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剑桥中国隋唐史

_56 崔瑞德 (美)
子转交给他,由他处死,从而在896年解决了问题。既会使用任何策略,又
控制着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这使任何其他中国节度使都不能向他挑战,尽管
有些人能够摆脱他的控制。可是,他所建立的王朝存在不到20年,在923
年便为中国的主要外族沙陀突厥以优势力量所灭;对沙陀突厥令人注目地取
得对中国北部的统治,我们必须概括地加以论述。
李克用和中国北部的外来占领
有些寻求解释唐朝政权崩溃原因的学者,特别强调唐王朝允许主要是来

自内蒙古的外来民族占领北中国的规模。当然,以此作为唐朝崩溃的主要原
因是荒谬的,唐王朝的生命由于外来的干预而得以延长的事实就很容易说明
这个问题。但是唐朝结束时,外族存在于中国北部的规模仍是一个很重要的
发展。
唐代后期北方沿边的局势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于这一地区汉人和非汉
人民族混合方式的实际状况所知甚少。可是我们知道,在有些地区,包括关
中在内,有数量极大的非汉族居民。长城以内中国北部的其他地区已全部或
部分地落在外族战士手中,虽则我们还无法证实是否还有大量非汉族移民随
同移入。从纯粹的种族角度来说,外来民族在北中国的分布规模是值得注意
的。那里有重新定居的吐谷浑人和党项人、铁勒族和契丹族、鲜卑族和回鹘
族。但这一时期尤为重要的却是沙陀突厥人,他们继回鹘人之后成为内蒙草
原的主要力量,并已成为中国本部以内的一个主要因素。
沙陀突厥于唐朝统治的最初数十年中即见于记载,当时他们是西突厥最
东边的部落,生活在远离中国本部以西的地方。8世纪初,吐蕃人的攻击把
他们向北赶到靠近巴尔喀什湖的地区。8世纪中叶,沙陀臣服于回鹘,并和
回鹘一起派遣军队协助唐朝镇压安禄山的叛乱。8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不
再为回鹘效忠,大约有七千“营帐”移归吐蕃统治。他们经常参与吐蕃人蹂
躏中国领土的活动,其中有许多人定居在甘肃中部。可是,他们和吐蕃人之
间发生了严重的倾轧,在808年,三万沙陀人决定归附中国,吐蕃追逐并杀
死了他们许多人,但大约有一万人为灵州节度使范希朝安置在盐州 (关中中
部),一个较小的700人集团则被安置在位于关中以北鄂尔多斯沙漠地区的
③ 《资治通鉴》,卷257 第838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60 第8489 页。
② 见刘掞藜:《唐代藩镇之祸可谓为第三次异族乱华》,第821—858 页。
----------------------- Page 473-----------------------
振武。809年,范希朝奉命守卫太原,他带了1200名沙陀士兵同行,在816
年范希朝战胜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时,这些士兵起了主要作用。另一个小的集
团则归河南的忠武节度使节制,817年曾使用于生死攸关的和成功的淮西战
役。在此以后,他们的命运就不清楚了。①
可是,沙陀突厥的主体部分并没有卷入中国内部的这些早期的战争中
去,而是继续留在山西北部。在869年对付庞勋的战争中,他们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紧接着唐朝赐予他们的首领朱邪赤心国姓。其后他以李国昌知名
于世,在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位沙陀首领继续巩固他对山西北部
的控制。唐王朝立即对沙陀入侵的可能性产生了忧虑,于是使用正规军和民
间武装加强了它自己在山西中部的防御。从878至880年唐王朝连续向太原
派了六名节度使,但都没有在遏制沙陀入侵方面作出任何成绩。880年朝廷
最后派一名前宰相前往太原,他带着一批精选的官员,还有来自洛阳的增援
部队,在880年中期中国人成功地恢复了对山西边境地区的控制。可是,很
快朝廷就被迫答应赦免沙陀诸首领,要他们在从黄巢手中收复京师以及在最
后攻打黄巢时能给予协助。
与黄巢作战的沙陀首领是李国昌之子李克用。早些时候他曾参加对庞勋
的战斗,并曾在唐朝都城长安寄住过,887年他被任命为他父亲的沙陀军的

副统帅。他立刻加紧了对北方边境的控制,直到中国人被迫加强防御来对抗
他的侵蚀为止。
李克用尽管在对付黄巢时打了许多胜仗,但他似乎并不想在已经占有的
疆土以外谋求任何土地。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他在河东地区的根据地是容
易防御的,而且在一个地方分权和地方战争频繁的时期,此地是建立一个独
立政权的理想基地。李克用很轻易地便挡住了政府在890年对他的征讨;他
的力量在以后的10年稳步增加,和他的敌手朱温的日益增长的力量并驾齐
驱。895年,他已能指定自己的人选为河北北部卢龙节度使,并一度从那个

物产丰富的地区正式地征收赋税。 10年以后,在905年,李克用和从满洲

老家带着70000骑兵到山西北部的契丹首领阿保机联盟。这一联盟标志着沙
陀突厥和契丹之间紧密联系的开始,并且一直延续于整个五代时期,同时也
使满洲南部的民族越来越多地卷进中国的事务之中。
在10世纪最初的数十年,沙陀突厥的力量继续增长。经过多年的战斗以
后,他们成功地征服了朱温的梁国,建立了自己的后唐王朝,宣称自己是唐
朝的合法继承者,并采用了许多唐朝的政策。后唐的统治只有十余年,到937
年为止,但是这段时间内它成功地建立了对中国北部和西部的控制,征服了
在朱温统治时一直保持独立的齐国 (关中西部)和蜀国(四川)。因此,这
个国家在合并中国北部政权方面标志着一个意义特别重大的阶段,也是由宋
朝完成的统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后唐崩溃以后,沙陀在山西依然保
持着一个独立的实体,即十国之一的北汉国。直到979年为中国人收回为止,
① 关于唐代初期和中期沙陀活动的详尽记述,见章群:《唐代降胡安置考》,载《新亚学报》,1.1 (1953
年),第311—312 页。
① 详细情况见莫莱: 《从北魏到五代时期的吐谷浑》,第196 页注。
② 见《资治通鉴》,卷261 第8505 页。
③ 关于李克用与阿保机之间联盟的详细研究见陈述:《阿保机与李克用结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
载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1 (1936 年),第79—88 页。
----------------------- Page 474-----------------------
这个地区被突厥人统治了一百多年。
十世纪的诸独立国:十国
地区割据和文化差异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来没有像政
治极端分裂的唐代后期那样明显。在山西的突厥统治者与河北、河南的中国
节度使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斗争中,华北的割据界线显得非常明确。尽管在9
世纪末10世纪初这两个集团是权力的主要竞争者,但它们的斗争不是孤立地
进行的。在中国其他地方,唐朝权威的崩溃导致了一些地区国家的形成,每
一个国家有它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的特性,同时它们在从唐末到宋朝的逐步过
渡中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独立国被总称为十国,其中最有名的和最持久的出现在中国中部和
南部。第一个国家出现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在那里9世纪50
年代后期曾爆发第一次重要的反王朝的叛乱。董昌的短命的罗平国是在杭州
地区组织起来镇压盗匪的民团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见前文),它便是
这些国家中的第一个。前面已经谈到,它于921年为吴越国所继承,此国是
由团伙头目转而成为民团首领的钱镠建立的,他牢固地控制了浙江的绝大部
分。吴越国的北方和西方是富庶和繁荣的吴国,由“起微贱”的杨行密于902
年建立。它是直接以唐朝将军高骈在淮南建立的政权为基础的。吴国最后据
有广大的领土,中心在长江下游三角洲,但是向北方和南方都伸展得很远。①
闽国在926年正式形成,但事实上它的统治早在893年已经控制了福建;

而在10世纪上半期,福建在闽国统治下具有丰富的和多种多样的文化。在
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个地方军阀刘隐在896年取得了对广州的统治。918
年,他的儿子刘宣布建立南汉国,其领土包括唐朝岭南道的绝大部分。在
数十年间南汉的财富日益增加,扩张也越来越厉害,但在10世纪中期它的力
量先后被一批残忍的和腐败的统治者所削弱,因而无法与宋朝军队对抗;宋
军于971年攻下广州。③
这些南方的地区政权在它们所统治地区的地方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
且在907年唐朝统治正式结束以前和以后的年代的中国地图上也占有突出的
地位。可是,还有一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研究却更为有趣,因为它的历史甚至
与唐朝崩溃的准确的原委有更直接的关系。这个国家就是由王建于907年在

四川建立的前蜀国;王建的经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最不同寻常的。他的外表
威风凛凛,起初是一个农村窃贼 (一件永远不会被忘记的事实),然后受招
募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将领手下的士兵,最后为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收为
养子。当僖宗第二次流亡时田令孜被废黜之后,王建于889年被任命为西川
(四川西部)节度使,到901年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统治者,以成都为都
① 见罗伯特·克龙帕特:《唐代的南方复兴:稳定江淮地区的计划、政策和外交》,加州大学(伯克利)
未发表的博士论文,1973 年,第54 页及有关各页。
② 见E.H. 肖孚:《闽帝国》(拉特兰,弗蒙特,1954 年)。
③ 关于南汉国,见肖孚:《南汉国史,根据欧阳修的〈五代史〉第六十五卷》,载《人文科学研究所二十
五周年纪念文集》 (京都,1954 年),第339—369 页。
④ 关于他的经历,有用英文写成的有用的概略,见冯汉镛:《永陵王建(847—918 年)王陵的发现和发掘》,
载 《美国中国艺术学会档案》,2 (1947 年),第11—20 页。
----------------------- Page 475-----------------------
城。从许多方面看,他的政权是唐朝在一个地区基础上的统治的扩大和延续。
他得到许多唐朝官员的协助,其中最杰出的是名诗人韦庄;韦庄以唐朝制度

和礼仪为基础制定了一套正规的管理制度和仪式。韦庄还试图在小范围之内
以大唐都城长安为榜样来建设王建的都城成都,甚至城内的坊的名称也有许
多是相同的。王建在四川的正统性政权成了艺术家和诗人的一个重要的避难
场所,更不用说那些能够从北方的残酷战争中逃脱的唐朝官僚阶级成员了。
他的政权是这些岁月中最稳定和最安宁的一个。
十国构成了我们描绘的唐末中国权力新结构的最后部分。尽管其中任何
一个国家都没有机会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但它们全都在由宋朝完成的政治
统一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885到907年之间,大约50个道的政权合并
成了12个地区性国家。
但是,十国的重要意义超出了政治统一的内容。宋代中国的许多特征,
例如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南中国沿海的大量海外贸易和新的文人阶层在
东南的集中,都应追溯到十国统治者所实现的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
如果说宋代中国的许多特征是和十国相联系的,那末它的另一些特征则
是和中国北方的发展有关,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作了简单叙述。中国西北部
丧失了它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这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唐朝统治最后数十年的
实力消耗与无休止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在宋朝统治下这种地位再也没有恢复
过来。宋帝国的力量在唐朝正式结束以前就已牢牢打下了政治和军事基础,
这主要是由朱温及其继承者完成的。最后,使宋朝统治感到苦恼的持久的和
最后处于压倒优势的外来威胁,显然起源于唐代后期的军事上的虚弱,以致
中国人在许多年中失去了对中国北部这一广大而且至关紧要的地区的有效控
制。后记
剑桥历史丛书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这套丛书之一的《剑桥中国史》
已出各卷国外书评予以肯定。本书为第三卷,论述隋唐时期历史。
本书各章的译者分别为:杨品泉 (第一至第二章、第六至第八章),张
书生(第三章、第九章),索介然(第四章),胡志宏(第五章),陈高华
(第十章)。全书由张书生、杨品泉总校。李斌城同志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
前言,详细地论述了本书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这对读者
很有帮助。谢亮生同志对全书的译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① 见江聪平:《韦端己诗校注》(台北,1969 年),第2 页。
----------------------- Page 476-----------------------
表1隋帝及其在位期
名号 在位期 年号
文帝 581—604 开皇 581—600
仁寿 601—604
炀帝 604—617 大业 605—617
恭帝 617—618 义宁 617—618
详细情况见慕阿德: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公元前221年至1949年)》 (伦敦,1957
年),第34页。
表2唐皇室家系简表
高祖 (566—635年,在位期618—626年),生22子,长子李建成(619—626年为太子),
次子太宗。
太宗 (599—649年,在位期 626—649年),生14子,长子李承乾(635—643年为太子),
九子高宗。
高宗 (628—683年,643年为太子,在位期649—683年),生8子,娶武后则天 (在位期
690—705年),长子李忠 (652—656年为太子),五子李弘 (656—675年为太子),
六子李贤 (675—680年为太子),七子中宗,八子睿宗。
中宗 (656—710年,680年为太子,在位期684年;698年又被立为皇储,705—710年复
位),生4子,三子李重俊 (706—707年为太子),四子李重茂 (710年在韦后控制下
作为温王执政)。
睿宗 (662—716年,684—690年在武后控制下执政;710—712年复位),生6子,三子
玄宗。玄宗 (685—762年,710年为太子,在位期712—756年),生30子,次子李
瑛 (715—737年为太子),三子肃宗。
续表
----------------------- Page 477-----------------------
肃宗 (711—762年,738年为太子,在位期756—762年),生14子,长子代宗。
代宗 (727—779年,758年为太子,在位期762—779年),生20子,长子德宗。
德宗 (742—805年,764年为太子,在位期779—805年),生11子,长子顺宗。
顺宗 (761—806年, 779年为太子,在位期805年),生23子,长子宪宗。
宪宗 (778—820年,805年为太子,在位期805—820年),生20子,长子李宁(809—
811年为太子),三子穆宗,十三子宣宗。
穆宗 (795—824年,812年为太子,在位期820—824年),生5子,长子敬宗,次子文
宗,五子武宗。
敬宗 (809—827年,822年为太子,在位期824—827年),生5子,长子李成美在839—
940年为太子。
文宗 (809—840年,在位期827—840年),生2子,长子李永在832—836年为太子。
武宗 (814—846年,在位期840—846年),生5子。
宣宗 宪宗之十三子 (810—859年,在位期846—859年),生12子,长子懿宗。
懿宗 (833—873年,在位期 859—873年),生8子,五子僖宗,七子昭宗。
僖宗 (862—888年,在位期873—888年),生2子。
昭宗 (867—904年,在位期888—904年),生10子,长子李裕(897—904年为太子),
九子哀帝。
哀帝 (892—908年,在位期904—907年)。
本表所列为在位的皇帝及未继皇位的太子。其他诸王有被授予太子称号作为哀荣的,
实际上不是太子。
表3 唐代诸帝及其在位期
----------------------- Page 478-----------------------
帝王名号 在位期 年号
*
高祖 618—626 武德 618—626
太宗 626—649 贞观 627—649
高宗 649—683 永徽 650—655
显庆 656—660
龙朔 661—663
麟德 664—665
乾封 666—667
总章 668—669
咸亨 670—673
上元 674—675
仪凤 676—679
调露 679
永隆 680—681
开耀 681—682
永淳 682—683
弘道 683
中宗 684+ 嗣圣 684
(武后控制下的朝廷)
睿宗 684—690 文明 684
(武后控制下的朝廷) 光宅 684
垂拱 685—688
永昌 689
载初 689—690
武后则天 690—705 天授 690—692
周“朝” 如意 692
长寿 692—694
延载 694
----------------------- Page 479-----------------------
续表
证圣 694—695
天册万岁 695
万岁登封 696
万岁通天 696—697
神功 697
圣历 697—700
久视 700—701
大足 701
长安 701—704
中宗复位 705—710 神龙 705—707
景龙 707—710
少帝 710+ 唐隆 710
(韦后控制下的朝廷)
睿宗复位 710—712* 景云 710—712
太极 712
延和 712
玄宗 712—756* 先天 712—713
开元 713—741
天宝 742—756
肃宗 756—762 至德 756—758
乾元 758—760
上元 760—761
元 761—762
代宗 762—779 宝应 762—763
广德 763—764
永泰 765—766
大历 766—779
德宗 779—805 建中 780—783
兴元 783—784
贞元 785—805
*
顺宗 805 贞元 805
----------------------- Page 480-----------------------
续表
永贞 805
宪宗 805—820 永贞 805
元和 806—820
穆宗 820—824 长庆 821—824
敬宗 824—827 宝历 825—827
文宗 827—840 太和 827—836
开成 836—840
武宗 840—846 会昌 841—846
宣宗 846—859 大中 847—859
懿宗 859—873 咸通 860—873
僖宗 873—888 乾符 874—880
广明 880—881
中和 881—885
光启 885—888
文德 888
昭宗 888—904 文德 888
龙纪 889
大顺 890—892
景福 892—893
乾宁 894—898
光化 898—901
天复 901—904
天祐 904
哀帝 904—907 天祐 904—907
·退位 +被废
详细情况见慕阿德:《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公元前221年至1949年)》(伦敦,1957
年),第54—62页。关于详细的历法,见平冈武夫:《唐代之历》(京都,1954
年)。
表4 皇室的联姻关系
----------------------- Page 481-----------------------
表5唐代的度量衡制
----------------------- Page 482-----------------------
(1)长度
10寸=1尺 (略少于1英尺)
5尺=1步 (双步度)
10尺=1丈
1800尺=1里 (接近1/3英里)
(2)面积
1亩=宽1步×长240步的狭长地带 (接近0.14英亩)
100亩=1顷(接近14英亩)
(3)容量
3升=1大升 (标准容器单位)
10大升=1斗
10斗=1斛
(4)重量
3
4
1斛=1石 (接近1 蒲式耳)
3两=1大两 (标准单位)
1
2
16大两=1斤 (接近1 英磅)
(5)布
1匹丝=宽1.8尺×长40尺
1段麻=宽1.8尺×长50尺
详细内容见S.巴拉兹:《唐代经济史文集》,载《柏林东方语言通报》,63(1933
年),第49页以后。
----------------------- Page 483-----------------------
首页 上一页 共5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