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剑桥中国隋唐史

_55 崔瑞德 (美)
孜对朝廷的有力控制这一具体目标之外,这也是在一个多世纪中皇位继承问
题第一次摆脱了宦官的控制。崔安潜是田令孜控制政府时比较著名的受害者
之一,他代表在皇帝逃离京师以后逃往河中的朝廷官员,写信赞成废黜僖宗。
另一个重要的支持表态来自高骈,他承认新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力促李煴登
基。朱玫还派使者前往长江地区和河北的其他重要节度使处。大多数人保证
承认新的朝廷。①
886年阴历四五月间,两起重大的发展使情况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一
是田令孜决定自动放弃他在流亡朝廷中的位置。他任命自己为西川(四川西
部)监军使,并离开了僖宗,西川这时仍由他的兄弟陈敬瑄控制。田令孜的
离开朝廷,大大缓和了局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僖宗朝就结束了宦官的统治。
田令孜的老对头杨复恭现在接管了他的职务,杨复恭把田令孜的伙伴(包括
王建将军在内)都放逐到外地,有的到四川,有的到贵州北部。第二起重大
的发展是朱玫与李昌符之间的分裂,虽然他们原来共同策划过立李煴为帝。
当李昌符觉察到朱玫企图个人垄断权力时,便撤消了自己的支持,并开始和
流亡的皇帝谈判,要求授以高级官职,僖宗当然立刻答应。
朝廷迅速利用这些发展。现在王重荣所讨厌的田令孜已经离开朝廷,它
便派使者到河中去,想取得王重荣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强有力的河东的
沙陀节度使李克用拒绝支持朱玫。对李克用来说,一个软弱的僖宗回到京师
继续主持礼仪,较之让朱玫那样强大的节度使控制一个傀儡皇帝更有吸引
力。因此李克用同意与王重荣和杨守亮(宦官杨复恭的义子,新近被任命为
金商[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这三位节度使的联盟使僖宗终于有可能回到
京师。
朱玫不顾联合起来反对他的占压倒优势的力量,仍于886年阴历十月立
李煴为帝。杨复恭代表皇帝传檄京师周围地区,宣称任何可能带着朱玫首级
来归的人,将被任命为节度使。朱玫手下的一个将领王行瑜带着军队从凤州
回到京师,在一场短促的战斗以后杀死了朱玫和朱玫手下党羽数百人。获胜
的士兵们随即放肆起来,在城市中到处抢劫和屠杀,进一步增添了长安居民
的苦难。
许多在朱玫当政时接受了官职的人和僭位的皇帝一起逃往河中,寻求王
重荣的不可靠的保护。王重荣立即将他们中的大多数处死,其中包括不幸的
李煴,他的首级送往在兴元的流亡朝廷。皇帝下令,朱玫当政时的宰相和所
① 关于朱玫和他试图将一个僭越者安置在皇位上一事,见栗原益男:《朱玫之乱》,载《和田博士古稀纪
念东洋史论丛》(东京,1961 年),第373—382 页:朱玫传记见旧唐书》,卷175 第4548 页;《新唐书》,
卷224 下第6404—6405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6 第8334—8335 页。
----------------------- Page 465-----------------------
有接受官职的人都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①
在朱玫被杀和他的权力被根除以后,僖宗回到京畿区,但没有到长安,
因为长安被接连的占领和抢劫蹂躏得不像样子,实际上处于一种无政府状
态。887年阴历三月,僖宗到达关中西部的凤翔,在那里他仍处于节度使李
昌符的“保护”之下;李昌符新近为了得到皇帝的任命转过来断绝了对朱玫
的支持。李昌符希望利用朝廷在凤翔的机会剥夺它的剩余财富和权力,但是
他的野心很快导致了自己的毁灭。887年阴历六月,李昌符的士兵和皇帝的
军队交战。李昌符袭击并企图焚烧皇帝的“行宫”,在凤翔的街道上双方之
间更是恶战一场。李昌符遭到失败,被赶出凤翔,两个月后在一次短促的讨
伐中被杀。领导了对他的讨伐的前神策军军官李茂贞代替他当了凤翔的节度
使。
僖宗回到京畿区,在这一地区的凤翔和其他地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杀
死朱玫的王行瑜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对于力量大为削弱的王朝来说,这个职
位现在的重要性比平常要大得多。后来当昭宗继位时,他和李茂贞成为十分
重要的人物,虽则他们的权力从未越出中国西北部。
中国其他地方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在继续不断地变动。对于这些地区来
说,皇帝的回銮并没有多大意义。这些年藩镇的不稳定程度,从885年掌权
的节度使在890年已有半数以上被取代这一事实明显地表现出来(见地图22
和附表)。在下面我们将讨论在各地的最重要的发展。
887年的其余时间僖宗仍在凤翔,888年正月回到长安。然而,他在凤翔

已经得了重病,888年阴历三月便死去,只活了27岁。僖宗在位15年,这
15年中很难说他曾进行过统治。他在位的岁月是军事、政治、社会和制度各
方面的重重危机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时代,远非唐主朝的能力所能解决。
有人把王朝的迅速崩溃归罪于僖宗的孩子气的任性,或归罪于他对施政的漫
不经心,但是,是否有任何统治者能有效地阻遏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崩溃,实
属疑问。
昭宗 (888—904年在位)和昭宣帝 (904—907年在位)
僖宗的继承人是他的兄弟李杰,庙号昭宗,他的统治只是力图使王朝苟
延残喘而已。这是一个无法保持平衡的时代,唐王朝之所似能比其自然生命
力支撑得更久,是因为人们普遍担心一个王朝被推翻后产生的后果。任何一
个手中有些兵力的人几乎都能随心所欲地置唐王朝于死地。但在907年前这
样的事并未发生,这不是因为缺乏力量和机会,而是因为他们害怕会像朱玫
那样没有稳定的基础来维持篡夺的皇位。
昭宗嗣位时21岁,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
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毫不奇怪,他完全没有
能力办到。昭宗不仅根本无力重新树立唐王朝对各地的权威,而且也管不了
朝廷中或京师四周地区发生的事情。
在他即位的第一年,昭宗的主要政治问题仍然是宦官控制朝政的问题。
这时的主要反面角色是杨复恭,他继田令孜之后成为宦官机构的首领,并曾
① 《资治通鉴》,卷256 第8337—834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7 第8364 页。
----------------------- Page 466-----------------------

于888年安排昭宗即位。可是,昭宗这个人从来没有像他哥哥僖宗依赖田令
孜那样依赖杨复恭。在即位之后,新皇帝立即向宰相们表明,他希望由宰相
掌握朝政。宰相们于是劝告皇帝要果断地抑制宦官的势力,就像宣宗在半个
世纪以前试图做的那样。在宦官成功地将皇帝的舅父、一个在朝廷有影响的
政治人物王瓌放逐到外地接着将他谋杀之后,昭宗甚至更加下定决心要除掉
杨复恭。昭宗连自己的至亲都没有力量保护,这使藩镇对朝廷更加藐视,并
大大增加了昭宗个人所受的挫折。②
皇帝立即制定了削弱杨复恭在朝廷中的地位的方案,直截了当地将高官
和实权授予杨复恭的另一个养子杨守立 (这时杨守立指挥着靠近京师的最重
要的帝国军队),并赐予国姓。更名为李顺节的杨守立这样一来立即由杨复

恭的主要支持者转而成为他的主要对手。杨复恭随后逃离京师,并纠集以前
收为养子的几个强有力的节度使来支持他;但是他们在892年一场由节度使
李茂贞和王行瑜从关中发动的战役中被击败了。杨复恭逃到他自己在太原(山
西)的一处庄园中,但被王行瑜的士兵俘获,带回京师处死。他的战败和处
死是许多年代以来宦官们遭受的最严重的挫折。
当昭宗为重掌朝纲而进行斗争时,他又陷入与李克用的敌对行动之中;
这个沙陀突厥家族在庞勋和黄巢叛乱时曾给唐王朝提供了重大的援助。与李
克用之战的目的是错综复杂的。首先,藩镇和朝廷双方都对沙陀突厥的最终
目的存有戒心。因为沙陀对朝廷的效劳只是在允许他们占领大部分山西的情
况下才取得的,从山西他们可以威胁关中、河南和河北。华北许多地方都普
遍对突厥人怀有恐惧之心,这就给朝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采取主动行
动和对他们组织一场得到广泛支持的战役,以显示皇帝的领导地位,甚至使
朝廷恢复对关中以外的疆土的控制。李克用曾是唐朝最有力量和最可信赖的
盟友,但这对朝廷来说似乎已无关紧要了。
这一计划的主要倡议者是怀有利己的政治目的的两个宰相张濬和孔纬,
因为他们希望胜利会增强自己的力量,使他们有可能彻底根除朝廷中的宦
官,结束宦官对帝国军队的控制。征讨李克用的决定是在一次高级官员全体
会议上作出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包括宰相刘崇望和杜让能在内)反对这

一计划。皇帝虽然内心相当动摇恐慌,仍不顾反对而批准了这一方案。保证
积极支持这一战役的藩镇有李克用的对头、宣武 (河南)节度使朱温和远处
东北的卢龙节度使李匡威。
890年阴历四月开始动员,朝廷从京畿区征募了近10万名士兵。下一个
月,宰相张濬带着约五万军队从长安出发。六月,政府军抵达山西中部的晋
州,在那里与朱温派来的宣武军队会合。矛盾几乎立即在朱温和政府军之间
爆发了,因为朱温想要利用这一战役使自己控制山西东南部,政府军则要朱
温协助攻打突厥人,同时又急于阻止他扩张自己的领土。战役一开始便不利,
唐朝一个将领在山西东部被突厥人所俘,因坚决拒绝李克用要他在河东道做
官的建议而被杀。朱温的军队在泽州被李克用的一个盟友打得大败。
① 《资治通鉴》,卷257 第8376 页;杨复恭传记见《旧唐书》,卷184 第4774—4775 页;《新唐书》,
卷208 第5889—5892 页。
② 《旧唐书》,卷174 第4775 页;《资治通鉴》卷259 第8446 页中有藩镇蔑视朝廷叙述。
③ 《资治通鉴》,卷258 第8391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8 第8396 页。
----------------------- Page 467-----------------------
对于李克用来说,主要危险不是来自关中或河南的军队,而是来自北方
卢龙节度使李匡威以及控制山西北部边境地区的吐谷浑首领赫连铎,这两个

人联合起来对付他。在初战失利之后,李克用派他的儿子李嗣源率领一支军
队去与他们交战,后面紧跟着援兵。在一个月之内,他击败了李匡威和赫连
铎,保证了他的北部边界的安全。与此同时唐朝军队在山西中部被击败,大
多数来自关中的队伍都逃散。剩下的军队仍由张濬率领,被迫逃到晋州躲避,
只是在沙陀将领自动放弃对城市的围攻和撤退之后才得逃脱。政府军在混乱
中逃出山西,从而不光彩地结束了一场注定要倒霉的和完全不必要的战争。
890年对李克用之战是唐朝对京畿区之外最后一次积极干预行动。从那
时起直到王朝灭亡为止,政府完全忙于抵御长安周围那些越来越咄咄逼人的
和怀有敌意的节度使。朝廷自身继续为内部斗争所折磨。891年阴历十二月,
神策军的高级宦官将领暗杀了杨复恭以前的义子李顺节,因为他们惧怕他图
谋个人控制军队,可能还想控制政府。893年中期,昭宗计划绕过不可靠的
将军们而把指挥权交给宗室诸王。①
到893年,朝廷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对手是李茂贞,此人从887年起便是
凤翔的节度使,他在关中西部的势力已在迅速增长。他对软弱的朝廷极为藐
视,因为它既在不明智的进攻李克用的战役中战败了,又未能清除宦官的权
势。893年阴历七月,李茂贞在一封写给皇帝的信中嘲笑朝廷对一次军事反

抗的软弱态度,信的结尾挖苦地问道,“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皇帝
勃然暴怒,于是组织一支由太子统率的讨伐军,前去攻打傲慢的李茂贞,但
结果是凤翔的能征惯战的军队轻易战胜了政府的缺乏训练的新兵。为了继续
使朝廷丢脸,李茂贞紧持要处死三名高级宦官和宰相杜让能,因为他认为杜
让能应该为进攻凤翔一事负责。皇帝无力拒绝,杜让能和他的兄弟被迫自杀。
李茂贞被正式任命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也就是正式承认他已经控制了关中西
部和山南15个州以上的土地。
894年唐朝的日子显然是过一天算一天。昭宗仍然履行他作为皇帝的形
式上的职责,但是他对新宰相的任命不再认真了,这可以从他于894年提升
嗜酒的诗人郑綮和散文能手李谿一事作出判断。节度使李茂贞和王行瑜(邠
宁节度使)继续不断地谋求消灭皇帝独立行动的最后痕迹,他们的行动得到
宰相崔昭纬的怂恿:崔昭纬向他们通报所有朝廷中发生的事情。895年年初
有过派宗室诸王指挥军队去镇压京师周围的盗匪的打算,但是,甚至这种打

算也被官员们劝阻,因为他们害怕这一步骤会导致凤翔和邠宁军队的干预。
昭宗在895年差一点被联合起来的关中三个最强大的节度使李茂贞、王
行瑜和韩建所废黜,只是因为沙陀首领李克用害怕关中会出现一股强大的联
合力量而进行了干预,他才得以保住皇位。当李茂贞和王行瑜争论他们之中
谁应控制皇帝时,突厥军队便进了关中。在帝国余下的军队之间发生的战斗
更加剧了危机,在此期间昭宗几乎被杀。他最后设法集合了少数卫兵逃往秦
岭山区,先在一座佛寺中,接着在一个驻兵的小镇避难。在勉强逃脱地方军
② 《资治通鉴》,卷258 第8404—8405 页。关于吐谷浑和他们的首领赫连铎,见莫莱《从北魏到五代时期
的吐谷浑》,第191—219 页及有关各处。
① 《资治通鉴》,卷258 第8409 页;卷259 第8445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59 第8446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60 第8466—8467 页。
----------------------- Page 468-----------------------
队的追捕之后,他再次为李克用所救,被护送回到京师。长安的宫殿这时遭
到如此严重的损坏,致使皇帝只好住在尚书省中,只有少数剩下的官员随侍。
皇帝把后宫的绝色美女作为礼品奖给李克用。李克用本人、他的同盟者和子
孙全被封爵,这是朝廷仅存的少数职能之一。
由于有人对李克用说,他长期住在关中可能使人民过分惊恐,他便于895
年阴历十二月离开京师回到河东。他离开时还得到300万缗钱作为赏给他军
队的“礼物”。但是比起关中的事务来,李更关心的是朱温可能把势力扩展
到河东境内,因此他急于回到自己的首府。不到一个月以后,他便与朱温之
间打了一场大仗。
李克用刚离开京畿区,李茂贞便继续他的扩张,在895年阴历十二月拿
下了河西 (甘肃)三州,并任命手下的一名军官为河西节度使,这是没有先
例的对皇权的侵犯,但也是不足为奇的。
藩镇对朝政的干预在895年以后甚至有增无已。朱温试图让890年领导
过讨伐李克用的失败了的张濬任宰相,估计是希望张濬会再次动员关中军队
去攻打李克用。但是当李克用威胁说如果张濬被任为相他将袭击长安时,这
个想法就很快放弃了。后来的派别斗争导致了895年阴历五月宰相崔昭纬之
死,那是与关中诸节度使 (特别是与李茂贞)有密切联系的宦官们安排将他
处死的,原因是他经常致力于劝诱朱温干预朝政解除诸节度使对朝廷的控
制。昭宗再次被迫派诸王去指挥忠于皇室的军队,但这立刻引起了李茂贞移
军指向京师。长安居民为了预防出现最坏的情况,纷纷逃到城外山中。皇帝
的军队在一场短暂的战斗中轻易地被击败,昭宗比以往更加绝望。他决定逃
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①
昭宗前往河东时,被华州刺史韩建的儿子拦住了去路,因为韩建的辖境
正在京师和河东之间。韩建之子试图劝说皇帝接受他在华州的父亲的保护。
昭宗开始并不愿意,但后来被韩建说服。韩建在富平与皇帝相遇并警告他说,
如果他去河东“边鄙”向突厥人屈服,以后再也回不到京师;如果他留在关
中,仍有希望使朝廷复兴。韩建对皇帝的劝告隐含的威胁是明确无误的,于
是昭宗在896年阴历七月十七日到达华州。
伴随昭宗的大臣中没有人对韩建“保护”皇帝的实质存在幻想,他们在
处理任何朝廷事务以前都小心地和韩商议。韩建以皇帝的名义向各道发布檄
文,命令他们将物资送到华州。这份命令受到邻近节度使们嘲笑,他们公开
地蔑视韩建粗暴地操纵皇帝的行为。第二年年初,韩建采取进一步削弱朝廷
的步骤,使皇帝成为孤立无助的傀儡。897年正月,他向昭宗报告说,他已
发现一个由仍然掌握军队的宗室诸王策划的暗杀他的阴谋,并说他们还计划
将皇帝东移河中。当然,很可能他们确在搞这一计划。韩建命令诸王回到长
安,将他们的军队都改归自己节制。而且,他禁止昭宗与任何外人接触,免

得他被“眩惑”。
897年阴历六月,李克用试图组织力量将皇帝从事实上的囚禁中营救出
来,但只能得到很少的支持。下一个月韩建决定采取更激烈的步骤来对付长
安的宗室诸王。他将皇帝与关中诸节度使之间的所有争执归罪于诸王和他们
对帝国军队的控制,决定将他们杀死。在宦官刘季述的帮助下,韩建的军队
① 《资治通鉴》,卷260 第8989—8491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61 第8497—8498 页。
----------------------- Page 469-----------------------
在897年阴历八月包围了皇室的王府;刘季述的行为是希望得到韩的援助为
自己谋取利益。诸王中有些人剃头假扮僧侣,另一些人不顾死活地逃跑,但
有11人被捉住和杀掉了。
898年年初,由于关中节度使们越来越担心朱温向东扩展力量,特别是
在朱温拿下洛阳并邀请皇帝前去以后,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李茂贞、
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他们决定宁可让皇帝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
落到朱温手里。于是昭宗在898年阴历八月回到长安,同时宣布改元“光化”,
以资庆祝。
一回到长安,在宦官和官僚们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场危机。宰
相崔胤与皇帝策划清除朝廷的宦官,特别是他们可恨的首领枢密使宋道弼和
景务修。宦官们和关中的节度使们互相勾结,而崔胤则得到朱温的支持;当
朱温在899年将他个人的疆土扩展到关中的边界时,他对这个地区的影响增
长了。崔胤做了很多手脚加深了朝廷中的阴谋气氛,结果却使得他自己暂时
罢官,但通过朱温的干预又恢复了职务,并在900年阴历六月成功地将一位
敌对的宰相和宦官首领宋道弼、景务修流放到外地,接着迫使他们自杀。①
余下的宦官们觉察到,只要崔胤能够利用昭宗对他们的终身的敌对情
绪,他们个人的和政治的地位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因此他们便策划废黜
昭宗,拥立太子,以此来进行对抗。900年阴历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
的计划,废黜了皇帝,并将他禁锢于宫中,置于严密的防卫之下。被宦官挟
持的新政权对它的真正的和涉嫌的政治敌人一概实行野蛮的报复,有步骤地
将他们杀死,重要人物中唯一幸免于难的是宦官的主要对手崔胤,因为他仍
然得到朱温的保护。900年末,朱温似乎准备干预朝政,这促使宦官们将控
制朝廷的权力转交给崔胤。可是,朱温并不想在残酷的宫廷政治中使自己陷
得太深,他拒绝采取任何直接的行动。不过反昭宗的政变没有维持多久,因
为新政权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实行政变的宦官们在901年正月遭到暗杀;昭
宗获得自由并恢复了帝位。在庆祝消除宦官的获胜仪式上昭宗宣布改元,并
宣布大赦,包括半个多世纪以前被处死的王涯和其他官员得到昭雪,他们是
在甘露之变中因祛除宦官的计划流产而招致不幸的。②
在901年以后,朝廷政局仍在进一步恶化。大臣 (由宰相崔胤领导)和
宦官之间的仇视和阴谋恶性发展,每一方为了损害另一方都不惜付出任何代
价。只有操纵双方的节度使们从这种状态中得到了好处。真正的问题是哪个
节度使会得势,朝廷中哪一派终将屈服。
到903年,这种悲惨的状况接近结束,当时朱温的军队已管辖关中的大
部分,他自己控制了朝廷和京师。他派自己的侄子领兵保护皇帝,任命自己
手下的官员看管京师剩下的东西。由于崔胤极力主张杀掉宦官,但无疑也由
于他自己的冲动,903年正月朱温命令他的士兵将几百名剩下的宦官赶到内
侍省,在那里将他们残酷地杀掉。
904年正月,朱温已没有理由留在长安,他便把昭宗迁到由他控制的新
近重建的东都洛阳。在旅途中朱温杀害了所有剩下来的皇帝侍从。904年阴
① 《资治通鉴》,卷262 第8530 页。关于唐末宦官和节度使们之间勾结的情况,见王寿南:《唐代宦官权
势之研究》,第47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62 第8552 页。关于大赦令的全文,见《唐大诏令集》,卷5 第31—33 页。关于甘
露之变后王涯及其他大臣之死,见《资治通鉴》,卷245 第7916 页。
----------------------- Page 470-----------------------
历八月,昭宗被朱温谋杀,他的第九子、12岁的李柷嗣位。李柷,按传统称
为哀帝或昭宣帝,做了三年有名无实的君主,到907年朱温将他废黜,并建
立了自己的梁朝。昭宣帝这个最后的短暂时期就其真正意义而言并非唐朝历
史的一部分,它完全可以看作是朱温巩固政权的一个阶段,下面我们将叙述
他巩固政权的过程。
朱温和五代的开始
朱温在904年带着昭宗回到洛阳时,他正接近权力的峰巅,这是他在过
去二十多年中谨慎地和有步骤地树立自己权力的结果。随后数年尽管朱温在
几条战线遭受挫折,在907年他仍然强大得足以宣布已经不存在的唐王朝的

结束和建立起他自己的梁朝。梁朝(907—923年)是907年唐朝垮台和960
年宋朝建立之间这一时期统治中国北部的一系列短命王朝的第一个。
朱温除了开创梁朝的历史作用以外,他早期的生活和经历特别清楚地说

明了唐代后期新兴的政治和军事精英中最重要的成员取得政权的方法。852
年,朱温生于宋州 (今江苏省),这是宣武军的一部分。他的父亲和祖父是
学者和教师,但从未当过官。可是,他们的地位很重要,以致能和本地一个
更有名望的地方官员家族通婚。朱温还很年轻的时候,父亲死去,他的母亲
和兄弟被迫在他母亲家乡一个地主庄园中当雇工。甚至还在孩子时期,朱温
已显示出他的自立和多谋好斗的终生不变的性格,甚至在他长大以后也不曾
有过正式的职业,而是依靠打架的本领谋生。村里的许多人都讨厌他。①
当黄巢叛乱爆发时,朱温和他的几个弟兄加入了叛军的队伍。当盗匪军
队在880年横扫长安时,朱温和黄巢在一起,在黄巢占领京师后被任命为同
州刺史。由于黄巢势力削弱,他便向勤王军投降,并在883年被任命为他家
乡宣武的节度使。
在巩固自己对宣武镇的控制方面,朱温显示出他工于心计和有充分的决
心。该镇有长达一个世纪的不稳定的历史,它的动荡主要是由高度闹独立性
的、经常无法驾御的地方戍军引起的。他安排自己的追随者指挥这些军队,
使世袭的军官们只保留从属的职位。更重要的是,像这个时期其他节度使那

样,他建立了一支私人卫队,即牙军,作为他的主要武力。这些牙军士兵的
来源真是五花八门,其中包括正规的侍卫兵、地方精英人物、农民、商人、

行商、盗匪、罪犯和形形色色的贱民。有些人是从地方戍军选拔或从本地征
募的,另一些则是投降的或俘虏的军队。许多人显然是节度使私人的半奴隶
性质的随从,全都效忠于他,而不是效忠于戍军军官。没有他们,朱温就难
以维持自己在宣武的地位,更谈不上向外扩张了。除了牙军之外,朱温还专
① 《资治通鉴》,卷266 第8674 页。
② 关于朱温生活的现有材料的讨论,见王赓武:《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第27 页注。
① 《北梦琐言》,卷17 第1 页;《旧五代史》,卷1 第2 页。
② 关于唐末至五代时期牙军的重要研究有周藤吉之:《关于五代节度使的牙军的考察》、载《东洋文化研
究所纪要》,2 (1951 年),第3—72 页;堀敏一:《五代宋初禁军的发展》,载《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
4 (1953 年),第83—151 页;菊池英夫:《关于五代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之成立》,载《史渊》, 70 (1956
年),第51—57 页。
③ 周藤吉之:《五代节度使的支配体制》,载《宋代经济史研究》(东京,1972 年),第576 页。
----------------------- Page 471-----------------------
门建立了一支骑兵,它的军事价值在多次成功地对付沙陀突厥的战役中已清
楚地得到证明。这些骑兵是一个精英集团,由富家子弟组成,因为他们的家
庭能为之提供武器、马匹和给养。①
在担任宣武节度使的初期,朱温面临着许多外来的威胁。当黄巢军队在
883年初放弃长安以后,他便以发动一次大攻击来威胁朱温,只是由于陈州
的英勇的防御和黄巢决定将大批军队围攻陈州整整一年而终归失败,朱温才
得到拯救。883年末,朱温投入了在宣武中部的亳州打击黄巢的战斗,他用
他在此地的胜利巩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可是,朱温谨慎地不使自己的力量
在与黄巢的战斗中消耗过多。884年正月,他和该地区其他节度使一起请求
新近从黄巢手中收复长安的沙陀首领李克用给予援助。如上所述,黄巢在884
年阴历四五月间的一系列战斗中被击溃,并于那一年六月自杀,于是叛乱结
束。
黄巢死去以前发生的两件大事对以后数十年中国权力的结构有深刻的影
响。第一件是当突厥首领李克用在汴州时,朱温曾愤愤地试图谋杀他。李克
用设法逃脱,并回到了他的河东首府,但是这一背信行为使他们之间的猜疑

解不开了。这也增加了突厥人和中国节度使之间已经存在的不和。他们之间
的冲突已有很长的历史,在10世纪大部分时间仍继续存在。
第二件大事是,在叛乱快要平息时,黄巢残余部队的绝大部分都向朱温
投降。这些军队是黄巢其他临时组织的武装力量中训练有素和经过战斗训练
的核心,他们并入了朱温的军队,他们的将领也被任命为他手下的军官。在
后来的困难年代里,他们对朱温来说是一支极端重要的支持力量。①
在紧接黄巢叛乱之后的年代里,朱温最厉害的劲敌是另一位节度使秦宗

权,他的某些经历和朱温很相似。在黄巢叛乱初期,秦宗权是忠武节度使的
幕僚。880年当黄巢渡长江北上时,秦宗权奉命带一支万人军队去据守蔡州
(前淮西道的首府),它位于淮河南岸,忠武军的正南。由于秦宗权有效地
履行了他的职责,因而在他所处的蔡州让他开府建制任节度使。尽管他是黄
巢占领长安时派遣军队前去协助解救京师的少数藩镇节度使之一,但当黄巢
的军队在883年进攻蔡州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投向了黄巢。在此以后,秦宗
权和盗匪集团一起去劫掠农村,还参加了对陈州的围攻。在唐末的所有军事
首领和盗匪首领中,秦宗权是有名的最冷酷无情的人之一。
黄巢失败以后,秦宗权自建王朝称帝。他的军队攻打和袭击中国中部的
许多地方,但是这可能反而削弱和分裂了他的政权,而不是加强或巩固了它。
885年后期,他夺得洛阳和正好位于东都与朱温的基地汴州之间的郑州。886
年结束以前,秦宗权围攻汴州,朱温的反应是和邻近诸州的刺史建立联盟,
因为这些人也和他一样害怕秦宗权的力量。888年的腊月,秦宗权被他手下
的一位将军出卖,他被交给朱温处死,作为酬报,此人即被任命为蔡州节度
① 关于这个骑兵军团的研究,见堀敏一:《朱全忠的厅子都》,载《和田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史论丛》(东
京,1961 年),第819—831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55 第8306 页及以下各页。
① 王赓武:《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第56—57 页;关于朱温政权结构的重要论述见堀敏一:《朱全
忠政权之性质》,载《骏台史学》,11 (1961 年),第38—61 页。
② 他的传记见 《旧唐书》,卷200 下第5398—5399 页;《新唐书》,卷225 下第6464—6466 页。
----------------------- Page 472-----------------------
使。 ③
在取得对秦宗权的胜利后,朱温的辖境附近已没有强大的对手了。在随
后的15年中他稳步地扩展对中国北部广大地区的控制,最后在907年建立了
自己的梁国。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善于作战和有决心,他也以此训
练和造就了他的强有力的军队。但也应该提到,他的成功还大大地归因于他
的残酷无情和诡计多端,而这一点甚至在那个野蛮的时代也是数一不二的。
对待自己的士兵他是野蛮的:任何吃败仗的部队会被处死。他是完全不可信
赖的和不择手段的,就像李克用好不容易在他手下逃出性命后觉察的那样。
甚至所谓的盟友们也发现,朱温非常无情和狡猾。当战略上十分重要的魏博
节度使罗弘信对支持李克用还是朱温尚举棋不定时,朱温将俘虏的李克用之

返回书籍页