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煮中国:写给天下喝酒人的书
酒事千年,酒香万代,显示了酒寓于文化、寓于生活的价值。非但如此,在社会学家眼里,酒也是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它能够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酒与政治、酒与经济、酒与文化、酒与社会、酒与人生、酒与家庭……我们还能找到比酒更为包罗万象的东西吗?
民族出版社 作者:张向持
/* 标题 */
酒煮中国
/* 目录 */
酒煮中国序一:酒意从来高难问
序二:酒中“百味”耐人品
写给天下喝酒人
煮酒论疯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1)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2)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3)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4)
河南人说:一不小心就会喝晕(1)
河南人说:一不小心就会喝晕(2)
XO老板说:XO酒在中国没身价了
北京人说:首都也是“酒都”
西北人说:酒嘛,水嘛
军人说:酒场就像战场
接待处长说:喝个天昏地暗,图个阳光灿烂
妻子抱怨:天天围着酒桌转,喝酒成了家常饭
纪检书记说:禁令一道道,对策一套套
农民说:一杯酒一瓶油,一场酒一头牛
酒 仙(1)
酒 仙(2)
酒 仙(3)
酒魁(1)
酒魁(2)
酒魁(3)
酒鬼(1)
酒鬼(2)
酒 贤(1)
酒 贤(2)
酒 魔(1)
酒 魔(2)
酒 棍(1)
酒 棍(2)
酒 奴
厅长坐飞机,总说没有火车好
酒桌说话不算数(1)
酒桌说话不算数(2)
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就不信找不到家?
“犟驴”送客,一送千里 →
竟然分不清大小王 →(1)
竟然分不清大小王 →(2)
酒文化是“禁”出来的(1)
酒文化是“禁”出来的(2)
文人墨客多尚酒(1)
文人墨客多尚酒(2)
酒助文兴佳章多(1)
酒助文兴佳章多(2)
过年多喝酒 跟着好运走(1)
过年多喝酒 跟着好运走(2)
喜酒要多喝 不喝是过错(1)
喜酒要多喝 不喝是过错(2)
闲酒经常喝 全当是娱乐(1)
闲酒经常喝 全当是娱乐(2)
遇事不顺心 最好喝一顿(1)
遇事不顺心 最好喝一顿(2)
遇事不顺心 最好喝一顿(3)
酒是友情钩 勾起是朋友(1)
酒是友情钩 勾起是朋友(2)
酒是友情剂 越喝越紧密(1)
酒是友情剂 越喝越紧密(2)
酒是友情针 缝合间隙人 (1)
酒是友情针 缝合间隙人 (2)
老让小,喝得好--屠苏酒
有酒先敬神,群饮祈福音--社酒
有朋远方来,把酒乐开怀--接风酒
酒似清清水,涤污冲百晦--禊酒
坐后无清闲,雨露应均沾--蓝尾酒
高寿不容易,祝福在壶里--寿酒
众望有所归,对谁谁尊贵--鱼头酒
规矩人人守,天子也低头--令酒
河南人“先端为敬”
江浙人“先喝为敬”
山东人“碰杯为敬”
蒙古族人“醉客为敬”
苗族人“交杯为敬”
东北人“喝透为敬”(1)
东北人“喝透为敬”(2)
酒桌交流“段子”(1)
酒桌交流“段子”(2)
酒桌交流“段子”(3)
杯子连着“帽子”(1)
杯子连着“帽子”(2)
喝酒成了“引子”(1)
喝酒成了“引子”(2)
政府常买“单子”(1)
政府常买“单子”(2)
男女结成“对子”(1)
男女结成“对子”(2)
/* 1 */
酒煮中国序一:酒意从来高难问
尹 哲
什么是酒﹖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就是酒。倘若换一种提法,酒是什么﹖那我肯定得费些斟酌,答案也肯定是迥异得很。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酒始终在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天上酒星掌酒、人间神农制酒、杜康精心酿酒等美丽的传说,本身就说明酒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的采集渔猎经济时期,人类通过品尝成熟后自然坠落在树洞里、石缝中已发酵的野生果实,便发现了酒。
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剩余“米粮”,这些屡屡“变质”的食物有的酸败腐坏,有的却形成可食用的酒。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先民们开始观察食物成酒的过程,探究其原因,并摸索一整套独特的酿酒方法、工艺和技术,酿制出风味各异、种类繁多的酒。
酒是含有酸、酯、醛、醇等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饮料,其中的主要成分乙醇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饮酒后几分钟,酒精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进而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奇妙的作用。
酒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自从有了酒,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哪个阶层的人士和酒都有着密切联系,酒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集中反映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水浒传》出现饮酒场面647次,平均每回饮酒5次还多;《三国演义》出现饮酒场面319次,平均每回也饮酒近3次;《西游记》写的佛门生活,也出现饮酒场面103次,平均每回也有饮酒1次;反映荣、宁二府生活的《红楼梦》,出现饮酒场面152次,有的整回写的都是饮宴场面。由此可见,酒在社会生活中所占地位是何等重要。
酒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其内涵自然也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
酒之于政治,那是风向标。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礼治的示范,也是臣民向代表上天意旨来治理百姓的帝王表示虔诚和崇拜的一种方式。在祭祀奠仪中体现出来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名分,臣民必须恪守不渝。南宋词人刘克庄的“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别的人都没有资格同刘备与曹操同桌碰杯,政治等级何其森严。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此外,象征楚汉相争成败的“鸿门宴”、三国时期曹操“醉后杀杨修”、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及宫廷之中运用毒酒谋求权力的政治事件,酒都在其中充当了风向标。
酒之于经济,那是活力素。酒,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由于饮酒是一项非常普遍的社会活动,消费群体非常广泛,酿酒业历来是获利丰厚的行业。在古代,开办酒坊便预示着滚滚财源,不断成就着富商巨贾;在今天,名牌名酒往往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担当着振兴当地经济的重任。此外,酒在经济交往、礼尚往来、密切关系、沟通感情方面有着其他商品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招商引资、搞活地区经济方面始终发挥着“活力素”的作用。
酒之于军事,那是动员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酒与军队征战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军队出征前,喝出征壮行酒;凯旋后,要喝庆祝胜利的祝捷酒。“野幕敞琼宴,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卢纶。军队打了胜仗,接踵而至的是:盛大的宴会,异族的祝贺,乘醉的狂舞,震天的鼓声。历史上,这类以酒壮行、以酒祝捷的事例比比皆是。越王勾践在率兵伐吴之前,将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卒士气大振。秦穆公讨伐晋国前,将一钟酒倒入河中,犒劳三军,鼓舞将士。西汉时,大将军霍去病收复河西失地有功,汉武帝赐酒犒劳。因酒少兵多,霍去病下令将酒倾入一眼井中,与士卒共饮。相传这眼泉就是今天甘肃酒泉市酒泉公园中的那眼“酒泉”。电影《上甘岭》插曲中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实质上也是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动员令”。事实说明,酒确实具有鼓舞士气,给英雄壮胆的作用。“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秋瑾、“把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天安门诗抄》等著名诗句,形象地表达了酒在军事上“动员令”的激励作用。
酒之于诗人,那是想象的翅膀。酒与诗,水乳交融,源远流长。“李白斗酒诗百篇”、“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歌怀李白的这些名句,当属显例。这显例彰显着一种道理——酒是水与火的结晶,它能给人带来畅快,在酒中加倍感悟到人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因酒而萌生创作冲动,打开情感大门,展开想象翅膀;也不知有多少诗篇、杰作、墨宝,因酒而成,酣畅淋漓,形神兼备。饮酒微醺之时的心理感受与创作灵感到来的心理体验实在太相似了,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尽管不是一个人,但却难分辨你我。艺术灵感到来之时,犹如进入“迷狂”的境界,情感喷薄而出,幻想展翅高飞,形象纷至沓来,思想活跃异常,刹那间物我两忘,超越时空的限制和功利的欲求,获得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历代诗人墨客饮酒欲诗,赋诗思酒,诗中有酒,酒中出诗,李太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杜子美“说诗能累夜,醉酒或连朝”,毛泽东“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著名诗句,都充分表明酒是诗人想象的翅膀。
酒之于书画艺术家,那是神来之笔。从古至今,文人骚客离不开酒,在书画界占尽风流的名家们更是“雅好山泽嗜杯酒”。他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之后,他们“解衣盘薄须肩掀”,从而使“破祖秃颖放光彩”,酒成了他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亦可入画图中。纵观历代中国画杰出作品,有不少有关酒文化的题材,可以说,绘画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画圣”头衔的吴道子,“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唐明皇命他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他酒后挥毫,一日而就,嘉陵江山水的疾速,表明了他思绪活跃的程度,这也是酒的妙用。王羲之醉中挥毫,成就了《兰亭序》,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怀素酒醉泼墨,方留下惊鬼神的《自叙帖》。“三杯草圣传”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才有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之于社会交往,那是黏合剂。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喝酒是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有了酒,朋友间的感情会更融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酒还是化解个人之间恩怨的有效手段。“度尽劫波兄弟在,酒杯一端泯恩仇”。双方之间不管有多深的积怨,只要一端酒杯矛盾差不多就化解了。饮酒为交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到一个朋友那里喝酒,会结识许多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会发展成为你的朋友,如此滚动下去,你的朋友就会遍天下了。饮酒也是展示个人风采和魅力的重要窗口。温雅的姿态、合体的举止、文明的谈吐,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举杯同饮的“同心酒”,交臂搭脖一饮而尽的“盟誓酒”,不仅会起到增进了解、密切感情的作用,甚至会达到同生死共命运的盟誓效果。
酒之于人民生活,那是刻度表。酒,有人称它为上品,有人称它为妙品,有人称它为珍品,有人称它为贡品,有人称它是带来丰厚利润的畅销商品……酒,确实是好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日常消费已经从延续生命的需要,发展演变为享受生命的过程。这一变化可以从各类酒的消费人群的迅速扩大得以证明。比如,王朝葡萄酒二十年前销售额100多万元,现在是8.5亿元,增长了850倍。人喝酒主要是想得到酒精对精神的刺激,这种消费不是延续生命而是在享受生命。但人很难控制住喝酒的量,事与愿违造成伤害身体健康也是常有的事。现在酒糖度低、热量低,氨基酸丰富、维生素丰富、无机盐丰富,使人既享受了生命又延长了寿命,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成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刻度表”。
酒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它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特定的场合下,酒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酒往往又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奢侈品,没有它,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酒能使人上瘾,饮多使人致醉,惹事生非,损伤身体,人们又将其作为引起祸乱的根源……酒的这种特殊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酒意从来高难问
《酒煮中国》一书,通过丰富有趣的生活场景和精彩的语言,把酒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作用,进行了全方位、大场面、多角度的记叙和描写,使读者在了解酒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加深了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这恐怕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这本书出版发行的社会意义,也是笔者拜读完书稿之后欣然为序的动因所在。
/* 2 */
序二:酒中“百味”耐人品
阎连科
我不善酒,却早知向持乃尚酒之人。这几年向持因眼疾罢杯,却酒缘未尽,玩味之中把《酒煮中国》捧出来。看罢此作,我似有“醉”意,那酒中“百味”实在耐人。
向持作为新闻工作者,他的兴奋点四散挥发,但他的视角总是在关注社会问题。作为专注于纪实文学的优秀作家,他的思考总是立足于社会问题。早年的《黄牛千里行》一字一句都喝叫着对权与法失衡的怒诉;近年余热未散的《解读中原》,则以敏锐的视角立足于中原文化,最早、也是最全面地解剖、分析、思考了“河南人”这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从而引发了全国上下、大江南北至今还久热不息的“地域文化”现象大讨论,掀起了一股多年不见的因文学而引发的文化热浪。现在,他又在眼疾严重的情况下,以令人意料之外的韧性与毅力,为读者写下了数10万字的《酒煮中国》,再次从大家、人人都熟悉而陌生的角度——酒,这个我们都熟视无睹的社会产品,从民间的欢乐与历史惯性的源头出发,广泛地探讨了酒文化在中国的渊源、兴衰;探讨了酒与权力、政治、文学、民俗、人格性情以及民族差异和地域分野等等的那种纠缠不清的文化关系与生存必然;探讨了酒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那种“现实兴奋剂”、“生活海洛因”的微妙、复杂、又绝然不可缺或的物质与精神的存在;探讨了酒之于人、之于金钱、之于男女和社会万象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矛盾,使《酒煮中国》这部本可能枯燥的作品,读起来饶有兴味,轻松愉快,不断地令人暗自发笑和感叹。《酒煮中国》着墨香又带酒香,写文化而注社会,写历史避晦涩而探深远,写官场绘原形而透背后,写现象抓所见而不弃根源,可谓“百味”悠长。其文字流畅自然,笔随意行,幽默生动,又有不时所现的追问与思考。《酒煮中国》不仅是献给每一位与酒有缘的一杯美酒,而且是献给每一位普通读者的文化大餐和人生滋补老汤。
2004年11月于北京
/* 3 */
写给天下喝酒人
序言
很早很早的时期,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
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
大禹“遂绝旨酒,而疏仪狄”,甘为后人做戒酒的榜样。可是后人薄效,果然有商纣王喝掉了江山,应验了大禹之言。
此后,“酒禁”不断,然屡禁不止,星更月移至今,天依然,人依然,酒依然。为何?
孟浩然有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李白有叹: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白居易有文:麦曲之项,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孕和者何?浊醪一樽,霜天雪夜,变寒为温。产灵者何?洒醑一酌,离人迁客,转忧为乐。
欧阳修有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酒中礼,酒中情,酒中乐,酒中灵,酒中之蕴历数不尽,实乃天地共厚之物,怎一个“祸”名而终?怎一个“禁”字了去?
它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同在。
更准确地说,酒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明确地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有人比喻说,酒是文化的酵母。
历数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酒与文化何时断缘﹖刘伶的《酒德颂》、白居易的《酒功赞》、王粲的《酒赋》、王绩的《醉乡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诉衷情》、关汉卿的《沉醉东风》……从这些数不清的文诗词曲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妙笔佳章,更有中华民族对酒的衷情,以及酒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尤其唐、宋时期,酒文为伍、酒香弥卷的局面使得酒与文化的融合空前鼎盛,“酒文化”对社会形成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经久不衰。
酒事千年,酒香万代,显示了酒寓于文化、寓于生活的价值。非但如此,在社会学家眼里,酒也是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它能够折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酒与政治、酒与经济、酒与文化、酒与社会、酒与人生、酒与家庭……我们还能找到比酒更为包罗万象的东西吗?
《酒煮中国》与其说“煮”的是酒文化,倒不如说是“煮”社会,因为人生百态,世间万象尽在其中——有先读为快的朋友如此对作者说。
这无疑于说《酒煮中国》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如是说:拙作究竟“意”在何方,并不自明。古人说“杯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这物原本深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悟随人。
需要说明的是,在酒坛横冲直撞多年,“发现”与“心得”颇多,终于萌发“为天下喝酒人写本书留作纪念”这一初衷,于是便有了《酒煮中国》。
《酒煮中国》是写给酒民朋友的书,雅俗并存其中,重在反映“当今”酒民生活,旨在与酒民朋友交流,最希望的结果是酒民朋友看了开心,能把它视为“自己的书”。
酒民朋友们,闲来无事的时候拿起《酒煮中国》信手翻上几页如何?这里面肯定有您的影子、您的乐趣。
/* 4 */
煮酒论疯
喝酒吗?如果是男爷儿们,可别说不会。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酒民,你一个男爷儿们好意思说不会喝酒?连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已经喝“疯”了,你一个男爷儿们硬说自己不会喝酒有谁相信?
咱们中国的确是个“酒国”,“喝酒疯”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仅继承了老祖先的传统,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了。外国人总不理解我们中国人的酒中疯狂,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这文化、就这环境、就这习惯,不“疯”才怪。
/* 5 */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1)
说酒论酒先求源。人类何时有了酒?最早的酒是怎样产生的?到底是谁创造了酒?这些问题还是要搞清楚。
有种推断,说酒在人类洪荒时代就产生了。根据是,在希伯来人的《圣经》和古印度典籍中都有酒的记载,在希腊神话中也有关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故事。千万别信以为真,因为神话完全是后人编造的,都属想象。编造的故事能当真吗?肯定不能。再说,人类的洪荒时代属于人的思维尚不健全时期,咋可能有发明酒的智慧?
有人著书说,人类最早的酒是由青草发酵而成的。这种说法肯定不成立,因为青草中不含有淀粉或糖,而不含有淀粉或糖的东西是无法发酵为酒的。
明代《紫桃轩又缀》中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得出“猿猴造酒”说。在清代的《粤东笔记》、《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也有“猿猴造酒”的说法。这种说法也不成立,“造”是什么?是劳动创造能力,而猿猴没有这种能力。
欧洲人推断说,蜂蜜酒是人类最早的酒,理由是大约在一万年前,地球不生长果类和谷物,人类将蜂蜜、水和香料混合后,经发酵制成了酒。这种说法更离题,因为人类产生后不可能没有果类,这是常识。
还有人说,最早的酒应该是乳酒。根据是,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用陶土制的酒具。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畜牧业,人们挤乳贮存,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酵母侵入乳汁,经发酵成为乳酒。这种说法有点像,但因此说乳酒是最早的酒,似乎根据不足。
也不是因为咱们是中国人就往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酒的发明权在中国,老外们只是瞎嚷嚷。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有了酒?是谁发明了酒?何以为证?
我们翻开现存的先秦古书,就会发现许多书中谈到酒,差不多是“本本藏酒香,卷卷醉人意”。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其中就有“酒”字。甲骨文出自殷商时期,距今已遥遥四千多年喽。大家都知道我国殷商时期就有了青铜器制品,那上面也刻有“酒”字。这说明,在殷商之前我国就已经有了酒。“之前”到什么时期?想弄个水落石出咱就再往前查。
洪荒时期,中原猿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变为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原祖先走过“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终于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创造文明历史的新阶段。
他们创造了精美的陶瓷工艺,为商周时期饮誉全球的青铜器制造奠定了基础;他们也发明了酒,为人类文明生活增添了一味郁香。后来有西方人士称,酒的出现与“四大发明”都是中国人对人类的杰出贡献。这个老外还算有点学问,也知道天高地厚。
秦汉年间有《世本》一书,是专门辑录上古帝王公卿谱系的。此书记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绝旨酒,而疏仪狄。”何意?大意是说一位名仪狄的美貌女子把自己做的酒献给禹,禹饮出了甘美之味,也顿生警觉,预感到这“甘美之味”将来会让人沉湎其中,误人亡国。遂之便拒绝继续饮酒,并疏远了仪狄。禹禁酒又疏仪狄,想做个不近酒色的榜样,以师训后人。于是有人说,“不近酒色”这句话大概就是从禹时代出现的。
仪狄何人?晋人江统说是“帝女”,到底是禹帝的女人还是女儿?后人弄不清楚。我们至今所知道的是,仪狄是女人,酒最早是从女人那里来的。酒与女人,谓之“酒色”,我们叫了几千年,难道还不解其源?
仪狄造酒说是否可靠?至今没人敢打保票。其实,从众多史书中能够找到的统一答案是,大禹时期的确有了“酒”,那只是酒的雏形,是果类腐烂发酵后溢出的液体。秋天,树上的果子熟了,由于人少果子多,吃不了,许多便掉在地上。在适宜的气温下,那些沾在果子上的发酵菌类,便在果体含有的糖分中愉快地繁殖起来,并产生了大量的酶素,糖被酶分解又转化为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成了“酒”。人类最初的“酒”就是这么出现的,那只是一种被动的发现,算不上主动制造。
然而,这毕竟是中国的“第一滴酒”,也是人类的“第一滴酒”,它出自中原,按今天河南人的说法,“这是俺老祖宗弄出来的好东西”。
今天有成堆成堆的喝酒人几乎天天喝得云天雾罩,倒真有不少说不清是哪位老祖宗发明了这东西,他们的确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对于喝酒人,这是种遗憾。
第二滴酒是指粮食酒。
从自然出现第一滴果酒,到有意识地制造出果酒,我们的祖先无疑是人类的有功之臣。粮食酒的出现,更证明了这一点。
酒的发展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在晋人江统的《酒诰》中有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为帝女。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前半截子说的是仪狄与果酒的关系,不必在意。后面说的就是粮食酒的事儿。传说,周人杜康家宅旁有条小河(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以南的杜康河),岸边有棵空桑树,杜康常把剩饭倒进树洞,天长日久,树洞中便溢出一种气味芳香的液体。杜康在反复品尝之后,受到启发,酿造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谷物酒,人称“杜康酒”。这与江统《酒诰》中的记载完全吻合。
/* 6 */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2)
注意,“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饭是粮食做的,应该没问题吧?白酒是什么做的?也是粮食。用粮食做的饭“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弄出来的不是白酒?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粮食,而且有一定的烈性度,具有白酒的特征;说不是,是因为它还不是曲酒,只有用曲发酵的酒才能称白酒。既是白酒又不是白酒,到底算什么酒?准确地说是白酒的雏形。
若不信,我们以诗为证。“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不醉三年不要钱”,这是故人题在杜康酒坊的诗句。能一杯灌醉猛虎,两盏放平蛟龙的酒,说明度数不低,符合白酒的烈性特点。
若再不信,我们还以诗为证:“千里溪山最佳处,万年古泉酿醁芳”。此诗题于杜康河源头“上皇古泉”青石门楼上。据记载,杜康为了大量酿酒,踏遍“千里溪山”,终于找到“上皇古泉”。此泉水质甜醇,酿酒最佳,被杜康视为“酒泉”。杜康造酒为什么如此看中水质?因为白酒讲究的就是水质。
杜康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酿酒家,他的重大贡献不仅仅在于较大程度地发展了民间酿酒,更在于为以后白酒的出现铺下路,架起桥。所以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酿酒家。他的美酒飘溢天下,于是后人尊称他为“酒圣”,享尽人间美誉。于是又有了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不朽名句。
19世纪,法国人卡尔迈特在研究中国药曲酒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白酒,而那时候,中国的白酒生产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人考证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白酒(烈性酒)出现于唐末宋初时期,因为那时候出现了“烧酒”之说,烧酒就是烈性酒。错!中国的白酒在秦汉年间就出现了何以为证?汉和帝刘肇、顺帝刘保、桓帝刘志,都因饥荒而禁酒,目的是节约粮食。白酒不正是粮食造的吗?有人问,那时最出名、最有代表性的白酒叫什么?不知道。史学家们正在进一步考证,目前尚无定论。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白酒最早出现的时期找到了,但第一个有酒名的叫什么,还是个问号。其实,这个问题能否搞清楚也没那么重要,对我们来说,知道中国人搞出白酒比外国早了许多许多年,就够骄傲了。
中国还有一种酒也是世界最早的,那就是绍兴加饭酒。至春秋战国,绍兴加饭酒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迫对吴俯首称臣。但是勾践受辱不忘雪耻,每天睡在柴房,饭前尝一尝苦胆,激励自己报仇复国。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等到与吴国决战的时刻。出征前,绍兴酿酒名师王全献给勾践一坛陈年老酒,说:“此酒名叫加饭酒,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献酒壮师,祝吾主早日凯旋。”勾践把酒倒进江中,号令三军共饮江水,以励斗志。勾践大胜,自此留下“一壶解遗三军醉”的佳话。
中国人凡事喜欢争第一,这是为了荣誉。本该属于我们的,该争,一定要争,而且要争到。但本该属于别人的,硬争就没有价值了。比如酒,从大的概念上讲,“发明权”在中国,这个第一我们能争到,因为事实如此。但葡萄酒的发明权我们就不能去硬争,因为的确不是我们的。
1996年,西方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人类于七千年前已饮用葡萄酒。美国考古学家也证实,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发掘出一个罐子,这个罐子产生于公元前5415年,里面有残余的葡萄酒。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葡萄的发源地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七千年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已经种植葡萄。目前比较经典的说法是,葡萄酒由希腊人发明,经罗马人推广开来。
中国的葡萄酒出现在何时?没有准确的说法,据说最早的记载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葡萄酒的产生和规模型生产都比外国晚,所以和别人争不得。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了欧亚种葡萄,先至新疆,再经甘肃河西走廊至西安,后传入华北等地。在唐代虽然吐鲁番的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已较发达,但直到清光绪年前期,我国的葡萄酒工业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式水平。直到1949年,中国仅有葡萄酒厂8个,其中5个为外国人所建。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公司是烟台的张裕酿酒公司,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张弼士于1892年独资创办。尽管历史不长,但影响并不小。1914年,南洋劝业会上海招商会在南京召开商品陈列赛会,张裕的白兰地酒荣获最优等奖和金质奖章。张裕的白兰地酒从此被定牌为“金奖白兰地”。1987年是国际葡萄酒年,在布鲁塞尔评酒会上,张裕的干白葡萄酒系列有三个品牌荣获世界金牌奖。国际葡萄酒界对张裕公司的杰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正式授予张裕公司所在地为“国际葡萄酒城”。
目前,法国、意大利、德国为世界葡萄酒大国,意大利和法国产量最大,技术水平也最高。法国葡萄酒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首位,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靠造酒或经营酒谋生。中国的葡萄酒业虽壮大迅速,但仍属于发展阶段。
/* 7 */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3)
再说啤酒,它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酒种之一,有文献表明,此物起源于四千年至六千年前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在两千年前的巴比伦模纳比时代,就已编著出《啤酒酿造法》,由巴比伦国王模纳比亲手撰写而成。
啤酒由埃及传到欧洲,至8世纪,德国人率先使用酒花生产啤酒。1850—1880年间,出现了灭菌、酵母、冷冻等技术,使啤酒酿造进入工业化规模生产阶段。
而中国,直到1900年才在哈尔滨建成第一家啤酒厂。1903年,英商和德商在青岛联建英德酿酒公司,后更名青岛啤酒厂;1915年,北京建起“双合盛啤酒厂”。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只有十多家啤酒厂,年总产量不足万吨。中国啤酒业尽管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并不慢,从1950年到现在已有啤酒厂800多家,年总产量达到2100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目前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国还算不上啤酒大国,远远不及美国、德国。美国1亿多人口,啤酒年生产量在2400万吨以上;德国啤酒年总产量114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人均水平也远远高于中国。
不管怎么说,中国仍不失世界第一大酒国地位。中国从产生第一滴酒至今,已经过数千年漫漫岁月,目前可谓酒类繁多,家大业大,称雄世界。不说别的,看看中国的酒类有多丰富:
白酒类——酱香型,以茅台酒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浓香型,以五粮液为代表。此外还有米香型、兼香型。
黄酒类——大米黄酒,小米黄酒,玉米黄酒。
啤酒类——鲜啤酒,熟啤酒(按是否经过加热消毒区分)。
果酒类——干酒,半干酒,半甜酒,甜酒,蜜酒(按含糖总量区分)。
葡萄酒类——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香槟酒(按色泽、含糖量区分)。
药酒类、保健酒类的品种也很多,诸如鹿鞭酒、虎鞭酒、蛇酒、蝎酒、枸杞酒、蛤蚧酒……
总之,有了中原人仪狄和杜康的第一滴、第二滴酒,也就有了以后的第三滴、第四滴酒……也就有了中国注定要成为世界“酒国”的辉煌历史。
酒的出现,既给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增添了一剂美味,也使我们中国社会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杜康造酒初期,酒是奢侈品,它的郁香美味决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和条件能够享受的,惟有帝王公卿享乐其中。周朝在天官属下设酒正,这“酒正”的职能是“掌酒之政令,辨五齐三酒之名”,说白了,就是专门掌管酒务的官;周朝还实行“官酿”,以保证王公贵族的需要。
但酒对人的强烈诱惑不仅仅只是帝王公卿,它的郁香美味熏醉了才子佳人,最终连平民百姓也深受其染。喝酒的人多了,造酒的人也多,喝酒、造酒的都多了,酒的文化价值便出现了。
大家知道杜康这位酒圣最初打酒的工具是什么?是瓢,一个葫芦破出两半产生的那种东西。许多人装酒用什么?是葫芦,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醉八仙中铁拐李总拴在腰上的那种葫芦。那么后来呢?后来一种接一种地出现了数不清的酒具,让人眼花缭乱。我们随便摆出古代的几样酒具看看:尊、豆、斗、爵、觥、觚、角……这些酒具都是古代的,其形状之多样、复杂,似乎让我们今天这些现代人也难以琢磨透彻。我们不妨先见识几种古代常用的酒具:
尊——它是一种大口酒具,肚大、底平,接近一斤酒的容积,做酒杯用。大诗人李白的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中的“尊”就是这东西。因为古人饮用的是果酒,基本没有酒精度,所以尽管尊的容积大,但连饮数杯也无妨。换到现在,那种饮法谁也受不了。
豆——高脚,木制。它既用来盛肉盛菜,也能装酒。它作为盛酒器具是最理想不过了,因为木制器皿存酒具有防渗、防晒、防冻、防蒸发,且保味、固鲜之奇能。它的容积有最初的几斤发展到几十斤,后来又演变为木制酒桶,酒桶的容积逐渐增加到数吨。木制酒桶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之所以现在变成了酒缸,多半是木料用途过多、成本太贵的原因。
斗——也是盛酒器。和一般盛酒器相比,斗的容积要大一些。“李白斗酒诗百篇”、“酌以大斗”、“太保传令换大斗”等,都表明了“斗”是个大容积的酒具。斗的容积到底有多大?据推算现在的酒能装3公斤。
古代的酒具有木制的,也有铁、青铜、玉、瓷、银、金做的。越靠近今天,酒具的种类越多,做工越讲究。如果说每个时期的酒具代表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肯定没错。
有人说,酒具是中国人类出现礼仪的明显标志。仔细琢磨琢磨也是:双手举杯向客人敬酒,表明一种尊敬,这不正是一种礼仪吗?在没有酒和酒具之前,还有什么东西值得祖先们用双手举起向他人以示敬意呢?祖先们总不会向客人双手敬水吧。双手举起酒杯使祖先们开始创造礼仪,这种简单的礼仪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发展,最终使中国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当酒与文人墨客结下了难解之缘,酒助文兴,文助酒风,两者水乳交融、形影相随之时,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便勃兴不衰。
/* 8 */
中国人说:人类第一滴酒是我们造的(4)
后来,美酒不再仅供帝王公卿才子佳人享用,它冲出了宫墙,走进平民百姓中,成为民众的佳肴。
酒,其趣其乐其悲其忧尽在其中。
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漫长的时间过程,我们在此无需细探。但有几点需要搞明白:其一,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酒的国家。其二,中国最早发明的是果类酒。其三,中国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白酒,宋代出现了曲酒酿造法,这在世界酿酒史上是最早的。
自从中国人的老祖先发明了酒,这东西便成了尤物,弄出了中国尚酒之风古今不衰的局面。若论对酒的缠绵,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绝对不会给老祖先丢脸,不信就往下看。
/* 9 */
河南人说:一不小心就会喝晕(1)
先讲个故事让大家领略下河南的“酒疯”。那年,北京一位老板到河南游历数日,发现河南人多,且酒风极盛,决定在省会郑州先开一家自助餐馆,而后扩展。结果自助餐馆只开业一个月,就觉得势头不妙。你道为何?因为按常规自助餐馆酒水免费,他不知道河南人喝酒那么厉害,坐下来喝得天昏地暗、没完没了,尤其是啤酒,每天准备再多也不够。他感到奇怪:北京人到自助餐馆以吃为主,怎么河南人以喝酒为主,而且一个个酒量都那么大?河南的朋友告诉他:河南是酒之圣地,河南人自古尚酒,你到这里搞“酒水免费”只有赔钱一条路。
老板想,赚不到钱可以,怎么着也得把赔的钱捞回来再撤离。他玩起了假的,在啤酒中加水。可是第一天就被客人品出来了,餐馆差一点被砸。他没想到,河南人几乎是在酒缸中泡大的,什么假酒品不出来?罢罢罢,赔就赔了,老板赶快关门。
这位老板的失误的确在于不了解河南人对酒的喜爱程度。在河南,“酒水免费”的牌子谁也不敢挂起来。
为什么讲到酒首先要讲河南?因为人家这块儿是创造了“人类第一滴酒”的地方,堪称中国酒坛“圣地”;人家又是全国酒民队伍最庞大的省份。更关键的是,人家河南人早把“酒”与“礼”融合了,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尚酒之风久盛不衰,据说连麻雀也有二两酒量。不论让谁说,中国酒坛的事儿先说河南为过吗?
河南酒盛缘于“礼”。中原自古为礼教之地,“礼至百姓,礼迎百事”古训千年。河南人凡事礼为先,时常因礼而酒,礼至酒随,“礼酒”一体,纵横天下。比如,家里来了客人,肯定要以酒待客,穷人富人都一样,这是“礼”。或许一家人穷得缺筷子少碗,但不会缺少酒具,寡妇家中也不例外。有人说别瞎扯,喝酒是男人的事,寡妇缺丈夫,来了客人咋喝酒?这不是问题,寡妇“缺丈夫”不缺礼节,找邻居陪客喝酒在河南非常普遍。
“猜拳”是种古老的酒令,流行于中国的中部、西部、北部地区。猜拳散布地域尽管大,但与河南比,其他地方比如四川、山东、山西、西北的“普及”程度就显得差距大了。这么说吧:在河南,爱喝酒的男人都会猜拳,会喝酒的女人也有许多会猜拳,还有不少不喝酒的男女猜拳的水平却不低。再说许多小孩子,没学会喝酒先学会猜拳,进入初中年龄段,“猜拳”便成为他们又一门“主课”,上学放学的路上、课间休息时间,常常比划来比划去。中学生随父陪客酒桌猜拳也是河南酒坛一景。若非,何以有“童叟把杯,万家酒香”之说?
河南酒民爱讲“醉美”,这是“最美”的谐音。河南人打内心崇尚“美”,他们往往以“长得真美”称赞漂亮姑娘,往往以“这人美得很”评价某个人的品性,往往以“可美”形容某件事情。在河南人的语言中,“美”代表一种满意的结果和对人对事的认可。这么一解释,大家就知道“醉美”是什么意思了,就是“喝醉是个好结果”。正因为这样,河南人以酒待客总要想方设法让客人喝醉,客人喝醉了才证明主人把心意尽到,才证明结果不错。朋友、同事一起喝闲酒,若是没人醉倒,一般不收场,非喝得有人趴下,才说收杯的事。河南人喝醉后,一般不会怪罪别人,还觉得很满意,往往会说“可喝美了”。你不要认为河南人喝酒没出息,这是人家的“酒文化”,体现的是“待客不遗余力”。想想看,河南人把“醉美”作为酒桌追求的理想结果,“酒疯”可见一斑。
说到这儿,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河南人常常无可奈何地说“一不小心就会喝晕”。的确,在河南,不管和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喝什么酒、不管是什么时间,只要端起酒杯就别想少喝酒。
正因为河南自古酒盛,所以官方历来对“酒桌”比较宽容。也就是说,在河南,只要酒后不违法、不误大事,没人拿喝酒“说事”,经常喝醉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那年河南组织驻村工作队,某市陈副局长带队来到一个贫困村。进村前,陈副局长对队员们说:记住,形象第一,进村不要喝酒。
进村的当天晚上,村干部、各村民小组组长都到齐了,村支书说:一是让大家给工作队见个面,二是陪工作队吃顿欢迎饭。自然,摆了酒。
工作队不喝,村支书急了,说:你们是代表政府来的,看到了政府我们农民又激动又高兴,盼你们为我们农民解决困难。可是你们连农民的酒都不敢喝,还能和我们农民心连心?八成又是形式主义吧?再说,你们都是河南人,应该知道以酒待客是礼节,我们农民再穷不穷礼节。
不就是喝顿酒吗?何必伤了农民兄弟的感情?喝就喝吧,把握好分寸,不在农民兄弟面前喝晕出洋相就中。陈副局长和他的队员们终于端起酒杯。
这酒杯一端,可就由不得这帮国家干部了。农民兄弟把管用的话全撂出来,这个说:“一端起酒杯,就看出政府的干部和俺们老百姓没距离,干!”那个说:“你们都是有地位的人,平时喝惯了好酒,俺这酒质量差点,要是不嫌差,咱就干杯!”
村长的话让工作队员们更无奈,他说:“我当村长四年,今天还是头一回遇到市里的领导们来村里。你们是来帮俺老百姓解决困难的,这是俺全村人的福气呵。为这,我这个不喝酒的人,今天要把全村老少爷儿们的敬意都放进酒里,敬每位领导一大杯,洒一滴不是人!”
/* 10 */
河南人说:一不小心就会喝晕(2)
就这些话,就这种热情,就这般诚意,工作队员们还能无动于衷?更何况河南人本来就不把喝酒当回事,不喝晕才怪。第二天陈副局长对队员们说:和农民喝酒也能喝醉,这事要是传出去不美气。这次我承担责任,以后大家尽量不要在村里喝酒,实在憋急了,我带大家到县城喝。
要求归要求,在以后的日子里,农民的酒还是没少喝,因为根本躲不掉。比如谁家办婚宴、谁家又添丁、老人庆寿,实心实意邀请工作队员参加。农民已经把工作队员当自己人了,能拒绝邀请吗?不能,因为一旦拒绝他们,你在他们眼里就成了外人。
工作队驻村一年,撤离前陈副局长按照要求写了一份工作情况汇报,其中有一条问题是:第一天进村就喝醉酒,平时工作队员应邀到农民家里喝酒的情况也不少。
而有人对这一“问题”另有看法:工作队驻村不但有饭吃,还有酒喝,这说明党群关系好,说明工作队工作有成效,在群众心中有威信,这是好现象。
河南酒坛还有句顺口溜:下午还有会,中午别喝醉;不挨老婆吵,晚上要喝少。正因为“中午喝醉影响开会,晚上喝多气疯老婆”的现象太严重,才有了这句顺口溜。
中原酒盛之景历历在目,常令域外之客感慨:河南好进,酒场难混。河南只是“酒国”一域,其实当今中国非此地“酒疯”独有,走遍东西南北,可谓“时时杜康在,处处杏花村”。
/* 11 */
XO老板说:XO酒在中国没身价了
中国改革开放没多久,法国的xo酒就在广东沿海登陆了,而且很受欢迎。广东人招待客人一旦摆上xo酒,就显示出了上等规格,往往给人的感觉比喝茅台、五粮液还有面子。洋酒风以极快的速度向全国蔓延,于是中国成为xo酒最大的市场。
xo的老板对自己的产品在中国的巨大销量感到吃惊,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中国是个贫穷的地方,价格昂贵的xo酒作为“贵族的享受”怎么会在贫穷的地方热销?他觉得好奇,于是亲赴中国暗访市场。
在广东一家酒店,他发现中国人喝xo酒杯杯倒满,杯杯干光,于是对陪同他的当地翻译说:你们中国人这种倒酒和喝酒的方法都不对,正确的倒酒方法应该是每次少倒一点,标准是把酒杯放倒酒不会流出;正确的喝酒方法应该是沾唇、舔舌、小抿,细细品尝。
翻译说:我们中国人喝xo酒就这样,像喝啤酒。
xo的老板说:可是xo酒是“品尝”酒,像喝啤酒那样就品不出好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