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之曰:'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曰:'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淆,淆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公羊》曰:" 秦伯将袭郑,百里子蹇蹇叔子谏曰:' 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 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易知!' 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 尔即死,必于淆嵚岩,吾将尸尔焉。' 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 尔曷为哭吾师?' 对曰:' 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谷梁》曰:" 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 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曰:' 子之家木已拱矣,何知?' 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 女死必于淆之岩唫之下,我将尸女于是。' 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 何为哭吾师也!' 二子曰:' 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其书邾事,《左氏》曰:" 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晋,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之。邾人辞曰:' 齐出貜且长。' 宣子曰:' 辞顺而弗从,不祥。' 乃还。" 《公羊》曰:" 晋卻(xl)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菑于邾娄,力沛然若有余而纳之,邾娄人辞曰:' 接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子以其指则接菑也四,貜且也六,子以大国压之,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贵则皆贵矣,虽然,貜且也长。' 卻缺曰:' 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 引师而去之。" 《谷梁》曰:" 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敻(xi^ng)
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捷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予谓秦之事,《谷梁》纤余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
张嘉贞
唐张嘉贞为并州长史、天兵军使,明皇欲相之,而忘其名,诏中书侍郎韦抗曰:" 朕尝记其风操,今为北方大将,张姓而复名,卿为我思之。" 抗曰:" 非张齐丘乎?今为朔方节度使。" 帝即使作诏以为相,夜阅大臣表疏,得嘉贞所献,遂相之。议者谓明皇欲大用人,而卤莽若是,非得嘉贞表疏,则误相齐丘矣。予考其事大为不然。按开元八年,嘉贞为相,而齐丘以天宝八载始为朔方节度,相去三十年,安得如上所云者?又是时明皇临御未久,方厉精为治,不应置相而不审其名位,盖郑处海所著《明皇杂录》妄载其事,史家误采之也,《资治通鉴》弃不取云。
张九龄作牛公碑
张九龄为相,明皇欲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执不可,曰:" 仙客河湟一使典耳。擢自胥史,目不知书,陛下必用仙客,臣实耻之。" 帝不悦,因是遂罢相。观九龄集中,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盖仙客之父,誉之甚至,云:" 福善莫大于有后,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国,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 正称其在凉州时,与所谏止尚书事,亦才一年,然则与仙客非有夙嫌,特为公家忠计耳。
唐人告命
唐人重告命,故颜鲁公自书告身,今犹有存者。韦述《集贤注记》,记一事尤著,漫载于此:" 开元二十三年七月,制加皇子荣王已下官爵,令宰相及朝官工书者,就集贤院写告身以进,于是宰相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朝士萧太师嵩,李尚书嵩,崔少保琳、陈黄门希烈,严中书挺之,张兵部均,韦太常陟,诸谏议庭海等十三人,各写一通,装缥进内,上大悦,赐三相绢各三百匹,余官各二百匹。" 以《唐书》考之,是时,十三王并授开府仪同三司,诏诣东宫、尚书省,上日百官集送,有司供帐设乐,悉拜王府官属,而不书此事。
典章轻废
典章故事,有一时废革遂不可复者。牧守铜鱼之制,新除刺史给左鱼,到州取州库右鱼合契。周显德六年,诏以特降制书,何假符契?遂废之。唐两省官上事宰臣,送上,四相共坐一榻,各据一隅,谓之押角。晋天福五年,敕废之。
卷第四(二十三则)
张浮休书
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 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 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 公曰:' 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
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 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曰:" 吾作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书十九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 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
温公客位榜
司马温公作相日,亲书榜稿揭于客位,曰:" 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闭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于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 乾道九年,公之曾孙汲出镇广州,道过赣,获观之。
李颀诗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 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 及杨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 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诗中用茱萸字
刘梦得云:" 诗中用莱英字者凡三人。杜甫云' 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云' 插遍茱萸少一人' ,朱放云' 学他年少插茱萸' ,三君所用,杜公为优。" 予观唐人七言,用此者又十余家,漫录于后。王昌龄" 茱萸插鬓花宜寿" ,戴叔伦" 插鬓茱萸来未尽" ,卢纶" 茱萸一朵映华簪" ,权德舆" 酒泛茱萸晚易曛" ,白居易" 舞鬟摆落茱萸房" ," 茱萸色浅未经霜" ,杨衡" 强插茱萸随众人" ,张谔" 茱萸凡作几年新" ,耿讳" 发稀那敢插茱萸" ,刘商" 邮筒不解献茱萸" ,崔橹" 茱萸冷吹溪口香" ,周贺" 茱萸城里一尊前" ,比之杜句,真不侔矣。
鬼宿渡河
宋苍梧王当七夕夜,令杨玉夫伺织女渡河,曰:" 见,当报我;不见,当杀汝。" 钱希白《洞微志》载:" 苏德哥为徐肇把其先人,曰:' 当夜半可已。'盖俟鬼宿渡河之后。" 翟公巽作《祭仪》十卷,云:" 或祭于昏,或祭于旦,皆非是,当以鬼宿渡河为候,而鬼宿渡河,常在中夜,必使人仰占以俟之。" 叶少蕴云:" 公巽博学多闻,援证皆有据,不肯碌碌同众,所见必过人。" 予按天上经犀终古不动,鬼宿随天西行,春昏见于南,夏晨见于东,秋夜半见于东,冬昏见于东,安有所谓渡河及常在中夜之理?织女昏晨与鬼宿正相反,其理则同。苍梧王荒悖小儿,不足笑,钱、翟、叶三公皆名儒硕学,亦不深考如此。杜诗云:"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梁刘孝仪诗云:"欲待黄昏至,含娇浅渡河。" 唐人七夕诗皆有此说,此自是牵俗遣词之过,故杜老又有诗云:"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 盖自洞晓其实,非他人比也。
府名军额
雍州,军额曰永兴,府曰京兆,而守臣以" 知永兴军府事兼京兆府路安抚使" 结衔。镇州,军额曰成德,府曰真定,而守臣以" 知成德军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 结衔,政和中,始正以府额为称。荆州,军额曰荆南,府曰江陵,而守臣则曰" 知荆南" ,通判曰" 通判荆南" ,自余椽幕县官则曰" 江陵府" ,淳熙四年,始尽以" 江陵" 为称。孟州,军额曰河阳三城,无府额,而守臣曰" 知河阳军州事".陕州无府额,而守臣曰" 知陕州军府事" ,法令行移,亦曰" 陕府".
马融皇甫规
汉顺帝时,西羌叛,遣征西将军马贤将十万人讨之。武都太守马融上疏曰:" 贤处处留滞,必有溃叛之变。臣愿请贤所不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三旬之中必克破之。" 不从。贤果与羌战败,父子皆没,羌遂寇三辅,烧园陵。诏武都太守赵冲督河西四郡兵追击。安定上计椽皇甫规上疏曰:" 臣比年以来,数陈便宜: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知其必败。愿假臣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与冲共相首尾。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可以涤患。" 帝不能用。赵冲击羌不利,羌寇充斥,凉部震恐,冲战死,累年然后定。按马融、皇甫规之言晓然易见,而所请兵皆不过五千,然讫不肯从,乃知宣帝纳用赵充国之册为不易得,所谓明主可为忠言也。
孟蜀避唐讳
蜀本石《九经》皆孟昶时所刻,其书" 渊世民" 三字皆缺画,盖为唐高祖、太宗讳也。昶父知祥,尝为庄宗、明宗臣,然于" 存勖嗣源" 字乃不讳。
前蜀王氏已称帝,而其所立龙兴寺碑,言及唐诸帝,亦皆半阙,乃知唐之泽远矣。
翰苑亲近
白乐天《渭村退居寄钱翰林诗》,叙翰苑之亲近云:" 晓从朝兴庆,春陪宴柏梁。分庭皆命妇,对院即储皇。贵主冠浮动,亲王辔闹装。金钿相照耀,朱紫间荧煌。毯簇桃花骑,歌巡竹叶觞。洼银中贵带,昂黛内人妆。赐禊东城下,颁酺曲水傍。樽罍分圣酒,妓乐借仙倡。" 盖唐世宫禁与外廷不至相隔绝,故杜子美诗:"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又云:"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 而学士独称内相,至于与命妇分庭,见贵主冠服、内人黛妆,假仙倡以佐酒,他司无比也。
宁馨阿堵
" 宁馨" 、" 阿堵" ,晋宋间人语助耳。后人但见王衍指钱云:" 举阿堵物却。" 又山涛见衍曰:" 何物老媪生宁馨儿?" 今遂以阿堵为钱,宁馨儿为佳儿,殊不然也。前辈诗" 语言少味无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 ,又" 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 ,其意亦如此。宋废帝之母王太后疾笃,帝不往视,后怒谓侍者:"取刀来剖我腹,那得生宁馨儿!" 观此,岂得为佳?顾长康画人物,不点目睛,曰:"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犹言" 此处" 也。刘真长讥殷渊源曰:" 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又谓桓温曰:" 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 王导与何充语曰:" 正自尔馨。" 王恬拨王胡之手曰:" 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 至今吴中人语言尚多用宁馨字为问,犹言" 若何" 也。刘梦得诗:"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盖得其义。以宁字作平声读。
凤毛
宋孝武嗟赏谢凤之子超宗曰:" 殊有凤毛。" 今人以子为凤毛,多谓出此。按《世说》,王劭风姿似其父导,桓温曰:" 大奴固自有凤毛。" 其事在前,与此不同。
牛米
燕慕容皝以牛假贫民,使佃苑中,税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税其七。参军封裕谏,以为魏、晋之世,假官田牛者不过税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也。
为文矜夸过实
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拾,《二雅》褊迫无委蛇。" 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 《二雅》褊迫" 之语,尤非所宜言。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
送孟东野序
韩文公《送孟东野序》云:" 物不得其平则鸣。" 然其文云:" 在唐、虞时,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之以鸣。夔假于《韶》以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又云:" 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 然则非所谓不得其平也。
喷嚏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唉唾祝云" 有人说我" ,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郑氏笺云:"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 人道我' ,此古之遗语也。" 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野史不可信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 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 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 公言参知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
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 上马杯' ,且曰:' 参政勉之,回日即为同列也。' 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 予按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知枢密院,至天禧元年始拜相,距景德初元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 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 昌武退朝,往候之,门阑悄然。明日再对,上笑曰:' 向敏中大耐官职。'"存中自注云:" 向公拜仆射,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 予按真宗朝自敏中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及敏中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存中《笔谈》又云:" 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 比玉' ,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 某自有小私带可服,候还京别赐可也。' 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 予按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谓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
七年,幸毫州,谓始以参知政事从。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臾为枢密使,皆在谓上,谓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且既为玉带,而又名" 比玉" ,尤可笑。魏泰无足论,沈存中不应尔也。" 越十一日" ,一作" 越七日".
谤书
司马迁作《史记》,于《封禅书》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王允谓之谤书。国朝景德、祥符间,治安之极,王文穆、陈文忠、陈文僖、丁晋公诸人造作天书符瑞,以为固宠容悦之计。及真宗上仙,王沂公惧贻后世讥议,故请藏天书于梓宫以灭迹。而实录之成,乃文穆监修,其载崇奉宫庙,祥云芝鹤,唯恐不详,遂为信史之累,盖与太史公谤书意异而实同也。
王文正公
祥符以后,几天书礼文、宫观典册、祭祀巡幸、祥瑞颂声之事,王文正公旦实为参政宰相,无一不预。官自侍郎至太保,公心知得罪于清议,而固恋患失,不能决去。及其临终。乃欲削发僧服以敛,何所补哉?魏野赠诗,所谓" 西把东封今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 ,可谓君子爱人以德,其箴戒之意深矣。欧阳公神道碑,悉隐而不书,盖不可书也。虽持身公清,无一可议,然特张禹、孔光、胡广之流云。
晋文公
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桓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卫、曹、郑皆同姓,齐、宋、秦、楚皆异姓,非所谓" 岂无他人,不如同姓" 也。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滑,无预晋事,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虽幸胜于淆,终启焚舟之战,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縠而诛灭,天也。
南夷服诸葛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上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 当境有沪水,昔诸葛武侯戒曰:' 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 今遣本部军将赉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 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鸣呼,可谓贤矣!事见怕显所作《云南录》。
二疏赞
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东坡先生作《二疏图赞》云:" 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盖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 其立意超卓如此。然以其时考之,元康三年二疏去位,后二年盖宽饶诛,又三年韩延寿诛,又三年杨恽诛。方二疏去时,三人皆亡恙。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
李宓伐南诏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所在哭声振野。至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往击南沿。南诏诱之深入,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同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之。此《通鉴》所纪。《旧唐书》云:" 李宓率兵击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閤罗凤所擒。" 《新唐书》亦云:" 宓败死于西洱河。" 予按高适集中有《李宓南征蛮诗》一篇,序云:"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丞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往复数万里,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而李公效节。予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其略曰:"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饷道忽已远,县军垂欲穷。野食掘田鼠,哺餐兼僰僮。收兵列亭候,拓地弥西东。沪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其所称述如此,虽诗人之言未必皆实,然当时之人所赋,其事不应虚言,则宓盖归至长安,未尝败死,其年又非十三载也。味诗中掘鼠餐僮之语,则知粮尽危急,师非胜归明甚。
浮梁陶器
彭器资尚书文集有《送许屯田诗》,曰:"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因官射利疾,众喜君独不。父老争叹息,此事古未有。" 注云:" 浮梁父老言,自来作知县不买瓷器者一人,君是也。作饶州不买者一人,今程少卿嗣宗是也。" 惜乎不载许君之名。
卷第五(二十五则)
汉唐八相
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唆、字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李元纮为贤,亦清介龊龊自守者。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六卦有坎
《易乾》、《坤》二卦之下,继之以《屯》、《蒙》、《需》、《讼》、《师》、《比》,六者皆有《坎》,圣人防患备险之意深矣!
晋之亡与秦隋异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未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未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扬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 牛继马后" ,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有余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上官桀
汉上官桀为未央厩令,武帝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 令以我不复见马邪?" 欲下吏,桀顿首曰:" 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 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至于受遗诏辅少主。义纵为右内史,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 纵以我为不行此道乎?" 衔之,遂坐以他事弃市。二人者其始获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纵及诛,可谓幸不幸矣。
金日磾
金日磾没人宫,输黄门养马。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奇焉,即日拜为马监,后受遗辅政。日磾与上官桀皆因马而受知,武帝之取人,可谓明而不遗矣。
汉宣帝忌昌邑王
汉废昌邑王贺而立宣帝,贺居故国,帝心内忌之,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戒以谨备盗贼。敞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上知贺不足忌,始封为列侯。
光武废太子强为东海王而立显宗,显宗即位,待强弥厚。宣、显皆杂霸道,治尚刚严,独此事显优于宣多矣。
平津侯
公孙平津本传称其意忌内深,杀主父惬,徙董仲舒,皆其力。然其可称者两事:武帝置苍海、朔方之郡,平津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朱买臣等难之,乃谢曰:" 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专奉朔方。" 上乃许之。卜式上书,愿输家财助边,盖迎合主意。上以语平津,对曰:" 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勿许。" 乃罢式。当武帝好大喜功而能如是,概之后世,足以为贤相矣!惜不以式事载本传中。
韩信周瑜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
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
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 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 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 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
不然,何以为信、瑜?
汉武赏功明白
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始为校尉,以功封侯,青失两将军,亡翁侯,功不多,不益封。其后各以五万骑深入,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裨校封侯益邑者六人,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武帝赏功,必视法如何,不以贵贱为高下,其明白如此。后世处此,必曰青久为上将,俱出塞致命,正不厚赏,亦当有以慰其心,不然。他日无以使人,盖失之矣。
周召房杜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观此二相,则刑措四十年,颂声作于下,不言可知。唐贞观三年二月,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参预朝政。观此三相,则三百年基业之盛,概可见矣。
三代书同文
三代之时,天下书同文,故《春秋左氏》所载人名字,不以何国,大抵皆同。郑公子归生,鲁公孙归父,蔡公孙归生,楚仲归,齐析归父,皆字子家。楚成嘉,郑公子嘉,皆字子孔。郑公孙段、印段,宋褚师段,皆字子石。
郑公子喜,宋乐喜,皆字子罕。楚公子黑肱,郑公孙黑,孔子弟子狄黑,皆字子皙。鲁公子翠,郑公孙挥,皆字子羽。邪子克,楚斗克,周王子克,宋司马之臣克,皆字曰仪。晋籍偃,荀偃,郑公子偃,吴言偃,皆字曰游。晋羊舌赤,鲁公西赤,皆字曰华。楚公子侧,鲁孟之侧,皆字曰反。鲁冉耕,宋司马耕,皆字曰牛。颜无繇、仲由,皆字曰路。
周世中国地
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南为群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锋辰、潞国。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浑、伊雒之戎。京东有菜、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曰夷。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李后主梁武帝
东坡书李后主去国之词云:"'最是苍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以为后主失国,当恸哭于庙门之外,谢其民而后行,乃对宫娥听乐,形于词句。" 予观梁武帝启侯景之祸,涂炭江左,以致覆亡,乃曰:"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其不知罪己亦甚矣!窦婴救灌夫,其夫人谏止之,婴曰:" 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梁武用此言而非也。
诗什
《诗二雅》及《颂》前三卷题曰:" 某诗之什。" 陆德明释云:" 歌诗之作,非止一人,篇数既多,故以十篇编为一卷,名之为什。" 今人以诗为篇什,或称誉他人所作为佳什,非也。
易举正
唐苏州司户郭京有《周易举正》三卷,云:" 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举人等本,或将经入注,用注作经,小象中间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辞注内移,后义却处于前,兼有脱遗,两字颠倒谬误者,并依走本举正其讹,凡一百三节。" 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于此:《坤》初六:" 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今本于象文" 霜" 字下误增" 坚冰" 二字。《屯》六三象曰:" 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 今本脱" 何" 字。《师》六五:" 田有禽,利执之,无咎。" 元本" 之"字行书向下引脚,稍类" 言" 字,转写相仍,故误作" 言" ,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也。《比》九五象曰:" 失前禽,舍逆取顺也。" 今本误倒其句。《贲》:" 亨,不利有攸往。" 今本" 不" 字误作" 小" 字。"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注云:" 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今本脱" 刚柔交错" 一句。《坎》卦" 习坎" 上脱" 坎" 字。《姤》:" 九四,包失鱼。" 注:"二有其鱼,故失之也。" 今本误作" 无鱼".《蹇》:" 九三,往蹇来正。" 今本作" 来反".《困》初六象曰:" 入于幽谷,不明也。" 今本" 谷" 字下多" 幽"字。《鼎》彖:" 圣人亨以享上帝,以养圣贤。" 注云:" 圣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养圣贤。" 今本正文多" 而大亨" 三字,故注文亦误增" 大亨" 二字。《震》象曰:" 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今本脱" 不丧匕鬯" 一句。《渐》象曰:" 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 注云:" 贤德以止哭则居,风俗以止巽乃善。" 今本正文脱" 风" 字。《丰》九四象:" 遇其夷主,吉,志行也。" 今文脱" 志" 字。《中罕》彖:" 豚鱼吉,信及也。" 今本" 及" 字下多" 豚鱼" 二字。《小过》彖:" 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 今本脱" 可" 字,而" 事" 字下误增" 吉" 字。六五象曰:" 密云不雨,已止也。" 注:" 阳已止下故也。" 今本正文作" 已上" ,故注亦误作" 阳已上故止也。" 《既济》彖曰:" 《既济》,亨小,小者亨也。" 今本脱一" 小" 字。《系辞》:" 二多誉,四多惧。" 注云:" 惧,近也。" 今本误以" 近也" 字为正文,而注中又脱" 惧" 字。《杂卦》:" 蒙椎而著。" 今本" 稚" 误作" 杂" 字。予顷于福州《道藏》中见此书而传之,及在后省见晁公武所进《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书也。
其惟圣人乎
《乾》卦:" 其惟圣人乎。" 魏王肃本作" 愚人" ,后结句始作" 圣人" ,见陆德明《释文》。
易说卦
《易说卦》荀爽《九家集解乾》" 为木果" 之下,更有四,曰:为龙,为车,为衣,为言。《坤》后有八,曰: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震》后有三,曰:为王,为鹄,为鼓。《巽》后有二,曰:为杨,为鹤。《坎》后有八,曰: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离》后有一,曰:为牝牛。《艮》后有三,曰:为鼻,为虎,为狐。《兑》后有二,曰:为常,为辅颊。注云:" 常,西方神也。" 陆德明以其与王粥本不同,故载于《释文》。按《震》为龙与《乾》同,故虞翻、" 干宝本作駹。
元二之灾
《后汉邓骘传》," 拜为大将军,时遭元二之灾,人士饥荒,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侵畔。" 章怀注云:" 元二即元元也,古书字当再读者,即于上字之下为小二字。言此字当两度言之。后人不晓,遂读为元二,或同之阳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今岐州《石鼓铭》,凡重言者皆为二字,明验也。" 汉碑有《杨孟文石门颂》云:" 中遭元二,西夷虐残。" 《孔耽碑》云:" 遭元二轗柯,人民相食。" 赵明诚《金石跋》云:" 若读为元元,不成文理,疑当时自有此语,《汉注》未必然也。" 按王充《论衡,恢国篇》云," 今上嗣位,元二之间,嘉德布流。三年,零陵生芝草。四年,甘露降五县。五年,芝复生。六年,黄龙见。" 盖章帝时事。考之本纪,所书建初三年以后诸瑞皆同,则知所谓元二者,谓建初元年、二年也。既称嘉德布流以致样瑞,其为非灾眚之语,益可决疑。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滇羌寇叛,郡国地震、大水,邓骘以二年十一月拜大将军,则知所谓元二者,谓永初元年、二年也。凡汉碑重文不皆用小二字,岂有《范史》一部唯独一处如此,予兄丞相作《隶释》,论之甚详。予修国史日,撰《钦宗纪赞》,用靖康元二之祸,实本于此。
圣人污
孟子曰:"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赵歧注云:" 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 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 此说窃谓不然,夫谓" 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 ,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 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 其说正与赵氏合。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 奄观铚艾" 云:" 奄,久。观,多也。" 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 字下添" 奄" 字,注云:" 久观也。" 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
廿丗卌字
今人书二十字为廿,三十字为丗 ,四十为卌,皆《说文》本字也。廿音入,二十并也。卌音先合反,三十之省便,古文也。丗音先立反,数名,今直以为四十字。按秦始皇凡刻石颂德之辞,皆四字一句。《泰山辞》曰:" 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 《琅邪台颂》曰:" 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 《之罘颂》曰:"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 《东观颂》曰:"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 《会稽颂》曰:" 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 此《史记》所载,每称年者,辄五字一句。尝得《泰山辞》石本,乃书为" 廿有六年" ,想其余皆如是,而太史公误易之,或后人传写之讹耳,其实四字句也。
字省文
今人作字省文,以禮为礼,以處为处,以舆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其实皆《说文》本字也。许叔重释礼字云:" 古文。" 处字云:" 止也,得几而止。或从處。" 与字云:" 赐予也,舆与同。" 然则当以省文者为正。
负剑辟咡
《曲礼》记童子事曰:" 负剑辟咡诏之。" 郑氏注云:" 负,谓置之于背。剑,谓挟之于旁。辟咡诏之,谓倾头与语。口旁曰咡。" 欧阳公作其父《沈冈阡表》云:"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 正用此义。今庐陵石刻由存,衢州所刊《六一集》,已得其真,或者不晓,遂易剑为抱,可叹也!
国初人至诚
真宗时,并州谋帅,上谓辅臣曰:" 如张齐贤、温仲舒皆可任,但以其尝历枢近,或有固辞,宜召至中书询问,愿往则授之。" 及召二人至,齐贤辞以恐为人所谗。仲舒曰:" 非敢有辞,但在尚书班已十年,若得改官端揆,赐都部署添给,敢不承命?" 辅臣以闻,上曰:" 是皆不欲往也,勿强之。" 王元之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遣其子嘉祐献书于中书门下,以为," 朝廷设官,进退必以礼,一失错置,咎在廊庙。某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浩舍人,以国朝旧事言之,或得给事中,或得侍郎,或为谏议大夫。某独异于斯,斥去不转一级,与钱谷俗吏,混然无别,执政不言,人将安仰?" 予谓仲舒尝为二府,至于自求迁转及增请给;元之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移笺书,引例乞转。唯其至诚不矫伪故也。后之人外为大言,避宠辞禄,而阴有营求,失其本真者多矣,风俗使然也。
史馆玉牒所
国朝熙宁以前,秘书省无著作局,故置史馆,设修撰、直馆之职。元丰官制行,有秘书官,则其职归于监、少及著作郎、佐矣。而绍兴中复置史馆修撰、检讨,是与本省为二也,宗正寺修玉牒官亦然。官制既行,其职归于卿、丞矣。而绍兴中复差侍从为修牒,又以他官兼检讨,是与本寺为二也。
然则今有户部,可别置三司,有吏、刑部,可别置审官、审刑院矣。又玉碟旧制,每十年一进,谓甲子岁进书,则甲戌、甲申岁复然。今乃从建隆以来再行补修,每及十年则一进,以故不过三二年辄一行赏,书局僭赏,此最甚焉。
稗沙门
《宝积经》说僧之无行者曰:" 譬如麦田,中生稗麦,其形似麦,不可分别。尔时田夫,作如是念,谓此稗麦,尽是好麦,后见穗生,尔乃知非。
如是沙门,在于众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见时,谓尽是沙门,而彼痴人,实非沙门,是名稗沙门。" 此喻甚佳,而文士鲜曾引用,聊志于此。
卷第六(十九则)
建武中元
成都有汉《蜀郡太守何君造尊楗阁碑》,其末云:" 建武中元二年六月。"按《范史》本纪,建武止三十一年,次年改为中元,直书为中元元年。观此所刻,乃是虽别为中元,犹冠以建武,如文、景帝中元、后元之类也。又《祭祀志》载封禅后赦天下诏,明言云:" 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 《东夷倭国传》云:" 建武中元二年,来奉贡。" 援据甚明。而宋莒公作《纪年通谱》乃云:" 纪、志所载不同,必传写脱误。" 学者失于精审,以意删去,殆亦不深考耳。韩庄敏家一铜斗,铭云:" 新始建国、天风上戊六年。" 又绍兴中郭金州得一钲,铭云:" 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二年。" 按王莽始建国之后改天凤,又改地皇,兹二器各冠以始元者,自莽之制如此,亦犹其改易郡名不常,每下诏犹系其故名之类耳,不可用中元为比也。
带职人转宫
绍兴中,王浚明以右奉直大夫直秘阁,乞磨勘,吏部拟朝议大夫,时相以为既带职,则朝议、奉直为一等,遂超转中奉。其后曾慥踵之。绍兴未,向伯奋亦用此,继而续觱复然。后省有言,不应蓦三级,自是但得朝议。予按故事,官制未行时,前行郎中迁少卿,有出身,得太常,无出身,司农。
继转光禄,即今奉直、朝议也。自少卿迁大卿、监,有出身,得光禄卿,无出身,历司农卿、少府监、卫尉卿,然后至光禄。若带职,则自少农以上径得光禄,不涉余级,至有超五资者。然则浚明等不为过,盖昔日职名不轻与人,故恩典亦异。又自承务郎至奉议同人,但三转,而带职者乃与余人同作六阶不小异,乃有司之失也。
上下四方
上下四方不可穷竟,正杂庄、列、释氏之寓言,曼衍不能说也。《列子》:" 商汤问于夏革曰:' 上下八方有极尽乎?' 革曰:' 不知也。' 汤固问,革曰:' 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是以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大集经》:"'风住何处?' 曰'风住虚空。' 又问:' 虚空为何所住?' 答言:' 虚空住于至处。' 又问:' 至处复何所住?' 答言:' 至处何所住者,不可宣说,何以故?远离一切诸处所故,一切处所所不摄故,非数非称不可量故,是故至处无有住处。'"二家之说,如是而已。
魏相萧望之
赵广汉之死由魏相,韩延寿之死由萧望之。魏、萧贤公卿也,忍以其私陷二材臣于死地乎?杨挥坐语言怨望,而廷尉当以为大逆不道。以其时考之,乃于定国也。史称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岂其然乎?宣帝治尚严,而三人者,又从而辅翼之,为可恨也!
姓氏不可考
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自姚、虞、唐、杜、姜、田、范、刘之外,余盖纷然杂出。且以《左传》言之:申氏出于四岳,周有申伯,然郑又有申侯,楚有申舟,又有申公巫臣,鲁有申枨、申帐,晋有申书,齐有申鲜虞。贾氏姬姓之国,以国氏,然晋有贾华,又狐射姑亦曰贾季,齐有贾举。黄氏赢姓之国,然金天氏之后,又有沈、姒、蓐、黄之黄,晋有黄渊。孔氏出于商,孔子其后也。然卫有孔达,宋有孔父,郑有孔叔,陈有孔宁,齐有孔虺,而郑子孔之孙又为孔张。高氏出于齐,然子尾之后又为高强,郑有高克,宋有高哀。国氏亦出于齐,然邢有国子,郑子国之孙又为国参。晋有庆郑,齐有庆克,陈有庆虎。卫有石醋,齐有石之纷如,郑有石 ,周有石尚,未有石呕。晋有阳处父,楚有阳丐,鲁有阳虎。孙氏出于卫,而楚有叔敖,齐有孙书,吴有孙武。郭氏出于虢,而晋有郭偃,齐有郭最,又有所谓郭公者。千载之下,遥遥世祚,将安所质究乎?
畏无难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故曰:" 惟有道之主能持胜。" 使秦不并六国,二世未亡;隋不一天下服四夷,炀帝不亡;苻坚不平凉取蜀、火燕翦代,则无肥水之役;唐庄宗不灭梁下蜀,则无嗣源之祸;李景不取闽并楚,则无淮南之失。
绿竹青青
毛公解《卫诗?淇奥》,分绿竹为二物,曰:" 绿,王刍也。竹,萹竹也。" 《韩诗》:竹字作■,音徒沃反,亦以为篇筑。郭噗云:" 王刍,今呼白脚莎,即菉蓐豆也。篇竹似小黎,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 又云:" 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 按此诸说,皆北人不见竹之语耳。《汉书》:"下淇园之竹以为健。" 寇恂为河内太守,伐淇园竹为矢百余万。《卫诗》又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之句,所谓绿竹,岂不明甚,若白脚莎、菉豆,安得云猗猗青青哉?
孔子欲讨齐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曰:" 孔子请伐齐,公曰:' 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 对曰:' 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
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曰:鲁小于齐,齐臣拭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竞偪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韩退之
《旧唐史?韩退之传》,初言:" 愈常以为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不复振起。故所为文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 而又云:" 时有恃才肆意,亦盩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
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辩》,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 裴晋公有《寄李翱书》曰:" 昌黎韩愈,仆知之旧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乎?今之不及之者,当大为防焉尔。" 《旧史》谓愈为纰缪,固不足责,晋公亦有是言,何哉?考公作此书时,名位犹未达,其未云:" 昨弟来,欲度及时干进,度昔岁取名,不敢自高。今孤茕若此,游宦谓何?
是不能复从故人之所勉耳!但置力田园,苟过朝夕而已。" 然则公出征淮西,请愈为行军司马,又令作碑,盖在此累年之后,相知已深,非复前比也。
诞节受贺
唐穆宗即位之初年,诏曰:" 七月六日,是朕载诞之辰,其日,百寮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门内与百寮相见。" 明日,又敕受贺仪宜停。
先是,左丞韦缓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然次年复行贺礼。诞节之制,起于明皇,令天下宴集休假三日,肃宗亦然,代、德、顺三宗皆不置节名,及文宗以后,始置宴如初。则受贺一事,盖自长庆年至今用之也。
左氏书事
《左传》书晋惠公背秦穆公事曰:"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虢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观此一节,正如狱吏治囚,蔽罪议法,而皋陶听之,何所伏窜,不待韩原之战,其曲直胜负之形见矣。晋厉公绝秦,数其五罪,书词铿訇,极文章鼓吹之妙,然其实皆诬秦。故《传》又书云:"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 杜元凯注云:" 据此三事,以正秦罪。" 左氏于文反复低昂,无所不究其至,观秦、晋争战二事,可窥一斑矣。
狐突言词有味
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十二月出师,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左氏》载狐突所叹八十余言,而词义五转。其一曰:" 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 其二曰:" 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 其三曰:" 今命以时卒,闷其事也。衣之尨(m áng)
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玖,弃其衷也。" 其四曰:" 服以远之,时以閟之。" 其五曰:" 尨凉,冬杀,金寒,玦离。" 其宛转有味,皆可咀嚼。《国语》亦多此体,有至六七转,然大抵缓而不切。
宣发
《考工记》:" 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 注:" 头发颢落曰宣。《易》'《巽》为宣发。' 宣字本或作寡。" 《周易》:" 《巽》为寡发。" 《释文》云:" 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 宣发二字甚奇。
邾文公楚昭王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 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 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 遂迁于绎,未几而卒。君子曰:"知命。" 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周太史曰:" 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 王曰:" 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 遂弗禜. 孔子曰:" 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按宋景公出人君之言三,荧惑为之退舍,邾文、楚昭之言,亦是物也,而终不蒙福,天道远而不可知如此。
杜悰
唐懿宗咸通二年二月,以杜悰为相,一日,两枢密使诣中书,宣徽使杨公庆继至,独揖悰受宣,三相起避。公庆出书授悰,发之,乃宣宗大渐时,宦官请郓王监国奏也,且曰:" 当时宰相无名者,当以反法处之。" 悰反复读,复封以授公庆,曰:" 主上欲罪宰相,当于延英面示圣旨。" 公庆去,悰谓两枢密曰:"内外之臣,事犹一体,今主上新践阼,固当以仁爱为先,岂得遽赞成杀宰相事!若习以性成,则中尉、枢密岂得不自忧乎!" 两枢密相顾默然,徐曰:" 当具以公言白至尊,非公重德,无人及此。" 三相复来见悰,微请宣意,悰无言。三相惶怖,乞存家族。悰曰:" 勿为他虑。" 既而寂然。及延英开,上色甚悦。此《资治通鉴》所载也。《新唐史》云:" 宣宗世,夔王处大明宫,而郓王居十六宅。帝大渐,遗语立夔王,而中尉王宗贯迎郓王立之,是为懿宗。久之,遣枢密使杨庆诣中书独揖悰。他宰相毕諴、杜审权、蒋伸不敢进,乃授悰中人请帝监国奏,因谕悰劾大臣名不在者。悰语之如前所云,庆色沮去,帝怒亦释。予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孤绚、曰萧邺、曰夏侯孜、曰蒋伸,至是时唯有伸在,三人者罢去矣。諴及审权乃懿宗自用者,无由有斯事。盖野史之妄,而二书误采之。温公以唐事属之范祖禹,其审取可谓详尽,尚如此。信乎。修史之难哉!
唐书世系表
《新唐?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内沈氏者最可笑,其略云:" 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鲁成公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逞,字修之,奔楚,遂为沈氏。
生嘉,字惟良,嘉生尹戊,戊生诸梁,诸梁子尹射,字修文。其后入汉,有为齐王太傅敷德侯者,有为骠骑将军者,有为彭城侯者。" 《宋书》沈约《自叙》云:" 金天氏之后,沈国在汝南平舆,定公四年,为蔡所灭。秦未有逞者,征丞相不就。" 其后颇与《唐表》同。按聃季所封自是一国,与沈了不相涉。《春秋》成公八年,晋侵沈,获沈子揖。昭二十三年,吴败顿、胡、沈、蔡之师于鸡父,沈子逞灭。定四年,蔡灭沈,杀沈子嘉。今《表》云聃季字子揖,成八年为晋所灭,是文王之子寿五百余岁矣。逞为吴所杀,而《表》云奔楚,《宋书》云秦召为丞相。沈尹戊为楚将,战死于柏举,正与嘉之死同时,而以为嘉之子。尹射书于《左传》,三十四年始书诸梁,乃以为其子。
又春秋时人立字皆从子及伯仲,岂有修之、惟良、修文之比。《汉?列侯表》岂有所谓敷德、彭城侯?《百官表》岂有所谓骠骑将军沈达者?沈约称一时文宗,妄谱其上世名氏官爵,固可嗤诮,又不分别两沈国。其金天氏之裔,沈、姒、蓐、黄之沈,封于汾川,晋灭之,春秋之沈,封于汝南,蔡灭之,顾合而为一,岂不读《左氏》乎?欧阳公略不笔削,为可恨也!
鲁昭公
春秋之世,列国之君失守社稷,其国皆即日改立君,无虚位以俟者。惟鲁昭公为季孙意如所逐而孙于齐,又适晋,凡八年乃没。意如在国摄事主祭,岁具从者之衣屡(j ù)而归之于乾侯,公亮之明年,丧还故国,然后其弟公子宋始即位,他国无此比也。岂非鲁秉周礼,虽不幸逐君,犹存厥位,而不敢绝之乎?其后哀公孙于越,《左传》终于是年,不知悼公以何时立也。
州县失故各
今之州县,以累代移徙改割之故,往往或失其故名,或州异而县不同者。
如:建昌军在江西,而建昌县乃隶南康;南康军在江东,而南康县乃隶南安;南安军在江西,而南安县乃隶泉州;韶州为始兴郡,而始兴县外属赣州为南康郡,而南康县外属郁林为州,而郁林县隶贵州;桂阳为军,而桂阳县隶郴州。此类不可悉数。
严州当为庄
严州本名睦州,宣和中以方寇之故改焉。虽以威严为义,然实取严陵滩之意也。殊不考子陵乃庄氏,东汉避显宗讳以" 庄" 为" 严" ,故史家追书以为严光,后世当从实可也。
卷第七(十八则)
孟子书百里奚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云:" 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 予读《孟子》百里奚一章曰:" 曾不知以食牛于秦缪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
韩柳为文之旨
韩退之自言:作为文章,上规姚、姒、《盘》、《诰》、《春秋》、《易》、《诗》、《左氏》、《庄》、《骚》、太史、子云、相如,闳其中而肆其外。
柳子厚自言:每为文章,本之《书》、《诗》、《礼》、《春秋》、《易》,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韩、柳为文之旨,要学者宜思之。
李习之论文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 《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优心悄悄,愠于群小' ,非对也;' 遘(g òu )闵既多,受侮不少' ,非不对也;' 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 ,'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 ,非易也;'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非难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 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魏郑公谏语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 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此语见于公《谏录》及《旧唐书》而《新史》不载,《资治通鉴》记其谏事,亦删此一节,可惜也!
虞世南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 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 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其子孙,厚其恩典可也。斋僧、造像,岂所应作?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七发
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集《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以为《七林》,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
柳子厚《晋问》,乃用其体,而超然别立新机抒,激越清壮,汉、晋之间,诸文士之弊,于是一洗矣。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闲》,皆屋下架屋,章摹句写,其病与《七林》同,及韩退之《进学解》出,于是一洗矣。《毛颖传》初成,世人多笑其怪,虽裴晋公亦不以为可,惟柳子独爱之。韩子以文为戏,本一篇耳,妄人既附以《革华传》,至于近时,罗文、江瑶、叶嘉、陆吉诸传,纷坛杂沓,皆托以为东坡,大可笑也。
将军官称
《前汉书百官表》:" 将军皆周未官,秦因之。" 予按《国语》:" 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 又:" 吴夫差十旌一将军。" 《左传》:" 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檀弓》:" 卫将军。" 《文子》:" 鲁使慎子为将军。" 然则其名久矣。彭宠为奴所缚,呼其妻曰:" 趣为诸将军办装。" 《东汉书》注云:" 呼奴为将军,欲其赦己也。" 今吴人语犹谓小苍头为将军,盖本诸此。
北道主人
秦、晋围郑,郑人谓秦盍舍郑以为东道主。盖郑在秦之东,故云。今世称主人为东道者,此也。《东汉》载北道主人,乃有三事:" 常山太守邓晨会光武于钜鹿,请从击邯郸,光武曰:' 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又:" 光武至蓟,将欲南归,耿弇以为不可,官属腹心皆不肯,光武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 彭宠将反,光武问朱浮,浮曰:' 大王倚宠为北道主人,今既不然,所以失望。'"后人罕引用之。
洛中盱江八贤
司马温公《序赙礼》,书闾阎之善者五人,吕南公作《不欺述》,书三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予顷修国史,将以缀于孝行传而不果成,聊纪之于此。温公所书皆陕州夏县人。曰医刘太,居亲丧,不饮酒食肉终三年,以为今世士大夫所难能。其弟永一,尤孝友廉谨。夏县有水灾,民溺死者以百数,永一执竿立门首,他人物流入门者,辄擿出之。有僧寓钱数万于其室而死,永一诣县自陈,请以钱归其子弟。乡人负债不偿者,毁其券。曰周文粲,其兄嗜酒,仰弟为生,兄或时酗殴粲,邻人不平而唁之,粲怒曰:" 兄未尝殴我,汝何离间吾兄弟也!"曰苏庆文者,事继母以孝闻,常语其妇曰:" 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 继母少寡而无子,由是安其室终身。曰台亨者,善画,朝廷修景灵宫,调天下画工诣京师,事毕,诏选试其优者,留翰林授官禄,亨名第一。以父老固辞,归养于田里。南公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街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 策曰:" 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 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阻舞秤权阴厚整。
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 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 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 今以是何之?" 其人对:" 欲效公前谋耳。" 叔卿曰:" 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呜呼,此八人者贤乎哉!
王导小名
颜鲁公书远祖《西平靖侯颜含碑》,晋李阐之文也。云:" 含为光禄大夫,冯怀欲为玉导降礼,君不从,曰:' 王公虽重,故是吾家阿龙。' 君是王亲丈人,故呼王小字。" 《晋书》亦载此事,而不书小字。《世说》:" 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叹曰:' 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呼三公小字,晋人浮虚之习如此。
汉书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