成绩。于是我的女儿在小学到初中期间,我从没让她做很多的题,更没给她加太多的配套书,作业做完,她总是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我们很少干涉,所以她这期间的学习是无忧无虑的,也是快乐的。
这里还要说的是,我们虽然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但不是不允许孩子出错,孩子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出错是很正常的,我的女儿学习中出了错我们从来不责怪她,更不说这么简单的题你也能做错一类的话,而是先和孩子分析为什么错了。如果是粗心,就要告诉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匆忙,做完如果有时间,最好再检查一遍。但我们清楚,所谓的“粗心”,就是一闪念的错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不可能杜绝这种“粗心”,不可能让你的孩子永远全对,这次“粗心”了,下次还会犯“粗心”的毛病。所以对这个问题,父母不能求全责备,只要不是太粗心,只要不是错得太多就行了,因此,我们永远也不要求孩子总考一百分,要求太高,也会导致孩子害怕学习。
★ 适当参加培训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往往是孩子学习好还不行,人家的孩子钢琴过八级,我家的孩子也要过八级;人家的孩子会画画,我家的孩子也得会。在这种攀比风下,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不仅社会上办班成风,在高校,为孩子办的各种班也到处都是,看看广告牌,就随便可以找到比如英语班、作文班、数理化竞赛班、绘画班、各种器乐班、舞蹈班、各种武术班、乒乓球班等等,而且在人们的思想中,好像现代社会就需要全才,需要孩子什么都会。我的同事告诉我,说他们楼上的一个孩子特别聪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特别地高,说一到双休日,孩子忙得就像赶场子救火,一会儿背着书包咚咚跑下楼了,一会儿又背着小提琴咚咚跑下楼了,再一会儿又穿着跳舞的衣服咚咚跑下楼了,一天要来来回回跑好几趟。同事的话有点夸张,但孩子的母亲我也认识,孩子的母亲确实特别优秀,本科毕业留校后,又边工作边学习一口气读完硕士、博士,而且职称也没耽误一步,不到四十岁就成了正教授,各种头衔一大堆。自己优秀,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甚至超过自己,这当然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我也想,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要由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努力拼搏固然重要,但其他的因素也不能小视。再说,让孩子努力拼搏是对的,但也应该有个度,也应该有个大致的范围和强度,孩子也有一个承受的极限,这个度和范围究竟有多大,怎么样才能效果更好,当然是我想要知道的。有天我碰到孩子的母亲,攀谈起来我就问她女儿的情况,我说听说你的女儿很优秀,她立即摇头加以否认,她说她的女儿不听话,各方面都很一般。于是我说起上各种班的事,她说我是希望她全面一点,不要像我,只知道学习,舞也不会跳,琴棋书画也不懂,身体也不好,我就特别羡慕那些什么都会的,但我的孩子不听话,也不理解我,什么都要逼着去学,而且学习时应付差事,根本不懂得自己去努力。
于是我想和她探讨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觉得孩子应付差事,可能是学习的东西太多,孩子的负担太重,如果不应付差事,孩子也应付不过来。她虽然没否认,但她还是说如果和她相比,还要轻松一些,说她那时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做家务又要生孩子带孩子,感觉就是连轴转,根本没有休息的概念,而她的孩子除了睡好,每天至少还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觉得这不够,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正处在成长的过程,生理和心理还很脆弱,长期这样,即使生理上能承受不出问题,心理上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应付差事就应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抵抗。她听后若有所思,但她说她也有打算,到孩子升入初中时,就停止学那些技艺,让孩子专心攻读书本,然后考一所好的大学。
让孩子什么都会一点,其实还是望子成龙心切在作怪,还是想让孩子超过自己,让孩子不但继承自己的优点,还要把自己的缺憾弥补上来。上面提到的这位母亲要孩子弥补自己琴棋书画方面的不足,更多的父母是要孩子弥补自己知识方面的不足。比如学校有位工人,说自己这辈子就吃了文化少的亏,窝囊了一辈子,吃亏了一辈子,说他再不能让他的儿子窝囊,他拼死拼活,也要让儿子读完研究生,然后找个好工作。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理想和幻想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谁都幻想未来比现在好,下一代比上一代好,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好的事情。但在教育孩子上,幻想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在战略上要幻想,在战术上要实际,因为一味地幻想,就会脱离实际。这个道理看起来简单,但幻想是人类的天性,遇到事情时往往就止不住会幻想,幻想自己的孩子将来要怎么怎么样,人类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幻想大于理性所造成的。比如做生意,如果你只想生意能挣多少而不想会亏损多少,终究你会亏损得一塌糊涂。在独生子女的今天,许多人对孩子的未来更是幻想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妻子的一个侄女带着孩子来我家,孩子刚一岁多一点,因孩子的父亲在一个机车修理厂工作,说到孩子聪明时,我妻子随口夸赞说好好培养,将来争取不修火车开火车。谁知平日很尊敬她姑妈的侄女听后好像她的孩子遭了多大的贬低,受了多大的委屈,也在工厂工作的侄女立即大声说:“你怎么才让我的儿子开火车,我的儿子才开个火车吗?别说开火车,坐车也要看坐什么样的车,而且还要看什么人给他开车,开火车你也太小看人了。”说这些时,侄女是很认真的,话也是心里的话,这样一下搞得我们都很不好意思。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对孩子的心理期望,在这样的期望下,许多人就很难理性,更难理性地去教育孩子,于是自觉不自觉地会把孩子理想化,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学好,什么都需要学,更不能比别人的孩子落后半步,于是便盲目地给孩子加压力,让孩子进各种班学习,其结果往往是苦了大人,也苦了孩子,又没什么作用,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我的女儿在小学时学了绘画和音乐,都是跟自己的绘画老师和音乐老师学的,地点也在学校,孩子也愿意去学,每周星期天去学两个小时,自己去自己回,孩子大人都没什么负担,时间大概断断续续有两三年,基本懂得了绘画和音乐的基础知识,钢琴电子琴也能弹奏一般的曲子,这样我们便适可而止了。当时有人也建议我送女儿到少年宫去学音乐,我考虑再三还是没让女儿去,原因是我不想让我的女儿将来从事专业的音乐工作,业余学点音乐知识和乐器,有他们的音乐老师教就足够了,用不着专家去教她,而且少年宫离我们学校比较远,来来回回就得一天,要浪费不少的时间,也会影响她学习其他的知识。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