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太监李莲英传

_28 雅瑟 (现代)
打开一看,原来是座泥塑的古城堡,以龟为托,城堡之中端坐一帝王,花衣蟒袍,项挂佛珠,头戴王冠,缀络上八颗椭圆形的明珠熠熠发亮,酷似鸟兽蛋。
李莲英一看便知是泥人张的手艺,不由赞叹道:"这泥人张真不愧有'天下第一张'之称,一团黄泥到得他手里,竟能捏得如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那可不是。"刚毅眨眨蛤蟆眼,笑着开了口,"大哥,小弟这次来有一事相求,不知……"
"你那点花花肠子,咱家能不清楚?说吧,什么事"?放生的事有了眉目,李莲英自然心情舒畅。
"是这么回事,小弟这普廷侄儿,二十好几的人了,至今仍无所事事,您看能不能给他找个差使干干"?刚毅点头哈腰道。
"我以为啥事呢。就这点事,你找吏部说说不就成了吗?"
"大哥,小弟去了,可不成呀。那阎老西就象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小弟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应允。"
又是你,臭阎老西儿!咱家倒要让你瞧瞧离了你这事照样办。只听李莲英说道:"好吧,这事就交与咱家了。放生的事,你可给咱家放在心上,明一早让你侄儿来趟。"
"是,是。大哥尽管放心就是了。"
打发走了刚毅,李莲英踌躇满志,舒心地躺在软椅上,哼起了小曲。
"老爷,啥事这么高兴呀?快把衣服披上,别着凉了。"张如玉穿着镶明珠带花边的"杨醉妃"紧身旗袍,一步三晃地走了过来。
看着体态窈窕,滴娇溢露的张如玉,李莲英忍不住搂着她的脖子咬了一口,十分得意地说道:"刚毅刚才说他有个侄儿颇通驯养术,这下放生的事可有了着落了。到时候,老佛爷一高兴,说不定又会……"说到这里,李莲英又是一阵大笑。
"你想得倒好!那鸟鱼就那么听话?只怕是癞蛤蟆难吃天鹅肉,没门儿。"
"有门没门,事在人为,还没做,你怎就知道不成呢。"
"成,成!看把你高兴的。"说到这里,只见那张如玉直勾勾盯着桌上的泥塑,一语不发,脸上的笑容亦渐渐隐去。
"发什么呆呀!"李莲英推了张如玉一把,说道:"这可是泥人张的手艺!你瞧瞧,维妙维肖。"
张如玉出身烟花之地,这点事怎能不知道?只是这泥塑里另有文章呀!当下,只听她小心问道:"老爷,这是哪来的呀?"
"喔,刚毅送的。这小子想让他侄儿混个官做做。"李莲英不无得意地说道。
"刚大人,他不会这样做呀。"张如玉似自言自语道。
看着她如此神态,李莲英不觉纳闷:"你这是怎的了,莫不成这泥塑有啥问题?"
"老爷,我说了您可别生气呀。"张如玉吞吞吐吐道:"这泥塑做的甚是逼真,可……可这里边却有文章呢!一座城堡,以龟为托;一个帝王;八个如鸟兽蛋似的明珠,这不是说您…说您是王八蛋吗!"
"啪"绿玉龙凤杯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刚毅啊刚毅,咱家待你不薄啊,你吃了豹子胆了,竟敢如此作贱咱家?!当下就见李莲英气急败坏道:"三顺,三顺!你死哪去啦?快去把刚毅给我找来!"
"老爷,三顺不在园子里忙着吗?"站在一旁地张如玉忐忑不安道。
"去,另派个人!"
刚毅前脚刚进门,屁股还没坐热,听得李莲英又唤自己,以为又是放生一事,忙找着侄儿普廷急冲冲赶了来。
刚进后花园,便见一物迎面砸了过来,刚毅急忙闪到一边,定眼一看,原来是自己送的那尊泥塑!
"大哥,您这是怎的了?"刚毅怀里犹如揣着个小兔一般,惴惴不安道。
"怎的了?你小子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作贱起咱家来了!"
一听这话,刚毅那蛤蟆眼睁得如牛铃一般,呆呆地愣在了那里。一旁的张如玉见状,忙扭着细腰走上前去,低声嘀咕起来。
"什么?我哪有这个胆子呀!"刚毅听得真相不由得六神无主。
"说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莲英冷笑两声说道。
"大哥,小弟是啥人您能不清楚吗?就是罢了小弟的官,要了小弟的命,我也不敢做这种事呀!这事……这事小弟可真是有苦说不出哪。"说着话,刚毅用眼瞅了瞅张如玉。
张如玉心领神会,上前细声说道:"老爷您就消消气,俗话说不知者不罪,刚大人也是一番好意吗。"
"谅你也没这胆子!说,到底有何苦衷。"李莲英看看刚毅,说道。
"这泥塑原来是……,"说到这里,刚毅那老脸不由得红了,"原本是赵新送与大哥的,小弟一时手头紧,没东西孝敬大哥,所以就……"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站在一边地张如玉忍不住抿嘴笑了起来。
"笑什么,瞧你那德性!"李莲英斥住张如玉,又问刚毅:
"那赵新是什么人呀?"
"就是那个通州狂士。"
一听通州狂士,李莲英方想了起来,不由得"嘿嘿"一阵冷笑说道:"一个小小的侍讲学士,也敢如此放肆!咱家不给他点颜色瞧瞧,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是,是。对这种人大哥一定要好好整治一下才是。"刚毅忙点头哈腰道,"对了,这便是我那侄儿普廷,他说那事没一点问题,大哥您可问问,看满意不?"说着话,刚毅便向他侄儿使了个眼色。
那普廷忙急步上前,向李莲英绘声绘色地说了起来,直说得个李莲英心花怒放,嘴里连声称是:"好,好!没瞧出你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本事,抓紧时间办。办好了,侍讲学士那个位子可就是你的了……"
"是,小的一定让总管满意就是。"
送走了刚毅叔侄二人,李莲英便坐上轿子,直奔皇宫而去。他要给那通州狂士赵新点颜色瞧瞧。
当年,赵新与那丁宝桢杀了安德海之后,慈禧太后怀恨在心,借故灭了丁宝祯九族。赵新自知在劫难逃,遂断了活的念头。不想慈禧太后非但没杀他,反将他调往京城,授了个侍讲学士,并从六品晋升为四品。
如此举措,真使得赵新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不管怎样,他那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专打送礼"的本性却没有变。进宫以后,赵新以国家民族为重,恪守人臣之责,多次上书,直言相谏,不想慈禧太后对他的建议一概置之不理。
慢慢地他明白了,这乃是慈禧太后玩"有打有拉"、"任人唯贤"的假把戏!
可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朝中大事岂能置若罔闻?近日里见李莲英打着装修颐和园的旗号,终饱私囊,劳民伤财,不由得义愤填膺。上了道折子,却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遂想出这么个主意,羞耻李莲英一番。由于李莲英那门槛太高,于是便假刚毅之手送了进来。
看见李莲英进来,慈禧太后急忙问:"莲英,放生一事你筹划的怎么样了?"
"回老佛爷的话,此事奴才正在办着。"
"怎的现在还没办好?离正日子可没几天了!"慈禧太后不悦道。
"以往放生形式太过单调了些,因而奴才想弄出点新意来。这样一来,就慢了些。不过老佛爷您尽管放心,决不会误了正事。"
慈禧太后一听新意二字,不由得来了劲,忙问:"快说说到底怎么个新法?"
"恕奴才斗胆,到时候老佛爷就知道了。"说到这里,只见李莲英语气一转,说道:"只是园子那边还有件事……"
"快说,什么事?"
瞧着慈禧太后那着急的样,李莲英不由内心一阵窃喜,这下可有你赵新好瞧的了!只见他满脸愁容道:"老佛爷不让奴才给园子弄些名玩花木吗?前阵奴才听说德州有幅玉制的'明皇坠马图',大约数尺,须发袍靴俱全,人物传神,维妙维肖。奴才便派人去,想给老佛爷您弄来,不想……"
"怎的?难道敢不献上?"
"岂止如此,奴才派去的人还让他们打了一顿。"
打狗还要先看看主人!慈禧太后一听不由大怒:"那德州知州是何人,竟敢如此放肆!"
"那德州知州倒没从中作梗。"看到慈禧太后发火,李莲英顿时心花怒放,"只是那赵新从中使坏。"
"他不是侍讲学士吗,怎的又与这事有瓜葛?"慈禧太后不解地问。
"他现在虽是侍讲学士,可以前却是德州知州,难道老佛爷您忘了?现在德州地方没人不怕他,就连那知州也要让他三分哩。"
这不是土霸王吗?慈禧太后一听大怒道:"传旨吏部,将那赵新与我革职查问!"
这可不行,送交吏部,我这好戏岂不就要漏了线?李莲英忙说道:"老佛爷,吏部阎老西作主,难免他不从中作梗。
依奴才看,不如革一儆百,直接将他革职了事。这已够对得起他了,单就当年杀害安总管一条罪名,就应将他来个诛灭九族,您说呢?"
他这一提醒,慈禧太后不由得想起安德海一事,遂道:
"好,就这样办!至于那侍讲学士的位子,你看派谁好些?"
"军机大臣刚毅之侄普廷,年岁轻轻,却饱读诗书,能诗善词,奴才看他倒是挺合适的。"李莲英就等着慈禧太后那去话,闻听连忙答道。
"既如此,先让他干着,如果真能尽心职事,过阵子再实授。"
"是,是。老佛爷真是高明,只有如此,才能为咱大清朝挑选真正的有识之士。不过,吏部那块,老佛爷您看……"李莲英唯恐阎敬铭作难,又道。
"这事你不用操心,难道这点小事我还做不了主吗?赶紧忙你的正事去。"
"是,是。奴才这就去,老佛爷放心就是。"
不费吹灰之力,便弄了个侍讲学士,虽说还是见习,可与实授又有何区别?刚毅叔侄俩内心可真是说不出的喜悦。自然,对于李莲英交待的事,更是加倍殷勤办理。
阳春的颐和园,山清水秀。
这日清晨,如毛细雨涮涮下个不停。慈禧太后正在乐寿堂西间昏昏沉睡,但听耳边传来一阵柔和的声音:"老佛爷醒来!老佛爷醒来!"睁开朦朦睡眼,瞧瞧跪在床边的李莲英,她开了口:"莲英,有什么事吗?"
"回老佛爷,今一早下雨了。"李莲英满面愁容道。
一听下雨,慈禧太后顿时来了精神:"这可太好了!让那些奴才手脚快些,呆会咱去西堤瞧瞧。"
"奴才是为正午放生一事担心,这天气……"
"这有什么,快去!"说着话,慈禧太后已按耐不住,自己穿起了衣裳。
"老佛爷勿动身,奴才这就去喊,这就去喊!"
五十余名太监官女足足忙活了大半个时辰,方为慈禧太后梳洗打扮完毕。再看她,真说得上是光彩照人,耀眼非凡:
身穿黄色绣龙衬衣,外套一件红色大褂,褂子前后心并两肩上,绣着四团金丝正龙,下绣五色彩水;凤冠上绣一十三只彩凤,并有珠翠流苏,凤冠的"垫子"上,镶满了大大小小的珠子;蓝宝石花绿玉手镯,钻石耳环,项挂丝线穿成的翡翠朝珠一百单八颗,就连云绣花鞋上也镶着明珠一十八颗。
"老佛爷吉祥!老佛爷吉祥!"
抬头一看,原来是挂在窗口的那只鹦鹉频频地叫着。慈禧太后满心欢喜,走上前引逗了一番,方移步出宫。
雨中的颐和园更有意思,更让人觉着新鲜!放眼望去,十七孔桥似一条玉带,又似一条飞虹,飞浮在昆明湖上。波光潋滟的昆明湖此刻虽是烟雨迷濛,却更有一番耐人琢磨的味道。烟雨迷濛中,聊律楚材祠、玉带桥、铜牛,一切都朦胧起来了,若真若幻若隐若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让人有种飘飘欲仙之感。慈禧太后禁不住深深吸了口气,这一切实在是太美了!
走过花草簇拥的长廊,经得雨雾笼罩中之石舫,不大功夫,西堤便扑入眼帘。
西堤是乾隆皇帝修清漪园时,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此堤与玉泉山两山组合,给人以远无边际之感。每至春季,柳条吐绿,桃花放红,更是彩色缤纷,宛若江南之西子湖畔。
没有石砌的湖沿,全是土堤草蔓。一排粗大的柳树半浸在水中,嫩绿的柳条上已生出许多红色的芽须来。垂柳一挂挂浸在水中,好似水中滋出来一般。一切都是鲜嫩新鲜的。
踩在柔软、润泽、凉爽的碧草上,身子都变得轻轻巧巧的。领略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象,慈禧太后顿觉年轻了许多,仿佛又回到了那梦绕魂牵的如画水乡,碧波荡漾的湖水、欢腾跳跃的水鸭、苍翠俊秀的芦苇,一望无垠的蓝天,芜湖岸边,一个烂漫无邪的小格格,正信步闲游……
"老佛爷,奴才在这专辟了个菜园,您看可意不?"就在这时,李莲英开了口。
多么好的景致,多么醉人的气氛,全被这一句话给破坏了。如果是往日,慈禧太后一定会大发雷霆;但今天她没有,因为今天的她年轻了许多。
抬眼望去,昆明湖西岸一片小菜园内,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顶花带刺的黄瓜、紫溜溜的茄子、粉扑扑的西红柿,翠莹莹的朝天椒,在雨中洗涮下,煞是好看,点点晶莹的雨水宛若明珠一般,看着就让人喜得慌。
"亏你想得出来,如此一布置,这园子可就更富生机了。"
慈禧太后高兴地说道:"你不知道,当年在芜湖时,我在油菜田、菜叶田里干过农活呢。"
看她高兴,李莲英忙凑上前,点头哈腰地说道:"老佛爷可真是无所不通哪!您瞧瞧,长得多喜人,老佛爷何不亲身摘俩下来。"
慈禧太后轻轻巧巧地走到西红柿架下,掰下一个又圆又大的,交给李莲英,又伸手摘下一个黄的来。
"老佛爷,这是西洋人传来的种,比咱中国这粉红色的可要漂亮许多呢。"李莲英不无得意地说到。
"你……"慈禧太后听了他的话,忍不住咯咯笑了起来,"我说你呀,吹牛皮都吹不到点子上。"
这是怎么了?李莲英张着大嘴,愣愣地看着慈禧太后。
"这西红柿不论红黄,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要不怎会叫西红柿?"
"嗯……奴才今才算长了见识,我还认为那粉红色是咱中国的,黄的是外国的,嘻嘻……"李莲英怯怯地说道,幸亏今人少,不然他可就要"大显身手"了。
"你呀,不只是这西红柿,那些洋葱、土豆,甚至连咱吸的那烟,都是西洋的,其实西洋如不老欺侮人,我还真想去外边看看,开开眼界呢。"
"是,是。老佛爷您这么一说,奴才才明白过来。"
就在这时,远处一人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你道谁呀?李三顺!自从上次慈禧太后回宫,他便留了下来,张罗着园子的事,真可以说得上是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俗话说的好:乐极生悲!就在快至跟前时,不想脚下一滑,李三顺顿时摔了个狗吃屎。看他如此狼狈样,慈禧太后忍不住又是一阵大笑。
"三顺,什么事使得你这般着急呀?"
李三顺顺势跪在地上,磕头答道:"老佛爷,今日大喜哪!"
"嗯?喜从何来?"
"回老佛爷,'黄精灵'今天生了!"
"是吗?快说生了几只?"听了李三顺的话,慈禧太后脸上不由浮现出喜悦的光采,忙催问道。
"两只,一黑一白,可好看呢。"
这"黄精灵"是什么呢?就是魏宝华那条性情机警的哈巴狗!慈禧太后养狗成癖,闻得这一消息,自然是满心欢喜。
当下便带着李莲英等人兴冲冲奔御犬厩而来。
御犬厩设在万寿山山腰,仿佛一座小小的宫殿,甚是华丽。早已守候在门口的太监望见慈禧太后近前,一声呐喊:
"老佛爷驾到!"但听一阵骚动过后,几十条狗个个穿着五彩斑烂的绸衣,"汪!汪!汪!"一拥而出。整齐的摇着尾巴,表示迎驾。李莲英向那太监呶呶嘴,那太监一声高喊:"起立!"
霎时,一群狗一齐扬起头,高抬前脚,只用后脚站立起来。
"给老佛爷拜拜!"太监又是一声令下,这些狗立即前脚合拢,一上一下向慈禧太后作揖。这一精彩表演,直逗得慈禧太后前仰后合,笑声不断。
"莲英,这都是你的功劳了!"慈禧太后笑着开了口。
"奴才不才,老佛爷过奖了。"
慈禧太后不无感慨道:"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是动物中最通人性、最忠实于主人的,为主子上刀山、下火海亦不在乎,着实让人佩服。有句典故'狗有湿草之仁'你知道吗?"
歪打正着,这句话凑巧赵树宜给李莲英讲过。当下只听他说道:"奴才知道。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李信纯被其所养之犬'黑龙'从火中救出之事。"
"不错。狗尚且如此,可人呢?唉,有时候这人还真不如条狗呢。"
"是,是。老佛爷说得对极了。奴才愿作老佛爷的犬,一生一世服侍老佛爷。"李莲英闻听急忙跪地答道。
"起来吗!你呀,可真会服侍人。"慈禧太后听了他的话,内心真是无比的舒畅,如此奴才,哪能找出第二个来?
走近狗屋,李三顺吩咐小太监搬出来个铺着绸缎被的竹筐。慈禧太后近前观看,只见毛色黄亮,双目有神的"黄精灵"悠闲地躺在绸缎被上,两只毛葺葺的小狗,一黑一白,正依偎在母亲怀中,贪婪地吸吮着乳汁。
"老佛爷,您给它们取个名吧?"李莲英见机又凑上前去,嘻皮笑脸道。
"好。这黑的叫'黑豹',白的呢,就取名'白雪',你说怎样?"
"妙,太妙了!黑豹,黑色的豹子,矫健机警;白雪,洁白如雪,性情柔顺。啧啧……简直太妙了!"
"瞧瞧你这嘴,可真是越发出息了!"慈禧太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了。
复欣然观赏一番,慈禧太后方离开御犬厩,攀山而上,来到雄踞万寿山顶的智慧海,一班王公大臣早已在此跪地迎候。
智慧海,座落在佛香阁之北,万寿山中峰山顶。建于清乾隆年间,以颂扬佛的智慧如海而得名。这是一座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的"无梁殿",外形为仿木结构建筑,顶为大式歇山。外部用黄绿琉璃瓦装饰,顶部则间以紫、蓝等色,外墙壁琉璃砖上满刻观士音佛像。整个建筑色彩富丽和谐,造型朴实凝重。左右望去一片葱笼,繁花似锦,比起上次来时风光更为动人。
智慧海殿前早已摆好许多鸟笼子,黄雀、画眉、百灵等各种各样的小鸟一万只,在笼子里面叽叽喳喳,扑扑棱棱,好不热闹。慈禧太后点点头,会心地笑了。
"时辰已到,乞请老佛爷放生!"李莲英毕恭毕敬,跪地说道。
慈禧太后轻移莲步,走上前去,示范性地亲自放了十来笼,然后由太监们代劳。一时间满天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放到最后一批时,慈禧太后惊讶地发现,鸟儿们始终不曾远去。
正想开口询问,但见那些鸟儿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后,又陆续飞回鸟笼之中。放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这种场面,慈禧太后还是头一次见到,不由得大喜,急忙问李莲英:
"莲英,这是怎么回事,怎的这些去而复返?难道它们不知道遨游于无垠之天际更自由自在吗?"
"回禀老佛爷,"李莲英满脸得意之色,跪地答道,"这些鸟儿,一定是被老佛爷的皇恩大德所感动,它们感恩戴德,故不忍离去。老佛爷德及禽兽,才有这样的吉祥佳瑞之兆出现。恭贺老佛爷万寿无疆!"
慈禧太后不是笨蛋,这会她怎能不晓得鸟是早已驯熟了的?她早年还是小家碧玉作"姑奶奶"的时候见过这些玩意儿。当然,她也晓得此乃李莲英讨好她的一番苦心。看看众人,只有孙毓汶、刚毅、立山等人面露奴颜频频点头。这可如何是好!众目睽睽之下,倘若我将这过于明显的恭奉之词笑咪咪地接受下来,岂不被众人心中嘲笑?想到这里,只见慈禧太后故意沉下脸来,训斥道:
"你这胆大的奴才,你以为我不知道这是你在捣鬼,将那驯熟的鸟儿拿来与我放生!平日里待你不薄,怎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愚弄于我?来人!给我拉下去,重责四十!"
此语一出,一班王公大臣们都惊呆了,觉得李莲英本是太后的心腹宠儿,不知这是演的什么戏,也许是杀鸡给猴看吧!忽拉一下纷纷跪在地下,给李莲英求情道:"太后息怒,李总管忠心耿耿孝敬太后,他是不会哄骗太后的。"
"是吗?"慈禧太后故作诧异道。
跟随慈禧太后几十年的李莲英,对她的秉性能不了如指掌吗?只见他从从容容地跪在慈禧太后面前道:"回老佛爷的话,奴才有几颗脑袋,敢来愚弄老佛爷?这实实在在是老佛爷皇恩如海,恩泽山川,拳拳之心乃于禽兽,方使得天降吉祥。倘若奴才有半点欺瞒老佛爷之处,但请老佛爷责罚,奴才绝无半句急言。不过,老佛爷降罪之前,奴才仍有个请求。"
"说!"慈禧太后冷冷地说。
"老佛爷,自古以来,有驯鸟的,却从来没有能训练鱼儿。如今湖畔尚有百桶大鲤鱼待放,老佛爷如若不信,可移驾一观,看看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祥瑞;如果没有,请老佛爷再降罪不迟。"
慈禧太后听完,见王公大臣又都替李莲英讲情,也就顺坡下了驴:"好,先把鱼儿放生试试看。"
一行人沿梯而下,越过牌楼,来到昆明湖畔。此时细雨已住,太阳也露出了它那红通通的笑脸;阳光照耀下的昆明湖,更显波光潋滟!
湖畔,一百桶大鲤鱼正待放生,但见金鳞红翅,鲜活蹦跳,惹人喜爱。慈禧太后走上前去,细细看了一遍,然后说了声:
"放!"
小太监们一齐动手,把那一百桶鲤鱼一一倾倒在昆明湖中。
众人站在岸边,眼睁睁的盯着水中的鲤鱼,只见那一条条鲤鱼逃生之后,好不快活,尾巴一摇,疾疾游去。昆明湖面微风阵阵,泛起层层涟漪,放生后的鲤鱼顿时无影无踪。慈禧太后内心不由一紧,话已出口,想要收回是万万不能的!
"快看,老佛爷快看,鱼儿回来了!"
听到喊声,慈禧太后忙定眼望去。怪了,那些金色大鲤鱼象听了什么命令一样,此刻正一律头朝岸边排成横队。整整齐齐向岸边游来。
待至岸边,只见那些鱼儿头向慈禧太后,嘴里咕嘟咕嘟吹着水泡,尾巴摇着,两只拨翅一摆一摆好似朝拜一般。人们都看呆了,紧接着誉美之词响彻云霄,慈禧太后顿觉飘飘然然,喜不自禁。
再看此时的李莲英,更是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只见他急步上前,开口说道:
"奴才恭喜老佛爷,贺喜老佛爷!老佛爷皇恩浩荡,天降吉祥,放鸟鸟不远飞,放鱼鱼儿朝拜,这可是前所未有之祥瑞啊!"说到这里,李莲英忽跪倒在地,高声喊道:
"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一班王公大臣见状,亦纷纷跪倒在地,真真假假随声附和:
"老佛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着众人的恭维,慈禧太后喜得如醉如痴,当即摘下自己那挂一百单八颗的翡翠朝珠,赏与了李莲英。众人又是一阵高呼万岁。
这鱼儿朝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莲英接受那普廷的主意,在岸边水中布下无数的小纱包,小纱包里不断漏出万千上万的鱼虫,在岸边形成一条鱼儿的"美食街",那些在水桶里饿了好长时间的鱼儿,一经放出,自然争先恐后觅食纱布袋中钻出的鱼虫,故而千头攒动,看起来似乎在朝拜一般。可笑这种瞒天过海的鬼把戏,竟引出了对慈禧太后的一片"万岁"声!为了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李莲英可真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
一、李莲英的脑袋系在慈禧的腰带上(1)
"奴才的脑袋,日夜系在主子的腰带上。"……李莲英舍身忘我地亲口为老佛爷尝试"洋药片",是本来就拥有一片忠心赤胆,还是为了让系在主子腰带上的脑袋更牢固一些?
这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过地平线,在云海里忽隐忽现的,有时把云彩染得通红,有时又从云缝里透出几缕血红的阳光,照得云缝也好像成了一个血红的缺口。柔和的轻风吹过大街两旁的垂柳树,垂柳枝便袅娜地摇动着,又吹到早起的行人的脸上,使人觉得痒痒的,也挺舒服。
这时,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前面却早已站着黑压压一大群人。一个为首的太监吆喝着手下的十几个小太监以及宫里的两个御医,正在对经过神武门进入紫禁城的人员进行认真的检查。检查完一个,放行一个,然后再接着检查第二个、第三个……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呀?"一些好事的人围上去,见在被检查者当中,不时有被拦住不让放行,并且垂头丧气又回去的,便好奇地互相询问着。
"你不知道现在正流行一种恶性疟疾吗?"
"当然知道。听说已经有好多人得了,莫非他们和这有关系?"
"当然有关系。"
"大概他们是在检查疟疾病患者吧?"
"你还算是聪明。不过,你说的也不全对。确切地说,他们是在检查带有疟疾病隐患的人。一经查出来,就不再让进宫,一直到病好了为止。"
"为什么?"
"怕传染别的人呗。你想想,当今皇上和老佛爷都住在紫禁城里,传染上了他们,那还行吗?"
"嘿!你认识那个人吗?"一个人指着那个为首的太监问另一个人道。
"不知道。看他那个派头,来头还不小。他是谁呀?"
"告诉你吧,他就是当今太监总管李莲英最得力的干将,名字叫作李三顺的。"
"呀,好家伙!原来是他!"
"嘘!小声点!你长几个脑袋,不想活了是不是?让他听见还能有你的命吗?"
"……"
这种恶性疟疾的发源地是印度旁遮普省的一个极小的村子。它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并且传染速度非常之快。如果在空气流动好的情况下,一天可传染上百里,甚至几百里。自那个小村子里发现首例患者以来,这种恶性疟疾便迅速地在印度传染开来,不到一个月,便蔓延到了整个印度,又从印度蔓延到整个东南亚一带。再以后又通过夏季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迅速蔓延到我国南方一带。一个月以后,在京城也发现首例疟疾病患者,此后便经常不断地出现。
这种恶性疟疾的特点是感染以后,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长,并且发作剧烈。一般在感染以后,发作之前,通常要持续十几天;而一旦发作起来,症状虽和平常的那种疟疾差不多,但剧烈程度要比平常的那种疟疾可怕。它发作起来忽冷忽热的,冷起来让人感觉好像是进入了三九寒冬,钻到三层被子下面也会让人瑟瑟发抖;而一旦热起来,又会让人感到好像是进入了酷暑盛夏,让人恨不得能从身上扒下一层皮来以放出一点热量。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种冷和热都是出自人体内部,根本不受外界气温高低的影响。这样得一直持续一个月,真是让人吃不成饭,睡不好觉,求生不得,求死不忍。病人如果被料理得好的话,虽不至于被夺去生命,但一个月下来,也会让人骨瘦如柴的。所以京城出现这种病以后,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扬扬地议论开来。
"听说这种病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印度那个地方是白骨累累,几乎十不存二三了。"一个戴着厚厚老花镜的人说,看样子是个教书的先生。
"哎呀,你们不知道他们得这种病的人的那种惨状,真是好吓人!我如果得了这种病,宁愿立即去死,免得呆在世上活受罪。"一个上了点年纪的人耸耸肩,用一种几乎颤抖的声音说,大概是亲眼看见过这种病人。
"听说现在京城也流行开了,咱们到别的地方去躲一下,也许能躲过这一场灾难,"一个小伙子慢吞吞地说,神情很沮丧,但流露出对生的渴求,"总比呆在这里等死或活受罪强吧?"
"你别做梦了,现在到处都在流行这种病,你还能往哪躲?
躲过去初一,你能躲过去十五?躲了和尚你还能跑了寺?听天由命吧!"一个看似见过大世面的中年人满不在乎地说,但脸上却有一种茫然的神情。
小伙子垂下了头,不吭声了。
……
这么大的一件事,住在紫禁城里的那些人当然不会不知道。先是在宫女和小太监们中间议论纷纷的,后来便渐渐地传到了李莲英的耳朵里。"莫非是别人在算计我?"李莲英暗暗地想,很想闹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把李三顺给找了来。
"三顺,这几天宫里议论纷纷的,你都听说了吗?"李莲英问道。
"听说了一些,但不知道师傅说的哪一件?"李三顺眨巴着一双狡黠的眼睛瞅着李莲英,不明白李莲英到底又在外面听说了什么。
"就是那什么病什么病的那一件。"李莲英在椅子上欠一欠身子,说道。
"回师傅的话,小的不敢妄言。"李三顺答道。宫里早就立下的规矩,是不准胡乱造谣的。抓住了造谣者,是要受到杖责的。
"但说无妨。"
"是这样的,"李三顺见李莲英这样说才慢慢答道,听说外面正闹一种传染病,叫什么恶性疟疾,是从印……印……,好像是印度传过来的。这种病发作起来很厉害的,听说得发作一个月左右,得病的人即使不死听说也会是大伤元气的。"
"外面已经有多少人得了这种病?"李莲英又问道。
"听说已经有上百号人得了。因为来得突然,药铺里一时也没有什么药能治这种病的。"李三顺答道。
"是不是死了人?"李莲英继续问道。
"暂时还没听说死人。发作一个月就自动好了。不过……
一个月下来,得病的人都是骨瘦如柴的,好不吓人。"李三顺一边回答,还一边比划着。
"你先下去吧,"李莲英摆一摆手,对李三顺说道,"以后再听说什么事情随时回来向我报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